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第二季

大陆剧大陆2020

主演:李立宏

导演:陈晓卿,李勇

 剧照

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2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3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4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5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6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3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4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5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6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7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8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9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2:42

详细剧情

  因为地理环境、文明历程和物产丰厚程度不尽相同,人们对食物的处理时而天差地别,时而异曲同工。不约而同的选择,造就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殊途同归。  《风味人间》第2季,共8集,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在特色鲜明的美食之中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相同食材的不同做法、不同食材的相同做法、不同做法的相似味道。寻找新鲜、猎奇、少为人知的食材;提供趣味和知识,不断创造意外之喜;拍摄鲜活灵动的影像、采用故事化的叙事、进行平实亲切的讲述。

 长篇影评

 1 ) 全程舔屏,开播就飙到9.4分,全中国最懂吃的那个男人又来了

在吃喝玩乐这四件人生大事上,“吃”排第一想必有它的道理。大家对吃的热情从每年层出不穷的美食纪录片就可以看出,就算不能亲自尝遍天下美食,能“一饱眼福“也是一件美事。

而在美食纪录片界,有一个让吃货们“闻风丧胆”的名字——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导演,一个被誉为“全中国最懂吃的男人”,由他执导的美食纪录片,分分钟让人馋得口水直流,有着催胖的神奇魔力。

火爆全网的《舌尖上的中国》之后,2018年他执导的《风味人间》一经播出,也是大获好评,豆瓣上近10万人打出了9.1的高分。

小巴这次要说的这部下饭神片,正是《风味人间》第二季,刚开播评分就直接飙到了9.4,评论区更是馋哭一片,这届吃货,也太不争气了吧。

《风味人间》 第二季

本文有剧透。

1

既然追求刺激,那就贯彻到底。

《风味人间》第二季首集就将镜头对准了发胖的“万恶之源”——糖,还取了一个相当甜腻的名字:《甜蜜缥缈录》。

不过获得这一口甜蜜的过程,却是异常艰辛。生活在尼泊尔的原始部族昌泰尔族以猎蜜为生,但他们要获取的这种甜蜜食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悬崖之上。

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借助绳索,爬到百米高的悬崖之上,冒着生命危险采取蜂蜜的过程相当惊险。

他们用烟雾对付这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蜜蜂,同时又要确保火苗不能烧到绳索。爬到蜂巢附近后,只能用同伴递上来的细竹竿插进石缝,拉着竹竿慢慢靠近崖壁,接近蜂巢。

而采蜂蜜时,只能靠左脚脚尖站立,右脚抬起来支撑刀具,这样高难度的动作也显示了这项工作的风险,每年都有人为此丧命。

为了一口醇厚的蜂蜜,必须要冒生命危险。

作为世界上获取难度最高的蜂蜜,其味道的甜香醇厚也可想而知。淡黄色的蜂蜜带着晶莹透亮的光泽,只将一勺蜂蜜淋在面包上,普通的面包便成了人间美味。

延续第一季宏大的视野,第二季同样将镜头对准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探究散落在各民族食物中的甜蜜滋味。

有的民族为了甜蜜食材上到百米悬崖之上,而有的民族为了一口甜蜜下到深海之中。

马来西亚的巴瑶族是世界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族民们从小就习得一身水下本领,能够不戴任何设备在水下行走五分钟。

生活在海上,他们所吃的食物都来自海洋,带有甜味的海胆饭细腻可口,海胆黄质地细密,口味醇香,又带着丝丝甜味,是甜食界的低调选手。

昌泰尔族和巴瑶族的甜食是食材难取,而有的甜食却是制作困难。土耳其的巴克拉瓦需要将面皮擀出0.1毫米,香港的地炉烧猪需要作坊里温度达到300度,扬州的翡翠烧卖和千层油糕更是需要师傅深厚的功力……

各式各样的甜品将糖隐匿其中,糖无处寻找,而甜却无处不在。

2

作为豆瓣9.4分的神级美食纪录片,在拍美食这方面,《风味人间》第二季可谓是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味蕾,精致的摄影,清新的色调,每一帧都让人直流口水。

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影片中就通过画面和配音将食物的三种元素表现到极致,唤醒观众的味觉和嗅觉,让人仿佛隔着屏幕也能闻到扑鼻的香味,尝到食物的鲜甜。

大光圈特写镜头最能体现食物的光泽和质感。土耳其的巴克拉瓦需要先将甜点焙烤起酥,然后浇上特质的糖浆。

糖浆浇到甜点上的一瞬间,油脂在高温下冒出细密的气泡,酥皮顿时泛起油亮的光泽,整个甜点在锅中上下起伏,发出“滋滋”的声音。

仅这一个镜头,就已经能让人想象到巴克拉瓦入口时的酥软,油脂和糖浆在齿颊间流动时满口生香的幸福感。

扬州的翡翠烧卖,出笼时屏幕上升起了热气腾腾的雾气,淡绿色的翡翠烧卖若隐若现。

等到镜头拉近,晶莹剔透的外皮之下,绿色的馅儿饱满多汁,整个烧卖真的如翡翠一样温润,其香甜的口感便也可想而知了。

当特写的镜头不能满足对食物的细致呈现时,影片更是采用了显微镜头,将食物的纹理都细细剖给观众看。

糖融化后如水流一般形成拔丝,在黑丝的背景下,璀璨透亮的拔丝散发着夺目的光泽,延绵的丝状糖浆不断盘旋,像艺术画一样极具美感。

画面将食物的色泽 ,质感表现到极致,而声音则进一步唤醒观众的味觉体验,瞬间让人饥肠辘辘。

糖浆在锅中翻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让人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烧猪在炉中炙烤时,外皮慢慢变为焦糖色,油脂逐渐溢出,伴随着“滋滋”的声响,让人恨不得一口咬下,让酥脆的外皮在口中舞蹈。

视觉上受到冲击,耳朵也要进行一番洗礼,这么馋人的美食纪录片,谁顶得住啊!

