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2011粤语

动作片香港2011

主演:甄子丹  金城武  汤唯  王羽  惠英红  李小冉  姜武  元武  

导演:陈可辛

播放地址

 剧照

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2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3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4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5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6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3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4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5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6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7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8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9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0:05

详细剧情

  1917年,中国西南边陲的刘家村。刘金喜(甄子丹 饰)和妻子阿玉(汤唯 饰)共同抚养两个儿子方正和晓天,日子平淡且幸福。直到某一天,两个不速之客打破了刘家村的平静,也摧毁着金喜一家的生活。这二人企图洗劫村中的钱柜,被刚好在此的金喜撞见,一阵混乱打斗,二匪稀里糊涂被金喜打死。由于其中一人是政府通缉的要犯,因此县官大喜过望,村里人也将金喜奉为大英雄。但是,这看似普普通通的盲打误杀却引起一个人的怀疑,他名叫徐百九(金城武 饰),是县衙的捕快。从蛛丝马迹上来看,二匪系死于武功高强人之手,徐百九由此留在村里,对金喜展开了连番的观察、调查与试探。  在这一过程中,金喜神秘的真实身份渐渐浮出水面,而刘家村也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危机……

 长篇影评

 1 ) 与众不同的武侠片

《倭寇》开始的画面,是雨落残荷,不知道导演是否喜欢红楼那个桥段,林妹妹要“留得残荷听雨声”,只是落在开头,有些不明所以。或者导演有禅宗意境,那又是别样趣味,只是与影片脱太远,意境不谐。   《倭寇》的直白,恰恰正是那些富有象征意味的道具、人名、言语。四个老头围着桌子躺在竹躺椅上,旁边是三个异族女子在喝酒,在放肆的笑。渐渐地,老头们的话题转成了那些异族女人。现实生活之中没有这样围着桌子的躺椅,这是艺术,是导演的高调。   佘小姐的那把椅子,高得离谱了,如同她的人一样,处处离谱。佘小姐本身便不接地气,充满幻想,又难忍寂寞,要在世俗中打闹,却处处不满于现实,终于落得郁郁寡欢,这时候她的遭遇不仅不令人厌恶,反而有些同情的意味生出。

 2 ) 功夫与足球

艾伯特评论东木某片,“有一处缺陷,就是它的情节。但由于我不确信情节与影片的成功有关,所以我也不确信那是缺陷。”徐浩峰的功力自然还差着东木一大截,所以将上面这句降级改写但原意保留:照理倭寇的踪迹是一部烂片,但由于它根本就没有照理去拍,所以未必是真的烂。

最不和常理的就是倭刀哥俩闯四大门不敌,长者受伤被俘之后,照理故事应循着落跑的青年遍访名师功夫精进最终再闯复仇一路发展。可奇怪的是,演过大半,你却发现此人根本不用拜师,他自己就是绝世高手!否则,又怎会几句点拨就让一维族女子隔着廉笼捅倒白胡于?更怪的是,如此绝世武功,却最终输给了他徒弟都能一招置地的对手……对此,暂缓一言以敝胡写乱拍,必须要给个说法。本人能替导演想到的:莫非是要打破长久以来统辖武侠作品的功夫等级制?

一般来说,传统意义的高手,可以低调甚至装作不会功夫。可一旦暴露身手,武功指数就直接满档,钉死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刻度上(总体上如此,主人公学艺复仇例外)。之后,他既不可能莫名输给比自己低的,也不可能突然战胜比自己高的。而徐浩峰的观点却是,武功高低不应是这种简单意义的等级排序,它更应该像是足球中的风格相克。

巴西是当仁不让世界冠军级强队,但它却在各级赛事中连败给墨西哥,可墨西哥却未因此而被看好具有冲冠的实力,因为它习惯性地会在大赛八强或者更早就被随便某支身材高大打法硬朗的欧洲强队扫地出门。而这支欧洲球队到了巴西面前却往往一败涂地……片中宋洋饰演的年轻后生就是欧洲强队,白胡子于承惠就是巴西,一杆在手万夫莫进的维族女就是墨西哥。

