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老字号

大陆剧中国大陆2021

主演:内详

导演:程工

播放地址

 剧照

更新时间:2023-09-03 04:04

详细剧情

纪录片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以7省市(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天津、北京)为载体,覆盖30个老字号品牌,从人文故事、品牌工艺、地域文化等不同角度阐释老字号生生不息的“神奇”传承和创新,通过这份厚重的历史挖掘中华商业文化的根本,引发年轻人对于当代生活的思考。

 长篇影评

 1 ) 安徽,多少人的一生痴绝处

关于安徽,我喜欢的很多。 我朋友圈有个安徽的作家,经常写关于江南,尤其是关于安徽的掌故,短短一小则,读来特别有趣味,从中也可见到安徽人物的风流雅致以及安徽景物的不同凡响。我自己也有好多安徽的朋友,他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让我对安徽那个地方心生向往,乃至犹如熟识了一般,进而成为了一个常常会梦到的人间好处。

不知何时,我对安徽的人物、景物、食物、事物以及器物都有了别样的一种缱绻,虽然不是安徽人,但却对安徽十分的知心。譬如人物,安徽的那么多人,都是我喜爱的,从古代的文人雅士,到我身边的安徽朋友,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景物的话,安徽自然是胜过江南的人间仙境了,除了有江南的曲水流觞,更有江南所没有的雄峻秀美,光是黄山归来不看不看山的黄山就值得大大称道了。而食物的话,我对安徽的臭鳜鱼、霉豆腐都十分情有独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了安徽的美食。而事物的话,那些发生在安徽的故事更是让我魂牵梦萦,譬如姜白石在合肥遇到的琵琶女,譬如汤显祖写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都无不让人浮想联翩。最后说到安徽的器物的话,就更是多了,本文主要目的也是讲安徽的器物,所以就详细地说说吧。 关于安徽的器物,我是从一个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中的第三集《徽韵成规》中有了更深的了解的。其实只要是中国人,大概都知道一些安徽的器物,比如徽墨、宣纸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器物,问一个小学生也是知道的。但是做为行外人,就真的了解这些器物吗?真的知道徽墨、宣纸的传承、脉络、制法以及背后的故事吗?我看不见得。大部分也只是知道了一个名词而已。

而当前一部由程工导演的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就起到了很好的科普宣传作用。看完了之后,感到很感动,也很惊喜。这个纪录片带着我们这些门外汉走进了这些老字号的背后故事里,让我们从只听过它们的名字到真正地了解它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过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的对这些老字号,老器物有了真实的感受,才有了真正的体悟。这也是我想向大家大力推荐这部宝藏纪录片的理由! 就拿《徽韵成规》来说,在短短的半小时内,就详细地介绍了安徽名动天下的几家老字号,如秦坤折纸,一个专注于西方文化的年轻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最终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抱,将折纸技艺发扬光大;如胡开文墨,传承老法,数百年如一日,最终制作成了名闻天下的名墨,在看到制墨师老吴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幸运时,顿时感动身受,的确,唯有喜欢才能坚守,唯有坚守才能成功。再如吴鲁衡罗盘,每位师傅只负责单一工艺,唯有继承人才能掌握全部核心技术,而一块天外陨石,更是其最为核心的法宝。再比如红星宣纸厂制造的宣纸,一张卖一万多人民币,但一张宣纸也可耗时三年才能完成,由此可见,传统技艺无不浸润着时间,无不需要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付出。

看到《神奇的老字号》后,看到对这些老字号、老技艺、老器物仍旧鲜活,依旧焕发着强劲的生命力后,心里顿时充满了感动,这些穿越时光,从古代延绵下来的中国文化精粹,继续述说着中国故事,继续焕发出中国独特的魅力,想到这些,做为一个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怎么会不感到欣慰呢?而沉心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工作者,更是功德无量,是他们,才让这些险些被人遗忘的传统文化精粹再次闪耀在世人面前。谢谢他们!

