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圣治

恐怖片日本1997

主演:役所广司,萩原圣人,氏木毅,中川安奈,洞口依子,绪方义博,大杉涟,诹访太朗,田中哲司

导演:黑泽清

 剧照

X圣治 剧照 NO.1X圣治 剧照 NO.2X圣治 剧照 NO.3X圣治 剧照 NO.4X圣治 剧照 NO.5X圣治 剧照 NO.6X圣治 剧照 NO.13X圣治 剧照 NO.14X圣治 剧照 NO.15X圣治 剧照 NO.16X圣治 剧照 NO.17X圣治 剧照 NO.18X圣治 剧照 NO.19X圣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2:42

详细剧情

东京连续发生数起离奇命案,所有尸体上皆刻上“X”符号,而在场的嫌犯都不记得自己所为,这令警察们大为困惑。刑警高部(役所广司饰)断定有人利用催眠术行凶,一名在海岸徘徊的半失忆青年间宫(荻原圣人饰)成为怀疑重点,与该青年接触过的教师、警察和女医生都这样杀了人。

 长篇影评

 1 ) 除了长镜头,或许在剧本方面还有些打分的理由吧?

以下内容含大量剧透!!

1、本文作者自认为众多评论者并未正确理解影片,故作此文章。

2、整理本片多个无法解释的镜头和场景,结合网上各评论,得出本人认为本片的剧情走向。

3、字幕有大量不恰当翻译,本篇文章以作者耳力判断正确翻译。

4、本文属个人理解,请各位读者自行斟酌判断可信度。

5、请至少观看一次影片后,再结合影片阅读本文。

以下为正常观影时,完全无法解释的片段(标记A):

1、本片有三个无法解释的抖动,像是地震般,物件在震动。分别在片头刚开始前一分钟,主角的妻子边的桌子;1小时37分,护士的休息室,和警察的休息室。

2、1小时28分部分,主角在洗衣店没有取到衣服,店员说“会不会是你老婆取走了。”,主角回,“不可能。”

3、35分钟主角妻子迷路,与37分钟主角妻子到医院,并且声称自己不记得片头时就看过的《蓝胡子》。

4、1小时46分,主角听的了一段无法理解的录音。

5、1小时47分,护士离开废弃屋子,最后一个镜头给的是脖子上有X的女尸。

6、同1小时47分钟开始,到片尾结束,服务生在收拾完东西后,提起了刀。

7、1小时26分钟,主角看着入睡的妻子,去厨房拿了刀。以及随后立马切换到的巴士镜头,主角和妻子坐在老式巴士最后一排,窗外是云雾,谈论关于旅游的事情,主角否定了旅游(下个镜头是送妻子去医院)。以及,1小时40分钟主角一人在巴士后排。

以下为正常观影时,能够理解,但存在疑点的片段(标记B):

1、1小时30分钟,佐久间找到的一部摄于19世纪的短片;1小时33分钟,佐久间找到的一本书,上的一个肖像照,以及他与木屋子里的“某人”对视(实在没看清这人是谁)。

2、1小时42分钟,主角前往木屋子,查看了一张,与佐久间找到的肖像照相同的肖像照。

3、1小时43分钟,主角与间宫在木屋子碰面,间宫说“为什么放走我?”、“放走我,你才能单独知晓我的秘密”,主角枪杀之,回“想起来了吗?”,间宫点头。

4、主角三次关掉家里的滚筒洗衣机:16分钟时,主角第一次回家,关掉滚筒洗衣机,镜头表示洗衣机里面没东西,而后妻子又打开,今天的晚餐是主角自己热的;1小时时,主角回家关掉洗衣机,发现妻子不在家,出门找;1小时25分钟,主角回家关掉洗衣机,妻子再打开,主角摔了碗里的生牛肉。

5、1小时2分钟,主角要求扣押间宫物品,发现疤痕,而后找到间宫住所。

6、1小时12分钟,主角找到间宫,“你逃不走了。”,而间宫回应,“是你想逃走吧。”,主角说“我知道你的把戏”,间宫回“是想找个答案,才来找我吧?”。而后,主角在逼问下,向间宫倾诉妻子并不理解自己,并说“为什么你这样的人这么轻松,而我却备受煎熬?”、“我要一辈子都照顾这样的老婆。”、“要没你,我和老婆一定会很好”、“我已经完了,但不能原谅你们”

7、1小时13分钟,间宫打开打火机,立刻被主角拍落。1小时16分钟,主角说“没光你说不了吗?”后,打开打火机,放在侧方,没有直视。打火机被屋顶渗透的水熄灭,主角看着水滴,间宫说,“这水能让你解脱,解放身心,像我一样。”主角打了间宫,出门,又打了告诉间宫主角个人私事的那个同事。

8、59分钟,间宫要求吸烟,主角抢过香烟拒绝。

9、1小时23分钟, 间宫对主角说“听到了我的声音,说明你是个特殊的人”、“一开始你就知道吧,我也知道”、“你是个能够读懂我的人”之后,主角殴打间宫。

10、33分钟,主角猜测凶手,是催眠师的可能性,用光催眠。

11、11分钟,间宫问杀妻者,“很吵,是什么声音?”,回“是浪。”,间宫说,“太安静了。”

以下结合各判断,开始推理。

前提,剧本逻辑部分:

1、首要问题是,催眠如何理解。

片中被催眠,犯下杀人罪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失忆”。杀妓女者,没有足够镜头。杀妻者,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说出间宫。杀同事者,拒绝说出间宫。(后主角接到同事对线索的报告,才找到间宫)