3

《风味人间》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但却不止纪录美食。影片故事化的叙述勾勒出一个个美食背后鲜活的人,让每一种食物都被赋予了灵魂,挑逗味蕾的同时,更触动了情感。

尼泊尔的昌泰尔族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去崖壁上采蜜,不是因为嘴馋,而是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活的生计。

连日的阴雨让他们焦头烂额,担心错过了采蜜时间,而成功采蜜归来后,他们直接拿起蜂蜜,塞进嘴中,露出满意的笑容,这笑容不仅是因为尝到了蜂蜜之甜,更是生计之甜。

萨哈特梦想成为一名做巴克拉瓦的甜点师,在擀了七年的面皮后,他终于有机会能够去学习做巴克拉瓦的核心技术——熬制糖浆。

得知这个消息后,他迫不及待地回乡,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成就一个巴克拉瓦甜品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满脸面粉的萨哈特对着镜头露出幸福的笑容,因为他尝到了梦想的甜。

新哥的作坊是香港最后一家地炉烧猪作坊,每日在高温下工作,汗水在他黝黑的皮肤上肆意流淌,尽管艰辛,但他必须坚持,因为要养家糊口。

他满怀希望的去接刚拿到高考成绩的女儿,却发现女儿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虽然心情低落却始终没有责怪女儿。工友问起女儿的成绩时,他也只是尴尬沉默。

这个炎热的夏天,新哥一家似乎没有什么甜的事。但中国人总能从苦中找到甜的线索,比如苦瓜排骨汤,当苦在口中散开,慢慢就有回甘浮现了。

一碗苦瓜排骨汤,不仅消解了炎热,更消解了生活的不如意,于是新哥轻松地笑了。

不论是昌泰尔族的生计之甜,萨哈特的梦想之甜,还是新哥的苦后回甘,影片都让观众看到了美食背后这些平凡却又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即使国家不同,民族各异,人们都同样热爱生活,为生活所做出的努力都散发着同样的光。

由食物的内涵升华到生活的意义,以美食为载体,展世间百态。这就不只是品美食,更是品人间风味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2 ) 陈晓卿:疫情下的制作并不容易,让人愈发珍惜片中的拥抱

4月26日,《风味人间》第二季即将上线。似乎应该写点什么,来纪念这段忙碌又充实的日子。

一个多月前,照例通宵加班。

快凌晨的时候,茶水间突然传来大平的惊呼:“快看!下雪了”,有人开始往窗口聚拢。我边走边想,都三月了,怎么还会下雪?

天色微明,楼下薄薄一层白色。再仔细看,原来是院子里的玉兰,已经不知不觉开了

“玉兰花怎么又开了?”,大平有点不好意思,边擦眼镜边讪讪地咕哝,“喔,我们这吭哧吭哧,都一年多了。”

张平老师在山东,手里捧着山东的大煎饼

可不是嘛?时间过得真快。纪录片制作周期动辄一年,作为离法定退休年龄只有5年的人,每次看到玉兰花在眼前盛开,心中总会有一丝异样感觉掠过。

去年元旦假期结束,《风味人间2》开始建组,满世界寻找导演,最后到岗的有和我曾经一起工作过的,也有第一次合作的。

大家和从前一样,培训、看书、找题、写大纲、实地调研,一个小制作公司,能够这样,把之前天各一方的人聚合起来,按照统一的模式推进流程,我还是挺有信心的。

大平是这个节目的制片人之一。在《风味人间》第一季,她是分集导演,相信不少人,对她镜头下的牧民转场故事和镖旗鱼瞬间还有深刻的印象。

不过第一季结束时大家打趣说,她的节目质量和儿子的学习成绩刚好成反比——常年出差的大平,儿子虎仔正上小学三年级,我亲眼见过这位小朋友,在剪辑台旁边上网课补习。

这一季让大平做制片人,出发点是希望她坐镇北京掌控全局,也能抽出更多时间陪陪儿子。不过,后来她出差的频率并没有明显减少。所以直到今天,每次见到她,最好奇的是虎仔成绩到底怎样了?但我真不好意思问。

张平导演在东北出差

今年,是李勇收获的一年。春节期间,勇哥担任总导演的自然类纪录片《蔚蓝之境》,历时五年半制作,终于在央视播出,并且收获好评多多。之前,他曾经和我合作过,《风味人间》第二季,我希望勇哥能够把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勇哥在安徽

勇哥热爱自己的职业,喜欢阅读,是个闷骚的文艺青年。担任总导演后,从节目分集方案起草、前期拍摄,到解说词撰写,甚至后期调色,勇哥都亲力亲为。

因为出生在齐鲁姜葱大地,勇哥知书达理、以德服人,特别稳当。比如,第二季原本计划和第一季一样,七集内容,加一集花絮。勇哥心里不踏实,主张单做出一集用来“备份”,多稳当啊?结果拍着拍着就变成了八集,累死个谁。

我说这些,是想表达,相比第一季,我在精力付出上轻松了很多,这是因为大平和勇哥帮我分担了许多工作。看到年轻人快速成长,独当一面,这是比平稳完成节目,更值得喜悦和欣慰的。

当然,过去的十六个月,我们还是经历了不少波折。

陈晓卿在现场执导拍摄

这次的播出日期,4月26日,对于团队来说确实是个有意义的日子。

三年前的今天,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成立。一群人聚合在这个工作室,尝试在商业纪录片领域做点事情。理想总是丰满的,但现实多少有些骨感。

正式开始做美食纪录片,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它源于我的爱好,但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每一次都会同样经历煎熬。

商业纪录片的市场化特质,让我们必须在一定模式框架下运行,但创业容易,守业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看似重复的套路里,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很多人表示,第一集里的采蜜的艰险程度,会让他们想到第一季里的镖旗鱼

有次和作曲阿鲲聊天,希望他对某段音乐既保留一些原有的符号特征,又能让人耳目一新。阿鲲搓着手说:“这几乎不可能,从0到1叫耳目一新,这是质变;从1到2,这叫量变。” 我们实际上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就是个量变的过程。

但人总是这么复杂,既要求稳,又要求变。既不想失去原来的观众,又想通过变化吸引更多的人群。

工作室诞生于互联网时代,而我们这些核心主创又都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在拥抱新事物的过程当中,总伴随着无数纠结。

无数次徘徊在传统纪录片,与所谓网生纪录片,以及现在的短视频之间。有时很想迎合现在年轻观众的胃口,但反复试验,仍很难跨出那一大步。如同一个从事京剧表演三四十年的人,突然去改唱嘻哈,不是技术问题,是自信的问题。

和从前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唯一要负责任的是观众。我们非常清楚,一个小制作机构,一旦没有了观众,就没有了价值。

我们的长项是专业制作,希望能够把最诱人的美食加上精彩的故事,传递给观众。所以,在新的一期节目里,我们在制作手段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但我觉得这不值一提。