 2 ) 小时候的味道

北冰洋的汽水瓶盖”嘭“的一下打开了,同仁堂的饮品被”呲“的一下冰镇浇灌,北京烤鸭的肉皮被薄薄的面饼裹成一口一口,卤味斋的猪蹄被炸的红彤彤的端到面前,轻轻一撕就是香味扑鼻,海派的旗袍挟着黄浦江的浪潮给男孩子心中留下关于中国女性的靓丽符号,氤氲成一团散不开的芬芳。

都是老物件,似成相识又好像从来都不认识,本来是随手点开的纪录片,但是这部《神奇的老字号》一点点超出了我原本的期待,这里面既有起死回生的老朋友,也有原本不甚留意却巧夺天工的历史传承。

天津的山海关和北京的北冰洋,不仅仅是地域记忆的代表,更是八零后心中的标志符号。有它似乎没什么特别,但是少了它就觉得缺了点什么。这两家国民汽水在九十年代都遭遇了外资的强烈冲击,又在最近十几年内重回大众视野。这种力量既是国民品牌自信的本来面目,也是大众的情感依托。

味觉的触感是最深的柔软,小学的时候,体育课后的一瓶橘子水直冲心扉,对着周围的小伙伴赶紧“哈’上一口气,然后哈哈大笑,这是儿时最无忧无虑的心情,那时候只要足球、汽水、小伙伴,好像就没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即使老师把耳朵拧的龇牙咧嘴,也可以瞬间抛之脑后,即使还有做不完的暑假作业,也可以烟消云散。所以当我看到片中的被采访者说看到北冰洋2011年重新上市以后,就赶紧在路边开了一瓶的时候,一下子感觉说到自己心里了。

现在都记得大约是自己小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某一天学听到校门口小卖部的老板说蓝瓶白标的汽水要停产了,心里咯噔一下,一种莫名的感觉在回荡,那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后来知道了那是童年逝去的宣告。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到来与逝去都带着特别的符号,但是这种感觉总要时过境迁之后才会明白。就像春天的到来,经常伴随着窗外树枝的一点绿,它在你的眼中留下一抹,心中也是一宽,说不来是什么感觉,但那就是一种味道。

国货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力量,它凝聚了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情世故、你来我往、亲疏别离,这是外来的洋品牌无论如何都无法代替的。

路过北京回民区的朋友都是先被各种伊斯兰文的字体抓住视线,那不一定是月盛斋,但那种酱牛羊肉的芬芳,只要吃过一次,就一定忘不了。通过这部纪录片,终于知道那是宫廷御膳房的传承。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在生活中可以落地的所见所闻,那是洋快餐怎么都无法代替的浓缩。记得自己第一次出国,在欧洲待了十天就把西餐吃腻了,路过一家韩国人开的餐厅,看到有豆腐汤,明明知道那不是祖国的味道,但还是忍不住把一天的饭钱换来一碗似是而非的自我疗愈------片中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月盛斋的师傅说吃完他们的食物,会忍不住打一个饱嗝,那是加了中药的原因,让你全身通泰------试问天下美食,还有哪一种烹饪能够给你留下这种丰盛的体会?

抓住这些别致的细节,就抓住了国货的灵魂,纪录片不是流水账,能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元素一定是你我他都有过的共同经验。

匠人是最可爱的人,每一个与自己手中物件打交道的人一定是单纯的,细致的,就像影片中专注于木刻的苏青吾,只要看到自己中意的传统文化符号,都是一个字“做”。直接、坦率,这让人不仅喜欢她做的东西,也喜欢上了这样的匠人。类似的还有专注于罗盘制作的吴兆光,带着老花镜给旗袍走线的上海老师傅,无一不是细水流殇的真性情,好的纪录片,记录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物件,还有细腻真实的师傅们,他们更是一个个灵动的个体。 味道不仅仅是舌尖的感触,更是一种心理的记忆,感情的承担需要物质的实体,一件件国货携带者我们每个人从童年到成年以后的温暖与感动,物件虽小,但一直常伴左右,所用俱是家常,却温暖人心。小时候的味道,你我都还记着,因为它是老朋友,镜头纪录的是人与物链接的纽带,片段成锦,值得回味。神奇的老字号,说的都是平常人、平常事,却也是细水长流触手可及的点点滴滴,真好。

