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岩

记录片美国2018

主演:亚历克斯·霍诺德,汤米·考德威尔,金国威,米奇·谢弗,萨妮·麦坎德斯,迪尔德丽·沃尼克,彼得·克罗夫特,丹·奥斯曼

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金国威

 剧照

徒手攀岩 剧照 NO.1徒手攀岩 剧照 NO.2徒手攀岩 剧照 NO.3徒手攀岩 剧照 NO.4徒手攀岩 剧照 NO.5徒手攀岩 剧照 NO.6徒手攀岩 剧照 NO.13徒手攀岩 剧照 NO.14徒手攀岩 剧照 NO.15徒手攀岩 剧照 NO.16徒手攀岩 剧照 NO.17徒手攀岩 剧照 NO.18徒手攀岩 剧照 NO.19徒手攀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6

详细剧情

  亚历克斯·霍诺德从2009年就梦想着徒手攀登酋长岩,此后尝试了1000多次,而徒手攀登酋长岩是自己的 “终极目标”。为此,他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借助绳索攀爬过近60次酋长岩。他表示,自己这样做并非为了进行预演,而是反复尝试不同的岩点,研究攻克最难的区域。纪录片拍下了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及酋长岩的壮丽景色及霍诺德登顶的历史时刻。除此之外,片中还回顾了他怎样处理极限目标带来的生命风险,以及他如何追求卓越完美,从而在无绳索保护的情况下保证万无一失。

 长篇影评

 1 ) 以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成就伟大

看这个电影,我的手心大概也就出了一公斤的汗吧。一般看电影抱着尊重电影,尊重他人的原则,我很少出声,但这部电影在好几个关头我都没能忍住惊呼。作为纪录片来说,这部电影也是难得的紧张刺激了。

看的过程中我想起了路遥的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我觉得对于Alex来说,他对于徒手攀岩不仅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同时他还有普通人所没有的一点,那就是热爱攀岩超过生命,虽然小心谨慎,但是也随时做好了以身殉道的准备。所以他成就的不仅仅是事业,而是一种伟大,他是他的领域里,最接近神的人。

Alex这个人,不爱说话,身材消瘦有劲,一丝赘肉也没有。他没有什么别的欲望,吃得很少很绿色,穿得很普通,住在一辆房车里,一点点空间就足够。他话不多,很固执,不会因为别人妥协,也不会讨好别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到无趣的人,他的眼睛里却有星光。他有一双很特别的眼睛,不大,圆圆的,但是黑眼仁很大,给人单纯无畏的感觉。他平时表情不多,但是谈到攀岩的时候总会咧着嘴笑得像个孩子。他的女朋友Sanni是一个很可爱的金发女孩子,但是能看出来Alex虽然爱她,但是距离他对攀岩的爱还是少很多。他在人际关系上是一个冷漠到有些残酷的人,对别人对自己都是一样,他会在评价前女友的时候说,“她们都说在乎我,可是如果我死了,她们也不过就会难过两三天罢了。”他会选择不告诉Sanni自己哪天打算徒手攀爬酋长岩。他评价Sanni时候说,“她很可爱,把房车点亮,又不会占很大地方”,“她不是一个好的攀岩者,因为她的原因我受伤的时候我想过和她分手”,“她追求快乐和安逸,但我追求成绩,世界上没有哪个伟大的事是靠快乐和安逸成就的”。听着这些话,我真的怀疑Alex究竟有多爱Sanni。Sanni也是可怜,她是天才身边的普通人,拼命想刷存在感,如胡兰成之于张爱玲,或者是《魅影缝匠》里的女主角之于男主角。当Alex想和她分手的时候,她卑微地请求,“和我分手也不会让你更快乐”。天才是不需要爱人的,他们有着比爱人更高的追求。我并不看好他和Sanni的爱情,他这样的天才注定孤独,注定会拥有烟花一样短暂而绚丽的一生,而Sanni则适合嫁给一个小开,吵吵闹闹养几个孩子。

优胜美地的酋长岩,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气势宏大的通天岩石。对于Alex来说,是一个要征服的最终梦想。攀岩这件事,不懂的人觉得没什么,懂的人却知道有多可怕。我第一次室内攀岩的时候,上到三五米的高度就觉得手心和腋下出汗,那是一种对前路无法完全掌握的恐惧。后来慢慢习惯了这种感觉,也能在室内上到最顶上了。但是Alex做的比我所经历的要难成千上万倍。他没有绳子保护,靠得只是一双手,一双脚,一个装了粉的小袋子,面对的是几乎不可能的一面巨大的光滑的岩壁。他没有室内攀岩里设置好的五颜六色的落脚点,有的只是岩石表面微小的凸起和石缝,一阵风,一只鸟,一个小石块的掉落,甚至是手掌心里多出来的一滴汗,都有可能让他坠落殒命。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游走在生死边缘。