我更在意的是不变的部分——对专业主义精神的仰视。

在选材上,寻找到八个有趣的切口,可能就和我之前做过的任何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同的地方。最开始还有些担心素材不够,最后我们发现用50分钟的篇幅,讲完一种食物,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类的差异太大。

本季风味人间的八集片名

比如日本人吃螃蟹,要把螃蟹处理的精致到变态;而美国人吃螃蟹,则是只取其中几块肉,剩下的都不要,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最不能忍的膏和黄,多可惜啊。

再比如,同样是蛋与肉泥的结合,英国人用肉裹上蛋油炸,滋味不错;而在武夷山区,家庭主妇能小心翼翼同时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黄的内部,这是多么有趣的南辕北辙。

它不仅代表着人们的食物智慧,也暗含着他们各自的生活哲理,对人生,对天地认知的不同。

该说说这一季的内容了。

和以往不同,这次的八集,聚焦了八种(类)食物。我们希望观众看到,在这个星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同一种食物,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他们处理食物的方法,享用食物的方式,分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最初,这一季《风味人间》有另一个名字,《撞食记》。这个精灵古怪的名字,来自我们的总顾问沈宏非,取意源自撞色或撞衫,有一种不失尴尬的会心—— 正如人们面对美食的时候,既有相互瞧不上的智慧,也有心有灵犀的不谋而合和异曲同工。

同样都有着千层,巴克拉瓦和扬州千层糕,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人们为了口味差异发生的争执,有着各式各样的鄙视链。

诸如豆花的甜党与咸党之争,粽子里该不该放肉的讨论…… 我是一个口味边界非常模糊的人,在味道这件事上,个人的态度非常明朗:一旦有谁觉得自己掌握了风味的唯一标准答案,只能说明这个人见识太少,并不了解世界的复杂和丰富性。

食物是平等的。对待食物点不同态度,不仅有社会学、人类学的意义,仅从风味的角度理解,见识、理解和懂得欣赏一种陌生的食物,都像发现了一个新的星系。

因为社会的进步,所有人都有了在公共空间表达意见的权利。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异。

但我个人总觉得,我们共同在这个世界生存,更多的时候是求同存异,寻找的是共识。在参差多态的生活方式中,寻找人类对美食殊途同归的热爱,依旧是我们纪录片的主题。

从做纪录片到做美食纪录片,很多朋友都认为我把职业和兴趣爱好结合的完美无缺。

其实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你深入进去,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我在任何场合中,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美食家,而是定位为一个对美食充满兴趣的人。对于我们的创作集体,我也是这样要求的,要做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有意思的是,在生活里,经常有人找我请教有关美食的问题,无论我怎么解释,他们都觉得我谦虚的有些矫揉造作。

但我总会不厌其烦解释,美食和餐饮完全是两个行业,对后者,我真的是一个白痴。我不过是阴差阳错选择了纪录片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且误打误撞地凭借美食纪录片为人所知。

我们有幸生在今天这个飞速变幻的时代。几乎过不了多长时间,总有新的“蓝海”或者“红海”出现。

众所周知,从十多年前开始,国家对纪录片产业多有扶持。与此同时,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也促成了美食产业不断攀升。有句话说,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而美食纪录片,恰好处于两个风口之上,它得飞多高啊?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制作了8部纪录片,尝试了各种不同的纪录片风格

所以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定位,从不敢自作高深。更不会因为能扇动耳朵,就以为自己真的会飞翔。

尤其是做美食纪录片,长时间的类似节目频繁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上,观众确有需求,但长期疲劳轰炸,也造成了收视的透支。尤其是国内外同行不断创新的角度,和不断精进的手段,无形中给我们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目前国内纪录片观众的成熟度也是史上前所未有的,我们只能抱着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勉力为之,不敢有丝毫大意。

当然,回顾一年多的创作历程,最大的困难,出现在节目即将拍摄收尾的时候,一场疫情席卷了世界

二月底,有天在吃饭的钟点,我开车路过帝都曾经热闹非凡的CBD,目所能及的,是一个又一个黑洞一般的餐厅。我们见证的这段历史,世界似乎是凝固了的。疫情对美食行业的打击巨大,同时也波及到了我们的节目。

我们的制作流程是,先做田野调查、拍摄故事,局部的美食呈现,都需要后期在餐厅仔细拍摄,才能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第一集《甜蜜缥缈录》的拍摄幕后

但当我们进入这个流程的前夕,已经无法出差,甚至在北京也找不到一家可以拍摄的餐厅。好在过去积攒了一些做餐饮的朋友,让人感动的是,这些朋友为我们的拍摄单独选购食材,单独约厨师。拍摄时,只有开机的刹那厨师才摘下口罩……

团队也受到了影响。春节后,因为不能聚集,所有的剪辑会议都是在线上开的,沟通成本无限加大。每次去卫生间都能看到自己兔子一样的双眼,那是一天到晚盯着屏幕的结果。

疫情后期的公司开会

制作周期几近失控,北京宣布部分复工的第一天,东郊的一个文创园里,最早走进去的,就是与我一样年过半百的金牌解说李立宏,还有我们的音响总监凌青。

确实太难了。

不过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所有的参与者,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职业素养,成员尽管各自隔离,但团队始终未散。一些家在外地的导演,甚至制作完成之前,一直没有回到家人身边。

让人温暖的还不止于此,工作室总是能够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喂,从年糕到青团,从春茶到刀鱼馄饨……那么多朋友让蜗居机房的我们,感受到了美味和季节的流转。

陈晓卿的微博上,时不时的会有馋人的美食

我们的工作室,紧邻着一个住宅区的大门。过往人群的喧闹,变成了今天人烟稀疏。空荡荡的大门口,偶尔有行色匆匆的人带着口罩经过,喇叭里无限次重复着“请出示出入证请出示出入证…… ”

而我们的屏幕上,却是另一番风景:温和的微笑,紧握的双手,深情的拥抱,亲密的接吻以及家庭的欢宴……看着节目,再看看窗外。有一刻我会想,节目里的生活,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希望疫情早一天过去吧,让我们的世界重新充满美味和欢乐。

如果节目播出时,有谁在这部纪录片里,不仅看到美味,而且看到了人类曾经的美好,并由此更加珍惜今天。这样的观众,一定是《风味》真正的知音。

 3 ) 片中引用的文案截图

《第一集:甜蜜缥缈录》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

——Y.A.冈察洛夫 「俄罗斯」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支撑茫茫人海的只有一样东西……

