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克

剧情片美国2003

主演:西恩·潘,娜奥米·沃茨,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夏洛特·甘斯布,梅丽莎·里奥

导演: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剧照

21克 剧照 NO.121克 剧照 NO.221克 剧照 NO.321克 剧照 NO.421克 剧照 NO.521克 剧照 NO.621克 剧照 NO.1321克 剧照 NO.1421克 剧照 NO.1521克 剧照 NO.1621克 剧照 NO.1721克 剧照 NO.1821克 剧照 NO.1921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20:59

详细剧情

  保罗(西恩•潘 饰),一位大学数学教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生命垂危,幸运的是,成功的心脏移植手术使他死里逃生,可是,他和妻子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重获新生。  杰克(本尼西奥•德•托罗 饰),曾经是酒鬼和犯罪分子,在一名牧师的帮助下,他重建了自己的生活,不仅成为青少年咨询顾问,还是正直善良的好父亲,可他的妻子有时候却暗暗期盼他能保留一点过去的性格。事实上,杰克对往事充满愧疚,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努力寻找新生活的希望。  克里斯汀(娜奥米•沃茨 饰),她曾经沉溺于毒品和派对,生活一塌糊涂。当她幡然悔悟,改过自新后,却因一起灾难性的事件,生活发生可怕的逆转,重新陷入了困顿。她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回到了过去,并且拒绝改变。  一桩交通意外将这三个人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随着而来的,是苦难、复仇,还有爱和救赎。

 长篇影评

 1 ) 21克的重量

我没有看过《21克》的电影,我看的是剧本。
但是我看前五场,完全是晕的,
立刻把我打倒了。
完全不按照牌理出牌嘛!
三段式的电影也好,三个故事交织的电影也好,
头尾相连的电影也好,
故事都是一场一场讲下去的,
是有逻辑关系的,
故事讲究环环相扣,情感上层层深入。
但是《21克》完全不是这样!

怎么说呢?
一般的电影,可以说是三条线缠绕在一起,
在不同的时候展示给观众的其中一小段。
而《21克》则是将三条线完全斩断,斩成无数的线头,
然后把这些碎线头拼在一起,
看起来是完全随机的,就是随便乱抓一样。
普通的电影,是按照时间顺序在走的,只是展示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人,
但是《21克》连时间的规则也不再遵守:
互相干扰,互相背反,前后颠倒,没有逻辑,
给观众很多很多信息,就像给你看了一副散牌,
最后的玩法,你只能傻傻的看到最后一秒,才会知道。

这时候我想起王小波说《情人》的结构,
并且说起自己写《黄金时代》的经历,
他说自己反复将每个段落挪来挪去,重新拼接,
产生的美感比最初的顺叙不知美了多少倍。

《21克》里有预叙,像预告片一样告诉你一个悬念,
有顺叙,给出情节点的位置,
有倒叙,倒叙补充情节,
有插叙,干扰了你的同时给你另外一个悬念,
有拼叙,在偌大的拼图上再贡献一块,
有追叙,告诉了你一块拼图,但是你仍旧搞不明白。
也就是说,冈萨雷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革命非常彻底。

但是,当我弄明白所有的故事,
我发现这是一个并不新奇的故事。
其实每个人物并没有挖掘到多深刻的内心力量,
整个故事要传达的“21克”的主题也谈不上新鲜。
是技法,让我惊叹,
但不是某种内心力量让我震动。