这比方的唯一失当之处就是欧洲人并没教墨西哥人打败巴西!好在徐浩峰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没有摆个擂台就让维女上去点翻了老于,那就真的有点离谱了!就真的像扒马褂最后胡喷蛐蛐有一列火车那么长,马褂白送别人也没法帮你圆了。导演还是相对克制地为功夫的风格相克设置若干前提条件:维女应有把子力气;客船单一入口;隔着帘笼不辨敌情……总之是要诸事齐备之下,才可有以弱胜强发生,不,应该是以极弱胜极强发生。

退一步说,就算风格相克属于歪理谐说不必理会,本片两处持棍堵门的桥段也足以成为看点亮点!其一,闻所未闻,绝对新鲜。边境风云中张默门口摆鞋、凉亭三角连环枪击固然拍的精彩,却还是能分辨出些许科恩兄弟、英国黑片的影子,而本片这两场戏却是蝎子屎独一份。其二,单是新鲜还不够,它还足够专业。特别是灯影先机那一场的布局解局。所谓专业,就是无论本质真假,至少排演的有模有样,使人不禁感到高深。而这种高深还不能是法医验尸术语连篇式的晦涩高深,而必须是福尔摩斯从神秘访客鞋底红土推断出他来自英属印度某骑兵团的朴素高深。土质学上,那块红土是否真来自印度的土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由福尔摩斯之口说出这话,你不仅信了,还觉得它有趣。同样,物理学上头影、耳环、先机之间的因果关联是否成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颇具仪式感的布阵斗法让你信了,并感觉有趣。

无趣的部分,反倒是影片刻意制造的那些有趣。比如水牢自残、武官铁甲。而这又涉及到了一个国产电影基础环节差的老问题。好莱坞电影所遭遇的毁誉参半,往往局限于对风格题材的认同与否而不牵扯到专业水准。时下中国电影的负面观感却常常因业余两字而起。演的业余,打的业余,台词也业余……本片至少占据前二。维女的喜剧调剂设置的是否合理姑且不论,单按合理去评断,三个女人的表演也是失败的,包袱的点都抓不准;结尾大对决更是遗憾地反了高潮。白胡于能打,可是老了,宋洋年轻,却不会比划。徐导于是没辙,只能让一老一少俩人蒙古撂跤式的围着转圈,最后,啪的一声……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演示了去刃加长倭刀的各种握法。

这尴尬一幕也再次提醒大家,武侠功夫片很多时候有着与喜剧电影一般的特性:演员为大!当庭阁楼榭等环境帮衬统统扔掉,只是一片空地,两把刀枪,武侠片导演的死穴罩门就彻底暴露。这种场景下,几乎全看演员以及武指的本事,导演任你满脑子念头想法也爱莫能助。聪明的导演要避免这种无法自控的场面发生。徐浩峰显然不够聪明,估摸他没看过《驿站车》。像老福特省掉韦恩对决一样省掉最后的打戏不就齐活了?尴尬没了,悬念来了,外加可以吹嘘的意境。然后在二当家送行的收官镜头里将刚刚的结局娓娓道来……

 3 ) 再记细节:6.28新补充

严重剧透,慎入。

另外一篇
《光谈主题:有脸面有文化的武学高手出入境检查以及其它》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23153/

“不是给她们饭了吗?”
“知恩图报,她们这是在报答咱们那。”

裘下山后在田间练武一段,实为发泄情欲,镜头最后落在裘低头。

戚的贴身侍卫(宋洋饰演)和裘夫人在门内用绳子测试光影角度,侍卫拉线时线扯到了裘夫人的身体身上,音乐帮衬着勾了一下,线拉扯过夫人的身体,个人感觉相当淫乱。

按捺不住起身跳舞的那武士演的有味(下次能让他做个配角不?)

