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花开

爱情片中国大陆2002

主演:周迅,夏雨,朴树,李明,舒耀瑄

导演:高晓松

播放地址

 剧照

那时花开 剧照 NO.1那时花开 剧照 NO.2那时花开 剧照 NO.3那时花开 剧照 NO.4那时花开 剧照 NO.5那时花开 剧照 NO.6那时花开 剧照 NO.13那时花开 剧照 NO.14那时花开 剧照 NO.15那时花开 剧照 NO.16那时花开 剧照 NO.17那时花开 剧照 NO.18那时花开 剧照 NO.19那时花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5:39

详细剧情

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大学期间,最美丽的岁月和最难忘的画面,都在迅速铺开。高举(夏雨 饰)在女朋友出国后迎来了一个乐队合伙人张扬(朴树 饰)。他们生性自由散漫,一天在礼堂顶上看着刚入学的新生,遇见了欢子(周迅 饰)。欢子在人群中耀眼的美丽让他们倾心,并开始了攻势。高举出于友谊第一的考虑,同意只在周六才和欢子一起。三人之间依稀的感情始终在青葱岁月里暗暗流动,他们在青春里,或许都有自己随心所欲的率性和幻想。

 长篇影评

 1 ) 青春是个虚词

这个片子要趁年轻看。
可以想象,如果我早几年看到它,一定会三呼万岁,五星力荐。可是上研后,内忧外患之下,对“青春”这样的字眼十分过敏,审美疲劳,就好像每次治病都用青霉素,不会犯错,不会要命,但生理和心理都有微微不爽的抗药性。我已经有点烦躁,把青春当成一罐万能的理由。
所以,其实我很想装酷,甩个三星。
但是,里面很多很棒的细节,我很爱,比如开头的默片和布置在田野里的床和房间。

“青春”大抵就是一种自残自愈的病吧,年轻的时候,趋之若鹜,过了一个年纪,嗤之以鼻。小时候,天天想着从机器猫的口袋里淘宝,长大了,这些把戏都成了笑柄,还嫌不高级。
我就是不太清楚,青春它到底是真实存在的一条路,还只是一块无人接近过的路牌,那些所谓的青春的伤疤和痛楚,到底是一扇必须打破的窗子,还只是一朵遮瑕的窗花。
青春啊,它到底是个实体,还是个虚词?

高考完的暑假,我唱《那些花儿》,以为我们那群人就是歌词里的花儿,而我会变成最忧伤的歌唱者。现在,我很想变得优雅,变得深刻,同时在不出卖太多底线的条件下,变得很有钱。于是,我不能太喜欢“青春”,因为青春有瘾,青春是伤,它有最充分的解释力,也是最不必要的妄想症。所以我要学会远离它,远离它浑身沾满的疑问、疯癫和冒险,再也不起誓言。
青春应该很贪婪,但青春的人不生贪念。

 2 ) 当所有碎片成灰,我们重来……

疼痛焦躁得想要死的时候,就想起了这部电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隐约记得他们三个人有过约定,谁违反了就要死去。当时我无论如何搞不明白有什么事会这么重要。现在终于知道了。是青春啊,青春就是让人疯狂、让人虚妄、让人不惜粉碎一切、燃烧一切的事,它让人痛苦、让人迷惘、让人不顾一切狂奔,一直奔向死亡。

张扬、欢子、高举,朴树、周迅、夏雨。他们三个最后谁死了,我一点都记不清楚。这部电影在我记忆中早已支离破碎,只剩下几桢色彩鲜艳的画面。欢子旷野上的大床,废弃的铁轨,散落满地的面具,高举穿着长衫,片头的黑白默片……而每一个碎片又能轻易的牵扯出无数隐秘的记忆:

