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欧美剧英国2014

主演:雅克·佩雷蒂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播放地址

 剧照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7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8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9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8 16:42

详细剧情

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调查记者雅克•佩雷蒂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因素背后那些首先改变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们。纪录片表明,长久以来,制造商都梦想着在消费者大脑中植入“升级”观念,从而让无限消费成为现实。他们首先瞄准未被开发的儿童市场,学习应用向儿童销售的方法,从而增加向成年人的销售。但是,那头最肥的能够带来现金的奶牛却来自恐惧——通过挖掘消费者的恐惧,制造商发现了一个对健康和安全产品有巨大需求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丨纪录片

一部关于消费主义的纪录片,值得细细观看和思考。B站可寻。

第一集:

介绍消费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一些观念转变的过程,比如劳动者的身份变成了消费者、坏掉的东西需要换新而不是修整等。

1. 计划报废的概念,一些控制产品使用寿命的例子:灯泡,车,苹果电池,打印机墨盒。

2. 利用人们对落伍于时尚潮流的恐惧引导消费——宜家、苹果产品。

3. 缩短产品使用周期——宜家从鼓励客户扔掉旧产品到宣传以旧换新,苹果设置高额维修费并发明新型螺丝防止用户自主开机维修。

第二集:

主要说明商家利用某种恐惧而营销的对应案例。

1. 衰老——医美、整容产业。

2. 安全——SUV、悍马汽车。

3. 社交、婚姻——漱口水、化妆品

4. 健康——药物、清洁剂、维他命水、保健品。

5. 衰老——锻炼大脑的游戏、检查身体的医疗技术和器械、生长激素。

第三集:

把儿童当做消费者,制造需求刺激消费欲望; 把成人当做孩子,减少消费过程中的思考。

前半部分,孩子:

1. 利用卡通形象引导消费——星球大战系列由电影产业转向玩具人偶市场。

2. 先造玩具再编故事——变形金刚玩具厂商投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电视节目。

3. 广告植入儿童节目,利用儿童影响家长消费需求。

4. 对“阻止制作和播放针对性儿童广告”的相关立法程序进行反对和干预。

5.利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需求——丰田小客车的孩子专属“将军位”+娱乐屏幕。

后半部分,成人:

1. 改变消费观念,幼稚化成人心态。使众生欲望趋同,鼓励成人也可以像孩子一样玩玩具、游戏。

2. 满足情绪发泄需求——画面愈加真实血腥的暴力游戏。

3. 培养用户粘性行为,争夺注意力时间,再植入广告--电子宠物。

4. 加入成就机制——设置挑战和奖励并存的游戏,对比好友比分引发竞争。

5. 游戏化普通的营销广告,合理化玩游戏的理由,令不务正业美化成生财之道——麦当劳的可兑换优惠券的大富翁游戏。

6. 即时满足,推迟花钱的痛苦——信贷机制,包括不限于信用卡、高利贷(和花呗)。

7. 建立安全快捷的支付系统,缩短消费者购买过程,减少理性思考的时间和可能——Paypal(和支付宝)。

总的来说,对待儿童与成人不同的营销模式是一套组合拳:计划报废,利用恐惧,制造欲望,阻止思考,满足需求。

一些句子:

1. 一次性消费的基础被打下。

2. 宣传片变得越来越重要,流行周期开始变短。这个周期是一个人从购买一件商品到它失去社会价值而被淘汰的时间,不是因为它失去了效用,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过时了。它已经丧失了价值,因为新产品已经面市了。

3. (关于广告)消费者一次只能记住一个信息。

4.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他们便消费来报答你。

5. 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们那个时候18岁就要长大了。

6. ——(那些可以得到优惠券的游戏)把玩游戏从不务正业变成了生财之道。——是的,但是庄家永远是赢家,消费者应该明白并记住这一点。

7. 我们(PayPal)缩短购买过程,他们(消费者)不再思考自己的行为,没有时间怀疑、质疑或进行选择,才更有可能消费。

8. 人们通过消费表达自己是谁、想成为谁,但事实上,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是那些让我们无节制消费的人精心制作的陷阱。

9. 他们制造出无法满足的欲望,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我们能做什么:

