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情片英国2019

主演:克里斯·希钦,黛比·哈尼伍德,瑞斯·斯通,凯蒂·普洛克特,查理·里士满,史蒂芬·克雷格,哈瑞特·构斯特,米奇·麦格雷戈,罗斯·布鲁斯特,朱利安·艾恩,希拉·邓克利,马克西·彼得斯,克里斯托弗·约翰·斯莱特,希瑟·伍德,阿尔伯特·邓巴,纳塔利娅·斯通班克斯,乔丹·科拉德,戴夫·特纳

导演:肯·洛奇

 剧照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2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4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5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6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4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5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6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7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8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9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16:42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英格兰北部的纽卡斯尔,因为遭遇了次贷危机,瑞奇(克里斯·希钦 Kris Hitchen 饰)不仅丢掉了工作,还背负上了巨额的债务。为了维持生计,瑞奇贷款买了一辆小货车,准备靠送货来开启事业的第二春,哪知道他这一没有经过思考的举动给整个家庭都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  瑞奇的妻子艾比(黛比·哈尼伍德 Debbie Honeywood 饰)是一名家政工,专门为残疾人和老人服务,如今,她不得不依靠公交车往返于不同的雇主家中,这令她感到非常的疲惫。为了偿还货车的贷款,瑞奇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工作上,这令他们的大儿子塞布(瑞斯·斯通 Rhys Stone 饰)感到备受冷落。

 长篇影评

 1 ) 看完了,很忧虑

推荐 向导演肯.洛奇致敬。一个资本主义的老爷子,五十几年来持续关注底层社会,用镜头为底层人民呐喊。 电影里的故事每天在全世界上演,只不过有时候我们选择不去看见。 底层的压力每天在聚集,膨胀,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据央行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人口近14亿,有5.6亿人的银行存款为0,储蓄率下滑严重。 广义货币M2增量惊人,但是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存款为零,扣除少年儿童群体,依然是一个惊人的数据。更为让人担忧的是,数以千万计的贷款买房家庭虽然有存款,但是扣除贷款总额后存款为负数。按照工商银行公布的财报数据,2%的人拥有80%的存款,如果推而广之,可以保守的说80%的家庭存款极少,意味着超过10亿人存款要么为零要么非常少。 相当多的国民存款为零,这意味着这部分人的抗风险能力极低。少年儿童有父母呵护不用说,中青年人如果没有存款,遭遇失业、大病时,生活都会出现问题,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前几天总理提到有六亿人月收入在千元以下,很多人表示不相信。这起码说明两点,一是很多人,包括我,只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事情。二,我们的媒体人,在宣传正能量方面成绩显著。 再次向84岁的导演肯.洛奇先生表达我最深的敬意。

 2 ) 我希望你看不懂这部电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New字幕组”

作者:耙姐

首先声明,这是一部严肃的电影,所以我写一篇严肃的推文评论。

乍一看这电影的标题和海报,还以为是某个导演系学生毕业作品。

但是了解到它背后的履历,才暗自抹一把冷汗感慨:真他娘的厉害!

导演肯·洛奇,1936年生于二战前夜(算一算,84岁的老爷子还在一线拍电影),牛津大学法学系毕业。

童年经历和高学历注定了他思想的不平凡。

肯·洛奇终其一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作品大多为反映社会最尖锐矛盾的现实主义电影。

世界顶级电影节奖项自然不在话下,更引人注目的是各大媒体对他由衷的赞赏。

卫报称:“这个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这样富有激情、痛下针砭的声音(More than ever, we need compassionate, angry voices like his)。”

BBC称他为“弱者们的拥护者(Champion of the underdog)”。

豆瓣更有评论戏称他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斗士”。

在关注了贫穷、无家可归等社会议题后,肯·洛奇这一次将目光投在“英国社畜”身上,直白朴素的镜头语言,大胆揭露了无止无休的工作时间对一个原本温馨的四口之家的无情摧残。

这一次的电影肯·洛奇仍然采用全素人阵容,整部电影看完除了真实还是真实。

>>>人物介绍

(以下内容轻微剧透,但不影响电影观感)

