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镇

剧情片其它2003

主演:妮可·基德曼,哈里特·安德森,劳伦·白考尔,保罗·贝坦尼,詹姆斯·肯恩,派翠西娅·克拉克森,杰瑞米·戴维斯,菲利普·贝克·霍尔,汤姆·霍夫曼,希博汗·法隆,约翰·赫特,科洛·塞维尼,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导演:拉斯·冯·提尔

 剧照

狗镇 剧照 NO.1狗镇 剧照 NO.2狗镇 剧照 NO.3狗镇 剧照 NO.4狗镇 剧照 NO.5狗镇 剧照 NO.6狗镇 剧照 NO.13狗镇 剧照 NO.14狗镇 剧照 NO.15狗镇 剧照 NO.16狗镇 剧照 NO.17狗镇 剧照 NO.18狗镇 剧照 NO.19狗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3 16:42

详细剧情

  封闭守旧的美国小镇闯进了一个神秘女子格蕾斯(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她美丽善良,正在逃避歹徒追杀。镇中的作家汤姆力劝村民留下这个女子,让她暂时在镇里避过难关。然而条件就是格蕾丝要干各种农活来偿还。人们同意了,不久后却发现格蕾丝是一个通缉中的逃犯。大家要把格蕾丝赶走,最后答应,如果她更卖力的干活,才可以在这里逗留。  格蕾丝日以继夜的劳作,终难逃过不幸的事情发生。一个镇民在警察搜捕后,强暴了格蕾丝。龌龊的事情拉开了序幕:人们开始随意的污辱她,甚至连汤姆,也揭开了善良的面具,格蕾斯沦为镇上的一条狗,干活,受罪,善良的心也有了渐渐的改变。镇上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女子的神秘身世,让此刻的污辱成为了他日的灭顶之灾。

 长篇影评

 1 ) 人之初,性本恶

相比豆瓣选的海报,我更喜欢美国正式版的这张海报。妮可基德曼的美在这朦胧的苹果车里,显得尤其美。一直约了很久的三个小时漫长狗镇,终于在今晚得到了满足。没看任何介绍,没有任何期待,看这电影还是需要一点点耐心坚持下去的。选择一个剧场来拍导演的一个实验,全篇旁白没有背景音乐,要不是跟朋友一起看我一定会不断按快进的,中间冗长的叙述部分。但结局足够精彩,扭转乾坤,也是本电影的精华所在。看过结局,也就理解评分了。虽然有评论的声音说这是一部被捧红了的烂片,但我还是给了四颗星。剧本三星,妮可基德曼的演技加一星。最后那段的神奇实在是到位得妙。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一个一个行为艺术家的实验作品,不好意思我实在想不起这位艺术家的名字和这个作品的名字,如果有人知道请务必告诉我,我google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有一个女性行为艺术家,作品似乎每次都很胆大,然后有一次她的作品是将自己做一个试验品,自己躺在那里,身边放着四百件还是多少件不同的东西,你可以对她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她都不会反抗。一开始,人们都十分温柔,喂她吃东西,瘙痒,抚摸。然后从有个男子突然撕扯掉她的内衣开始允吸她的乳头开始,人们就开始对她做各种道德之外的事情,包括伤害。人们猥亵她,打她,拿小刀划她,当人们发现伤害她她真的不会反抗的时候,人的恶性就开始愈发暴露而彰显得邪恶了起来。最后,直到有人试图用枪射杀死她的时候,这个作品才被迫终止。而冯特里尔的电影《狗镇》讲得是同一个道理,不同的是,这个电影有了个不一样的结局。试想,如果让艺术家有权力对每一个在伤害过她的人进行报复,她会不会做的电影里的主角跟Grace一样呢?