武士们押着3个波西米亚女人入牢时,受“这种做法太没文化了吧”的鼓动转身抓阄,“三长两短,谁也别埋怨,这是老天的意思”……“老天的意思”……徐导幽默了。

“三个五个,怎么会这样,咱们怎么就忘了数数人数!现在只剩下我一个,这种搭配应该不算是文化不高吧!”

“不必了,我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你是一个塔塔,在我们的风俗里,女人为男人冒了险,这个男人就是她的塔塔。”

裘夫人护卫从裘冬月身边走过前,裘把裘夫人的帽子甩到了外面。这个细节蛮精的。

“靠近儿,靠近儿”

“活了这么大,也让你尝尝高手的味道”

“高手的事,很难懂”
(个人感觉这句话念的还不够有味,不够冷啊)

“老爷,家里进倭寇的,快去看看吧。”
“进就进了吧。”

裘夫人和男侍拥抱,久滞的镜头后接裘的全景,胡须露在外面,最后画面落于裘的双枪。

最后一场打擂,四大门的三门主进门,第一个动作是三人一起合力关门。

6月24日北京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大银幕观看后记录:

裘冬月受伤后,被郄老门下抬着经过一片竹子和一面墙,他说:“家,不回”。这个地方就是裘夫人曾经驻足抬头的地方。裘夫人的侍者曾经问裘夫人“怎么了?”裘夫人很淡的笑了一下“没事儿”。

裘夫人很帅气的在宋洋(不知道角色名字,用演员名字代称)面前划了一刀,宋洋的左侧领口留下了 一处刀痕,裘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宋洋说:你打倒几个,我就见你几面。在宋洋回到船里之后,郄老来迎战,回切到宋洋时,他正在用脸庞抚摸领口的刀痕,很淡很轻的一个动作,意味深长。最后他和吉普赛女人骑马离开,刀痕依然存在,即便他换装,也没有换了那间有刀口的衣服。他对裘夫人的思念,如果不注意这两个细节,根本从电影中看不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硬派武侠中的儿女情长。



 4 ) 中国的道统是什么?

徐皓峰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赵本山那段『里子面子论』,面子上抽根烟,可能里子就得杀个人。相信这段话是徐皓峰写的。读他的小说,是很奇特的经验,读他的影评集也是奇特的经验,以前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这样的影评,非常的长知识。很难得。

《倭寇的踪迹》是他自编自导的电影(甚至武术指导也是),看这部电影也是奇特的经验,好看。另类。别具一格。像他的小说,像他的影评。

在小说里,在电影里,徐皓峰故事的核心往往是只要掌握了某种简单的技艺,一个平凡人也能击败武林高手--武林高手之所以被打败,是因为想的太复杂。负担太多,压力太大。聪明反被聪明误。败过才会领悟化繁为简的道理,果断取舍的幸福。这是道家越名教而法自然的路子,这种感觉曾经在古龙的小说里昙花一现。但徐皓峰的小说与电影却一以贯之,并写出拍出了名堂。

《倭寇的踪迹》电影和《道士下山》这本小说意境很像,故事不同,内核又一样,简言之,其实是个『装B被雷劈』的故事,但徐却并不讽刺装B,看过一代宗师就会明白,徐事实上是很怀念很推崇有武林正统,有正道,有礼节,有规矩的那个时代的。所以,耐心看下去会发现『装B被雷劈』但如果你不是为了装B,你的确是尊重那些仪式化的东西,真正尊重君子之争,尊卑有礼,正邪不两立,守礼而不拘于礼,最后都能获得『礼』之下的幸福和满足,是为克己复礼。他的电影,他的小说,内核都是如此:一个行内人人尊敬的第一高手,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和普通人不同,他们为了『面子』压抑自己,郁郁无言,然后经历人生的挫折(对高手而言,挫折是非常罕见的),然后悟道,变成一个经历过大起伏后,看山似山看水似水的普通人。


