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人生

剧情片英国2013

主演:埃迪·马森,琼安·弗洛加特,安德鲁·巴肯,迈克尔·埃尔金,保罗·安德森,布隆森·韦伯,Wayne Foskett,赫柏·贝尔德索尔,汉娜·布拉米雷斯,克里斯·考林,Nigel Genis,李·尼古拉斯·哈里斯,理查德·赫德曼,伊恩·曼

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

 剧照

寂静人生 剧照 NO.1寂静人生 剧照 NO.2寂静人生 剧照 NO.3寂静人生 剧照 NO.4寂静人生 剧照 NO.5寂静人生 剧照 NO.6寂静人生 剧照 NO.13寂静人生 剧照 NO.14寂静人生 剧照 NO.15寂静人生 剧照 NO.16寂静人生 剧照 NO.17寂静人生 剧照 NO.18寂静人生 剧照 NO.19寂静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20:54

详细剧情

  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2013)地平线单元最佳导演奖获奖作品,乌贝托·帕索里尼导演。约翰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服务员,他的工作是为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相关亲人,而当他被告知即将被政府裁员后,他决定将最后一位死者的亲友全部找齐……

 长篇影评

 1 ) 我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

1、 我有时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不会青史留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被彻底的遗忘,不留一丝痕迹,就像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我们的人生将会是寂静人生,最终归于一片寂静之中。这个想法让我感到非常恐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本身的思考把自己置身于永无休止的空虚和空洞之中。

2、 电影的主人公叫约翰,受雇于政府某机构,负责帮助孤独死去的人寻找到家人,处理好他们的身后事,送他们走完最后一程。在现代化的社会,在冰冷无情的城市里,每天都有人孑然一身孤独的死去,他们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他们死的时候没有人陪伴,无人知晓,直到尸体发臭,直到他们寸步不离的宠物猫狗被人发现孤苦伶仃再也没有依靠。他们之中大多数的人找不到亲属,即使找到了亲属也没人愿意出席他们的葬礼。他们是世界上最孤单的一群人,很多人是在死掉之后才会被人逐渐遗忘,他们却在死去之时就彻底被这世界彻底遗忘,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死去了。

3、 约翰有个蓝色的大相册,收集的是他工作时候遇到的孤苦伶仃死去的人们的照片。蓝色的大相册里有各式各样的脸,他们曾经笑过,年轻过,生活过,经历过,他们也曾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丰富多彩,但最终他们一个人孤零零的死去,没有任何人记得他们,就这么被彻底地被遗忘了。他们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约翰的大相册避免了他们被永久地遗忘的厄运,他翻看着他们,端详着他们的一张张脸,像老友般,彷佛给予了他们第二次生命。的确,每一个生命都不应当被轻易的遗忘。的确,每一段生命都会有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4、 约翰对待他的工作有一种宗教般的一丝不苟和虔诚。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文精神。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就是“敬畏生命”。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他们是飘来荡去宇宙之微不足道的尘埃。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是怎样的人,无论他们成就地位如何,他们都应该被善待,不应该被轻易地遗忘。我们对远古先人的祭祀,我们对祖先的祭拜,对先人的追思和追忆,我们对历史的铭记,形成了人类文明最基础的东西, 是我们文明的开端和发源。我们要给予每一个平凡生命的足够的尊重,铭记他们,敬畏他们。约翰敬畏每一个被遗忘的人,帮助他们挑选合适的墓地,根据他们的信仰举办葬礼,甚至挑选好葬礼的音乐,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头到尾出席他们的葬礼,送他们最后一程。

5、 而约翰自己,同样是孑然一身,同样是孤苦伶仃,他生前是平淡的不起眼的,死后马上被人遗忘,归于寂静一片。但在他的葬礼上,绝不会像他的人生那样的寂静。那本厚厚的蓝色相册,每一个人,每一个被他照顾得很好的孤独的人,每一个生前就被遗忘的人,这些美丽世界的孤儿,都会出席他的葬礼。

 2 ) 谁许你寂静一生?