当我明白玩的是什么魔术的时候,
(当然,这魔术玩得真高级!让我做编剧的人目瞪口呆)
我不再有兴趣再好好看一遍。

 2 ) 浅谈《21克》电影中的非传统结构主义

 看《21克》前三十分钟,我的感觉是凌乱的。它没有按照传统电影结构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结构电影整体,而是采用零碎的镜头、片段的组合,插叙与倒叙的交叉,人物关系的错综纠缠,戏剧性情节的展现等连缀一起,最终朝向同一主题。对于观众来说,去寻找把这三个人联系起来的线索和原因也成为解谜般的游戏。
而我们看传统电影情节,结构样式是比较单一的。一般人们谈电影剧作的结构,似乎就是戏剧式的一种,以外部冲突为基础,着力写冲突的发展、深化与解决,以及所造成的电影情节、段落之间的依赖关系。
因此,相比于传统结构的电影,电影《21克》的结构建立算是非传统结构。
据我所看的电影以及阅读的相关书籍来看,电影的非传统结构日益多样化。比如,有的剧作结构不以外部冲突为依据,而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依据,类似于西方的意识流小说;有的剧作不以冲突的直线发展安排情节,而以生活的的几个横切面着去写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细微过程;有的剧作,在段与段之间几乎毫无联系,总体结构零散不讲究,却如散文搬“形散而神不散”,讲究内在的联系.电影《21克》应属于第三种。
下面将具体分析《21克》的非传统结构的特点。
一、打破传统结构电影中固有的逻辑叙事,利用逆向、零碎或非客观的逻辑叙事,表现出后现代叙事中非线性叙述的风格。
苏联电影工作者库里肖夫试验让我们第一次了解了电影的语言;电影语言就是以镜头为最小单位的逻辑性拼接。单个的镜头是不能引起人们任何反应与思考的,但是经过镜头组接(蒙太奇),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可见只有镜头与镜头间发生逻辑关系才能引起观者的反应。而非线性叙事则是打破镜头间固有的逻辑关系,利用一种逆向的,抑或是非客观的逻辑(思维逻辑)结构叙事。
电影《21》克在开头是保罗与克里斯汀躺在床上,接着是克里斯汀的丈夫与女儿在餐厅的愉快场景,然后是杰克教育一位青年的内景......画面的转换毫无逻辑联系,甚至让人觉得无厘头。按传统叙事风格,理应围绕男主角保罗和女主角克里斯汀两人之间发生一段长故事。导演伊那里多大胆突破传统电影结构线性叙事的方法,用镜头的拼接组成整体。恰恰是这种非传统逻辑的叙事给人的凌乱、飘忽不定的感觉,吻合了电影主题“21克”生命之轻的内涵。
二、倒叙与插叙交叉的方法使电影远离传统结构的固定模式,实现了一种新的突破。
《21克》开头男女主角躺床上,两人发生了关系,应属于电影的结尾部分,却放在开头,引起影片追溯故事的发展,这是倒叙的手法。电影中间不停的插入三个家庭的生活片段,属于插叙。两种叙事手法的交叉别出心裁,虽有些散乱,但是却紧扣着“十字路口”为中心,使人物、情节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故事得以完整。
三、错综的人物关系以及戏剧性的情节使《21克》非传统结构别有特色,匠心独具。
男主角保罗和女主角克里斯汀原本不相识,一个是濒临死亡等待心脏捐献的患者,一个是丈夫、女儿双亡的鳏寡女人。心脏成了保罗与克里斯汀联系的纽带。另外,杰克一家看似与中心偏离,却也是主角之一。正是他的错误使得罪恶产生,他的醉驾是故事的源头。这样错综的人物、情节安排,使整个电影演员都成为了主角,他们绕着一个点上演了三个故事,紊乱而统一。
综合上述特点来看,电影《21克》体现了大胆的反传统结构主义,也正是导演这大胆的创新反叛让电影在结构中出奇制胜。在看似凌乱不堪的片段中,观众看到了故事的交叉——车祸的十字路口。三个家庭的命运开始相连,对命运、灵魂逐一审视。三个人在自己的灵魂中挣扎,那比蜂鸟还轻的21克重量成了一生的苦难。影片的结构建架以零乱、琐碎、非逻辑的叙事等特点正好切合导演欲把人生、命运、灵魂的终极思索展现给观众的意图。
《21克》的非传统结构主义是一种对电影结构艺术的反叛与革新。

 3 ) 21克有多重..

同样是一场车祸,同样是联系三个人的一场车祸..
同样是悲剧,同样的拍摄手法,与[爱情是狗娘]比起来,[21克]给我更加巨大的震动..
导演这次送来的还是一场悲剧,但是一场更加彻底的悲剧..
没有一个镜头能让我停止加重我已经非常沉重的心情,没有一个微笑..

一个母亲与妻子,失去两个女儿,和丈夫,留下的只有一颗心脏..
心脏与她几乎相爱了,却在这时心脏也死了,她什么也没有..
不对,她还有痛苦,所有的痛苦,能承受的和不能承受的..

那就去吸毒吧,如果能让自己好受一些,如果能带来片刻的安宁,就算只有一瞬..
或者去杀掉自己吧,没有人不能理解,但是你活着,重新为"坚强"做下完美的定义..
相比那些用酒精和烟草来麻醉自己的人,他们的无病呻吟让人感到恶心..

