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无理之战

剧情片英国2019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李·布罗德曼,奥利弗·莫尔特曼,理查德·古尔丁,马尔科姆·弗里曼,莎拉·贝尔彻,露西·拉塞尔,奥利佛·伯奇,罗斯·哈特,利兹·怀特,西蒙·戴伊,约翰·赫夫南,保罗·莱恩,凯特·奥弗林,蒂姆·迈克穆兰,理查德·杜登,罗里·金尼尔,安贾纳·瓦桑,凯尔·索列尔,亚丁·吉勒特

导演:托比·海恩斯

 剧照

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2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3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4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5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6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3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4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5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6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4-05-20 20:42

详细剧情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主演聚焦英国脱欧的2小时新剧《脱欧》(Brexit,暂定名),饰演公投官方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该剧将探索这场数据驱动的政治运动,这是现代史上最具争议、最有争议的政府公投之一。剧集由托比·海恩斯执导,剧作家詹姆斯·格拉汉姆操刀剧本,今年下半年开拍。

 长篇影评

 1 ) 标题“混战”表明:理性了你就是傻X

Remain

Leave

此片相当于时事动态的总结:

贝九一直响,莱昂纳尔序曲,被断电的埃尔加

《爱尔兰时报》Peter Crawley)将这部电影分为五颗星,称之为“政治悲剧,充满科技惊悚片的活力”,称之为“英国幽默的点滴”。我怎么一点都感受不到,笑点在哪里?

血喷伦敦市长?

,挑战卡梅伦到底?

《卫报》的露西·曼根对这部电影非常挑剔,五星只给两星,称之为“肤浅、不负责任的电视”,并批评奈杰尔·法拉奇和阿伦·班克斯的描述是“并不危险的狗屎搅动者,更像卡通小丑。”

:意见不断的重复,比如说7000万土耳其人入欧,比如说4300万欧元的损失。

从我个人对土耳其的了解,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一个失败的政权,这个国家被通货膨胀和官僚腐败所困扰,在30年内不会有任何希望。某种程度上脱欧并明哲保身,也许是个明智的决定。更不要提带来了大量的移民,造成不安定因素的激进穆斯林。

英国剧作家、非小说作家萨拉·海姆在《卫报》:英国脱欧的毒害如何使普通人互相对立,或揭露我们软弱的领导人是如何轻易地被机会主义者领导的过程中,任何一篇新闻都没有超越格雷厄姆的焦点群体场景。”

我认为这条意见并不中肯,因为这种混乱并不是电影带来的,而是现在英国的现实就是如此,我在英国看到的领导人软弱不用说,他们的白痴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但是,这片子讽刺的是康明斯本人是没什么立场的,他只不过是为了政治的目的,而坚持脱欧。

《纽约时报》称,“脱欧正在分裂英国。英国脱欧电影也是如此。”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复出,蓄意的分裂国家意见。

再次表明,康伯巴奇的中年油腻男,表演成功。

在最后脱欧派胜利的一刹那,突然让我想起了克林顿时代的竞选作战室。

结果总比战争本身重要。

 2 ) 一场全民政治狂欢

电影只集中说了政客们在脱欧这件事上的较量,至于为什么脱,而且将决定权交给所有英国人,脱了以后如何,基本上没怎么交代,毕竟电影时长仅仅90分钟。

也许电影制作时剧组已经很明确目的,就是将脱欧的政治较量完全表现出来,所以他们不止放弃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在脱与留之间定夺,也不想花精力解释脱欧与否对政客们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能让他们吵个热火朝天,投入大堆人力物力宣传自己政治观点,甚至闹出人命。所以电影虽然拍的不错,只是有点没头没尾的感觉,没有说明各色人物的“动机”,只有谢了顶的卷福在最后的听证会以竭嘶底里的发言说明他推动脱欧的原因,其他人呢?不知道。可能对英国人来说发起公投的前因后果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剧组就懒得费这个时间再做说明。

电影像纪录片一样以几乎不带任何立场来还原公投前的这段日子各色势力之间的角力,这场政治游戏没有正派和反派,留欧派和脱欧派差别只有给的镜头多和少而已,镜头下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还有一场全民政治狂欢留下的一地鸡毛。