May每一天都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衣柜永远是一样的服饰,时间不差一丝一秒,所有的东西必须按位摆放,连等车过马路都是一样的动作。

孤独的游离在人群之外,他的工作是替街区里每一个没有"亲人"的人找到生前的联系,替他们送别。他工作的很认真,但是家属总是有各种理由拒绝见那些很早以前就脱离他们生活的人。

他有一本厚重的笔记本,里面是他的"客户"或者是他们过往在意的人。

开始我以为,约翰每天都没有新意,游离在死人和活人的边缘,对生活麻木,混日子。

但是后来才发现,所有人里他才是最懂生命的人,真正的热爱,只是他不懂怎么表达,又或许是对于他从事工作的感悟:亲戚无悲,他人无歌,死去何道,托体山阿。

无法改变必死的命运,无法为孤独的人找到安慰。

每一个他过去送别的人几乎都是这样,像最后一个案子里的史塔克,一直爱着女儿,收集她成长的照片,在18岁打电话闲聊却未提过祝福。

约翰喜欢他的工作,上司却因为他过分认真对死人身后事,用度过多开除了他,他会因为史塔克生前用牙齿咬皮带吊了三分钟为他人募捐而尝试同样的动作;因为一个男人和女人在酒吧里一句话不说的平静而一个人在酒吧用三个杯子假装同样的情景,想理解他人。

每一次对待意料之外的东西,像是不同往常的咖啡,他嗅了好几次才开始尝试。

他真正的改变,我觉得是从他对面的人死去的时候,之前的人都是陌生的,但是这一个,距离这么近,孤独的死去甚至是因为尸丑才被发现。他大概受到了更深的冲击,他总会忍不住拉开窗帘看对面寂静的房间。

死亡的不安在此刻就笼罩在心头,果然,在他决定尝试去改变的时候,生命却戛然而止,他唯一次接到案子亲人的感谢赴约的路上,仅仅是因为忘记了像往常一样先左右看车。

无比讽刺,如此寂静想要发生点什么来改变,偏偏就结束了。

他的葬礼上只有牧师,没有人给他撒一剖黄土草草下葬。甚至他刚刚完成的最后一个案子的亲人路过他正在下葬的坟,也没有停留。

活着的人不见死者,死者为自己安葬。最后的一幕玄幻了些,但是这一幕让我哭了,他安葬的人们都从墓中走出来为他哀悼。

像默片,22年的死者代言,背景乐很好听,即使我不知道名字。

 3 ) 《寂静人生》:在“无缘社会”中,他们所面临的是孤独的绝境

01

当现代社会的发展改变了群居性的社会结构,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独自生活时,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无缘社会”(与任何人都没有联系的社会)的形成呢?

《寂静人生》这部电影就这一议题进行了探讨。

故事的主角约翰是一名从事社会服务的员工,而他的工作内容很特殊,需要为那些在孤独中逝世的人寻找亲朋,办一场体面的葬礼。但对于处事严谨且执着的男主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约翰所要服务的对象几乎都是与群体社会脱节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较为匮乏,以至于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无人知晓他们的离世。至于他们的家庭关系,要么极为简单,其本人就是家庭中最后一位成员,要么极为复杂,其家人都不愿与之来往。

无论是何种情况,它们都将给约翰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阻力,然而约翰的工作性质并不允许他付出如此之多的时间成本。尽管死亡这一议题相当沉重,尽管约翰想要将每一位死者的后事处理地尽善尽美,但那些逝世之人,终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入土为安。

对于约翰来说,活人的世界并无多少值得关注的新闻,因为有太多的死者需要照顾。

02

他们所生活的“无缘社会”,是群体关爱的盲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社会之所需要约翰来从事这样一份工作,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生活方式上给了个体更多的选择。

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也有能力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来规划自我的生活。而这也意味着,独居的生活状态不再仅是一种因人生变故而引发的被动结果,还可能是一种个体在拥有相关条件以及诉求下的主动选择。

其正面是自由,而其反面则是孤独。当众人看到前者的自由而心驰神往时,是否会想过自己会落入后者预设的陷阱呢?

《寂静人生》在表面上将镜头对准了从事社会服务行业的约翰,但通过男主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那样一群独自生活的人,他们可能没有工作,也可能没有儿女,或者出于某种原因,他们与家乡以及家庭脱离了联系。总之,他们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独自生活,也正因如此,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种与个体、与族群甚至与社会逐渐剥离联系的过程。

当越来越多人面临这般孤独的绝境,且当他们作为个体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联系的时候,这将会在一个整体的社会框架之下产生一个分散的“无缘社会”,而这注定是一个群体关爱所触及不到的盲区,因为他们生活在一片自己主动或被动编织的黑幕之中。

而最为残忍的是,这种孤独与痛苦,往往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都是沉寂的。

在电影中,约翰在工作时有一个习惯,他喜欢收集那些死者生前的照片,他用这样一种方式试着拼凑出死者生前的生活。在照片中,他们大多都带着笑容,而他们的周围都是他们的朋友、恋人、亲人,这是他们曾经拥有过的生活,但一定有某种原因,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

03

社会关系是如何被切断的?