 3 ) 《神奇的老字号》-百炼成钢,淬火成金

看到名字——《神奇的老字号》,就让我想要揭开这些老字号的神秘面纱,瞧瞧蕴藏在老字号之下的人和事。老字号仿佛带给我一种文化的探索,穿越百年的历程。片中讲述各种古时的技能,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如今展示在我们面前,别有一番风味。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说,现在社会其实已经不需要这些了。底下评论很多不乐意,有的说:你自己不用就不要说大家都不用嘛。也有的说:这是中国人的灵魂。还有的人说:我们的东西不是一样卖到外国去。还有很多,我看到了每个人心里都有对这些老物件老技术,有着怀念和认可。

《徽韵成规》的“徽”指的是安徽还是徽州?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在《神秘的老字号》中,我了解到:徽州呀,是古时的称呼,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的名人。比如,胡开文,是徽州绩溪上村人。吴鲁衡,是徽州休宁县万安镇人。而红星宣纸是由徽州一带的纸棚艺人集中起来开始的。

徽韵,究竟是什么样的韵呢?通过《神秘的老字号》,我发现徽州人理性务实,有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他们追求仕途,追求财富,却以信接物,义利兼顾。片首,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个韵是什么韵:徽州,徽商的发源地,徽商品质,唯有一个儒字,无论是崇儒行商的贾儒,还是商路授儒的儒贾,都是在行使着“规矩”“诚信”的中华商贾独有的风骨。

徽商文化,在《神奇的老子号》中留下了绚丽的色彩,给我们呈现了文化的碰撞。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微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纪录片里,90后折纸艺术家秦坤带我们拜访的胡开文墨,由胡开文创立。胡开文也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真挚,自己的信仰,在《神奇的老字号》中都有迹可循,也让我颇为感慨。而后人,亦是秉承其精神,一丝不苟,诚实守信,百练不识辛苦。如吴靖师傅、汪聚云师傅,在制墨过程中,都秉持着自己的态度,做到对得起字号之下,规矩之中,百页留香。

而在胡开文墨中又有一件代销品,你们猜是什么呢?通过代销,这也应证了,徽商友好,互相扶持的理念。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以这样的理念在行商,不失为义利兼顾了。所以啊,抱团共同成就,也是一种大道吧。中华民族讲究的是“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神奇的老字号》中的各家老字号,也都是有着一个有一个的感人故事。

《神奇的老字号》中介绍的纸中之王,制做时间有时候居然要三年之久。自然价格也就比较贵。它为什么要制作那么久?又为什么是舞文弄墨者竞相喜爱的呢?在片中都给出了答案。你难以想象,这宣纸还能比北上广的厕所还要大的。随着科技发展,宣纸也不断开发,丰富精品,如今已经有很多个品类,足以满足各个阶层的需求了。

纪录片是看完了,心中情绪去久久不能平静了。所谓“百炼成钢,淬火成金”。哪一件事,哪一个人,哪一样技艺,是一朝一夕成就的,或者是天生就会的?当然不是,都是通过不懈努力,浸入精神,汇土成金的。为我们的“百年匠人”叫一声好,这种精神也值得大家学习一番。

 4 ) 老字号的复兴,国潮的新热点

近两年国风、国潮成了新热点,不断破圈的文创产品、日渐流行的汉服,重新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国潮复苏是实实在在的现状,但老字号们能不能抓住这波热度成功复兴,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

因为市面上很多新国货品牌,其实是借这场东风做起来的,比如,新中式烘焙品牌,墨茉点心局,有传统的虎头设计,有进行改良的麻薯,算是做了迎合市场的口味、门店升级,变成了新一代网红打卡地。

不过,看完8集《神奇的老字号》以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太嫩了,人家老字号就是凭本事吃饭,经过了时间磨砺,产品质量和工艺都不必担心,他们在当下最需要做的可能是保证修习内功的基础上,再结合一下现代年轻人的潮流。