公投的结果全世界都知道,脱欧究竟是愚蠢还是明智,两年过去还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公投,这更像一场全民参与的政治闹剧,所谓的公投不过是民众发泄心中不满的缺口,留欧派列举了种种数据,搬出一大堆理论和专业术语说明脱欧是一场灾难,而民众根本不关心这些。就像留欧派领袖跟选民开会时,留欧派的一大通理论没人听得进去,那个情绪失控的妇女只是咆哮的“我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我受够了自己的一无是处”,既然现实太过操蛋,那就闹吧,闹个天翻地覆,反正我受够了。这种情绪被脱欧派很好的利用了,他们甚至用不存在的事实刺激、引导摇摆不定的选民相信日子过得差,都是欧盟的锅,那些土耳其人、希腊人和难民抢了我们的工作,侵占我们社会资源,我们纳的税全用在海峡对面的懒汉身上,只要脱欧了一切都会回到从前一样美好。

脱欧派就像一群高明的公众号写手,不管自己说的是真是假,标题起的够醒目,内容能击中大众痛点就不怕火不起来,反正认同的人多了,事实是如何没人关心,假的也可以当真。在留欧派们还在查资料,统计数据时, 脱欧派领袖卡明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激起民众的不满,他非常明白民众想看的比什么是正确的更有用。

渴望脱欧的民众们想法很简单,他们不在乎脱欧后有什么灾难,反正自己活得憋屈,大不了大家一起憋屈罢。他们存粹是抱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心态投脱欧的一票,脱欧后会天翻地覆?脱欧派的“take back control”能不能实现?大概只有留欧派会关心,反正连议员都给暗杀了,一切都乱套了,后面的烂摊子谁爱收拾谁去,反正我等群众只管用脚投票。

难怪首相卡梅伦宣布辞职后他吹着口哨溜达回首相府,也许他还有点幸灾乐祸的期待这群嚷嚷着脱欧的人怎么收拾烂摊子呢。

全民公投已经过了两年了,当年政治狂欢留下的一地鸡毛还没收拾妥当,英国跟欧盟谈脱欧谈的大家都难受,所谓的“take back control”还是一句空话,甚至有人呼吁发起第二次公投,电影重现两年前的那场狂欢,提醒大家现在这副烂摊子正是他们用选票齐心合力弄出来的。

 3 ) 一点感想

(Boris Johnson 的演员太像了吧……喷)

看这个片子其实挺disillusion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数据:11%。坚定的remain派只占了11%,他们多是年轻,受过良好教育,因为我们身边都是类似的人所以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privilege。去年朋友提到, “people” attacked Boris Johnson; “people” voted for Brexit, but who are the people? (由此又回到精英政治还是庶民政治的辩题,let people have a say in their destiny, 但他们真的有这个能力和远见吗?)最近又和朋友谈到,London is such a bubble. Most people around us are liberal, labour-voters, working in the creative industry, 让我们误以为这是大多数。但其实,伦敦以外的地方并非如此。就好像Rory在片子里那个醒悟的时刻, “this is who we (actually) are”: 所谓大英帝国早已远去,和David Hare所说的一样,这个国家又变回了一个小小的隔绝的岛屿。 never liberal-minded and sophisticated enough:对Windrush generation的偏见转移到了对Turkey的偏见而已(有个女人说 “millions of Turks are gonna come in, that’s terrifying” 我真的笑了,思维和60s一样没变过…)另外脱欧派不断宣称的Take back control,“the nostalgia for the past”,其实细想,control & past意味着什么?imperialism, colonialism, racism(也因此superior) 的过去,只不过他们从来不明说而已。

回到剧本本身,想起之前剧本初稿泄露被说很烂James Graham还得专门发推澄清的事,这个本子放到小哥身上确实不好写(但考虑到他确实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political playwright—去年三部戏在西区演…),尤其超过三人以上的scene对话感觉都比较浮,但是对Dominic Cummings这个角色的塑造很可以,尤其是单人的台词,小哥哥的功力就出来了。最后Dom针砭时弊的演讲,太喜欢,太到位,所以摘了片段:

“There’s a system’s failure across the country and across the west: we are languishing, we’re drifting without a vision or a purpose.”

“...the same politics of short-termism and self-serving, small-thinking bullshit.”

