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往事

剧情片美国,英国,中国大陆2019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布拉德·皮特,玛格特·罗比,埃米尔·赫斯基,玛格丽特·库里,蒂莫西·奥利芬特,茱莉亚·巴特斯,奥斯汀·巴特勒,达科塔·范宁,布鲁斯·邓恩,麦克·莫,卢克·贝里,戴米恩·路易斯,库尔特·拉塞尔,阿尔·帕西诺,玛雅·霍克,西德妮·斯威尼,哈莉·奎恩·史密斯,达蒙·海瑞曼,凯特·贝兰特,洛伦扎·伊佐,迈克尔·马德森,拉莫·威利斯,斯科特·麦克纳里,小克利夫顿·克林斯,维多利亚·佩德雷蒂,吕蓓卡·盖哈特,佐伊·贝尔,莱斯利·贝加,瑞贝卡·瑞滕豪斯,萨曼莎·罗宾森,莉娜·邓纳姆,德瑞玛·沃克,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播放地址

 剧照

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2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3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4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5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6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3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4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5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6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7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8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9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08:42

详细剧情

故事在1969年瞬息万变的洛杉矶展开,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嬉皮文化盛行,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瓦解,新的好莱坞明星纷纷崛起。电视明星里克·道尔顿(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饰)与他长期合作替身搭档克里夫·布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如何在逐渐陌生的娱乐圈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正力图扬名电影圈,却发现这个行业早已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了…… 这是昆汀自编自导第9部影片,汇集星光闪闪的卡司与交错的情节,纪念好莱坞不再复返的黄金年代。

 长篇影评

 1 ) 他是真心爱西部片的,所以……

once upon a time … in hollywood。看名字观众朋友大概就会心跳加速——这简直对《西部往事》最好的致敬。连豆瓣的译名都完全戏仿,变成了《好莱坞往事》。但是看完全片,你会发现这依然是一个《无耻混蛋》那样的电影,所谓的in Hollywood也大概可以解释为——用好莱坞的方式讲述。这仿佛变成了导演的一种宣告:你们看看,那时候的好莱坞是如何讲故事的!再看看现在!

昆汀在这部貌似是描写“波兰斯基案”的电影中花了几乎90%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和案件无关的故事。而通过其中的小桥段和影射,向现代好莱坞宣言:你们看看那时候做电影是多么的有趣!而现在的封闭和拘谨是多么无聊!(这种心情大概和周董创作《土耳其冰淇淋》一样。)

片中里克·德尔顿(李奥纳多)和克里夫·布斯(布拉德皮特)作为一个西部片明星和他的替身演员,在60年代西部片没落时,只能接电视剧来维持事业(西部题材电视剧也从比较辉煌开始逐渐没落)。但是里克依然有一颗不甘憋屈的心,希望重展自己西部片的雄风——结果在大制片人(alpacino)的劝说下,将要进军欧洲,在欧洲第二的大导演调教下,拍摄通心粉西部片。(本片中从头到尾致敬莱昂内,却完全回避提到了他的名字)在这之前,拍摄场景中他在表演时完美演绎的演绎了一个暴徒,但是也被导演迅速通过,并没有更多的鼓励和夸奖。唯一的慰藉来自于一个8岁早熟的小姑娘。之后里克飞到了欧洲,勉为其难的参与了在欧洲西部片的拍摄,却阴差阳错的却连拍了6部,并娶了个意大利老婆。再往后说……剧透太多了,就不说了。

本片看似在拍摄“波兰斯基案”,实际上是昆汀在用全景式图景描绘了60年代的西部电影史。在60年代的好莱坞,正是电视媒体冲击电影业的时节。好莱坞为了拯救自己,不仅从欧洲引入创作者(波兰斯基等新导演),还积极的在全世界寻找拍摄机会,以至于在片中才有了里克前往意大利拍戏的情节。整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对西部片退出历史时期的一首挽歌,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昆汀最爱的迷影套路上。各种西部电影的变体梗在全片如星辰般数不清并闪烁,如果你是一个西部电影的爱好者必然会乐在其中,去寻找各种蛛丝马迹来获得发现宝藏的乐趣(等出了资源之后一定会出现一大堆的考据贴),并且无数次致敬莱昂内老爷子(却完美没有提到完整名字,包括那个欧洲第二的导演)。

除去西部片的致敬之外,本片还有两条故事线,承担起了其他部分。一条线是里克的成长线,包括最开始致敬《无耻混蛋》的戏仿,再到片场对小女孩的倾诉,以及和克里夫两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但是结局如同西部片的落幕一样,充满了伤感的悲凉。高光时刻放在了最后30min的宣泄,这也是整部电影的高潮。(我绝不剧透)

另一条线则与克里夫和曼森家族有关。但是基于并不充分的资料,昆汀在这里并没有强化渲染曼森家族的罪行以及理由,反而是把笔墨放在克里夫身上,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好莱坞体系中的人际利益关系。这条线的设计更加偏向好莱坞电影主体,而弱化了(不同于之前的《皇家酒店谋杀案》)曼森家族的这条天然出戏的惊悚犯罪线。这里的布拉德皮特,有《点球成金》中的身影,而表演也更加成熟,内敛。而片中他的名字的露出,则让人仿佛一瞬间回到了《搏击俱乐部》。

除了上述的故事主线(大约有近两小时的篇幅),剩下的结局高潮部分则延续了昆汀之前所有作品的优点:狂野,暴力,干净利落的镜头和精巧的视听动作设计。这一切让最后的30min成为了梦幻时刻,一如好莱坞的造梦能力,或者是对西部片的完美致敬,又或者是对自我的引用。昆汀的自恋在这里展现无疑,而强大的自恋让他自信,并且这种自信感染了观众,真正让已经懵了2小时的观众陷入了狂欢,一如即往的好莱坞方式。

 2 ) 看,这落日大道的余辉真美

从前有个地方,叫做好莱坞。要想知道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将时间往回拨六十年。

1959年,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通向绞刑架的电梯》,《四百击》,《铁皮鼓》相继问世。与此同时在好莱坞,由于电视产业的兴起,及电影制作发行权的强制分离等等原因,大电影制作室开始渐渐失去市场的绝对主导权。美国电影的“黄金年代”(又称“经典时代”)开始渐渐走向末路。

1960年,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问世,走向衰落的好莱坞制片厂们开始重新思考经典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剪辑方法。

同年,肯·凯西和他的信徒们:居住在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的“开心捣蛋鬼”,将校巴涂成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开始了横跨美国的公路旅行,他们沿路宣传致幻药物和大麻的使用,他们穿花衣喇叭裤,不剔毛发,一路走一路抽,受影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嬉皮文化从此开始在美国生根发芽。

同年,从事拉皮条生意的查尔斯曼森因为在新墨西哥州唆使未成年少女卖淫,而因为违反保释条例被第二次逮捕,被判刑关押十年。

1964年,越战进入白热化,美国开始增派前往越南的士兵。

1965年,意大利费里尼的《八部半》问世,紧接着1966年,伯格曼的《假面》问世,欧洲电影的视界和立意将还在鼓吹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流美国电影远远甩至身后。

1967年,科波拉,斯皮尔伯格,库布里克,斯科塞斯等新一代学美国学院派导演,接受了欧洲电影学派的洗礼,渐渐在后经典时代接过好莱坞电影的大旗。

同年,查尔斯·曼森提前释放,并在狱中和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同时也是为自己工作的妓女)离婚,此时,查尔斯·曼森在狱中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接近一半的时光,他面目清秀,有极强的表现欲及人格魅力,在狱中学了吉他,甚至参与了几部影视作品的选角。他出狱后很快就因为嬉皮文化找到了很多仰慕自己的女孩儿,在一个加州建立起了”曼森家族“和属于自己的社区农场。

1968年,尼克松赢得总统大选, 他承诺尽快结束越南战争,同时将增援越南的美军人数提高至史上最高:549500人。

同年,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科波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那一年同为后经典派电影导演的波兰斯基推出了震惊世界的“氛围恐怖片“《罗斯玛丽的婴儿》。与此同时,在伍德斯托克开办录音棚的嬉皮士们开始紧张的筹备在八月举办的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1969年,美国电视剧开始寻求转型,主角选角从过去英气十足的硬汉形象渐渐过渡到瘦削倜傥的英俊小生。