他说他得直面自己的恐惧,尤其是当他的目标必须要求他这么做的时候。他开玩笑说,自己做攀岩的准备工作的时候,就好比武士慢慢地拔出自己的剑的过程,一样的纯粹,一样的专注。他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古龙的一部小说《浣花洗剑录》,里面有一个日本武士,剑术高手,东海白衣人。和Alex一样,他也是除了对剑道的狂热以外,对其他的事情都是无欲无求,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重要了,只是人称白衣人。白衣人远赴中土,只为追求剑道的极致,他说:“武人本应殉武,我纵死在刀下,亦是求仁得仁,虽死无憾。”Alex也说过,人每一天都是要面对死亡的威胁的,我只不过是在追求一种完美。

白衣人会狂热地琢磨一个剑招,Alex也会狂热地琢磨一个难点,手脚每一步的运用,他写了整整一个笔记本,最终做到心中有数,倒背如流。

当Sanni和Alex聊起两个人都认识的徒手攀岩前辈丧生,他的妻子很痛苦的时候,Alex不以为然地说:“她难道心里没有准备?”Sanni很震惊,说:“我的心理也没有准备啊!”但是Alex是有准备的,要么完美,要么死亡,这就是他的追求。

电影本身很有艺术感,导演Jimmy Chin本身也是优秀的攀岩者,同时也是国家地理的摄影师。他组建了一个全部由有经验的攀岩者组成的摄影团队,团队也跟着攀岩,吊在绳子上给Alex 录像,同时也利用无人机和望远镜远程拍摄。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不影响Alex,因为他们对Alex的一丁点干扰,发出的一个声音,踩落的一个小石子,都有可能导致Alex丧生。这种随时可能导致Alex丧生,或者哪怕他们不犯错,也会目睹Alex丧生的可能,让拍摄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心情沉重,如履薄冰。远程摄影师好多次都不敢看镜头里的Alex,他说“Alex在享受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我可不是,我再也不要干这个了。”

当Alex最终登顶,镜头慢慢推远,Alex的红色身影越来越小,大大的IMAX屏幕上雄伟的酋长岩占据了整个屏幕,巍峨耸立,伴随着越来越恢弘的交响乐,我忍不住感动到流泪,仿佛也能感受到着天地间攀岩第一人所能感受到的激情和壮美。这个大自然设计出来藐视人类的难题,也不是完美无暇的,而Alex利用了这块巨大岩石的一点点微小瑕疵,可能是一个凸起,可能是一条裂缝,找到了一条向上攀登的路,最终以凡人血肉之驱征服了这个天险。

登上峰顶后,Alex笑得像个孩子,语言上却没有那么激动,只是说:“我很快乐。”导演问他,你今天要做什么。本以为他会讲要怎么庆祝,或者好好休息,结果Alex想了一下说,fingerboard,就是引体向上,但是只用手指,是Alex经常练习的。果然镜头一转,他又回到自己的房车里,只用两根手指把自己挂起来,表情又回到了专注。

最后讲个花絮,Alex爬了一点点的时候遇上了两个也是一样攀爬的人,但是那两个菜鸟(对于Alex来说是菜鸟,对于你我来说也是大牛了)不但用了一大堆绳子,还在平坦的地方睡了一觉,正好被Alex弄醒,其中一个人还穿着粉色的独角兽睡衣,毛茸茸的有个蓝色的尾巴,头上还有红色的角。下面用望远镜摄像的摄影师不禁吐槽:“WTF is this guy doing”本来很严肃,很追求极致,很危险的一段攀爬,让这个人给搞得有些好笑。Alex轻松地啥也没带地走过这两个人,虽然离得远,但是观众仿佛也能感受到这两个人心里遭受的两万点暴击。

电影结束后,我有个疑问,Alex有没有买保险呢?他买保险得花多少钱啊。

 2 ) 一次对这个世代最伟大户外冒险的记录

来自Jimmy Chin的Instagram,攀登中的Alex Honnold

Free solo就是无保护自由攀登。简单来讲可以使用的装备只有攀岩鞋和粉袋,不能使用绳索和机械塞一类的保护设备(无保护),也不能使用上升器一类的辅助设备(自由)。很多人讲这是最纯粹的攀登,其言非虚,这的确就是人类直觉中的攀登。相比于体力,free solo更是一种心理的战斗;是的,这种攀登毫不容错,在几百米高的岩壁上,一个失手就意味着死亡。完美或者死亡是唯二的结局。历史上也的确有一些最优秀的攀岩者死于这种尝试。一切关于free solo的探讨天生就是激烈的:攀登者面对怎样的恐惧?这种尝试是否值得?但不需要探讨的是,每一个free solo的实践者,作为攀登者都要被致以最高的敬意。