物理距离+心理距离

对于约翰来说,接到一份工作通知,那就意味着可能又有一位“无缘社会”的人独自离世,而他如同摆渡人一般,要将死者生前可能存有的眷念收拾完善。他所追求的最好结局是每一个在孤独中死去的“客户”都能举行一场不孤独的葬礼,但大多都事与愿违。

在工作中,约翰曾接到过一位死者儿子的电话,他本以为来电者会在知晓自己的父亲死亡后会亲自过来料理后事,但他得到的却是拒绝前来处理的回复。

看到这里,我起初与男主一样,不能理解那位男子为何会拒绝出席自己父亲的葬礼,即便没有任何规定让他承担葬礼的费用。然而,这种不理解其实是源于一种站在道德至高的批判,但当我们将问题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进行探讨时,“无缘社会”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往往会被忽略,甚至被我们有意识的搁置。

约翰所经手的死者中,他们不乏有在世的亲人,但他们与这些亲人仅仅拥有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却并没有建立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任何外在的手段都无法动摇血缘关系的存在,但对于社会关系来说,彼此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便足以决定其关系的强弱,甚至是有无。

由那通电话得知,那名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曾与自己的父亲有过联系,他甚至可能不知道其父亲的住所。

这也就意味着,在物理距离上,他与自己的父亲从某一天开始便不再拥有一个共同生活的空间,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也不再出现在彼此的身边。而一个总是在你需要时缺席的人,你又该如何维系双方的感情呢?当我们堂而皇之地指责那个未曾出席自己父亲葬礼的人是如何绝情时,我们是否考虑过面对这份亲情,当事人在情感上曾受过多大程度的伤害呢?而这种局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复杂情感,便直接决定了他与其父亲的心理距离。

亲情是如此的,而其他类别的感情同样如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缘社会”的人便是在物理距离以及心理距离上与他人疏远乃至于隔绝的人,他们的人生也因此陷入一种寂静的环境之中,而死亡只不过是这种寂静的延续。

约翰在大多数时候都无力打破这样的寂静,直到最后,他取得了两次成功。

04

什么才能打破人生之寂静?

一颗炙热且滚烫的心

由于工作效率过低,约翰被所在的机构裁员,但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善始善终,他还是决定亲自完成正在着手的一位死者的善后工作。经过他的调查,这位死者还有一位女儿在世,为了能够让她参加自己父亲的葬礼,他想尽办法,终于找到了与之面谈的机会。而这最后一次,他获得了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满足。

这位死者并不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他缺席了其女儿的大部分生活,以至于后者在情感上疏远了她的父亲。而那位性格执拗且易怒的父亲最终没有选择与他的妻子和女儿一同生活。但这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轮廓,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来填充我们的想象。

我们可以通过死者生前的生活状态来推演其陷入“无缘社会”的轨迹,但我们却很难体会他在整个陷入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但男主约翰是个细心的人,他察觉到了死者在生前脱离家庭后的痛苦。

作为一位父亲,无法原谅其过错的不仅是他的女儿和妻子,还有他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不仅让他无法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也因此毁掉了其所在家庭的生活。而这或许也是他离开自己的家庭、独自生活的原因,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他不爱他的女儿,只是由于物理以及心理的距离,让他们彼此的爱无法在一定的空间内产生共鸣。

而至此,约翰终于知道,原来那些“无缘社会”的人在沉寂之下也会有一颗炙热且滚烫的心,但当这颗心无法获得任何回应时,其痛苦比常人更深,其孤独比常人更甚。

当约翰将死者生前珍藏的照片交给其女儿时,后者同样感受到了其父亲的痛苦,也正因如此,她也拥有了一颗与父亲同样炙热、同样滚烫的心。

尽管物理上的距离无法弥合,但心理上的距离在此时却无限拉近。至此,死者生前断裂的社会关系重新建立起来,他解救的不是他自己,还有她的女儿。后者的人生在父爱这一层面上,将不再寂静,也不再孤独。