这里的Naomi Watts,她一个人承受得太多太多太多太多了,一连串悲惨的事情发生在她一个人身上,没人能够想象出她的痛苦,甚至哪怕是十分之一,就更别奢望能有人解救她..
其实谁也不能解救谁,甚至救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论是Naomi,Benicio,还是Sean,他们的挣扎全都没能摆脱自己心里的疤痕,所以对于别人的安慰显得还不如幻像真实..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长久以来的真理,我们要做的就是先学会做个强者..

21克,灵魂的体重,那只是对于死者的身体来说..
21克,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是压在她灵魂上的无法度量的重量..

那里的Naomi Watts,她的表演实在非常出色,一个女人爆发的力量,让周围的空气全部坏死..
电影从头到尾,与她同行的只有绝望,走在街上的任意一个表情里面,我看到的全是深不见底的绝望..

电影里面的男女配角Benicio Del Toro和Charlotte Gainsbourg都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演员,又看到Naomi Watts的精彩表演,加上优秀的导演Alejandro Gonzolez,促成了非常好的电影..
相比之下Sean Pann的表演比较一般,也许是剧情中角色的限制,他比以上三位差的太多,个人意见..

 
对于最后SeanPenn为什么选择在那个时刻开枪自杀..
我当时的理解

他得到心脏以后拼命的想知道心脏来自什么人,为的是去解脱自己心里一个沉重的包袱..
找到了Naomi以后,他为了解脱自己,必须去解救她,帮助她,让她的生活继续下去..
爱上她,为了解脱她,为了她,他需要去杀掉Benicio..
但是他做不到,面对处于极大忏悔而同样不能自救的Benicio,他知道杀掉Benicio毫无意义,而更会给自己和Naomi增添新的沉重,那并不是他想要的解救他们的办法..

自杀..
当看到绝望的Naomi绝望的咒骂痛打Benicio的时候,他明白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对于自己爱的女人的仇人,他没法给他死亡,因为他没有勇气对一个深处痛苦不能自拔的人下手..
对于自己爱的女人,他没法让她重新走进一段正常的生活,因为他没法帮她达成心愿..
对于自己,凭着一颗别人的心脏找回的生命,沉重而难以容纳,他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她,曾经失去的21克,也许根本不应该找回来....


 How many lives do we live?
 How many times do we die?

 They say we all lose 21 grams at the exact moment ofour death.
 Everyone.

 And how much fits into 21 grams?
 How much is lost?
 When do we lose 21 grams?

 How much goes with them?
 How much is gained?
 How much is gained?

 Twenty-one grams.
 The weight of a stack of five nickels.
 The weight of a humming bird.
 A chocolate bar.

 How much did 21 grams weigh?

 4 )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上帝教导杰克,有人打你的右脸,那么便请把你的左脸也凑上去。
没有领悟教义的杰克,却是虔诚到底的信徒,于是,他便依言如此教导他的两个儿女。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21克》,浅显的21克背后,是意味深长的关于灵魂的命题。于是人人都说,21克灵魂的重量,乃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从中领悟灵魂救赎之路,自然是一种不错的解读,然用东方人的方式来解,一字是为“渡”。其实,三段人生,一场孽缘,却全在佛家八苦之内,爱别离苦,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最终都是万苦之源,求不得苦。
都说故事太残酷,若没有走过这一程炼狱,怎能明白“渡”之真意。
西方的哲理和道德,其实也在讲述人性共通的那一面,保罗、杰克、克里斯汀的三重魔障,无非是为求一句“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一字记之“渡”
李心洁有部电影名叫《见鬼》,说是从小失明的她,得获视网膜捐赠,恢复视力,从此以后,却总是见到鬼影憧憧,原来,借了别人的视网膜,见到别人的世界,也需要还了这笔债。
那到底是鬼片,身为大学教授的保罗,因病不得不移植心脏,本来只是一桩医学上救命的案例,可是科学的真理,往往难以拿来解释道德伦常。不知这样的病人,是否已经可以获得具有人文关怀性质的心理疏导,这种关怀,绝对不仅仅是保密心脏捐献者与心脏接受者的姓名而已。
于是保罗便困顿于此“心”。先不说21克这灵魂的重量在哪里,生而为人,能够真正堪破这具肉身的,又有几人。所以,何不从肉身说起。
从此只能听到陌生人的心跳。“我”之一字,该从何证明?至于其后处心积虑与那位心脏捐献者的妻子——克里斯汀的邂逅,甚至是相爱,都不过建筑于心结难解之上。
有人困惑在社会性别的迷失,那是导演们乐于探讨的命题之一,有人困惑在“我”之身份的迷失,原因各种多样,我国古代《聊斋志异》曾有一篇“陆判”,讲的是换头,哪知妻子换头之后,便如换人,心性大改,换了肉身,难保灵魂还能从一而终。
极至保罗之后所为,临死前的呓语,都成为一次死者回魂的救赎。他可算错拿克里斯汀那死鬼老公的几日阳寿,来替代他完成超渡的任务?
肇事者的良心折磨也好,爱妻难以释怀的怨憎也好,即使是死也难以了断的因果,都等待保罗作为一座桥梁,令孽缘完满。