1.雷雨夜晚和朴树苍白的脸
电影开头有一段甜蜜的默片,黑白。朴树黑的礼服,周迅白的婚纱。在一个旧的院子里,朴树笑着抱起她,在她耳边说话。跳出黑屏,手写体的字幕。大约是说着“我爱你”的话。
后来就跳转到这个雨夜,她暴烈执拗,走的义无反顾,朴树站在窗口,闪电下定定的脸。他承诺她任何时候都可以回来,而他自己从此不再走出那扇门。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他们违背誓言换来的爱情。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院落里,这爱情曾甜美丰盛,让他们不再孤独。可哪怕是用死换来的爱也不能持久,在敏感脆弱的时代,只有不断的爱、背弃、逃离,在不断的得到和失去中,尝到纵情的苦涩和散场后的茫然。

2.欢子旷野上的家
周一到周五,欢子属于张扬,周六,属于高举,周日,属于她在旷野上的家。金黄的田野,蓝沉沉的天,燥热的空气,没有门的门框,欢子在田野中间有一张床。红色的格子床单,布娃娃,风筝,她摆成大字形仰面躺着,穿着花裙子尽情玩耍。

直击心底的生存感和直击心底的孤独。无限敞开又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世界。她在人前欢笑、哭泣,她爱着并且被爱,可她还是要回到这片孤独之中,做个无家可归的小女孩,等待天压下来,等待植物焦渴的生长。
等待一个人到来。

3.假面舞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高举丢失了欢子和张扬,他大喊,狂奔,很久以后找到了他们,遇见了这场假面舞会。阴冷的天气,荒僻的景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郑钧诡异慵懒的声音,带有一种摄人的魔力。人们梦游般的跳舞,轻轻摇摆。高举站在人群中寻找,所有人都是同样的笑脸,隐藏在面具后面的世界中,只有高举是暴露的,无措的。人们双双起舞,又不知何时离开,散下满地的面具,和凌乱的被践踏的高举的记忆。

4.录影
他们三个在一起的时候录了很多影,把DV放在前面,三个人一起在镜头里说话。欢子总是最活泼,她大笑,介绍他们每一个人,她说张扬可以用很多种语言说我爱你,朴树就轻轻的说je t'aime。后来她和高举要自杀时也录影,穿着他们多年前的衣服。高举说如果我死了你没死那你怎么办,她说我就去找张扬。

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青春一定要死。
答:因为青春充满了漫无边际的孤独。我们寻找爱,寻找温暖,寻找一个能进入自己世界的人,也寻找能进入别人世界的入口。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我们安定下来,互相拥抱,歆享无尽的甜美,纵情的亲吻和歌唱。但转身之后,唯有孤独。欢子的孤独,张扬不能泯灭;张扬的等待,是时间静止的绝望;高举的现实和疯狂,走向没有尽头的旅程。当所有人在原地消失,记忆也慢慢风干,关于青春的碎片燃烧成灰,什么都不曾发生过的时候,又有新的人在演着他们的故事。

-----------------------------------------------
印象里,高晓松说,这部电影原本是写给老狼和郑钧的,结果等到拍的时候,他们两个都不再是青春年纪了。所以就成了朴树和夏雨。

2002年,老狼发行《晴朗》。专辑最后一首歌《月光倾城》。我喜欢的要命。同时喜欢的,还有专辑里老狼的话:“感谢所有的朋友,日子和等待”,和“有一天,当所有的碎片成灰,我们重来”。
2004年春天,我折了很多纸飞机,把这两句话写在翅膀上,从教学楼最高的窗口扔出去,忧伤的等待青春到来。

 3 ) 十三随手及英文翻译的水平

挺对我口味的。周迅那个时候还有婴儿肥,跟夏雨说话的时候轻拍他脸的时候在周日被朴树抱住的时候让我想起她。俯拍脸的时候长发的时候及在海边的时候有舒淇的感觉,但是短发的时候又是舒淇学不来的。
朴树很帅。夏雨没辜负他的戏份。
拍得比想象中好,原来这片子还不到十年,总感觉是90年代的东西。节奏、叙事都不紧不慢啊,打电话、长衫拜访双秀园、山东农民企业家、有求必应卡这类村上春树的设定很喜欢啊,比较喜欢浪漫片里插点无厘头的东西,誓言、录影、周六电影的情节设定很具体也适当,避免了落入青春片纯感觉派意识流(我指着宝岛台湾)的窠臼。塑料人指代的是除了他们三个之外其他人都不重要对吧。周迅和夏雨在电影院里看经典爱情片的那段剪辑也很美啊。人的社会联系调查的把戏有点过?结局稍显……扭捏?总之是部有趣的电影,不逼仄不冗长。