《Free Solo》这部2018年上映的的纪录片纪录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free solo之一,Alex Honnold完成优胜美地El Capitan巨石上的Freerider路线。实际的攀登发生在17年6月,是当年最重量级的攀岩新闻。导演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和Jimmy Chin是夫妻。Jimmy Chin是一个知名户外摄影师,专精攀登运动(他自己也是出众的运动员),和Alex Honnold长期合作,为国家地理工作。

影片的主角,Alex Honnold,无疑是个奇迹。他85年生,小时候接触室内攀岩之后视为一生所爱,19岁从UC Berkeley退学进行职业攀岩。在攀登圈子里他是著名的奇人:他离群索居,常年住在一辆房车里奔波在各个岩壁间不断挑战,在和现在女友建立关系前是一个游离在社会边界的人。现在攀岩界流行大概有几个方向:竞赛(抱石、难度或者速度)和难度挑战(抱石、运动、传统),而他和这些都无关。他的追求是现在已超过1000次的free solo。他虽然不是唯一一个free solo的实践者,但的确是影响最大的而且最优秀的。

一点花边是他找到女朋友震惊了所有人,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女人为什么心这么大。另外片中也有提到,根据MRI,他的确不太能感觉到害怕,所以是完美的基因了……

一个开心的Alex Honnold,完成free solo Freerider后

影片的另一个“主角”,El Capitan(中文一般叫酋长岩,简称El Cap),是美国加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片中把这块花岗岩形容为“the center of whole climbing universe”,对于rock climbing来说是一个很正确的说法。

Alex在片中攀爬的路线是难度5.13a的Freerider,总计长度超过3000英尺(900米左右),共33个组结。路线的难度小有争议,有些人认为是5.12d(据说和前一段时间有一块石头脱落有关)。Alex认为路线最难的部分是一段17个动作的V7(第22组结)。这条路线一般是三到五天的多日传统攀,要用吊帐挂在上面睡几个晚上,不过Alex只用了3小时56分。技术上主要是slab和crack:前者指内斜角度,注重平衡,一般手点脚点都极小,很依赖摩擦力;后者指以岩石缝隙为主要攀爬特征,是传统攀中最有代表性的。个人的感觉slab是爬起来最没有安全感的,难以想象在几百米的高处free solo一大块光滑的slab是什么感觉。

另外这面岩壁的速度记录是他和Tommy Caldwell合作完成的,双人传统自由攀登,不到两个小时,路线是难度5.8的Nose。

国家地理做的路线说明

整片的剧情很简单,就是他准备和完成free solo El Cap的过程。结局的话关心的人很久以前就在新闻里看到了。这部电影的价值就是它真的能让每一个人明白free solo El Cap是怎样一件事,有多难,要经过怎样的过程。说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一是对于slab岩点的特写镜头。我上面讲slab最没有安全感,这几个特写就能让人明白为什么:slab的岩点都是薛定谔的,你不知道它们存不存在,只有2mm的突出算不算?对于slab还真的就算……三分靠形状七分靠摩擦。第二是对中间那段V7的详细刻画,还包括Alex几次失败(在正式free solo之前的有保护试攀)的镜头。这几次失误的镜头告诉观众,整个过程没有那么简单,是可能失败的。而观众也明白失败意味着什么。看这部电影我从头到尾手心都在出汗,是我看过最刺激的电影没有之一。如果需要观影建议的话我推荐带上攀岩的粉袋,吸一吸手心的汗。

你说这算不算点,算不算

另外这部电影还在如何拍摄这次壮举上着墨颇多,可以说回答了很多人的“这是怎么拍的”的问题。Jimmy Chin为这部电影建立了全部是职业攀岩运动员的团队。简单讲拍摄者要先从岩壁另一边走上山顶,然后使用辅助设备下降到提前设置好的保护点待机,十几人分布在岩壁的关键部分,待Alex到达该部分拍摄。细节上懂的人看片中的画面就能明白个大概了。

不可避免的,Alex面对的生命危险是片中大量讨论的。他虽然对恐惧不敏感,但是也理性的明白一切的后果并对El Cap保持着敬畏。他2007年第一次有保护攀登Freerider路线,之后用了整整十年在心中建立自己可以free solo它的信心。在拍摄中,整个团队都在关心这种拍摄会不会给Alex更大的压力,进而增加攀登的危险性。这种压力不仅在他自己身上,也在所有人身上。

紧张的拍摄

片中还谈了很多他和身边人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女朋友Sanni McCandless。这个女人很大程度是普通人(除了和Alex恋爱),在结识Alex之前不攀岩,第一次出席他的签名甚至不知道他是谁。我猜可能是这种一开始没有期待的感觉才让他们走到一起。其实我看过影片之后也不知道Alex到底怎么看待她:她说Alex非常不善表达,但我觉得不止于此——他是一个把生命寄托于使命的人,其他人在其生命中的位置真的很模糊。Sanni更多的是一个Alex和普通人世界连接的纽带,带着他做普通人也会做的事情,建立普通人也会建立的羁绊。从这个角度讲她是个无私的人,让我觉得她以前保护失误摔了Alex也可以原谅。