2、本片失忆的人(除被间宫催眠失忆的人外)。

最严重是间宫,其次是妻子。再次是,主角自己。间宫不必说,妻子理由请见A3。主角自己请见A2。

3、间宫与主角

B5,主角越权,要求扣押当时还是证人的间宫的物品,发现疤痕,引出他的凶手。B6,间宫试图与主角内心沟通(与其他被间宫催眠者一样),失败。

4、主角真相

B10,主角早于心理学家猜出是催眠。B1+B2,说明主角与此书有关,即主角与催眠相关。B7+B8,主角刻意避开或阻断间宫的催眠手法,说明主角了解他的催眠机制。B9,间宫暗示主角,主角以暴力回应,而不是表示无法理解(这种回答,几乎等于默认)。

结合3、4,主角了解催眠,且了解间宫这个人,引导警方逮捕了间宫(B10、B5)。

5、放走间宫

主角出于让间宫背上最后一起杀人罪的名头,放走间宫,下文解析。放走间宫的方法,影片没有表现出来,下文解析。间宫在B3不明自己为何被放走,主角回应“想起来了吗?”(抱歉,观众没法想起来,因为内容在影片之外,下文解析)

6、主角与妻子

A2,B4,B6中显示,妻子是一个不会家务,也不去洗衣店拿衣服,也不去工作,整天在家里听洗衣机空转,同时不理解丈夫工作繁忙,吵着要去旅游的妻子。(也难怪主角会厌烦了)

B6中,主角向间宫倾诉,对妻子的厌烦。B4中,说明主角与妻子的矛盾,表面恩爱,背后不厌其烦。A7,拿刀暗示了主角想杀害妻子。

7、服务生

A6中服务生似乎被催眠了。她在整个故事构成中没有存在价值,但故事中需要她来证明一样东西。

前提,影片艺术加工部分:

这里表示一下作者对本片cult部分的理解

1、A7,如何理解巴士,第一次巴士,理解为主角拒绝妻子的要求,同时想杀死妻子,第二次巴士仅有主角一人,理解为,他“抛弃”了妻子。

2、A1,影片并没有人对震动做出反应,按照日本人的防震知识,若地震,肯定立刻做出反应。而本片三次三个场景,没人感到奇怪。这里,本文作者认为是一种cult手法的暗示。角色被催眠后,以桌子以及桌上物品的震动为暗示。

①,A1+A3,妻子被催眠,不记得自己看过《蓝胡子》。

②,A1,警察休息室,警察桌子震动,这个警察被催眠,放走了间宫。注意,此时主角在佐久间家中,立刻赶往间宫的房间,但间宫已经逃走。主角拥有一个不在场证明。

③,A1,护士休息室,护士在A5中,杀害了一个女性,且画下X伤口。受害者,推断为主角妻子。

结论:

妻子和间宫的失忆由于什么造成呢?B4和B11似乎存在一个呼应,他们都对一种没有特定音调的杂声所感兴趣。

妻子、间宫、警察同事、佐久间、护士、服务生,被主角催眠。其中警察同事,和佐久间都与间宫有过接触,但次数和程度都远不如主角深,当然,可以理解为主角成功避开,而两者没有。但!妻子无论从影片中,还是从故事逻辑中,都不可能和间宫有过接触。另外两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护士、服务生,也不太可能与间宫有过接触,其中特别为服务生(A6),若这个角色不是为了证明主角的催眠能力,在剧本中毫无价值!

也就是说,主角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杀害妻子,而影片中其他人都是主角的工具。

佐久间找到了上古影片和一本重要书籍,被主角推断可能找到真相,被催眠杀害,嫁祸于间宫,以X。

护士杀害妻子,被嫁祸于间宫,以X手法杀人。

警察放走间宫,此时主角有不在场证明。

服务生在间宫死后,依然行为异常,推断为主角所为。

而间宫,是主角的主要工具,他被主角催眠,而先后催眠三人,形成连环杀人模式(颈部X),而最终护士杀害妻子的颈部X,其护士是主角所催眠。此时,主角催眠同事,放走间宫,是为了让间宫有一个可能犯罪的空间,以此嫁祸于间宫,同时,间宫逃走时,主角拥有不在场证明。

即,主角催眠间宫,间宫催眠三人,构成连环杀人,主角再催眠护士,让护士杀害妻子,同时嫁祸于间宫。

最后,本文作者认为,间宫在最后A4中,自我催眠,忘记自己行为。(这点不太容易让人信服,但如此解释,甚至不解释,或者用他种方法解释,都无伤整个逻辑链)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主角在餐厅中抽烟喝咖啡,仿佛一切释然,也说明了这一切。

正儿八经以影片作全文结尾:

三星,是因为观影体验问题。cult总是不这么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总是要观众深入剖析,有一点点高傲。又对摄影方面了解不够深入,无法理解每一个长镜头运用,和导演的精心编排。但花上时间,是部好片,可惜8012年,谁会在一部电影上花这么多的时间呢?况且,多数人也没法发现,或是没有兴趣发现。

本片作为一个悬疑片,最大的悬疑处就在,观众自己看完了影片,对自己的发问。若感觉整个故事简单,还是务必要扒出剧本,细读几遍。不得不说,美剧《真探》与本片有不少共同之处,喜欢长镜头,色调偏棕黄褐色,台词喜欢只说一半,是有侦探片的感觉。有所不同的是,本片导演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用意在其中,即让观众参与到案件当中来,不知又有多少观众可以享受这个侦探过程。

 2 ) X圣治:电影是每秒24格的催眠术

在电影的尾声,电影的主人公警探高部进入那座庞大的废弃木屋,在穿过漆黑走廊时,瞥见了一个若隐若现的身影。当他拨开层层帷幕,终于见到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随风飘动的照片上,那个没有面孔的人。 他是谁? 这张空白面孔的主人属于一位生活在明治时期的催眠术师,伯乐陶二郎。 他是谁? 他是幽灵,是面镜子。当观看这部电影的你试图凭借以往观影经验与这部电影中的镜头产生认同、将自己投射进入其中时,却在这一幕,以角色的视角凝视自身,在那张去除一切特征如空洞般的脸上,看见自己的倒影。 那么,你是谁? 说说你自己的事情吧……