其实,我觉得纪录片本身就挺逗的,一本正经说段子的旁白,新老搭配的采访对象选择,亦庄亦谐,一老一少,很多妙趣横生的文案,这种讲述方式本身就拉近了老字号跟观众之间的距离。

可以说这个纪录片单纯为了文案都值得一看,欢乐指数直线上升。

讲朱府铜艺的时候,说“学建筑的头大,学土木的悲伤”;讲林万山艺术表达的时候,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讲鸵鸟墨水的时候,形容为“差点背过气的鸵鸟,缓过气来。”还戏称“散装江苏,套装上海”,颇有调侃意味。

有些是大家在弹幕里经常见到的用语,亲切,有些是文案自己总结的段子,幽默,但它也不是没有文化内涵,时不时还有一些特别凝练和有价值的句子。

比如,总结杭州的是少年心、少年气,到宣纸那里借采访人之口说,手艺人的功夫在于,“别人不会你会,才能体现你的价值。”

所以,我真心看得很欢乐,也重新认识了很多老字号。

有些是从小就听过的,比如,西泠印社、绍兴咸亨酒店、德州扒鸡、青岛啤酒、北冰洋汽水、同仁堂等等,这些都极具地域代表性,尤其学过课文《孔乙己》的,都知道曲尺形柜台、茴香豆、绍兴黄酒,这早已经变成了一张城市名片。

当然,纪录片的用心也很值得肯定,我觉得切入的角度也很妙。

《神奇的老字号》不是单纯讲老字号的历史、发展、变化,而是从年轻人的视角切入,先从一个对某个事物、品类感兴趣的年轻人讲起,然后跟随他/她的脚步,把那种老字号对年轻人的接纳、拥抱、融合呈现出来。

我最喜欢上海龙凤旗袍那一段,开头就是清华美院2021级毕业生周方圆的毕业设计《万华镜》,这个优秀的作品展现了中华传统之美。

一个对服饰、传统感兴趣的年轻动画师,走进海派旗袍,亲自感受描龙绣凤的文化符号,然后把她的感受变成走进普通人日常的设计。这感觉是不是特别燃?

但我觉得最燃是改变老一辈人的想法。在龙凤旗袍第三代传承人徐永良眼里,旗袍是非常挑人的衣服,高矮胖瘦都有讲究,穿旗袍不能太瘦,不然撑不起来,也不能有小肚子,不然穿起来不好看。

所以,他一开始评价小徒弟张钦玮不适合穿旗袍,原因是太瘦了。但只要自信的女孩穿什么都好看,旗袍也是一样。所以,张钦玮和同事还是穿上旗袍,大方亮相了。旗袍是女性美的载体,它的出现就是中西结合,意味着思想解放。

徐永良看后换了种说法,他觉得不同的年轻人穿起来都是美的。确实,不管是周方圆换上旗袍变换气质,还是张钦玮穿上旗袍展露自信,都有东方的韵味。

其实,《神奇的老字号》的关键点还在神奇二字吧,巧夺天工的技艺,神乎其技的能力,不欺客不作假的规训,也是需要年轻人靠近和了解的。

当然,看完全部的内容,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老字号的工艺和匠人精神是一块金字招牌,这个确实是工业化产品不能替代的,看着做宣纸、徽墨、罗盘那里,我都想要去做学徒那种惊叹,一道道工序,一点点制作,再到完成那一刻真的太神奇了。

但如果老字号墨守成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不做一些融入新时代的调整,乘上互联网的新国潮风,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萎缩。

看着他们积极拥抱变化和新时代,我还感觉到了一种内在的尊重,老字号们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欣赏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关注国货,也是在尊重匠人们的付出。

 5 ) 那些情怀和浪漫是热血文艺青年一辈子逃不过的真香定律。

文艺青年是最容易坚持也最容易放弃的群体。

坚持是因为那些是他们心中所认定的东西,所挚爱的东西,是刻在他们血液中,一辈子追求和守护的东西。

放弃是因为那些是别人看起来很好的东西,但偏偏是他们看不上,不喜欢的东西。

他们的坚持不是固执,是一种信仰。他们的放弃不是妥协,只是一种选择。

这部纪录片中的文艺青年纷纷都选择了特别的职业。有的一腔热血,用铠甲设计重铸英雄旧梦,有的浪漫而又充满情怀,用古建修复重现孤鹜与落霞齐飞的最美一瞬,有的天生被赋予使命与责任,用掌握神秘罗盘的核心技术笑傲寻龙江湖。

