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号

爱情片法国1934

主演:米歇尔·西蒙,迪塔·帕尔洛,让·达斯特,Gilles Margaritis,Louis Lefebvre

导演:让·维果

 剧照

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2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3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4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5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6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3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4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5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6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7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8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19亚特兰大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5:20

详细剧情

  故事从一场婚礼开始,驳船亚特兰大号的船长迎娶了漂亮的乡下姑娘朱丽叶。婚后,朱丽叶开始了全新的船上生活。一开始她对船上生活感到新鲜有趣,和丈夫的相处也甜甜蜜蜜,然而很快她便厌倦了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渐渐地向往起大城市巴黎的热闹繁华。船长为了满足朱丽叶,将亚特兰大号开往巴黎。  然而期间发生种种波折,导致船长迟迟没有带朱丽叶去巴黎,二人的矛盾日渐加深。不久,朱丽叶悄悄离开了亚特兰大号,独自去了巴黎,船长得知后生气地驾船而去。分开后船长对朱丽叶无限思念,终日神不守舍。孤零零一人流落在巴黎的朱丽叶,最终会选择留在灯红酒绿的巴黎,还是回到亚特兰大号上,回到深爱自己的丈夫身边?

 长篇影评

 1 ) 浅析让·维果电影的记录性、诗意性和现实性

要:让·维果(Jean Vigo,1905.04.28—1934.04.25),法国著名的电影大师,欧洲先锋电影运动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过渡期的杰出代表,他短暂的生命中共创作了四部作品(一部长片《驳船亚特兰特号》,三部短片《尼斯的景象》《操行零分》《法国游泳冠军塔里斯》),尽管总长度不超过200分钟,但他的作品饱含开创性的真实记录和诗意现实,以独特而尖锐的思想性和精致而高超的艺术性,对后来的电影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诗意现实 作者研究 操行零分 让·维果

让·维果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完成了四部作品。他在世时,这些作品带给他的只有债务和磨难,他至死都被资产阶级视为异端分子,但历史是公正的。他去世后不久,作品就受到世界广大电影家的注意,赢得了法国人民和电影家的高度赞扬,人们称他是法国社会题材电影的开拓者,就他的充满激情的电影语言而论,他的才情堪与法国天才诗人亚瑟·兰波相媲美。1935年,法国政府设立让·维果奖,以此表彰“勇敢的有棱角的作品”。

让·维果的父亲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他的父亲积极参与反战运动和一系列社会活动,最终被捕,绞死狱中。让·维果父亲的遭遇给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这也使得维果创作的所有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多少涉及对资产阶级的讽刺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一、社会生活的写照:社会问题的真实记录

让·维果的作品中有着大量的社会实拍,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道德立场。其中最为代表的是维果走遍尼斯大街小巷拍摄出的处女作《尼斯的景象》。维果将《尼斯的景象》称为“纪录的观点”,而不是纪录片。受苏联蒙太奇电影导演维尔托夫理论的影响,这部影片对有幸来尼斯的避暑者们采取了讽刺的关注态度。

尼斯是濒临法国南部海岸的一座以赌博为生的城市,和煦的阳光,四季如春的气候,地中海的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这是有钱的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安乐窝,豪华的饭店、阔绰的游客、一掷千金的轮盘赌赌客、悠闲的英国绅士、海滩上懒洋洋地晒太阳的贵妇人。然而这里也是有穷人的尼斯:旧城的贫民窟、患病孩子畸形的手、污水沟、垃圾、报贩、乞丐、墓地……影片是对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尼斯的真实记录,让·维果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段,极端的美与丑、富与贫突出社会不平等的主题,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倾向。这影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录现实,更饱含愤世嫉俗的激情,充满论战色彩,凝结着深沉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让·维果把镜头对准狂欢节上一位往脚上擦鞋油的狂舞的女人;利用叠化和跳切剪辑,使一个穿着富贵、坐在椅子上的妇人下一个镜头瞬间变成赤身裸体的女人;利用突然定帧的手法表现游客们“僵立不动”的窘态;赌徒们焦急不安的面部特写;画面中狂舞的人们一直跳到一座墓地中的情景……

