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往事

大陆剧大陆2004

主演:刘若英,赵文瑄,寇振海,严晓频,茹萍,王琳

导演:丁亚民

 剧照

上海往事 剧照 NO.1上海往事 剧照 NO.2上海往事 剧照 NO.3上海往事 剧照 NO.4上海往事 剧照 NO.5上海往事 剧照 NO.6上海往事 剧照 NO.13上海往事 剧照 NO.14上海往事 剧照 NO.15上海往事 剧照 NO.16上海往事 剧照 NO.17上海往事 剧照 NO.18上海往事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3-09-03 03:14

详细剧情

  该剧以文坛传奇人物张爱玲的一生为线索,讲述了张爱玲从14岁一直到74岁的人生经历。故事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从张爱玲到美国的婚后生活说起。一天,张爱玲(刘若英 饰)收到国内寄来的一个箱子,里面是母亲的遗物,她睹物思人,记忆的闸门像泄洪般被撞开,随着她的回忆,观众将被带入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张爱玲的一生不动声色地缓缓向大众掀开:她如何在一个沉腐败落的家庭成长,而至老死他乡。她生于上海,上海的富丽文明孕育了她;她求学香港,香港的殖民文化点拔了她;她轰动台湾,台湾的文化菁英,莘莘学子拥抱了她;她隐逝美国,客死异乡,尘归大海,她的故事仍未完。所以,她从海上来,来说她自己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那个高到云端亦轻到尘埃里的女子