影片中的父亲瑞克(克里斯·希钦饰演)像万千家庭中的父亲形象一样,不善表达、敦厚勤劳。

他为了早日买上自己的房子,卖了家中唯一的车,贷款买了一辆小货车,开始为一家物流公司跑订单。

美其名曰“自营”,实际则是逃避了劳动合同的保障。

每个快递员都配备了扫描仪,不仅能监视他们的实时行踪,还在驾驶员休息2分钟后发出哔哔的警告声。

自此,瑞克开始了没有假期,每天工作14小时的送货生活。

母亲艾比(黛比·哈尼伍德饰演)是一个温婉善良的女人。

她的工作是孤寡人群的护工。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九点,她要往返于各色各样的人们家里,打理稀奇古怪的麻烦事。

她像很多人的母亲一样,是个心软爱哭的女人。

因为自己分身无能,没法照顾独居老人流泪;因为丈夫和儿子争吵流泪。

儿子塞巴(瑞斯·斯通饰演)是个调皮的高中生。

他和几个家境相同的同龄人因为在学校受到排挤,成日游荡在街头涂鸦。

他们把涂鸦当作“事业”,把自己留在街头巷尾的各种痕迹当作“广告”,并一味地沉溺在这种虚拟飘渺的幻想世界中,逃避现实中父亲的责问、母亲的关切。

女儿丽莎(凯蒂·普洛克特饰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

她陪着父亲去送包裹。父亲被快递主人家的狗咬破裤子时,她留下一张纸条。

她在父母吵架时冲进两人中间,哭着喊着劝架。

影片中瑞克曾说:想给塞巴最好的,想给丽莎最好的。

然后塞巴尖锐地回击:也许你做得还不够尽力。

是真的他还不够尽力吗?并不见得。

那为何如此卖力的一家人,为什么生活愈发窘迫?不仅没买房子,连唯一的车都卖了呢?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battle

物流公司老板对瑞克称,加盟公司是拥有了自己的生意。

长久不得志的瑞克听信了这番说辞,以为自己人到中年抓住了发家致富的机会。

说服了妻子艾比,卖掉家中唯一的固定资产——艾比上班用的汽车,付了一辆新货车的首付。家中的贷款又多了一个车贷。

瑞克以为自己得到了日入155磅的好事,谁知是无轮休无假期一天14小时凭损耗生命赚来的血汗钱。

你以为资产阶级真的好心让你加盟分一杯羹,谁知道他们只是避开劳工法的约束,让你没日没夜地为他们卖命。

瑞克这份“自营”的工作不仅请不到假,而且被人打劫,躺在地上无法动弹时,不能算工伤还要赔一大笔钱。

就算如此,资本家们也不在意你的死活,只是一个电话打来医院,轻飘飘一句话问你:明天你来上班还是找谁代你的班?

德国政治家蒙森说过:雇佣劳动者被踩在资产阶级的脚下。

他们蔑视劳工权益法律,通过不断地变相增加你的工作时间,榨取你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当你以为自己是个光鲜艳丽的都市丽人时,未曾想过你也是资产阶级脚下的垫脚石。

这样真实的例子在耙姐身边唾手可得。

某厂下午六点免费晚餐,八点免费宵夜,晚上十点免费班车。

当你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工作了“八小时工作制”的一半。

然而万恶的资本主义却又是历史上的大功臣。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写道: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我们都不可抗拒地参与进这样的制度。有人劳劳碌碌、却愈发贫困,就像片中的一家人。也有人勤勤恳恳,戴着资本家的镣铐杀出重围。

耙姐只求能处在这中间,安稳祥和地过完一生。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作为阶级流动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愈发地显得爱莫能助。

>>>穷人的教育赌博

和中国廉价的大学费用不同,英联邦国家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商业化程度高,学费连年增长。据卫报统计,英国大学收入将近一半来自于学费收入。

完善的学费贷款体系需要学生支付绝大部分学费。在学生毕业后,将自动从工资中扣款,有效还款期限长达30年。

于是,塞巴在和父亲争吵的时候,便清醒地指出,自己没有能力上大学。

然而最可怕的事实是,尽管你负债累累读完了大学,低迷的就业市场也并不待见你。

英国官方给出的2019年失业率达到3.8%,然而经合组织表明预计英国仍有三百万之多的隐藏失业人口。

其中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确实要从容些,但情况也并不乐观。

据BBC报道,英国有将近1/3的大学毕业生“大材小用”。

也就是说,读完三年本科,通过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拿到了经济学学士的学位之后,你很有可能从事一个高中毕业就可以应对的工作。

然而,人才过剩、教育过剩的现象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迅速蔓延到发展中国家。剩下的就不讲了。

