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2021

剧情片英国2021

主演:凯瑞·穆里根,雷夫·费因斯,莉莉·詹姆斯

导演:西蒙·斯通

播放地址

 剧照

发掘2021 剧照 NO.1发掘2021 剧照 NO.2发掘2021 剧照 NO.3发掘2021 剧照 NO.4发掘2021 剧照 NO.5发掘2021 剧照 NO.6发掘2021 剧照 NO.13发掘2021 剧照 NO.14发掘2021 剧照 NO.15发掘2021 剧照 NO.16发掘2021 剧照 NO.17发掘2021 剧照 NO.18发掘2021 剧照 NO.19发掘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42

详细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一个富有的寡妇雇用了一名业余考古学家在她的庄园内挖掘墓冢。当他们做出历史性发现时,英国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将遥相呼应。

 长篇影评

 1 ) 电影中的史实错误

指出电影中一个史实错误: Sutton Hoo 发掘现场的摄影师是 Mercie Lack 和 Barbara Wagstaff,电影中出现的Edith Pretty的表亲Rory是虚构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Lack 和 Wagstaff在开掘现场拍摄了400余张照片,记录了船体的发掘过程。这也是英国考古发掘最早的彩色照片。虽然当时诸多业余摄影师都前往发掘地点拍摄,Lack 和Wagstaff的照片质量最好,尤其是照片上的记录/批注,为后来重现发掘过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录。她们的照片后来也成为了BBC 1965年关于这个发掘的记录片(The Million Pound Grave)的主要影像材料。Mercie Lack在1944年也成为了皇家摄影学会(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的会员。这个错误太过离谱,乃至现在负责Sutton Hoo遗址的英国国民信托基金(National Trust) 专门做了网页来纠正电影中的错误叙述。

这是她们在现场的照片:

Mercie Lack在发掘现场

Barbara Wagstaff (右)在发掘现场

为什么要指出来,因为这部电影里女性再一次成为了hidden figure,隐藏人物。影片类似的还有其他问题,包括对于Margaret (Peggy) Piggott 的描述。片中为了突出来自大英博物馆的 Charles Phillips 有多讨人厌,把Piggott描写成刚毕业、单单是因为她体重轻/小巧而被找来的、没有任何挖掘经验的人。事实上,Piggott之前已经获得了剑桥大学和伦敦考古研究所(Institute of Archeology) 的学位,而且早就跟随大名鼎鼎的 Mortimer Wheeler 和 Teresa Wheeler 惠勒夫妇在罗马进行过考古发掘。在加入 Sutton Hoo的发掘之前也已经有学术论文发表,并在1937年,年仅25岁的时候,就主持了一个青铜器时代中期的墓地的发掘工作(Latch Farm, Hampshire)。 Phillips找她来,是因为她的专业素养。战后不久,1944年和1946年,三十出头的年纪,她就先后成为了伦敦文物协会(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 和苏格兰文物协会(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Scotland) 的会员,体现了业界对她成就和能力的认可。1994年过世后,遗产也建立了一个慈善基金,继续为艺术和志愿团体提供帮助。

Peggy Piggott 在Sutton Hoo 发掘现场

非常讽刺的是,影片一方面想要体现当时女性的恶劣职业环境,老白男学术寡头的地位,一方面却忘了如实描述这些发掘现场的女性真实的经历和贡献。明明如实描述就足以体现她们的价值和贡献,却偏要编造内容以期增加戏剧成分,本末倒置,反而抹杀了女性的贡献。Lack 和 Wagstaff 两位记录发掘过程、为后世提供珍贵资料的摄影师,完全被一个虚构的男性取代了;Piggott这位年轻有为专业出众的考古专家,被贬低成了专心感情纠纷婚姻矛盾的新婚小女人。尤其关键的是,这几位并不是隐姓埋名难以寻找的女性,博物馆的展览和早期的纪录片中都有对她们的详细描述。

评论中也已经有人指出了,Rory基本就是个多余的角色,围绕他展开的感情戏其实对主题并没有什么贡献。是,战争阴影下的爱恨别离很动人,但是电影所想强调的,是Edith Pretty支持发掘最初的动力:世界上有比当下更为重要的事,比当下生死攸关的战争都更重要的事,历史之漫长,人类需要寻找并记录自己的过往,为来世留下追寻的痕迹。