上海,一座张爱玲离不开但终究还是离开了的城市。
打小,中式的父亲和西化的母亲就格格不入,父母离异,就给小瑛心中埋下了阴影,这也大抵是她孤僻冷傲的根源了。父亲吸食鸦片、纳小妾、偏执的怪罪母亲、偏护后母、把她关在黑屋子里,一关大半年。母亲又在她的幼年出国留学,离异后就远赴国外,追求所谓的“自由”,为了自由不惜割舍一切,包括子女。
小瑛天资聪颖过人,老顽固的父亲坚决反对她接受西式教育,骂过、打过,还关过。母亲倒是支持她,上大学、出国留学。天真的小瑛就以为她跟母亲亲,仙女下凡般的母亲是爱她的,是懂她的。其实她不明白,她母亲打从离开张家大门那天起,就已经彻头彻尾的不是黄素琼了,她只是逸梵,为了自由放弃所有的逸梵。
从小,小瑛就有自己的理想和骨气,她不愿意也不可能待在张家做她那个虚有名分的张家大小姐。在被父亲关在黑屋子里的那半年,她每一天都绞尽了脑汁想着如何逃离逃离张家这个毫无人情味的魔窟。
说小瑛是须有其名的张家大小姐,自然有其缘故。虽说是落败的家族,但毕竟也曾煊赫一时。瘦死的骆驼比马肥,在深户大宅的张家,张父竟然会忘给小瑛零用,竟然会任凭后母将自己那些穿剩的花里胡哨的袍子给还在教会学校读中学的女儿穿,竟然会让下人伺候小姐吃剩菜剩饭,竟然会在战乱时候带着后母搬迁躲避灾祸,只上车前草草交代句“看好小姐”。
而张家的少爷、独子,还不是一样须有其名。张子静从小就活在姐姐天资的阴影下,父不疼,母不爱,姐不亲,姑不理。相比之下,小瑛倒算得上是幸福的了。至少她还有在上海陪了她、照顾了她几十年的姑姑。这个甚至代替了她母亲的姑姑,给她足够自由空间的姑姑, 当然也是孤身一辈子的姑姑。小瑛的姑姑倒是和她母亲逸梵一拍即合,亲如姐妹。留洋回国后沾惹的一身“洋骚狐媚”,自然是被中国旧式思想的所张父嗤之以鼻的。既然小瑛的父母是为此离的婚,那么,父亲与他的亲妹妹,她的姑姑断绝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好在她姑姑是个独立自强能干有本事的女人,不管当时的局势怎样动荡不安,她都能找到一份稳妥的工作,在战火纷飞的上海,给因战乱香港大学辍学在家的爱玲一个居住之所,容身之处,直到爱玲下定决心离开上海,离开兰成。
少年时期的爱玲就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她写的文章常常被老师拿来念。她坐在位子上,倒也不听,不得意不自豪,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好像她的手天生就是用来握笔的,好像她的好文章就是浑然天成的。夸耀、赞赏那些,都是些跟汉赋一样浮华的东西。
她和兰成,也是因着文字相遇了。兰成读了爱玲的文章,被她细腻的笔法深深动容,好不容易向苏青索着了爱玲的住址,几次登门拜访,未果。生性孤僻的爱玲是不见客的。终于,她被兰成的真诚打动,她穿一件曾外祖母(李鸿章嫡亲女儿)的床单改制的一件旗袍,又讨姑姑借了套裘皮大衣,还穿上了不轻易穿的玻璃丝袜,赴了胡先生之约。爱玲爱打扮,可她是不轻易打扮成这副妆容的。她以为,凡是政治人物总讲究排场,因此那日,她穿的如此讲究又庄重。见了之后,没想到,胡先生着一身长袍,竟是这样儒雅的男子。
谈话、品茶、烤白果,他们竟忘了时间,一个下午哪够这两个这般契合的人儿说的。循着后几日,胡兰成每日登门,因为张爱玲总是忙着赶稿,都无暇陪胡先生说话。可是哪怕说不上话,兰成只是坐在张爱玲房间,读读书,陪着她,他也乐此不疲。他的原因和简单,却足以让张爱玲这等敏感的水晶心肝玻璃人儿爱上他。他说,这房间有一股钟灵毓秀之气,有你的味道。爱玲停了手中疾驰的钢笔,怔怔地望着他:“你让我生苦恼。”
胡先生还是每日每日的来。一次,谈及爱玲的祖母写给其夫张佩纶的诗“豸冠寂寞犀渠尽,功罪千秋付史评”时,胡先生读罢,道了声:“夺诗更胜画眉之乐。”彼时,四目相对,深情难掩。爱情,就在此时悄悄来临了。
可是兰成是有家室的人啊!再爱玲之前,已经娶过三任妻子了,外面的相好、情人更是不胜枚举。爱玲也知道,她是这般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人,怎么会接受这样情丝纠葛不清的兰成。她那时想,我知道他心里有我,而我只是爱着他就好。
爱玲的卧室也是书房,连着阳台,有着敞亮敞亮的落地窗,挂着一层又一层窗帘,纱的、绸的、缎的、开着素净的花,像是爱玲最爱的旗袍。她爱站在阳台上,有时是空气安净,听得见鸟叫的清晨,更多的时候是暮色可以映到脸上来的黄昏。在阳台上,只发呆,或是和兰成说话。
“想过自己的婚姻没有?”
“不怎么想这个。”
“恋爱呢?”
“也不怎么想”
“那……有人追求你怎么办?”
“还没有呢!要真有也不喜欢。”
这样算什么,明明是两个情款互通的男女,竟还是这样口是心非地搭腔。或许是,他们都期待着从对方口中说出自己想要的话,可是谁也没有等到。爱玲还不敢爱他,兰成是爱不起。
爱玲和兰成终归是无名无份,情意再深,也差了那一纸婚书。这样的爱情,总是见不得光的。事情被兰成的妻子英娣知道了,英娣选择了离开,由此,兰成与伊离异。
兰成总归算是清白了,至少,爱玲可以名正言顺的做她的张太太了。其实,她是不看重这个名分的,她看重的是,她在他心里,是不是唯一。
他们之间,连仪式都没有。在爱玲好友炎樱的见证下,一直婚书,算是成了亲。兰成在婚书上一笔一划,认真写下“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这正是爱玲追求的爱情与生活,她期待着兰成在婚书上履行他的诺言,只是,他还是食言了。
兰成要去武汉办《大楚报》,分离,在眼前。爱玲说过,她不怕寂寞,就怕分离。不分开倒好,这一分开,问题就来了。何况还是任胡兰成这样一个多情才子只身在外,红颜知己哪里少得了。医院年轻的看护周迅德就这样不可救药的坠入了兰成的情网,用胡兰成自己的话说就是“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 他还这样不识份,信里地当面地,三番五次地向着爱玲提到这个“照顾我饮食起居小周”,爱玲还能听着,他讲得甚至眉飞色舞起来。直到他在逃亡前一夕说“小周已经是我的人”,爱玲痛心地哭了,撕心裂肺。她恨他,自己的爱,只有一份,她全交给了他,他怎么能将它作践到如斯地步。这是恨,却也绵绵还是爱。
兰成逃亡来到了浙江温州乡下,离他老家嵊县很近的一个水乡。爱玲迢迢千里寻他于此。兰成落难,打扮成渔翁模样,爱玲循迹至此,素了不少,粉黛也不施。他们在水边闲谈,像足了对农事夫妻,与世无争。我真希望如此,兰成是蕊生(母亲取其名),爱玲不是爱玲,更不能是小瑛,她也不能是谁。也许这样,他们才能长久。比肩走,不亲近不远疏,只秋波那一回一转,都是抽不断的绿水幽幽。
撑着油纸伞,他们俩走在寂寥的雨巷。
“斯先生说小周被抓了……你这样为她,命也要舍……那么我请你在我和她之间做个选择。”
“天地之间只能惜忍,没有拣选。”
“在我这里,你是绝对的,你是唯一的,我若是有一条命是给你,就不会也不能再给另一个人,我爱你就只能是这样……”
“我不能选择……”
兰成到底是不肯给爱玲现世安稳。
雨天,爱玲登船,离开。她的心到底是放不下,回到上海后,想“我兰成”落难至此,是怎么也不能坐视不理的,她省吃检用想着法儿地接济他,先是三万元的汇票,接着是兰成爱抽的香烟,还有进口的胡须刀片。尽管她知道,兰成把她的钱拿去营救身陷缧绁的小周,这是她的恨啊。他怎么能当着她说喜欢另一个女人,又信誓旦旦说这世间上,只爱爱玲一个。爱玲说过,再喜欢,也可以不要。她说到做到。在她心里,尤其是在爱情纯洁的现世里,自己是受不得半点委屈的。
再喜欢,也可以不要。最后一次写信给兰成,爱玲附上了叁十万元整的汇票一张。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惟彼时小吉(劫的隐字)故,……你不要来寻我,即便是你写信来,我也是不看的了。
爱玲”
爱玲搬迁了,像是雁过无痕,没有给兰成留下一点痕迹。
爱美的她重新剪了一头清汤挂面式的短发,就像学生时代的她,只是眼神不再清澈无邪,脸上也写满了幽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她以为,剪短了头发,就剪断了牵挂?
爱玲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她和姑姑约定“不哭、不通信”,“我不挂记你,你也别挂记我”。至此,上海成了爱玲的往事。她没有再回来过。
美国,加州,洛杉矶。她嫁给了一个大她二十多岁的老头子——瑞荷。她曾说过,若是不能爱兰成,她还不至于去寻短见,但是也万万不能再爱其他人,不能爱,也就只有萎谢了。看着爱玲心不在焉地爱着瑞荷,看着她为金钱斤斤计较,为生活琐屑锱铢必较,看着瑞荷辞世后爱玲老态龙钟、孤苦无依的样子,这还是上海那个生活极其讲究,高傲到云头上的爱玲吗?不能爱别人,她终究还是萎谢了。
当她银丝尚不能满头时,戴着老花镜,翻着往日的相册簿子,年轻的父亲、母亲、姑姑,一页页的划过,当然还有年轻的自己,涌上心头的是怎样的一种思绪呢?
暮年时,你说,身外之物还是丢的不够彻底。
在美国一所廉价公寓里,在你狭小凌乱的房间,躺在那张摆在地上的小床铺,你闭眼,耳边回响起儿时在父亲跟前没有背下来的《陋室铭》,随即是兰成温柔地唤你的名:“爱玲——爱玲”,你睁开眼睛,悲伤地转了个身,是母亲唤的两声“小瑛”。最终,你缓缓地闭上了眼,沉睡过去了,永远的。
身外之物,还是丢得不够彻底。因为是父亲,所以不能恨;因为是母亲,所以也不能恨;因为是“我兰成”,爱放不下心头。
你都无力再去回忆。上海,恍如隔世。

 2 ) Eileen——听说你的寂寞

张爱玲,众所周知的才女。一般对女子才情的评价往往建立在容貌之上,而对真正才华的考量放任不经。但张爱玲的才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流传已真正站稳脚跟,若说有助于才华的昭示的,怕不是性别容貌而是其一生的传奇性。她的早年两本小说集一唤传奇一唤流言。她的成名作有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金锁记,心经,半生缘,她的一生爱好是红楼梦之类的旧小说。她的盛年在我们视为乐园的旧上海。张爱玲身上有太多传奇性的因素,生于诗书钟鼎之家,幼年早慧目为神童。视祖母与张佩伦的忘年恋为佳话。自己也与大她近二十岁的胡兰成相恋。两人的传奇性不相上下,正如一对双子星座,互喻光辉。中年出亡美国,从此生活在她所不喜的西方世界。她曾说:西洋人有一种阻隔,像月光下一只蝴蝶停在戴有白手套的手背上,真是隔得叫人难受。晚年孑然一身,丢失了美国身份证后辗转于汽车公寓。究其一生,她都没有摆脱掉那恼人的蚤子,在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惶然失措。肯尼迪被刺时,张爱玲道:像我这样的平凡女子,却有在这洗一个碟子的安宁。这就是张爱玲,一生与人世无猜嫌,却从来都如新人一般,世上没有适合她的身份与衣物,行止不容于人世。这是胡兰成对她的评语,怕是她唯一一件合体的衣衫了。