1. 观察自己的行为与想法,内省。

2. 对自己诚实,不自欺欺人。消费不是创造,虚荣不是追求,攀比不是积极。无知不是单纯,游戏不是学习。巨婴和保持童心不一样,懒惰没有任何遮羞布,为了自己开心和为了别人开心不是一回事。

3. 取关“安利好物”的博主,关闭购物软件的个性化推荐、弹窗提醒。降低诱惑浓度,减少对不必要需求和过度计划的注意。

4. 专注拥有。惜物,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能修则修。物尽其用,减少浪费和污染。

5. 延迟满足感,活在当下,多为未来的自己做好事。不透支将来换现在的享乐,用现在创造将来的美好。

6. 多读书,读好书。

 2 ) 淘汰式消费,竞争性消费让我们失去理智,买买买

这一集给我的启发有3点:

一、淘汰式消费

商业资本为了刺激消费,操纵商品的报废属性,人为缩短产品的寿命。片子利用了苹果和宜家两个被消费者排队争相购买的产品举例。其实家具的使用寿命没有那么短,而宜家的广告中在鼓励扔掉旧家具换新的。而苹果是通过缩短电池的寿命和设置维修障碍来让苹果成为快消品。

快消品意味着什么?年抛,月抛,周抛,甚至日抛。也意味着更新换代特别快,同样还有是cheap,低价值。让我联想到,现在人的属性是否也是商业社会为了自身利益,人为的缩短工作寿命,设置了报废属性(当到了一定年龄你对社会公司没价值,理所当然的被淘汰)。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否被洗脑了,被动接受了这种淘汰?流行的、主流不一定就是对的,但是如何让自己不被这种淘汰式消费了,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二、竞争性消费

片子里提到的另外一个消费驱动因素:攀比。也就是很多消费并不是从自己真正需要出发的,而是邻居有了,我也要有,甚至我要比他的更好。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很多人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对比的对象变成了媒体。现在的网红效应也是营造竞争性消费的一部分表现形式吧。

购买也是一种习惯。世上并无好习惯或坏习惯之分,只有有效的习惯。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上很有效。所有的习惯都在某种程度上为你服务。给不理性消费贴否定标签之前,最应该思考,为什么想要买。买这个东西是服务于自己的什么,情绪?欲望?脆弱?嫉妒?或者是喂养自己多巴胺的需求。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找一个有同样服务功能但是无害的习惯来替代它。

远离竞争,远离攀比,远离不切当的比较,决定人幸福程度的绝大多部分。

三、变相的农奴制

图片

这一点是最最最最戳我的。虽然但是不能展开说了。

把责任和希望寄托给谁,你就是谁的奴隶。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解决自己的问题,是摆脱成为奴隶的第一步。

最后,所有的一切,是商业资本为了自己的利益创造和引导的。而我们,不假思索的被卷入对自己无益的消费中。可是,人不是都是自私自利,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什么在消费中,并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利益出发呢?

 3 ) 消费主义的秘密

01 计划报废

明明科技在进步,工业也革命了三次,但我们常抱怨如今的机器不如以前的经久耐用。

该纪录片的第一集就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问:各品牌公司故意将商品使用寿命缩短。目的是为了不断刺激消费者购买新一代的产品。

例如洗衣机中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装有密封面板而无法更换电池的电动牙刷,内含倒数计数装置的打印机墨盒。

这是营销人员在面对「人们购买商品,车辆,电脑,手机,但总有一天市场会饱和,怎么办?」难题时,作出的一份居心叵测的答卷。

02 恐惧心理

我们购买不是因为渴望,而是恐惧。 当人们还知不知道「口臭」是一个问题时,李施德林率先抢占市场大肆宣传口臭影响社交,如今李施德林漱口水畅销全球。

我们恐惧容貌变老,所以整容。 我们恐惧身材走样,不断办健身卡请私教上瑜伽课。 我们恐惧生病,所以购买抗菌香皂。但实际上普通香皂和抗菌香皂没有区别,都能去掉99%的细菌,这只是营销人员的包装手段。

03孩子的天性

商家利用广告给孩子灌输电影周边产品,为产品赋予意义和情节,由此大卖。屡见不鲜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还有我最爱的哈利波特。

如果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像小孩子就好了,营销人员这么想着,于是他们采取一系列手段将大人也引入坑。游戏化,每吃一次汉堡可获得一张卡,10张卡可免费领一份套餐。像不像网游中的做任务领奖励?