首先,让我们借用一下魔幻电影/文学类型的分类方式,把恐怖片分成“高恐怖片”或“低恐怖片”。“高恐怖片”即那些可使观众明确感受到来自他者(怨鬼、杀人狂、怪物)的威胁的电影。“低恐怖片”可以是威胁观众的他者没有具体可见的实体(超自然现象)、观众感到的压迫来自电影所呈现情境的电影。

若以这种方法衡量《X圣治》这部电影,那它毫无疑问属于“低恐怖片”的范畴。在电影中,与角色保持距离的中近景长镜头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默默注视着一切。摄影机将角色毫不留情地抛到他们所处的环境之中,我们注视着他们伴随持续不断的底噪在幽暗破败的建筑物里穿梭徘徊。在这个极度压抑的世界里,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人绷紧神经,任何不可思议的恶行都可以成为可能。

于是,在我们经历了三场不可思议又细致可信的催眠谋杀后,我们的注意力从”这里发生了什么“转向了”这是怎么做到的“。于是,我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警探高部身上,跟随他去调查,与催眠者间宫对峙,最后接受他的转化。于是,在电影以开放式的结尾落幕后,我们又开始关注电影中的线索,发现处处细节都是导演的精心设计,角色后期的心理变化在开场就早有铺垫,于是就有了”警探就是真凶“的阴谋论,于是这部电影又成为了”谜题电影“的样板。

但是别忘了,这依然是部恐怖片——尽管恐怖的”程度“比较低,但仍不能否认电影中可以存在依靠谜题电影的答题逻辑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比如,间宫第一次出现在海边荒凉沙滩的场景,比如高部与间宫在牢笼中的对峙:眼见间宫落败,刹那间大雨袭来,阴影笼罩房间,雨水渗入房间熄灭高部的火源。比如,间宫越狱前的地震。再比如,”我们“是谁?

摄影机将角色毫不留情地抛到他们所处的环境之中,我们注视着他们伴随持续不断的底噪在幽暗破败的建筑物里穿梭徘徊。

当我们跟随摄影机,以旁观者的角度目睹一场场无意识谋杀、目睹警探高部的转变时,是否有思考过,这个旁观者是谁?我们在跟随谁的视点?不知道。

唯一能确定的,是《X圣治》里所呈现的绝对不是惯常好莱坞电影中那种被缝合进叙事中、不被观众所觉察的影像。镜头的移动、颤抖乃至脱离人物的游移,似乎是在做有意识地运动。这个”我们“,可能是潜藏在电影中不为我们所见的幽灵。于是,当影像不能等同于现实时,我们对于电影所作出一切解谜的尝试均宣告失败。于是,我们需要再一次回问:”我们“是谁?

这时,《X圣治》真正的”魔力“终于浮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被催眠了。

可以说,《X圣治》是一部极具电影”魔力“的电影。催眠,既是电影的主题,也是电影发挥它自身特性中所潜藏的魔力的方式。因此,在观影过程中,出现“双重催眠”效果——电影中的间宫对角色的催眠,和电影本身对观众的催眠

首先,尽管在111分钟的观影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我们是以“幽灵”的身份旁观银幕上所发生的一切。但当催眠发生时,与角色视点同步的正反打取代此前的长镜头,我们的视线也开始受到特写镜头的引导,注意力同即将进入催眠状态的角色一样,集中于颤动的火光或流动的水流。在间宫极具诱导性的语言下,我们同角色一样感受到催眠带来的蛊惑力。整个催眠仪式,通过视点的变化向观者敞开,在这里,我们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

但其实,我们不仅仅是催眠仪式发生时才参与催眠。事实上催眠渗透在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落。重复出现的视觉符号:有节奏的灯光闪烁(路灯、信号灯),和持续不断的规律性声音:不易察觉的底噪(机械声、海浪声),都以一种近似与催眠暗示的方式出现。尤其是声音,随着这些低频、单调、规律的噪声持续不断,声音也渐渐消失在观者的听域内,成为习以为常的一部分,成为电影中压迫感的来源。

电影的结构也在给予观众强烈的暗示。电影前半部分,妻子、催眠杀人现场、催眠者间宫、警探高部四条线索分四个段落并非以简单的因果或时序进行,而是相交错进行。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看似较为割裂,却处处充满联系,段落间既相互暗示,又与整体同构,形成类似于蒙太奇的效果。例如间宫第一次出现、进入教师家,发现教师与妻子间潜在的矛盾,对教师的催眠,对高部回家、揭示高部与妻子间问题产生暗示,与后来高部与间宫接触后的转变形成同构。

其次,我们应当认识到,电影作为催眠不仅体现在电影的形式,更体现在电影观影机制的运作方式。在精神分析被引入电影研究之后,电影与梦境、与镜的同构的关系被人们发现:

首先,在观影情境(黑暗封闭环境、观者其他感官剥夺、视听觉不断刺激)影响下,观影过程成为了似梦的心理退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电影运作方式对观者视线的预设,观者将经历两次同化:对影像本身的认同,与人物同化、对摄影机认同,与视点的同化。而这整个过程里,银幕就像镜像阶段中的镜子——想象期的婴儿通过对镜中自身倒影的认同而构建自我,处于退行阶段的观者通过银幕混淆了想象与现实(被摄对象的缺席和被摄影像的在场),获得全知主体的位置,窥视的欲望得到满足。

《X圣治》的形式:视点变化,视觉符号、环境声对环境营造,电影整体暗示性结构都在以一种有意识的形式将电影作为催眠展示出来,与电影中的催眠进行相互指涉,电影与催眠/梦境的同构关系也清晰地展示在观者面前,电影的运作方式,被暴露无余,实现对观影—观者间关系的自反。

但在电影当中,在极具暗示性的形式持续影响下,我们以有意识的旁观者身份入场,以角色身份参与催眠仪式之中,在两个视点之间游移转换。于是,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两个视点渐渐开始同化、躲藏在视点后的我们渐渐与角色同化,以主体身份进入影片,受催眠术支配,直至最后一幕:我们毫无理由地相信,在高部的影响下,服务员下意识地举起了刀……在这里,不仅仅是高部对催眠术的妥协,更是作为被催眠者的我们对电影催眠机制的认同。这时候,若你还在纠结于电影中的细节、预兆、真实与幻觉,那么说明你已经被作为催眠术的电影所控制了。

所以,电影是每秒24格的催眠术,我们身陷其中,被它控制。

但是,这个催眠,真的就是十恶不赦的“邪术”吗?