   这样的张爱玲比她的小说更加传奇。因为,小说的传奇是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在传奇中接通日常。而她本人的传奇,是高高得把经幡挂起,一望便知。她曾说穿衣比说话更能证明一个人,所以她自己裁定衣服款式,穿着老清装走在街头,这份惊世骇俗比起后来李敖倪震之流着长袍在校园内现眼高明得多。张爱玲的清装是完全幻想的产物,正如楚辞中的额冠博带长铗美玉。同样她也用经历来证明自己。那一路的孤绝逶迤,就是一件绝对刺激耳目的衣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张爱玲。

张爱玲绝不是愿意低调的人,她说,要快,要快啊,一切都要快起来。晚了就会来不及。她的胃口也绝不是清淡,是浓艳爽辣富于刺激性,欲出不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出名要趁早,晚了,连那份痛快也不那么刺激了。

如同她的母亲一般,睽违许久再回头研究,尽看着她的短处和痛脚。研究她的人亦在她的流年凋谢之后,去掉她的华丽和刺激,剩下了寂寞荒凉,且把这口口相传。这怕是她不愿意看见的。




贵族的女儿

衰败的血液 腐朽的气息 一管鸦片烟的熏蒸,一切华丽都仿佛冷凝的胭脂,屏风上的绣鸟,是静止的曲谱,而吹笛人早已不再。香炉已冷,余音袅袅,像个梦,也如魇。这便是张爱玲的童年。

母亲在镜前哭泣,圆摆褶裙,耳有明珠,鬓发齐整,父亲在烟雾与弦乐里拍曲狎妓,宽袍大袖,纯正中国士子的风流,惜却那也是遗少的最后风光。家中螺旋楼梯通往一口黑箱,独自玩耍的爱玲把它想象成一个温暖的所在,木器的暖香和铜钉的酸涩构成的是未知和幻想的境地。那时爱玲在飞扬的秋千上,说,我八岁要穿高跟鞋,十岁梳爱司头,十六岁要吃汤团、吃粽子吃一切最难消化的东西。某个角度,张爱玲是早熟的,早早换知人世的美妙与玲珑,她的目光会拐弯,看到影子里,梦境里,看到一盏明前茶的微漾的漩涡里。世界在她眼里,是个宝匣子,随时有可喜的玩意。

她的父亲,张廷重,被李鸿章的小姐严加管教古文修养极佳的遗少,他的定命就是在时代里茕茕独立,孤独度日。虽然父亲这个角色对张爱玲来说称不上亲近,但给了她引以为傲的上朔至曾祖父李鸿章的贵族血液。她的祖母与张佩伦的姻缘被写进《海上花》。现世的婚配便有了传奇的味道,让时间不远的过去迅速退去烟火气摇身做书中人。张爱玲说,这正是她需要的。虽然看起来全无作用。后来张爱玲初初走红沪上文坛时,出席一个女作家联谊会。有人酸溜溜得说:还贵族呢,扔一只死鸡进黄浦江里,全上海的人都喝鸡汤了。毕竟是操弄文字的,比方打得恶毒又让人无可奈何,因为精准。


一张爱玲幼年时的蓝色照片,是母亲亲手上色的。她回忆,母亲终于因为无法忍受父亲的风流做派而去留学时,家中一片慌乱。她和弟弟在角落宛如小耗子,看着母亲和那口黑箱将要去飘零。母亲的旗袍上金色绣线梅钱摇落,细细的经纬织成的衣裳,她走上前去,将小脸挨着,母亲的身体在下面因哭泣而急颤着。对于张爱玲来说,离愁或许转化为对这块布料的触感。正如她后日的小说,讲究质感。描写的情感几乎都有一种实体物质的对应:回忆对应朵云轩上的泪珠,小烦恼对应袍子里的蚤子,初尝情爱的欢悦对应尘埃里的花开。等等

张爱玲在父亲的大宅子里,经历父母失和争吵,经历旧宅子的阴沉,鸦片烟的迷香,以及后来后母的过来后的刻薄。之前,尽管家里的陈腐让她久违外面世界的清新,毕竟也是一种无收无管的自在。不拘着她任意生长。生活起居有疼爱她的老何干。后母带来了家庭政治,为了竖立家中说一不二的女主人的地位,不断开销张家旧佣人,对任何人的的任何话都做细思量,包括张爱玲与小弟。若只要有一句不曾顾及到她的体面便有风雨要兴。张爱玲对后母到来只考虑一件事:后母好对付么,怎么称呼。初时,两厢和悦。张爱玲在饭桌上,说,谢谢妈。还教育弟弟自己要用功。但最终爆发得无比激烈,家庭战争将张爱玲的性格推向极致,几乎影响了她此后的一生。逃离张家,与父亲断绝往来。一同长大性格更为软弱的弟弟,也只有在想到是他们一起度过那些日子,才感到几许亲。

在香港大学三年半,战火从上海追到香港。彼时张爱玲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学生。在港大名列全茅,有着保送去牛津的光辉前景。战争打翻了一切,由此张爱玲对人世变幻无常更为深刻得体谅了。她回到上海,隔断与家庭关系,开始卖文为生。

燕子楼空 佳人何在
须知,既然吾等视张爱玲为传奇。现在所论一切都是诛心之论,只要借他们的离合之情抒咱家自己的兴亡之意。因为客观之上还有客观,从来没有真正这么一个精确的客观所在。