『礼』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所以这些斗争可以和外国人信仰的挣扎与臣服类比。仔细想想,其实很像,有一套规矩,有一套仪式,略显死板,却又有法外开恩的特例,看上去无可,真执行起来却又无不可。

《倭寇的踪迹》里,从一开始四大门反对倭刀改编的刀成立新的门派到后来终于以两个人而自成一派。各人都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心路历程。看得出每个人都有烦恼,都有执念,都有自己的心魔。

第一高手裘冬月的心魔是少妻和管家的私情,郄大人的心魔是抢裘冬月天下第一的位置,两个戚家军的心魔是将戚家改自倭刀的刀法流传民间。
裘冬月解不开心魔,他不想杀人,但又害怕有一天自己会因此颜面无存。于是选择上山归隐--去归隐时他心情忐忑,上山之后其实也仍关心山下的事,身体归隐了,心还在世俗,所以听到有倭寇的消息,他又下山了。他的俗事其实不是放不下少妻偷情的事,而是担心在他走后郄大人会不会对二人下手。(而事实上郄大人也不会下手,正如他说,裘大哥人走了,但名声还留在城里)在他决定去和『倭寇』比试时,忽然说了句:我胡子是不是黑的太过了。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上山归隐后,他苦苦修炼(三省吾身,劝自己了断尘缘等等),用力过猛。所以看上去是年轻不少,但心结并未打开。

然后他败了(其实败在一个好不懂武功的人手里),他明白『如响』的道理,却不屑拆穿用技巧取胜而是选择正面作战,终于因为年老反应慢一点败倒。他走上去时那段心路非常有意思,其实就算他用技巧胜了帘子后面的人,胜了就是胜了,外面的人也看不懂玄机,仍会尊他第一高手。但他没有,他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所以其实他是在和自己打。

后来他被击倒,被郄大人拆穿家中丑闻,躺在木斗里思考,终于想明白了,所以教给管家『如影』的技巧。又在最后一刻救下少妻和管家。
也正因为他懂得『如影如声』的道理,所以他其实是懂戚家刀法的,这也为后来他同意成立门派埋下伏线。

郄大人的败也是败在心魔,败在对『正统』的坚持--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便一个心术没那么正的郄大人,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光明磊落的。最后他也克服了心魔而得圆满,也是因为失败---失败可以教人的太多了,可以说没有失败就没有进步,没有领悟,没有突破。

『如影如响』的戚家刀法的确是走偏锋的,和正道不同,正道是什么?勤学苦练,靠硬桥硬马,正面出击,克敌制胜。而这个偏门是实用为主,以弱胜强,打心理战。这是武士乙被绑着站了一天后的感悟:军营武艺的确不适合民间流传。因为军队讲究是打胜仗,军队里可以有各种阵法,各种计谋,声东击西又好,空城计又好,只要胜了就是王。但民间却有一套武林规矩,要求光明磊落正面比试,人人都不会防备计谋策略。所以,用这种方法就是赢了,也不光彩,也无法立足。这是他的感悟。所以最后他劝武士甲放弃。但武士甲为了让戚家刀法流传民间,坚持要继续去争取。

穿插那几个新疆舞女是一种比照,那三四个新疆女孩儿,是毫无心机的少数民族,更鲜明的对比出这群正人君子,繁文缛节。新疆姑娘热情奔放,大胆热烈。而中原人士多压抑,克己复礼。这两种力量的计较在一些主线之外的小故事里分出了胜负,这个小故事也特别有意思:几个郄府家丁追着三个小姑娘到死角,淫笑着说,我们是好人,只是起了邪念,你知道的,我们汉人女子不会『这样』(一个新疆舞的造型,可以令胸部颤动,的确勾引人)。新疆小姑娘说,没关系,但你们五个人,我们三个人,然后这帮起了邪念的正人君子决定抽签,正在抽,新疆小姑娘说:这太不男人了吧。正人君子们不干了,怎么能说我们不男人呢?太没面子了,于是五个人比武,最后当然,五个全挂了。这是『礼』和『面子』拙计的时刻---用于内斗。对外可以。