第二个是信用卡体系,隐形我们的现金支付,延缓支付痛苦。

我们通过消费表达「我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是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事实上是由那些想让我们无节制消费的人所精心设计的陷阱。

 4 ) 当一次性消费全面侵蚀我们的生活

爸妈结婚时的电风扇依然在爷爷奶奶家里放着,甚至用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而我们现在几乎每隔一两年就要买风扇,可见第一集讲述的计划报废在中国已经是大行其道,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让商家获得长期的利润,现在的趋势是把一切都做成一次性消费品。几年前,商家都只是鼓吹勤换毛巾,可是“一次性洗脸巾”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中国女孩们的生活习惯,全棉时代也从几乎倒闭一跃成为全国知名企业,甚至有了顶流代言人王俊凯。其实一次性洗脸巾真的比毛巾卫生干净吗?如果你身在这个行业中恐怕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一次性消费品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用品中,连电子产品也开始了这种趋势,比如苹果手机,出了一代又一代,价格越来越高,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然而连基本的电池问题和数据线高损耗的问题都毫无改善,却利用年轻人消费欲望来获利,买不起不要紧,信用卡、花呗分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高价,暂时忘记自己的实际消费水平,甚至曝出各种贷款买手机的丑闻。

在网络社交、网剧、数字电视大受欢迎的今天,又有几个人能抵抗住商家层出不穷的消费诱惑呢?微博的追星族们,有几个没有因为各种偶像挂件、超话补签卡、送花等毫无意义的事情买过单呢?一部网剧,VIP会员可以多看几集,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之后,大结局再来个单点超级VIP会员才能看,你说骚不骚?而为这些产品买单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甚至未成年甚至儿童(我身边有幼儿园的追星族),商家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有几个能守住自己的良心呢?

 5 ) 极简主义观影清单-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第一集:通过减少产品寿命促进购买(灯泡使用时间/Ipod电池不可换)很多人购买并不知道为什么。营销让人们觉得购买能让自己跟上周围,更加时尚(比如最新款的Iphone)

第二集:利用人们的恐惧。利用人们怕变老的恐惧,医生开发了血清注射;利用人们对心脏病的恐惧/创造出没有的恐惧,药品和漱口水畅销。人们最大的恐惧是死亡。抗衰老行业的大部分行为被医学机构认为无效。

第三集:对孩子,最佳的方法是创造一个受欢迎的卡通人物。licencing可以增加物品50%的价格。如果把成年人变成孩子,那么商家可以赚到更多的钱。现在每个人都想要智能机,想要玩游戏。营销人员希望客户像孩子一样,想要,立刻就要。信用卡成为了使成年人购物儿童化的推手。用现金会有一点类似疼痛感的感觉。

 6 ) 媒体定义生活

现代社会里,媒体成为定义必需品的上帝之手!为什么想买书架?因为电影电视剧中,书都是放在书架上。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发现书可以直接堆在地上,或者放在窗边,甚至是床上。一个礼拜能看的书很少。 好的推销模式是创造一种文化,进而带动其周边的销售。例如begin again里面的耳机分流器,你可以和爱人一起分享同一首歌,如同电影里那样有趣温暖。 坏的推销模式:①夸大虚构故事来制造焦虑、恐惧,例如维生素水,护肤品。②通过计划报废使商品丧失使用价值,比如电池寿命从2500h降到1000h。③通过富含潮流的外表,绚烂的颜色来破坏已购买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社会价值。比如,富含潮流设计的宜家家居,手机颜色。 PS:信用卡和快捷支付通过推迟现金付款的痛苦,立即拥有商品的满足感,大大促进了即使消费文化的盛行。

没有人可以从媒体的手里逃脱,所有选择都被媒体左右,我们生活在被互联网包围的时代。这句话不带褒贬的感情色彩,只是现实一种。

而我们说到的警惕媒体,是指一种情况:媒体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坏影响,让我们成为负二代,花呗使用额度永远已满;定义唯一形式的美,唯一形式的恋爱。

接受没有坏处的所谓必需品,如同小鸟一样会被天空束缚。

 7 ) 拒绝消费焦虑

很现实,把资本家的消费陷阱揭露出来,计划报废、一次性消费、鼓励换新、夸大症状制造焦虑,各种消费观念的植入,人们有时候盲目得不知道为什么要选购这样产品,资本家利用消费之的心理,给消费者营造一种没有买到这个东西就会发生很不好的事情等等,来诱惑更多的购买力。