我想会是这样的,人性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可以换位思考。你会发现,当你自己站在片中的每一个人的角度的时候,你的做法也许都跟他们的做法一样。不要把自己想得太高尚,这就是人。Grace为什么“Arrogant”(傲慢,自大),就是因为她用她的道德标准在要求别人,但当她发现,如果她做了这样的事情不会原谅自己的时候,她才觉得狗镇的那些人不可原谅。但,到头来她还是做了一样的事情————“以善作恶”,用make the world a little bit better的口号,用死亡的名义,结束了这一切。也许,狗镇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最初的的它是平庸而且秩序化的,这样的秩序化导致了之后的完满生活,但生活永远不会完满,因为人性的贪婪,所以完满生活的目的在于更之后那不止境的欲望索取,而一个人欲望索取又导致了更更之后的集体欲望狂欢,那宽网之后一切应该有个终结了吧?所以Grace作为一个女神一样的存在,宣告了这一切的死亡。

导演这么一连串清晰的脉络语言宣告了恶是这终极狂欢的一切原初,而死亡是这一切原初的最终归宿。人之初,性本恶,而人之终,便是死亡。这是多么准确的人性写真呐。其实我不理解这部片为什么选择了剧场这样一部实验性如此强的现场,很难想象如果这部片正常的拍,同样的剧本会拍成什么样。剧场这背景略显单调,尤其中间那部分冗长的由善变恶的漫长过程。唯独美中不足的就是,中间那段的Grace太过完美,以至于过于女神,人性的“Arrogant”,就算你把它放大到一切其他人类之上,也未必能做到她那样。直到最后的争论,我本以为她在跟父亲对于“Arrogant”的争论中会终于和父亲达成一致的建议,但她竟然还在为狗镇的居民做最后的辩护,如她之前所做,她太会换位思考,一直在原谅狗镇的居民。她太会环顾四周,太理解人们惊恐但是依旧冷漠的眼神,她甚至说,是她她也会这么做。可是,当黑帮老大的父亲说:这不是宽容而是“Arrogant”,因为你认为所有人的道德水准都在需要被自己原谅的高度。直到,直到她终于没有理由原谅自己。为什么是自己?还是因为她“Arrogant”,她把她自己看得跟这里的人不一样,所以她不能原谅。其实当她将这一切付诸成报复的时候,她也就变得一样了。而这些村民,因为承担着某未知的风险而把她留下来的时候,他们也是“Arrogant”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高人一等的地位被彻底固定之后,即便当她美丽、友善、热情、助人为乐的品性将这里变得看起来美妙的地方之后,人们还是会开始变得贪婪,对她的要求当然就越来越高,最终,她成为了狗镇的一条狗。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太多了。其实关于狗链,有觉得这部分的戏的成分有点过分了,没必要将主题illustrate得这么明显嘛。不过,我看这电影才知道illustrate应该翻译成“详细阐述”。

说远了,说回来。其实狗镇的人,本并不是坏人。如果将狗镇看成贫民区,未免过于狭隘,我看有评论说这里是贫民区的缩写,我看未必。如同你看前段时间国内上演的各色打砸抢反日大游行,和网络暴力里的各色educated的人们的言论,你会发现人都太过于容易被怂恿。好的导向可以将人们变成天使,而坏的可以将人类变成撒旦。其实,从天堂到地狱,从善良到邪恶,从懦弱与强壮,令男人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并钱,权力又或者伟哥什么的壮阳神物,其实只要一个陌生女人的美丽再加上那么一点点的“Arrogant”的地位,就能像、文革,十字军东侵,文艺复兴等轻松颠覆了一座城镇的苦心积淀几百年的善良人性。其实Grace为什么会是女神?因为她太美丽,如果只是一逃难的灰姑娘,还没有美丽的容貌的话,她在狗镇的待遇不会是这样。也许一开始她就不会被Tom看上而说服大家让她留下。而就算她留下了,镇上的男人们也不会有兴趣将她作为泄欲对象。所以,“长相决定待遇”在哪里都是真理啊,只是有的时候待遇不一定是好的待遇罢了。