当然好消息是,罗素大学集团的大学毕业生收入满意度普遍较高,可惜在英国164所高等院校中只有24所。

由此看来,教育仍然能够起到一点促进阶级流动的作用(此条规则只适用于顶级教育机构)。

>>>Ending

影片的结尾令人震撼。

被劫匪打的鼻青脸肿的瑞克第二天找不到人代班,只得清晨跑去送货。

启动时,一家人都跑出来挡在车头,然而他们挡不住铁了心要上班的父亲。

货车远去,塞巴退回家门口,双手掩面,若有所思,等待他的仍是休学生活。

瑞克开上大路,突然情绪崩溃,第一次流下眼泪。他给自己小声鼓劲。

影片蓦然结束。

我真他妈难受啊。

 3 ) 《劳工社会学》通选课作业中的一段话

《劳工社会学》通选课,其中作业是写一份书评、影评或课评,一位历史学院的同学在作业的最后,写了这么一段话:

“ 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触很深,因为我的父母也是劳工,父亲在工厂工作,每天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9点,母亲在卖场做导购员,他们的时间很少,在生活的压力下他们也互相争吵,但是没有时间解决,根源就是穷,社会很少会给穷人喘息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很真实,没有突如其来的危机之类的情节,有的只是平淡的压抑,刻画了一个在金融危机下辛苦生活的英国家庭,这既是一个家庭,又是千千万万个劳工家庭的缩影,这些家庭的主心骨基本上都超额工作,但是仍没什么保障,重压下他们照顾家庭的时间自然会减少,最终导致一系列问题,这是很真实的劳工问题。他们的希望除了自己努力工作就是放在下一代身上,但是他们又没有时间去教育下一代,这似乎陷入了死循环,但这就是许多家庭经历的。虚构的电影带来了如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

 4 ) 建议英国下一盘大棋

大棋dang经常神化了国jia的能力:他们的经典是“国jia三连”:1.国jia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2. 国jia正在….3.国jia未来计划…。

英国现在的问题是产业不振、人口老龄化、房价过高、过度金融化脱实向虚、受强势货币圈的积压(欧元、美元)、国力下滑货币疲软、年轻人躺平化(Neet族)沉溺于手机…

这些问题在国内大棋dang眼里,“多大点事,不就是阴虚上火嘛,吃六味地黄丸”。他们的鸡尾酒药方是:鼓励实业中小创+引导金融辅助实业高科技+压制fang价不涨不跌+保持huo币纪律+引导年轻人正能量+纠正教育和文化…

多好的药方啊!

英国人为什么不采用呢。

 5 ) 中国电影最缺他这种赤裸的真实

好的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几乎绝迹了。

数一数吧,这几年有几部国产片真的明白现实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然,你可以说,《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等几部相当卖座的国产片不都是现实主义电影吗?

《中国机长》质量比较一般,就不多说了,说多了都是槽点。《药神》和《红海》倒的确是非常出色非常成熟的类型片,但要说它们有多么“现实主义”,并不见得。

我挺喜欢《药神》的,但我也必须得说,它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

为了给影片制造更强烈的戏剧冲突,《药神》将警察拉到了主角的对立面,把外国药商设计成了隐藏着的大反派,用了许多叙事技巧将主角的形象拔高,从而用情绪代替了思考。

看完电影,我们很容易会被感动,但我们也会生出许多疑问:影片里讲的这件事,真是如此吗?现实中的药神,是这样吗?在这件事背后,还有哪些隐藏着的问题呢?

影片的问题,不在于它只拍出了现实的冰山一角,而在于它的艺术创作,有些偏离现实了。

偏离现实的好处,是故事更好看,情绪更饱满,坏处则是,仔细想过之后,就觉得影片没那么“真”了。

《红海行动》也不错,影片中的动作戏,确实够硬,要多真有多真,但对比文戏和武戏,我们就会发现林超贤导演有些偏科,打当然是打嗨了,但“为什么要打”这件事,交代得有些语焉不详,或者说对于现阶段的国产片来说,有些话也不能说得太明白。不能太明白,当然就不“真”了。

总之,不管是拍不出“真”,还是不能拍得“真”,中国电影渐渐地就缺少了这份“真”。

说起来,很多年前的中国电影,倒是有这份“真”的。第四代第五代导演,都有现实主义电影佳作,比如杨延晋的《T省的84·85年》,黄建新的《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等作品,都很值得一看。第六代里,贾樟柯早期的电影,如《小武》、《站台》,都是极好的,李杨导演也拍出过《盲井》、《盲山》这样的电影。