——F.O.帕慕克 「土耳其」

鸡头米老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汪曾祺

《第二集:螃蟹横行记》

即使在地球的边缘,古老的大自然,仍蕴藏着至味的珍馐与无尽的丰饶。

——彼得·达斯 「挪威」

大自然慷慨地赋予了威尼斯一切美好的东西:阳光,闲情逸致,对话和美丽的风景。

——亨利·詹姆斯 「美国」

无畏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

——马辛杰·菲利普 「英国」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鲁迅

《第三集:酱料四海谈》

头戴着晶莹的冰雪冠冕,在天际线上闪闪发光。

——阿来

世间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间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所有人的嘴唇都在翕动、追忆,所有人的眼睛都在闪亮、流泪。

——耶胡达·阿米亥 「以色列」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余光中

《第四集:杂碎逆袭史》

大地的山谷里,不断升起的是生活的渴望。

——赫尔曼·黑塞 「德国」

菲斯,躲藏在时间中的魔法迷宫。

——保罗·鲍尔斯 「美国」

浪花灿开,雪又还原成水。

——松尾芭蕉 「日本」

糟货之味比酒更醇厚,比酱更清淡,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淡泊,同时又自然地带有一种老于世故的深沉回味。

——陆文夫

《第五集:鸡肉风情说》

冬天实在太漫长了,漫长得让我觉得时间是不流动的。

——迟子建

日子越久就越旧,越旧就越舍不得丢掉。

——莫言

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

——芥川龙之介 「日本」

创造一款新的菜肴,它的快乐,相当于在夜空中,发现了一颗新的星球。

——布里亚·萨瓦兰 「法国」

《第六集:颗粒苍穹传》

没有宴饮的人生,如同没有旅店的漫漫长路。

——德谟克利特 「希腊」

故乡是让我们抵达这个世界深处的一个途径,一个起点。

——阿来

世上任何东西都有权利诞生,就连一个想法也不例外。

——考琳·麦卡洛 「澳大利亚」

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

——马塞尔·布鲁斯特 「法国」

《第七集:香肠万象集》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

——冯骥才

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适时按节地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

——梁实秋

古老的地方总是时空交错,而我将在其中的某一点上开始新的一页。

——弗朗西斯·梅斯 「美国」

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荒井圭一 「日本」

《第八集:根茎春秋志》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蕾切尔·卡逊 「美国」

表面看上去,最出人意表之事,往往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斯蒂芬·茨威格 「奥地利」

人降生到这个世界,身边的万物便不断指点他们寻找幸福的所在。

——安德烈·纪德 「法国」

尽管枝叶繁多,但根茎只有一个。

——威廉·巴特勒·叶芝 「爱尔兰」

 4 ) “透镜”:美食纪录片的真正定位

刚看完第一集,出人意料的好。

虽然现在就夸有点为时尚早,但是已有评论中,实在是没有说到点子上的。

一部好的美食纪录片,当然有很多元素值得我们的夸赞,比如摄影、场面调度、剪辑和配音等等,但显然这些略显“技术性”的条件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已经显露无疑。在我高中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时,它给我的感觉当然是惊艳的,无论是它清新的光影色彩,还是饶有深意的配音文案——但是在当下,这些特色显然已经是一部美食纪录片的基本条件了,像我们现在再去看上世纪中叶的《公民凯恩》时,我们很难再获得蒙太奇手法带给我们的震撼了,因为这在现在的电影世界里,早已稀松平常。

当技术和手法的创新库已经被雨后春笋般的纪录片耗尽的时候,导演们就只能寻求内容和精神内核上的突破来带给观众新的观影体验。而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风味中国》第二季的头一集真的开了个好头。

其实美食纪录片在内容定位上是一个极大的困难,这是这一题材本身所决定的。所以但凡是一个有想法的导演都会遇到一个困境:单纯的美食展现和美食背后的社会呈现应该以何种方式交融。例如在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中,“糖”或“甜”的讨论就是一个极难操作的选题。

如果单纯谈论糖,那就变成了大千世界全球人民的吃糖录,全篇将会充斥着各种具备甜元素的美食,看完后会发齁,漂亮的镜头会消失它的况味。为什么?因为古往今来,我们喜欢看美食影片,不仅仅喜欢里面曼妙的形容,其实我们还会通过美食来看到某种生活状态、某种社会情绪的投影。就像《饮食男女》里开头老朱师傅行云流水般的操作,让我们泛起感触的是他一身的技艺,凝结在眉间的认真劲,以及他对生活的掌控力,这都与其老年人的身份形成了反差,让我们品尝到了其中的况味。所以,单纯看美食镜头是没意思的。如果我们需要的是这些镜头,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大量的竞品,甚至在一些美食博主的vlog里,那些盖着滤镜的镜头都是极美的。

我们喜欢美食纪录片的原因,是在于“美食”这个载体的多元性:穷人需要她,富人也需要她;沿海有,内陆也有;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她,可往往她也被忽略;我们渴求于珍视她,却常常在生活的重担下草草了事。我们想看到的是美食纪录片,而非美食作家王刚的做菜视频,也非精美且有猫的美食vlog,是我们想借助摄影师的手,导演的眼睛看到那些我们不曾看过的生活。这也是在这一集中,伴随着伊斯坦布尔深夜鹰高飞的镜头,脸上蒙着面粉的小哥看到了“机会”的甜,喜马拉雅山侧的兄弟俩看到了“生计”的甜。看到这些,我们看到了那些普通却发着光亮的生活,看到了因地理而居所不同的人们为了所爱付出的相同的努力。

在这个时候,美食纪录片其实变成了一个竖着美食的旗帜,实际上谈论社会百态,人间珍奇的社会风俗纪录片。这样的尝试是很好的,我们在舌尖第二季、第三季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影子;但是显然的,时至今日,观众们是没法对其满意的。如果我们为了观察生活,为什么不直接去看风俗纪录片,如果为了看糖的历史,为什么不去看历史纪录片,那些品类提供的细节会更多,思考也会更深入。如果美食纪录片总是停留在这样的“第二层境界”中,也就走上了一条越来越窄的路。