电影名称(CURE)早已告诉我们一切。

在电影中,催眠术是一种治疗,唤起内心深处禁忌的欲望。于是我们看到,孤身一人坐在荒凉海滩上的已婚年轻教师,在陌生人提及自己妻子时的面露疑色,随后,在催眠状态下,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因此,“恶”不是源于催眠,而是源于他们自身,早在被催眠之前,就已深埋于他们内心。催眠,唤醒被压抑的本我,与被社会异化了的自我当面对峙。

自我与本我的冲突,也是导演黑泽清的主题。在他另一部电影《自视性幻觉》中,饱受压力的主角(同样是役所广司饰演)看见另一个自己。与压抑自己欲望的主角不同,他的分身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只遵循“享乐原则“。最后,主角受困于欲望,死于轮下,分身则放飞自我,得到重生。如果说在《自视性幻觉》中作为本我分身,是以自我的死获得解放,那么《X圣治》中众人获得解放的方式,就是杀死他人,这个他人则是束缚他们的社会关系的象征。

教师、警察、医生,他们既是公职人员,又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担任不同角色:丈夫、同事、女人。他们受困于被社会定义的双重身份之中,催眠般的高压社会又将本我欲望极度压制。自我的分裂,本我的压抑,使他们在面对”你是谁“的询问中失去方向。

在观影过程中,我曾不怀好意地设想,如果在现实中以间宫的方式询问陌生人“你是谁”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估计大多数人会和电影中的人们一样,茫然无措。

真正的“我”,已经在现代都市中迷失,无处寻找。

于是,在电影的尾声,电影的主人公警探高部进入那座庞大的废弃木屋,在穿过漆黑走廊时,瞥见了一个若隐若现的身影。当他拨开层层帷幕,终于见到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随风飘动的照片上,那个没有面孔的人。

他是谁?

这张空白面孔的主人属于一位生活在明治时期的催眠术师,伯乐陶二郎。

他是谁?

他是幽灵,是面镜子,他是所有人极度压抑的本我。当高部望向这张没有面孔的脸时、当观看这部电影的你试图凭借以往观影经验与这部电影中的镜头产生认同、将自己投射进入其中时,却在这一幕,看到了自身,在那张去除一切特征如空洞般的脸上,看见自己的倒影,如这张空白的脸一般空无一物。

那么,你是谁?

跟我说说你自己的事情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革幻 & Whaly2kStudio

欢迎关注!

 3 ) “真凶”的一些看法。

1.“真凶”是录像带中出现的人,一个天才型的催眠者,运用录像带中的手势比划X和留声机进行催眠暗示,被催眠的人可以称为“使者”,自带催眠属性。

2. 失忆青年间宫 ,男心理医生,高部警官,三人都是研究过录像带,并听过留声机内容的被催眠暗示了。

3.被暗示催眠的人会陷入一种间断的失忆状态,男心理医生为什么把自己铐起来并自杀,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变化,不想成为“使者”

4.结尾高部警官去洗衣店拿衣服,记错了,此时他已经被催眠暗示,或者说成为了“使者”。

 4 ) 电影本是一场催眠

导演黑泽清1997年的作品《X圣治》讲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连环杀手的故事。 东京发生连续杀人事件,均系不同犯案者所为,但所有尸体颈部都有刀割的“X”字样。刑警高部一面照顾精神异常的妻子,一面深入调查此案。警方心理医生佐久间怀疑犯案者是被同一人催眠而犯下杀人罪行。一个失去记忆的青年间宫邦彦很快进入警方视线,所有杀人者犯案前均与他有过接触。但随着高部逐渐接近这个神秘的青年,真相却越发陷入迷雾中。

 

在东京都内寻找废弃的楼房

千叶县的海滩,拍打海岸的浪花,远远地,一个孤单、恍惚的青年的身影出现在遥远的海岸线上。青年望一望白色的天空,又看一看灰色的大海,然后沿着漫长的海岸线像镜头的方向走来。这就是电影中的“催眠者”宫间邦彦第一次出场的长镜头,整个场景充满渺小的人类面对宏大的自然时那种茫然无助的感觉。从这个场景开始,诗意、晦涩又落寞的镜头便贯穿了《X圣治》全片。

作为一部心理分析类电影,《X圣治》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却是它的画面语言。导演黑泽清和摄影师喜久村德章都是老旧房屋的爱好者。 他们在繁杂、拥挤、高楼林立的东京都内四处寻找被废弃、但还未来得及拆除的老房屋,将房屋内部随意改造成警察局、医院、精神病院等机构,便造就了电影的拍摄场景。这些曾经被使用、如今被抛弃的旧楼房,奠定了《X圣治》怀旧、破落、雾气缭绕的整体风格。

 

黑泽清和被催眠的“第二代人”

黑泽清是1955年生人,在一次访谈中他曾表示,在日本,自己属于夹在墨守成规的老一辈人和追求自我的新生代之间的那一代人。老一辈人总是把社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一生都无怨无悔地为国家服务;新生代人只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勇于追求梦想。而黑泽清这样的“中间代”,则一直迷惘在自己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之间,尴尬地在社会上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在我看来,《X圣治》就是一部关于这样的“第二代人”的故事。纵贯电影中出现的主要角色,警察高部和他的太太,心理医生佐久间,几个被催眠后杀人的犯案者(嫖客、小学老师、老警察和女医生),都是与黑泽清年纪相当的“第二代人”。正因为他们具有迷茫、没有信仰、道德观念模糊、对真实自我缺乏深入了解的特点,才会轻易被间宫催眠,从而似乎“自然而然”地犯下杀人的罪行。