“...the culture of half-truth, easy answers, false promises”

其实看完挺悲伤的,现今政治都如此两极化,他们会走向哪里呢?

There’s no choice between a better future or a worse future, there’s only the choice between a worse future and an even worse one, just like a choice between bad deal or no deal...

 4 ) 全民公投制度带来的的确是无理之战

虽然开头给人一种过于高大上有点劝退的感觉,但是在之后,很多东西都是给人民说的,在讲述全民公投背后的真相,无非是传媒的天下。不过对于不是很了解英国党派制度的人来说看着有点吃力。

看着很正经官方严谨的电影同样也有着好莱坞的味道,看点就是卷福的经典形象“反社会型人格”是如何以自己的天才实力对阵其他人。在紧张刺激的公投对决中,也不忘发掘一下Dominic Cummings的内心世界。

也讽刺了一下英国的议员制度,议员的确给人一种无知的感觉,但具体的话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5 ) 脱欧,胜利不属于英格兰

距离2016年那个英国脱欧之夜四年多后,英国政府终于同欧盟在脱欧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虽然协议双方都认为自己做出了更多的让步和妥协,不过至少英国人终于可以将此事告一段落,给与国民一个交代,只是不知道今天还有几个英国人会为这姗姗来迟的“胜利”而欢呼雀跃。人们或许更想永远忘记四年前发生的一切,那场支持率几乎对半分的公投,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是英格兰的胜利日。

公投的“始作俑者”卡梅伦在电影里只是以转播画面的形象出现,脱欧可以说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他根本没预想过会出现的结果。苏格兰独立公投的胜利令卡梅伦盲目自信,试图如法炮制地解决另一个政治风险——自英国加入欧盟以来,国内反对的声音就从未停止,借着胜利的情绪乘胜追击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迹象表明脱欧派在舆论上占据上风,平稳度过公投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卡梅伦和他的支持者没有估计错形势,但显然低估了脱欧派的手段和决心,他们留给对手的时间太多了,足以让后者改变许多英国人的想法。

正如影片里所说,英国社会在最近二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并不全是因为加入欧盟导致的,但对那些生活陷入窘境,日子大不如前的人们来说,加入欧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政府当年许诺的种种好处。经济合作、人口流动只是带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福利和工作机会,愤怒和不满在他们心底滋生了多年,这时有人声称,要带领他们拿回失去的东西,找回昔日的荣光,可想而知汇聚的力量将会形成滔天巨浪。脱欧派深谙引导情绪的技巧,英国社会长期以来并不像表面上那样风平浪静,暗藏的火药桶一直存在,他们不过是用名为“脱欧”的引线将它引爆罢了。留欧派显然不懂得这样的宣传手段,他们希望选民能够理智地听从专家们对脱欧潜在后果的分析,选择对国家最有利的,拒绝“显然是愚蠢的”选项。而脱欧派的支持者大概会对此嗤之以鼻,他们的生活需要改变,而留欧只会一成不变,如果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改变就并不意味着风险。但同时脱欧派没有给他们关于未来的任何具体承诺,他们只负责造梦,不负责圆梦,他们或许也知道,梦的尽头不会符合任何一方的想象。

最终脱欧公投就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下结束了,脱欧派的支持者们疯狂的庆祝胜利,留欧派的人群里则宛如世界末日一般死寂。然而这真是属于哪一方的胜利之夜吗,可以确定的是有一半英国人认为他们有所失去,而目前为止另一半人也并没有得到他们以为的好处,只有一度看起来将会永无止境的脱欧谈判。援引一位欧盟官员的话说,“英国就好像我家里养的那只猫,它总是不断地挠门发出噪音,你以为它要出去,可当你把门打卡,它却只是站在门框上看着你。”英国人似乎放下了所有要紧的事,花了四年才终于把脚迈出了门槛,而大部分人好像都已经变得疲惫不堪,甚至开始怀念之前的日子了。“不过至少我们遵循了英国的民主传统,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在他们这样安慰自己的时候,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投宣布之时,有多少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抱着脱欧的信念,他们本可以投给留欧,或是保留自己那一票,最终却败给了脱欧派咄咄逼人的宣传攻势,稀里糊涂地站在了脱欧一边。脱欧派第一次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分析选民,通过对选民画像找出潜在的脱欧支持者,然后在他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脱欧教育”,从而成功创造出新的脱欧派,这就是脱欧阵营能够以极高效率迅速增长的秘诀。试想一个态度游移不定的人,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对他精准推送的信息,一切都在暗示欧盟的弊端,他很难不被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种带有煽动性质的宣传是否背离了公投的初衷,以及结果是否能代表大多数国民的真实意见,或许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场公投除了满足少数政客的利益,成为了新媒体选战宣传的试验品外,并不是属于任何人的一场胜利。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决定了英国长远未来的一次投票,意义远大过普通的选举,而英国人将为之付出的代价也会远远超过迄今为止的四年。