在影片中,一直到新哥出场之前,我都在等待,等待着真正触动我的一点,直到苦瓜排骨汤出场。在那一幕里,养家的艰辛,石炉的热汗,工友问起女儿成绩时的尴尬,看到女儿自责的心疼,仿佛都被一碗略带苦味的苦瓜排骨汤融化了。前面浓墨重彩的石炉焗烧猪不过是导演的虚晃一枪,那一刻我有点头皮发麻。是啊,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阶层固化的香港,普通厨师家的孩子再努力,考名校也并非易事,生活当然不是甜的,但是“中国人从中找到了甜味的线索”,我们热爱生活,不就是为了等待那份“回甘”的甜么?苦瓜汤消解了生活的不畅,困难仍在继续,但是新哥却对着夏日里的凉风笑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究竟如何将美食和社会相交融呢?其实,回归到美食本身,用美食带领我们进入思考的最深处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甜蜜缥缈录》这一集中,糖作为全篇的线索,从直接吃糖(猎蜜)、吃甜点,到用糖作辅料(咸烧白),一直到最后讲完全不是糖的"回甘"滋味(苦瓜排骨汤),这一层层的思维深入几乎完全由食物本身内涵引导,而并非导演和文案的强行“拉郎配”。

当我们在看美食纪录片时,我们所喜欢的并非是单纯的美食,单纯的世间百态,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一个“透镜”,通过美食的投射,看到一些不曾被仔细观察的社会情绪,一种人们通过吃饭、做饭表达的生活思考。

所以,我认为,“透镜”——才是美食纪录片的真正定位。显然的,在第一集《风味人间》里,他们完成的很好。

 5 ) 风味笔记

甜味飘渺录

尼泊尔昌泰尔族悬崖猎蜂,(蜈蚣挂山梯!!)崖蜜,沾古隆面包

让每一阵风都吹来蜂蜜,让每一条河都流淌着蜂蜜

贵州西南,立春,甘蔗熬制榨汁,

糖在不同温度下,可以改变分子结构

甜蜜一丝一缕,稍纵即逝

扬州双绝

扬州翡翠烧卖,甜咸交会

糖渍猪板油丁,千层油糕64层!

糖无处找寻,甜无处不在

扬州人用甜推开每个清晨的大门

Baklava Istanbul

擀面皮,20层上下,开心果碎,熬糖,

热油唤醒

这一刻的坚决和果断,才支撑起伊斯坦布尔的茫茫人海

(橙香黑叉烧)

四川青城山

川菜,荔枝口,鱼香味,复合调味

九斗碗,甜烧白(猪肉片,糯米)

苏州

鸡头米,最好的称大丹,桂花糖水鸡头米,鸡头米糖粥,冰镇番茄鸡头米

鸡头已老了,夏天就过去了

马来西亚塔塔甘岛,巴瑶族,最后的海洋民族

水母水黄蜂

海获,海胆饭团,海胆充当容器

白棘三列海胆

氨基酸的甜味,海胆甜虾,鳌虾海胆烧

香港,

石炉焗金猪

苦-回甘

(苦瓜狮子头,苦瓜排骨汤,陈皮炖水鸭,黑蒜苦瓜石斑鱼,橄榄油柑响螺汤)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心头落的百转千回

杂碎逆袭史

菲律宾吕宋岛,阿埃塔人,菲律宾原住民_ 猪肩肉,为成年献礼。

Sisig,卡里邦邦

菲律宾天使城_铁板Sisig,炸肠膜,猪肠血炖

卤脑花,麻辣兔头,鸭脚包

四川江油青莲镇,江油红烧肥肠(洗肥肠成为职业)

善用香料,以味治味

干煸肥肠,豆汤肥肠,南部肥肠,脆皮大肠,软炸扳指

内蒙锡盟草原,特产苏尼特羊

油包肝,包裹网油炙烤,类比北非阿拉伯油包肝烤串

摩洛哥菲斯宰牲节,盛大隆重,蒸羊头

广州牛杂

里昂妈妈菜,焗烤套肠,大小肠层叠

法式鹅肝配西班牙火腿,鹅肝35度半流质融化

潮汕卤鹅档,鹅肝(粉干),潮汕卤鹅肝_脂肪含量超过50%

狮头鹅,中国最大鹅种,20公斤,潮汕卤老鹅头

日本风间浦,雌性鮟鱇鱼 ,巨大的肝脏,占体重四分之一,蒸鮟鱇鱼肝,比作海底的鹅肝,鮟鱇鱼肝豆腐,时令短于三个月

浪花灿开,雪又还原成水——松尾芭蕉

猪脚姜,卤猪蹄,炖蹄花

意大利Modena,猪蹄镶肉Zampone

大骨和蹄筋全部剔除,只剩下一副有趣的皮囊

浙江崇仁镇糟猪蹄,香糟,一年制糟,一周糟猪蹄

上海糟货,吊糟制,糟鸡脚,糟猪蹄

在食客心里,世界上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鸡肉风情说

黑龙江 炖白鱼

大兴安岭野生草蘑 小笨鸡

冬天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的让我觉得时间是不流动的——迟子建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非洲 撒哈拉南 纳米比亚

马鲁拉树 生命之树 骨肉酿酒 果仁油脂

奥万博人 农业为生 烤鸡

马拉松鸡 马鲁拉油 配珍珠粟

鸡的驯化 1万年

韩国大邱 高灵

参鸡汤 三伏天夏季滋补

炸鸡皮 韩国3万炸鸡店

安徽宿州

sa汤,鸡蛋 鸡汤

烧鸡 上糖 油炸 卤制 一夜 符离集烧鸡 四大烧鸡故乡

重庆

尖椒童子鸡 凉拌鸡片 歌乐山辣子鸡 鱼香八鸡块

黔江鸡杂 酸辣 萝卜辣椒

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芥川龙之介

日本 17世纪起源 烧鸟 日式烤串 烤鸡胗 烤鸡翅 烤提灯(鸡肝 蛋胞)烤鸡心

鸡 日语庭院之鸟

四川

豆花饭早点 鸡豆花(鸡胸肉)