一字记之“赎”
有人言,杰克才是这段事故中,能够将三个人联系起来的因果关系。
这位信奉上帝的虔诚教徒,曾是牢狱之中的罪徒,没有想到,中途因宗教的能量,获得了心灵上的拯救。本来,拯救从心理的层面来说,就是很私人的事情,何为拯救,只要良心得以安宁,各种道理没有对错,只求效果相同。
即使杰克在这里,怀着观众看来太过极端的信仰,和过犹不及的宗教观,也难以否认他的确忠烈。冤魂野鬼心怀不忿是意难平,杰克开车肇事,撞死克里斯汀的丈夫和一双小女儿,欠下三条人命之后的良心谴责和自我惩罚,又为何不是意难平。
恨的是,连赎罪的方式都无处可寻。自首,讲究证据的警方终觉罪不成立,自杀,想死的人上帝却不让他死,自残,亦不能消解心头的折磨。曾经有罪的人,当感到洗刷罪孽的诚意,与是否能获得宽恕,其实并无因果关系。
把自己交给宗教,也不能得到终极的安宁。
杰克的这一段,是有关道德的另一部分。它不涉及科学的发展速度带来道德上产生的矛盾,它却直指“善”的本质。
人心之初,是善是恶,那是另一件事,但是善心造恶果,这份罪,就赎的很冤枉。挣扎在道德观念的束缚之中,挣扎在信仰的教条中,保罗尚且是因肉身的缺失而导致对自我身份的怀疑,那么杰克,则完全迷失在宗教道德所一贯灌输的规则之上。一个人在灵魂法则中间,必有他赖以生存的平衡点,杰克的平衡点,在于上帝所赐予的因果,抽奖得来的汽车,是上帝赐予的果,汽车带来的交通事故,仍然都是上帝赐予的果,可惜,这种果,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心理平衡。

一字记之“解”
克里斯汀的心结,是从爱别离苦,过度到怨憎会苦的过程。两个出现在她生命中的男人,通通履行救赎的任务,也希望通过这种救赎,获得自我的救赎。保罗拿了她丈夫的心脏,杰克拿了她丈夫的命。
在这个故事里,最高明的是没有对与错,没有善与恶。世界本非黑白色,这一轮的果,也或许就是下一轮的因。
保罗解她爱别离苦,杰克解她怨憎会苦。其实哪有完美结局,最终真理。从解读的角度而言,保罗也可以作为桥梁,以他的宽恕,给予杰克最后的慰籍,以他的爱,给予克里斯汀亡者的温暖;克里斯汀又为何不是桥梁,唯有她的接纳,才能令保罗和杰克这两个身体同灵魂各有残缺的人,找到自我认识的途径。三人三角,妙的没有破绽。
“堪破”二字,于凡夫俗子,都是奢侈的要求。电影,看客只觉残酷,案例又过于戏剧,顶多赞一声,编剧有想法,导演有天份。这样的电影,提出了问题,解答全凭观众自身的领悟力。
结局其实不甚了了,21克是讨巧的命名,正如我之讨巧,没有意念困苦可以逃脱21克的范围,没有人生可以规避“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的概括。
一切恩怨是非,心中不藏,它来,任它来,它走,任它走。
可以活得达不到境界,但不可以活得识不得境界。能看透这个三角故事,如果是因为旁观者清,那么,能由此及彼,化解自身的意难平,则全凭机缘。
谁,没有一点心结,谁,没有一点困惑。
看得破,不见得忍得过,想得到,不见得做得来。