成为一个铠甲设计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一集就让我大开眼界,零零后热血青年周佳伟是一个不走寻常的有趣人,每天一大早从一碗扎扎实实的牛肉面开始,养猫吹笛饮酒的爱好一个不落,自称寺工,整天钟情于锻打雕花,醉心于铜胄铁甲,在38度的天,穿上原型宋代铁浮屠的自制铠甲,俨然成为一个雄伟的人形铁塔,豪迈的英雄气概绝不因汗如雨下而打一点折扣,只因他自身有温度更高的沸腾铁血。穿上铠甲后,宋辽的金戈铁马,战场呼啸一秒入魂。

然后有意思的是,这部《神奇的老字号》纪录片画风一转,从这个铠甲设计师对与雕刻铸造的热爱与心血的付出引入同样有着千年古迹篆刻学问的老字号品牌——西泠印社。

英雄抚甲胄刻名,与前世叙旧,文人以墨宝留印,和后世攀谈,西泠印社也用同样的热血印下了百年风雨。两者的匠人精神与文化守护的责任一脉相承。

去过杭州几次,对于西泠印社久仰大名,但每次都匆匆路过,没有进去细看,颇为遗憾。

就像铠甲设计师周佳伟那样年轻一样,西泠印社成立于1904年,也源于四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弘扬国粹的梦想。

所以守护文化传承的英雄梦想是不分时代的。

回到我们生活的当下,如今的网络生活对于老字号来说既是冲击也是机遇。

虽然西泠印社是一座无法逾越的篆刻技艺的高山,但如何让老字号焕发新的时代魅力是每一个老字号的难题。

西泠印社这个老字号就完美的做到了号老人不老,人老心不老。2018年成立的西泠文创就一直在拥抱着新的潮流,把不断创新的少年精神融入到品牌的血液中,将传统文化技艺中的历史厚重感与当今文艺青年所追求的情怀浪漫有机融合,设计了许多雅俗共赏的文创新品,包括帆布包,茶盏,雅致的婚典办公手工定制刻章等等,让人爱不释手,马上种草想放入购物车。

另一个让我印象颇深的故事是第三集中老字号罗盘品牌吴鲁衡以及他的“新当家”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着实让我涨了一下知识。

原来罗盘不只是存在于盗墓吹灯,寻龙探秘的小说中,现实生活中罗盘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罗盘的当下作用是风水,风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一种状态。

罗盘的核心技术在于它的指针,而这个拥有300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吴鲁衡的指针之所以指南那么精准,磁性那么强,是因为它的原材料居然来源一颗陨石!

真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品牌先祖为了守护这块天降奇石甚至不惜丢了自己的性命来保全它。

吴鲁衡的新传人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37岁青年吴兆光,他明白守护这项传统独门工艺的重要性。

曾几何时,吴兆光也是一个玩心很大的少年,三十多岁的他要一下子继承这个300年的品牌,这谁顶得住,所以他一开始是拒绝的,但这个老字号品牌的传承赋予了他使命感,使得吴兆光接触罗盘后立刻真香了,这些家族情怀和责任感让这个罗盘制造这个特别的职业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变成值得他去一辈子热爱与守护,专研与精进。

所以不管是修复破损倒塌的雷峰塔,让雷峰夕照的绝美景色完整呈现的浪漫期盼,不管是设计铠甲护身,让每一个盛世少年重温战马呼啸的英雄故梦,还是守护罗盘神技,让传统文化工艺传承下去的责任与情怀,都让这些热血文艺青年的形象变得高大伟岸起来,也让这些被赋予了少年气的老字号品牌有了新的真香的魅力。

推荐对传统技艺和国粹文化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这部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

 6 ) 神奇的老字号:百年老店的新花样

中国古代有各式各样的铠甲,从锁子甲到山文甲,不一而足。在冷兵器时代,铠甲不仅仅能在实战中保护一名武士,同样能让穿上它的人英姿飒爽。铠甲的工艺流程非常复杂,毕竟要在“实用性”和“防护性”上寻求平衡:既不能太重,又要保证防御效果。周佳伟是一名年轻的铠甲设计师,也是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里的第一个受访对象。这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点错了频道,你能想象在一个介绍百年老字号的电视节目里,首先露面的是个制作铠甲的家伙吗,更何况还是一个00后?