作为导演处女作,这部电影拍的优美大气,完全传神的用画面和音乐传递出道家的意境和武学精神,非常棒,他的色调是国画山水式的,残荷--淡墨色。青砖蓝瓦。苍凉的高天。人物造型一丝不苟,那些武林人士的说话,比武,一招制敌,比任何一部古龙小说都精彩。规矩之外的小人物也拍的滑稽幽默--比如守城护卫对铁铠甲的追求,增加影片的人间气息。和徐皓峰的小说一样,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因为生在中国,活在所谓五千年文明遗产中,我们一出世就戴着克己复礼的枷锁,哪怕经历十年浩劫,礼崩乐坏,那些『礼』的阴影还在--这是我们的宗教。摆脱不了。徐皓峰写出了拍出了『礼』的光明面--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就算老婆出轨也愿意成人之美,比武时光明磊落,不攻人短,平时提高自我修养,德行,教养,正道等等。就算有稍稍的嘲讽『礼』的负面,也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负面,比如死板,一点点迂腐。甚至,在徐皓峰看来,这些『礼』是懂得变通不阻碍创新的--最终四大派允许新门派的创立。

也许这个『规矩』这个『礼』的确是曾经的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如果是这样,那其实是好过其它宗教的,但事实是否真如此呢?我看未必。从片中郄大人身上,『礼』的更邪恶一面已经露出端倪,存心的人可以借礼之名,逼迫裘冬月出城归隐,实现自己天下第一的私心。一旦一套规矩形成,大家都敬重的遵守,那些胆敢不遵守的人就可以操弄其它人于股掌,既是规矩,规矩之下就有表面不得不奉,私底下却违背规矩做事的虚伪。

现在看来,那个可爱的武林世界已经离我们远走,虚伪,才是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的邪恶礼物。