 5 ) 灵魂的质量

”How many lives do we live? How many times do we die? They say we all lose 21 grams at the exact moment of our death. Every one.”
1场车祸,3个家庭,12条生命,21克灵魂。《21克》是这个复杂群体的纠结与拼凑。一部奇怪的电影,惊世之作,每一个碎片,都值得人仔细回味和推敲。

诞生与消亡
“诞生是死亡的开始,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很久以前看到这句话,觉得颇有道理。因为每个人的诞生,就是开始了死亡的旅程。American Beauty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Everyday is the first day of your death”。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中,旅程究竟有多长?人们怎么开始这段旅程?又是如何终结它?
电影讲述了一场车祸和一次心脏移植手术,讲述了生命的两个诞生方法——人工受精和自然受孕。我没有认为电影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它更多地,就是在阐述生命诞生和消亡的那个时刻。在这个结点上,人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方式来决定对灵魂和生命的尊重。
Paul,一名大学数学教授。我认为他诞生了两次,也消亡了两次。第一次诞生,是他从娘胎里出来。第二次诞生,是他得到了Michael的心脏。他第一次消亡,是他自己的心脏停止了工作,而他第二次消亡,则是真正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第二次诞生和第一次消亡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在那一刻,当他看到被捐助的心脏的时候,他的表情有一丝兴奋,没有犹豫。于是他的手术是顺利的。Paul是数学教授,理应非常“科学”地对待生命。但是他了解心脏的来源是,表情异常承重。仿佛自己身上有千金责任。我仿佛认为,他一下子感受到自己承担了2个灵魂应有的重量。当他得知自己第二颗心脏即将衰竭时,他拒绝等待另一颗心脏。“die better?”,他宁愿死得狼狈不堪,也不愿意在医院里体面地等待死亡。两次转变,看到了Paul对于死亡和诞生的态度。科学不能够解决人们面对生死的情感。被延续的生命,恰恰不能够承载两个灵魂。正如片末Paul的独白“How many lives do we live? How many times do we die?”这两个问题始终纠结在一起。21克的灵魂,其背后承载的是责任,是生活。而如果再背负一个21克,则会把生命压垮,把心智压垮。Paul不愿意再承担,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消亡……
Mary,Paul的妻子,一心期待Paul能够恢复健康,更期许能够与他有个自己的孩子。Mary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而我始终认为Mary“希望拥有”孩子的动机很单纯,因为她寂寞,需要有个孩子。她选择用人工受精的方式,开始另一个生命——这是一种,在我看来异常机械和“科学”的方式,用这样的方式能够非常容易地让一个女性得到孩子,甚至,她不用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Paul一开始默许这样的行为。而当他得到第二颗心脏之后,他竭力反对。我相信,Paul一开始默许Mary的行为和他同意移植心脏的理由是一样的——他相信科学。但是,当他的灵魂对他所作所为发起挑战的时候,当他真正开始思考“人应从何而来”的时候,他开始反对“科学”的做法——尤其是,对于Mary“希望拥有孩子”的动机。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了人们对于“用爱制造生命”的理解,严重到,让人们甚至对“生命”抱有轻蔑的态度——对于Mary来说,她只是寂寞到,希望有个孩子。仅此而已。那么“科学制造”遇上“生命”的时候,是否是生命开始失去意义的时刻?
Christina,失去Michael和两个可爱女孩儿的母亲。在绝望和寂寞中,她疯狂与堕落。我认为与Paul的相识,使她找到了感情的寄托。她的演出异常复杂。但是自始至终,我认为她爱Paul,除了Paul身上有Michael的影子,除了Paul能够给予她需要的安慰,是否也会出自一点点真爱呢?直到她最后怀着Paul的孩子,手上拿着自己女儿留下的玩具,静静地坐在床上。
虔诚与怀疑
《21》克除了描述了生命的诞生与消亡,也描述了宗教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这个电影最为中心的人物,就是Jack。
Jack,一个曾经的犯人。改过自新后,他开始相信上帝,加入了教会。我不认为Jack是个异常虔诚的基督教徒,甚至,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到千万人类矛盾的特质——一方面,人们信任上帝,期许上帝能够帮助自己解脱自己的痛苦,另一方面,当上帝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解脱欲望的时候,他就开始怀疑。人类矛盾而又自私的想法,在他身上展现。
电影中,有两个片断能够让人印象深刻。
其一,是Jack与子女共餐,儿子打了女儿,Jack就要求女儿把另一只手也交给儿子——这就是《圣经》所述“当你的敌人打了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也让敌人打一下”。我不知道我的感觉是否正确,但这一刻,让我深深觉得Jack是一位严格按照《圣经》生活的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画面立即打消了我的想法——Jack立即打了自己的儿子。抑或者说,Jack扮演了惩罚者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绝非上帝的子民应该做的。或者说,这就是Jack内心深处的“正义”?Jack可能认为,一个人犯了错,最终还是需要法律来制裁。直到之后,他自己撞死了Christina的丈夫和孩子,久久不能够承认这是一个意外以至于竭力希望通过法律来结束自己悲惨的命运——他仍然不能够相信上帝能够给予他力量摆脱罪孽和痛苦。
其二,Jack和牧师在牢房中的一段对话,颇为值得人们思考。牧师对Jack说“Jesus didn’t come to free us from pain. He come to give us strength to bear it.” Jack说“He want pain for me” 然后开始大段背诵圣经。牧师说他“pride”,而“It’s a sin”。此刻,我认为,Jack没有勇气去承受痛苦,他奢望上帝能够帮助他摆脱痛苦。然而上帝的恩赐——那辆皮卡,让Jack犯下了自己不能饶恕自己的罪行。于是,Jack失望,甚至,内心深处仍然对上帝存有了怀疑。从他自杀行为以及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求法律惩罚中,可以看出Jack的这种怀疑。
    Jack一直是影片的话题,而对于他的复杂心理,不可用一两句话来解释清楚,甚至我自己,都是隐隐觉得有这么一个认识,但却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清楚。