看官都承认张爱玲的那点好日子是让胡兰成带走了。如果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的爱情是一出折子戏,那将是最完美的才子佳人,甚至可以是一个公主王子的童话。因为折子戏是发生封闭的时间与空间里,没有开始没有结尾,只有中间的浓情蜜意。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需鲜活一炉香燃尽的时间。譬如在看李香君与侯方域成亲时的美满,哪会知道最后二人遁入空门,对面相逢不相识呢。张爱玲与胡兰成,就是这么一折骗人的金玉良缘。遇见了,相爱了,私定终身了,写一张婚帖几笔功夫就算结婚了。终日厮守在张爱玲常德路公寓的卧房内。写字、说话、品画,论文章好坏,数交响乐短长。这样琴瑟和鸣几乎要人人艳羡。但究其实质,胡张恋不过一场春梦。一个花骨朵落在头上就惊醒了。他两厮磨时交过着文字瘾,赞美爱玲是:“花来衫里,影入池中,纵使亲近,亦不沾染。你是来得去得。”反了反了,这说的其实是胡兰成自己。
时局未变,情谊却换了江山。胡兰成对此亦有自知,他说:我与爱玲,结了婚也做不像夫妻,一个仍旧是金童一个仍旧是玉女。只合终日在房里厮磨,客气之间仍有些生疏。张爱玲彼时二十三岁,揣着满肚子纸上沧桑,蜗居度日,说是玉女不为过,而胡兰成已是结过三次婚儿女绕膝的人物了,依旧自称金童不免牙酸。

胡兰成的婚恋观是捡到蓝里的都是菜,张爱玲晚年亦不无负气得说:“胡兰成会把我说成他的妾之一”,而张爱玲看爱情,是独一无二,是如江河浩浩、天地绵长:“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现在看来,这简直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人说的痴话。自以为两个水晶心肝玻璃人的小男女,一眼万年。可以想象,她在写这篇《爱》的时候,是如何充满了对爱简直蛮横的胆壮气长。张爱玲是工于写作心计,而实际操作中尤为欠缺。她过于天真又过于盲目,对胡兰成说“兰成你说你没有离愁,我想我也是。但这一次你去南京我竟伤感了,我想过了,将来你就只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也可以。”这真应了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只是后来温州千里寻夫的时候,已经不受当初惘若浮云那般心境的控制了。在夹巷中,最后一次问胡:“我没有你这样大的志气没有天上地下没有君子小人 在我心中只有你和我 在我这里你是绝对的唯一的 我若是有一条命是给你,就不能也不会再给另外一个人.我爱你就只能是这样。我不要雾数,我不要散乱淤塞的忧伤,昏暗污浊我不要 !”
像张爱玲这样聪敏锋利又高傲的女人,做到这样几乎是极致了。掏心掏肺得催逼天地,只问一个情字。胡兰成也真是极品,他骋目虚空,精鹜八极,曼声答到:“能清刚简洁自然好!但这样修边修幅,到底不是我这个人!人世渺远浩瀚,是浮云千里,光景无限!是烂漫又庄严!这样断裂切割的情爱只能是西方的!是理,不是情!情是花开,是自生自美自凋谢,无可干涉!我不为小周的事辩驳,我只要你明白,我不能选择不是因为我不爱你,而是我不这样来爱你!是'真'的不能选择!世间一切最好的东西也不能选择!我和你既是真,更是极致的好!你总会知道的。”这段话真是感天动地,就是单拿出来看也是绝对的好文章,否则胡兰成也不会在《今生今世》中笃悠悠写开来去。他一定忘记了自己同样也说过,“她的神情,是小女孩放学回家,路上一人独行,肚里在想什么心事,遇见小同学叫她,她亦不理,她脸上的那种正经样子。”他应知张爱玲除了有一副水晶心肝也有这样的幼稚认真糊涂可笑。他知道张爱玲就是拿一根针也势如千钧,遑论是她人生中的初恋绝响。”

前局尽翻,旧人皆散。飘零斑驳,牢骚懒歌。罢了这些牵扯不清的感情债,回到当初春阳佳日,常德路的公寓内,桃红色的壁纸,式样简洁的家具,桌上几瓣剖开的新橙,床头的摆着核桃酥与玻璃盅的红茶,曼妙窗纱,透着残照如火。剧中最美的一段:张爱玲递给胡兰成一封信,信里是她的照片,片子上写: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时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门口告别时两相牵持,镜头无声切换,音乐缠绵婉转。特写的是爱玲那乌黑灵秀的眼珠子,微微上撇的眼线,仿佛真有一朵花不是从尘埃里,而是从瞳仁里开出来。她低头掩门,他愣神微恙。店铺里,暗影沉沉,春天的光使得暗影也格外厚暖。老板娘在板铺上插一束桃花。使胡兰成想起这也如爱玲一样,那姿态真是艳。这怕是最好的时光了,如何表达这种传神细腻无以伦比的美,怕是让导演颇废了思量。
只是当一切告罄时,是搬空了的公寓中,旧物凌乱,故纸堆里半张当初的通信,写着: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响起爱玲诀别的一句:我兰成!真是有无限的惨伤。



五伦之外 孤旅浮孑
  
君臣、父母、兄弟、夫妻、兄弟。人之五伦。任何人要安身立命比处于这五伦之中。张爱玲偏不。她卖文为生又年少盛名,没有发饷的boos,自然也无君臣一伦。她与父亲断绝来往,与母亲亲而不近,又各在天一边,也无此伦。与兄弟不亲,与胡兰成分手,后来移居美国又与唯一的好朋友炎樱分别。她和莱雅的婚姻一直到赖雅过世,此后二十六年一直到1995年过世,这茕茕独立的二十六年里,五伦之中真的一伦也无!这是怎样的孤独清冷,不可为外人所想见。张爱玲晚年坚持不与人打交道。关心她的人将书稿或者配好的中药,放在她门口再揿下门铃,等她来拿。可就是她这样的人才能做到,与人世无猜嫌,又不沾染。胡兰成写张爱玲,字斟句酌倒是都很贴切。中国人常感叹: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又说天地不仁视万物如刍狗。可毕竟没有谁能真的做到这么清明决断,此身之外不多费气力,天地待我不仁我亦不仁,两厢有礼又不相欠。张爱玲这一生恰逢在天下大乱里,也就成了一段传奇。



《她从海上来》据说是一个黄金班底梦幻组合。制作人徐立功,导演丁亚民,编剧王惠玲。这三人都是台湾戏剧间的腕儿,相互之间几经合作。尤其可见功力的是编剧王惠玲,考证了各种张爱玲研究资料文字记载,将张爱玲一生可考的事迹细细梳理编织成剧情血肉。这对于张迷来说,是天大幸事。对张爱玲以及胡兰成掌故、文字知道得越多,体会越多。赵文瑄在接受采访时,说有这样的班底,再加上刘若英,无论如何他也要演。当被外界批评形象不像胡兰成时,他说只要抓住精神精髓就是成功了。而刘若英也表示,不在乎她和张爱玲本人形象像不像,关键是对气质的把握。而我甚至认为,只要在剧中自圆其说就是胜利,毕竟谁都没有直面过张爱玲与胡兰成。对他们的想象多半出自文字中。周所周知,靠文字猜人模样又是最靠不住的。显然,在这本电视剧中,二十四集侬纤得衷,修短合度,演员的演出又极见火候。与灯光、美术、导演对剧本的把握,这几样综合起来,就折算成观剧时的沉醉、感动、感慨、一点苍凉与十分华丽!