但后来,黄建新心系大业,作者性全都丢掉了;贾科长离宇宙越来越近,离现实越来越远;李杨倒是初心未改,还拍了部《盲·道》,但影片的质量实在是不敢恭维,谁看谁盲,说是现实主义电影,倒尴尬得像是部无厘头喜剧片。

罢了罢了,想看出色的现实主义电影,还是得往外面看看。

有人可能会说了,我们的生活够苦了,就像看点儿甜的,不想看现实主义电影找罪受,这话似乎有道理,所以有一部电影我早都想推荐给大家了,但一直压着没说,就是怕这样的言论出现。

但其实,如果你看一部电影,只能看到“苦”或者“甜”这些最表面的东西,那是太可惜了。一部好电影的价值,绝不在于它给你传递了怎样的情绪,而在于它在情绪之外,还给你带来了什么,也许是一种思考,也许是一份力量。

绕了这么多弯子,我要聊的这部电影叫做《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是一部真真正正的现实主义电影。

一句话评价这部片子,就是它拍出了一种赤裸的真实。

影片所讲的故事围绕着英国的一户普通人家。丈夫瑞奇送快递,妻子艾比做保姆打零工,儿子塞巴不好好学习,整天瞎混,是个问题少年,女儿丽萨年纪还小,倒是乖巧懂事。

整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个家庭遭遇了一个又一个或大或小的问题,将这个家庭逼入了困境,并且让影片中的一家之主瑞奇一步步走向崩溃。

瑞奇遭遇的最核心的困境,是他无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

换句话说,他的工作压榨了他几乎所有的时间。

说到底,这是一部关于“996”的电影。

影片中有场戏我印象挺深的。瑞奇的儿子塞巴盗窃,被抓到了警察局,警察给瑞奇打电话让他接人,但他正在工作,马上就要出车,如果他离开,就必须得承担公司的损失,自己不赚钱,还得赔很多钱。

把儿子接回家之后,就是大吵大闹,父子争执,丈夫和妻子也吵了起来。

妻子抱怨丈夫对儿子疏于管教,丈夫则说自己太忙了,连饭都吃不上。

妻子更生气了,因为为了给丈夫买送快递的车,她卖掉了自己的车,打零工的她只能去挤公交,为了准时,她也经常不吃晚饭。

矛盾,都是一连串的小事积攒而引发的。

而根源,就是所谓的“996”。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没有态度明确地告诉观众,员工的工作时间被压榨是不对的,它反而告诉我们,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必须得接受这件事情。

瑞奇面临的问题就是,他知道自己已经承受不了如此高负荷的工作了,但他不能停下来,他如果停下来,整个家庭将面临更多问题,他的压力会变得更大。

换句话说,累是小问题,穷才是大问题。

真正被“996”荼毒的人,其实并不是会经常去抱怨“996”的那群人。

影片中,瑞奇在和儿子大吵一架之后,心力交瘁,想要去请一个礼拜的假,老板则告诉他,你想请假当然可以,但得赔很多钱,而且,你不要觉得这个工作很累,想干这个工作的人多的是。

这就是现实,这才是现实。

最苦涩的现实里没有那么多主动的选择,有的只是无奈的被动。

影片的最后,瑞奇遭到抢劫,被殴打,受了伤,但第二天,他还是开着车离开了家去送快递,全家人拦着他,也拦不住。

儿子说你一只眼睛都看不见了,他说,我必须得去工作,没有选择。

那一刻,这部电影该有的劲儿就足了。

看《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有的人会吐槽,这片里儿子女儿都用的是苹果手机,一家人租住的房子也不算小,有吃有喝还有车,虽然生活是挺苦的,但似乎也不是真正的苦,用我们无产阶级的眼光来看,他们叫苦像是无病呻吟。

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感觉。

但仔细想想,其实导演是想拍出一种更普遍的状态。

他要拍的,不是最苦的,不是最惨的,而是很正常的,很普通的,却也面临着许许多多问题的。

瑞奇到警察局领儿子,警察给他儿子说,你不错了,珍惜吧,多少人可没爸爸来领人。这一刻,让人百感交集。

这就是最真实的。

你可以说瑞奇一家的困境并不是绝境,但大多数人的困境,其实都不是绝境。

拍绝境,当然更有感染力更具戏剧冲突,但那往往就需要更多的艺术加工,而《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追求的,就是一种未经雕饰的,赤裸的真实。

看《春天后母心》那样的苦情戏,我们可能会哭得稀里哗啦,但我们不会去想,如果我们自己是刘雪华那个角色,该怎么办?而看《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这样的电影,我们可能哭不出来,但思考,多少是会有一些的。