解脱与原谅
全剧还围绕着“解脱”的话题,而“原谅”是最终的结果。
Christina,如前所述,有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当她妹妹通知她找到撞死她丈夫和孩子的凶手,希望她去警察局一趟的时候,她拒绝说“即便抓住凶手,他们也不会回来”。此刻,极度绝望的她已经没有力气去寻找凶手,或者,只要是理智的人,都会了解“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然而,当她与Paul相识,当她知道真正的凶手就在身边的时候,她也开始狂躁,开始陷入无限的憎恨之中。而我认为,这样的“憎恨”,正是一个极度绝望的人寻找“解脱”的方式——她只能够用憎恨来麻醉自己,让自己的感情能够有地方放。之后的很多片断,她都处在这样的疯狂当中,甚至开始憎恨自己——每当她看到Michael的领带,而旁边睡着Paul的时候,那个眼神和表情,显示出她对自己的无奈和对Michael的愧疚。她对着Paul咆哮“You’re in his house fucking his wife and sitting in his chair!”她的“憎恨”,是希望找到一个解脱。
Paul,如前所述,他得到了Michael的心脏。然而,他回过头来照顾Christina,回过头来爱她,回过头来期许能够找到Jack帮Michael报仇,一切的一切,看起来是在做“感恩”,我认为,他也仍然在寻找“解脱”。唯有他做了“感恩”这些事,他才能够让心灵好受些——因为他没有办法原谅自己通过别人的心脏而苟延残喘地或者。正如Christina所说的“You owe it to Michael”。这是Paul欠Michael的,也唯有这样,他才能够有生活的希望——尽管他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
Jack,自始至终的悲惨人物。无论是他寻求法律的惩罚,还是自己给自己的惩罚,抑或是在最后一刻,他出现在Christina面前,希望她能够杀了自己。他的这种“赎罪”的行为,实质上也是一种寻求“解脱”的方式。因为他的罪恶,使自己没有勇气和希望再活在世上,于是,他希望“解脱”,希望Christina给他一枪,希望得到惩罚。然后,心灵就会被释放。
这三个人物,最终“解脱”的方式是“原谅”。Paul没有开枪杀Jack。Christina和Jack在Paul面前平和的对视,一切都化为了“原谅”。Christina原谅了Jack,于是自己也得到了憎恨的解脱,Jack得到了原谅,于是有勇气回到自己的家中。Paul用自己的死,原谅了自己。我不知道用什么更好的词表达原谅和被原谅的复杂感情。然而,人类正是因为不能够互相原谅,所以产生了种种行为——憎恨、欺骗、背叛……有些人一辈子不能够原谅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于是郁郁而死,成为永生的遗憾。Jack回家了,Christina又一次孕育着生命,Paul如愿死亡。一切,因“原谅”而归于平静了。