 3 ) 燕子楼空 佳人何在

当写完诀别分手的书信之后不久,爱玲搬家了。
从一个人的世界全然消失,可能是彼此彻底从各自人生中交割的最好的方式。
在离去之前,她在之前的屋里发现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是啊,人去楼空,是一种与过去果决而无留恋的告别。
就像是那张被揉碎,扔弃的纸团。

关于历史,关于名人,多少还是带着一些想要八卦的心理在。
张爱玲的爱侣,会是怎样的人?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
总归是想要探究一二。
不明白历史,也弄不懂立场。时代,真是难以名言的大背景。
因为没有经历过,就不明白立场的罪恶与不可饶恕。
不知道一个文化人在历史的大浪滔天里,怎样倾覆。
所以,很难评价胡兰成的政治问题。
想来,我倒是想好好拜读一下他的文章了。

关于情感,若是像这部剧里这样说来,胡兰成的多情倒也是情有可原。
这种困局中的取暖,与张爱玲在美国与那个老头结婚,似乎同出一辙。
说不出好坏来。
生之困顿,总有需要慰藉和安慰的时候。
更何况,那几位女性,也都有其可爱之处。
与相爱的人相忘于江湖。与同境之人相濡以沫。
这就是他们最终彼此的归宿。

他从远处走来。
她站在桃花树下。
他看见站在桃花树下的她。
她说:原来你在这里。
他说:原来你也在这里。
然后便告别而去。
多年以后,
他们也会想起当年,
在桃花树下的相遇。
这就是红尘中彼此相遇而分离,最美丽而简洁的缩影。

他回来找她。
站在门前,门铃响了,门内却再也没有那个女人的回应。
电梯上上下下,哐哐当当的声音,却还一如昨夕。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4 ) 令人心疼的女子

除了偶尔找几部美剧来Kill Time之外,已经很长时间没认真看过一部电视剧了。无意中发现《她从海上来》,刚看了几集,一不留神居然被感动。喜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戴JJ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到张爱玲的作品,大为震撼,废寝忘食地读完,惊叹世间竟有如此文章,如此女子。身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女性文学研究者,戴JJ既愧赧于自己专业上的盲点,更颇有发现新大陆的惊喜。没想到不出几年,张迷顷刻间遍地,铺天盖地都是赞美评论文章,倒把人吓了一跳。所以说文学界其实跟娱乐圈也差不多,多的是跟风的事情,一阵一阵,抽风似的。

老顽童夏至清同学当年力捧沈张,他的学生王德威先生至今仍奉行老人家意旨,讥讽胡兰成“小汉奸负心男花心鬼”之余仍不忘对张小姐留几分怜惜。能在学院的高墙之内和市场的商海之中同时赢得盛名,张爱玲也实在是难得了。看今天在文学界上窜下跳的那群人,王蒙老朽且无趣,铁凝久已难见佳作,刘心武从来就是一个混混,余华的瓶颈好多年了还没突破,也就王安忆还算保持了持久稳固的创作力。新的,如郭敬明之流,抄了别人的东西还要“刷牙时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不禁泪流”,引得他裙下一众小男小女怜香惜玉,忙不迭地为他讳为他骂为他争吵为他胡说八道,活该全部拖出去砍了。

算来算去,几十年文坛之中也难得如张小姐者。人总是健忘的,于是就不复记得95年美国公寓里那个贫病而死的老妇人,不记得那个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全无佳作问世的平庸写作者。只一窝蜂地翻出《对照集》,望着相片里那个并不美丽,却着实颇有韵味的女子,添点脂粉,画点浓妆,恨不得打扮成第二个林徽因才肯罢休。额的神也!流氓胡兰成屁颠屁颠地出书,乐陶陶地以“张爱玲的丈夫”自居,居然没有人舍得把他大卸八块再扔出去喂狗。所以说,这个世界时常不讲道理。

Anyway,看《她从海上来》,意外地喜欢上刘若英清淡的表演。她并非我喜欢的歌手,正如奶茶也不是我喜欢的饮料。我喜欢极干净的东西,如清澈的沸水沉浮出的绿茶——搞不懂为什么还要把腻乎乎的奶油奶粉还是奶精搁进去。《她从上海来》中第一次发现这女子的美丽,惊诧非常。

曾经恐怖地设想,以为会在电视里见到一个卫慧般妖娆的“美女作家”。幸亏,阿弥陀佛,幸亏没有。那张干净的面孔,已然不复为最青春的韶华,甚至难以直呼称其漂亮——然而张爱玲,大约才从来不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吧。 只见她始终落落寡合的神情,如舞会上无人邀请的女子,或者大龄未曾出嫁的姑娘,目光里浮动着茫然。在冰天雪地里,她已渐渐褪色的红颜与瑞荷苍老的白发,寂寞,始终还是寂寞。

小白曾称张为“寂寞的孩童”,深得我心。于是再看这电视剧时,心中便难免有一处隐隐疼痛。张爱玲在上海沦陷区大红大紫之时便有评论家疑惑“如此年轻的女子,如何写得?”她难脱刻薄的文字、书中随处可见的清冷笔调,似乎掩盖了这个奇异的女子在生活智慧上惊人的匮乏。干净的面孔,沧桑的笔触,冷冷的暗嘲、然而神情里难脱那般幼稚的茫然,怪道瑞荷喃喃自语“Don't lock me out。”——只是这样的女子,何曾将任何人迎进心扉?