影片片名中的“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是快递公司致歉卡上的话,快递送晚了,客户就能看到这句话。

快递被错过了,有人说对不起,但社会问题被忽略了,谁来说对不起呢?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看似讲的是一个家庭的小故事,其实说的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探讨的是社会制度的弊端,它所观照的,是我们身处的时代。这样的电影,是越来越少了。

当然,影片也有不小的缺点。

让瑞奇真正走向崩溃的导火索,是他在送快递的时候遭遇了抢劫。这个情节的设计,就有些刻意了,对于编剧来说,这是偷懒的表现。

对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名作《偷自行车的人》,高下立见。在德西卡的作品里,男主角的自行车被偷了,于是他开始想办法找车抓贼,无果,最终他选择去偷车,这个行为让他走向了崩溃。

一切看似是主动的选择,其实是被社会被命运裹挟的结果,这个是高明的。

强行给角色施加外部的打击来促成内心的崩溃,并不高明。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很佩服导演肯·洛奇。

肯·洛奇是什么级别的导演?八十四岁了,从六十年代就开始拍片,拍了五十多年,佳作无数,拿过两个金棕榈。

我最喜欢他的《小孩与鹰》和《我的名字是乔》,这两部都不是他的金棕榈作品,但都是非常出色的现实主义杰作。

肯·洛奇肯定不是同辈导演里成就最高的,他的作者性甚至不算很强,在影像上也没有做出太多革新,但他可能是最有“战斗精神”的那一位。

他这一辈子,都在努力拍出社会的“真”。

拍《我是布莱克》,他批判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拍《铁道之歌》,他关注英国铁路私有化之后铁道工人的生活问题;拍《土地与自由》,他分析土地分配制度;拍《家庭生活》,他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家庭的关系。

肯·洛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拍底层就是真真切切地去拍他们的生活,没有俯视的姿态,只有平视的关怀。

但他有态度,也有情绪。很多时候,我们看他的电影,会觉得老爷子挺可爱的,批判了一辈子,愤怒了一辈子,到老了,心里的火焰还从未平息。

有时候看看肯·洛奇,看看老东木,还莫名有种励志感。

真的挺了不起的。

我们身边有太多人,才二十多岁,就已经失去了愤怒,失去了对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的关心。

有时候我也会想,可能不是中国电影人拍不出现实主义佳作,而是中国观众根本就不愿意看这样的作品。

“假”看得多了,就更喜欢推开“真”了。

可是,这个世界真的不能没有“真”。

电影可以是娱乐,是艺术,是产品,但同时,它也可以是时代的行车记录仪,理应有人把它当成时代的行车记录仪。

 6 ) 悲伤的重量

肯·洛奇对于社会会存在的“痛楚”似乎一直都有自溺倾向。几十年来,他是如此专注于对伤痛的刻画,在朴素的生活流叙事背后,是极具格局意识的感怀。这部片同样延续着肯·洛奇的现实主义风格,纪实性摄影,大量的中近景镜头,借由家庭视角牵引出宏大的社会议题。实际上,很多生活流影片容易沦为冗长的肥皂剧,抑或存在另一种情况,导演总是习惯性附加一些人为叙事力量去刻意拔高这类电影的格局,而这部电影避开了以上两个雷区,肯·洛奇剥去了许多主观性逻辑,真正化身成了Ricky一家,他不是让电影去操纵生活的变迁,而是让角色去推动事件的走向,在结束之前,如角色一样,没有人能预知苦痛以何种方式收摊。此片尽管不乏戏剧性色彩,却让人倍感真实。

电影讲的故事一如既往地简单,蓝领工人Ricky为了挣取更多薪酬,转投快递行业,成为了一个送货工人。为了支付购买货车的费用,她的妻子Abby只好卖掉了自己的车。他们拥有一个懂事的11岁女儿Liza和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Seb。肯·洛奇仅仅运用一个极简的故事就呈现了多维度指向:父子矛盾,家庭教育,成长烦恼,零工经济,剥削式劳动市场...这些线索环环紧扣,纵横交错着。Melodrama式的铺陈,在剪辑上没有采用过多宣兵夺主的花招,一切按照规范的前后顺序,虚构故事的纪实性得以被多重放大。即使人物的困境充满了戏剧性,Ricky一家的悲剧接踵而至,儿子的叛逃,上司的夺命call,惩罚机制的持续发酵...仿佛这个世界所有的重担都降于这悲惨的一家,但我们仍觉得无比真实。这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充满纪实质感的剪辑和摄影风格。