每年到了双十一,我都做很多的功课,看很多测评,看很多评价,好的坏的广告的真实的,脑子就像是一部产品过滤器,一面接收购买商品的信息,一面筛选别人踩雷的商品,以往的双十一还好,看中了就放进购物车,等着双十一钟声的敲响,今年有了娃,涉及到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品类,而且很多大件,少则几百,贵则好几千,不得不做足功课,但是发现,无论怎么做功课,看测评和评论,都有人说这样商品不好的缺点,也有一打开全都是广告的商品,头晕眼花,难以抉择,再加上双十一预售机制,预售前购买0.1或者1元的锁定链接,还要预售前付款多少名,尾款付款多少名,又有商品标价半价计算等等等等套路,几乎很难算出该产品双十一到底多少钱,所以后来干脆放弃,拒绝焦虑,把几件确定好的刚需物品放进购物车了事,不再纠结于双十一各种计算规则,人生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真的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购买几包纸巾几盒面膜怎么买能便宜几块钱的事情上了,再加上家里现在还放着去年双十一买的没用完的一堆护肤品小样、一堆面膜,还有几罐过期的精华和面霜,我真的累了,自己没有那么耐心去用完所有的商品,口红用来用去常用的就一两只,眼影只用两盘,粉底一支都还没用完,包包背的还是前年买的小包包,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替代品,也不需要如此多的囤货,很多东西是好用,但是一直用也会有厌弃的一天,产品一直在更新迭代,而此刻的时间稍纵即逝,活在当下,或者是更好的选择。

相比于一些身外之物,丰富内心的世界更有意义,也更能省钱存钱,回顾我一周的消费,仅仅五天,几十块几十块的消费居然累计到了56百,这点让我很惊讶,一杯奶茶20元,很舍得,也不觉得很多,但是积少成多,一本书,也是只要23十块钱,却在购物车躺了半年,即使买了,也不会珍惜,有时居然会把这本书的价值和它的价格相关联,想着买来不贵,不看也不觉得浪费,殊不知,错失了多少无形的财富!也错失了多少能成长的机会!悔之晚矣!

 8 ) 我们在制造多巴胺

观看地址B站!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百度百科

本片又名《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一共三集。

主要内容:

第一集:计划报废

从缩短灯泡寿命开始,揭露了消费走向快消的真相

第二集:消费心理

利用恐惧和焦虑等消费心理制造及扩大消费需求

第三集:市场营销

利用广告、设计、包装、折扣、文化、信贷、移动支付、奖励等手段创造非理性消费欲望。

作为消费者观看可以预防你成为一个剁手党!

作为销售行业的从业者可以作为教科书学习!

商品的价值是满足人性本身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

销售的价值是提高货物的买卖效率,最大化利润;

从满足消费需求,到创造消费需求,又到设计需求层级化,再到营造需求的非理性化……市场营销学更像在为每一个消费者设计了一个养成游戏,让每一个大脑在商品的世界尽情释放着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感。

本片带给我的思考是消费主义带来的发展意义是否只是制造了大量的多巴胺,从而让每一个人产生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的价值是否值得整个社会鼓励亦或反思。

过度消费产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又该如何消除。那么谁才是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大半夜睡不着手机随便打的,有空上来在修改。

特此感谢鱼叔的推荐

以上

 短评

每个人都在被操纵,但是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1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总结!一,计划报废:被迫不断买新的;二,恐惧心理:不买就会“死”,买了我就是最“屌的”;三,巨婴思维:信用卡在手,我想买就得马上买。

14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从生产的生产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天起,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生产型社会像消费社会的转型。只需随便刷刷网页,就能看到时尚博主争先恐后地告诉你:要买最贵的东西才是对自己好。一旦你相信了这些鬼话,就会掉进一个个名为“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营销陷阱里,开始你大杀四方的消费人生,并在日后为雪花般纷至沓来的账单饱尝苦头。把消费者的白日梦包装一番,再重新贩卖给他们,不仅可以收获用户好感度,还能增加粘性。广告作为一种刺激购买行为的重要力量,广告也是造梦的一种,那些我们购买回来的、自己或许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也被广告和形形色色的流行媒体贴上了一些十分华美的标签,比如生活方式,比如品味,虚构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想象。

