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未来

剧情片大陆2017

主演:杨子姗,尹昉,李勤勤,王婷,娜仁花,周波,陈雨锶,周云蓬

导演:李睿珺

播放地址

 剧照

路过未来 剧照 NO.1路过未来 剧照 NO.2路过未来 剧照 NO.3路过未来 剧照 NO.4路过未来 剧照 NO.5路过未来 剧照 NO.6路过未来 剧照 NO.13路过未来 剧照 NO.14路过未来 剧照 NO.15路过未来 剧照 NO.16路过未来 剧照 NO.17路过未来 剧照 NO.18路过未来 剧照 NO.19路过未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5 04:06

详细剧情

  耀婷(杨子姗 饰)是在深圳出生长大的甘肃人,除了办理身份证外她再没去过甘肃。如今在深圳打工二十多年的父母决定返回甘肃农村老家生活,耀婷看到父母在村子里生活并不如意,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父母重新接回深圳生活。小混混新民(尹昉 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一旦踏上打拼路,永远都是异乡人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山体滑坡,事故中煤气站爆炸,20多栋厂房倒塌,导致多达70余人遇难。

2015年,是深圳房价“破三闯四”的一年,涨幅领跑全国。要知道在2014年七月份左右,全市平均房价也只是2.2万元/平,难怪不少外来务深人员感叹:“2015年不买房,白干20年。”

从那以后,那句熟悉的话语传遍了朋友圈:

“深圳的高房价,正在赶跑外地人。”

电影《路过未来》就发生在这一时间点上,配合着主人公的主观意愿以及突发的社会性事件,我们更能感受到本片的叙事关键词——覆盖、掩埋、隔绝。

在这个时候的深圳,有一种最看不见未来的身份——

异乡人。

女主角耀婷(杨子珊 饰)和父母、妹妹租住在火车站旁的城中村里,每个晚上都是听着火车的轰鸣声入睡的。

父亲因为背疼经常请病假,自然而然就被工厂给开除了,母亲也成为被裁员大军中的一员,所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一下子全落在了耀婷身上。

一家人的脸上,整天都看不到一丝开心的表情。

这就是深圳外来务工人员的常态,TA们病不起,住不好,也不敢辞职,所有的生活都仰仗着一份微薄的薪水。

耀婷的职业是流水线上检查零件的女工

第二天,父亲所在的工厂被山体滑坡掩埋,死伤无数,昨天刚刚被开除的父亲侥幸躲过了一劫。

后怕的同时,父亲也意识到,失去了工作的他,交不起房租,交不起小女儿的学费,根本生活不下去。

“这是老天爷要让我们回老家呢。”

一家人拖着大包小包,回到了甘肃老家。

甘肃距离深圳2400多公里,天长地远,生活也是天差地别。

生活成本是降低了,但城里人回到乡下,总会落下话柄,加之因为土地流转政策,自家的地早就被村里收回,一家人只得在庄稼地里替别人打工,挣辛苦钱。

城市把他们赶走了,农村也不想让他们留下来。

曾经有一个农村来深圳打拼的朋友和我说,我把户口迁来深圳之后,发现城市户口真的一点卵用都没有。

可以用来买房吗?这里的房价我又高攀不起。可以让生活好过一点吗?除了毕业落户拿的那1万5,我再也没有见过一分钱。

回到了农村后,户口不在那,地也没有了,我还是得不到一分钱。

耀婷像所有在农村呆不住的年轻人一样,她决定回到深圳。

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耀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想存够首付在深圳买一套小房子,再把爸妈和妹妹接回深圳,只有一套房子,才能让她真正属于这个城市。

可是按照2015年的房价,耀婷想要在深圳买一套30平米的复式小公寓,就算以最低的3万一平来计算,也需要27万的首付。(90万*30%)

自己累死累活拼命兼职存下的7万,加上爸妈交给她的10万,她需要在不等人的房价面前,短时间内赚到10万块钱。

这个还未建成的一手楼盘,让她心生向往却又焦头烂额。

耀婷只能不停地工作,下班后还接各种不同的兼职,派传单、建筑工地搬砖,但赚的钱依旧够不上买房要交的首付。

直到有一天,她在工友的怂恿下,参加了一项超高薪的兼职。

“躺一个晚上,就有4000块钱可以拿。”

听起来虽然像是“卖身”,但在我看来,这种行为确实与出卖身体无异。

这种兼职叫做试药

耀婷的名字,似乎也是“药停”的谐音

因为所有药物在投入使用之前,都需要经过人体试验,才能确保副作用能控制在对人体没有致命影响的合理范围内。

所以,“试药族”就成了合法的小白鼠。(在试药之前,大家都会签一份《知情同意书》)

试药人一般都是急需用钱的打工族,他们对试什么药并不在乎,只要能拿到钱,就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