萨杜尔称赞这部影片是“先锋派末期一部强有力的作品,是法国第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纪录片”。萨杜尔的这段话也是一个启发:先锋派的革新不仅限于形式,也应当包括内容。内容上对社会生活的写照,对社会问题的真实记录也算是开创者了。

除此之外,让·维果在《驳船亚特兰特号》中,除了有脚本的影像叙事,还采用了纪录片手法,坚持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其社会观点的街头镜头,表现了失业、犯罪和社会动荡的真实时代风貌,使这部30年代的爱情片的主题得以深化。让·维果作品本身从充满活力的乐观到抒情的哀伤和纪实的冷峻,其调子变化本身也反映了法国形势和社会心理的客观变化。

二、社会的缩影:感官上和形式上的诗意

随便打开一本电影史著作,大家对于让·维果的评价与定义就是“诗意现实”,在电影史上,20世纪30年代的诗电影现象十分引人注目。一些电影艺术大师基于对电影诗意化的不断探索与执着追求,都不约而同地在某种意义上淡化了“叙述因素”而钟情于“隐喻象征”这种间接表达作者个人思想的艺术形式,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伯格曼等。大多数在电影史上堪称巨匠的导演无一例外地涉足了这一领域并留下了经典的影像。有的导演看重镜头与镜头之间意义的生成和延伸,他们通过上下两个镜头或者接连的两场戏之间在内容的意义、品质等方面的类似,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对事件的某种情绪色彩。这种类比,不仅可以使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的某种类似特征突出出来,而且通过观众的联想作用,可以使思想更为深刻、情绪得到升华。像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就用沉睡、苏醒、起身站立的石狮子镜头来隐喻俄国人民的苏醒,让·维果也不例外,他在他的影片中表现出了对前辈艺术家的极大尊重,并把尊重内化,建立了自己的隐喻体系。维果用隐喻象征构成的感官和形式上的诗意世界在《尼斯的景象》中最为饱满:赌桌上散落着的牌码、被打扫的垃圾、狭窄的贫民窟、钢厂里熊熊燃烧的炉火都是让·维果充满隐喻和象征的影像符号系统。有些单独的影像,通过蒙太奇处理就可以有深刻的寓意,如《尼斯的景象》中一个男人在赤裸的脚上抹鞋油,寓意着有钱的资产阶级无所事事;一个躺椅上衣着完整的贵妇正在晒太阳,突然变成了裸体,隐喻着对贵妇优雅生活和道德情操的怀疑。有的影像甚至多次出现:“海水海浪不断涌向海岸”“各种各样的动物”“各种神态的雕像”等等,这些意象在维果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这是与维果的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相关联,成为维果电影中一个固定的表意符号,形成并购 成了维果影片中独特的隐喻与象征世界。这是维果感官上和形式上的诗意。

《操行零分》是让·维果最著名的短片作品,是维果按照个人童年生活真实情况倾泻的故事短片,讲述了假期过后,男孩科萨和同学们返校途中遇到总监和新来的学监,孩子们一想到如牢笼般的寄宿学校,就感到压抑,单调无聊且教条的生活令人窒息,孩子们随便干个啥,不是被训斥,就是被关禁闭。学校总监因为几个孩子没听从他的命令,宣布他们操行零分。为了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总监禁止他们外出,由于过度的压抑和专制统治,孩子们无法忍受,密谋逃脱,但未成功。