我比较好奇的一点是高晓松学过戏剧吗?或者只是受到了那个年代先锋戏剧的影响?在海边那段那个一直朗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台词的男人把我惊到了一下。
片子的英文字幕绝对是一个大惊喜。欢子的英文译名是Mirth,高举是Atlas。周迅说“他叫高举,虽然他什么也举不起来,但是他就是喜欢别人叫他高举”,英文字幕里就写着Atlas的名字,惊了一下。后来周迅问他:“是你自己改名叫高乐的吗?”那个高乐的英文翻译叫做Baccus,又惊了一下,多么不张扬的精妙。电影那段结束的时候说“生活是无法被歌唱的,但我们要歌唱了。请继续看,谢谢!”英文字幕里面写:“...Let's sing like there is no tomorrow...Merci!”就笑出来了。夏雨跟田震说他妈给自己背上刻了勤劳致富四个字,在英文字幕里面,是“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田震说:“你勤劳,那我得改叫劳模了。别拿我耍着玩。”字幕是:“If you are Li An, then I'm Bill Gates. Don't bullshit with me.”在新生会上夏雨对朴树说“那哥们写了xx首歌,还有英文的!”在字幕里写成"and even in Greek!"又把我惊到了。
没有一直盯着字幕,都是不经意看到的。各位有兴趣可以仔细对着字幕看一遍吧。

不算评论啊两年半没写过评论了,随手摘了两段台词:
-----------------------------------
“欢子,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工作关系。”
“那你为什么让我吻你?”
“哪天?”
“在海边。”
“那天我觉得太美了,大海也那么美,夕阳也那么美,还有海鸥。”
“好多海鸥。”
“我觉得我们那么做没有错。”
“行……多好的大海,多好的海鸥,还有酒……(笑,起身)反正不是为了我。”

欢子大喊:“那条船是来接我的!”

“我们就这样在一起了吗。”
“是啊。”
“不分开了吗。”
“那样会更快乐吗。”

结尾抱在一起那会夏雨问“结了婚你会快乐吗”周迅说会的时候心里长出一口气啊。为什么最后是周迅死了,留下朴树跟夏雨搞基呢?最后,片尾曲不太搭吧!