就在这一年,我们电影里的两个主角,一个转型电影明星失败的电视明星,被取消续订的电视剧《Bounty Laws》的领衔主演Rick Dalton,和他的特技替身,越战英雄,Cliff Booth登场了。

渐渐走向夕阳的电影工业,以及两个失意的影视从业者,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电影缓缓拉开序幕。

好了,背景介绍就说到这里,想去看这部电影却又对这部剧的时代背景很迷惑的同学,可以看到此为止。

=================如果你打算看这部电影请绝对不要看以下内容的分割线=================


首先我必须要说,我很感激,在这样一个时代,还有塔伦蒂诺这样纯粹的电影工作者在制作电影,尤其是这种预算高并且有大明星参与的一线制作。这部电影从拍摄,道具,背景,都是满满的”老学校“味儿,除了将迪卡普里奥嵌入《大逃亡》的桥段,这部电影可以说几乎没运用任何CG技术,所有的道具和街道都是搭建的布景,看Cliff开着车从山上到西好莱坞,再开往Burbank,60年代的LA跃然纸上。

必须得说在所有知名的大导演里,昆丁是个绝对的异类。要了解昆丁的电影,必须了解昆丁这个人。他的生平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昆丁电影的镜头灵感,拍摄手法,剧本很大程度都来自于他以前的生活经历。我看网上很多差评都指出这部电影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没有故事的起承转合,这些评论其实也不算错,我还要加上的一点是,在电影的前半部你甚至看不到人物之间的戏剧张力,对于普通影迷来说的确有些“白开水”,而且那个年代的好莱坞,大部分人都很难产生共鸣。但是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很”昆丁“的经典之作,因为“Quentin doesn't give a fuck”。昆丁此人,不仅在电视辩论上公然说过“Violence is fun”这种话,也在这部电影宣发的时候无礼的驳斥了记者提出的女主角台词太少的问题。从他的电影层出不穷的争议片段就可以看得出他根本不在乎外界怎么想。乍看《好莱坞往事》,真的可以说是一部有些乱七八糟的电影,”无意义“的镜头遍地都是,没有人物在推动剧情发展,反而更像是这个时代在拽着这群人往前走。一般来说,我不太喜欢信息分布不均匀,镜头乱七八糟的电影。好的电影,就像一道好菜,他的“人格”必须是一致的,拼凑的镜头就像一道味道混乱的菜,不会是一道佳肴。在这里我必须要提个例外,那就是昆丁。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在Cliff造访曼森农场之前,整部电影充斥了无意义和冗余的镜头,从一个连贯故事的角度来看有点道理:举几个例子,Cliff从送Rick回家,到换车开回自己露天影院后面的房车这一段,还算是交代了不少信息,然后昆丁展示了大概5分钟Cliff回到家将罐头狗粮喂Brandy的一个sequence,整个sequence基本上和电影本身或者电影想展示的背景没有任何联系,就是很简单的一只狗在等主人喂他吃饭。后面第二章,Rick接到了一个坏人的角色,在复习剧本的前夜由于喝的有点大,大概15分钟Rick在片场不断NG,调整,重拍,这一段也很有意思,里面有一些信息,但是这个片段的处理明显是拉长了。电影的前半部不少时间都是由这些“无意义”的镜头拼接在一起组成的,这样看的话,自然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部电影前半部的沉闷和无趣。看似跟故事毫无关系但是却很有趣的镜头,这恰恰是我认为昆丁有意思的地方。硬要给昆丁每个镜头找到他存在的意义反而是一件很滑稽的事儿。通常来说好的电影很少在电影里加没有意义的镜头,因为没有意义的镜头会让观众从电影中抽离,一些导演会追求完美到近乎偏执的镜头设计,力求每一个镜头在电影里都由他自己的意义和位置,我最近看得《遗传厄运》应该算这一类的典型,事实上大部分优秀的导演都是这个路数,在力求镜头精简的同时通过每个镜头传递跟电影扣题的信息,比如业界知名的斯皮尔伯格隐藏式长镜头。但是昆丁不是这个路数,他的电影更多时候追求的是电影这个载体本身的有趣,如果你喜爱的是电影这个形式本身(比如我),你会觉得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惊喜。 就拿几个“无意义”的镜头来说吧,cliff喂狗的sequence,Edgar Wright式的剪辑,Rick来回整理台词那段镜头代入摄影师的角度都让我大呼过瘾,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喂狗那段儿突然有种莫名的笑意,我反正是非常喜欢那一段无厘头的剧情。 很多人说昆丁的风格,是耍小聪明的话痨,是各种角度拍摄的腿部特写,是毫无郑州歇斯底里的暴力,我觉得都不太到位,他的风格应该是一种三四十年前那种老影人才有的劲儿,简单来说就是天马行空的想法配上略显粗糙的处理。当然,以前的老电影人更多的是受环境和预算的制约,而昆丁的电影这种粗糙则是刻意为之。如果用个比喻,就好象《杀死比尔》里突然跳出来个白眉用广东话把来自美国的女主学的日本剑道批得一文不值一个路数。这种味道在以前的老港片和好莱坞B级片里很常见。

如果说一般的好电影是一个连贯刺激的过山车,那么昆丁的电影更像是一个嘉年华,里面既有旋转木马,又有过山车,偶尔还来个恐怖屋,你永远不知道你将会在这次嘉年华里玩儿些啥。我实在是找不到一句中文(原谅我生疏的中文水平)来形容,大概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 he knows every trick in the director's book, better or worse, and he will show off these tricks in the most unexpected fashion. 昆丁的电影,始终能解我心头无他人能解的电影之痒。


昆丁的电影往往喜欢宣扬一种”必要“的暴力,别看他的电影渲染暴力的镜头都很直接,事实上近几年他一直想传递的东西都挺“正能量”的(从《杀死比尔》开始,几乎都是满身光环的无敌主角惩恶扬善的故事)。在他的电影里,法制机构的缺失使得人们必须靠自己贯彻自己心中的”正义“,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种”蛮荒之地无教堂“的混沌设定,是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很好的宣泄出口。尤其是对曼森家族这种邪恶且自大的群体,最后的三十分钟Cliff和Rick歇斯底里又有些搞笑的表演简直让我大呼过瘾。如果你稍微对曼森家族这个群体和他们的事迹有所了解,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昆丁给他们写下的结局是多么讽刺却又恰当。

现在都流行一个说法,就是媒体避免让连环杀手或者恐怖分子有更多的曝光,由于舆论的压力,大家都会选择避免去谈论甚至提及这些邪恶到根里的人,因为”他们不应该是大众和媒体的聚焦点“。然而讽刺的是,曼森家族的流行文化引用却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曼森家族的纪录片,当”曼森女孩儿“们在残忍的杀死Tate和她肚中的孩子后,用血写下”Pig”的字眼,然而在1970年接受审判时,她们拉着手唱着歌,带着笑容从容面对审判和媒体采访,我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恶心和愤怒。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就是对曼森家族最好的诠释,电影里不仅没有避讳他们的恶,更将他们的恶,自以为是,高傲自大,搬到大荧幕上,然后用近乎残忍和戏谑的方式摧毁。让他们从好莱坞历史中的一段黑暗的历史,变成了人们取笑的小丑。更有意思的是,在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审判过程中,一名全程参与了Tate谋杀案的曼森女孩,在审判过程中辩解自己犯下的罪行完全是由于服用了LSD(致幻剂)所致,电影中“曼森女孩”的其中一名也是被服用了acid的Cliff直接将脸砸成肉酱。

昆丁用他的电影,将这一段蒙罩在黄金时代末期好莱坞天空上的阴霾一扫而空,在邪恶露出狰狞的獠牙的仲夏夜,昆丁通过他笔下人物的铁拳和喷火器,将曼森的邪恶呈现,摧毁,然后调戏。面对这些亵渎了好莱坞的人,暴力,就是塔伦蒂诺选择的答案。通过歇斯底里的暴力,无辜的人们可以在好莱坞继续逐梦,落寞的电影明星们重获新生。这是他对那个走向衰亡的黄金时代里所有逐梦却没有到达顶峰的人们的情书,这是他对那些伴随他成长的B-list TV shows和stars的致敬。这部电影里面有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就是虚构人物Rick Dalton在主演Bounty Law的那段日子,其实和史蒂夫麦昆拍电视剧Wanted: Dead or Alive的时间大致吻合,然而两人之后的轨迹却大相径庭。随后麦昆通过《豪勇七蛟龙》成功转型成为了电影明星,而Rick出演的电影则反响平平。昆丁在电影里选择了将镜头对准了和麦昆相似而又不相似的Rick,意图很明显:这部电影意在致敬好莱坞黄金年代还不算准确,这部电影是献给那些像Tate,Dalton一样,还没有机会在好莱坞展示自己的才华便随着时代的变革被大众遗忘的小明星们的一首安魂曲。