每一次进行催眠的时候,间宫都会用空洞的眼神看着被催眠者,不断地问:“你是谁?”一开始,每一个被催眠者都用坚定的语气与间宫对话,都以为自己比面前这个失忆的青年更清楚现时的状况,然而随着间宫问题的重复和时间的推移,他们才发现,真正不知道“我是谁”的,真正茫然的,不是这个连名字都不记得的青年,而是他们自己。

几场催眠的戏中,又数女医生的那一场最为令人印象深刻,也最能为观众提供催眠成功原因的线索。在间宫问她为什么要在这个男尊女卑的日本成为一个医生的时候,女医生陷入沉思,却良久没有回答。于是间宫将“她只是想用刀割入男性的身体以报复社会”的观念灌输进女医生的意识,导致她后来直接杀害一名男性。

也许在女医生的深层意识中,医生这个职业有着更高尚、更接近人生本质的意义。但作为一个彷徨的“第二代人”,女医生对这种本质的意义的信仰在社会虚妄的表层中迷失。在东京这样一个高压力、表面规则繁多的社会中,她没有时间,也没有动力去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由于缺乏对这种本质意义的探索和笃信,没有了意识对潜意识的控制和规范,她潜意识里对男性的仇恨才在催眠中轻易地占了上风。

影片中,心理医生佐久间曾告诉高部,如果一个人真心认为杀人是不道德的,那么他就算被催眠,也不会去杀人。由此可见影片对社会悲观的态度。

 

被催眠的观众

《X圣治》的故事架构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催眠。从一开始展现案情,引入主角高部以及他与身边人的关系,到将注意力带到嫌疑人宫间的身上,电影简洁明了地把故事情节在20分钟内介绍完毕,十分干净利落。像那些被催眠的凶手们一样,观众在自以为清晰地看到了故事走向的时候,自以为迷雾在层层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被电影渐渐带入了雾气的中央,没有了出口。像主角高部一样,观众被迫面对自己意识深处的不安。然而,影片直到最后也没有真正提供走出迷雾的方法。对于接替了宫间的职责的高部来说,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也就是他的“治愈”,不过是更多的催眠的开始。他不仅开始催眠他人去杀人,也开始催眠自己,依靠这种宗教仪式一般的过程来达到内心的平静。电影开始于清晰的故事情节,却结束在晦涩、迷惘的不确定因素中,正如催眠的过程。

当然,电影并不是现实,只是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电影是制造幻觉的机器,是模糊虚幻与现实界限的中间地带。电影本身就是一场催眠。《X圣治》用电影来表现催眠,本身目的就不是为观众提供走出催眠的方法,而是通过这个诗意又迷幻的过程,对观众实行了一场双重催眠的仪式。

 5 ) 可以说,这是部治愈系电影

电影里,受害者们纷纷跌入间宫掌控的节奏,意识麻木、进入幻觉、梦游行凶。看完电影的第二天还在回忆情节,这种情况在我身上已经许久没有出现过。观影界最微妙的情形,莫过于观众相互之间不敢苟同,而导演却说,我不解释。(此信息取自网络讨论,未经考证。)不过至少,就本片而言,若不是直白了然的片名,恐怕我们还得就某一方面,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几处情节似乎都难以给出唯一确定的解释: 高部的妻子在医院讲蓝胡子的故事时桌子为何抖动?(可否联系间宫逃狱前制造的震动)间宫不合常理的失忆症状有几分是伪装?甚至是最后,高部是否通过催眠他人杀死了妻子?(如果理解为幻想似乎也并不很牵强,当然片尾女服务员给观众的“恍悟”是无疑的)。
不过影片最能让人深陷其中的“疑团”,在我看来,是高部在多个似真亦幻的场合都有被间宫催眠、并吸纳其能力的可能性(我记得的有三处较为明显): 高部出现妻子自杀幻觉之后来到监狱,两人对话时扑灭打火机火苗的屋顶渗水; 高部带间宫接受众人询问时,后者在耳边一番洗脑式的倾诉; 以及后来高部在留声机面前的恍惚表现。

不得不说,这些场景为观众的思考和想象提供的素材实在丰富,是否能够解惑其实已经并不重要。
而影片前半段对于间宫的三次催眠过程的叙述,是一种抽丝剥茧的呈现: 在年轻教员家中有了“聊聊你的事”这一模式的开始,最后的凝视有所暗示; 在中年警察面前,出现了打火机这一道具; 和女医师的对话则展现了整个催眠过程,并道出了对方被压抑的心声。(女医师受解剖欲望驱使行凶,警察对同事的厌恶被释放,妻子给高部的负担也被点穿,另三次命案的发生,想必也各有其固然的原因。)
从间宫与年轻教员在海滩相遇长达四分钟的远景拍摄(荒凉寂静的画面配合压迫感极强的音效),心理学家搭档自杀前与高部对话时灵魂出窍般的幻觉展现,到高部搜查间宫住所后出现的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犀利闪回,给观众“惊喜”和回味的手法如此之多,是黑泽清的高明之处。而无论是影片开始伴随第一件血案始末的欢快乐小调,还是片尾让一切戛然而止的钢琴曲,都让我为找不到锦上添花的替代表达方式倍感困扰。

距离第一次看本片的五年后,我对情节的印象几乎已经所剩无几。唯一留下印象的两处,是片末高部妻子的尸体(阴影之深让我再看时选择了遮挡)和洗衣店。两段总共可能不到一分钟的洗衣店情节——自言自语的路人甲、刺眼的红裙、高部健忘的征兆,让人在回想起来拍脑袋的同时,不禁自问: 是不是还错过了别的什么。