学校里新来的学监出于善意时不时保护孩子们,使他们免受总监的惩罚,出于童心,他也常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但有天恰巧被总监碰上,受到了处罚,总监再次宣布孩子们操行零分,不得离校!孩子们忍无可忍,他们撕开枕头,鸭绒像雪花一样满屋飘舞,他们高呼“战争开始”、“打倒学监”等口号冲上屋顶,在屋顶上向下抛弃着书本等学习用具,想要挣脱被专制束缚着的这一切。在《操行零分》中,寄宿学校是以让·维果自己童年读书的寄宿学校为模型的。制度森严的寄宿学校犹如牢笼般的束缚着每一个富有青春朝气的学生,让·维果靠着童年的记忆,把现实社会中寄宿学校对儿童童年朝气的摧残用影像语言呈现于观众眼前。导演并没有仅限于对现实的机械呈现,在影片中非常巧妙地加入了富有诗意的段落。如那段以慢动作表现的孩子们在宿舍里打闹的场面历来为人称颂。在宿舍里孩子们用枕头当武器,砸向阻挠他们的舍监,他们撕破枕头和被褥,羽绒和棉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吓走了探头来支援的舍监。胜利的孩子们,开始欢呼雀跃,其中一个同学跃上象征着胜利的椅子,同学们抬着他游行,他的神情犹如凯旋的将军镇定自若,队伍伴着凯旋的音乐,在漫天飞舞的刚从枕头中扯开的羽绒和棉花下,如宗教巡游般提着灯笼列队慢慢前行,又如在风雪之中踏上征途的十字军,场面非常壮观,极富诗意。

在《操行零分》中,维果为了表达自己少年时代的信念:无权无势的人物只要组织起来就可以击败有权有势的大人物,也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雕像被学生砸倒隐喻和象征着有权有势的大人物的不堪一击。影片《驳船亚特兰特号》中岸上的世界与驳船亚特兰特号上的世界的对比也成为一个精彩的隐喻。岸上的世界,表面上是光鲜亮丽色彩斑斓,但隐藏在浮华表象之下的却是那赤裸裸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狼狈不堪;而亚特兰特号却成了世俗中少部分人的避风港和安乐乡,他们在上面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维果所建立的这一多样而又多义的充满隐喻和象征的具体世界,不仅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也为我们理解维果的诗意现实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诗意现实主义的先声:从现实到超现实

让·维果的创作期处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先锋运动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衔接之处。其影片品格中不可避免地浸透着温暖诗意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美学形态。这几种美学形态在维果的电影中共存共荣、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维果影片独特诗意世界和纪实品格,达到了诗意和现实的完美结合。让·维果作品的现实主义从头到尾包裹着批判现实主义和杂糅着超现实主义,他的作品既有社会原貌的客观记录,也拥有着对社会现状强烈批判表达的强烈立场。

《驳船亚特兰特号》是一部描写平民的作品。一个水手娶了一个年轻的乡下姑娘,开启了常年漂泊水上,日复一日的生活。当有一天,驳船到达巴黎郊区时,妻子离开了丈夫,她离家出走,想要开开眼,但现实给她的只有当头一棒,她经历了被偷窃、被占便宜后,还是决定回到宁静的岸边,回到亚特兰特号,和水手重新相爱,重新生活。维果把一个非常平庸的剧本改编成了不乏社会批判意识的诚挚的爱情诗篇,这部影片与其他相比,尤为不同的在于,摄影机不仅记录了现实生活的现实景象:驳船生活的现实空间狭窄和脏乱,乡村一片凄凉与萧索,城市大街上遍布饥饿的小偷和失业的人群,还捕获了世俗生活的超现实瞬间。如昏暗中身袭白色婚纱的朱丽叶特小心地行走在布满杂物的驳船上,四周水流汤汤回回;船旁掠过一对雕塑般肃立的母女正在祷告,她们上方的苍穹上云霞弥漫。新娘轻盈的姿态和幻美的环境形成鲜明对照,沉沉的写实中溢出幻美的超现实感。导演对底层生活困境的现实批判与超现实情趣及梦幻般的抒情往往集中在某一些视觉元素上,如那些无所不在的名副其实的超现实主义物品,被切割下来的几只放在短颈大口瓶里的手、一些木头人、一个令新娘惊讶的留声机、朱尔船舱里会动的可怕玩偶、瓶子里朱尔朋友的断臂、小贩的箱子等等。一群无所不在的猫集中混杂了朱丽叶特对驳船生活的各种感受:脏乱、热情、亲密和失望等。猫不仅是构成驳船生活的视觉元素之一,还成为推动叙事进展的动机,它贯穿全片具有复杂的意义反映着驳船上的生活及船上不同人的性格,同时也是维果用于干扰和戏弄正常剧情发展制造笑料的超现实主义道具,更是集维果诗意现实风格于一体的精灵。