这部电影演职员表开始滚动的时候,我有些感慨,时代的更迭实在来得太快。“我买票进电影院就是想看Tom Cruise开飞机耍帅”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信息爆炸的时代的到来,在一个拥有绝对观影选择自由权的市场里,单纯的明星魅力已经不足以成为人们走进电影院的唯一考量标准。还记得上一次你单纯只为了一个大明星的参演而走进电影院是什么时候的事吗?现在这个年代,IP的魅力远大于明星,IP的魅力甚至在渐渐超过对导演的要求,看看米老鼠拥有的那些IP吧,一系列迪斯尼经典电影的重制,星战,漫威,华纳拥有的哈利波特,DC,等等。不过要指出的是,风格独特的导演还是能给这种大IP注入不一样的活力,比如维迪提之于《雷神3》,比如古恩之于《银河守卫队》,又比如负面例子扎导之于《正义联盟》和《超蝙大战》。

献给好莱坞上一个电影黄金年代的《好莱坞往事》,诞生于2019年,正亲身经历着好莱坞电影制作理念的交替。大明星和大导演不再是市场的主导,米老鼠和华纳用他们庞大的IP储存和先进的数码技术,将对明星和导演的要求标准一再降低,相对于电影的镜头,故事,人物塑造,我们更多的讨论是,背景设定,动作编排,CGI,彩蛋。《好莱坞往事》生于2019年,致敬了六十年前那走向落寞的“黄金年代”,也正亲眼目睹着”后经典时代“的斜阳。一项数据,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同时,毫无剧情改动,仅仅运用CGI重新编排的新《狮子王》,以近乎7倍的票房将《好莱坞往事》远远甩在身后。大明星和大导演,已经不是一个百分百保险的公式,取而代之的是大IP时代的到来。看看漫威下一个”五年计划“,明星的星味儿越来越淡,在卡司和导演的选择上,“种族多元化”,“包容”等在现代社会中更安全甚至于有些讨巧的选角方式往往占了更多比重。不论我喜欢与否,这就是主流电影未来的趋势,时代的更迭不可逆。但是至少在当下,昆丁这样的影人还在制作这样不像时代妥协的主流电影,二十年后,很多人或许会忘了狮子王一摸一样的剧情拍过两遍,但是作为时代的经典,重温《好莱坞往事》的时候,我相信我仍然能保持我走出电影院那一刻的悸动。

昆丁或许是个混蛋,但是他的才华,视界,不妥协和对电影这项艺术的尊敬,值得我走进电影院为其鼓掌。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或许属于电影明星,电影大师的时代终将远去,但是至少在今天,这项艺术仍在焕发自己独特的光芒。

Let's celebrate while it lasts。

 3 ) 好莱坞之子——昆汀《好莱坞往事》创作谈

昆汀·塔伦蒂诺曾号称今生只拍十部电影,《好莱坞往事》是第九部。耸人听闻的曼森血案,《低俗小说》多线结构再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布拉德·皮特首度同台,这部新片从一开机就成为全球影迷的年度期待。今年五月,作为第一批报道《好莱坞往事》的国际媒体,我在西好莱坞The London Hotel跟昆汀聊了半个小时。聊完颇有些意外,这次的昆汀很不一样。有人说是新婚后的他变柔和了,也有人说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是他最私人的少年回忆,是一封写给好莱坞60年代尾声的情书。采访中,我的第一感觉是昆汀导演更诚恳,庖丁解牛般细细拆解《好莱坞往事》历时六年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更有情,谈及69年前后新旧好莱坞交替如数家珍。不变的自然是他风格独特而充沛的创造力,元气淋漓。就跟随昆汀一起回到50年前的夏天吧,从前,有个好莱坞……

Q=《环球银幕》洛杉矶特邀记者潘萌

A=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Q:昆汀导演你好,刚刚看了片花很激动,可以先聊聊这部电影的起源吗?最初的灵感从何而来?

A:你好,我也有点激动,因为这还是我第一次能真正谈论这部电影呢!你刚看到的片花其实是我才叫剪辑师剪出来给剧组成员看的,让大家知道这八个月都在忙活些啥,哈哈。早在五六年前,我就有了关于这部电影的初步构思,然后它一直在不断变形,直到最终的模样。

最开始,我先把它写成了小说。我先顺着感觉写了两章,然后第二年又写了几章。接下来就一直在不断修改前面的章节。然后我突然想到一场戏,是Rick和Marvin之间的戏,我就一直在写这一场戏写了差不多两年。Rick和他的经纪人之间的这场戏非常有意思,在我不断重写这场戏的过程中,我开始越来越了解Rick的电影作品,也更了解当时行业的一切。然后呢,在其他项目的间隙里,我总会时不时拾起它,问自己,关于这几个家伙我还需要了解些什么呢?偶尔我又会想出关于Marvin的一个细节,或者Rick的事业又怎么了,就这样又过了三年,我开始觉得我已经差不多有人物了。我就想,我现在有Sharon这个角色,我还有Rick和Cliff,我知道他们是谁了,但我想要拿他们做什么呢?什么样的故事是属于他们几个人之间的?

Q:所以接下来就进入到开发故事的阶段了?

A:没错。大概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我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故事,把新的事件和地点往里扔。这么干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又跟自己对话,嘿,我其实不需要把这几个人物框到一个特别情节剧架构的电影里,我对他们已经非常熟悉,我觉得可以试试截取生命中的一两天那种形式。就是Sharon, Rick和Cliff三个人短短的两三天交汇时光。他们正好是好莱坞的三个阶层。

Q:可以具体说说这三个角色所代表的好莱坞三个阶层吗?

A:首先是Sharon和Roman(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真实的好莱坞高端阶层。不可能有比他们更风生水起的了,尤其是在《罗斯玛丽的婴儿》之后。然后是Rick,虽然他一直在埋怨自己的境遇,但说实话他其实混得还行啦,至少一直有工作,也赚了不少钱,可以买个房什么的。再来就是Cliff,每天都在好莱坞干活,但他不住在好莱坞。他住帕诺拉玛,比较贫民窟了。他代表的就是那些一辈子在这娱乐行业干活,但完全没有可拿出来炫耀的东西。但他也无所谓,挺酷的接受了。他有点像马戏团里专门给大象洗澡灌肠的人。

Q:哈哈哈,太准确了。我也属于Cliff!

A: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才是好莱坞。在好莱坞,巨大的成功和巨大的失败可以比邻而居。

Q:说得好,这句话既可字面直译又有象征意义。

A:没错。所以现在我们有了代表好莱坞三个阶层的三位主角,然后可以通过他们的视角一起经历这三天。

Q:为什么一定是1969年?除了曼森惨案之外,有没有其他什么原因让你选择这个时间点?

A: Mark Harris有一本书《Pictures at a Revolution》是讲1967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五部电影的。你知道那一年是属于《毕业生》和《邦妮和克莱德》。但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的时候,新好莱坞并没有意识到它已经赢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将引领好莱坞接下来的十年,而旧好莱坞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输了。到了1968年,很明显旧好莱坞已经在消亡了,而新好莱坞正在取而代之。等到了1969年,新好莱坞已然成为了好莱坞的代名词。任何三年前大热的东西,此刻看起来都无可救药的过时。那个时间节点就是如此微妙,等到了1970年中的时候,任何1969年中的片子也显得无可救药的过时了。Roman和Sharon简直就是新好莱坞的金童玉女,但《罗斯玛丽的婴儿》如果是1963年出来根本就不会成,这就是天时。

Q: 电影中莱昂纳多演的Rick是属于50年代晚期60年代早期的男明星,对吗?

A:对,他是George Maharis和Ty Hardin那一卦的。1969年,除了Rick没人再拿小细齿梳大背头了,那会儿流行的是中性凌乱风。正当红的是Peter Fondas,Michael Douglas和Arlo Guthries这些嬉皮士星二代。他一直以来被教导的那种阳刚硬汉气质受到了巨大的正面冲击。

Q:电影是关于60年代尾到70年代的好莱坞,请问你如何看待当下的好莱坞呢?