最后说说悲剧的男主Tom,当片子的基调还是美妙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个导演怎么还没有安排两个两情相悦的男女滚床单,但没想到这是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男主并非性无能,但他却是镇上唯一没有和女神滚过床单的人。从一开始,他靠着自己的公信度力排众异留下Grace,再到别的男人对Grace强奸之后视而不见的软弱,简直就是从极端之处揭露了他高大威猛的形象。为什么他这么特别?因为他比一般的狗镇村民要更“Arrogant”一点,这个“Arrogant”既让他觉得自己勇猛十足,又让他觉得他需要为这一切负责任。当Grace打开狗镇罪恶之门的钥匙之后,他还在装着他勇敢而善良的那一面,内心分裂陪蕾丽丝的精神分裂一起来抵抗本来属于自己一部分的罪恶,当这种善良和罪恶在他身上矛盾的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整个狗镇都飘着一束沉重的伤悲感。可到最后,他还是出卖了她。在他选择了她的时候,她没有满足他。所以他选择了镇民,而出卖了她。这是他最后的失败,但这一切因他而起,也因他结束的结局,也算是一种完满。只是,最后Grace亲手枪杀了他,那句坚定“再见,Tom”和之后略带幽怨的“有些事情需要自己来结束”,还是多多少少让我感觉到了Grace的失望,也许还夹杂着怜悯。那份怜悯,本是爱。而那份失望,本来是她对狗镇的希望,也是她对Tom的希望。

最残忍的片段,莫过于孩子的母亲摔坏Grace的瓷娃娃的时候,Grace的伤心欲绝,和之后Grace报复她,杀害她孩子的时候的冷酷。这个时候,她的爸爸说,“你已经学得够多了。”这一刻,我想Grace明白了她爸爸的枪声,明白了那些罪恶和恨。因为那些教会过她什么叫做恨的人,让她终于摆脱了受苦的愚蠢的傲慢和瞎眼的善良。结局又回归了那条叫Moses的狗,Grace没有杀害它,也没有带走它,而是将它留在了那里,成为了狗镇唯一存在过的证据。也许,不杀它是Grace最后的慈悲,但它从未负她,所以就算报复的话,它也不在范围内吧。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说,人见得越多,却越爱狗。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养儿不如养狗。人性太复杂,有的时候动物的感情来得反而执着而单纯。

有人说这部电影颠覆了价值观,还好这些年我一直觉得自己明白这个世界的善恶是如何运行的,这算不算也是一种“Arrogant”?但是,知道自己是如何活下来的,又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在这个魂淡的世界活下去,对每个人来说不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么?即便我看到了恶,但我仍相信善。如我这样的人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我们才可以看到前方那条道路是多么地辉煌,即便最终,都是通向死亡这唯一的结果。



p.s 感谢艾洛,我提到的行为艺术家是Marina Abramović(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na_Abramovi%C4%87)~

 2 ) 人性的展现

这部电影是拉斯‧冯‧提尔拍摄的「良心三部曲」中最令我毛骨悚然的一部。

拍摄手法上导演也采用了很不同的拍摄方式,像是舞台剧的简陋布景,主要场景是用粉笔「画」出来的。镜头一开始是由上而下拍摄着这个「简单、封闭」的小镇。

然后,女主突然闯进了这个小镇。

这个突然所产生的化学作用,悲伤的、残酷的令人不敢直视。

开始时温情的人们,保护了女主(似乎),但是接下来…

所有人都开始利用这一点来「换取、谋夺」她的一点一滴。

包括肉体的劳动、金钱…甚至最后连清白及自由都被掠夺。

在这部片当中所展现人性的丑陋面…

会让人在观看的当下不忍直视,在看完之后倍觉绝望。

最后,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下狗。

 3 )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我最讨厌的一部电影莫过于《黑暗中的舞者》。整部片子中流露出那种道德完美到极点的价值观让我觉得无比的愚蠢、缺心眼儿和没意义。4年之后同一个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狗镇》,女主角依然充满了臆想症,把自己当成神一样站在高于所有人的道德高度,一直尝试着原谅人类卑劣的天性。但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以直报怨。可见这四年里拉斯·冯·提尔对这个世界做了点有用的思考。