对于这点,女主 Edith Pretty病中依然要坚持发掘,依然想要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并记住这片土地曾经见证的过往(事实上发掘期间 Edith Pretty已经56岁了,并非片中Mulligan所展现的三四十岁的年龄)。一众考古工作者,一边眼看着战争阴云靠近,一边不断的和自然的力量拉锯着,就为了要把历史重现,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 表亲 Rory 这线,完全就是无用。包括最后征兵出战上前线,当地居民所有青壮都面临这个人生转折点,甚至包括考古队员,事实上在战争期间不少也都服役去了,根本不需要他来表现什么生离死别。加上这么个工具人,除了挤压关于真实历史人物的叙事空间,完全没有其他用处。

 2 ) The dig中的情欲以及安顿

这篇影评写了一大半,却因网络崩溃而丢失了,要不要写第二次?


如果将《The dig》以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梗概,我将会这样叙说它:一位寡妇请一名男子在她的私人领地上进行digging。诸君可自行翻墙查阅诸如“dig+p @o@ r@ n”或者“a @s @s+dig”(请自行去除@以及空格)之类的关键词组合,相信不会失望。事实上,这部电影包含着浓重的情欲可能——当然电影从整体上完全超越了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但是,如果不先看一下电影到底是如何从“事实上”构成了这种情欲,我们就不能更好地领会它的超越。

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手法:

从女主人到男人所在空间的无缝切换,让人还误以为他们是共处一室的,其实不是,但再一看,两个都是灯下阅读的人。再看这种:

两人这回共处一室,倾心交谈,不过可以看到,这交谈中的二人,他们的嘴巴是不动的,语言在此处仿佛是画外音,但声音并非旁白,仍是对话。在影片中,此种“无声的对话”——内心化的对话,仅限于这两人之间。

再看一段,这里颇为erotic。此前,女主人受邀去观看最近的进展,她从画面的左边一路走去,然后镜头采取了俯瞰,我们不妨一起再次观看这个俯瞰镜头的所见:

我们知道,很快,男人就会来到女人所在的这个位置,接着,男人将被埋入其中,然后就是女人的dig与施救,为了救命,女人甚至采用人工呼吸。不要认为这种分析是一种佛洛伊德式的“性趣”,事实上,这里不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而是现象本身,我们在此处不但看到了男人与女人在身体上“紧密”接触,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男人进入的是那个埋他的空间到底是怎样的空间:

看出来了吗?

嗯,是一个女人的身体。而他们先后所在“那个位置”,正是身体的“那个入口”!

考虑到这块地本来就是女人的,而dig也是女人要求的,且此处先由女人步入其中……我们大概至少可以猛地觉察到一种充满着男女情欲的象征性结合——早在电影开场15分钟里就发生了。

但是,这部电影是克制的,是超越的。

我们虽然会很明显地看到没有孩子的男人与女人和孩子,仿佛一家子一样站在属于他们的宝藏上面,看到他们最后举行的那个秘密的、令人感动的仪式……

但是,我们更加会看到有着传统的美德和克制力的人们在现实中的行动:男人第一次把自己的妻子正式地介绍给女主人,他便冠以自己的姓(对比另一对夫妇,那位同性恋的丈夫坚持用妻子自己的名字介绍她),而当女主人听到男人不能赴约、意识到男人有妻子的时候,她也维持住了得体与优雅——紧接着这里,电影采取了音画不同步的手法,我们会看到,男人与自己妻子的对白被嫁接在了对女主人的特写上,而这是她在剧中最美丽、最用心打扮的一次。

此时,男人对妻子说:“有些人这辈子就算再拼命dig,也找不到这样的宝贝。”

妻子:“好美一艘船。”

男人:“确实很美。”

妻子:“手上有这种宝贝,你得当心点才行。”

男人:“你什么意思?”

男人的话有意思,“你什么意思”,结果妻子接着说,不要让别人抢了你的功劳。

妻子对男人dig到了一个“宝贝”无知无感?

怎么可能,我们再看后来的鉴定仪式那一场戏。妻子主动对旁顾左右而言“要再忙一周”的丈夫说:“你跟你的船好好道别,你好好照顾它”,此处,从截屏的字幕里,我们看到的是“它”,但电影中,我们听得分明,是“Her”,紧接着,妻子的目光转向了远处,看着女主人。

窃以为,这一幕其实非常重要,我们从这里可以基本上这样说,女主人、宝藏、船,其实是同一体。

再接着,男人问妻子,你不留下来过夜吗?