电影定位于纽卡斯尔,选择这样一座古老的工业城市自有导演的用意。互联网席卷全球的时代,纽卡斯尔自然也难逃科技的洗礼。主人公Ricky的快递工作就与这样的革新息息相关。利用物联网技术,每一件包裹都处于监视之下,跟踪、定位,这些专业度极高的流程深深地烙印进快递行业的命脉。主人公们操着腔调极重的北部口音,是肯·洛奇暗示人物所接受教育以及身份地位的惯用手段。

导演没有刻意去制造“生离死别”来塑造电影蕴含的“悲”,相反,在一种极为自然的影像下,电影的“悲”被一种无能为力的宿命感笼罩、牵制着。在一次家庭争吵后,Abby对儿子Seb说:“we work hard.”但这样的辛勤工作,换来的是矛盾的升级和不幸的加剧,越是想要摆脱生活的死循环,Ricky一家就越是深陷这样的泥沼之中,肯·洛奇克制的镜头里弥漫着厚重的虚脱感。平淡无奇的故事行进着,生活的苦涩就这样慢慢泅开,然后布下一道道漫长的伤痕。肯·洛奇的电影常常拍的是一种矛盾状态,生命的模版。叛逆的Seb对应的是没有尽头的青春迷惘期,他是传统社会中的坏孩子,半夜跟朋友跑去街头涂鸦,但你说他是恶人吗?当父亲Ricky被痛殴之后,Seb小心翼翼地多次询问父亲的伤情,也是他,挡在父亲的送货车前。Ricky为了养家糊口每天拼命工作14小时,在儿子闯祸之后动手打了他,可也是这个看起来一无是处的父亲,为了保护儿子,顶着“天价罚款”,翘班赶回家中。这些微妙而动人的瞬间,构造出了“煽情”的气息,这是电影最厉害的地方。

而电影前半部分穿插的“英式幽默”,或许指涉了典型英国底层人民苦中作乐的心态。身为曼彻斯特人的Ricky在送货途中遇到纽卡球迷时差点杠了起来;女儿Liza与父亲一起送货的快乐时光...自嘲式的作风,与平静之下暗潮涌动的客观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对于指责肯洛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过于刻板,我并不能认同。

不同于以往肯·洛奇电影里那些支离破碎的家庭结构,此片中的家庭结构是完整的,尽管看似和谐的家庭环境下实则险象丛生。表面上,Ricky和儿子之间的冲突是因为理解、沟通障碍导致的,但更深一层上,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造成的,每一次的矛盾激化都伴随着Ricky肩上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最讽刺的是,Ricky每一次试图化解家庭矛盾的努力都是以工作上的“被剥削”为代价。家庭与工作的对立关系是如此难以调解。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利己主义”“利益之上”的金钱气味,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所有的行为都会被转化为冰冷的绩效,标准由食物链顶端的群体制定,一旦行为与标准脱钩,灾难将被赋予乘数效应。

这背后,反映的是日益成为新型经济模式的“零工经济”(gig economy),在市场一片叫好的景观下,肯·洛奇揭示出了它的“剥削本质”,这样的模式,正在成为新时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所谓零工经济,指的是自由职业者构成的经济领域,他们能够自由化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资源。这样的特质,甚至使得“零工经济”收获了“对等经济”的美称。然而,在自由化的工作模式下,隐藏的是剥削主义。没有意外地,劳动者的劳动必须与劳动标准(生产的产品数量,就如电影里Ricky送货的数量)挂钩,换言之,劳动者沦为产品的奴隶,他们的时间严重受到产出数量标准的制约。一旦履行失败,下场就跟Ricky一样。零工经济的游戏规则实际上掠夺了劳动者更多自由。在片中,Ricky即使被送到了ER里了,上司关心的仍是罚金,个体的生命充其量只是经济系统中那些冷漠的数字。Franchise,上司口中的单字,如同现代经济社会的咒语,把渺小的底层劳工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是隐忍还是反抗?肯·洛奇给出了现实主义的答案,继续马不停蹄地工作。这样的答案是如此深刻,以至于令人毛骨悚然。结尾处的Ricky在混沌之中开动了那台堪称“供氧机”的货车,走上了“赎罪”之路,他背负的是家庭的生死,是高额的债务,跟这些相比,他的命如稻草。但风一吹,它们只是飘散在空中,降落在潮湿的泥土里,仍带有卑微的韧度。想起了达内兄弟的《单车少年》,结尾处少年牵起了那台破败的单车,遁入成长的孤独隧道。同样的戛然而止,诉说着难以愈合的伤口。