最为心痛的,还是她苍白着面孔,“I have to go with my writing”。和W讨论过,为什么漫长余生之中,这旷世的才女竟未曾再有过惊人的佳作。W轻声揣度“大约是因为离开了上海吧。”默然。你写出了倾城的恋情,却竟终生未曾摆脱那一片土地上的飘荡的幽魂。比起那个肉麻的陈丹燕,市井俗事里的张爱玲始终是那般不俗的女子。

念其今日盛名,见她初入美国之时全无自信更全无自我认同的茫然,看那段外人无从置评的感情,思及四十年后寂寞公寓中那位苍老的妇人——总有什么,在湿润我涩涩的眼眶。

 

 5 ) 有女倾城─与夏志清谈张爱玲

有女倾城─与夏志清谈张爱玲(上)

夏志清在一九六一年出版了英文版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次让美国人知道了鲁迅、茅盾、老舍、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

今年夏天回国商务旅行时,从上海淮海路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台湾知名女编剧王惠玲的电视剧《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DVD带到纽约,一口气看完。像王惠玲的《人间四月天──徐志摩传奇》一样,这部电视剧令我深深感动。当看到最后一集张爱玲临死前不久念写给夏志清的信时,我决定去找夏志清。

二○○四年十月十日 星期日

今天早上,阳光灿烂好心情。「找夏志清去,请他出来吃个Lunch!」十二点三十分,我开车到他在哥大附近的寓所接他,一起去东六十四街的China fun「中国欢」饭店共进午餐。

明亮豪华的店堂内大都是美国人在品尝中国美食,我和夏公坐在阳光射进的落地窗前,一边大块朵颐一边聊天。我讲:「夏公,我最近看了《她从海上来》,我算是半个张迷吧。看过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可能因为我和张爱玲都来自上海,我对她的人生与感情世界实在很有兴趣。」

「什么《她从海上来》?我没有听说过。」夏公说:「不过,你该感谢我啊,是我把张爱玲从遗忘中挖掘出来的呀!」他讲张爱玲一九二○年生于上海,比他大一岁。他就读上海沪江大学时,张爱玲在圣约翰,正大红大紫地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到〈金锁记〉一系列小说,用柯灵的话来说,张爱玲的辉煌时期只有两年。夏公和她的第一次见面是大学文友聚会,他只记得张爱玲戴了厚厚的眼镜,穿著自己设计的「惊世骇俗」的奇异服装,她的清高和与众不同时尚风格,让他印象深刻。

夏公取得耶鲁博士学位后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文学系任教授,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拨款的研究资金,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他在一九六一年出版了英文版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次让美国人知道了鲁迅、茅盾、老舍、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的名字。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期间,夏志清大量阅读博览从明清到现代的文学戏剧小说,突然他发现「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出色的中篇小说」。这样的评论引起不少人的异议,认为他「过分偏颇」。但是现在我相信此书发表的六○年代初,张爱玲正在美国忍受贫困生活煎熬,这句话一定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新的希望。

「夏公,您和张爱玲关系如何?」我问。

「好朋友呀,我是她最信赖的人。我欣赏她能用中、英文写出漂亮小说。」老人笑了,用令我熟悉的上海话讲:「张爱玲去世前几个月给我写了最后一封长信,哀歎老年孤独生活的不易和对文学的依恋。唉,胡兰成是个大坏蛋,什么女人都要沾手,生活品格比政治品格更低下;赖雅又太老太穷,自己明明中风多次却不告诉比他小三十岁的张爱玲。结果婚后仅两个月再次中风,给了她沉重打击。张爱玲为了给丈夫筹钱治病不得不为港台写应景笑剧,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和大好时光。嫁给这两个丈夫,真真作孽。」
「张爱玲在美国为什么这么穷?她在美国的生活资金来源究竟是什么?」

夏公讲:「刚来美国时她到麦克道威尔慈善文艺营免费吃住写作,但期限很快就到,她的小说《粉泪》也失败了。后来胡适介绍她去哈得福特文艺营,我再介绍她去麻州赖氏女子学院研究所专心翻译清代小说《海上花》,时间都不长。我再后来是推荐张爱玲到加州柏克莱大学当了短期驻校作家。但是都没有解决她的经济困境。真正关键的忙倒是在我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之后,我和台湾的《皇冠》出版集团的平鑫涛、香港的宋淇一起协力陆续再版她四○代的小说。《皇冠》和张爱玲的合同还是由我代张爱玲签的呢!虽然版税有限,但总算可以维持生活,不须四处颠簸了。张爱玲后来精神出现幻想症,认为美洲跳蚤到处跟着她,她不断搬家。根本没有家具,拖著一大堆纸袋不断四处搬家,把自己翻了十几年的英译《海上花》手稿搞丢,把赖雅的信和我给她的信也弄丢了。死时家徒四壁,屋里连一张写字台也没有,只有一个旧床垫,她太苦了!」夏公唏嘘感歎,接著话题一转,讲:「唉!张爱玲的英文、绘画、服装设计倒是样样有功底,如果她不是一头钻进什么文艺营搞创作,而是先到纽约,像你这样先打工,再读书做生意就好了。如果张爱玲搞服装设计,很可能会打入美国主流社会,等经济富足生活无忧了,再像你这样拿起笔来边经商边写作就好啦!问题是张爱玲绝不肯纡尊降贵放下身架从打工做起,她一来美国就把自己在『文学』中限制死了。」

我又问:「胡兰成是汉奸、赖雅信仰共产党,您看张爱玲是否有爱无类?」

「张爱玲作为文学艺术家,对爱情自然神往。她看重的是胡兰成的才华和赖雅的剧作家及哈佛背景,自然不去计较他们的政治身分了。这两个男人的政治倾向都给她带来了灭顶之灾。胡兰成作为通缉犯耻辱地死在日本,赖雅原来不是个等闲之辈,他的好友辛克莱·刘易斯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说这个奖有一天会颁给赖雅。但后来他成了捷克共产党头头的好友,信仰共产主义,遭到美国文艺主流社会排斥,再加上写作不出成果,一穷到底。依我看除了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那段初恋时间,身无分文的他给张爱玲带来的幸福也实在有限。」


有女倾城─与夏志清谈张爱玲(下)

「夏公,赖雅死时张爱玲也只有四十多岁,依我看她也是可以再找个伴侣的。」
「哪里容易!除了赖雅这个老头儿,依我看在美国再没有一个男人追求过张爱玲!赖雅多次中风造成婚姻不顺,后来她得了幻觉症。不过即使如此,张爱玲清醒时心地仍很清高。」

「您举个例子好吗?」

夏公讲,张爱玲有一回在纽约逗留数日,他去看望她。张讲胡兰成写什么《今生今世》、〈民国女子〉借自己的名字为他粉饰炫耀。给她写的信也有阿谀谄媚之意。张爱玲对这个当年曾经让她「欲仙欲死」的人早已冷漠鄙视,不予理睬。「后来张爱玲给我写信说,如果她回信给胡兰成,势必要『出恶声』的。」夏志清喝了几口青岛啤酒后继续畅谈:「相比之下,赖雅虽然苍老体弱一贫如洗,但毕竟对她怜香惜玉,关注她的写作也护呵她的幸福。赖雅以后,依我看她对男人完全失去了关注与兴趣。」

讲到这里,夏公变得愤慨起来:「但是这个赖雅,因为穷得淌淌滴,一定要张爱玲去流产!孩子对于女人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啊。张爱玲流产后真真是萎谢了。如果她有个一男半女,在以后寡居的几十年中会给她带来多大的欣慰快乐!我想,这可能是她在最后的《对照记》中既没有胡兰成,也没有赖雅的照片文字的原因。这两个男人实在都不值得她爱恋思念!」