 
    前几天我们在看一部纪录片,是美国人虐待伊拉克囚犯的。看的我很难受。我说怎么能有人对和他们一样的人做出这么令人发指的事情。我的朋友说,你是觉得人性天生是善良的吗?我说我觉得人天生有善良的那部分,也有卑劣的那部分,至于哪部分彰显的更多,就看他们后天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所以在《狗镇》里,女主角最后想到,如果自己也是这个镇里的一个居民,难保她不会做出和这里的人一样的举动。就像红卫兵、盖世太保、虐囚的美国士兵、《朗读者》里曾经是纳粹党的家庭妇女们,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疯狂环境里引发出他们恶劣的那一部分人性,平常的他们可能是一群善良又平静的人们,也许终其一生也没有伤害过一只蚂蚁,也许还会把受伤的流浪猫带回家照顾。但是这并不是原谅罪行的借口。无论怎样责怪大环境和教育,犯错和犯罪都一样需要被惩罚。
 
    我从小就有一件很困惑的事情。我父母的亲戚从他们小时候起就分别待他们都非常不好,但是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出现在这些亲戚需要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时刻。我总是问,他们待你们那么不好,你们为什么不也待他们不好?我爸妈总是说,我们不能堕落到和他们一个水平。我说又不需要报复他们,别理他们就行了。我爸妈又说,能帮就帮一点,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他们总是感激的。但是事实上是,这群贪得无厌的亲戚们不仅不感激,而且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施恩,反而习以为常,万一帮不了他们,他们便肆无忌惮地口出恶言,其他事儿上待我爸妈还是一样毫无顾忌地坏。他们把我父母的隐忍当懦弱,把我父母的礼貌当做理所当然,把我父母的善良当做不断提过分要求的保障。我有一次生气到问爸妈:你们俩是爱心泛滥到廉价的无处发泄非要找他们吗?你们凭什么觉得你们就是道德高尚的那一方,是你们把他们纵容到这一步的,你们自己还骄傲的不得了呢。
 
    以前我有一个亲密如家人的朋友,我曾很自信地对他说,我永远不会生你气的。结果他还就当真了。试着惹我几次,我都假惺惺地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标准克制住自己不生气。然后他就愈演愈烈,不停地挑战我的极限,还总爱说,我知道你不会介意的。终于到我忍无可忍的时候,我明确地说清楚了,你下一次再惹我,我不会再原谅你了,我们以后就当不认识。于是从那时至今,他再也没有过分地惹过我了。现在我想,也许是我不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比他更容忍更宽大的人,导致把他纵容到这一步。如果我们一直站在平等的道德标准上,就像事实一样,也许我们不会有这一路无聊的拉锯战。
 
    从此以后我再不隐忍了。为什么我总得是礼貌的那一方,宽容善良的那一方,顾全大局的那一方?为什么我总得表现完美来讨别人的喜欢?为什么我总得假装我是更高尚的那一个人?事实上在道德上,感情上,我们难道不是都平等的吗?谁惹谁了,谁会不生气呢?谁伤害到谁了,谁又能平静的接受呢?不喜欢你的人,怎么讨好都是没用的。喜欢你的人,也会因为你无限度的隐忍而误以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你惹到我一次,我可以勉强不报复你,你惹到我第二次,我就决不会就此罢休。
 
    如果我第一次被朋友惹到就开诚布公地向他说明,如果我爸妈可以明确对亲戚们表示出他们的贪婪和自私是不可容忍的,如果《狗镇》的女主角在村民们一次次变本加厉地压迫她时反抗一次,我们都不要自以为是地站在更高的道德仲裁点上,也许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变得那么丑陋不堪、不可收拾。就像宠物,它们需要知道随地大小便是不可以的。就像孩子,他们需要知道暴力、谎言、歧视是不可以的。就像敌人,他们需要知道越过边界的入境侵犯是不可以的。这些被环境或教育引发出丑陋一面的人们也需要知道,他们恶劣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不能被容忍的。狗咬了人,人当然不能去咬狗,但是人要打狗,让狗知道以后不能再咬人。我总是听人谈论有人伤害了他们,但是他们并不愿意以牙还牙是因为他们拒绝掉到和那些人一样的档次。我想说的是,大家都是一样的档次。你假装你的档次更高,只会使那些伤害人的人将他们的丑行愈演愈烈。所以无论天生多纯真,曾经多善良的犯错者、犯罪者都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警示和惩罚,他们需要明确地知道并刻骨地牢记,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环境和教育去抑制每个人天性中卑劣的那一面。所以比起那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你的右脸送去给人家打、别人杀了你的父亲你就把母亲送去给人家杀的圣人哲学,我更信奉简单直白的“以直报怨”。无限地忍让不过是完美道德秀的伪善表演,这只是在把这个世界引领到更毫无顾忌地放肆的方向。人被狗咬了,要是只是容忍,不去教狗,下次再被咬,就是不仅自己找死,还很可能连累别人也被咬。祸国殃民。
 