——吃鸡不见鸡 豆花不用豆

法国里昂 沃纳

布兰科 150 年 餐厅

布雷斯鸡 王者之禽 育肥 油花

阉鸡 肥母鸡 最珍贵 布封 熟成

白葡萄酒 奶油 汤底 羊肚菌——奶油布雷斯鸡

7月底布雷斯鸡节

锦鸡蚝 牡蛎 浓汤

海南文昌

椰子鸡

颗粒苍穹传

基克阿迪氏族,阿拉斯加四月,锡特卡

一条鲱鱼,四万枚卵,附着在冷杉树枝上,温水过,鲱鱼卵

瑞典卡利克斯,全球最大的咸淡水岛

欧白鲑鱼籽,大量氨基酸

鲜食鱼籽,简单料理——鲑鱼籽饭,鲑鱼籽寿司,盐渍欧白鲑鱼籽酱

深海鲷鱼佐欧白鲑鱼子酱,奶油酱汁鱼子酱,鱼子酱佐北欧面包卷

鱼子酱蛋糕

没有宴饮的人生,如同没有旅店的漫漫长路——德谟克里特

这抹暖色至高无上

福建顺昌

麻鸭蛋,灌蛋(鸭蛋黄,孔眼,灌入肉馅)

蛋肠

苏格兰蛋 肉包蛋

咸蛋黄小龙虾,肉松咸蛋黄青团,鮰鱼蛋黄狮子头、

高邮蛋黄粽,十二红端午节

蛋黄酥,流沙包

鸭蛋黄有太阳的形状和色彩

西式腌制蛋黄

蛋黄代替干酪,香草咸蛋黄沙拉,鱼子酱佐牛腱咸蛋黄

咸蛋黄奶油冰淇淋

苏州三虾面,虾子,虾仁,虾脑

台湾嘉义乌鱼子,长链蜡脂,炙烤乌鱼子

墨西哥阿克托潘

龙舌兰根部,蚂蚁蛋

墨西哥烹饪昆虫历史悠久,多达五百多种

油炸龙舌兰虫子,乳酪蚱蜢拼盘,虾饼黄油蚂蚁蛋,牛排蚂蚁蛋

伊斯卡莫蚂蚁蛋,黄油煎蚂蚁蛋,蜜汁麻油蛋,鸭脚草黄油蚂蚁蛋

普埃布拉大青椒,青椒酿蚂蚁蛋

当岁月流逝,所有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只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普鲁斯特

香肠万象集

泰国,酸香肠

广东腊肠,酿蛋肠

墨西哥绿香肠塔可

茴香萨拉米,意大利托斯卡纳

台湾澎湖飞鱼子香肠

小巧的一节,将陆地和海洋的味道一举囊括

墨鱼香肠(墨鱼肉捶烂,墨鱼汁添加)

莫塔泰拉,最大的香肠

拜仁彭茨贝格

慕尼黑白肠

匈牙利,曼加利察猪,绵羊猪,熏香肠

岁末和家人一同到来,灶台也迎来久违的喧嚣

大千世界,山高水远,每一条风味的古道上,都能遇到美味的热肠

根茎春秋志

干捞粉丝 桂花炒粉丝

鲤鱼炖粉条 双泉粉条

秘鲁帕鲁帕鲁 花提亚 烤土豆

初纽 浓缩的冻干土豆 炸土豆水晶薄片 仿花提亚式烤土豆

万灵节 祭祖 土豆泥

正是土地的厚广,在大音希声的世界中滋养万物

白芦笋

意大利烩饭佐白芦笋

火腿荷兰汁佐白芦笋

河南弼县 山药豆蒸糕

话梅淮山 老母鸡炖山药 松露汁铁棍山药鲍鱼

甘肃民乐

祁连山北麓 大蒜 中亚而来 2000年前

烧壳子

闽南 金银蒜老虎虾

腊八蒜炒牛肚

 6 ) 最“欲”国产神作回归,它让你把持不住!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booka

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友记》有这样一场戏。 莫妮卡一边吃着蛋糕,一边发出酥酥麻麻的娇声。 坐在一旁的瑞秋白了一眼,“天啦撸,干脆去开房吧。” 莫妮卡充耳不闻,继续沉醉,“我一定会让这个蛋糕好好爽爽。” 此时,菲比送出一道送命题: “如果你必须放弃一样的话,食物还是性爱?” 莫妮卡不假思索,“性爱!” 乔伊左右为难,“我不知道,这太难取舍了。食物,性爱,性爱,食物…天啊!我都想要。我要坐在面包上的妞儿!”

换做你,你会放弃什么呢? 如果你犹豫不定,不如先看一下我今天推荐的这部纪录片。 它一定会勾出你食欲,让你丧失立场,瞬间叛变。

《风味人间》 第二季

*流量预警,请打开WiFi* 01 大千世界,滋味江湖。 为一种味道,人类置身险境,舍命一搏。 >>>中国,台湾 在现代化捕鱼技术盛行的当下,对海洋生态破坏最小的镖鱼法已经江河日下。 以海为生、固守传统镖鱼法的一对父子在汹涌澎湃的大海守候多日。 他们手握镖枪,只为一种深海美味, 旗鱼。 旗鱼生性凶猛,壮硕有力。 它的最快速度达到60km/h,是游泳速度最快的鱼类之一。

身为镖手,儿子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之下,站在船头,迎着风浪,瞭望着波澜起伏的海面。 老爸听从儿子的指挥,操作船舵,调整方向、船速。

旗鱼浮上水面的短暂瞬间正是抛出镖枪的最佳时机。 逆浪镖鱼,讲究的就是把握时机、提高准度。 在上天的眷顾下,技艺精湛的儿子魄力地投掷出一镖。 他成功了!他叉中了一条旗鱼。 收获的喜悦,抹平了父子俩之前的遗憾和不快。 即将失传的镖鱼法,在这一刻,也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

>>>马来西亚,塔塔甘岛 岛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后一个海上民族,巴瑶族。 这个民族几乎终生不会踏上陆地,吃喝都来自海洋。 17岁的卡特哈兰,村里水性最好的人。 他经常潜入海底,寻找一种新鲜的海味。

白棘三列海胆。 因为富含游离氨基酸的缘故,它的海胆黄鲜甜浓郁、肥美新鲜。

为了寻找海胆,卡特哈兰不仅要锻炼憋气的功力,更需要躲避水母的骚扰。 水母,又叫海黄蜂。 它释放的毒液,轻则灼伤皮肤,重则打乱人的呼吸节奏,导致麻痹致死。 每一次潜水,都是冒一次险。 但是,在美味面前,他心甘情愿。

>>>尼泊尔,米亚格迪 59岁的泰克,部族里仅存不多的蜂蜜猎人。 他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族人一起猎蜜。 算一下,现在的他已经有42年的工龄了。