「夏公,恕我直言,张爱玲从六○年代到八○年代给您写了一百多封信,在当今社会就是情人也很难写这么多信,你为什么对她这么关心备至?」

夏公哈哈一笑:「因为才华啊,我喜欢她的才华,也同情她的境遇。张爱玲原来有一个梦想、一个期待,那就是定居纽约市,东山再起。但是她太穷了,又不肯做写作之外的事,怎么可能在纽约生存呢?我有时想,如果她生活在纽约,可以写写第五大道、时代广场、林肯中心这些有血有肉真实的美国大都市生活。可她来美后一直在小地方生活,孤陋寡闻,拒交朋友,总是独自埋头写些三、四○年代旧上海的东西,虽然她英文好,但美国人是不要看的呀!张爱玲对现实的社会和人失去了兴趣,这是她的致命伤啊!」

我又问:「据讲在纽约,最关心、最帮助张爱玲的只有两个人:您和胡适先生,是吗?」

「张爱玲五○年代刚从香港来到美国时,住在纽约市救世军女宿舍中,胡适放下架子去看望她,还仔细读完了她的英文小说《秧歌》,我知道后很感动。这也促使我后来静静地读了张爱玲的全部作品。她因为胡兰成的关系被打入冷宫,但我发现她的中篇小说是最好的,无人可比。」夏公讲到他六一年的论断,还这么固执。

「胡适在张爱玲经济窘迫时,写信推荐她到哈特福基金会去住了半年,后来胡适结束了在纽约的生活,回台湾去了。我继续尽自己的努力,联系在美国各大学、研究机构的朋友,推荐她、为她找工作,这样成了张爱玲最信任的朋友。论人论文,我还是最喜欢张爱玲的华丽与凄凉。」

我讲:「华丽与凄凉,这句话是你这儿来的呀?」

夏公讲:「唉,张佩纶曾是位封疆大臣啊,李鸿章爱才把女儿嫁给他,两人恩爱生了张爱玲的爹,可这风流高贵的张公子却不幸成了吸鸦片的败家子。李鸿章家财万贯啊,张爱玲也是含著银汤匙出生的;可到了张公子卖掉母亲(李鸿章女儿李菊耦)陪嫁的十一幢别墅中最后一幢别墅,还清鸦片债后,他只能在上海小弄堂租一个十四平方的小屋,窝居等死了!李鸿章作梦也不会想到,他当年来美国时被美国达官显贵团团围绕,可他的曾孙女却在美国沦落去住救世军宿舍,穷到去嫁美国穷老头,穷到去打胎……这载沉载浮的人世本身就是一本小说。」八十三岁的夏公思维清晰敏锐,不愧为耶鲁英美文学博士。

十月十七日 星期日

这一周忙碌于商务和社交活动中,有朋友讲「在纽约生活, 好比天天过节」,说实在,不少觥筹交错的晚会,和上周日相约夏志清比起,只是淡淡一滴水。

我几天来挥不去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张爱玲生命中如此重要、在台湾文学界又名气很响的夏公,居然不知道风靡两岸的电视连续剧《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呢?」我拎起电话:「夏公,距上次见面,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今晚上我想到您家拜访,并请您去哥大餐馆吃饭。」

五点钟左右,带了我的宝贝DVD《她从海上来》到了夏公家。我们在沙发上坐下,我取出第十盘碟片,夏太太放进DVD机,电视屏幕上出现张爱玲正坐著公车去看牙医,然后坐在家中地上杂堆中给夏志清写信。

张爱玲旁白:

「志清,多谢你来信问候,我这几年是上午忙著搬家、下午忙著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所以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诞行径。直到昨天才看了你一九八五年以来的来信。

我这样莫名其妙,望你不会见怪。你来信问我为何不趁目前中国出版界女作家热振作一下,问题在于我得了慢性病。虽然不是大病,但光看牙医就是两年多,目前还在紧急状态。收到信,只看帐单和紧急的业务信,你,还和久不通信的炎樱的信,都是没有看就收起来了。日而久之,我也荒废了日常功课。」

「夏公,」我犹豫了一下说:「从六三年到八二年,张爱玲给您写了一百多封信,你能拿出几封给我看看吗?」

夏公从书房拿出几页张爱玲的信和一个她的信封。张爱玲的黑色钢笔字很清秀,信都是竖式书写的,用的是薄薄的白信纸。有一封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信,六十三岁的张爱玲在圣诞节前,孤坐在陋室的灯下给夏志清写这封信:

「志清,年底写圣诞信,也没找出上一封信来再看一遍。忘了你提起Diana Chang的小说,寄出后马上想起来了。前几天匆匆写信,又没来得及说。其它你找人译出来,一定有许多人赞赏。……宋淇前一时又生了场大病,现在刚好点……光就我来说,我一向对出版人唯一的要求是商业道德,这些年来?珔皇冠?珝每半年版税虽有两千美元,有时候加倍,是我唯一的固定收入……」

张爱玲用打字机打出的地址,她既没有用Eileen,也没有用赖雅Fedinomd Reyhor的姓氏,而是一个Chang。

时间飞逝,夏公拿出一本英文著作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中国古典小说》)送给我。出门前,夏公坐在书桌前,用清秀的字体为我写下张爱玲给他信中的一句话:「我是爱著人生,对文艺往往过苛。」和张爱玲所喜爱的《论语》中的一句话:「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

(周励寄自纽约)

 6 ) 三年五载是一生一世

    在酷夏发现这部电视剧,让我苟延残喘宅在家里百无聊赖之际终于有了砍杀时间的利器。

    编剧是王惠玲,她将零星散落于张、胡文章中的事迹针脚细密的编织成了流动的影像,细节皆有出处,并非胡诌,可见是做足了功课。

    对白细腻,演员表演也算到位,只是由赵文瑄来演胡兰成有美化之嫌。赵文瑄人既英俊,称得上是美男子,气质又儒雅,简直可以算完美。

    他的“胡兰成”,明明始乱终弃,却好像还得着一点理,还带点天真,“我以为我喜欢的,爱玲一定会喜欢”,仿佛天经地义,却让人不怎么讨厌得起来。

    看来以貌取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前看到胡兰成的一张相,已经年近花甲,鸡皮鹤发,我又听了很多评价(不外乎骂他),看了《今生今世》,只觉得这人油嘴滑舌,面目可憎。