    你需要停止做无限的礼貌、善良和隐忍的那一个人。
 
    你需要停止幻想你是那个道德最高尚的人。
 
    你可以选择以德报怨,但是你也需要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没有在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4 ) 狗镇上的人和狗镇上的汤姆

狗镇上的人:

狗镇描绘的,实际就是集体无意识虐人,网上有很多实例。你们将异己开除人籍,不再承担其孤立痛苦的时候,搁置同情和同理,蒙蔽自己以坦然放纵恶的时候,就是你们作为狗镇一员的时候。具体说来就是你们参与绝大多数网络起哄事件的时候。

并不是只有肢体的折磨才是痛苦,正如格蕾莎遭遇更多的,实际是精神上的侵犯,歧视和孤立。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母亲摔碎7个小瓷人的恶,在最终审判时要用7个孩子的命来偿还,这就是为什么作恶较少,却默然参与的修女和盲人也要一起被制裁。

狗镇上的汤姆:

这个塑造好玩极了,他最不真实又最有所指,与其说是人物不如说是象征或投影,因为抽离到不像话,已不能用怯懦或自私来审视,倒另有些妙用,比如从一个有趣的角度,道德鞭挞了自神那里偷光的创作者。

他无法真的存在,因为这种等级的痴迷和沉醉,已近纯粹,比如直到最后,他持之以恒的软弱也未令其崩溃,他小气又局促,在任何情况下依然有所持守,爱情,恐惧,正直,怯懦和卑鄙都不能尽兴,却能假到最后一刻。

同时作为具体被描绘的形象,他虚伪可笑,又自命不凡。在被宽恕的侥幸中失了魂,不能面对自己,他的自我意识最充分,因此又最不无辜。

他作为一种投影,可以刺痛旁观者,或说鉴赏者,包括看电影的人期待下一幕的罪恶和欲望,这种反观只点到为止。更针向的是刻意的观察者,书写者,他在才能上嘲笑了试图搁置一切来偷光进补的创作者(这样的人很多),并在道德上予以定罪。