而同样不再寂静的,还有完成这最后一项任务的男主。

在电影中,约翰其实也处于“无缘社会”的边缘,他的人际关系极为简单,他没有他的家庭,朋友也不多,而他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他没有多少机会能够结交新的朋友,所以他也早已习惯自己过着一成不变且寂静的生活。但在最后,他的生活动摇了,因为他拥有了爱情,这种莫名的悸动让他手足无措的同时,也让他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和兴奋。

我想很多观众都不能原谅这部电影的结局,为何男主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明明他们很快就要拥有一份甜蜜的爱情了。

尽管这个故事不算完满,但当看到男主在血泊之中脸上仍挂着那种满足的微笑,我似乎感受到了他的人生在此时已经圆满,只是很遗憾,他的那颗炙热且滚烫的心在打破其人生之寂静时,却不得不迅速冷却。

但当这种戏剧性的残忍,将一种痛苦传递给了正在观影的你我时,我更愿意将这种安排当做是导演留给我们的礼物。原来,我们的心也同样炙热,同样滚烫。


当独居老人的比例不断攀升,当单身社会成为一种趋势,我们便不能不重视“无缘社会”的存在与扩张,它提醒着我们有越来越多人将要面临孤独的绝境。

而如何修补处于断裂边缘的社会关系,以及如何重建已然断裂的社会关系便成为了现代社会将要面对的新课题。

好在,《寂静人生》这部电影给出了可供参考的答案。

 4 ) 我们依旧行色匆匆,生来彷徨而孤独——评电影《寂静人生》

Chapter1 引言——从法兰克福学派谈起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到:

“如今广播、电影已经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作为文化产品的艺术产品,并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作为准备在市场上销售而被生产出来的商品。”

在这里,我无意对当代文化本质做任何批判、或者无谓感叹人们越来越沉溺于单纯的感官刺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越发地裹挟于派大星式的电影场面之中。《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在《水平线上的阴谋》之后的创作风格转变,正是本时代对阿多诺文化批判的一大佐证。但是另一方面来看,电影的冲击力表现力的提升也是其制作水平进步的体现——我们无需对现象作极端激进主义甚至是反智主义的批判。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把视角放回欧洲,我们或许会发现,开现代电影文化之滥觞的欧罗巴大陆、也即被阿多诺所批判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溯源地,却仍然保有着大批安静且深沉的电影作品——没错,这两个形容词也许就代表着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对于欧洲电影的第一印象(为求准确,本文的“欧洲电影”基本上排除了美国制片)。

不同于热闹的商业片,略微审视一长串的欧洲电影清单,我们可能会用这么几个词来形容欧洲电影:剧情、引发思考、安静、人性、小众(?)等等。

而今天我们聊的这部电影——一部地地道道的英国片,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对于欧洲电影的最终印象。

它的名字叫做《寂静人生》(Still Life)

Chapter2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和你问好

这部电影应该从一个“神圣而无人问津的工作”说起。

男主角John May是一个普通的伦敦社区服务员,他的工作听上去并不那么体面:为本辖区内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亲人。然而,逝者既然弥留之际依然孑然一身,那么在茫茫人海找到他的亲人谈何容易,更何况这些人基本上都拒绝与逝者的任何联系。因此,John之后的任务就是为逝者安排葬礼,让逝者入土为安。

这份工作,John坚持了整整二十二年。

然而在某一天,这一份工作戛然而止。

政府机关精简机构裁员,John失去了工作。也许他感到委屈,也许他感到不服,但是他没有表达太多的不满。在领导的斩钉截铁之后,John提出了他在位的倒数第二个请求——用最后三天把他手头的最后一案完成,案主的名字叫做William Billy Stoke。

John走上了一条寻亲之路,他走访了Stoke的原单位、Stoke曾经待过的监狱,拜访了Stoke的前任、曾经一起游走街头的乞丐、共同出生入死的战友,以及——他的女儿。他完全可以选择按照领导的意思,将逝者的骨灰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掉,但是他并没有。相反,他每找到一个逝者的家人,就请求他们参加Stoke的葬礼送他最后一程,但是在故事出乎意料的结局之前,所有人都拒绝了他。