 5 ) 从此江湖有这一派——《倭寇的踪迹》

看《倭迹》是种蛮奇妙的体验,好像回到了武侠电影的某个年代,历史的车轮并未沿着我们熟悉的轨迹前进,而是微微偏了个角度,驶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尽管还没走出多远,尽管走得磕磕绊绊,可是这新路向已经足够让人兴奋。
这片子放到港台武侠脉络中,应该是接近七十年代初的风格。那时的武打还没杂耍化,镜头语言还比较有味道。看得出,徐浩峰奉胡金铨为心中楷模并不是说说便算,这片子的明代服装和布景写实考究,对细节风貌的重视让人想起胡金铨特有的古朴厚重,而写意之处,则以开头残荷的镜头最为突出,同样是富有禅意的构思。
残荷一段同时还体现了更重要的一个相似点,那就是对武戏的处理。与胡金铨一样,它往往被放在画面外表现,即或正面表现交手,也是干脆利落的几个镜头剪接在一起,观众的眼神还没找对地方,胜负已分。
也正因为如此,最后宋洋与于承惠的交手才让人分外期待。虽然因为配合的问题,两人的身法一个略显沉滞而一个貌似虚浮,然而高手对决的那种紧张氛围营造得可圈可点,每一个动作都很有味道。记忆所及,这样的武打场面以前似乎还没人拍出来过。胡金铨式的对峙,锣鼓点是活的,人物的动作则太死,后来的杂耍式武打,动作是活了,可打得已经完全不似实战。如果说前面的打戏还让人对“硬派武侠”有些摸不透玄机的话,这场戏才算是真正打出了徐浩峰自己的风格,说是开宗立派亦不为过。
这片子放到大陆武侠电影的脉络中,应该是接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风格。那时候强调的是动作演员本身要有功夫底子,连女角都能摔能打,不用替身,但是镜头语言就相当粗枝大叶,往往是很漂亮的动作,拍出来的效果也不过尔尔。这片子的动作很多是由专业演员完成的,动作班子成员大多都有实战经验,据说动作有时快得镜头都抓不住,又因为追求实战风格,于是就变成了很多动作场面在外行眼中形同儿戏的尴尬局面。虽然与八十年代时隔二十余年,武戏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怎么把本来很强的演员和很好的意图用符合电影的方法在银幕上营造出奇观来,这个矛盾却是同样悬而未决。据说徐导在下一部戏中做出了很大改进,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倭迹》回到某个年代只是比附,事实上它与上述所有年代的作品都不一样,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另辟蹊径的作品。中国的武打片在港台影人手里从世界最差拍到世界最好,走到今天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窠臼。银幕上不是刘师傅开创的南拳传统,就是戏班学员们开创的杂耍式的所谓“北派”传统,顶多是加上点时兴的三流电脑特技。而《倭迹》拍的虽然是号称南拳的祖师爷之一戚继光的嫡传弟子的故事,表现的却是地道的北派武术,着重弓马实战。武林之剑最终接纳了兵法之剑的情节,极富象征性地表明了千百年来中华技击之道的活水源头,正在于对军阵实战经验的不断吸纳与丰富。
与原著相比,影片的线索更为集中。武将的后院妻妾被移给了大侠裘冬月,同时删去了他与村姑燕好的内容,裘的形象因此层次丰满了很多。影片的结局也有不同,原先的悲凉落幕被代之以打过四门、开宗立派的圆满收场,徐导要在影坛自创一派的雄心可见一斑。
看徐浩峰的小说就能知道,他是个很爱谈玄论理的人,同时又充满了荒诞的恶趣味,这两者在电影中都有充分的反映。吉普赛女郎们的线索处处是恶搞,或许是蓄意活跃一下大道理所营造的严肃气氛,又或许是遏制不住的自我解嘲,“很有文化”的影院里不时爆发出“很没文化”的哄笑。修道之人眼中的世界,也许便是荒谬与大道并存吧。可是与他的书中一样,这种荒谬要如何与整部作品的气场融为一体,或许是徐导未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与此相伴的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武侠片传统中“复仇”、“夺宝”等反映小市民愿望的桥段与对他们而言相对隔膜的武学之争调和起来,形成新的剧情模式,如何从那些“走错了路”却成就斐然的武侠片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些都有待探索。
同样有些生涩的还有一些细节,例如这么有文化的电影,却让时人直呼“戚继光”而不尊一声“戚少保”或者“戚南塘”,直呼“俞大猷”而非“俞虚江”。还不如匪气十足的《让子弹飞》里的“松坡将军”,显得更尊重观众智商一些。还有烧油祭鞭一段,冒的是白烟而非青烟。
当然,这都是枝节问题。
大节在于,这片子把武侠片所营造的那个虚幻的世界重新落在了实处,把历来虚写的“武”字浓墨重彩地勾画了出来,真正拍出了武者眼中的世界。中国的武侠片曾经不止一次地与真实的历史擦肩而过,《倭迹》开辟出的新路向,或许眼前看来还很稚拙,但意义却不可估量。因为它郑重宣告,从此武侠片又有了新的一派,它就来自那个传说中的世界,而且最终必将刷新整个武侠片的面貌。

 6 ) 武侠回归评书——《倭寇的踪迹》


      如果你听过传统评书《封神演义》、《七侠五义》抑或是改良评书《白眉大侠》之类,就会知道破阵是评书武侠的主要结构。如同走到哪里,凶案就发生在哪里的柯南一样,白玉堂和徐良们的江湖侠义生活,也集中体现在解决“阵”这个谜题上。