00后铠甲设计师周佳伟

带着这样的疑惑继续观看,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导演故意设下的局。节目确确实实是介绍老字号的,但它的呈现方式非常有意思。简单的说,几乎所有出场的老字号,都没有“倚老卖老”,而选择“新老结合”的方式。前两集都在讲浙商,涉及到文玩、饰品、餐饮、医药等领域。但像印章、茶叶、丝绸、中药等行业,就人们的刻板印象来说,似乎是最不欢迎年轻人的。或者应该倒过来说,最不受年轻人欢迎的。然而,主创团队偏偏不信这个邪,哪块骨头最硬,就从哪块啃。

于是我们看到,00后铠甲设计师周佳伟和做篆刻印章的西泠印社搞在了一起,御牌龙井的创始人大叔和推崇冷萃茶的女主理人研究用互联网销售茶叶,丝绸老品牌喜得宝要和新锐设计师的潮流画跨界合作,而中国老字号朱府铜艺的设计团队则是一群热爱古建的年轻人……能上这个纪录片的牌子,个个都是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不是网上扒几个段子再买点热搜就出来忽悠人的新品牌。而他们的掌舵者,也都是见过世面的商界大佬,然而这些人却敢于放手去信任有才华的年轻人,展现出超乎寻常的眼光和气魄。从这个角度讲,这些品牌能挺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也绝非偶然。

90后画家和百年品牌喜得宝的跨界

而这些年轻人“回报”老字号的,除了创造力和热情,还有对他们一百多年传承下来的气质的尊重和认可。说得直白一点,可以理解为一种“匠心”的延续。比如胡庆余堂年轻的90后学徒,仍会遵循他们第一代创始人胡雪岩立下的戒律,而他的师父会把上一代师父传下来的“做事要对得起人家”的训导继续传下去。知味观的韩师傅,每天要蒸2000个小笼包,凌晨四点的杭州,她已经连续见了20多年……这些老字号灵活变通的前提,首先要学会坚守。而每一个初来乍到的新鲜血液,则首先要学会融入。

胡庆余堂至今仍遵守创始人胡雪岩立下的戒律

这些年来提到匠心二字,我们总是会想起邻国日本。在京都这样的城市,当地人都不好意思吹嘘自己的店铺历史,因为遍地都是百年老店,甚至还有一些千年老店。但如果考虑到近100多年来中国所经历的战乱和动荡,仍会让人倍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百年老字号。我们也能欣慰地看到,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孔乙己》和“咸亨酒店”,如今仍然在鲁镇迎接四方宾客。所有的装饰和摆设均沿袭了100多年前的样子,甚至就连“孔乙己欠十九钱”的粉板也是如此。剧中有一位可爱的老人,没事就过来喝两碗黄酒,再要一碟茴香豆,活脱脱的孔乙己再现。这样的百年老店,早已不单单是一种“匠心”的传承了,它甚至把文学、历史和现实三者合为一体了。这或许是一家百年老店的最高境界:它可以带给中国人欢笑,更能让中国人自省。

一如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由四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创立的那样。再老字号的企业,也有刚刚成立的那一天。归根结底,没有永远的老字号,也没有永远的年轻人。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生演变,只有顺应潮流才能活得潇洒自如。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充满诚意的纪录片,它让我看到百年老字号的传承和开放,更让我看到无数新奇有趣的年轻人。他们并不在意未来究竟会如何,他们只想带着这份热爱过好每一天。这是年轻人的热血,这也是百年老字号的热血。

 短评

现如今,正如韩少功说,文化差不多变成了经济。一方面是品牌经济,是物质的文化异态;另一方面是明星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异态。

5分钟前
  • 就叫我铿爷吧
  • 还行

这是……天猫旗舰店的宣传片?浅浅掠过,杂烩文案和浑厚的配音有点搭不上,当听到buff,OG的时候我就在想,打游戏的人会看这片吗?还是我太孤陋寡闻了呢?!需要通过老字号来认识这些与时俱进的表达?