最后,Stoke的女儿打电话来,答应参加父亲的葬礼。这是故事的最大转机,我曾猜想这预示着故事的happy ending。然而戏剧性的是,John在最后一案得到圆满完成的兴高采烈之中,因交通意外而死。

整部电影在Stoke的葬礼中落下了帷幕——当然了,以上提到的他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因为John的努力而悉数到场,而为此不懈奋斗的John却被孤独地埋葬。这便是故事的结局。

哦对了,John生前的最后一个请求,是要求领导将任务多宽限几天。

毕竟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他用生命证明了这一命题。

Chapter3 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

Part1 站在黑夜与白昼之间

事实上,John这个人物,尽管他是笑着死去的,但是他的一生却并不快乐——即使他热爱这份工作。有多么热爱呢?这一细节一直到电影的中期我才明白。一位老妇人在自己的屋子里去世——应该是John的倒数第二个案子,也是电影在最后一案之外描写的最详细的一案。

接到消息之后,John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前往逝者生前的居所。在那里,John需要收集起那些曾经对于逝者意义重大的东西。在大众娱乐取向如此丰富的时代,你无法想象会有两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旨趣完全相同。因此可以预见的是,John每次的工作都将会极具挑战,因为这些逝者的物品可能完全不同。

你可能会问:收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因为John会为逝者写悼词。

在John每一次参加无人问津的葬礼之时,神父都会为逝者朗读一段悼词,其中的内容可能是这样的:“珍妮·福特出生于1945年,这正是和平之光降临大地之时。在那动荡的时代,福特先生能够拥有这样一位可爱的女儿是幸运的。她长大后享受着晴天海滩的温暖、一条简单却高雅的项链、最爱的弗拉明戈舞、以及她对于苏西的爱。”

很明显,当有人要求你为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写悼词,笔尖最真情的流露也未免虚伪。而John所做的,就是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己的观察,轻轻缝补起一位逝者的岁月。

我们无法揣度John在22年之中屡屡孤单地参加他人葬礼时的内心活动。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当John在检视逝者的遗物并且借此了解逝者的一生之时,他也在这一过程之中慢慢了解了他们。也许,在其中遇到了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他会短暂地有一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欣喜与认同,但是也仅限于此了。因为他遇到所谓“知音”的小幸运,都难逃“子期竟早亡”的悲怆。

于是我们看到,在John家里的一本厚厚的相册之中,存放着每一位逝者的照片——被仔细地装裱好、静静地躺在其中。我相信,在每一个独自低语的夜晚或是某个暗自思忖的瞬间,John的脑海中都能浮现出逝者的面容。这并不是恐怖故事,相反,这应该是John一生之中独家的精神财富。

Part2 Just you again? -I afraid so.

一切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John所做的许多工作也许并非必要。

在被宣布炒鱿鱼之后,John目睹了新任的女官员以一种无比“高效”的方法,将原先存放的骨灰盒两两一齐倒进了一个土坑之中——那种地方应该勉强可以叫做“墓地”。

是的,没有人在乎这些逝者:子女不关心他们甚至对其恨之入骨,大量逝者骨灰堆积挤占了政府管理资源……也许换一个视角,我们也许会发现John的行为甚至难以理喻——这恰恰就是本片最重要的矛盾冲突,也是我们思考其所有细节的起始点。

在一次安葬之中,负责土工的师傅也许无心也许有意地感慨了一句:

“Just you again?”(又只有你吗?)

对此,John的回答是:

“I afraid so.”(恐怕如此。)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过去的二十余年的时间中,也许有数不尽的他者、甚至于John自己,都可能问过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我们无法描述比无人陪伴的消逝更加悲伤的存在。在这一点上,John毫无疑问是一位人本主义者,他用几乎无可替代的坚守为逝者的生命留下最后一丝的尊严。

在John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中,其安葬的不仅是逝者的躯壳,更有意义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安息。这不仅体现在John对于逝者生前爱好的记录,也体现在其宗教信仰之中——因为对于尘归尘土归土的理解,是所有宗教信仰最重要的生命哲学。John用慢工出细活的态度给予了最大的尊重。

伦敦不会因为John相册中任何一个人的逝去而哭泣,留下John一个人做了这些灵魂的守夜人。

Chapter 4 一部男二出场不超过两分钟的电影

很有意思的是,作为本片后半段最重要的人物——William Billy Stoke,在全片中几乎没有镜头。故事推进的主线,是以John走访Stoke生前的亲朋好友,了解其生前的经历来推动的。也就是说,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通过有限的经验认知,跟随John的脚步,试图勾勒出Stoke的全貌。