 4 ) 在别人的青春里惦记自己的岁月

我们的青春,究竟可以有多少故事?如果,它是一场电影,那么在曲终人散后,我们的回忆是否会灰飞烟灭?
我一直觉得《那时花开》里的青春实在太残酷,高晓松花了近2个小时去讲述一个破碎的故事,凌乱且衰败。我是觉得他太幻想了,完全陷入了自己的世界中,以一个不真实的回忆开始,叙述了一段乌托邦式的大学生活,最后以一个不真实的期待结束,留下了两个男生孤独的脚步,和一串无法回首的想念。
影片中周迅饰演的欢子是一个彻底的叛逆者,对生活叛逆,对生命叛逆,最后对自己叛逆。她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高举,张扬。平日和你,周六和他。三个人的爱情游戏,没有角逐,因为三个人都心甘情愿。或者更确切地说,两个男人都心甘情愿,只有欢子,她想永远拥有三个人的情谊,女人,总是贪心的,所以,欢子说“蓝的是你,黄的是他,你们会长大吗,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吗?”我知道,欢子内心是孤独的,如荒野上那棵孤零零的大树,黄土地上的寂寞是绝望。
“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忆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欢子说,“当我问你是不是自己改名叫高乐的时候,我就已经违背誓言了。”
 高举说,“欢子就像从我们手指间滑过的那些叫做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还会涌上心头。”
张扬呢?他只是一个沉默的孩子,他周一到周五拥有欢子。在周六失去她,在跳舞时失去她,在死亡中没有他。黑白画面中的婚姻如塑料人一样,如果谁可以信以为真。充满了年少无知的迷惘,一如青春。可是青春会消逝,连同他们的友情一起埋葬。然后各奔东西。
看了这部电影,又更加地感觉到了,原来青春它被赋予的色彩依然是那样的黯淡和颓废。如果说这部电影是高晓松的青春独白,那实在是太苍凉了。那些日子,如花绽放,开到荼靡,
再无芬芳。
青春是什么?我想起了我们老师写过的一段话,我觉得那是最有质感的一番“青春之歌”:青春在哪里?是未来的话题吗?我看到了那些青春的面孔,他们沉醉在语言和文字的快乐之中;有时我觉得青春的“愁”并不比“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更轻飘,恰恰相反,青春的“愁”才更有质量,阅尽沧桑,何谈“愁”呢?比较起来,秋天应该淡然,而只有春天的“愁”才更美。
那是怎样一幅炫美的图景呢?我们看到了青春血脉的鲜红、声音的醇美和头发的飘逸,在美妙的汉语的奏鸣中,在岭南这样一个温暖的花园中,从沁湖出发,以心为底,描摹一种生活,给现在,亦给未来。
那月光倾城,薄凉透彻,其实,我们什么都记不起了,有关的那些青春岁月。我们都只是在别人的青春了做着一名观众,散场了,我们也就什么都会忘记了。我们仍旧过着现在的生活。

 5 ) 再看《那时花开》

    又看了一次电影《那时花开》,感受的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原先在看这部电影的场景。一切好像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几个人一起在新街口的小音像店淘碟子那阵子。原先想看的电影大多在面儿上找不到,很多获奖的作品都没有上映,正版碟子很难找到。
    那阵子我们经常到那家小店儿去,老板都混熟了。于是可以直接进后院淘,后院就是北京的老宅子,不到8平的房子,夏天倍儿潮,碟子有的都蹿了绿毛。老板说他经常到北影厂去偷“内部片儿”。那种碟子一般都用黄色的牛皮纸包着,上面还有“内部资料”的字儿。我们经常被这些字儿所吸引,后来才知道都他妈盗版商自己个儿印的。不过,那时也接触了《安阳婴儿》《小武》《西西里美丽的传说》这类在市面儿上见不到的好片儿。 当时我们还很磕,非艺术片儿不看。大片儿都是学校组织去看的什么《风语者》《珍珠港》,那时我们都说那些玩意儿就他妈一糟粕。现在想想,就是谁看过什么禁片儿谁就牛B,完全的虚荣心。
  有时看电影会有学习剧中人的欲望,记得那时一帮人聚在一起看贾宏声的《昨天》,觉得那人把帅都搁车上了,推帅了!那时几个朋友都开始飞叶子,我不敢,怕上瘾,他们就说我怂。我继续磕,磕电影,磕音乐,磕画画。后来很少跟他们在一起,有的人已经没有音讯,有的去了外国,有的和我一样上了学。
  《那时花开》也是那时买的“内部片儿”。就是因为喜欢朴树和周迅才买来看,第一次看看不懂,压根儿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只觉得那样拍片儿绝对有感觉,不知怎么着,后来自己写的那些东西里也有了这部电影的影子。当然我的那部片子因为很多原因而没有拍成,仅仅五个分镜彻底夭折了。

 6 ) 关于青春的混乱表达

我到底是多懒才能拖了三个月才把这篇文章发出来。此文首发在微信公共号【小众电影咖】(minimovies)上。

写文的那一天,朴树出新歌,周迅着婚裙,突然就觉得是时候重看《那时花开》的时候了。

-----

“说好了啊,我们以后每年都得拍一次,这样等我老了也好看看自己年轻时候什么样儿。”
“那咱绝对是一块老泪纵横。”

这是十五年前的电影《那时花开》里的一段对话,出现了两次。电影的主演是周迅、朴树、夏雨,导演是高晓松,大概可以算作中国校园电影的鼻祖。在今天这样一个日子,似乎到了重看的最好时刻。