正片放映后Alex本人做了Q&A。其中提到特别有趣电影中也没有明说的一点是他的外号Bambi(小鹿斑比)。用代号是因为他们整个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是需要对讲机联络的,其使用的无线电频段是开放的。团队不希望拍摄过程中有人意识到正在发生什么并影响拍摄。叫Bambi的原因是Alex的眼睛很大。真的很大,我见到了。

影片结束之后他在外场和粉丝合影拍照,灯光非常不好黑乎乎他也没有意识到,和演员真不一样。不过现在一点不害羞了。和他握手时我心中一直在说这是世界上最有力的手。不过握起来意外的柔和。

荣幸的合影

 3 )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兴奋,才有活着的感觉

王小波在《我为什么写作》里说: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喜欢这个答案,因为里面包含着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说是山在那里使他心里痒痒。

用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反熵的现象,所发趋害避利肯定反熵。

很久以前我很认可王小波这个说法,我自己做了不少类似的事后,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热力学的角度,这确实是反熵现象。但从人性的角度,却未必是趋害避利。

对一个独立的人来说,什么是害,什么是利。是由这个人自己的内心去衡量的,不是旁人说了算的。

比如王小波,写小说,不挣钱,在别人眼里觉得他发神经,但他自己兴奋。这种兴奋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种写作产生的兴奋对他来说,就不是趋害,而是趋利。

同理,亚历克斯并不是看淡了生死,我一看他的眼神就知道,这是个疯子。影片中有他去做核磁共振研究他脑子有没有问题的片段,结果一出来,我就更明白他了。正常人有的反应,包括惊吓,兴奋,难过的事情,对他来说,他的大脑都没反应。说白了就是兴奋点,难过点都很高。

所以他说会说出让很多直男想打人的话,他觉得为了攀岩,他可以不要女朋友——因为那占他时间。我也完全明白他的内心世界,性的快感,恋爱的快感等等,都无法让他兴奋,只有去挑战面前那个峭壁,能让他有活着的感觉,有嗨的感觉。除此外,大多事情都让他感觉不到活着。

所以他住在车里,吃的——在我看来跟吃猪食好不了多少,常年都穿一样的衣服——因为没人帮他挑衣服,这些他都不在意。他只关心能不能攀岩。

对于我自己,我每隔几年都会去寻些没做过的事去做,上班几年再去考大学是一件,30岁后才开始做艺术是其中一件,过了很多年又进棚录专辑也是一件...在我的概念里,剔除掉体力因素,其他跟年龄没关系,60岁后再读哲学也是有可能的,无他,这让我兴奋,循环的平淡无奇的生活让我感觉不到活着,遑论兴奋。

拉斯.冯.提尔《此房是我造》里的连环杀手,其实就是亚历克斯这样的人,《沉默的羔羊》里的汉拔尼也是。不是说鼓励杀人,吃人哈。

《徒手攀岩》里。另一个攀岩高手汤米——亚历克斯的偶像,如此说道:真正喜欢攀岩的人,大多已经不在了(摔死了)。这些人,包括亚历克斯,并非是看淡生死,而是,不攀岩对他们来说就等于没有活着的感觉,慢慢老死还是死在某天的攀岩中,他们选择后者。

除了让我们感觉到活着的事,其他的都不叫事。

此文首发于“陈哈闲话”公众号:因为只有这样,我才兴奋,才有活着的感觉

 4 ) 一种智慧

讲背景知识、讲如何受到震撼的文章已经写得很多很好了,看得手心冒汗也不用提了。写点其它的感触吧。

最喜欢的是两个地方,一是在镜头一次次掠过岩石上的每一个攀登特写时,Alex详细讲解整个攀登路线里的细节要点,冷静、清晰,仿佛在脑海中无数遍演练甚至背诵过一样,再看到他记了厚厚一本笔记时,不禁感慨这是熊熊学霸魂啊。印证了那个观点,所有看似拼体力的体育活动,到顶级水平都是拼智力。不管是打球踢球,拳击摔跤,还是游泳冲浪。去思考和观察场上的局势,或是去预判对手的动作并瞬间拆解,或是体会水的浮力与变化并让自己的身体更好地借力。这些是与读书思辨不一样却殊途同归的智力,或者说是理解力。可以想象在面对那座大山时,去理解山体岩石的每一丝起伏,去挑战自然设置出来的每一个难题,这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刺激不仅仅是需要勇气(和蹦极那种纯粹地挑战胆量并不一样),也有无穷无尽的解题的乐趣,可能和做学术也没什么不同。