先看看整条线大概是怎样的——John在Stoke的照片中发现了一顶食品加工厂的帽子,于是前往该加工厂找到了曾经与Stoke交好的一位工友。这位工友让他去寻找Stoke曾经的红颜知己Mary。John从Mary处了解到了Stoke生前曾有过犯罪记录。据此,John前往了当时的监狱和记录Stoke文件的档案馆,不仅了解到了Stoke的事迹,更重要的是,John找到了其女儿的来信。循着来信地址,John找到了Stoke的女儿。一番谈话之后,女儿给出了一位Stoke战友的照片,当然这位“战友”早已胡子花白双目失明。在和战友沟通之后,John的最后一站是广场的乞丐,在那里他了解到了Stoke曾经在街头的放荡形骸。

上面这一段颇有踏雪寻梅、柳暗花明之感,但实际上这一路更像是一幅微缩版的众生相。在不同人那里,我们逐步建立起对于男二的认识——他蔑视规则却又心存善良;他凶狠到能将企图调戏自己对象的男人送进急救病房,但同时他也能忍受肉体的痛苦而号召狱友的慈善募捐;他醉醺醺地躺过伦敦的各大广场小巷,却又曾经是战场上保家卫国的战士。

很有意思,如此一个人,通过其密友或至亲的描述中,我们竟无法准确地说出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又或者,究竟是其性格中怎样的潜在因素塑造了这么一个彼此矛盾的人生呢?

影片没有对此给出解答,但是对于Stoke的印象却真实地发生在观众的心中。也许此刻,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Stoke,他可能因为战场创伤而形成反社会人格、也有可能因保护家人而不惜对抗法律……

当然一切的正向描述都可能反过来,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个符合上述所有侧面的Stoke,这便是这部剧的魅力。Stoke本人从未解释自己,他把解释权给了所有的旁观者,当然也包括John本人。

因此我们看到,全片后半段的主线看似是对于Stoke的想象建构,实际上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于John精神世界的重塑。

在这一连串的寻亲之旅中,John多次表达出了惊讶或者疑惑:

John无法理解,怎样的人能够为组织一次募捐而用自己的牙齿咬住皮带悬空将近四分钟之久。

John无法理解,一位天当被地当床,非伦敦著名广场不睡的人。

John无法理解,以伍兹威士忌麻痹自己的人,或许曾经有过一个美满的家庭和一个可爱的女儿。

John无法理解,他拜访过的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拒绝送其最后一程,尽管这些人的回忆各不相通。

对比之下,John实际上是一位孑然一身、严谨自律的人。他不善厨艺,因此独自一人的生活极其简单,从不做菜,罐头为主食。因此Stoke的生活方式对于John来说就像是一条永远不相交的平行线。

在广场上,John喝下了浓烈的威士忌。呛得咳嗽。

从那一刻开始,他更多地理解了这个世界,尽管他仍然孤独。

Chapter5 电影的拍摄者是John May

我们要逐步回归主题了。

这部电影通体流露着一个词——“寂静”(Still)。这种感觉无处不在。

在这部电影之中,我们看到的伦敦并不像是一座百万人的大都市,没有成龙《英伦对决》中的喧嚣,也没有车水马龙和钟鼓琴瑟。在全片的镜头之中,几乎八成以上的时间,我们看到的都是John一个人——即使是他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在这种镜头安排之下,整个伦敦像是一座空城。也许正应了我对于John的描述那样——站在黑夜与白昼之间的活死人——一样,此处的伦敦,白天和夜晚并没有差别。

但是,这部电影又有一种以动衬静的意境。鲁迅先生说过:“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当John回家的时候,几乎没有声音,但是我们却从背景中隐隐约约地听到断断续续的电视声,由远及近又远去的警笛声,以及邻居的吵架声……这些声音没有喧宾夺主,反而让我们觉得John的所在更加安静。

在我看来,与其把这说成是手法,不如将其理解成John眼中的世界。

前面已经说了,John的生活无非孑然一身,生活一板一眼,活似《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菲利亚·福格。因此在他眼中的伦敦城,也许就是如此安静。长期处于生死的边缘,John对于“寂静”也许已经嵌入了生活的理解。