他勾画出一个小气吧啦的作者形象,无才无德无力,直到接受最终审判时依然心存侥幸,脸色苍白的对格蕾莎说,你的阐述比我有力多了。

真是个妙人。

 5 ) 原谅犯罪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罪犯去见上帝

{转载}

《狗镇》是由拉斯·冯·提尔编剧、执导的178分钟悬疑影片,该片由妮可·基德曼、哈里特·安德森、劳伦·白考尔、保罗·贝坦尼、詹姆斯·凯恩等主演,于2003年5月19日在戛纳电影宫的卢米埃尔大厅首映。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1930年代,讲述了格蕾丝从逃离都市身入狗镇,以及她在狗镇梦魇般经历的故事。
电影讲述了格蕾丝从逃离都市身入狗镇,以及她在狗镇梦魇般经历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格蕾丝其实是黑帮老大的女儿,她逃离爸爸是因为不想接手自己的家族,所谓的通缉令也只不过是爸爸为了寻找女儿所用的手段。爸爸在狗镇找到了自己被折磨的不成人样的女儿,在格蕾丝的授意下,整个镇子沦为火海,镇子里所有的人都被枪杀了。结局大快人心,但是整部电影里却将人性之恶展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曾经淳朴的居民会变成这样的恶魔呢?他们可能在死之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作的是错的。其实这一切都归罪于格蕾丝所谓的善心和原谅。即使被不公正的对待,格蕾丝也没有怨言,而是默默的承担下来。这样的后果,就是越来越不公正的对待,当格蕾丝忍无可忍的时候,事情却已经不受控制了。在居民的眼里,这一切并没有错,我保护了你,并且为此承担了风险,你应该对我有更高的回报。但是对于过分的要求,格蕾丝也一一承受,这也就助长了居民贪婪的气焰,格蕾丝的境地其实也是她的咎由自取。
格蕾丝和爸爸的矛盾其实也是和原谅有关。格蕾丝不认同爸爸的暴力行为,她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被上帝原谅,一味的暴力不过是“傲慢”而已。也正是这句“傲慢”惹恼了爸爸,才会有逃亡的事。但爸爸并不这样认为,父女两的对话堪称经典。
圣母的人就和格蕾丝一样,站在到道德的至高点指点一切,而完全不在乎犯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如果格蕾丝在第一个不正当要求的时候就说了“不”,那些本来淳朴的居民,会一步一步的变成囚禁他人的罪人吗?人性一直都是很脆弱的东西,抵不住诱惑,扛不住磨难。即使善良如格蕾丝,在最后的最后,格蕾丝将自己代入到了镇民的位置,也同样无法原谅镇民所犯下的罪过,所以才有了杀戮的结局。格蕾丝是幸运的,她是有着家族和权利,可以将她从折磨中救赎出来。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样的幸运,当自己或家人被犯罪者所侵害的时候,如果主张原谅的话,我想只可能会再次出现犯罪。
原谅犯罪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罪犯去见上帝。
愿迟早有一天,世界能像圣母所期盼的那样没有罪恶,但在这天来临之前,让我们拒绝圣母,严惩罪犯吧。

 6 ) 从《狗镇》看人性之恶

一、如果人们有机会,他们就会作恶。这里的有机会指的是作恶无需担心惩罚,对自己有利无害,连道德上的愧疚都很有限。周围的人,都在做坏事,甚至恶行是多数人投票通过的,这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当你看到一群人善良的时候,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作恶,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如此。现实世界中的恶行,其实远比《狗镇》中残酷。《古拉格群岛》中有一个细节和葛瑞丝的经历何其相像:“我们在卡卢加关卡劳改营(莫斯科市)里的时候,有过一个骄傲的姑娘M,中尉,特等射手。像童话里的公主——殷红的嘴唇,天鹅般的身姿,又黑又亮的头发。仓库管理员伊萨克•别尔沙德尔,一个又老又脏又肥腻的家伙打定主意要她。这人的模样谁看都恶心,更不用说对于有着健美的身体和不久前的英勇的经历的她了。他是朽烂的木头疙瘩,她是匀称挺秀的白杨。但是他从四面把她紧紧围困起来,不给她留下呼吸的余地。他不仅让她陷进了一般劳动(所有的杂役都配合一致地行动,帮助他打围),使她不断受到看守员的刁难(看守员也和他“挂着钩”),而且还威胁说一定要把她送到最坏最远的劳改地去。结果有一天晚上劳改营熄灯以后,靠着白雪和天空的微光我亲眼看见M像影子似地从工棚溜出来,低着头,敲了敲饿狼般的别尔沙德尔的保管室的门。。。。。。”

当一个人具有“合法”加害能力的时候,他们很难约束自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另一部美国电影《美国田园下的罪恶》中,当Sylvia被囚于地下室,伤害Sylvia的行为被权威(一个成年人)认可,似乎是“合法”的,不用担心受到惩罚,那些她平时的同学,朋友、甚至暗恋她的少年竟竞相以虐待她为乐,直至这个可怜的少女在无助中死去。