写实手法与抒情手法和虚幻手法的糅合,使影片《驳船亚特兰特号》呈现出独特的格调,显示出导演独特的诗人气质,也预示着三十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勃兴。让·维果的才能在于他能“拿来现实,并将其推至其极致——并随后超越这些极限”。维果的作品经常从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发展到戏剧性场面,最后达到超现实的奇异效果。


让·维果用影像为我们创造了具有隐喻象征意义的诗意世界;用电影独特的语言为我们建立了唯美的超现实的诗性时空;用“电影眼睛派”的纪实手法为我们记下法国历史的一瞬;用自己敏锐而深邃的观察力,实现了诗意和现实的完美结合。

维果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电影财富永恒。他的处女作《尼斯的景象》充满神来之笔,他的遗作《驳船亚特兰特号》入选影史十大电影之一(该电影被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选为电影史上十大影片之一),《操行零分》是首次表现青春的狂野与反叛的电影,不仅启发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胡作非为》和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后的著名影片《如果》,在美国影片《无因的反叛》和《死亡诗社》中和香港电影《逃学威龙》中也不难找到这部影片的影子。维果在其短暂的人生中虽然仅为我们创作了四部影片,但每部影片都具有独特而尖锐的思想性,又有精致而高超的艺术性,即便是用今天的观众的眼光来看,维果的影片的魅力尤在。2004 年北京国际纪录片展展出《尼斯的景象》,2005 法国电影回顾展展出《操行零分》和《驳船阿塔兰特号》,2006 法国纪录电影展展出《尼斯的景象》。

一部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影片必然能经得起电影史的考验,一个艺术电影导演要想名垂影史,其影片就必须经过历史的筛选。维果的影片虽然不多但它经过了电影史的考验和筛选,就是在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看来,让·维果电影中的记录性、诗意性和现实性依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当代电影研究者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

 2 ) 每个女人都会必经的路

小镇女人,为了看世界嫁给了船长,开始的生活充满了新鲜感,渐渐没有了味道。会被生活经历丰富的大副吸引,会跟卖艺的小哥搭讪,会在巴黎大街上好奇的看着周围的一切。当这一切随着夜晚的到来,失去了色彩,寂寞与孤独。当抱着自己,抚摸自己,回忆起爱人。。。感受到生活也许,不是每天日间玲琅满目,而是夜晚肘窝的温暖。每个女人都会有这样的过程,有人会走的越来越远,回不到起初的生活,而有的人再次回到爱身边。女人啊,要小心虚荣,它让你迷失,走向幸福的另一边。

 3 ) 一部善于隐藏的电影

亚特兰大号剧情一般,结尾过于仓促。但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信息量巨大。我试试解读。船长和夫人结婚,朱尔斯和孩子在船上工作。婚后四个人一起生活。

船长:为了工作不得与妻子缠绵,致使妻子生怨。看到妻子在朱尔斯房子就暴躁起来,对朱尔斯既有包庇他的偷窃行为,又对其刁难。在看到妻子被小贩调情后吃醋,将妻子留在船上。看到妻子进入巴黎游玩,直接赌气开船。离开妻子又日夜不能寐。