另一个地方是女朋友问他,你从来不觉得有需要为了我延长生命的义务吗?他清亮的眼睛看着对方说,没有,毫不闪躲和隐瞒。这个问题他答得没有一丝纠结,意味着他非常清楚自己生活的意义。听起来是冷酷的,但对他来说,生命的长度确实从来不是他所考虑的内容。他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投身在当下拥有的每一份时间里,而不是仅仅延长生命。存在的长度的重要性不及存在本身。这就是他的哲学。简直很存在主义了。

能把大是大非分得这样清楚的人,哪怕不去攀登那一座山,都已经是巨大的人生智慧了。这智慧并不在于某种选择是对还是错,因为并没有对错之分,而在于对于自己的选择有多通透和深刻的理解。我并不觉得为了自己坚定相信的东西置生死于度外更崇高,也并不认为为了各种原因而追求生命的延长、追求日常生活的意义更平庸,不论哪种选择,只要是切切实实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然后全身心投入在自己的选择之中,就是一种智慧。修行无所谓方向,而在乎本心。

我不想重复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智慧简单易懂,只是他用在了难度更大的地方,可以获得更极致的体验。写到这里时我突然跑题地想到那天跟朋友聊到的,这个世界是非凸的,可能并不存在唯一的全局最优解,真正达到最优解的方式是以多样性来达到很多个不同的局部最优解,这样的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最优状态。也就是很接地气那句“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用在这个片子的观后感里吻合得很奇妙)。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人和人真是太不一样了,世界上不只是有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并不是为了让自己也去追随他的同样的道路,而是更深刻地知道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相信的东西,然后以从他处学习到的智慧在自己的方向上坚持下去。

认识你自己,然后做你真正相信的事,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5 ) 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究竟牛在哪里

极限运动是对动作难度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程度危险性的非主流运动项目的统称。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上存在的差异,在中国,极限运动的知识普及和受众参与度仍然很有限。但在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极限运动在青年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能用“狂热”来形容。

以极限运动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同样不在少数,比如票房节节攀升的《速度与激情》系列、《暴力街区》系列、《极盗者》等都是关于极限运动的重要商业电影。尤其在《极盗者》一片中,主角们在大银幕上遁天入地无所不能,将极限运动蕴含的“酷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要讲的则是一部同样关于极限运动的,比商业剧情片更为精彩刺激的纪录片《徒手攀岩》(Free Solo),这部电影于近日斩获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也是继十年前的《走钢丝的人》以来,极限运动挑战题材的纪录片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殊荣。

攀岩是极限运动挑战中危险性最高的项目之一,上世纪70年代之初,攀岩被正式视为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发展起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的攀岩爱好者居于世界首位,攀岩自然成为了美国极限运动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影片《徒手攀岩》所记录的便是美国攀岩史上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个事件:世界顶级攀岩运动员亚历克斯·汉诺尔德(Alex Honnold)以徒手攀岩(freesoloing 又称无保护独自攀岩)的方式,成功登顶美国最大的花岗岩巨石酋长岩(El Capitan)。

1987年出生的亚历克斯·汉诺尔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汉诺尔德的父母皆在大学教育机构中教授非母语英语的相关课程,在带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汉诺尔德却并没有追随父母的教育事业,他从小就展露出了对攀爬高处的兴趣和天赋。从10岁起,得到父母支持的汉诺尔德开始在攀岩馆中进行训练,父亲甚至时常会陪同汉诺尔德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其他地区参加攀岩比赛。

对攀岩的痴迷使得19岁的汉诺尔德毅然从大学辍学,正式开启了陡峰峭壁和房车为伴的流浪生涯。自2008年月华拱壁(Moonlight Buttress)一战成名以来,霍诺尔德屡屡打破已有的徒手攀岩记录,是现代极限运动爱好者们顶礼膜拜的传奇人物。

影片《徒手攀岩》记录了2017年汉诺尔德徒手攀岩美国著名的攀岩圣地酋长岩的全过程。整部电影梳理了汉诺尔德为攀登酋长岩进行的长达多年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他曾几次因为身体状况和心理压力而不得不放弃。

直到2017年6月3日当天,汉诺尔德以3小时56分钟的记录登顶酋长岩,成为徒手攀岩酋长岩的历史第一人,最终完成了几代攀岩爱好者从未实现过的目标。

如今,攀岩已然是霍诺尔德谋求生计的职业,他多次参与相关的纪录片拍摄,并将自己的攀岩经验写成了书,成立帮扶非洲贫困地区的公益基金会,也交往了支持自己攀岩事业的贴心女友。

极限运动所存在的高危性,让无数对此感兴趣的人望而却步,对于徒手攀岩项目来讲更是如此。这项死亡率超过50%的极限运动不仅要参与者有足够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足够准确的判断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即便是拥有丰富的攀登经验和身体锻炼的霍诺尔德本人,也曾在试攀过程中因为判断失误和注意不集中导致失败和受伤。