 6 ) 输得还不够

从片子的内容看得出,白左对于自己这几年来的逐渐失势根本没有一点认知,满脑子还是“我太先进太高贵了这帮low逼配不上我”……

当选举结果符合他们预期时,这叫伟大的民主

当选举结果不符合预期时,这叫该死的民粹

他们当政时,视各种共识为无物,大搞左翼能动主义,公开宣称自己政策的牺牲品是“nessecity sacrifice”,这是进步主义……

对方上台,同样搞法,这是法西斯,是仇恨犯罪……

为什么脱欧,为什么右翼民粹兴起?原因并不复杂,只不过这帮国际大资本手里的戏子和政客根本不敢提而已……

资本集团在"自由"、"开放"和"包容"之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普通民众却因此失去工作和收入,陷入了贫困。事实上,西方当代左翼倡导的多元化和自由主义已经从根本上沦为剥削本国民众财富的道德大棒,这个意识形态一方面为资本利得集团的贪得无厌做着"高尚"的辩护,另一方面,却把国内普通民众最起码的维持财富尊严的祈求,无情践踏成纳粹或者法西斯。

 短评

有明显政治主张倾向的民众在总投票人口里占比其实不那么重,主要是因为存在太多像荒凉社区里的老夫妻和focus group里的痛哭女人那样的老百姓,听不懂复杂的数据和术语,只知道日子过得艰难,没有希望失去方向,迫切需要现状的改变。Leave代表着Change, Take back control也带着股对抢夺有限资源的一切宣战的气势,显然比死气沉沉Remain和花哨理想化的Stronger Together的吸引力大得多。再加上大数据分析精心定点投放的简单易懂富有煽动性的Propaganda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助攻,民粹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

8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Cyberpolitic这个题材从netflix算出纸牌屋开始 被翻来覆去地嚼 看过了Scandal、Miss Sloane还有一系列美国侄子们出品的各种政治剧,到brexit这个英国叔叔这已经很难挖掘出新意 本来可以写得更深刻,结果因为非要和大数据较劲反而沦为了本尼的个人秀,还是很扁平的那种,和Melrose比差的太远 为了本尼的脱发再加多一颗星 凑合看看。

9分钟前
  • 糖仙贝
  • 推荐

看完更加肯定了现阶段James Graham的政治戏较之于照顾对岸受众的屏幕更适合本地的舞台,屏幕表达及说明性内容损失了太多可挥发的空间,The Vote、Labour of Love等戏的精髓恰恰在于台下观众席里不时蹦出来的各类诡谲笑声(不。言归正传,因为早就知道是以怎样的预设立场来拍,整个拍摄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指代好几个)系列波折,所以看完最终成片的唏嘘感也宛若一个必中的投球。还有就是,Richard Goulding,一个长相如此不着边的朋友竟然神级还原了忧郁版Boris(不。哦豆瓣把编剧信息写成另一个同名美国人了??已提交修改;Channel 4出品+本土早10天OA咋又被一坨坨营销号划重点成“HBO开年大戏”......