A:我觉得好莱坞永远是在变化中的。现在虽然好像所有人都在说后现代主义,或者又要对行业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差不多每十年就会来一轮,但对我来说嘛……我反正没什么意见。你看大片厂能支持我和这么天才的演员们一起拍了一个非常难拍的电影,我至少有想做什么就去做的自由。现如今人们已经不搭景了,什么都是CGI而不研究美术,但我们改变了洛杉矶的街景,所有人都看到了。其他人可能CGI这CGI那的,要我说,Fxxk that shxt!

Q:可是你是行业里的一个例外呀。

A:嗯……对啦(笑),反正我确实是例外嘛。我很幸运。今年暑期档很奇怪,别人告诉我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你知道吗,我们是唯一的一部原创电影。任何暑期档的大片厂电影要么是续作要么是改编,只有我们是完完全全的原创。一整个夏天,只有一部原创电影。

Q:这么说起来好悲伤啊。

A:一方面是挺悲伤的,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屌爆了哇哈哈哈。

Q:可以介绍一下选角过程吗?这次的卡司阵容太耀眼了,比如说谁是第一个定下来的?

A:坦白说第一个确定的演员是Margot。当然我有一直跟Leo和Brad沟通,但Margot是第一个签的演员。我觉得她是近五年来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女演员。而且要扮演真人Sharon Tate,她简直是最完美的选择!我都觉得很幸运,当我要拍一部跟Sharon Tate相关的电影,正好就有这么合适的演员出现在行业里。在我找她聊之前,我给几个好朋友看过剧本,他们都直接说“所以你要找Margot Robbie演Sharon Tate吗?”而且她真的人很好,答应出演其实是很大的一份信任,因为这个项目的各个环节落听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正好是《我,花样女王》之后,你可以想象海啸一样多少剧本会涌到她面前,但她拒绝了所有人,我心里很感动。

Q:因为这是一部在好莱坞拍的关于好莱坞本身的电影,这三位主角在诠释角色的时候,作为导演,你希望他们把自己真实的好莱坞经历也糅入进去吗?

A:我觉得想想很有趣的点是,这几位演员都已经在好莱坞有一阵子,他们都眼见过起高楼,也看到过楼塌了。比如Margot,她来到美国先是拍了个电视剧,她在那个剧里挺不错的,但是剧被砍了。那怎么办?难道打道回府吗?无非是重新再来呗。当你在好莱坞生活,你就永远在变动之中奔跑。对了,我还对Leo干了件事哈哈,我有一天突然问他,如果你没有从《成长的烦恼》中顺利毕业怎么办?如果你在《成长的烦恼》之后没有接到《男孩的生活》这部电影呢?嗯?那你怎么办?他有点被我问懵了,然后陷入了非常认真的沉思。

Q:关于这部电影,你和罗曼波兰斯基沟通过吗?

A:没有具体针对剧本交流过,但是我有找一位共同的好友,请他先读剧本,然后通过他告诉Roman,让他知道我们在做些什么。

Q:你的电影配乐一直都很精彩,这一次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A:这次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我当时就身处洛杉矶呀。1969年的时候,我大概7、8岁的样子。我完全记得那时候的洛杉矶,有一个非常大的广播电台93KHJ,到处都在放。所以这次我们也用了很多首当时KHJ里的歌和广告,广播在这部片里一直持续着,有点像《美国风情画》。我觉得音乐和广告就相当于时代的叙述者,带你领会那个时代的洛杉矶。

Q:你之前提到过你只会拍十部电影。这一部就是倒数第二部了,完成十部之后的计划会是什么?写书吗?

A:嗯……写书肯定可以呀,哎我跟你说真话吧,写书大概只会是我私人时间里做的事,下一个十年,除了写写书之外,我想要往戏剧的方向走。我想写舞台剧,然后再自己导演。

Q:如果能回到你最开始做电影的那个时候,你会给那时的自己什么样的忠告?

A:啊,如果我能回到我第一次拍电影的三年前,差不多89年的时候,我想我会跟自己说挺住啊!相信我以后会变好的!因为89年那会真挺糟糕的,而且我也不知道到了91年一切都会剧烈变化。所以我会告诉自己给我挺住,你不是个傻瓜,这是可以行得通的!

Q:最后一个问题,1969年的时候你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A:我是一个……哈哈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好莱坞就是1969年。当时我爸妈带我去中国大剧院看《虎豹小霸王》。

后记:

7月才看到《好莱坞往事》的全片,胶片午夜场的首映,再一次,昆汀任性地改变了历史。看完后一路开回家,经过许多熟悉的场景,夜风中尚未凉透的暑气,仿佛从电影里1969年的盛夏吹过来。半个世纪过去,好莱坞好像改变了很多,又好像从来没有变过。本来想写点影评,但回头翻看两个月前的这篇采访,发现什么都不用多说了。昆汀就是昆汀电影的最佳解读者,他就是好莱坞之子。

 4 ) (伪)认真严肃地讨论下对李小龙的描绘有没有问题?

10/19更新:

众所周知,本片原定于10月25号在国内公映,结果突然取消了... 外媒The Hollywood Reporter发布所谓独家新闻声称,某不能透露身份、但和负责本片大中华区发行的博纳影业及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关系密切的信息源表示此举是因为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直接向广电总局“上诉”,要求广电总局修改片中对其父亲的描绘。原话如下:

According to sources close to Bona and China's Film Bureau, Bruce Lee’s daughter, Shannon Lee, made a direct appeal to China’s National Film Administration, asking that it demand changes to her father's portrayal. //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china-cancels-release-tarantinos-once-a-time-hollywood-1248652

昆汀的描绘固然有问题但利用审查制度来要求公权力修改这个描述则是另一回事(如果我们假定此报道的言论属实)。对于此事,我有看到一些不同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这个“上诉”行为本身真的有些讽刺。如果我们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应该相信我们的观众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有人认为,李香凝运用现有的制度维护自己父亲的名誉和形象无可厚非。外媒的后续报道说博纳影业四处斡旋(毕竟要少赚多少¥¥¥啊),希望昆汀做出让步进行修改,预料之中,昆汀拒绝了。

(注:越来越觉得此事值得讨论的点太多了,比如导演本人的言论自由..)

10/17更新:

已删除人身攻击的评论,拜托大家文明讨论

8/18更新:

说昆汀只是在戏谑的人可以看下这个新闻://m.huffpost.com/us/entry/us_5d55a322e4b0d8840ff01357?test_ad=readmo_test

(感谢豆友@心猿意马的告知)

文中提到,昆汀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此争议做了一些回复,说了如下原话:

“Bruce Lee was kind of an arrogant guy.” “The way he was talking, I didn’t just make a lot of that up. I heard him say things like that, to that effect. If people are saying, ‘Well he never said he could beat up Muhammad Ali.’ Well, yeah, he did,” he said before misattributing a quote to the legend’s wife. “Not only did he say that, but his wife, Linda Lee, said that in her first biography I ever read. She absolutely said that.”

也就是说,昆汀声称李小龙绝对说过自己可以击败拳王阿里,并且他是个傲慢自大的人,且说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传记就是李小龙妻子所写的李小龙传记,其中也提到了此事。然而昆汀要么记错了要么是在撒谎,因为传记中引用了一位评论人说的话,内容是“those who watched [Bruce] Lee would bet on Lee to render Cassius Clay senseless”,意即评论人说观众看了李小龙的表演,可能会打赌他能把拳王阿里打到失去知觉。这根本是两码事。

(以下为8月初写的原文)

----------------------------------------------

几天前在Mountain View的一家影院看完这部期待已久的作品,看完后和朋友关于片中对李小龙的描绘产生了意见分歧。显然,昆汀(和所有其他人一样)有表达自由,他想怎么表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是他的自由,这里也没有上升到侮辱、侵犯名誉权的程度,同时,戏谑历史也是他的拿手好戏,比如《无耻混蛋》里让第三帝国的领导者们在电影院里灰飞烟灭。那么这有什么问题呢?

Q: 你是不是昆汀黑?

A: 不是昆汀黑,已经看过他的所有长片,比较喜欢《低俗小说》和《无耻混蛋》,但也不是他的脑残粉。

Q: 戏谑历史不行吗?