妻子摇头,说,我们下周见。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里真正值得佩服的人,男人的妻子要算一个。如果说,电影既呈现了她的男人与另一件“宝贝”在情欲上的“融”,以及因道德与高尚而生的“隔”,那么,这位妻子则在此处凭一己之力将“融”与“隔”“合”到了一起。这样的女人,也是人间之光。

但是,既然欲望被撩起来了,毕竟还是要找地方安放——女主人的房里、床上是不行的。因为,且床下是这样的:

剧中,男人与女主人一同把挖到的珍贵之物放到房间,放哪呢?

电影特地给了一个由模糊及清晰的镜头,从而指出了女人的丈夫,那位上校(col为colonel的缩写)的存在,从此以后——两个男人都在床下。

嗯,真正“上得了床”的,不能是这对男女的欲望了,因为,他们几乎已经觅得了此种人生中最好的安顿——按照古典的看法,他们之间的爱是“属天”的。

所以属民的爱若斯(Eros)的成全,就得交由另一对来完成。

于是,我们从心里喊道,“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果然,那俩立刻就敦了伟大友谊,成全了人类的大和谐。(导演还是不够狠啊)

这让我想起《兵临城下》中的“在一起”。

也真是美好。

战争、死亡,临战前的死亡,或者临死前的战争,催促着每一个人,去dig出生命中最重要的、必须不能错过的爱与联结。


儿时看烂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天文卷的我,曾经也从恒星的演化理论中第一次战胜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也是我非要写它出来的理由之一吧。遥想猎户座,科学地说,非但猎户座与猎户星云不在一起,就连“猎户座”本身也并非真正“在一起”的星球组成,女王航向的地方,只能是人性宇宙中的星辰大海。

 3 ) 唯有时间才具意义

时间的隐喻,也是人之注定的失败。在浩瀚宇宙中,我们短短的生命转瞬即逝,甚至微小到足以忽略,我们的肉身行将消失,我们留给世界的是什么呢,或许一片破碎的玻璃碎片.......若干年后,被另一个同样短暂存在的人发现,并吸引他由此阅读时间的隐喻和启示。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聪明的犹太人,视考古学家为最尊贵的人才。

对于活在每个片刻的人类来说,过去比将来更有意义。

 4 ) 《发掘》:时间的隐喻

“时间的呈现”作为艺术主题是古老而又不断吸引人前去尝试的。得益于蒙太奇这一伟大发明,电影在探讨时间及其对应的人与物上走得比大多媒介都要远。

《发掘》拥有马力克式的、古典又带有匠气的视听风格,而其故事所传达的信息则是丰富又复杂的。这段精巧的故事里最无法忽略、也是最能展现创作者野心的元素,便是独立存在又影响着方方面面的时间——姑且不说台词中无处不在对于时间的探讨、作为主题的考古与时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叙事中的声音:如果你听得足够仔细,在鸟鸣和其他自然之声外,强调时间的钟表声在故事中似乎无处不在,几乎伴随着Edith和Basil的每一次对话。

作为文本的《发掘》有着各种视域下的迷人的复杂性,但以时间的切片观察《发掘》,电影则呈现出一种微妙的精炼。

断层

在处理情绪极为温吞与圆润的《发掘》中,最无悬念的感情矢量当属青年学者Peggy与Rory的相恋。

这似乎是一场必然的“出轨”。Peggy甫一出场便是以新生代的形象示人,她是女性,是带着知识、无尽活力的女性,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柔弱高贵女子形象有着天壤之别。而Peggy所面对男性角色则带有无比厚重的旧日色彩,考古专家渊博、高贵却也傲慢,对论文的语焉不详和直言体重是Peggy被需要的唯一原因直接打击与摧毁着新一代。

远处的拥吻、没有得到的双人床,无疑都是Peggy性渴望的明示。恰恰在婚姻中,Peggy的丈夫无心回应这一份年轻的性渴望,他斯文、体面,将眼前的考古工作看得比妻子重要很多,最致命的是他的陈旧——和大多数男性一致,Peggy的丈夫也代表着昔日高贵有序的旧时代。