在一瓶威士忌之后,电影场面有过短暂的喧嚣,那可能就是John眼中的世界动摇的瞬间。

Chapter6 以敬畏的态度对待每一种活法

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我却不希望诸位成为庸俗的“孤独主义者”。

正如我在上面所说的,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伦敦。这代表着一个人心中对于世界的认知。乔治·米德说过: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不同的,因为我们各自的注意有别。对于现世的孤独感应该来自内心的沉静和对经验的认识,而不应该沦为悲观和装深沉的面纱。

其实说到最后,John的生活未免太过沉静,而Stoke的生活又过于波澜起伏。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下结论,说二人的生命都过于匆匆而失去了另一面的美好。因为当我们试图做出如下判断时,我们就已经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绑架了他人的世界观。

一如我们在开头所讨论的文化批判。

事实上,无论是中意所谓的欧洲电影或者是相反定义上的商业片,该行为并无可厚非。我们基于经验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脱离自我的窠臼。二者并没有压倒性的差别,在《寂静人生》之中,并没有显示多少电影视觉技术的飞速发展(如特效等等),这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坚守,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风格,但绝不是非此即彼的批判。

换句话说,《寂静人生》提供给我们这么一个剧本,在其中以死衬托安静,并由之展现对生而为人的理解。从本质上看,这部电影并没有注重于向我们输送任何成形的价值观。与此相反,它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电影外”的体验,即我们在电影片尾落幕之后,在滚动字幕的留白之中,做出的各种思考。

我相信那个时候便是万籁此都寂,在那个时候,我们能感叹并且想到很多。我们会以剧中人的生命体验(在这部电影中是完整的)观照自己——因此提笔至此,看似我在评论电影,实际上我也在评论自己的生命。

我觉得这便是电影的魅力。

 5 ) 傍晚看了寂静人生

梅的still life,不能用寂寞来描述,确实有扑面而来的孤独。

无法想象身处的快节奏中如何安放一个这样的生活,他太严谨、仔细了,不会因为“这样做我们都不用睡觉了”而有一丝的失职,不会因为“给你最后三天时间”而在寻找亡人所有的亲朋中表现出一丝紧迫感。时间在梅的身上仿佛是静止的。

剧情中他有三处仅有的慌乱,第一个是恳请布拉奇让自己把最后一个case处理好,第二次是和史托克的女儿结束会面之后有一丝悸动慌乱——还以为他要走出孤独了,结果第三次,买了带有狗狗的杯子之后(史托克的女儿应该是训狗师)着急过马路,却因此,永远地走进了时间里。

整个电影有一种极度安静的力量,包括色调,都看不出任何情绪喜怒哀乐,只是在埋葬了梅之后,色调更加的阴沉了,梅送行过的亡人都来给他送行,就无法控制的泪崩。

看到热评里面有人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而因此才有了殡葬。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既原始,又高级。

 6 ) 他将永不孤独

为无人知晓的逝去者寻找家属,选下葬地,办有尊严的葬礼,天主东正伊斯兰教。
为逝去的每一个人安安静静的送别。
可是自己却没有家人,一人独居,还曾经被嘲讽。
吃着鱼罐头、面包和梨,小小的餐桌还用来熨衣服,万年不变的餐食但永远摆的端端正正。
偶尔有几次改变:送的一只派、一条鱼和货车掉下的哈根达斯。
寂静地让人绝望的人生。
他心底也向往比利不羁的人生。用牙齿咬着皮带、跟流浪汉喝威士忌、在讨厌的人车前尿尿。
然而他即将被辞退,一份他已经做了22年的工作,看着新来的女员工胡乱处理着骨灰他异常失望。只希望好好送最后一个人,他异常努力。又在得知死者家属不愿意去葬礼之后痛苦地蜷缩在座位上。
他那么惧怕孤独死去,过马路不停左右看。
却在为心仪女子买画着宠物狗杯子的路上唯一一次忘了左右看,也让他送了命。除了教父无人陪伴的葬礼和没有墓碑的墓地,孤独的下葬,还有让may无法闭眼的约会。一切看起来那么让人绝望。
可是这一天她来了,他一定在那里微笑。
人们渐渐离开,他又孤独地躺在那里。
他又将这样孤独地安息,正如他想的那样。
可是。
他们都来了。
他将永远不会再孤独。
still life。