A: 行,然而希特勒的恶行人所共知罄竹难书,戏谑的版本里让他在电影院灰飞烟灭岂不大快人心?但是将一个一直遭受种族歧视、一直避免挑衅别人但一直被challenge的华裔英雄,戏谑成一个狂妄自大而后被白人主角轻松打得满地找牙并且伴以一种诡异的喊声就有问题了。(注:真的很难描述这种声音,想象一下用绵羊音发出大多数武打片里主角挥拳之前会喊的hey ho ha。有外网亚裔作者表示这种声音是ta小时候走在街上时,种族主义者会朝ta发出的声音)

Q: 这段是不是白人主角(Brad Pitt饰演的替身演员Cliff)一边在给老板修天线时的白日梦?“我在梦里打得李小龙满地找牙”有什么不行?

A: 这段应该不是梦,而是一段回忆。Cliff之前曾惹恼了一个选角导演Randy,而且Randy的妻子一直坚信Cliff杀了自己老婆并且还逃脱惩罚(不知真伪),在片场,Mike Moh饰演的李小龙正夸夸其谈着自己可以把拳王阿里打瘸,Cliff听到后笑了,之后李小龙说你笑什么笑,之后几番挑衅两人打了起来,第二轮Cliff把李小龙摔在Randy妻子的车上。之后画面回到屋顶,这段应该是Cliff的回忆。

Q: 你看影评最后Cliff确实很能打啊,如果这么一个人真的存在,他和李小龙打起来确实可能打得他满地找牙。

A: 嗯,这个论断有些道理,但我觉得将李小龙刻画成一个狂妄自大随意挑衅别人的人依然是有问题的,更别提那绵羊音hey ho ha,贡献了全场90%的笑声,真的心酸

Q: 话这么讲,但昆汀应该没有恶意吧?毕竟你看他在《杀死比尔》里都让乌玛瑟曼穿李小龙标志性的黄色套装了,而且他应该很崇拜中国功夫吧

A: 他应该确实是很崇拜中国功夫,但正如李小龙的女儿Shannon Lee所说,(which I totally agree with):

“I have always suspected that [Tarantino] is a fan of the Kung Fu genre and a fan of things that kick ass in cool and stylish ways, which my father certainly did,” she told Variety. “But whether he really knows anything about Bruce Lee as a human being, whether he’s interested in who Bruce Lee was as a human being, whether he admires who Bruce Lee was as a human being, I’m not really sure that I have any evidence to support that that would be true.”

退一步说,如果昆汀确实没有恶意,但在事实上造成了矮化李小龙的效果,那么这依然是有问题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是亚裔的歪果仁对李小龙的了解其实很少,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是人所共知的。举个例子,我的亚裔朋友在万圣节时穿着李小龙标志性黄色套装,带着双截棍去同学举办的派对,派对上大约有100个平均年龄30岁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美国人,除他之外没有亚裔,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是在扮李小龙,只有一些人问你是不是在扮《杀死比尔》里的乌玛瑟曼。

Q: 那又怎样?昆汀又没有义务向所有人展示一个接近真实的李小龙!

A: 你说的都对:) 他是没有义务,但我们作为观众,总有权利批评。

Q: 现实中波兰斯基曾经怀疑过是不是李小龙杀害了自己妻子等众人,这可能是昆汀用戏谑方式告诉人们这肯定不是真的呀

A: I think I've had my fair share of the word "戏谑' today. 现在早已没人这么怀疑了

Q: 人们把李小龙神话了,好像他无坚不摧战无不胜,这个场景正是想展现他作为人的一面。(还真有人这么认为,或者是PR团队写的稿吧...)

A:(友好地)不是很能理解这个逻辑,麻烦您再说一遍:)

Q: 你为什么这么玻璃心?能让亚裔出现在银幕上,已经是一种进步了,你管这么多干嘛?

A: I can't believe I'm hearing this. 都9012年了。一味地忍让是没有用的。

好的,现在轮到我发问了。

Q: 昆汀是不是敢用类似手法描述一个非裔美国人英雄?为什么片中其他人(那帮hippie除外)都被温柔以待,只有李小龙被描绘成这样?为什么Sharon Tate去电影院看自己演的电影时,给我们看的唯一片段又刚好是她轻松击倒Nancy Kwan饰演的一个角色的片段?(Nancy Kwan/关南施是又一个早年在好莱坞闯荡的亚裔(混血))

A: Er, er, I don't know... Maybe there's an explanation for all of these...

让我们友好地意见相左。

参考资料:

//www.inverse.com/article/58066-once-upon-a-time-in-hollywood-bruce-lee-scene-explained

//www.vulture.com/2019/08/on-bruce-lees-character-in-once-upon-a-time-in-hollywood.html

//nypost.com/2019/07/20/heres-why-roman-polanski-thought-bruce-lee-killed-sharon-tate/

//www.scmp.com/sport/martial-arts/kung-fu/article/3020578/bruce-lees-legacy-flushed-down-toilet-quentin-tarantino

//www.yahoo.com/entertainment/once-upon-a-time-in-hollywood-inside-the-controversial-bruce-lee-scene-215848391.html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8212/36645/36728/2734893.html

//www.huffpost.com/entry/bruce-lees-daughter-quentin-tarantino-could-shut-up-about-his-depiction-of-her-dad_n_5d55a322e4b0d8840ff01357?test_ad=readmo_test

//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china-cancels-release-tarantinos-once-a-time-hollywood-1248652

//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quentin-tarantino-wont-recut-once-a-time-china-1248720