而年轻的Rory则完全相反,他虽然也来自于旧时的贵族阶层,却尚未染上陈旧的习气,锐气而勇敢,愿意弄脏双手也愿意随时挺身而出。最重要的是他那特殊的身份,即将成为一名空军的他将响应着“新时代的号召”,投入到这场不可避免的世界大战之中。这样的身份赋予了他不同于其余所有男性角色的性魅力,一种属于崭新时代的魅力,虽然在当时没有人能断言新的时代更好还是更坏。

这一场恋情便是鲜明的隐喻,如同Peggy选择了Rory,英国与更多国家一样,不管是主动或被动,选择了一场全新的、没人知道后果的、必然改变旧日世界的战争。

于是《发掘》可以说是以考古为题的二战前的《昨日的世界》,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群人做着与战争无关、与文明密切相关的事,接下来面临的却是一场几近摧毁文明的战争,时间在这里出现了断层。

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固然不存在断层的概念,但对于《发掘》中的人们来说,他们亲眼见证着从一个时代过渡到另一个时代的断层之中。

错位

大多数悲剧属性来自于时间的错位。

女主角Edith便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色彩的角色。回顾她之前的人生:照顾病中的父亲以至数年没有和相爱的人走进婚姻、婚后丈夫的离世,都是来源于时间错位的悲剧,而她之后人生同样如此:决定将萨顿胡遗迹作为“礼物”赠送给公众的她并没有亲眼见到它面世的那一天。

具象的时间错位的悲剧是Edith本身,更为抽象的、关乎时间的错位的悲剧则是《发掘》的故事本身。如同前文所说,众人所面临的是一个断层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巨变的、处于未知的十字路口的时代,考古这一行为本身便带有一种不合时宜的色彩。虽然萨顿胡遗迹有着文化史上更为深远与有力的意义,创作者也无意将故事处理成钱穆作《国史大纲》一般,更是凸显了考古这一行为本身与所处时代的错位性。

“文明余辉”是一种超越了具体时代、带有悲壮与戏剧色彩的形象审美,像极了马克思评论消亡帝国时所形容的“诗人的幻想无法媲美的离奇悲剧”。具体到《发掘》中,征服者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遗迹是这样一种审美对象,参与萨顿胡遗迹发掘的所有人与这场发掘本身更是一个鲜明典型的文明余辉式的审美对象。在时间的错位中,进行着不合时宜甚至是徒劳的发掘工作,赋予了故事厚重又令人唏嘘的色彩。

于是《发掘》中的声画不同步可以理解为时间错位在影像创作当中的投射。应当注意三场非常明显而又重要的声画不同步段落:第一场是因男主Basil爽约晚餐而落寞的Edith的画面配上Basil夫妇的交谈,这一场戏复现了Edith作为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角色命运之中所注定的孤单;第二场戏则是躺在床上的Edith与出走后又归来的Basil同考古专家的交谈,将Basil排斥在外的谈话更指向悲剧角色Edith对于自己的兴趣、丈夫的遗志乃至于整个人生以及时代的无力控制。

第三次重要的声画不同步却无关Edith,当即将奔赴前线的Rory在在田野中与恋人相拥时,Robert向母亲询问舅舅能否平安归来。Rory的后续电影并未明确交代,但凭借这场安排观众已大致窥见Rory未来命运如何。Rory所代表的新的未来也已暗中揭示。

永生

Time lost its meaning

Basil与Edith的对话中提到,图坦卡蒙陵墓的挖掘中,那个沾染油漆的指印让时间失去了其意义。对于时间意义的思索,贯穿于《发掘》的整个故事之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时存在于发掘萨顿胡遗迹的过程之中。

Basil意外被土掩埋除了为人物关系赋予新的动因外,更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得救后的Basil被问道被掩埋的一瞬间看到了什么?Basil回答看到了自己的祖父,那个教会自己技能的祖先。这一回答指向了发掘这一行为的意义:发掘古物使得人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回应祖先的呼喊,发掘,使得现在和过去得以建立起联系。