故事情节很简单,本来是一个剧中剧。朴树饰演的张扬与周迅饰演的欢子离婚以后,开始写小说。小说从夏雨饰演的高举视角出发,回忆了张扬、高举、欢子之间的过去,也展望了高举与欢子的未来。

若从线性叙事的角度来说,可能更容易一点。在高举大三那年,张扬从西安退学回到北京,两个人组建了一个乐队,住起了上下铺。在迎新的时候,遇见了欢子。欢子和张扬在一起了,却约定她只在星期一到星期五属于张扬,星期六她属于高举,而星期天她谁都不属于。三人一起愉快地度过了欢子的大学生活,约定从此以后互相不认识,如果谁违背了誓言,就要去死。(但是毕业以后,张扬还是和欢子结婚了,之后又离了婚。)高举重新以高乐的身份追求欢子,就在两人即将结婚的时候,欢子发现自己怀孕了。高举为了逼问孩子究竟是谁的,终于承认自己违背了誓言。于是欢子和高举决定一同赴死。临死时,他们再约定,如果第二天醒来发现两人没有死,就结婚。然后他们就结婚了。

在整个线性的故事当中,只有括号里的部分最模糊,因为我们只能通过零散的镜头语言来判断这一事实。电影采用了黑白默片的形式,连两人的对话,都是以全屏字幕的方式出现,以此区别于其他彩色的部分。然而,却只有这一段是真实的,其他的所有,都仅存在于离婚后的张扬所写的那个叫做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的小说中。

这在片中有许多证据,比如当高举以高乐的身份出现时,两人的对话被完整地记录在了张扬的word文档上;再比如高举终于与欢子确立恋爱关系的那天,他在海里游泳,海水的边缘却是张扬的鱼缸;再再比如高举和欢子每次看电影,电影院上排的那个放映员永远都是张扬。张扬在二人的故事中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存在。高举与欢子是张扬的剧中剧。


可我在开篇便说,这“本来”是一个剧中剧。是的,倘若影片就此展开并结束,它本来是一个剧中剧。但是在最后,我们却发现,欢子的视角也被插入了进来。影片开头划起的那根火柴,到最后被欢子用来焚毁象征她内心世界的山脚小屋。而在火焰中,她与高举与张扬的两次婚礼,分别以彩色和黑白的形式交替出现,让人仿佛以为这一切的一切只是欢子一个人的回忆(甚至幻想)。那么故事就具备了另一种叙述的可能性——

是欢子虚构了这一切吗?就像大雨之夜,欢子与高举拥吻,被闯入的张扬看到,那时身为张扬女朋友的欢子仍未停止,只是一边与张扬对视,一边继续拥吻。张扬在整个故事中,也只是个观看的角色吗?



然而就如影片所说,“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成长是忘了提问的回答。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

张扬和欢子在长城郊游时与高举走失了三天,高举却以为是整整一年。他在这悠长等待的过程中,实验着自己的毕业课题,可结果却是时间并未流逝。对于毕业课题长达一年的访谈讨论,与张扬欢子口中言之凿凿的三天,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

连叙述者自己,都忘了去找寻答案。


可仍然有些小细节,无论回忆也好幻想也好,在不真实的叙事中昭显角色的可靠。比如关于诺言。

三人的第一个诺言,是欢子的归属问题。欢子星期一至五归张扬,星期六归高举,星期天归自己。但是他们都违背了这个诺言。张扬是一个简单粗暴的人,他在星期天闯入时,欢子问为什么,他说,“星期天我也要你”。
而高举却只能迂回的方式假装偶遇。他说,“咱们并没有说过星期天不许到一个美丽的山脚下来放风筝啊”。

这大概也就预示着他们对最后一个诺言的态度。他们的最后一个诺言是假装从此以后互不认识。可是张扬与欢子在影片一开始便突兀成婚,完全不需要理由;高举却通过了种种方式,改变姓名,以此逃避对违背诺言的自责。