1993年著名攀岩运动员德里克·荷西(Derek Hersey)的尸体在约塞米蒂谷被发现,2009年徒手攀岩的先驱人物约翰·巴卡尔(John Bachar)坠落悬崖身亡。还有丹·奥斯曼(Dan Osman)、肖恩·凯瑞(Sean Leary)、迪恩·波特(Dean Potter)、乌里·斯特克(Ueli Steck)……因攀岩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坠崖身亡的攀岩名人数不胜数。

对于徒手攀岩爱好者来说,攀岩意味着死亡时刻随时都在等待着他们,攀岩者只有在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即做好视死如归的觉悟,他们才会开始新的征途。徒手攀岩不仅是一项极为危险的极限运动项目,它同时也是一场关于身体的艺术和死亡的美学。

影片《徒手攀岩》由著名的华裔极限运动爱好者兼资深摄影师金国威,以及他同为华裔的妻子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担任导演工作,此次是他们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一次成功合作。

在此以前,金国威与其妻子还曾拍摄过著名的户外纪录长片《攀登梅鲁峰》(Meru),该片曾获得过美国本土的独立纪录片奖,是登山纪录片的典范之作。可以说,《徒手攀岩》拿下奥斯卡很大程度上与金国威主导的专业拍摄团队不无关系。

在今年奥斯卡提名的五部最佳纪录长片里,最具竞争力的作品有三部,除了已拿下最佳纪录长片的《徒手攀岩》以外,还有同为华裔的新人导演刘冰的《滑板少年》和聚焦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女法官金斯伯格的《RBG》。竞争甚至比奥斯卡的剧情片类奖项更具悬念。

刘冰的《滑板少年》纪录了在不幸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三位肤色迥异的年轻人(三位主人公分别为白人、亚裔和非裔)的生活,是一部对美国基层社会文化进行反思的作品。该片自圣丹斯展映以来一路获奖无数,无疑是去年最值得一看的纪录片之一。

作为美国女权主义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美国赫赫有名的自由派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毫无疑问是女权主义者们心目中的偶像。《RBG》追溯了这位耄耋老人一生对平权事业做出的贡献,是非美观众了解美国女权主义历史的窗口。在韦恩斯坦丑闻引发的me too女权运动热度不见褪减的当下,奥斯卡似乎更有可能爆发给这样一部具有社会时效性的纪录片。

相比《滑板少年》和《RBG》传递出来的社会意义,纯粹着眼于体育事件的《徒手攀岩》并不具备拿下奥斯卡的优势。但《徒手攀岩》拿下奥斯卡似乎也侧面说明了学院对这部作品传递出来的美国硬汉精神的认同感,同时也是对汉诺尔德所取得的璀璨成就以及人类意志的赞美。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6 ) 生与死的相切线

(文/杨时旸)

有些运动就只是运动,而有些运动近乎哲学,因为它们会逼问出对“意义”的拷问,旁人都会疑惑和好奇,“为什么要从事这样的运动”,甚至连从事者自己也会如此对自己发问,但谁都没有答案。或许再没什么比徒手攀岩更接近于“哲学运动”,就像纪录片《徒手攀岩》中那位资深的职业攀岩者所说,“想象一下,有一项奥运会水平的运动,你要么拿到金牌,要么死。”

孤身绝壁,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只凭借手脚,勇士和疯子混合体,有人赞叹他们是英雄,而有人视他们为病态,是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样的运动和从事这项运动的人。人类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而这群人是异类,始终反其道而行,所以在很多人眼中,他们的心理是扭曲的。在纪录片中,主角亚历克斯参与了一个医学项目,大脑成像显示,用来接收外界刺激的区域与常人完全不同,对于可以使大多数人产生刺激反应的内容,他无动于衷。他自我调侃,“我的大脑完整吧?”这个项目只是想弄清楚为什么有人对于极度危险如此着迷,但仍旧没有什么确切答案。

《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注目着一些极度危险的时刻,却有着一个异常安静的主角。亚历克斯是个清瘦的小伙子,有着深色头发和巨大的黑色瞳孔,他与世界始终隔着一层难以名状的隔膜,不会被外界影响,也不屑于对旁人解释自己。他只是要做徒手攀岩这件事,没什么可说的。他也会有“正常”的恐惧,对于一座向往已久的岩壁心生胆怯,但他终究还是要爬上去。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标准的结构,主线记录了亚历克斯征服不可能任务——酋长岩之巅的全过程,其中穿插了他的回忆、自述以及家人、恋人和朋友们的采访,追溯了他的童年和成长经历。这个故事的核心本身就是一个奇观,人们不知道下一步自己将见证奇迹还是见证毁灭。在这个故事的背景中,穿插着很多同伴的讣闻,一个个著名的攀岩者死在一处处绝壁之下,这究竟会给圈内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每个人在岩壁底端登上第一脚的时候,到底是带着必胜的信念还是怀揣着赴死的决心?这是属于他们的谜。