 5 ) 布鲁斯李,插在美国大佬心中的一根刺——

在讨论李小龙之前,容我引入一段往事。 有篇报道曾写过这么一件事: 【拍《鬼子来了》时,姜文去日本看了靖国神社。: 在一家卖武士刀的店里,他看中一把400年的刀,特别想买,可那把刀是文物,不能出售。 陪行的日本人就问姜文,为何对那把刀充满兴趣,姜文说: “这把刀给中国人带来了恐惧,摆脱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刀攥在自己手里,跟我的手合一,属于我。 ”】 姜文的回答一针见血地概括了中国那一代人对曾经的侵略者内心最真实的态度,极为形象。 对,是恐惧。 因为恐惧,中国电影的抗战叙事史中充满了滑稽可笑的“小日本”形象和手撕鬼子的戏码。中国影人和观众通过这样的方式终于把昔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攥在了手里,用嘲讽和快感消解了曾经支配过中国人的恐惧。 这让我开始思考,那个曾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强的男人的布鲁斯李,是怎样一点点成了某些人心中的一根刺—— 熟悉李小龙的人都知道,李小龙先生真正赢得世界性声誉是在【龙争虎斗】在好莱坞上映之后——那时他已去世,未能亲眼得见彼时那条东方巨龙是如何烈日当空照耀大地的光荣壮景。 此后顺水推舟,持续数年,好莱坞乃至整个美国社会把他们所能给予一个人类的种种最高礼赞以多角度全方位(电影——武术——哲学——心灵)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这位来自东方的男子。 这当然跟李小龙的实力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事实上,李小龙先生生前已在美国武术界打下赫赫江山,获得无数惊叹与荣誉——可那毕竟是一个专业的领域,还无法渗透大众。 死去的李小龙带着他的功夫片席卷全球,魅力势不可挡。人们开始一点一点了解他,认识他,然后不断被征服。最终他终于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偶像之一。 在李小龙身上,我们欣慰地看见了美国社会兼容并包的伟大魄力。 但同时,我也不得不小人之心地开始思考,假如李小龙先生一直活着,他是否还能得到来自西方社会如此的尊重并通过美国社会促成他未来势不可挡的名望与地位? 我愿意相信他依然可以。因我希望所有的实力派无论生死都能得到公正的认可与待遇。但我对此并不乐观。 王小波曾在小说里说,死掉是最好的护身符。 结果生前潦倒的他死后爆得大名,直到今天,这个名字仍是网红般的存在。但你仔细想想,假如他一直活着,他的文章还能不能顺利发表,都尚且存疑吧。 但是,他死了。对社会不再是一个不可控的生命和因素。他对自己不再有最终解释权。承认和赞美一个死去的强者,必然让所谓大国风范确凿无疑。 看,中国社会多么包容。连王小波都能得到赞美。 看,美国社会多么伟大。即使在七十年代,我们仍然可以把最高荣誉献给有色人种。 可李小龙终究还是太强了。 客观上,他在展现美国风范的同时,也成了一个文化的“侵略者”。 正如昆汀所说,他是如此“傲慢”。如果你看过李小龙1971年面对加拿大记者的一段访谈节目,你可以反问自己,你何曾见过一个亚洲人面对白人的采访,竟然如此“趾高气昂”,如同老师指导学生一样掷地有声。而对对方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西方人对东方“网红”的一次猎奇探究。 如果你了解昆汀,你会记得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是李小龙的粉丝。李小龙生前需要美国,而美国在李小龙死后也需要他。在这样的背景下,热爱李小龙,赞美李小龙也几乎是美国人的一种政治正确。 但你仔细想想,昆汀可曾有过一次认真谈论李小龙其人或在电影中对其表达过敬仰?其实没有。我们能看见的,只是符号化的使用。 直到好莱坞往事的出现。 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的确是真诚的。昆汀展现了他对好莱坞的温柔。同时,也终于破天荒地表露出了他对李小龙的真实态度。 在被李香凝质疑后,昆汀终于无法再掩饰他对李小龙的想法。他认为李小龙确实是个傲慢的人,理由是他看过琳达写的传记里有提到李小龙“绝对说过”他可以“打残”阿里(事实证明昆汀在撒谎,传记里这段话是影评人对影迷反应的想象,并非李小龙本人所说)。 这时你就会知道昆汀为什么会那样处理李小龙的角色。 他让李小龙说出他可以打残阿里的话,然后让克里夫嘲笑他。李小龙问他你笑什么,他说阿里可以打死你。之后克里夫在原剧本里就打脸了李小龙,并坐在李小龙身上羞辱了他。直到皮特反对,昆汀才稍稍修改了一点点,但装逼不成反被操的“李小龙“仍旧狼狈不堪乃至引发了电影院的哄堂大笑。 显而易见,昆汀对于“打残阿里”的李小龙耿耿于怀,以至于电影里都不需要阿里出手,一个克里夫就足以代替阿里教训了李小龙。 而满屏的嘲讽和电影外昆汀对李小龙言之凿凿的栽赃通过电影里的不忿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你?李小龙,能打败阿里?我不用阿里出手,一个替身演员都可以教你做人。 ——这才是昆汀有史以来对李小龙最“真诚”最毫无保留的态度。 事实上,阿里和李小龙彼此敬重。而以李小龙的格斗实力,他也未必赢不了阿里。琳达曾说,李小龙讲过,他和阿里迟早会有一战。只是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阴差阳错之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强大而骄傲的李小龙一方面被美国人公认为英雄的存在;而另一面的事实则是,他作为华裔竟然如此自信,强大,无论在气势还是实力上都是王者一般的存在。他终究是以东方人的身份在武术界格斗界乃至娱乐界实现了针对美国社会的“文化侵略”(尽管他的荣誉与美国社会的推波助澜相辅相成),这让很多骄傲的美国人都觉得有点憋屈吧。 以至于他的骄傲自信在昆汀的意识中,不知何时开始引发了被害妄想症,变成了可以“打残阿里”的傲慢。这种忿忿不平的压抑不知埋藏了多少年,终于在极尽“温柔”的好莱坞往事中,以李小龙被克里夫教做人的方式报复性地发泄了出来。 那种矛盾的心态,正如姜文面对武士刀时所说的一样: “这把刀给中国人带来了恐惧,摆脱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刀攥在自己手里,跟我的手合一,属于我。 ”】 而李小龙这把刀,则早已不知不觉刺伤了美国人的自尊心,成了以昆汀为代表的部分美国人心中埋藏已久的刺。面对来自他们心中“弱国”的强者,先是表示欣赏,尊重,但终于无法面对那受伤的自尊心,最终把象征着恐惧的想象——一个并不存在的傲慢愚蠢的李小龙攥在手里,然后大加嘲笑,再恶狠狠地摔到地上。 他们相信这样就可以“摆脱恐惧”。但事实上真正的恐惧并不是来源于这个“侵略者”,而是源于恐惧强者的美国人的脆弱的自尊心。 昆汀,哭一场吧,承认你讨厌李小龙吧。别再心怀愤恨地自欺欺人了。

最后,容我问一句——

如果有一天,宁浩在一部“献给中国电影的一封温柔情书”中捏造阿里说过他可以“打残李小龙”(事实上阿里跟李小龙的好朋友李俊九先生间接学习过李小龙的“精确拳”,并盛赞李小龙是他所处的时代最强的武者),然后由吴京出面把阿里打得屁滚尿流——那时大家又会如何反应呢?

我的答案是,我会像今天看待昆汀一样看待宁浩——你丫有病吧?

 6 ) 電影就是老子的槍《從前有個好萊塢》

影院好读版

如果你問我:「Lizard,今年你覺得年度爽片是哪一部?」在這幾天之前,我的回答會是「戰鬥天使艾莉塔」、「蜘蛛人:離家日」,現在我會告訴你是《從前有個好萊塢》這部全長160分鐘的電影讓人由外到內,由內到外,爽的發燙,更重要的是其承載了導演昆丁塔倫提諾對於美國電影滿滿的愛,在西部不死,只是凋零時,他老兄出來開了一槍。

160分鐘昆丁帶給我們的是什麼?不只是60年代好萊塢的高度還原,以及各種令人會一笑的致敬,還有那一如往常後現代的敘事手法,更多的是一種對美好年代的懷想,過氣西部片演員瑞克達爾頓與他專屬替身克里夫布茲兩人在片中的一明一暗演繹的兄弟情反映了時代轉變下的不得不,讓你不得不讚嘆角色設計上昆汀是多麼的敏感的抓到李奧納多與布萊德比特的螢幕形象,一個敏感神經、一個粗中有細,兩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十五年合作經驗讓兩人彼此之間不需要說太多就能理解彼此的心意,李奧納多飾演的瑞克達爾頓對於自身的處境相當的理解,他已經不能在美國大銀幕演出,取而代之的是「他媽的義大利西部片」(義大利西部片當時慣例是找沒名的演員來演,因此雖然被找去演電影很好,但也代表你的名氣低落,當然本片找了李奧納多這種家喻戶曉的大明星來演這個角色,又再次形成了一種戲裡戲外高反差的趣味。),不只重現當年美國西部片演員心中對這種義大利西部片變體的不屑,也是昆汀的自我調侃,因為他自己就是義大利西部片的愛好者,同時這種拼貼的「變體」是他的最愛,跨時空跨文化的拼貼在他的作品裡屢見不顯,於是在本片裡雖然他的虛構服貼著時空(也就是所謂對時代的高還原)他也給讓克里夫布茲在那一個下午,經歷了變體西部片的冒險,作為一個外來者(但同時他比小鎮上的人更屬於小鎮,就像電影裡瑞克達爾頓演出的戲那樣,一個無名者來到小鎮,用暴力證明他比其他人更適合在此地生存)克里夫布茲來到多年前曾演出的荒廢片場,卻發現這個地方被嬉皮們佔據,所有嬉皮都盯著他。

而他所認識的,當時片場擁有者卻不見人影。

在這一場帶著懸疑與恐怖戲中昆汀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時代的變遷,同時也是西部精神的復興,因為西部精神並非自由、平等、博愛,而是暴力、暴力、暴力,即便同樣都位處貧困,克里夫布茲不屑於這些寄生他人片場的嬉皮們,他雖然同樣一窮二白,住在小拖車,看著小電視,摸著小狗,替瑞克當替身之餘,還要拉起袖子,替瑞克修天線,修水電,還有修瑞克那貧乏的自尊,但他卻也活的愜意,於是當嬉皮戳破瑞克的車胎,他無情的抱以老拳,打的他滿口是血,同時要他把車胎修好,這樣的安排自然是發人省思,不只打了不尊重他人財產的嬉皮一臉血,或許也打了戲外左派思潮日益強盛的美國青年一臉血。

同一時間,在克里夫解決嬉皮,瑞克努力客服難關的時候,馬格羅比飾演的莎朗蒂也在取書書店的對面,發現了自己主演的電影,這個角色在本片中就像當於調酒上放的薄荷般親新,是片中唯一沒有陰暗面的角色,即便是私下生活,也與「明星」氣質最接近的角色,沒有被電影院櫃檯認出來,也不遷怒,而當電影院櫃檯人員要求她去與電影海報合照「以免沒人認出來妳是誰」她也笑嘻嘻的擺了姿勢,並愉快的進入一場電影院,一邊看電影,一邊回憶拍電影的時時刻刻,也一邊探看其他觀眾對自己演出的反應,同時昆汀也用她看電影這事件,替另外兩個角色的事件進行了時間的錨定,他們各自進行的事件正好是一部電影放映完的時間,昆汀曾經說他是為了莎朗蒂才拍這部電影,莫怪乎最後莎朗蒂在本片中既美麗又純真,在人際關係複雜的演藝圈中彷彿白蓮花,也怪不得她的聲音最後會被作為瑞克晉升上流的天堂之音。