电影的细节和配乐
最后,不得不说说这部电影的细节和配乐。零碎的情节片断,是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够看到的。因为这些碎片,所以对一些细节的把握,要到整部电影的末尾,才能够作更为深入的理解。在此,我只做两个细节的描述。
首先是Jack的车饰。这是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镜头。从Jack皮卡的驾驶舱,透过前挡风玻璃做的一个特写。可以看到,他所有的内饰,都是于十字架有关。无论是仪表盘还是方向盘,车内挂件,以及一尊圣母像。这个镜头定格了几秒,而这样的描写非常直观地反应了Jack是一个异常虔诚的基督徒。然而,这个他之后刻伤自己手臂上的十字架形成鲜明地对比,表象了他这种又异常矛盾的心理。这样的表象,给观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非常形象,又非常深刻。
然后是女孩儿们的一个玩偶挂件。这个挂件的出现,预示着事态的转变。Christina一边听电话留言,一边整理房间,但是导演的镜头,又对这个挂件进行了特别的描写。这个挂件是一个类似死神一样的人物,两只手都拿着刀叉——预示着死亡,将降临到这个幸福的家庭之中。在零碎的情节中,这一个描写,能够让观者非常明白之后,将是一场关于死亡的话题。挂件,就是这个话题最为直接的转折点。把前面活泼的家庭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电影的配乐也值得人回味。全剧只有一种诡异的音乐,而这个音乐又在非常必要的时候出现。凸现情节更为诡异,一下子把全剧的气氛渲染得格外神秘而又沉重。尤其是开场和末尾,Paul一个人的独白,一副副画面仿佛是在这个音乐之下隐隐流过,恰到好处地衬托了Paul的疑问“When do we lose 21 grams? How much goes with them? How much is gained?”这是值得所有观者思考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21克》的观后感。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是值得人反复观看,反复思考,并且能够给予人每次观看会出现不同的思考。诸如基督,诸如救赎,诸如生命。这是一部用灵魂写就的电影,需用灵魂来看,来思考。

 6 ) 这世上有一种鸟,名字叫装b。

导演在故事里给我们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人死去灵魂的重量有21克。

看的时候还不觉得什么,但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却好像张国荣在一部电影中的台词:这世上有一种鸟生来没有脚,生来就要不停的飞啊飞,飞累了就睡到风里,他落下来的时候,就是它死的时候。

嗯,对,就是那个味儿。当21克的灵魂这种概念在电影最后被旁白说出来的时候,的的确确就好像张国荣无病呻吟的时候那么装b。

刚才我还在影评区看到一个评论:垃圾电影,你绕什么绕。

我日,这句话真说出来这部电影的精髓所在,那就是绕啊绕啊。

咱不是文艺青年,也不是资深电影评论家,咱就是一看电影的,电影不就是讲故事的,nngx你不停的绕来绕去叫人看到一半才明白故事的背景和前后关系很有意思么?

难道好好的讲故事,就不能给观众留下让人思考的余地又或者说曾经思考过的痕迹么?

或者说,这是导演刻意这样弄,以表示自己剪辑功夫天下无双么?

靠,我相信,大多数人,大多数看电影的人,是并不在乎导演的牛逼水平的,他们在乎的,是这个导演说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故事,而对于越著名的导演,便越是如此。

哪怕是这些日子在大家都扎堆儿去看三枪,那也不是说很多人都对老谋子暗恋不已恨不得以身相许了,而是说,大家都相信这货讲出来的故事让人视觉听觉神经得到某种的触动(当然,三枪到底让人视觉震撼听觉难受或者是味觉反刍灵魂受虐,这是另外一个课题,这里只是借此说明一个道理)。

看完故事,某个地方被触动了,这tmd的就够了,还想怎么着?

真的很有必要把一个现实又残酷而最重要是现实的故事说的这么云里雾里么?