在《发掘》这一段无线回望向过去的故事里,仍是有属于“未来”的隐喻所存在的:那就是女主角的儿子Robert。

在电影开始不久,来到发掘现场的Robert自顾自玩起了时间旅行的角色扮演游戏:飞机、25世纪,作为整个故事里最年轻的角色,代表着比战争更遥远的未来的Robert承担起了对未来美好想象的责任。而他嘴中的时间旅行同样值得注意:从概念上来说时间旅行本身既包含着“用空间隐喻时间”这一坚实嵌入我们语言的逻辑的。而关于时间的《发掘》中,空间的存在同样特别,Edith前往伦敦检查是电影中唯一一次强烈的空间转换,在同一时间下,田园的宁静便成为了无处不在的备战气氛。时间、空间、过去、现在、未来在《发掘》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未来当然并不总是乐观,Robert在电影中的情绪崩溃源于目睹母亲的病况,切实的死亡威胁让Robert感觉到无助,于是有了Basil告诉Robert“我们终将失败”的对话。

电影结尾,躺在草地上的Robert同母亲谈起时间旅行,萨顿胡遗迹这一次作为意象出现。“五百年一眨眼便过去”,在《发掘》的故事里,人类终究没能对抗时间,但“从人类在洞壁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便一直存在,我们不曾真的死去”,借助考古发掘这一行为,创作者在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故事里,将最后一分善意,留给了永生的人类本身。

 5 ) 永恒的人

和生命的意义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

充满人文气息,事关历史,本身也是历史,事关人生,本身也是人生。 很久以前我就对历史感兴趣,后来我相信了某些惊人的言语:历史没有真实,历史是后人有意的涂抹。但是现在,我坚信我们有和历史对话的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是从哪来的,本身我们也在历史中,终有一天我们化为历史的尘埃。和我们对话的不再是历史,生命转瞬即逝,我们不可能永远活着,但我们的每一个元素从来没有消失,他们曾经发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一个惊人的世界——我们称之为人的意识。我们关心过去的人,犹如我们关心周围的人,我们也关心以后的人,人这一长河悠远又漫长。 我们和千年前的祖先共享一片土地,我们身上或许就有曾经组成他们的原子,抓住一把泥土,千年前有个人同样抓过,而在我之后千万年,相信也有人抓起同一片泥土。并且他们讨论的是一样关于生活的重要话题。 即使世界上99%的人在浪费99%的生命,我也相信有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正是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人的生命变得和动物不一样,许多伟大的事,伟大的人埋藏在历史中,我很乐意和他们对话。 人如何才能和历史对话,甚至和宇宙对话?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反省,想到历史,看见星空,你又怎么舍得浪费一秒钟,你和有真正有意义的真理如此靠近,你能在其中发现生命的奥义,和宇宙永恒。 虽然当世不会有太多人认识我,以后更是如此,但我的情感,作为人的独特情感,终将和人类合一。

 6 ) 《发掘》里被湮没的女性故事:萨顿胡遗址背后的女性们

Netflix今年新电影《The Dig(发掘)》,堪称是近年来以「考古」为主题的的电影中最精彩的一部。电影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一位富有的寡妇Edith Pretty雇用了一名业余考古学家在她的庄园内挖掘墓冢」。而这个墓冢,揭开了对英国历史都有着极为特殊意义的一次发掘——萨顿胡遗址。在那方小小的一方遗址里,考古串联起了战争和死亡,民族未来和个人梦想,爱情与亲情等等一连串的动人的故事。

作为一名考古学爱好者,我是极喜欢这部电影的——这是一部真正在记录考古学工作的电影,串联起了宏伟的时间与历史叙事。然而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当我在继续探究电影以及萨顿胡遗址发掘背后的故事的时候,我感到了深深的遗憾,甚至有着一点点的愤怒。因为,对于萨顿胡遗址发掘的再书写,女性的贡献再一次被淡化在文艺作品之中。

《The Dig》并没有讲述遗址现场那些精彩的女性的故事,她们的故事或是被改写,或是被“消失”。就如英国考古学家与科普作者Rebecca Wragg Sykes所说:「很遗憾The DIg错过了一次向人们介绍那个时代女性考古学家们的机会。对于女性考古学者们来说,1939年正是她们的黄金时代」。所以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就是《The Dig》里没有讲述的,女性的故事。

影片中副线的主要人物Peggy Piggott是名年轻的考古学生,在考古现场的她笨拙而缺乏经验。在萨顿胡的考古发掘现场,也确实存在一位女性发掘者——但与影片中所表现的不同的是, 那时的佩吉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考古工作者。