妻子:看起来是勤劳或者喜爱干净的姑娘。洗衣服被单,但同时想家庭幸福缠绵于丈夫,无法忍受孤独,对于新鲜事物好奇,也容易被勾引。过于单纯。

所以丈夫这里象征着守旧,妻子却是开放,接触新鲜事物。心中欲望强烈,缠绵难耐。在离开妻子后,丈夫与妻子都在意淫,这就是性,call一下弗洛伊德。

朱尔斯:开始一直叮嘱孩子鲜花给夫人,后来对夫妻俩的玩闹无法忍受。抱怨夫人导致船长不工作。自己收藏一大堆旧东西,看起来是恋旧的人。在夫人躺下时候,他压在夫人上面。又是性的表示,印证他去找医生是假的,只是为了嘿嘿嘿。夫人也是欲望强烈到幻想跟船长哈哈哈,在船长被炒鱿鱼时,帮了船长可他有机会成为船长。还去找回了夫人。这是一个极其矛盾人物。叮嘱献花,自己把猫当成孩子,善良温柔的一面,找妓女嗜酒,流氓恶习的一面。把朋友的👋收藏起来,真的是超级恋旧到变态。为了船长顶撞老板,帮他穿衣服,还找回夫人。大概他看到船长就是过去的自己,不希望变成自己。而且还懂得电流灯知识,这是一个怪人。他大概是一个老练成熟,外冷内热,流氓作风,小偷小摸的家伙。鬼知道他经历什么,从一个拥有知识的人变成这幅样子。

孩子好像没有什么好写,只是来引导剧情,调节人物矛盾。

片子里几次猫阻止男女主角亲吻,也许是象征天厌恶淫恶,不喜地有淫事。大概就是这样子,有些画面记不住了。

 4 ) 当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水中的倒影都是ta

看到电影的名字《亚特兰大号》你可能会想到《泰坦尼克号》,它们都讲述了一对情侣的故事,不同的是,《泰坦尼克号》轰轰烈烈结局是悲剧,《亚特兰大号》则是平平淡淡的的新婚夫妇吵吵闹闹终成正果。

电影一开始就是两人的婚礼,新婚夫妇及亲人们护送着他们前往驳在岸边的船。丈夫是一个船长,他的生活大部分仅限于船上,偶尔会在途中下船;妻子则是一个平凡的乡下姑娘,单纯而美好。大船开始航程,他们的人生旅程也就此开始了。

船上除了这对新婚夫妇还有两个人,一个大副一个水手,四个人的生活,简单。

一开始妻子朱丽叶是满怀惊奇的,就像一个乡下姑娘进入城市时的兴奋,面对一切都觉得很新鲜。她也是勤奋的,她会帮助洗衣整理。然而,一次收音机的播报让朱丽叶对巴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不再甘心于只呆在船上的生活,她开始向往岸上的生活。她多次央求丈夫船长带她去逛一逛巴黎,但是种种原因没有实现,最终她独自跑出去了,赌气的丈夫不等她回来就把船开走了。分离使这对夫妻相互思念对方,最终在大副的帮忙下找回了朱丽叶,夫妻最终团聚了。

丈夫为什么多次不带妻子去巴黎逛一逛呢?我觉得可能是丈夫担心妻子被繁华的巴黎所吸引,害怕她一旦见过繁华就不会再甘心于单调的船上生活,他第一次带她去岸上的小店和咖啡,妻子就被小商贩挑逗的忘乎所以,作为丈夫的船长肯定会很生气。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她对他的爱呀。

妻子从街上归来发现船只已经开走了,她前往火车站打算买票直接前往此次航行的终点站,但是钱包被小偷偷走了;她到处去寻找可以逗留的地方,但是发现到处都是等候的人;她一个人在旅馆居住,夜里对丈夫魂牵梦萦。原来她是那么的深爱着她的丈夫。

两人的分离让丈夫意志消沉,差点失去工作,为了让他精神振作,大副独自下船去寻找妻子,最终还真的被找到了,这一点倒是很意外。这个大副虽然邋里邋遢,脾气古怪,一身美艳女子的纹身,但是他收藏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小玩意,而这些小玩意深的朱丽叶的喜欢。我想,虽然他看似不着调,但还是很关心这对新婚夫妻的,他会逗朱丽叶开心,为了船长的工作独自出行找人,在困境之下能够力挽狂澜。

个人最喜欢的镜头是两人互相思念对方的镜头,深夜里的两个人对彼此的魂牵梦萦而辗转反侧的画面不断交织。

执导该影片的是法国著名导演让·维果,一生只有四部作品,年仅29岁便与世长辞,短暂生命里的创作却给电影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 琐记