    但中国的武侠电影并没有承袭传统评书“破阵”的结构,“阵”往往是构成电影的元素之一(即使如《太极张三丰》、《少林三十六房》具有特别明显“阵”的特征的电影,基本结构也是走练功升级的套路),却很少成为贯彻电影的基本结构(像李小龙的《死亡游戏》一样)。

    徐浩峰在拍完《倭寇的踪迹》之后,接受采访时说,以往武侠电影都是评书武侠,也许他的意思指传统武侠电影武的假和侠的空吧。不管以往武侠电影如何,他的《倭寇的踪迹》这次倒真是像传统评书靠拢了。

    《倭寇的踪迹》的基本结构就是套用传统武侠评书的结构,解决两个阵:“如响”和“如影”。两个阵连缀起整部电影,各色人物在设阵破阵中各自表现,和传统评书不同的就是没有无限增多的外援。

    破阵其实挺符合电影的要求,矛盾集中,冲突尖锐,特色人物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但这种形式对“阵”的设计和破解要求也很高,做得好就是高等级的智力游戏,编剧导演带领观众展开一场开动脑筋的智慧之旅,做的不好,就是编剧导演设计的玄机可能被观众一眼看破,影片还以慢于观众智商的速度进行。

    《倭寇的踪迹》是第三种情况,徐导演设计的诡计,观众都没法参与进去,大概徐导演也没准备让观众参与进去。所以这个电影最终变成了徐浩峰导演的个人独白,自娱自乐,完全没观众什么事儿。

    这也许和徐导演对电影的认识有关系吧。但是我想,电影即使不承载娱乐功能,仅仅是个人表达的一个渠道,那为了达成畅通的交流,许多手段还需要熟悉,很多规则还要遵守的。这就和写小说一样,如果连基本文法都不遵循,立意或人物再好,又有谁能读出来呢?
    

 短评

《倭寇的踪迹》真心不好看,对武的定义算新颖,但表现呆板,三流演员气场紊乱不入戏,整体看太“端”、太“浮”、太“作”;说到底还是没解决“型”与“格”的问题。有型,人物、故事、事件、逻辑才能立起来,以其气场、人格魅力、能量打动人;有格,才能自然渲染意境、韵味,营造可远可近的沟通语境。

1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较差

生涩而充满新意。文化、武术、荒诞,徐导书中所有的元素基本上都齐了。比起小说,故事线更集中在裘冬月身上,人物性格更丰满。最后的决斗开武侠片未有之新局面,看样子真是要开宗立派了。武戏有待圆融,文戏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11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我们不是坏人,只是动了邪念。”好个名门正派。最后的武术步法&心理对决挺喜欢的,真实基础上稍作夸张,开创了极好的新武打风格——既真实又有理想中的潇洒。张彻、古龙、徐皓峰之所以好看,是因为注重人物魅力和人物之间无处不在的引力,想看徐皓峰拍李寻欢。

15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某人的武器居然叫太师鞭,“这条太湿鞭一直跟着我,从二十二岁一直用到五十三岁”…摄影还不错,严肃的笑点很多,全场爆笑多次

18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风格比较怪异的一部片子,拙朴、荒诞,古龙式一招定输赢的决斗、不时冒出的冷幽默都让人惊喜,却也参杂着水准参差不齐的表演。看得出徐浩峰想往传统的武侠片回归,只不过步子迈得有点大,观众跟不太上,或许正如片中的台词所说:“这是一个测试。”但生涩总比没有新意强,作为处女作,值得嘉许。

19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有风格的武侠片,但并不令人生厌,个别段子还很讨喜。台词还很王家卫,原来就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啊。

2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状况频出、个别表演脱线,不少剧情过于牵强。但仍是近年中国导演在武侠片,甚至类型片方面的大突破。你要喜欢金燕子在《侠女》中轻盈飘逸的双手剑,就定会喜欢戚家军脱剑膝前横的棍刀,会喜欢用火器代替狼筅的鸳鸯阵,导演完全不鸟好莱坞那一套和舞蹈化、杂技化的香港指风格,它日再造江湖,全仗此人。