 6 ) 《X圣治》导演访谈2:“这样的主人公就是我自己的写照”

我从事电影行业,不是因为我有一个特别的故事要讲,从根本上说,我感兴趣的是电影本身。

——黑泽清

一、Ordinary Demons(普通的恶魔)

这部电影的诞生有很多原因。很久以前,10多年前,我在电视上看新闻报道,一个杀人犯因犯罪被抓。在日本,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新闻报道,在美国可能也是这样。凶手的邻居也接受了采访,在电视上播放。“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个好人,他为什么要犯这样的罪?”他们都说过这样的话。而新闻评论员说,在普通人的伪装下,一个危险的杀人犯一直藏在这个街区。他就是这么解释的。

当我在电视上看到的时候,我想也许不是这样的。也许他最开始并不是装作正常人的危险杀人犯。相反,他一开始是个很好很正常的人,但一些东西触发了他,然后他成了杀人犯。我想这可能是一个更准确的解释。因此对报道所持的怀疑态度,是拍摄这部电影的重要灵感。

二、The Self and the Other(自我和他人)

身份这个词已经成为日语的一部分。但它的真实定义...我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身份真的存在吗?理想地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个身份,但真的有人有既定的身份吗?我一直对这一点持怀疑态度,也许是因为我是日本人。难道一个人可以说,他就是这唯一的存在,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这一点?这是我所怀疑的。

比如,《X圣治》中的主人公是一名警探,但他在工作中和在家里是同一个人吗?当他下班回家,做妻子的好丈夫时,他还是工作时的那个人吗?身体上,他当然是,灵魂也是,但我不认为他是完全一样的人。

我想作为一个人这是很正常的。当一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会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也会因为和谁在一起而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明天的你和今天相比,会变成一个稍有不同的人。在每一个时间点上,你都相信那个人就是你,是你的身份。但是,当你比较这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是谁的时候,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你会看到很多自己不曾意识到的不同侧面,不过,你认为他们都是一个人。我们都是这样生活的,我想这就是社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X圣治》中看到的人,包括主人公,都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他们不像我们通常在电影中看到的角色。他们没有明确的身份,他们没有容易辨别的个性。但在我看来,作为一个人,这样更为自然。

好吧,首先,这不仅限于《X圣治》,我的电影里经常有一对夫妻。那是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完全一个人生活的。我们在生活中,就会与他人建立关系。而作为展示这种与他人关系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单元,也作为最容易理解的单元,我在电影中经常使用一对夫妻。

一对夫妻共同生活,他们尽量多地和对方在一起,他们试着去理解对方。他们是相爱的,但要完全理解对方是不可能的。有一天,虽然他们相信他们共享同一个空间和时间,但可能会发生一些事情来打乱这个信念。一个认为另一个是完全不认识的人,是陌生人,我想这样的想法肯定会有发生的时候。但在下一刻,这种情况可能就会改变,你会否定刚才的一切想法。我想,我们就是伴随着这种不断变化的思想生活的。

夫妻代表了这种关系的最简单形式,因为他们彼此相爱,所以这种紧张的关系就存在了。所以在《X圣治》中,我也试图用一种非常典型的意识表现这一点。

三、Outside the Frame(取景器之外)

关于空间方面,我在电影中处理空间的方式,适用于这部电影,也适用于我的其他电影。在电影中,我们把空间框在长方形的取景器里,观众只能看到我们拍到的空间。但当然,这个取景器之外的空间也是存在的,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当我在拍取景器内的空间时,我总是试图传达一种空间在取景器之外延续的感觉。换句话说,画面可见的东西是确定的,但画面外不可见的空间部分,应该对画面中所拍到的可见部分有一定影响。它可能非常不明显,也可能非常强烈。它可以变化,但取景器外的不可见部分的空间,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可见部分。我在剪辑空间镜头营造场景时,总是会记住这一点。

与丸尾知行的相识纯属偶然。我第一次和他合作不是一个电影项目,而是我们日本所谓的录像带影片。录像带影片的发行和电影非常相似,但它们不是在电影院里放映,它们只作为录像带发行。它们是非常低预算的黑帮电影。我通过一个录像带影片项目的制作人认识了丸尾知行。在当时,我认为他很出色,原因如下。在日本,当你在拍电影时,考虑到电影预算,很难搭建一个场景。所以我们要利用现有的建筑物,对它们做些小改动。我们必须要有创造性,把它们做成接近我们设想的东西,这就是美术指导的技巧所在。

在东京拍摄时,要找到一个好的拍摄地点是非常困难的。一切看起来都很粗略,一切都显得有些新。如果你想拍的是新建筑,那么直接拍就行了。但略显破旧的建筑、大家都忘记了的老建筑才是我这些项目想要的。丸尾知行也正好喜欢那种建筑,可能会被拆掉的建筑,除非现在被拍下来,沦为废墟的建筑。而丸尾知行知道很多这样的建筑,他告诉我它们在东京附近的位置。因为我也很喜欢那种建筑,能在这种地方拍摄,对我们俩来说都很有趣。

我们一起拍了很多黑帮电影。再后来我们一起拍了八部这样的电影之后,机会来了,就和丸尾知行一起拍了《X圣治》。而我们把对老建筑的偏爱也延续到了《X圣治》。在可能最终被拆掉或成为废墟的老建筑中,他会做一些小的改变,比如放置椅子或床。而通过这样简单的改造,一个房间就会变成医院的病房或某人的卧室。丸尾知行在美术指导方面的技巧,一直令我印象深刻。虽然我们拍摄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他还是会提出一些场景设计的点子,就好像是在拍一部关于这个地方的纪录片一样。我一直很欣赏他在这方面所做的。

四、Process(过程)