《徒手攀岩》中有一条隐线,关于亚历克斯的情感,他自小生活在一个关系不太亲密的家庭中,从没被父母拥抱过,他承认自己的阴郁,但也并不太以此为意,他依靠攀爬绝壁成名之后,出书、演讲,但仍然居住在一辆房车里,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成立了基金帮助贫困的人们接通电力,他也经历过一些感情,但最终不了了之,而如今有了一位稳定的女友。你看,这些回溯像是心理分析,但最终也无法导出什么结论,有时与众不同,有时也与常人无异。其实,人类基因中总有自毁的倾向,烟草与酒精,速度与激情,其实哪一项也都很危险,只不过徒手攀岩将自毁的可能性变得显性有放大到极端。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件事情能让自己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对于亚历克斯以及他的伙伴们而言,徒手攀上峭壁是唯一的自我体认和自我认同的途径。这些登山者们有一些慢慢老去,不再能重登岩壁,有一些死于壮年,而以他们的标准去审视一生,那些坠落于山崖的和那些老病于床榻的,哪一种才算圆满?这是属于他们的又一个谜。

亚历克斯开始登攀酋长岩的时候,拍摄团队也在做着准备,那些人也都是登山者,是他的朋友,在摄像机后面,有时,他们不忍去看,这个团队要记录下朋友的壮举,但也可能会目击死亡,好友从山崖坠落的最后一瞬将永远蚀刻进他们的大脑,永不消逝,那将会是怎样的记忆。没有什么工作比这个更残忍,他们工作的常态是注视生与死的相切线。

这个故事中的情感极其隐忍克制,最后登顶成功,亚历克斯在电话里对女友说出了“love”,一个曾经他不会表达的词汇,对于有些人而言,向死而生是疗愈自己的唯一方式,他们只能以可能的殒命作为代价,维持生命中的火焰不会熄灭。

 短评

因为从小父母没有给过肯定的爱 母亲总是要求完美 所以Alex就养成了这种追求完美performance的性格 虽然理论上讲Alex性格缺陷很大 可是这样充满缺陷的他做成了这么伟大而不可思议的事 这样想人生真的充满机会和可能性呀 即便你原生家庭充满缺陷 你的人生也可以如此登峰造极。

6分钟前
  • 楚。
  • 力荐

Alex和徒手攀岩这两样本身已经很有魅力了吧,真的没必要加那么多黏黏糊糊的爱情戏码啊!那个女朋友每出来一次我就要翻一次白眼,感觉像好好的纪录片里莫名其妙被塞入了一大段瑞秋麦克亚当斯主演的爱情片。最后又是I love you 、I am proud of you的,为什么要把那么独特的人硬拉进美式肥皂剧里啊!

1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说句不相干的感想: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或许就是友谊。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如同朋友,最理想的夫妻关系就是如同朋友,最理想的父子关系就是如同朋友。或许朋友听起来不如家人爱人亲密,但是如果把每一段亲密的关系提纯,在最核心支撑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无外乎是朋友一般平等的理解,信任,与共情

12分钟前
  • 小狐汔济
  • 还行

请问看电影看出恐高症该怎么治疗?

16分钟前
  • 无语邻
  • 推荐

爬完el captain当天下午,Alex继续了他的锻炼。

19分钟前
  • 呜一呜一
  • 推荐

作为一部纪录片,《徒手攀岩》没有老老实实地把亚历克斯攀登酋长岩的视频放一遍,大部分都是亚历克斯的生活和思想,真正进行徒手攀岩其实只占了最后10分钟。这样拍可能戏剧冲突没有商业片那么强,会有一点平淡和沉闷,但观众收获的感动和震撼都是最真实的。没有心灵鸡汤,没有成功学,没有说教,也没有刻意编排的剧情,有的只是一个人热爱爱好胜过生命。人固有一死,不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活法。他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大胆追求热爱的事物而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导演并没有神话亚历克斯,与之相反,他也有过摔倒,有过放弃。但正是摔倒,才让我们学会如何站起来;正是放弃,才让我们明白坚持的难能可贵。的确,成功登顶的一刹那如果他哭了会更好看,但导演的目的不是拍一部好看的电影,而是记录一位攀岩者剽悍人生的真实写照。

20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大半的篇幅是在拍前期的准备,Alex的训练和摄制组的安排,一遍又一遍地在El Capitan上上下下,低情商直男式的日常生活,每次拿个锅吃饭观众席都笑出声,以及女友的不理解和思想斗争,非常全面地展现了Alex的生活。我觉得他真的就是把climbing看作一个信仰,我不赞同很多人批判他不顾女友的感受,做这种挑战极限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坚持的自我,顾盼左右对自己对旁人都是很危险的。最后登顶的过程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还是超震撼,Alex爬过了最难的那两段都冲镜头傲娇地笑,所有的对话都超级耿直,感觉像个没长大的小孩子。