29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周六连看三部徐浩峰,开篇就被惊艳。这是一个真正吸引我的武侠世界,里面有也许专属中国人的、高级的义气(high culture),因此他的江湖不邪门,几乎没有暗招,而有稚气,愚钝的冷笑话。表演、镜头的雕琢皆服务于此,简洁而自觉。江湖与庙堂的关系亦颇有深意。目前最喜欢的一部。

30分钟前
  • 57
  • 推荐

真心喜欢,很好看。武打场景对习惯主流武侠片的观众是个巨大挑战,会觉得非常无聊甚至傻逼——除非对武术略有了解。看到在逝去的武林、武艺丛谈还有一些拳法书里提到的要诀比如脚部发力,还有还原度极高的倭刀等冷兵器还是很爽的。电影很难讨好一般观众,真正习武的可能又会挑出很多毛病,希望能多卖吧

31分钟前
  • JOJOORC/Z
  • 力荐

特别多心有未足的梗后来延续到《师傅》里,譬如巷战,譬如胡姬。那时候故事讲法还青涩卡壳,但是仍然是因讲故事的人不俗,便有了不俗的讲法。这次胡姬是来败笔的,智商硬伤,是特意来扮诸多严肃情节里的木须龙吗?!

32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抛却传统武侠电影浪漫化,超现实的美学技法,直接面对基本的武学要领,在写实之外还深得古典主义戏剧的神髓。而在剑戟片,极简范儿的混搭下,还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硬喜感,一步步试探性的戳动你的恶趣味神经,严肃,正经但又荒诞,冷峻的画面质感与中近景的分镜使得影片更为风格化,故事也值得玩味

35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戏里戏外,开宗立派。

38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我喜欢这样的 :)

42分钟前
  • malingcat
  • 力荐

青涩之作。为了叙述的流畅性放弃了原作里的一些设定和角色,少了原有的戏剧化和冲击力。少了荒唐桥段的改编让这部电影略显拖沓了。剧中还莫名加了一段崔冬悦的内心独白,歹势了。农家女长了张汤唯的脸,撩人。如影女很是让人唏嘘。如响女没有想象美--“你是一个塔塔。命运。”从警世变授艺,逊色了。

45分钟前
  • 木由
  • 推荐

@MOMA。我们不是坏人,只是起了邪念。

48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这片实在是与众不同,就像很严肃的扯淡。野心非常大,与大家习惯的武侠片完全不同,以至于它注定很多人喜欢不来。有些地方真是很好,包括导演之前小说里传达的一些东西,有些也确实很怪,好人动邪念,塔塔什么的。片子虽然没立起来,不过兴许对将来的武侠片有些启发。总感觉有点邪典的味道,哈哈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应该是四星半,前半段有点生硬,后面渐入佳境,给我极大地观影快感,而且长了不少武林知识,所以五星奉上给徐老师,和其之前的作品一脉相承的幽默感,荒诞感和反讽,故意的出戏也许有点硬,但习惯之后也不失趣味,剧本写得很好,戏剧结构扎实,一头一尾的决斗相互呼应,形式上有古典电影感,赞!

55分钟前
  • 高峰秀秀子
  • 推荐

难能可贵的小成本,横店江南水乡三五个景,摄影美术服化简陋没办法,可惜的是剪辑配乐和导演的镜头语言都显得过于保守规矩模式化了,快准狠一招毙命的功夫转换成视觉语言时显得毫无趣味性和观赏性可言。想法很好,可惜观影过程比较吃力,不实验不娱乐两边不靠,舒心的是演员表演总算不抽风了。★★★

5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是一个测试。”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一句话概括:创新是复古,装蛋又装逼。最大的优点是终于不飞来飞去了,有还原武侠本来面目的倾向和努力,值得肯定。缺点是又想玩严肃,又想玩幽默,以为这就是冷幽默。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