诗意现实主义名不虚传。散文式笔触,随性、淡然、洗练,一种浪漫化的生活审美情趣。生活在船上的一对恋人,这个关键词本身就很迷人,自带着飘流、出离于平常生活以外的意味。镜头无一不美,月夜甲板漫步的女主,男女主拥吻,步伐轻盈如舞的魔术师,大副集满一屋子奇珍,把死去好友的手指泡进福尔马林,痴迷占卜,用手指“播放”唱片,偶尔不管不顾地喝个大醉。蛮横固执抛下恋人走掉的男主后来却懊悔失魂到成了个木头人。惟有女主的形象似还略嫌单薄,她因贪玩好热闹偷入巴黎,受到一阵孤寂无依的惩罚后重投丈夫的怀抱,是男性本位的施舍般的拯救情节。与《天使爱美丽》属于同一气质的电影:填满各种饶有情趣令人眼前一亮的小细节,但是对社会、道德、家庭等问题并不会做新鲜或深入更不可能颠覆的探讨。尤其让•维果还有股少年心气的单纯,所以结尾会发现简直什么也没有发生感情完全和好如初,不过是一种小别胜新婚的小打小闹。与《日出》情节走向一致但各异其趣,日出是一种朴实真挚的呈现,努力一点点地把观众吸入那个情境中;亚特兰大号洋溢着活泼调皮的孩子气息,就是在邀你来快快活活地加入他的游戏。

 6 ) 这就是巴黎

当朱丽叶与让举办完婚礼后,她穿着白色婚纱在傍晚昏暗的日光下游走于丈夫让的“亚特兰大号”甲板上,白色的婚纱在一片深色之中显得异常突兀,格格不入。船上的生活是艰苦和无聊的,就像婚姻生活一样,所以这个突兀的画面已经暗示了观众,这是一个讲述婚姻生活的故事,船上狭小的空间如同牢笼般让人不适,如同婚姻般让人束缚。

他们起初在船上的日子还不错,就像所有新婚夫妻一样打情骂俏,你侬我侬。鲁莽的老水手朱尔斯对朱丽叶颇有意见,因为他觉得朱丽叶不会干活,从来不给发动机加油,两人整天不是接吻就是吵架……然而没过多久,朱丽叶就穿上了围裙,这是一个典型的已婚妇女形象,她清洗船上堆积成山的脏床单,被每晚扰人的发动机声和行船时的指挥声折磨的无法入睡。甜蜜章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转变为了厌倦,直到收音机里传出的一句“这就是巴黎”,让朱丽叶在平淡的船上(婚后)生活中点燃了对新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这是一种对激情的向往。影片花了不少篇幅表现了朱丽叶与朱尔斯的互动,从最开始在缝纫机上的互动,到朱丽叶将自己缝制的裙子给朱尔斯试穿,再到朱尔斯给朱丽叶介绍自己从各个国家淘来的宝物。这是朱丽叶在逐渐褪去激情的婚姻生活中第一次重拾激情和好奇心,但得到的却是丈夫的醋意和愤怒。在运河边的小酒馆里,朱丽叶在丈夫的面前和油腔滑调又滑稽可爱的魔术师跳舞,魔术师不断向朱丽叶勾勒巴黎的模样,使得朱丽叶对巴黎的向往,或者说对船外(婚姻之外)世界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她并不是要背叛丈夫,她只是如孩童般对世界,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渴望。她偷偷离开了“亚特兰大号”和醋意正浓的让,去往心驰神往的巴黎,可当她真正踏上巴黎的街道后,面对的却是梦想的幻灭。插队买车票的乘客,被抢走的钱包,众人对小偷的殴打,她没有遇到一件美好的事情,没有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这就是巴黎,这就是船外的世界,不平淡,却充满惊吓。她不属于这里,她只是一个来自小地方,嫁给船长的单纯女人,她应付不了巴黎复杂的局面。思念朱丽叶的让郁郁寡欢,离别才会想念,朱丽叶曾说在水里睁开眼睛看见的人就是自己的真爱。此刻让跳入河中游弋,眼前出现了朱丽叶微笑的脸庞,这是一个浪漫至极的又悲伤至极的画面。甜蜜,平淡,嫉妒,离别,思念,这些专属于爱情的元素在他们的生活里一一展现,最后是回归与相守。朱尔斯这个之前一直言行莽撞的老汉在看见让的抑郁后,变成了一个温柔浪漫的汉子,他像逗小孩一样逗让开心,他用留声机放音乐给让听,他独自游走在巴黎街头找回了朱丽叶,让有情人回归爱情,他曾经烦透了这对新婚男女,可面对一个因爱情而心碎的男人时,任何一个注视者同样也会为之心碎。