要说电影的问题,我想唯一不足的,是这种单向的对资本主义的控诉容易陷入固定模式,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于是乎,在为劳工阶层发声的电影早已沦为影评人口中的cliche时,肯·洛奇依旧埋头付诸着自己的热情。在经济低迷,信仰崩塌的后工业时代,他像陀思妥也夫斯基一样,执着地寻找生命的答案。在冰冷的体系下,一个人的价值与热情是如何被消耗殆尽的?从这个角度看,此片展现的正是这样一个无情残酷的过程。好在,社会的滚动碾压之外,家庭内部仍闪耀着令人动容的凝聚力。

 短评

3.5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文件综述还是要看你无产阶级斗士肯洛奇爸爸。电商物流996与劳工法之死,真的是太会抓题材了,尤其当下很难不引发感触,然而剧情发展到结局其实是失控的纯粹情绪宣泄,人物也就此僵化。当然你说他不高级,他不在乎,因为你又不得不承认,看完对996的愤怒再多了一分,完成了今天的忧国忧民份额,在豆瓣发了一条广播“这个世界会好吗”,然后他便欣慰地擦了擦眼镜……

6分钟前
  • 朱马查
  • 还行

高手拍电影,不需要花招,朴素就是高招。

9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力荐

聚焦于互联网时代自主营业快递员,不得不说肯洛奇仍旧最敏锐抓住了当下资本主义形态中最制度化压迫形式。但陈旧的观念先行的剧作思维依然拖了后腿,尤其是在结尾部分暴露无遗。即使不说是全然刻板的,但试图构造矛盾激化的意图生搬硬拗地拉扯着跟不上人物和剧作,通向真实的反面。

11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B+ / 远好于金棕榈前作吧。除了结尾的强转折之外,几乎所有的手法都朴素且自信地专注于人物所处的社群文化及其细腻的互动关系。哪怕剥开血肉看到的可能是相似的模板,但血肉又怎能剥开呢?

1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比电影还要残忍的是,这部电影中的故事却在全球各处上演着。责怪穷人很容易,很多人热衷将贫穷和社会问题归功于底层中下人民的好吃懒做。殊不知,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可能付出着最多的努力,却一步一步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肯洛奇拍片来说已经无比流畅和成熟,在不过度煽情下激起观众的反思和同情,目的就达到了。

19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每一部肯洛奇都可以打五星

24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儿子的喷枪下是不能幸免的罪人,社会的尿瓶里是无处安放的废液。赚钱买来好吃的咖喱饭,却错过了陪你吃咖喱饭的时间。投递给用户的签单上,写着对家庭说的话。涂鸦的大嘴里有那么多问题,我却都不知悉。你愿意当包裹,当钥匙,当扫码枪,因为它们都陪伴更长时间。我们像仇人,像陌生人,唯独不像家人。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对底层职业的描绘,怎一个惨字了得...以后对快递小哥们好点吧😂大儿子痴迷于街头涂鸦以至于被逮进警局,妻子做老年护工,丈夫被匪徒打伤,睁着一只眼睛也不敢再误工,一天罚款一百欧(结尾有点抓马了)...看得喘不过气,只有小女儿是贴心小棉袄。结扎宣传片+1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从某种意义上肯洛奇一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现实主义在几十年前就作为资本主义的腹语术被判了死刑,但另一方面肯洛奇的每一部作品又实打实地注入了他对底层人的关照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正是在这样强烈的人文性下,《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比《我是布莱克》既有更加复杂的文本,也更具穿透力和冲击性。不仅通过淡出黑场分节、结构鲜明的情节剧描绘出底层家庭在拥有一辆货车(由资本家提供给劳动者的生产材料)后反倒陷入的更加困窘和混乱的境地,又通过对大量日常碎片的精细缝合完成了对无孔不入的现代资本主义(广告、大数据...)的渗透腐蚀的指涉,并在最终以劳动者被资本彻底固着粘连完成收尾,同时也(非常一贯地)在影片中融合了对家庭和社群危机的关注作为主要剧情的辅助。我不会特别喜欢“过时”的肯洛奇,但他真的是个好导演