考古学家 Cecily Margaret Guido

Peggy Piggott的原型佩吉(Cecily Margaret Guido )出生于1912年,由姑姑抚养长大。年幼时佩吉就表现出了对考古学,尤其是罗马古钱币的兴趣。她认识了考古学家Mortimer Wheeler 和他的妻子Tessa Verney Wheeler,并与他们一起参与挖掘,在考古现场度过了她的21岁生日。1934年,她从从剑桥大学毕业,获得了她的第一个学位,当时被称为 "女性文凭"(直到1948年,学位都是为男性学生保留的,女性学生只能获得文凭)。毕业后,她又继续在伦敦的考古学研究所学习,研究西欧史前史。正是在她攻读研究生期间,她认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斯图尔特·皮尔特(Stuart Piggott)。

佩吉23岁时与考古学家E.Cecil Curwen一起检查挖掘出的物品 Credit:牛津大学考古学院

佩吉的职业生涯是从研究英国早期铁器时代的历史开始的,她撰写了伯克郡早期铁器时代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报告,并于1937年发表在《史前协会会议录》上。1938年至1939年,她与Gerhard Bersu一起参与了史前协会在威尔特郡小伍德伯里的首次研究性发掘。1939年,她还发表了关于多塞特郡Langton Matravers的早期铁器时代遗址的工作,这大大增强了当时人们对这一时期的认识。

她的工作为她赢得了作为顶尖的考古学家的认可。也是在1939年,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挖掘者,她与Charles Phillips一起在萨顿胡的盎格鲁·撒克逊船葬中工作。与她在《挖掘(the Dig)》中的形象不同,此时的佩吉已经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考古学家。

Credit:The Christchurch Times, 2/10/1937

但是,片子中的一个细节倒是没错,佩吉的确是第一位发现黄金的人。2007年,她的侄子John Preston在他的小说《挖掘》中详细介绍了姑姑的工作:“佩吉遭遇了许多的偏见。在当时,女性不被授予学位,只有文凭。就在她到达萨顿胡的两天后,当时她在船的中央工作,她看到有东西在土壤中闪闪发光——原来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小东西,用黄金和石榴石复杂地制成的……”

考古团队在萨顿胡的1号土墩船葬的中心室进行挖掘。佩吉-皮戈特在中间。Credit: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除了萨顿胡,佩吉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对史前遗址进行了一些最重要的发掘和实地记录。在她长达60年的的职业生涯里,她走遍了世界,在大量的遗址上工作,发表了大约50种出版物。她的报告和出版物不仅为现代考古学的解释奠定了基础,而且直到今天依然被看作这一领域重要的研究发现。

Credit: Wiltshire Museum, Devizes.

位于德维兹的威尔特郡博物馆仍然保存着佩吉在萨顿胡使用的卷尺:这是她最著名的一次发掘工作的遗物,但这只是她漫长而有影响力的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早期阶段。 剧中在考古现场担任摄影师的Rory Lomax是一位虚构的人物,她与Peggy Piggott展开了一段浪漫的感情线。然而令我感到沮丧的是,不仅Peggy Piggott在考古学上的精彩工作被浪漫爱情所定义,也让考古现场另外两位女性的身影被抹去了——她们是梅尔西·拉克(Mercie Lack)和芭芭拉(Barbara Wagstaff),在萨顿胡的发掘现场担任了摄影师

摄影师拉克Mercie Lack (左) ,芭芭拉 Barbara Wagstaff (右)

芭芭拉(右)在考古现场拍摄 Credit: The British Museum

拉克(右)和现场的考古学者们 Credit: The British Museum

这些照片记录下了萨顿胡现场两位藏在照相机之后的人,显然,她们深受现场考古团队的信任——所以可以进入到脆弱的船棺之中,近距离地拍摄照片。

虽然是业余摄影师,拉克和芭芭拉技艺娴熟,她们既是学校的同事,也是好朋友。1939年,她们正在萨顿胡地区度假,在到访现场后开始为考古发掘拍照。在现场,她们是细致的观察者和记录者。1944年,凭借她们在萨顿胡拍摄的照片集,她们成为了皇家摄影学会(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RPS)的会员。

四百多张由她们拍摄的照片在2010年被重新发现,为仅仅拍摄了29张官方照片的大英博物馆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她们的照片为后代学者们留下了充足而珍贵的细节材料。而她们所拍摄的彩色照片,也被认为是最早的展示大型考古发掘现场的彩色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下了发掘的痕迹,也记录下了当时的考古工作者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如何发掘,又使用了哪些工具和材料。