 短评

有些镜头拍的是很漂亮,其他没看出来什么。不解之下学习各种影评,诗意来诗意去,越发的不懂了

9分钟前
  • 上林苑
  • 还行

法国人的爱情套路,几十年前就有了吧——接吻和吵架,一上来就是阴郁的结婚仪式,男女爱情被丢到一趟永远在航行,停靠巴黎,不知驶向何方的驳船上。猫咪,文身,留声机的细节都很棒,大副的温柔与危险,堆积古董和回忆的的小屋,骂骂咧咧的粗犷形象,其实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了。然鹅,修复得不好。

1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早逝的让维果唯一长片,法国式的浪漫,迷雾般的爱情,用一艘驳船与繁华堕落的巴黎之间的纠葛表现他的无政府意识,撸猫老船员非常的喜感了,爱人的船上靓影联想到新桥恋人和泰坦尼克号。北影节资料馆修复版。

11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第二遍听的是英文评论音轨,详情见我的长影评!1.让·维果唯一长片,诗意现实主义经典。2.维果坚持实景拍摄,寒冷与压力最终导致他的病故。3.神奇的房间,肚脐抽雪茄,转唱盘与手风琴。4.水中看到心爱的人,天使般的叠影。5.交叉剪辑的梦中自摸实为独特至极的情欲场景,兀想及[砂之女]。(9.0/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很浪漫,一看就是年轻人的作品,在水中看到爱人的场景充满诗意,拥抱可以一直到倒在地上,说实在的里面每个男性角色都比男主角好,暴力,大男子主义,还是个醋坛子,最后还是老水手把老婆找了回来,真不知道女主角爱他哪一点。

17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1.电影11'04''的亲亲,是观影记忆中最甜蜜的一吻。2.在水里睁开眼睛,你就能看到心爱之人的脸。3.似乎所有男人都对女主充满调情的欲望,像是男主因爱情和控制欲而扭曲过的视角。4.船上生活简朴单调邋遢,是男人更习惯的生活方式,而女孩需要生活中游一些新奇浪漫的部分。所以她会为朱尔特大叔的奇异小屋吸引,也目眩于巴黎的魔术和展示橱窗。5.失而复得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了。6.让·维果是天才。

19分钟前
  • 奥兰少
  • 力荐

让·维果的英年遗作,写实未走向底层苦难展示,而是诗意地展现工人的乐观与浪漫。亚特兰大号犹如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结界,蛰居是拥挤破落但温暖友爱,上岸是新奇纷繁却冷漠凶险,朱尔斯的即兴发挥将粗粝邋遢、癫狂纯真的大副演活了。水下看见爱人的叠印、心灵在梦中相会的蒙太奇在当时可谓很先锋了。

22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7/10。驳船内无处不在的猫、废旧留声机和瓶子里的断臂,象征共产主义者的贫瘠现实,岸上资本主义世界的浮华借小贩的箱子得以具象化,新娘被滑稽的小贩吸引却发现失业人群、抢包儿童这些资本主义弊病;新郎跳下河寻找妻子幻影,彼此思念、彻夜难眠抚摸胸口的精巧蒙太奇,都展现了受困于爱情的两个灵魂。

2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也许灵魂是液态的,它存储在身体之中,因生活与身体外壳的摩擦而动荡、颤抖,并时刻有可能渗透到生活之中。真实属于对这一种摩擦的描述,而诗意则正来自于这一种颤抖。