让我们想一想人类历史上的惨剧,苏联的劳改营,纳粹的集中营,中国毛时代那一场又一场“左祸”,有多少平时看上去“正常”的人们在“合法”的外衣下露出狰狞的面孔,对着自己的同类痛下毒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惨剧正是人们邪恶本性的爆发所造成的,极权制度为“恶行”提供了合法的外部环境,它和人们的邪恶本性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二、对邪恶无它法,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当恶人正在作恶时,好人应该反抗。葛瑞丝的悲剧难道不是她自己的善良和软弱造成的吗?葛瑞丝第一次被强奸之后,选择了沉默,就已经为她日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在恶人们面前,不要假装天使,不要害怕不顺从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在《古拉格群岛》中,索尔仁尼琴为为人们的毫无抵抗(其实也包括他自己)而痛心疾首:“因此你干吗要逃跑呢?……你怎样可以抵抗呢?须知你只会恶化自己的处境,你会妨碍把错误弄清楚。你连下楼梯都跟着脚,因为你不要让邻居听见,哪里还谈得上进行什么抵抗。后来在劳改营中他便会痛切感到,如果每个行动人员夜里去执行逮捕时,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因而也和自己家属诀别的话,那情形会怎样呢?如果在大规模捕人入狱时期,比如在列宁格勒,当把全城四分之一的居民投入监狱的时候,人们不是坐在自己的洞穴里,听到每一次大门砰砰响声和楼梯上的脚步声就吓得发呆 ——而是明白了他们再也不会失去什么,于是精神抖擞地几人一组手中拿着斧头、锤子、火钩子,拿着顺手拿到的一切东西在自己的门道里设下埋伏,那又会怎样呢?既然早就知道,这些夜间便帽客来者不善——那就给杀人凶手迎头痛击,这决不会错。还有那辆停在街上只坐着一个司机的“乌鸦车”——赶走它,或者扎穿车轮轮胎。机关不会马上算出工作人员和车辆的缺额,这样一来,不管斯大林多么渴求,这个可诅咒的机器一定会停下来!如果……如果……对于后来发生的一切,我们简直是咎由自取。”

善良和慈悲只能纵容人性之中的恶,在《狗镇》中,淳朴的村民转化为邪恶之徒,葛瑞丝就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在恶行刚出现的时候,果断地说不,既是为了自己人性的尊严也是对恶徒的一种救赎。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第二层意思是,对于做过坏事的人绝对不要饶恕。坏人作恶受到惩罚天经地义,只有上帝才有权力宽恕他们。影片的最后,当葛瑞丝和父亲大谈宽恕理论的时候,父亲毫不客气地指出:“其实你才是最狂妄无知的。”“正因为他们是狗,按照本能反应,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教训,鞭打他们。”在这一点上,犹太人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以色列特工机构摩萨德和其他犹太人复仇组织在战后50年来一直追踪、捕杀着逍遥法外的屠犹元凶。其中,大元凶艾希曼于1960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贫民区被摩萨德抓获,他被运回以色列受审,以色列特别法庭根据其反人类和反犹太人等15 条罪行判处他死刑,1962年 5月31日他被送上了绞刑架,尸体被焚化后扔入地中海。“里加屠夫”赫伯特•库克斯也被犹太复仇者在南美洲击毙。反过来看我们自己,加在我们身上的罪行有多少没有得到清算?二战后轻易地放弃对日索赔,多少文革中的告密者整人者在我们的时代依旧混的春分得意?

《狗镇》是一部好电影,好就好在展现赤裸裸的人性给你看。当然人性恶的认知并不符合我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以德治国的理念,但是认清事实对人们总是有帮助的,它让人们睁大双眼,永远警惕那些有能力作恶的人们。

 短评

“你认为没有人能达到你的道德水平所以原谅他们,这是一种傲慢。”

2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推荐

观众要把自己代入狗镇的某一个村民,而不是女主角本人,因为you have no power。

7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即使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也一直是站在——人之初,性本恶——站队里面的。最后以暴制暴,大快人心。尽管这也许也是我的恶的一部分。

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这是一部教人向恶的电影么?不是,它只仅仅是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的一个物种叫做人而已。精彩的试验场,片尾过瘾到咬牙窒息的程度“先杀孩子,让母亲看着”,好吧,我也是人,我乐意令人性的残暴一面爆发。

11分钟前
  • 力荐

人性本恶的最佳宣传片。。。

1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话剧电影化,电影话剧化。揭露的是赤裸的人性,猜忌、自私、怯懦,一层层地摧毁着宽容,当眼神开始冷漠,报复的力量就强大起来,最后狗镇只剩下一条狗