巧合的是,役所广司是同龄人,他和我是同龄人。和役所先生聊天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我们是同一代人。换句话说,我们这一代人在日本是...我们之前的一代人很...在日本,他们被称为"全共斗世代",他们对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在社会中的地位有非常明确的想法。至少,他们年轻时有明确的想法。而比我年轻的一代是,他们对政治的东西不感兴趣,但他们对自己的爱好和喜好有非常明确的想法,他们非常保护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对他们喜欢的东西有信仰。

我和役所先生属于的一代人,就是被这两代夹在中间。我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政治立场、观点是模糊的,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爱好和喜好也是模糊的。我真的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一切都不确定、不明确。所以我和役所先生聊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相似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当我脑海里有一个故事,如果故事的主人公和我有点像,或者他是我自己的强烈映射,我就会倾向于请役所先生来扮演这个角色。这样的人物价值观很模糊,他是一个普通人。他试图安静地生活,不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的主人公就是我自己的写照。对于这种角色,我通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役所先生。他明白,这种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模棱两可,听天由命地接受一切。尽管他们犹豫不决,但他们却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生活。役所先生明白,人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所以,当我有一个具有这些特征的主角时,我不需要向役所先生解释。他了解这样的角色,所以我倾向于选择他。

其实,我是在电影完成后才决定了《X圣治》这个名字,是我考虑了很久才决定的。一开始电影的名字并不是这个。我想到了电影中役所先生扮演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事情,他有一段非常惨痛的经历。但当你想到那段经历对他最后的意义时,他找到了真正的平静。但为了换取这种平静,他最后可能会成为一个罪犯,他可能会成为被社会摈弃的边缘人,他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麻烦,但换来的可能是心灵平静。于是他通过这段惨痛的经历找到了慰藉。如果我们这样看,那么我们可以说他是被"圣治"了。

我觉得这真是...我想这是因为我的年龄或者我这一代人。我发现自己最迷恋电影的时候,是在我对拍电影感兴趣之前。那时我看了所有我能看到的电影,那大约是70年代前半期,我的高中和大学时代。

大约在70年代中期,在当时的日本,美国娱乐片当然是最受欢迎的电影。那时候,美国娱乐电影是...那是在我们日本所谓的经典好莱坞时期结束之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大白鲨》(1975)之前,就在这期间。在某种程度上,我对美国电影不是很了解,但那也许是美国电影的一个过渡时期,那段时间刚好是我看电影最多的时候。即使现在看到同样的电影,我也觉得那个时期的很多电影都很精彩。举几个那个时期的著名导演,萨姆·佩金帕、罗伯特·奥尔德里奇、理查德·弗莱彻和唐·希格尔。但这些导演的电影生涯并不是在那个时期开始的,其实他们早在50年代就开始拍电影了。他们在拍摄特定类型的电影上都是老资格的电影人。

在经典好莱坞时期结束之后、斯皮尔伯格到来之前的这段时期,是一个困惑的时间段,好莱坞也不知道应该拍什么样的电影,各种题材和故事都被探索出来。那些电影是用50年代或之前非常另类又非常老练的电影叙事技巧制作的。我想这就是那个时期的情况,所以这些电影的主题和人物都非常复杂,他们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与一般类型片中的故事截然不同。但从风格上看,有绚丽的西部片或精彩的警匪片等等。所以那个时期的美国电影中,有这种混乱和复杂的混合。

因为我看到它们时还很年轻,它们对我影响很大。即使现在看到它们,我仍然坚信,很多伟大的美国电影都是在那个时期拍摄的。要模仿他们并不容易,但我想拍出混乱与复杂并存的电影。我想这是因为那些老电影的影响。

【注:文中“经典好莱坞时期”的原英字为“New American Cinema”,由于其并无对应中文术语,结合上下文语境及时间表述,又与“新好莱坞电影”(1967-1976)定义矛盾,故适用了“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翻译。如有更准确表述,烦请指出。】

(访谈时间:2003 翻译:feixinping 校对: ChatBigMountain)

 短评

片尾女服务生握起了刀

8分钟前
  • 枯川满
  • 力荐

关于空间与心的实验性电影,七宗罪的变形。当警察和催眠犯罪两个元素出现时,一切了然于胸,电影必将以堕落传承为结局。只是过程出人意料:舍弃配乐,开阔的空间感,工整的横纵向构图,用细微的声音(海浪打火机机械)填充空间……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并不是剧本,而是疏离感的完美形式化。

11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勉强及格。剧本捏合了《定理》之类闯入者和连环杀人犯罪类型片两种故事模板,装疯卖傻的催眠者唤醒人类个体的快意恩仇黑暗之心,对真相穷追不舍的探员最后不惜私刑解决问题(这种偏执是他对抗精神病妻子带来的压力、维系正常生活的法宝),因为这两种故事本来就容易互相抵消,让剧本就没了立场,看的没什么代入感,至于黑泽清受奥姆真理教沙林毒气事件启发所写出来的这个故事,也欠缺深度,本来嘛,一个人,可能是社会的癌细胞,但他同时也就是地球的抗生素,这没什么好稀奇的,虽然乍一看有点反社会。视听语言都是标志性的黑泽清气息,给大海配疑似工业化的音轨,快切乍现的血腥镜头,诸多怪异又稳定的空间,依旧是他眼里后工业时代荒诞冷酷的日常

1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役所广司不愧是役所广司。我觉得他就快崩溃的时候,他hold住了,最后我本人快要崩溃的时候,他还是hold住。黑泽清是一个很神奇的导演。你可以说这个题材很神叨,各种符号故弄玄虚。但他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讲人情感在疾病和时间面前的不堪一击的状态是一个多么奇妙的选择(他很多电影都是这样啊)。片前一个硕大的Janus Films, 难道CC要出了吗,gkd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极度冷静的叙事手法,气氛压抑到可以杀死人的程度,可怕。

1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你是谁?”“我是高部刑警”“高部刑警,你是谁?”。“这是哪儿?”“这是警所”“哪儿是警所”。“我不记得了,我什么也不记得了”。“我身体里什么也没有,是空的。里面成了外面。所以我能看到你内心的想法”。个人日本电影前十佳。