19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很好笑的是不断有弹幕说“这是一个有导向性的纪录片”。xswl纪录片不是用来搞导向性的难不成是讲故事的。

20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力荐

资本主义的三大毒药: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25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1.刻意将商品设计成易耗品提高换代的速度;利用虚荣感引导消费者盲目追新。2.制造恐惧和焦虑,贩卖虚假的希望。3.将购买行为非理性化、游戏化,不断刺激消费者分泌多巴胺。

29分钟前
  • 他们都叫我蒙蒙
  • 力荐

对消费社会来说 这是禁片

33分钟前
  • feiran
  • 力荐

现代社会的猎杀,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理学手段,从情感的层面来控制人的行为,把生活剥削地只剩下消费,来从中牟利。

35分钟前
  • 木华
  • 推荐

经常反思,保持警惕。

39分钟前
  • limo
  • 推荐

剁手党必看。。。

41分钟前
  • 葳蕤Rene
  • 推荐

我觉得,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只是在思考如何从人们口袋里掏钱,而不是切实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一种悲哀

44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集一计划报废,集二恐惧心理利用,集三儿童心理,马上要。移动支付也是这个思路。关于自我克制的。非常有用,值得再看。身处现在的消费狂潮里。

46分钟前
  • 三皮
  • 力荐

前两集,主持对着电子产品/保健品/车/家具/饮品毫无波动甚至咄咄逼人,第三集,看着星战的周边,主持:我能摸摸达斯维达吗嘤嘤嘤

47分钟前
  • with
  • 推荐

主持人非常牛逼,逻辑滴水不漏,采访别人像是目的性看笑话,虽然不够百分百地客观,但聪明得让人着迷。

50分钟前
  • 香蕉猫猫不哭啦
  • 力荐

又名《富豪致富经》、《中产营销超级宝典》、《穷人是怎样炼成的》无节制消费十宗罪:1、计划报废,商品内置淘汰属性;2、有序制造不满情绪;3、技术进步丰富商品,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4、一次性消费文化,让产品失去社会价值,潮流意味着周期短暂;5、技术无法革新,就改变产品外观,如颜色;6、制造恐惧、焦虑和需求,危险/安全,健康/长寿,衰老/青春…给出解决方案;7、消费者通常只能记住一个产品信息,但足够;8、商家与权威机构/专家合作,降低或提高某项标准,让商品与标准符合;9、粘性行为,攀比和竞争心理,游戏化营销;10、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推迟消费痛苦感,而满足和释放购物欲。ps:对抗商家的即时满足,好方式是延迟满足、叩问自身、理性思考。主持人与商家言语PK的场面太乐太炫

53分钟前
  • 零落成泥
  • 力荐

消费主义盛行。要注意到商家操纵你购买的技巧,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是什么让我们购买,我们购买是为了满足什么。也许意识到自己是为了满足什么,去寻找真正让自己满足的方式才是一步步远离物质主义的方法吧。

54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推荐

干货有限,能采访到一些牛人是亮点,但没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研究报告。

58分钟前
  • 茫然骑士
  • 推荐

读硕士的第一年,师姐告诉我,实验是做不完的,身体是自己的。看了这个我觉得,东西是买不完的,钱是自己的😂

1小时前
  • Ki×3
  • 力荐

是部愿意一看再看的纪录片,揭露了各行各业的消费背后的机制,甚至是你很难想到的行业,都和陷阱/欺骗划上了等号,他们都非常了解人的思维以及知道如何引起恐惧,促成快乐,或者延迟心理痛苦,从而最终达到卖消费者东西的目的。

1小时前
  • Stc
  • 力荐

一直同意影评里说的“管理好自己的媒介膳食,也是管理自己的消费”。其实片里为大公司辩护的一位律师说的“需要限制儿童摄入过多糖的是监护人”并不完全是诡辩,消费主义是双方都参与才会进行得下去的秀。如果政府如同大家长一样从生到死限制每一项消费,那就并不只是偏右人群的噩梦了。调控和规则在目前的文明程度下,只能对欺诈划清界限。成为更精明更有责任的消费者应是成年人的一种积极选择,分摊到社会负担中去的度是有限的。

1小时前
  • 埃尔贝瑞苏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