泰克猎蜜的方法,延续着最原始的方法。 在没有保护之下,他顺着藤梯攀爬在两百米的绝壁悬崖。 攀爬的过程必须十分谨慎,一不小心就葬身崖底。

他一边攀爬,一边要烟雾驱赶蜜蜂。 烟熏的过程中,更要控制好火把,以防引燃藤梯。

顺利到达蜂窝的位置之后,他要开始高难度、最危险的一波操作了。 用细绳连接藤梯; 把同伴递过来的竹竿钉进岩石缝隙,自己借助竹竿慢慢靠近峭壁;

右脚操作刀具,一点一点地割蜜。 左脚则站在藤梯,支撑着身体。

醇厚香甜的喜马拉雅蜂蜜,对食客来说,是一种绝世美味。 对泰克一家来说,这是全家最大的一笔收入。 不过,泰克从来不会为了赚钱,而去贪念蜂蜜。 为了确保来年有蜜可采,每一个蜂巢,他只取一半。 这是对灵神的敬畏,对天赐的感恩。

02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 为了这份甜,不同的地域、不同饮食文化,纷纷对它施了魔法。 人类用多样百变的技艺,将甜创造出万千姿态。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巴克拉瓦,土耳其国民的最爱,土耳其甜点的王者。 红茶的苦配上它的甜,就是一种爱情的味道。

巴克拉瓦的制作方法,难度高,工序复杂。 十几张面皮同时擀压。 每一张面皮的厚度不超过0.1毫米

撒上奶酪、核桃、杏仁、开心果碎,上下叠加20层面皮。 切段、摆好造型之后,放入烤箱焙烤起酥。 别着急,这只是巴克拉瓦的准备阶段。

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熬糖。 将白砂糖倒入热水里,不断搅拌,让其溶化。 挤上柠檬汁,促进水解,让糖液黏度变低。 在温度、酸度、水、时间的巧妙撮合下,糖液的比例达到完美。

当巴克拉瓦烤好之后,最后一个步骤来了。 把调好的糖液浇淋在巴克拉瓦的身上。 这一瞬,沉睡的它终于被唤醒。 浓郁香气,扑面而来。

>>>中国,扬州 关于中国人的口味喜好,自古就有南甜北咸的说法,扬州就是两者的分界线。 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扬州双绝不得不提。 第一道,翡翠烧麦。 把时蔬剁碎去汁水,撒上一层白糖。 加入食盐、猪油,为馅料增添油香。

把拌好的馅料放进面皮,团成斗状。 咸鲜的火腿末妆点其上,放锅里蒸。

蒸熟的翡翠烧麦,薄皮如一层纱,色泽如碧绿翡翠。 轻咬一口,碧玉溶浆,甜中带咸,咸不压甜。

另一道,千层油糕。 把擀好的面撒满糖,再散上猪板油丁,一次次擀、卷把糖、油层层包裹。 在高温水蒸气的包围下,糖和猪油充满溶解,油糕也不断蓬松。

菱形方块、半透明、芙蓉色、惊人的64层。 浅尝一口,绵软甜腻,回味无常。

>>>中国,青城山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麻、辣、鲜、香”的川菜走出国门,遍布全球。 哪个地方没有一家川菜馆,它就称不上国际化。 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夫妻肺片、鱼香肉丝、粉蒸肉… 这些川味家常菜都司空见惯了。 今天就再说一道菜,把甜发挥到极致,让人哈喇流一地的—— 甜烧白

把烫净猪皮的猪肉煮至八分熟。 用精湛的刀工把猪肉切连刀薄片。 每隔一层肉片就嵌入一片红糖,再将其放在碗中。

把熬煮好的红糖糖油洒在表层,再把半熟的糖油糯米倒在猪肉上。 放入笼屉里蒸,让猪肉享受3D立体高温SPA。

完美的烧甜白,油脂丰盈,猪肉片晶莹剔透。 李碧华形容,“它丰腴肥美,就是杨贵妃般的丰满美人。”

03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从古至今,人类对鲜的追求,总是孜孜不倦。 如果在鲜味食材里做个评比,蟹是无可争议的水中至鲜。 梁实秋,这样评蟹, “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 不偏不倚,甚是一枚吃货评价啊。

帝王蟹的腿肉丰实饱满,可以生吃。 用它做的蟹腿刺身,可以保留原初的鲜味。

吃蟹,最不失原味的做法就是蒸。 美国马里兰的蓝蟹在蒸吃的同时,又添加了别样的味道。 黑胡椒等调味料的加入,让它咸香辛辣。

除了吃蟹肉,威尼斯的油炸软壳蟹十分特殊。 把刚蜕完壳的艾氏滨蟹,裹上牛奶、面粉,直接油炸。 外表酥脆,内里松软。

无论外国人吃蟹的种类有多少花样,论吃蟹艺术,还是中国第一。 往上数2000年,周朝就有了做蟹的配方。 把蟹肉用盐腌制,叫,蟹胥。 如今,佤族人还在延续着这种古老的吃法。

美食家评价小野二郎的寿司,“极简的纯粹”。 宁波炝蟹,是“品蟹界”的极简、纯粹。 选膏肥肉厚的母蟹,只用海盐、水腌制。 没有花里胡哨的搭配,就能让蟹膏像果冻一般Q弹。

更惊艳的是,把炝蟹冰冻一下。 低温下的红膏停留在每一块蟹肉之上。 在冰霜将化未化之际,轻咬一口,余味无穷。

现在国人最常吃螃蟹,非大闸蟹莫属。 吃大闸蟹,是一件体力活儿、精细活儿。 蟹八件上手,嚼、吸、夹、舔、掏、啜,不把每粒蟹肉吃干净,就不算真正吃大闸蟹。 梁实秋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书,讲述自己童年吃大闸蟹的趣事。

“慢条斯理,细吹细打,一点蟹肉都不能糟蹋,食毕要把破碎的蟹壳放在戥子上称一下,看谁的一份儿分量轻,表示吃得最干净,有奖。 我心粗气浮,没有耐心,蟹的小腿部分总是弃而不食,肚子部分囫囵略咬而已。 每次食毕,母亲教我们到后院采择艾尖一大把,搓碎了洗手,去腥气。”

俗话说,“七尖八团。七月里吃尖脐(雄),八月里吃团脐(雌)。” 殊不知,6月的大闸蟹有一种别样的鲜味。 它壳薄黄多,蟹黄呈半流质,十分诱人。 因此,人们把它叫做,六月黄