18分钟前
  • 心有猛虎
  • 力荐

本片在那届戛纳颗粒无收到底是否因为姜文从中作梗?个人觉得无须为此喊冤叫屈,《大象》拿金棕榈其实才更考验评委的眼光。《远方》也很棒,但输在过于完整,这点姜文阐释得很好,狗镇的弱点和《远方》类似,有惊艳感也容易取巧,但深究的话,这种深度似乎又属于表面文章,并没有想像中那么耐看。

23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一个想用自己所谓的善良承受一切屈辱的圣母,一群做尽坏事却始终觉得自己在取得回报的畜生,一个坐拥权利好似独裁者的父亲。其实我们无权指责剧中的每一个人,因为人性都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机会展现而已。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是善良,当全镇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时,他们都是在为妮可的善良付出代价。

25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似乎所有的剧情都是为女主黑化前和父亲在车内的那场对话做的铺垫。其实我觉得女主后面做得有点过头,但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用意:观众与女主建立了足够的共情,得以在屠镇的过程里和女主一起体会施暴的快感。用观众的人性之恶呼应镇民之恶。把狗镇的范围从银幕里扩大到银幕之外。

30分钟前
  • 🐷🐷
  • 推荐

三个小时的跨度。小镇的初始有我所有童年的记忆,那么多欢快奔跑的游戏和世俗人的笑脸。你的天真和善良也许就是损伤你的最尖锐的那把匕首,小镇里的人懦弱胆怯在恐惧中也只会不住的战栗,但他们都是没有武器的凶手。我只相信以暴制暴,眼泪和原谅都是无用的负赘,举起枪面对苦难的你才是真的女神。

34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1.形式十分激进,巴赞的本体论在这里彻底破产,回归了戏剧式的象征性场景、突出了表演,最妙的是又是百分之百的电影,巧妙回避了戏剧的视点,连开场的镜头都是俯拍。2.没有实体墙壁的舞台倒是给景深镜头留出了空间,格蕾丝被强奸同村民的日常生活一起上演,平庸的恶在内容和形式上达成了一致。

35分钟前
  • 安托万
  • 推荐

“葛瑞斯最后明白真正傲慢的人是她自己。她把道德的标尺沉重地压在自己肩头,以为宽恕别人是最大的善,把世界想得太美好,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惩罚那个侮辱过她的女人的方式是当着她的面杀光她的孩子,就像她曾经被折磨的方式一样。这是不是正确一点也不重要。这是公平。”

37分钟前
  • 青苔
  • 推荐

人和狗不同, 不管多凶恶的狗都能被教化, 人却不行.

42分钟前
  • 贾不许
  • 推荐

JP圣母进化论

44分钟前
  • 小袋
  • 推荐

有些像话剧,结尾在意料之中,过程很震撼

4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很簡單。一定要看到結尾。否則只是煩悶的摧殘。

48分钟前
  • Zen.L
  • 推荐

extremely minimal stage-like set / "moral rearmament" 在人性的凝炼与玩味上,balance曾经震撼了我,而当看到这样一部富有极简和象征意味的电影时,我不知该用倾倒还是厌恶来评价。冯提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观众茫然失措地睁大眼睛凝望,好像置身一场布氏的舞台剧。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前两个半小时极无趣,完全可以跳过,直接看最后半小时便是。类似话剧的电影形式很新奇,但并不讨巧,倒能节约些成本。赤裸裸的人性之恶呵,老实讲,屠村一节看的很爽。

55分钟前
  • 川总
  • 推荐

非常奇特的电影,像舞台剧一般娓娓道来人性的叩问。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但遵从罪恶的天性也不代表可以被原谅。I wanna make this world a little better,可最终还是不得不意识到有些人尚不如狗。宽容太微弱,以牙还牙和恶有恶报才是王道,而幸好还有电影慰藉。

58分钟前
  • .
  • 力荐

除去演员片酬以外成本好低的电影...不过也能拍的那么精彩...说明电影的创意才是王道...

1小时前
  • 某茶君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