 短评

生活是什么?想必阿甘会跑过来跟你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倘若询问《寂静人生》里的男主角,他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人走茶凉后的一杯热巧克力。但在室迩人遐之前,生活也是那一场场无人庆祝的葬礼。将快乐注入到悲凉之中的乌贝托将生死缠结成了一个环,因此葬礼都成了男主角奔向新生的一次次演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部超越了《双生美莲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里,尽管弥漫着浓浓的末世况味,但我们却还是能从“宁静致远”的结尾感知到一份“淡泊明志”的喜悦和慈爱。

10分钟前
  • Muto
  • 力荐

结尾直接多给一星!

13分钟前
  • 🥨
  • 力荐

结尾几分钟两人的葬礼对比对照回前面的相似镜头,有惊喜,但还是感觉有点刻意。美术满分,剧情一般。一个认真的人最后的失误,就是让自己的意外提前了。

17分钟前
  • 布鲁布鲁
  • 还行

无人庆贺你的出生,无人知晓后来你去了哪里,无人出席你的葬礼,但仍愿你曾用力地爱过。

19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他尝试了热可可,冰激凌,还有啤酒。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和她之间还会发生些别的故事。

21分钟前
  • 羽遇雨
  • 推荐

男主最后一次怀着希望坐火车回家是唯一一次座位与火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对强迫症跟我一样严重的男主来说,坐火车反向座位的痛苦你们一定不理解吧。

22分钟前
  • 虾子
  • 推荐

以前看人类学纪录片,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始,因为有此才开始有了殡葬,才有了来生的说法以及原始宗教。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部电影讲述的东西可谓既原始,又高级。

26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一个人如果寂寞,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影片中多次展示了罐头面包、鱼、蛋糕、冰淇淋和再一次的罐头面包,极度的寂寞夺然而出。

2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不胜唏嘘的结尾,一直忙活着别人的生后事,却忘记了去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情节密度过低的“《意林》大电影”。

3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用旧书做沙发腿这么简单的一幕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就硬生生的砸了下来;结尾的三连击哭瞎 孤独的人请慎看此片

38分钟前
  • 索拉西多
  • 力荐

最终,只剩下超现实为平凡人的命运默哀

4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我想若干年后,流浪汉会带着一瓶酒来看他;凯莉会为他献上一束花;在停尸房工作的青年会带着填字游戏在他的墓前坐一会。

41分钟前
  • 蓝天白云
  • 力荐

“在此哀悼珍福特的一生,她生前享受生命带来的一切。1945年夏天,当和平终于到来,她出生在斯加波罗,是杰克和诺拉福特的独生女。在那动荡的年代,能够幸运结婚,抱着也许是意外出生的可爱女儿,他们一定很高兴。她长大享受着生命的美好,晴天时海滩上的温暖;一条简单、品味高雅的项链;还有一个新口红。她很热衷于舞蹈,特别是弗朗明哥舞,当她穿着红舞衣走进舞池时,总是耀眼夺目。她晚年对爱猫苏西的照顾无微不至,苏西伴她走过许多快乐岁月,总是以别具风格的方式庆祝圣诞节。”用带着温度的镜头语言,讲述冷峻刺骨的题材,鼻头发酸、眼中含泪。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所有人,即便是被嫌弃的人,终其一生,仍在寻求心灵安定之所。

43分钟前
  • 力荐

安静的、孤单的、缓慢的、一丝不苟的人生。最喜欢那个单人小餐桌,还有从桌上抹掉食物残渣的沙沙声。

46分钟前
  • 小鱼儿
  • 力荐

是两年前拍的电视电影吗。。。

47分钟前
  • \t^h/
  • 还行

一位寡居的男人,22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那些孤独死去的人寻找亲属,根据每一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精神上颇有日本人的风范。最后一次寻找,在一切柳暗花明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呢?简单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局太动人了!★★★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善良人的最后欣慰是,葬礼不会无人出席

55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梅意外死亡像是刺猬的优雅。

59分钟前
  • egwood
  • 力荐

题材类似《入殓师》,但风格要灰暗得多,没有多少温情,只有枯燥压抑的现实,人们活在一个信仰失落,高度原子化的社会。结局还是呈现了某种希望和安慰。

1小时前
  • 新兴无产阶级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