04 北欧到美洲,神秘海洋到内陆深山,街边粥铺到婚庆宴席… 从《舌尖上的中国》一路走来的陈晓卿,把《风味人间》的视野放眼于全球,不再局限于中华美食。 它纪录了不同的种族、地域的饮食文化,它见证着不同肤色人种对食物的同一种热爱。 一日三餐、昼夜轮回、四季更迭。 整个人类史也是美食的进化、传承史。

“地球上不缺的是钢筋水泥的都市,缺的是人间烟火。 微风过处,偶尔飘落几片秋天的叶子,空气里弥漫着酸笋的味道,这是迷人的人间烟火气息。” 《风味人间》用食物的美好,诠释“至味在人间”的主题,为我们找到了一片人间烟火。 它让志在减肥的我们瞬间破功,让熬夜看剧的我们哈喇子直流。 对此,陈晓卿安慰我们这些吃货,

“年轻人不用怕,每天消耗多,消化系统开工时间足够。更重要的是,被身体吸收的油脂,科学证明,往往会转化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东西,它有助于保持心情的愉悦。 素食党一般都比较严肃,适合思考人生。而吃肉党,注定一事无成,每天就像我一样,傻乐傻乐的。”

吃,神圣不可侵犯! 蔡澜说,“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可以吃得不奢侈。银行中多一个零和少一个零,根本上和几个人大吃大喝无关。” 作为饮食男女,我们为吃而欢乐,为味道而沉醉。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我会像《海鸥食堂》里的姐姐一样, 吃一堆好吃的,叫上喜欢的人。

文/booka

 短评

延续了第一季在美食之上的文化和暖意。各地采风是基本操作,微观和慢镜是对食物的基本尊重,神仙级的文案,加之如此纯正的旁白,顺带就蹿出了听者的口水。人是大地的主人,又是肠胃的奴隶,更是深夜的毒者。9

6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这个真的不能饿的时候看,会想撞墙的!大晚上的不能看啊,那些个显微摄影的镜头简直就是折磨死个人啊!

1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熟悉的味道”:不管相隔千万里,食物能体现人类作为共同体的默契。画面里有风味,音乐里有人间。

13分钟前
  • [未注销]
  • 力荐

光看小哥哥我就血糖飙升了!

17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三更半夜不要看,不然越看越饿,看完又自己弄了点夜宵,真的很耽误我减肥。

19分钟前
  • WIKI魏
  • 力荐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酷爱甜食哈哈哈,这一期节目简直深得我心,那些神仙甜食,再配上美妙的背景音乐,太吸引人了。

24分钟前
  • Hangain
  • 力荐

陈晓卿做的所有美食类纪录片中文案最差的一部,镜语和人物主体及食物的融合再细腻,文案不能唤醒感官,旁白仿佛三流高考作文,放任辞藻砌出高墙,观众肚里的馋虫也就叫不出声了。隔靴搔痒的勾人之处在于痒处确知,需恃机而挠,美食类纪录片的文案恰好就需起到制造痒处的作用。至于不知老蔡老沈又或者某位路人甲,这回做作摆出学究气的假斯文,却灭了美食的鲜活气,真没意思极了。

26分钟前
  • Δεερ
  • 较差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为一部下饭纪录片它可太厉害了,看它能多吃两碗饭。肉片在筷尖颤动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口腔内融化,印象里千颂伊爱吃的酱油螃蟹,蟹黄、酱油拌上米饭……我的妈呀谁还要减肥啊!过足了口腹之欲再说吧!

30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严重审美疲劳了吧,解说词尤其疲劳,该换个风格了。

34分钟前
  • 流马
  • 还行

陈晓卿出品,必属佳品。每次只有吃饭的时候才敢看一集,但看着看着总会觉得手里的炸鸡、烤串、冒菜、炒米线顿时就不香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甜蜜缥缈录、酱料四海谈、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每一集的名字都起得很有意境,和每一道菜肴都衬得相得益彰。真正的把美食纪录片拍成了一件艺术品,看人间烟火、看万物蓬勃、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风味选得好、菜做得也棒、文案写得也很传神,第7集《香肠万象集》里有一段是这样讲的:「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适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人们匆匆小聚、再会。」也有另一段这样讲的:「古老的地方总是时光交错,而人们在其中的某一点上开始新的一页。」

38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吃是人生一大快事。坐标北方,婆家江苏,看这个纪录片有种嫁对人了的感觉,, 哈哈哈哈哈哈 (旅游一定要去广东、土耳其!)

42分钟前
  • 小白新之助
  • 力荐

《风味人间》第二集讲螃蟹,食物的故事又回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套路上:挪威的渔民下了好几次网都只蟹未收,忧心忡忡去更远的地方捕蟹;马里兰的徒弟做出来的蟹肉太老了,过不了师傅的关;韩国的老妈带着女儿做酱蟹要传承这个300年的手艺;宁波的母亲过年用海盐腌蟹等儿女回乡;还有佤族的父亲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去山涧里摸蟹。每个食事的最后都是上全家福对着镜头说我的菜棒棒哒。文怕重复,陈晓卿你却重复了三遍了,你看看人家《人生一串》和《水果传》啊

47分钟前
  • 午餐·暖照
  • 还行

其实很多苦的食物里也会有甜味,苦瓜就是一种。广东人喜欢把苦瓜叫做凉瓜,炎炎夏日来一碗凉瓜排骨汤,口舌生津,清热消暑。

48分钟前
  • 若初
  • 力荐

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记,颗粒苍穹传,鸡肉风味说,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风味人间2》的8大主题都深得我心!本美食爱好者一定能坚持到最后一期!

50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陈晓卿料到第一集就讲甜食,咸党肯定会喊腻。竟然搬出苦瓜压轴,实在是高!话说开拍前我还投过简历,石沉大海(是我不配

51分钟前
  • Crassula
  • 力荐

陈晓卿坐镇果然不同凡响。《风味人间 第二季》的立意,已经开始寻找五味的起源了。以动作片的思路拍美食片,看得非常过瘾。个中高手,都是江湖中人。

55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看到土耳其的果仁蜜饼,立刻激动起来。前年去到土耳其,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这道甜点,酥香胜过千层拿破仑!!

57分钟前
  • 灼灼裴质
  • 力荐

第一集就这么胖么!今日糖分收入过量,我的教练在提刀来的路上。

59分钟前
  • picnic
  • 力荐

晚上一个人看得饿到落泪。感觉没吃过这些东西这辈子白活了。

6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来了!最懂吃的人,他又出手了!

1小时前
  • 小艮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