23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力荐

手心确实出汗,但看完觉得拍的太一般!摄影队都是登山者所以技术到位,攀爬的几个难点(大概)都记录到了。但是导演太没想法!这么有意思的人物什么都没挖掘出来,浪费了大量胶片在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内容上。大篇幅记录他和女友,但这个女友除了年轻、相貌可以,感觉在他的生命中没有影响力,跟主角的眼中熠熠生辉的生命力比平凡的像路边的石子。还没结婚就撺掇男主买漂亮大房子住…… 男主是对物质丝毫不在意、天天捧着平底锅直接吃饭的人。男主还很有钱、不用工作只登山就有各种赞助,收入相当于顶尖牙医。所以这个女的真的很emmm... 另外导演太懒了,懒得思考应该怎样呈现这个主角,他觉得主题本身不用任何雕琢,只要简单把他的登山壮举拍下来就可以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吸引大票观众,但其实拍的很欠火候

28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赞赞赞。希望有生之年能把中央公园两块石头free solo了

33分钟前
  • 黄小米
  • 力荐

这么不合适的女友迟早得分。干啥把这个恋爱关系放进去,讲爱情如何改变了Alex的表达方式?一个绝顶伟大的攀岩运动员应该需要另一个同样对征服悬崖上瘾的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不是这个冒冒失失的小妹妹。buh

37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一定是因为看过那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美景,他的眼睛里面才有闪亮的星星。

42分钟前
  • PELOU
  • 推荐

最后爬上顶的瞬间简直令人热泪盈眶,一个人要有多么疯狂,才在大自然面前显得不渺小。要怎样藐视地心引力,才有资格象征至高的勇气。主角最后出现和大家互动,还打趣说这说不定是你们最后一次看到我了…… 😂

45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力荐

技术团队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开场秒入人心的音效处理,还是行至中段看到摄影师们扛着机器与主角Alex一起攀岩,真的都是一个个神人。攀岩段落让人处于目瞪口呆的惊骇感里,最后20分钟对我而言甚至有点“极端影像”了,实在吓得不行。 也许有人会认为本片作为人物纪录片,材料组织较一般、人物形象挖掘浅表(后半段有一幕,导演与团队某人交谈时,对方说“我其实都不了解这个人”)。但换种思维去想,其实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因为能真切匹配于“把自己全部奉献给梦想”的例子万里挑一。所以,对Alex人物本身的具象细节描绘反而不需多独特,毕竟就连他的生活、他的所有一切,都是他的攀岩事业的一部分。

4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善泳者溺于水,每个徒手攀岩的人都死于攀岩,却没能阻止一个又一个后来者:这就是极限运动的精神。前1个小时的平凡生活和最后30分钟的超人攀登形成对比,攀的过程紧张得想喊救命!如何在不干扰纪录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纪录也成为一大看点。主角小哥的眼睛里有星辰啊~~~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Alex的女友一出现他一个月就受了两次伤,“还没结婚就撺掇他买大房子”,最后爬完说'i hope he's done'. 看不出来哪里supportive了,完全就是个女粉丝。这么完美主义的人,在我心里没有女友/有个Amy这样的女友才算完美。确实可以拍的更好,但是有Alex这样的主角,已经够五分了

56分钟前
  • blublu
  • 力荐

Alex不喜欢过节,是因为不想让别人告诉他,什么时候该去找乐子。他喜欢及时行乐。徒手攀岩这种旁人望之生畏的极限运动,他就乐在其中,反正恐惧是可以尽力消磨掉的对手。很多同行者对生死都有超然的看法,Alex母亲也觉得,儿子在攀岩的时候是最有生命力,最有感受力的时候,而她哪怕担忧,又怎么舍得夺走。这样的心态,真是很触动。如此危险而叫人敬畏的电影真该在影院看,尽管要是3D制式,会吓得脚软。

1小时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3.5 事件本身>拍摄。最后20分钟才是电影的意义,那前面80分钟的铺垫显然太长太长了,完全没有必要讲这么多,尤其是讲他的爱情。因为,这样的人不该有女友,如果有,那么女友对他也不是真爱。P PS:楼下说两人爱情没问题的,还说什么饭圈文化,的确Alex也渴望这段爱情,但作为女友,你会愿意你的男友去死吗?爱上一个将死之人没有错,可爱上自杀之人大错特错。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3+1。如果你是 Mac 用户,可以把桌面背景改成了酋长岩,激励自己。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不觉得他女朋友有任何问题,Alex方方面面都很渴望这一段关系,批评这一点的人大概只是在造自己心里的神。这和饭圈文化也没什么区别。

1小时前
  • 阿暖
  • 推荐

真是看到全程紧张,心脏受不了。也由衷佩服这种疯狂的勇士。感觉男主是那种完全没有物欲的人,不过,也恰好是对一切享乐没有欲望,才会放开自己,去挑战一切吧。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