殊不知,钱越多,危险性也就越高。

新民(尹昉 饰)就是专门为打工族介绍这种兼职的“药头”。

他也是一位异乡人,从小跟着父亲来深圳打拼。父亲为了在深圳安居,终其一生打工赚钱,但到死都没能如愿。

新民把父亲留下来的钱买了块墓地,“葬在深圳,也算是深圳人了。”

他也顺理成章地留了下来,为了生存成为了深圳的游魂。

两位生活艰苦的异乡人,因为钱,产生了交集。

整整一年以前的戛纳,《路过未来》是唯一出现在官方单元中的华语电影,但在首映过后,传来的评价却不令人满意,有网友评论道:

这是国际电影节中典型的让人尴尬的华语片,李睿珺导演最差的一部电影。

《路过未来》剧组和当届主竞赛单元评委范冰冰

的确,《路过未来》的缺点很明显,它想要把大城市底层人民的众生相解剖地透彻,但却流于形式,导致哪一个问题都没能讲清楚。

细细数来,全片出现了过度整容、高价买专家号、房价疯涨、农村土地流转、黑心试药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还没对这个事件产生足够深刻的共鸣,下一个矛盾冲突又接踵而至了。

影片也有将异乡人的苦难放大之嫌,各种低配到尘埃里的生活、舍弃健康也要买房的思想不太真实,在我看来,大部分打工族还是以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为主的,不然每个月9号为了还花呗要死要活的那些人是哪来的。

但在当今社会高度物化、金钱化、娱乐化的情况下,能有导演将镜头对准基数极其广大的异乡人群体,关注他们的苦难和生存状况,已经是极其难得的一件事。

我认为李睿珺导演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展现问题之后,不指明出路,这种无力感是非常迷人的存在。

比如一开场的那段山体滑坡就给了一些暗示:在深圳这个城市,大气候稍微一变,不能适应高压生存的你,很快就会被吞没。

耀婷在准备首付的阶段,多次进入建筑工地,攀爬到自己想买的那一户房子的毛坯里,自身所处的局促空间和整个城市的庞大形成了强烈对比。

深圳那么大,你那么努力,却不能拥有它的一砖一瓦。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话特别触动我,新民站在尚未完工的大楼里,望着深圳的大厦高楼,冷冷地对耀婷说:

“我特别羡慕有冬天的地方,有冬天,就能休息了。深圳没有冬天,我就得一直干活。”

好想休息一下,大概是每一个融入了深圳节奏的异乡人,最大的奢望。

什么是异乡人的未来?

或许是买房,或许是和本地人结婚、买房,或许是赚好多好多的钱回家买房。

房子对他们来说是归宿、是生活保障、是摘掉“异乡人”标签的最大动力,有了房落了户,就不用年年去办暂住证了。

但也许他们从未问过自己,那到底是不是内心最真切的声音,便为了钱把毒药注入了自己的身体。

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

曾经在深圳中考英语听力的考试准备前,会播放马克思的一句名言: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但对于异乡人来说,一旦踏上打拼路,永远都是异乡人。有些人为了所谓的“未来”,把自己淹死在了茫茫人海里,只有真正认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才能成功上岸。

归宿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它需要你对自己足够了解的时候,才会凭空而来。

异乡人的身份也是你给自己安的,只要你愿意,偌大中国,四海为家,照样可以过活。

未来,从来不会路过,它在你真正睁开双眼时,就将到来。

文/一只华猪

「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ID:MovieBase)

 2 ) 安利不动的人生。慈悲如炬。

没有什么是直接来的。

没有什么不是不直接来的。

在一个地方停留二十几年,还没有找到续命的办法。手机里没有,游戏里没有,一双诚实的手里也没有。这沉默、倔强的三女一男组成的四口之家,最终被挤在窗外的微光抛弃了,希望没来。

苦痛。

绝望。

病痛。

却一起来了。

在一群著名的穷人面前、前面。目光如炬盯牢你的,是不是永远都是那片永远视万物为刍狗的天?这问题这群著名的穷人似乎答不上来,问不出来。

观看贫穷被贫穷观看是一种什么体验?观看死亡被死亡观看又是一种什么体验?你会不会躲闪,电影里的那个叫”沙漠之舟“的男孩。

爱和绝望一起来了。是不是唯有死亡当中才藏有天堂?那就穷人而言,又是不是唯有死亡当中才藏有良夜?这也许又是一个穷人们问不出来答不上来的问题。

他们也许只想续命,卑微也罢,辛劳也好,他们也许只想一家人守在一起,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他们也许只想在迁徙的地方留下来在离开的地方回得去,单元房也好土坯房也罢。