我相信,这电影在豆瓣被打的这么高的分,而打高分的人,除了电影学院的学徒,其他的,并不是因为内心仰慕导演剪刀厉害而给高分的吧。

故事,故事啊故事,故事才是重要的。

我始终认为,电影就是一部寓言。上古的时候人们口头相传着一些寓言,以便警示听众,后来人们学会画画了,就用岩画壁画来讲述一些寓言,以便警示观众,后来有了系统的文字了,人们就用文字来讲述一些寓言,以便警示读者,再再后来,发明了电影了,就用电影讲述一些寓言,以便警示观众。

这才是一部电影被称之为经典电影的精华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跟咱们小时候听过的大灰狼之类的故事没什么两样,都是给你一些东西,让你看到之后有所得,这就tmd够了。没必要玩些花花肠子让人看半天还不明白以显示你讲述的故事是多么的牛逼哄哄意义深远。

21克的故事就是张国荣嘴里的鸟。这种鸟生下来没有脚,它落下来就死定了,而这种鸟,通常有一个名字,叫装b。

用这个故事骗取小女孩纯洁爱情的,通常叫做装b犯。

而我们始终相信,装b犯无论怎么装,都不会有春天。

 短评

中国电影资料馆看的第一部电影,大荧幕体验了本片带来的震撼,难能可贵的胶片感让电影的本身魅力愈久弥新。

6分钟前
  • Edward
  • 推荐

无论是故事本身的厚重,抑或是精彩的群像表演,还是冷峻地近乎纪实风格的影像,都在极力塑造一种极端绝望的氛围,并引出绝望后那一丝若隐若现的希望;伊纳里图是一个擅长多线索非线性叙事的导演,但在他的影片中这样的手法并非是用来炫技,他只是在把这些纷繁的线织成一张错综复杂而强劲有力的网罢了。

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异常沉重而真实的剧情片,娜奥米沃茨,西恩潘和德尔托罗都展现了极精湛的演技,并提名奥斯卡,导演采用了乱序的剪辑配合插叙闪回的复杂叙事手法,观时悬念丛生,恍然大悟后方觉细节和照应衔接都滴水不漏。主题涉及生与死,苦难与新生,爱与恨,复仇与救赎...值得思考和感悟的太多,但离完美还差一步。(9.0/10)

1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全员大牌,各国影帝影后……比《记忆碎片》还NB的剪辑路数,不过到《通天塔》是剪顺了。

1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生命最轻的时候不是几斤几两,而是二十一克。

20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非常棒的作品

2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多线交错,插叙倒叙,导演的惯用手法了,一边看一边走神在纸上涂涂画画,故事是看懂了,倒是没什么感受。

24分钟前
  • 上寅
  • 还行

故事结构相比冈萨雷斯惊艳的处女作《爱情是狗娘》来说,显得薄弱和主旋律了许多,30分钟左右整个故事便悬念不再,靠情感生生撑了90分钟,之后再无更高的冲击,虽说Prieto的摄影与几位cast的表演沉稳精彩,但老冈的电影一部不如一部是不争的事实,直到巴别塔开始已经彻底向老美妥协。

27分钟前
  • 37°2
  • 推荐

有必要这么拍吗?有必要吗?!

28分钟前
  • Scarrie
  • 还行

片子能剪成这样也不容易,可是很喜欢~《巴别塔》算是剪顺了可是也没意思了。

33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不是好,也不是不好,只是普通罢了。特意碎裂地编排片段是叙事技术上的突破,但对于文本的作用微乎其微。所谓预先知道结果而呈现出的“宿命感”无法让人信服。三个角色各自的戏剧张力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中消弭殆尽。最后的回归和遗留的生命是几个意思,没有太多意思嘛。

35分钟前
  • 奴怒
  • 还行

一个剧情足以5颗星的电影 不需要这样来剪

40分钟前
  • felt u
  • 推荐

强行非线性装逼最后效果可能还不如线性踏踏实实讲故事的例子……

43分钟前
  • 甜水园子温
  • 较差

群星璀璨啊,Naomi Watts(就是嘴型不好看)、颇有Pitt风骨的Benicio、重口味大婶Charlotte,还有好莱坞著名的黄金绿叶Melissa大妈。电影本可以表现地更好,败就败在剪辑上了,当然如果你不介意看完第一遍后再从头快进一遍,还是值得推荐。

46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生活要继续,不管有没有上帝。

47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还行

很压抑,很沉闷,深刻得很刻意~~

49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我真TMD讨厌SeanPenn!!!

54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生命很重亦很轻。插叙的真够纠结,NW演技没话说了。喜欢夏洛特轻柔又浓重的法式英音。ost不错

5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心灵的诡异之声

1小时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灵魂的重量,,

1小时前
  • WAKEUPSTUPID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