拉克和芭芭拉的相册,她们拍摄了上百张照片,并精心整理、留下注释 Credit: National Trust

萨顿湖船葬的发掘现场 照片由摄影师Barbara Wagstaff拍摄 Credit: The British Museum

为什么要淡化她们的故事呢?尤其是当她们在做的,是那么有趣的事。 尤其是,当一百年后的今天,那么多怀抱着热情与热爱进入考古学专业的女孩子们,却依然被排除在田野发掘的现场之外——当她们怀抱着赤诚的心,当她们拥有着在野外“吃苦”的决心和专业知识的时候,却直接被挡在考古研究所田野发掘岗位「仅限男性」的招聘启事之外的时候——书写一百年前女性考古学者们的故事,可能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Alice Broster,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Real-Life Peggy Piggott,

//www.bustle.com/entertainment/who-was-peggy-piggott-lily-james-character-in-the-dig 2. ULASNEWS,The real Peggy Piggot,2021-03-08,//ulasnews.com/2021/03/08/the-real-peggy-piggot/ 3.Yasmin Rapley,‘The Dig’: Yet Another Film Re-Writing Women Out Of History?,2021-02-02,//www.indiependent.co.uk/the-dig-yet-another-film-re-writing-women-out-of-history/ 4. Emma Hartley,Why does Netflix’sThe Digexclude the women who photographed Sutton Hoo?,//www.prospectmagazine.co.uk/arts-and-books/why-does-netflixs-the-dig-exclude-the-women-who-photographed-sutton-hoo 5.Jayne Lindill,Releasing the Sutton Hoo Story: Extraordinary images reveal new details of the 1939 excavation,//www.greatbritishlife.co.uk/people/sutton-hoo-new-details-of-1939-excavation-7033304

6.Carly Hilts,The women of Sutton Hoo: tracing female stories at a celebrated cemetery,//the-past.com/feature/the-women-of-sutton-hoo-tracing-female-stories-at-a-celebrated-cemetery/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短评

很迷人。有三重时间:一重是挖掘的二战,一重是古船坟墓的古代,一重是导演的现代。二战回望古代,现代回望二战,再借以二战回望古代。这重重回望的过程中,时间之河流淌,带走年轻的生命,留下古船的痕迹。电影里他们都纷纷望向星空,那更是一个永恒的所在,但在地面上的悲喜一样是值得发掘的。

5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少见的一部关于发掘考古文物的英国故事电影,不错。考古细节展现得清晰,但又没有被事件掩盖人物刻画,几个人物的情感描述与考古细节结合,还引申出历史与个人、生命与时间长河等哲理思索。可看。

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lily james的演技永远没有长进原地踏步,其余阵容强大,整体观感尚可

8分钟前
  • Wanda
  • 推荐

netflix 多个月来最动人的一部

12分钟前
  • changanxiyu
  • 力荐

前半段无趣的差点弃了,后半段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还有点意思。

13分钟前
  • 淼大壮
  • 还行

挖掘着历史的未知,等待着战争的未知,焦灼感。看着看着就怎么又有llj怎么哪儿都有llj这女的什么来头你们不烦吗?

18分钟前
  • Mumu
  • 还行

如果一千年只是一瞬间,如果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那天上的人看地上的人,只是几个片段地上的人看地下的人,只是一地碎片我们何以证明我们曾存在?是壁画、是残垣,是文字、是竹简,是杀戮、是尸骨,是铁铜金银、是口口相传……越来越懂得“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内涵:宁可短如蜉蝣之一瞬,务必死如夏花之灿烂

2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梁思成在1937年和林徽因发现佛光寺,捷报和卢沟桥事变发表在同一天的报纸上,把日本学者“中国没有唐代建筑”的论断证伪。请中国电影人依照此片翻拍,拍成音画不同步的散文诗,时间线稍稍错乱的意识流,拍出梁思成的执着与宽容,拍出林徽因奔放不羁的婚外情,拍出白驹过隙,拍出生命的脆弱与不朽,映衬着国仇家恨前夜,佛光真容宝殿散发的大唐荣华……提前谢过各位导演啦!