瑞克是演員,克里夫是替身,然而克里夫才是真牛仔,瑞克只是假牛仔,他是扮演牛仔的演員,而真牛仔的生活從不光鮮亮麗,更無所謂餘裕,而是浪蕩於日落黃沙間,拼死拼活,只為爭一口飯吃,即便懷有一身本領,卻不因此萌生越軌之意,兩人雖是主僕關係,卻也是平等關係,因為克里夫的每一毛錢都出自扎實的勞動,正如瑞克的每一毛錢都出自扎實的勞動,不一樣的是克里夫自在自得,瑞克卻恍恐不安,因為作為明星,作為演員,如果不自我感覺良好,不被人看見,他的生命便會真的消亡,我們看見他私下坐在泳池努力的與空氣對戲,熟記台詞,於是我們也能同理當他與年輕新秀對戲時出錯的挫敗,還有什麼比那場他與小女孩對話的戲更令人感到哀傷的呢?他價值觀如此保守,小女孩價值觀如此進步,一顆如要墜落的暗星,另一顆如要升起的晨星,兩人卻能平等的相談甚歡,因為他們都是盡責的演員,這也是昆汀在本片中又一次對「地位不相等卻能平等對話」做的展演。

戲裡對戲裡,戲裡對戲外的交互指涉,讓這部電影趣味橫生,當布魯斯李(李小龍)在片場誇耀自己的雙手厲害到要被註冊「致命武器」,使用這只手殺人會被抓去關,克里夫卻吐嘈他,任何人用手殺人都要被關,如果將這段劇情比較電影後半段嬉皮們闖入瑞克家中(在歷史上其實他們是闖入對街的沙朗蒂家中),被克里夫問你是誰時,他們所回應的:「我是魔鬼,來這裡幹魔鬼的勾當」我們可以見到昆汀是多麼的著迷於對這些「神話」除魅,拳頭就只是拳頭,正如嬉皮就只是嬉皮,就算殺了人也跟一般人殺了人沒兩樣。(沙朗蒂老公,名導波蘭斯基曾經懷疑李小龍是侵入宅邸的殺人兇手,但在本片裡,昆汀明顯不採信此種說法,對他而言當時的李小龍就是一個很單純,對自己身手自信的,很酷的武打演員而已,所以他大膽的讓虛構人物克里夫將布魯斯李給拋飛並撞凹車身,除了趣味外,也旨在破解神話,畢竟圍繞在李小龍身旁的雲霧因為其名氣已經變得過於濃厚,以致於作為電影人的李小龍被遺忘了。)如同其《惡棍特工》(又名《無恥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事實上無恥混蛋這個譯名比較好,為了這個片名,當初昆汀所費不貲。),在展示納粹的美學之外(看看那精美優雅的猶太獵人),毫不掩飾對納粹的痛恨,那個英語裡多出的「u」說的就是你,昆汀並不介意事實是什麼,因為他所要說的是無論你們(納粹)這些人多懂美學、多有素養,你們(u)還是一群混蛋。

而對你們這些混蛋最適合的是什麼呢?

就是以眼還眼,用充滿美學的方式將你們撲滅。

對昆汀而言最適合展現其美學的當然就是電影了,於是在本片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瑞克主演的作品裡頭,他用噴火器闖入精美的納粹高官會議廳,將他們烤的嘎崩脆,之後又在電影尾聲又幹了一次。其他在本片裡很有趣的小細節除了所提及「義大利通心粉電影總是讓說不同語言的人一同對話」這種前頭被瑞克抱怨的義大利西部片特色,在後半段宅邸攻防站表現在瑞克的新老婆身上,她講了一大串沒有字幕的外語,而對「義大利通心粉電影」的熱愛也出現在克里夫的晚餐上,他吃的正是通心粉。

電影最後半小時算是昆汀對觀眾期待的大放送,畢竟聽聞本片與曼森家族謀殺案如此息息相關的觀眾,因為在電影開始沒多久就見到那看來慵懶又帶點陰沈的查爾斯·曼森,必然抱持期待「這傢伙什麼時候要開始進行陰謀?」然而電影半點都沒有帶到他,事實上,寄生農場的嬉皮們到了最後半小時才說出他們是由曼森派來的,然而他們卻搞錯了房子,跑到了對街瑞克的家,同時還撞見了白天去他們那邊揍人的克里夫,這是典型的昆汀戲碼,從《黑色追緝令》就有的,兩個冤家因為巧合相遇,然後一方被另一方莫名奇妙的幹掉,在屋子裡正嗨著的克里夫游刃有餘的人狗合一,把闖入的三個嬉皮打的狗都不如,而操著外語的瑞克老婆也加入這一團血腥爆笑的混戰之中。

你以為是明星的女孩,原來是嬉皮,而你以為是嬉皮的,原來是明星,影迷與明星的距離拉到最近的時候,卻是典範破滅的時候,嬉皮男女看到的那個出來對他們咆哮,並要他們快點開著破車滾蛋的,居然是他們童年崇拜的偶像,他們從憤怒轉為震驚,從震驚轉為竊喜,然後從竊喜中萌發想法,他們要將這被人唆使的殺人行為,昇華成一種偉大儀式的一部分,一直以來昆丁都是暴力的愛好者,在他的作品裡,暴力是中性而不帶負面道德屬性的,而這正是典型的美國精神,因為與言論自由息息相關的,正是擁槍權,人們的權利不是由政府賦予,而是由手中的槍械賦予,政府只是人民雇用來處理瑣碎事務的機關,在本片裡頭,昆汀不只捍衛了好萊塢的暴力傳統,也捍衛了自己的暴力傳統,於是他一方面讓嬉皮們義正詞嚴的說著:「這個地方住的人都是在電視上教我們如何殺人的人,而看著他們長大的我們現在回來殺他們,這不是太美妙了嗎?」一方面又讓沾染神明氣質的明星屠殺這些想成為邪神的嬉皮暨影迷們,或許對昆汀而言,暴力從來與正義無相關聯,反而與人類的地位升降相關聯,否則為何最後安排了這樣一個漫長的鏡頭,關於一個過氣演員,因為用噴火器殺了破窗而進入泳池的女嬉皮,最終受到隔壁棟大導演波蘭斯基的妻子莎朗蒂的邀請進入屋子裡呢?如果暴力不能改變地位,翻轉人生,瑞克(昆汀)這際遇又怎會如此呢?

在界線混淆的江湖裡,使塵埃落定的,終究是槍聲。

承認吧,我們喜歡昆汀,因為我們喜歡暴力,沒有暴力的蠻橫,就沒有鐵漢的溫柔,而暴力與溫柔的交互作用,正是昆汀作品時常出現的現象,就如《追殺比爾》裡頭女主找另一個女殺手復仇,兩人交手到一半,另一個女殺手的女兒卻突然進來,於是兩個人暫停打架,假裝閒話家常,因為沒有暴力,便沒有溫柔的餘裕,而在女殺手被殺死後,復仇成功的女主告訴女殺手的女兒:「妳隨時可以來找我復仇,而我也會隨時準備好殺妳」在不平等的世界裡,只有暴力是平等的,也只有暴力能辨識誰是真才實料,猶如槍手決鬥,傳說毫無意義,神話毫無意義,槍法決定一切。

昆汀手持攝影機,以他精湛的槍法,改變了莎朗蒂的結局,從今以後人們會問:「莎朗蒂是死了嗎?」答案不再是肯定,而是會反問,「你是說昆汀的電影裡還是昆汀的電影外呢?」昆汀以電影為槍,用一顆子彈將另一顆子彈彈開,以一種蠻橫對抗另一種蠻橫,這樣的蠻橫,就是他的溫柔,他彷彿對著觀眾下了戰書:「你覺得不公平,不平等嗎?那就帶上你的槍,來痛快決鬥一場吧。」