是细节赋予了故事的可靠性,而绝非叙述本身。或许是因为记忆本来就该是失真的、细碎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愿意无数次回想过去的点滴,却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回到过去再重新经历一遍。倘若失去了无限种叙述的可能性,那么记忆便不再是记忆了。


多年前我第一次看这个片子,写过这么一段话,“它只能用来感觉,好像天空落下沙砾似的雪,噼里啪啦全部打在心上;一下子很疼,然后很冷,然后过了很久很久,暖成水,又哗哗地流掉。”

现在读来,有些年轻时候的矫情。可是正是这种矫情,比记忆更可靠地提示了曾经的观影体验。并且我可耻地发现,多年过去了,我的观影体验并没有新的改变。


“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
“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关于《那时花开》,我想写很多东西,比如有求必应卡,比如塑料模特的意旨,比如长城走失的不同解读,比如小站的假面舞会,比如高举的长衫,比如张扬的玩具手枪,比如片中向无数经典电影的致敬。

可是这一切,都如我多年前所写的那样,更适合用来感觉。就像上文那罗列的三段歌词/台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回忆和幻想去填满。若导演本不想叙述一个老实完整的故事,那么我的解读其实并无意义。

所以不如就此停笔。


会在十五年后看这个片子的人,大概都是为了某种情怀。而情怀是不必说的,说来也就四个字:
“老泪纵横”。

 短评

 青春真令人讨厌

5分钟前
  • icancu
  • 推荐

小Z那年你戴着墨镜在深夜里对我说的话,在近巨鹿的那条小弄堂里,被她们揉皱了,揉皱了,随风掉进影像无底的盒子里。

7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那些花儿。。。是注定烙印这青春的痕迹

9分钟前
  • 柯不悔KOKIKA
  • 推荐

加油

13分钟前
  • 徐一
  • 还行

我的下铺已经很久没有人睡了。

18分钟前
  • 大飞
  • 还行

平凡之路

1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朴树真萌

24分钟前
  • Charlie
  • 推荐

周迅空有一身灵气却为了各种人情债演的多是烂片,高晓松玩了一把形式主义但本质还是空洞乏力。OST还行,朴树那首片尾曲《那些花儿》不用说了比电影经典太多。浪费夏雨朴树周迅的青春怒放~~

25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看得要懂不懂 和青春一样迷茫。

26分钟前
  • 唐喜乐
  • 还行

啦啦啦,開呢

27分钟前
  • 力荐

很真的电影,没装

31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不知所云

32分钟前
  • ▲S▼
  • 较差

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一。

36分钟前
  • 杨晴砚
  • 力荐

曾经能背下剧本

37分钟前
  • 装饰泪
  • 力荐

对着照片开枪,却杀不死回忆。带着面具跳舞,却找不到舞伴。遵守诺言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换个身份入局。欣赏爱情的唯一方式,是将过往录成影像留存。那些岁月已经随风而去,执着等待的只有一个天真的孩子。那些花儿已经远如隔世,留在这里的只有一双炽热的眼睛。五天用来相爱,一天用来背叛,一天等待死亡。三人行必有我失。真想不到高晓松曾经是如此先锋,如此大胆。以默片开场,无处不在的塑料模特将生活的坚硬,化为一种梦幻的柔软,于是双秀园1号便以应许之地的姿态降临,中间穿插着出租车舞台剧,以及深海与鱼缸贯穿的狂想。车站的假面舞会是全篇最棒的一段,玩具火车突然变大,恍然间同学老师跟随列车轰然远走,只留下迷茫的少年独舞,还来不及弄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各自奔天涯。青春是一根火柴,点燃就是结束。八零后再也回不去的绝版青春。

38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2012.8.18刚上大学时候看了好多遍那时花开,总看不懂还总喜欢看,刚才顺手点进去又看了一遍,被触动了神经,才感觉到过去很多年再回头看以前时光的那种。。。。。。

42分钟前
  • Norah
  • 力荐

呃...

45分钟前
  • Ex
  • 还行

做作的片子

50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还行

朴树

55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6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