2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航行版“公路片”,朦胧的爱情,那个年代的人和景、物都有种特别的气质,纯。侵入水中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手滑黑胶时同音的“手风琴”;群猫;老船长有型又有些滑稽(耳钉和背带牛仔水手装,凌乱发型变寸头);分开后的“床戏”;坠水后的幻想;

31分钟前
  • 勵帝或
  • 推荐

让·维果的遗作并不如想象般晦涩难懂、野心勃勃,它简单直接、脚踏实地,仅仅展示了一段不安定的婚姻生活。如果不去看看《亚特兰大号》,很难相信为何有如此多的人因此爱上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包括十四岁的特吕弗),重病的让·维果把一切奉献给了这部诗意弥漫的电影,创造了一些足够隽永的瞬间:晨雾中的驳船、宝藏般的房间以及上蹿下跳的猫咪等等,其中最迷人的,当属船长在冰冷的河水下看见所爱之人时,无助而令人心碎。

32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船长角色的设置很丰富。船舱(被毁,产生心痛的感觉)。果然是导演离经叛道的风格,纹身断手奇异的装饰都是cool。所说的诗意,大概是融情与景上,用艺术的手法来解决矛盾。但主要还在于一个情字,对于纤细所有都带有情感,有着小孩顽皮稚气的表现。

33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水形物语》算什么嘛。@资料馆

3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驳船破败又狭小的空间之外,有两处奇观点亮了女主角的好奇心,一是大副那充满奇怪小玩意的屋子,二是巴黎浪漫欢闹的小酒馆,可惜这两次都被吃醋的丈夫粗暴地打断了,这才有了妻子的出走。最后的大团圆的结局,既是对剧中可爱人物的嘉许,也是风格的需要。其实这片不算诗意现实主义,而是纯粹的浪漫派。

39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你说睁着眼睛就能在水里看到喜欢的人,所以你走了之后我一头扎进湖里只为看到你。分别后两人分别的自慰意象真美,大副肩膀上的小猫很有戏。SIFF天山电影院。

41分钟前
  • ibelieve
  • 力荐

重看@中华艺术宫;甲板Vs舱内,水上Vs陆地,乡村Vs城市,空间的拓展,时间的绵延;雾中风景一段最具诗意现实主义特征,自然光线下的水上风情真美,比起城市的淡漠、孤苦、凶险,亚特兰大号是温暖归宿的象征;回归那段蒙太奇真好;不乏幽默,兼具自省,哎,早逝的天才。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亚特兰大号的漂泊就像生活、婚姻,巴黎是不存在的完美世界。在船上想靠岸,到了城市又不安。女人说爱人在水里,失落的男人最后跳进海里寻找,也是跳近了自己内心深处。男人平庸,女人有小虚荣,大家都不完美,他做她的船长,她做他的帆,才是真的安稳。分开的人辗转难眠那段剪辑的不错

47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诗意现实主义杰作,让维果唯一一部长片,人物立体情感自然,至今看来亦亲切无比。喜欢朱尔斯大叔,平日里疯癫调皮令人快乐,关键时刻又能识大体挽危局。曾拍出过《尼斯印象》《操行零分》的维果29岁便英年早逝,如果他能活到新浪潮,继续发扬现实或超现实禀赋,影坛不知又会是怎一番景象…扼腕长叹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奥塔·埃索里亚尼心中的挚爱,电影事业的开始。此片重叠着让维果的悲剧和传奇。诗意现实主义影片。本片出色的是音乐的使用,声画关系(不过白天黑夜的时间稍有些乱)。老水手的形象写得很到位,而船长夫妇有些单薄。据说让维果的语言乱且不成熟是因为他是业余的而不是科班或者学徒制出来的电影

5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1. 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關於欲望、妒忌和相思,女人抵擋不了繁華的誘惑,男人抗拒不了嫉恨的折磨,賭氣宣告著一種懲戒,卻無形中營造一種被動處境;2. 你潛入水中,睜著雙眼,就會看到你的心愛自人;3.霧霾,行船,男人意念的撫摸,鏡頭的切換,意境杳杳。

55分钟前
  • 蘇小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