19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整体上有一些不甚流畅的时刻,但局部非常精彩。黑泽清的美学来源于80年代棚拍电影,内景往往有一面不存在的墙,外景有45度角标准光照(或者纯阴天),交通工具棚内拍,窗外是雾或者云。这种美学被黑泽清推到了新的极端,即:肉眼可见以外均是黑暗和混乱。推论:疯狂和暴力仍是最低限度的秩序。又以玻璃门,塑料布等暗示这种秩序的脆弱性。黑泽清的世界声光电高度统一,只是这部里面对类型片的化用还是简单了一点。

23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用声音的扭曲嘈杂和空间的黑暗疏离来展现人性中被压抑的狰狞一面。画面精致考究到极致,黑泽清不为讲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而是在对于催眠术的层层探访中,找寻精神深处最骇人的原点。餐馆中的最后一幕,冷静克制,役所广司吃完了所有的食物,付钱离去,一切看似平常,却让人不寒而栗。

27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黑泽清基本不能算个日本导演,早该去欧洲拍片了。

32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黑泽清实在是恐怖气氛营造的高手,连片尾的字幕都带上有隐形之物正矗在面前的惊悚感。后悔没在SIFF前抢票了,黑暗沉默却又比邻众多陌生人的电影院才是观看这部电影的正确场合。对高部屡次坐巴士的镜头印象很深,坐在最后一排,身后是大扇的窗户,窗外是蓝天与或许是白烟的白云,巴士仿佛凌空而飞。

34分钟前
  • 骤雨至
  • 还行

本片在imdb上的片名就是Cure,于是结合剧情可以用到那个著名的似音英文哏,Cure or Kill?……X圣治,是仅仅利用了马布斯博士的催眠术连续杀人的情节设定?不!黑泽清还继承了弗里茨朗讲故事的方法。正如敏锐观察者所言,“对于您的影片,我非常喜欢的一点是角色与其所在空间的交互。这让我想起了朗的电影。您总是非常注重屋内布局以及角色在屋中的移动方式。他们必须要生活与行动在某种空间层次和帧的嵌套之中,好像迷宫。”……其中,间宫对于男教师的“掉落”催眠、高桥(稍滞后于观众)发现心理学家佐久也着了魔道,便运用了一个极具朗式特色的叙事手法:套间的秘密……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219500887/

3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黑泽清成名作。1.冷峻克制,恐怖感如影随形,直透骨髓,一如无处不在的X,标识着人性的原罪与被遮蔽的黑暗面。2.在荒芜空荡的空间与雾气朦胧的场域中,闪烁的火机火苗、流动的水和隐现的低音,都是催眠暗示的绝佳引物。3.蓝胡子黑童话,干洗店,插入镜头值得研究。4.矛头暗指男女社会分工。(8.5/10)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以多起杀人案串连全片,其实主线再简单不过了,但却以心理催眠作衬,结局走向亦愈发扑朔迷离、摄人心魂…除了几次杀戮场景和刻于人颈的“X”勉强能跟血腥惊悚搭上边外,黑泽清这种有别于传统恐怖片的拍摄方式正是如今许多电影所无法做到亦或说想模仿最后却成了东施效颦的。准备从这部开始补黑泽清了。

45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谜之杰作。因为这部进了黑泽清的坑,比起初看时被谜之猴干尸震慑现在更多的以艺术欣赏为主。出字幕时心中还是留下了谜之骚动。这是日本电影对于七宗罪的回应啊精神层次不一样啊。

46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姜导力荐,看的第一部黑泽清,他妈的,这家伙是个绝对的电影高手。从这部来看,他的职业生涯选择的应该不是现实主义类电影,我傻乎乎的心里暗暗有点可惜,不知道为什么。在北京住处住了10年以上,刚刚进去就拿丙烯颜料在洗手间画了个大大的”X“,不知道为什么。从今以后像刷洪常秀那样刷黑泽清。

50分钟前
  • 希尼莫
  • 推荐

这才是让人不寒而栗的惊悚片,奥姆真理教之后,催眠与洗脑有世纪末的隐喻。十年前看VCD,画质渣,不懂,觉得闷,现在觉得有意思,冰冷冷的催眠,冷幽幽的暴力,像无形的病毒在悄悄感染,细思极恐,很牛逼,五星。

5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在昏暗复古的大光明仰头看这片,晦暗的影调,迷离的构图,隐隐的风啸,离奇诡谲的连环命案,还真...有点堕入邪教的感觉...喜欢这种悬疑惊悚片,没一个吓人画面,看完却脊背发凉。一部很显露黑泽清大师相的作品

5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重看#已灵魂出窍,音效太赞,配合荒芜场景,空间感十足,营造出的诡谲诡异荒凉虚无氛围在心理层面上泛起层层惊悚的涟漪,黑泽清对此类以外化物化的扭曲表现内心精神的空无向来拿手,更在本片中达到巅峰;成为深渊的一部分,成为“使者”的传承者,不仅是个体的主动选择,也是社会链的环环相扣。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精神分析的部分不是重点,重点是催眠和失忆都是一种社会性反抗,这和阿彼察邦是如出一辙的。警局-法庭-医院-精神病院都是作为理性的社会存在,那人作为被伤害的对象,那些被非理性的部分必然以犯罪、鬼魂这些元素出现。不知道为什么看黑泽清总觉得被治愈了,CURE这个名字真是恰如其分。

1小时前
  • 過期罐頭
  • 推荐

我是寥落空间的萧瑟游风,我是疏离世情的压抑人性;我是加速催眠的火光水声,我是隐匿罪恶的思辨断层;我是执行天诛的近史邪灵,我是剑指原罪的符号猩红——嗯,我还名列日影九零年代两大高峰,我的作者是独树异帜的黑泽清!【9】

1小时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