32分钟前
  • luminary clock
  • 力荐

不知所措坚卢治…每当人物遇到一个无从解决的困境,便会立即用一个淡出逃离现场,乃至沿用到电影的收尾。实在是太初级的对立了,父亲送快递,儿子就要做抵抗消费主义的涂鸦;母亲为他人做护工,却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将社会批判集中地强情节化本无可指摘,强指向性的镜头运动也并无关系,都只是攫取现实素材作议题论证而已。但将体系问题与家庭问题混淆起来,构成一种直接因果导向实在无法接纳。突然从前段的喜剧处理迈入后段的悲情控诉,激发(快递换线)与强化(抢夺事件)矛盾的反倒是剥削体系之外的突发事件,以此来论证体系剥削的失衡,意义何在?

35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工作的货车不能私用于家庭互助,想起了小学放学时排队回家碰到老妈叫一声第二天还要被老师体罚。就是这点小事,在肯·洛奇饱含辛酸的镜头下,显得异常戳人。这片如果在国内引进,不差于《何以为家》的痛点。观感居然跟《跳出我天地》《阳光小美女》一样,关于父子,一家人的丧与幸福,生活纵然很难,终究有收获,一直有挂牵…“我会把你加到明天的计划表里,表的第一行” 妈耶,看到这里终于止不住泪奔。

3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无论时代变出什么花样,肯洛奇总能在幻影中找到他一直赞颂的与一直控诉的。这是他对二十世纪的忠诚,也是他对信念的忠诚。写实主义或许很容易让你产生“又是这一套”的优越感,但写实主义从来不是为了你的艺术品味而存在,这世界总有一些朴实而坚硬的东西摆在那儿,没什么伎俩也没什么心机,但是一直在那儿。

40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没有小偷的小偷家族,无法寄生的寄生上流。众生皆苦,肯·洛奇依然很稳。

42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还是那个习惯将镜头对准英国底层阶级的Ken Loach。不娇柔不炫技,直白、真切、有力量!将劳工压抑重负的工作与个人家庭生活交叉描述,怜悯苦役、控诉资本,直指社保行政的缺失。女儿坦白那段,一家三口哭了,我也哭了,我身边的少年哭了,全场都哭了,比《我是布莱克》好。求求你,耄耋之年的Ken Loach,一定要继续拍下去,你是英国的良心。

44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好久没在影院哭那么狠了。想想现在欧洲的nationalist wave, 活那么苦真的太容易被煽动了,“都是移民抢了工作,害我们工资那么低”。其实特么都是黑心资本家。

48分钟前
  • brucas
  • 推荐

SIFF. 肯洛奇太狠了,完全不给人活路,又不能去死,只能苟着。真的,只能苟。

52分钟前
  • SleepWalker
  • 力荐

肯洛奇稳定发挥,这一部更贴近生活不免看的时候背脊发凉。堆叠起来的压力渐渐满溢,滚雪球一样压垮了这个普通家庭,反思却在戏外:究竟是哪个社会保障环节失职竟让人拼命工作却越来越穷?寒心是寒心,然而下一秒就想滚回去好好工作拼命赚钱。

5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72nd Cannes# “戛纳之王”肯洛奇第14次入围主竞赛,仍然是他擅长的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片名其实应该译成“致歉卡”。延续了《我是布莱克》对数字鸿沟的探讨,这部影片里主要讨论“机器统治人”,关于八小时工作制是如何被大资本和电脑系统无情地改写为14X6,且没有任何保障的“自我雇佣者”。灵感大概是来自亚马逊的物流。比起肯大爷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的前作而言,少了很多愤怒,而多了许多温情。问题在于首先肯大爷这次操纵观众的手段就有些太明显,煽情的地方又太生硬。其次是肯大爷对零零后和互联网的认知实在是……这个家庭让人感觉他们还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入围戛纳主竞赛应该已经是很大的(敬老+左派立场)认可了。看完片子观众能记得要对快递大哥外卖小哥Nice一点,影片的目的应该就达到了。

5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肯·洛奇大爷的“这就是英国”系列永远都这么揪心。物联网革命带来的996现象跟中国何其相似。“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不只是快递员留给客户的未送达通知,也是整个社会对金字塔底层人士的回应。然而只是对不起就够了么?——论福利体系存在的必要性。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肯洛奇已经不需要玩弄任何电影技巧,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当下全球劳工的生活。这是电影在体认存在,和获取除了小我以外的经验最好的东西。为什么中国没有人拍这样的片子?为什么霸占院线的全是战狼?

1小时前
  • 绿小野马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