 短评

昆汀拒绝删减牛逼,撤档又如何,完整版照样看,5星送给玻璃心圣母

7分钟前
  • 西尔莎·罗南
  • 力荐

光怪陆离下的苍凉质感,这就是我对电影的热爱。

12分钟前
  • faroe.
  • 推荐

假如曼森杀人案没有成功,莎朗·塔特没有遇难,波兰斯基没有性侵幼女,没有四十年如一日的逃亡生涯,而是和妻子、孩子共享天伦之乐。假如瑞克结识波兰斯基,千里马遇伯乐,迎来事业第二春。假如瑞克不再经济窘迫,也没有解雇克里夫。假如……世上没有假如,但是昆汀给了我们另一种答案。用瑞克和克里夫的经历纪念曾经还没有被商业侵蚀的好莱坞;用迷影瞬间、致敬桥段作为写给电影的情书、献给影迷的礼物;用颠覆现实的故事给曼森家族迎面重击,报杀人之仇。昆汀用电影改写历史,转悲剧为喜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和记忆中不一样的1969年。不再追求血浆四溅、残肢断臂,取而代之的是浓浓诗意,屡屡柔情。不再追求暴力,取而代之的是发生在平行时空的美好童话。以虚幻的故事抚慰现实的伤疤,以怀旧的镜头追忆往昔的岁月,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1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就是昆丁,他不会讨好观众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还是全世界的,这就是昆丁。要是连昆丁这种人多开始讨好观众了,那你能想象电影行业会变成怎样吗

20分钟前
  • 秋月与春夏
  • 推荐

大概是一部对影迷有着极高知识储备要求的电影,的确堪比泛影史意义上的终极之战。备考不足如我,仅看最后三十分钟也是酣畅淋漓的,就是前面梗若接不住大概就会酿成不少尿点,以及直觉上李小龙段落反而在内地或有风险。

22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昆汀·谈伦蒂诺的新片《好莱坞往事》太文艺了,还是他一贯的复古胶片质感,但剧情却一返常态,完全不是你期待的那种痞子昆电影。它非常的文艺,没有故事,不仅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讲好莱坞居民的浮生一日,就算到了高潮也故意用上帝视角的旁白间离故事,出现了大量准确的时间信息,甚至还有跳跃的故事时间跨度,总之感觉就是观感上如何不爽他就怎么来。最后的高潮十几分钟可以证明这就是昆汀电影,还是《无耻混蛋》里平行时空改变历史的玩法,告诉你电影是什么。可能是抱的预期不一样,以为会有暴力血浆和爽爽爽,结果昆汀这回玩的是彻底的反类型片,创作思维上是艺术电影的玩法,太出人意料了!对于普通观众开始,这种片子不好看,没有娱乐性,但从电影人创作的角度看,它值💯分。你可能也会像我这样,越回味越觉得昆汀这次的创作思路很厉害。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导演塔兰蒂诺的温情反思之作。只是对美国好莱坞历史及年代嬉皮士现象和“曼森杀人案”不大了解的观众,就看不出多少其中的内容和乐趣了,那样的话片子也只值三颗星。不过编剧导演再现那个时代的外貌、内在特征上,实在是下了大功夫,加一星吧。

2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昆汀电影里一贯的成吨的血浆没有了,无穷无尽的暴力没有了,源源不断的话痨也没有了,这让电影显得冗长且无聊,只有恋足癖和最后半小时的高潮能挽回颜面。小李子的表演依然不懂得节制,各种用力过猛,劲儿劲儿的。皮特虽然耍帅,但也只是耍帅而已,和李小龙的那段耍帅更是觉得有失偏颇。所谓的迷影情节,因为全程被割裂,最后被“嫁接”进来的感觉很违和。吹得有点过了,这不是昆汀最好的作品。

2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前面是你没见过的昆汀,后面是你见过的昆汀。

30分钟前
  • 柯诺
  • 推荐

如果你也是个影迷,一定会感动的,这就是给影迷的礼物!我爱死《好莱坞往事》了!!!!!果然不能剧透,虽然有预感,但没想到……最后真是止不住眼泪。昆汀又一次,嗯,又一次。这就是我爱电影的原因啊!小李演技很不错,皮特超硬汉,玛格特罗比超可爱!这里仍有昆汀对电影、对暴力、以及对美足的热爱。昆汀继续牛逼!爱死这片了,哭了!!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看到最后半小时才确定,这仍然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狂想天才昆汀,在酣畅淋漓之下铺一层温柔的底色,也难怪他要防剧透。小李和皮特这对片中好基友都很可爱,带着我们像孩子一样游历在1969那个放荡无序、礼崩乐坏、焦虑又美好的年代。很多梗,很多美足,很多老朋友,很出彩的表演,期待能被热烈讨论的那一天,可能会稍有点影迷门槛。小李癫狂可爱依旧,皮特让我又找回了初中对他心动的感觉。

3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看了一个小时,以后也不打算补了。人生中也没什么非看不可的片子

41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很平铺直叙的无聊故事。演技确实爆棚。 还有为什么非要丑化李小龙?亚洲男人在美国还不够惨吗?

44分钟前
  • 疯中飘摇
  • 还行

昆汀的电影和他本人一样,很容易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旁人很容易陷入迷惑,不知道他为什么在一个虐杀案故事前花那么多时间去讲看似无关痛痒的60年代末电影明星朝电视发展的阵痛,或者像赌博似的去意大利跟鸡同鸭讲的外国人拍通心粉西部片。要求每个观众都像他这样如痴如醉地沉迷电影,似乎是件奢侈的事,但昆汀是那么的对史料、八卦、明星、好莱坞的点点滴滴信手拈来,他就像一个永远都挖不尽的宝藏资料库,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和电影连在一起,并有着很强的诉说欲。这样的感情基础下,这部好莱坞往事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大师感”,融进了自己童年回忆之后,还确实有些总结篇的味道——昆汀把自己对好莱坞的爱,和对小李和皮特的爱(看完本片谁还会不爱他们俩呢?!),都放在这部电影里了

4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属于电影的理想主义时空已在《低俗小说》的兔餐厅里建立过一次,如今昆汀将其拓展引入童年迷影记忆中的现实世界,从《无耻混蛋》开始真正步入的“小说电影”阶段对文学性与写作欲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胶片上的架空历史,莱昂内式片名却更多在讨论考布西,接连相同题材的“姜戈”和《八恶人》激发出了强烈的对西部片乃至其整个亚类型历史探究重访的游戏兴致,后三十分钟的伦纳德小说式情节接棒对影史八卦考据戏说构成的前两个小时,组成了最符合昆汀多重身份的一部作品。替身皮特和小李的友情歌颂传统拍摄,也是现实的西部硬汉传奇,客串的女特技师佐伊·贝尔与当年的史蒂夫·麦奎因同样闪耀,电影诞生于团结、勇敢和牺牲,幕后英雄与银幕英雄联起手来,扫清浑浊邪恶,圆影迷们一个美好的梦,嬉皮文化与骑士精神共舞,那些浪漫菲林的叛逆和善良将被永远传颂。

4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5星,前面以为阿莫多瓦金棕榈能拿了吧,看完这部,嗯,不一定哦,哈哈。剧透一点,有李小龙模仿秀,世界影史和流行趋势大融合,戏中戏,讲的是有电影梦的明星和替身的故事,开头描绘好莱坞的梦幻豪华,中间各种致敬,后半段情感升华,整部影片不管是摄影,剧本,演员表演都是顶级水准,影片节奏让我很兴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完戳中泪点了。但觉得,即使戛纳大奖分猪肉,好莱坞往事和痛苦与荣耀都是有资格拿金棕榈的,这两部片也可能会出男演员奖(小李子有戏,我觉得同片他的层次和空间更好),此片商业与艺术两不误嘛。

47分钟前
  • 基本一视同仁
  • 力荐

这就是昆汀写给好莱坞的情书,真的没有想到会这么温柔。

52分钟前
  • 斯大凌
  • 推荐

一如既往有让人非常不舒服的种族和性别问题。昆汀跟波兰斯基关系很好吧,这意淫都让人有点感动了。但是他跟李小龙到底什么仇什么怨,那满满的恶意都要溢出来了…

54分钟前
  • 小油飞
  • 还行

几乎融合了昆汀之前所有的元素:暴力,话痨,冷幽默,足控,迷影情节等等 男性荷尔蒙一刻不停喷涌而出。全片无尿点 唯一的缺点就是空调太冷把我从梦里冻醒了 害我没梦完

59分钟前
  • Ok电脑
  • 力荐

布拉德皮特开车能看路吗

1小时前
  • 退货请出示发票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