10分钟前
  •  ̄へ ̄
  • 还行

雷神那儿过来的。果然整活有点多,呈现有点散。

13分钟前
  • 被诅咒的守夜人
  • 推荐

有些产品注定要消失,想要活下去不过是资本的挣扎

17分钟前
  • 荷風
  • 推荐

其实可以不用这种网红标题不明所以海报点到即止过场,深入细说的!有几集新老冲撞,老一辈有情怀有干实事的态度,年轻一代注重包装和营销,在吐槽老法师较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再过百年会是啥样,反正不该是现在这样的,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啊!有几集不错,比较喜欢徽州那集,实在;上海部分讲了龙凤旗袍、老庙黄金和古今内衣,配合同集的扬州谢馥春香粉,嗲……老字号能流传至今自有门道韵味,拍成这样还是可惜了,但一想是天猫出品其实就是大型软广也就不错了……文案感觉是写人生一串的作者,这种比较潮的文风用在老字号上有点过于俏皮但当广告至少给年轻人推广了,但还是噱头成分更高一些【早餐纪录片】

18分钟前
  • loveless fancy
  • 还行

对于文化的理解细致入微但又不失宏观,有学习到。

21分钟前
  • 蛋神.
  • 力荐

老字号生生不息的“神奇”传承和创新,通过这份厚重的历史挖掘中华商业文化的根本,引发年轻人对于当代生活的思考。

22分钟前
  • torakentai
  • 推荐

怎么说呢?有些老品牌的消失是你拦不住的。

24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真业余

29分钟前
  • 一只野生叮当猫
  • 很差

比广告拍的强一点。

34分钟前
  • 思想废物。
  • 还行

已经知道以后去各个城市打卡应该去哪里了

37分钟前
  • 顾墨
  • 推荐

跟广告一样,很多东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40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还行

解说词太“中西合璧”了,有点不伦不类。不过考虑到是天猫出品的,也就释然了。软广味道的纪录片,也还是不错的,毕竟承载了些许情怀在里面。可以坚持下去多出一些,是个回忆。

42分钟前
  • MiyaYu
  • 推荐

如果没有造纸术,世界文明怎么传承。还是中国人最牛逼。顺便说一句,折纸是和数学和几何有很大的关系。还是中国人牛逼

43分钟前
  • 冴木
  • 推荐

看了第一集热血杭帮,大概是浙江的甲胄、龙井、丝绸、铜艺。古中国大多有行业而少品牌意识,这里的“老字号”待斟酌。片子立意就是要用年轻世代的意志去改造老字号,这种精神本身虽然好像没错,但或许真的就错了。生生不息绝不是与时俱进。

47分钟前
  • 丛二
  • 还行

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老手艺要代代传

48分钟前
  • 因扎吉在看片
  • 推荐

介绍了很多之前并不了解的老字号,可惜野心太大啦,如果每个老字号的介绍能更加深入详细,就更加可以勾起年轻人探究的欲望了。一掠而过,能让我记住可能仅仅是个名号,画面以及文案都很不错,希望能再增加点深度吧

51分钟前
  • 寄存的 透明
  • 还行

对老字号自己来说是传承和创新,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初次或再次认识的新鲜。老字号需要用容易亲近的方式让别人更了解自己,他们自己也需要去更了解别人

54分钟前
  • 零零发
  • 推荐

解说词很接地气,但有点太接地气,有些地方可以不夹杂英文可以更好的表达。有点像更高端的广告,但内容看着还是挺有意思。

59分钟前
  • 殊聿
  • 推荐

天猫你赢了,还没看完就买了西泠印社和鲁味斋的东西!

1小时前
  • 好吃卤面不好找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