26分钟前
  • 金泽寺
  • 推荐

在伦敦人们在广场雕像的周围小心翼翼一层层堆叠起抵御空袭的沙袋,在乡下布朗先生一铲铲用挖出的土小心翼翼将发掘的船墓重新掩埋于大地,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保存和传承,使将来的世代理解我们的来处。从原始人在洞穴里留下手印的瞬间起始,我们就作为永恒的一部分而活着,我们是与时间抗争的蜉蝣,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用微薄易朽的血肉之躯一点点串连起文明的珠链,就像那艘在地底下度过一千四百年已然腐朽却在土层里留下完整的形骸痕迹的木船,而时间、灾难抑或战争都在这种强韧与执着的联系里失去了它阻隔与摧毁的力量。

30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画面还停留在上一个场景中延续,下一个场景的声音就跃入画面,就像不可阻挡的时代车轮滚滚而至,而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寻觅文明的痕迹,也在感受生命的慰藉,温柔、沉静、有力量。

34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life is very fleeting, it has moments you should seize,举重若轻,时间,生命,战争,爱情,一切都有尽头,just seize the day,什么才是真正的珍宝,原著作者是片中考古学家Peggy Preston的侄子,他竟然还写过A Very English Scandal,

37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推荐

值得一看的,尤其喜欢英国那种调调的人,单是看风景和衣服也都值回票价了。

40分钟前
  • 和菜头
  • 推荐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的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并不会真正的死去。英伦乡村,略带些忧伤。大段落叠加呈现的对白,处理的非常秒。单看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传记事件,但主题却摆出了非常大的格局。生命、邂逅、错过、名分、永生、未来,非常喜欢。

41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力荐

穆里根和费因斯都是那种极其迷人的演员,时光爬上脸,就让其自然成为心智与品质的印证,每次看来,都如此赏心悦目。傲慢与霸权是这些简单故事最大的反派,脚踏实地的人总被投机者以各种名义觊觎成果,大概也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污秽。抛开这些,纯粹的炽热与专业永远迷人,Basil及Edith、Robert等人心中那点光,叫宇宙也变成他们背靠土地的广大乐园。发掘是在尘土之下探寻时间与人的痕迹,于是很浪漫的一个道理,是生命纵然短促,但轨迹与记忆使人有了某种意义上无限延绵的“不死之身”。Peggy一角是这个道理的工具,更可惜的是,整部电影也很容易沦为她的工具,砍掉这条线,《发掘》多隽永多深沉啊。三星半。

4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前面部分其实还好,无论是对于发掘本身,还是其背后隐含的意义都有较为真诚的表达。但当Lily James出现的那一刻,一切都开始乱了起来……

46分钟前
  • HarperYug
  • 还行

这部助力童姥拿下影后吧,球球了。

51分钟前
  • 路人甲先生
  • 还行

典型的英式影片,基调温和内敛,叙事形散而神不散,大战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沉重不安、对浩瀚历史的敬畏、对乡土的热爱与坚守,对生命逝去的惆怅交织其中,配乐优美,全片充满一种浩大磅礴的力量,秀丽的风景与真挚含蓄的情感交织,大疫年尚可使观者心情平静,幸甚至哉。

56分钟前
  • Simplicio
  • 力荐

1.二战即将来临的大背景下,影片有条不紊地用小刷子发掘了许多小人物的动人感情,用它在尘世与虚无之间划清了一条界限。2.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失去与渴望,爱与隔阂,以及深刻地讨论了关于生与死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还借一个普通挖掘工作,回答了一个关于永恒与不永恒的问题。而且,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我很想说,它很迷人。3.文明留下的痕迹不会消逝,没有什么东西能永远深藏地底。4.摄影好看。

1小时前
  • 晚安Glück
  • 推荐

当人类在洞壁上留下手印,当工匠在土墩里埋入葬船,当战士驾驶残损的飞机坠毁在河川,当妇人坐在墓坑边被记录进底片,他们就在历史上存在着,不会真正死去。即便肉身衰朽,世如焚炉,男孩带着女王驶向猎户腰带,挖掘专家坚持发掘前人的宝物,男人勇敢入伍加入战斗,他们都听得到随历史共鸣的夜莺之声。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竟然拍出了一丢丢史诗的宏大感。主题是时间与传承,考古发掘承古传今,每个个体的命运在历史长河中那么渺小,却又在时代背景下那么鲜活,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书写着自己的情感与传记,这种冲突而和谐的平衡真的是充满吸引力。另外画面色调和缓慢的配乐真的相当英伦了,蛮喜欢。

1小时前
  • mom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