13分钟前
  • ピー助
  • 推荐

又名“网络时代煽动民粹主义教科书”、“看英国选民有多幼稚”。在一个没有直接民主传统的国家,第一次直接民主试验居然就关乎该国前途,几代人的命运,一切都如儿戏一般。这部电影也还原了这个儿戏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更大的儿戏。对于不知道英国怎么就脱欧了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带有极强预设立场的)科普片。对所有对直接民主还抱有幻想的人来说,这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民主早已和民粹主义近乎画上了等号,而社交网络,让我们可以删去“近乎”这两个字。

18分钟前
  • 酔·不流涙
  • 力荐

无论这部还是《梅尔罗斯》都是卷福用来炫技的,他用特别不同的演法满足自己的表演欲,也让人们看到他技术上的可能性,但至于整体故事而言,实在太一般了。

19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和大多数电视电影一样拍得寡淡如水,同样的题材做成纪录片明显更有意义。

22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坐着地铁骑着自行车却操着唐宁街的心,操纵着亿万普通人的命运

25分钟前
  • roja
  • 推荐

题材很好,但是没有把各方阵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情形拍出来,整体略显浅薄。卷福变秃福,应该叫《脱发:无理发师之战》。

28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事件让“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走入大众视野,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高度相似性,但在英国脱欧事件中,多米尼克·卡明斯(本片主角)实属一个异类,他远离政坛多年,却突然选择回归,他的回归并非为了民众权益、政党利益抑或自身收益——好像他只是想赢,赢得这场“游戏”的胜利,然后夺回控制权(take back control)。最终他真的赢了,用非理性、煽动性的方式颠覆了英国(也许他从没想过要颠覆这个国家)。对政治行动模式和英国政治环境熟知的观众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对其余观众也不失为一部科普电影。希望未来能看到更深入、更详实、多角度的“脱欧”题材电影。

29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我错过了30min的信息。。。。。。为什么是90分钟版本? 政治还真的是恐怖到无孔不入。

32分钟前
  • 劉二智
  • 推荐

这是卷福为以后光福后收视率如何而做的民意调查。

36分钟前
  • camac
  • 推荐

take BACK control, make xxx great AGAIN

38分钟前
  • 阿土婆
  • 推荐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在这个时代,某些偶像的脑残粉是这样,看起来高大上的民主公投其实也是这样。

4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能想到take back control这个口号真是神来之笔,谁到了中年对自己的人生没点儿失望啊,谁不觉得生活过的不如想象中的好,谁长大之后不感叹生活不如小时候那么幸福快乐,人是这样,民族共同体也是如此。

43分钟前
  • Lucida
  • 力荐

难道罗胖不是演得比马脸好?

45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光看舞台作品上并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就知道,对于英国创作者来说脱欧是个热门又棘手的问题,除了表达混乱现状与晦暗不明的未来。我很喜欢直接去探求原因的,120分钟的剧集讲了一个原因“打法有问题”,如果能有更多的120分钟会更好。(我选择罗胖!

47分钟前
  • 七七|烂柯人bot
  • 推荐

梗好多,信息量好大,故事的讲述角度有点局限,感觉其实可以更加精彩?本尼解锁了一个脱发的角色,为每个英国男人宝贵的头发鼓掌。

52分钟前
  • 九爻
  • 推荐

7.5分。英国脱欧公投绝对可以在史书上记上一笔。一个愚蠢的政府是怎么为了逃避责任而把事关国家未来几十年国运的决策交给完全没有概念的公民手上,而公民们又是如何作死了以后又想反悔的~~普通民众的从众心态真是被掌握得太好了,所谓的民主为什么越来越变成反面教程,这还看不透吗? 最好笑的是最近要无协议脱欧了,竟然英国佬又开始反悔了??尽管我一直同意欧盟根本维持不下去,但这样内斗到如此也真是刷新三观~~议会既不同意首相的脱欧计划,又不同意无协议脱欧,那你们想咋样啊???看看明天梅会不会辞职吧~~~不知道之前的约翰逊,或是她自己下台的时候,会不会反悔当年的决定吧~

53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从可忽悠性和失语这两点上来看,全世界人民还真是出奇的一致呢。表演方面,卷福自然是演得不差,不过,想获得更大突破估计需要有意识打破这种轻微Anti-social的角色套路。罗胖在这部里忽然变帅了是怎么回事?越来越喜欢他啦。

54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推荐

。。。确实是太无聊了点,一开始James Graham慢慢搭建Vote Leave框架给人感觉是要憋个大招的,结果丫还是把剑桥分析门拉出来炒冷饭,四舍五入不就是《危机解密》🙄怪不得和HBO几乎同步播放,通过剑桥分析门事件,把美国也拉进来当垫背了,意思我们有脱欧闹剧,你们有特朗普上台,我们还是难兄难弟,就差共.克时艰了(咦)

56分钟前
  • 明日歇業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