    看这部电视剧,又觉得胡兰成本人年轻的时候,不一定仪表非凡,却必定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行止见识也一定是极为舒服妥帖的,是人见人爱型。若是你我见了他,多半对他心存好感。

    你别骂,如果是你我看得出他的面目可憎,张爱玲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她的眼光何等挑剔!她是你我觉得平常的人她都觉得猥琐荒唐可笑的。

    况且他这一路这么多女人,小周尚可以说年轻无知,范秀美难道也眼浅?更何况见惯世面的佘爱珍。她们可都是知道胡已有妻室的(包括张爱玲)。

    也可以说这男人手段高明。不过骗人的最高境界是先骗得自己相信。胡兰成是坚信他对每个女人都是真心的。你觉得可笑荒唐,却也有几分真实。

    不过多情却是无情。胡兰成形容张爱玲是与世间万物都撇得干干净净的无情的人,像神仙一样的存在,却唯独对他动了凡心。

    张爱玲抱定决心做像她母亲姑姑那样精神与物质皆独立的女子,而她又那样聪明,鹤立鸡群。凡夫俗子庸情俗爱皆不入她法眼。她得学会忍受寂寞。不过毕竟她年轻,一时遇上个有能力欣赏她,精神上与她交流的,就深陷迷途了。

    初相识,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分手时,张爱玲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突然觉得张爱玲爱胡兰成实在不浅,所以既是不幸也是幸。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必定是极快乐的。

    人生无常,欢喜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沉寂与荒凉才是常态。

    张爱玲写《十八春》的时候与写《传奇》的时候笔触已经不同。先前她是冷眼看世事,自己全然不沾衣,无欢喜亦无悲哀,无同情也并不憎恨,顶多取笑两下。

    《十八春》里,她写道,“星期六是最好的,到了星期天,却已经是夕阳无限好了”,“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她开始喟叹人生。

    我想,她与胡兰成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虽然结局悲凉,快乐却是让她终身难忘的。毕竟,他曾让她“开出花来”,让她曾经盛放。

    电视剧对于时间表现的不够充分,半生的岁月变迁没有怎么体现出来,毕竟电视剧的表现手法有限,无法做到像《甜蜜蜜》那样,所以我也不怎么伤感。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必替张爱玲跳脚骂胡兰成,因为我们未必了解。

 短评

茹萍太美,字字珠玑。

6分钟前
  • 邱尔
  • 推荐

赵蜀黍出现之前我是拉着看的,赵蜀黍出现之后我一不小心就看了通宵。。。

7分钟前
  • Iras🍃
  • 力荐

最凄凉的不是张爱玲 是张子静+1

9分钟前
  • 茶糖
  • 推荐

赵文瑄演得更好

13分钟前
  • 小壳
  • 力荐

明知没人能演得了张爱玲...可仍狠不下心视而不见

17分钟前
  • 王小邪
  • 还行

胡兰成是多情近乎滥情,张爱玲是薄情近乎专情。刘若英演张还是过于钝,张的面相和文字多少都给人一点尖锐的感觉。很喜欢张爱玲和胡兰成恋爱阶段的台词,就那么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深情又不甜腻,文艺而不酸腐。但是想想张爱玲一生为父母战争爱人所伤,最终孤苦终老,不免叹息。

21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中文系必看!

26分钟前
  • 沐恩
  • 推荐

张爱玲其文是一码事,张爱玲其人则是另一码事,张迷粉丝就更是别的一回事。这部剧演的玲不似玲成不像成格局低视野浅还能如此高分。。顾影自怜太掉价了。。

27分钟前
  • UVU
  • 很差

李安御用编剧王蕙玲的深厚文本做引;继张幼仪之后,刘若英从林忆莲、秦海璐、徐静蕾等候选女演员中脱颖,诠释张氏传奇;加之赵文瑄击败陈道明、孙红雷、陈宝国、王志文而出演胡兰成;张艾嘉也赠献外婆的一件绣金线旗袍;奶茶塑造哀怨柔和版的张爱玲,虽少了冷漠孤高,亦是相对还原史实的佳作。

2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总觉得奶茶的性格难以和张奶奶的“傲”联系在一起,不知演员为什么选她。第二遍看了,任何关于张爱的八卦我都不愿错过。只是把该剧的赵文瑄联想成胡兰成,怎么着都觉得抬举了胡兰成。

32分钟前
  • Mancy Tsai
  • 还行

台词都是根据书信回忆录写的,但比许鞍华的《黄金时代》要聪明。塑造的最好的人物是赵文瑄演的胡兰成,温柔儒雅滥情,真诚又不知廉耻,想当渣男的人都该学学他的话术。

33分钟前
  • 獭君
  • 推荐

不知道怎么会有人诟病。王惠玲的编剧、三宝的作曲、金马影后刘若英的表演,剧情完全还原历史,很多对白都是参照张爱玲的回忆文字写的。只能说觉得不好看的人首先不喜欢文艺片,再者就不了解张爱玲。资深张迷五星力荐 @2011-08-03 08:06:00

34分钟前
  • 老咪
  • 力荐

真实的胡兰成若是有赵文瑄的半分儒雅,我也是相信张爱玲会陷的。

36分钟前
  • 南国的小伙子
  • 还行

连胡兰成这种薄情小人都被他演的多情且贤良,真是没什么话说了。

39分钟前
  • wa1492
  • 推荐

影片结束的照片回放中泣不成声。感谢编剧对滔滔人世、艰难红尘中的每一个人、每一颗心的体贴与慈悲。

44分钟前
  • 徵音
  • 力荐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47分钟前
  • 心玦
  • 力荐

剧中的情景皆为在读张爱玲作品时脑海中想象到的景象~太经典了!

52分钟前
  • 迪仔I编号223
  • 力荐

刘若英太乖了,念着张爱玲的台词却没有她的气韵,胡兰成给赵文瑄演得越发绵软,全不见政治“抱负”,虽然纯粹当一个唐璜式的情人来看也算得上魅力无边;剧本看得出的用功,许多有据可查的细节,才女的一生真让人一声叹息呀

54分钟前
  • Sylvia
  • 推荐

编这个戏的,写本子的,演的,其实都在做一件不讨巧的事,稍不留神就要被口水淹死。不过……其实真的挺好的。

59分钟前
  • 松如
  • 推荐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昨日自你处归来,心头盘唱这八个字。上海的云影天光,世间无限风华,都自你窗外流过。粉白四壁,乃是无一字的藏经阁。十八般武艺,亦不敌你素手纤纤。星沉海底,斜阳古道,临水照花,这些恭维赞美之词出自赵文瑄之口,实在难以不沦陷,温柔儒雅得不像话,他太合适又太不合适。

60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