可惜,想守着这塌缩到小而又小的愿望,还是不能。

我们生来都是一群著名的穷人。导演应该也是。

贫穷本身也许无需表演,其张力永远都活色生香。但贫穷的宿主们是不是就只能以郁积、苍凉、沉默、忍耐、挺直又弯曲的背影以对那些贫穷的缔造者呢?贫穷的缔造者们又会不会凝视贫穷进而也被贫穷凝视?我想导演也许也只能以慈悲如炬的心和目光作答。

 3 ) 城市空间中的运动及《路过未来》中隐藏的自然

《路过未来》很显著的一个问题是动作速率的问题,片中所有人物均以异常慢的速率进行动作。可能唯一例外是整容的女孩,她也是全片最有真实感的一个角色。这一动作速率其实跟李睿珺前几作类似,但移植到城市时既显拖沓,也无抒情效果。究其原因,人在自然环境下的沉默或慢速动作其实不仅仅是延宕,是包含着“聆听”和“等待”的综合动作。聆听动物的声音,聆听风声,等待因自然阻隔而不能马上到达的人。所以沉默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而在《路过未来》当中,环境声效被不恰当地减弱,并且也并未调动城市中无处不在的音乐或手机音效等元素,此时沉默就仅仅作为停滞状态呈现。这种停滞在洪尚秀那里被处理为尴尬,李睿珺却无意做任何讽刺处理,因而失真。蔡明亮也呈现这种停滞,但是李康生的缓慢而细微的情感运动会对抗停滞。

再来谈谈镜头的运动,影片中出现了大量失败的横移或弧形运动。以某个在工厂的镜头为例,镜头横移过一排排的机器,最后聚焦于工作中的杨子姗。首先,这个镜头的光线和景别并没有塑造出禁锢和无聊之感,其次,镜头运动本身也并未加强复叠或漫长的感觉。原因是什么?我们再来看另两个李睿珺的镜头。其一是《路过未来》最后一镜,杨子姗闭上眼时,镜头穿过车窗看见沙漠上杨子姗追着那个已死的整容女孩。且不论幻境的设计是否高妙,但这个镜头运动是有效的。镜头突破物理障碍以表现主观意识。其二是《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当中,孙子埋爷爷的镜头,镜头环绕土坑中的爷爷,一圈接一圈地转,这个镜头是非常有效的。首先,镜头运动的反复充分表明了动作的漫长,也比拟了念咒的感觉(由配乐强化),其次,这个机械的匀速的运动与周遭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它因此获得了强大的渲染能力。回到工厂的镜头,这一横移运动的问题是它与环境中机器的运动太相似了,因而没有半点主观性,镜头成了工厂的合谋。这也是为什么大量企业宣传片喜欢使用这一类镜头。

最后,另一个细节也体现了李睿珺对城市理解的偏颇。片中包含大量男女主角互发微信段落。微信没有音效,也没有对话框,仅仅以普通字幕显示。显然,导演仍将微信处理为“对话”,人物的表情成为唯一实在,与文本信息没有分隔。这显然与现实不符,现实中,我们发绝大多数消息时是面无表情的。表情与信息应当被分离,这是现代通讯的实质。这方面,商业片中以弹出微信对话框的动画处理,都是一种更好的形式。Miguel Gomes在《一千零一夜》中使用放在屏幕正中的大号字幕,并配合字符表情和缩写,不失为一种合理形式。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非常希望大家走进影院,去看看这一部影片。

 4 ) 过往如异国,未来亦他乡

替换重发,闵赶词非常可笑

观影时(不意外地)一个人包场,加上电影院条件不错,对缓慢的节奏也不觉得难以忍受,整片没有(看之前的风评)想象的那么差,几个关键段落的设计还挺有灵气,但跟前作《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造成的期望比起来又还是差了一点。

异乡陌客

导演其实不是想表现「底层有多惨」,相反导演倒是有意避免了一些「悲情」的刻奇,比如女猪父亲的工厂毁于泥石流,女猪父亲却在前一天被辞退而生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庆幸,一家人回到甘肃老家,发现老宅破败得都成了邻居的羊圈,但小女儿第一反应是兴奋地追着羊跑出去拍照发朋友圈。

最令人深刻的就是女猪的朋友因整容而死亡那一幕,女猪这个朋友在前半部可算是本片的一大亮色了(王婷的表演比杨子珊接地气多),虽然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一心梦想去韩国整容,但天性乐观活泼爱笑。她意外死亡本来令人痛心,但医院认尸现场,她的父亲面无表情毫无波澜,对着身份证和死去女儿的脸看半天「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旁边的医生副手甚至忍不住偷笑。这个长镜头包含的讽刺和隐喻堪称一绝。

还有就是女猪因肝病被工厂辞退,在KTV发泄唱歌,男猪过来对她安慰+坦白,两人相对无言默默哭泣,这时背景KTV包间墙上正在播放的就是女猪唱的那首《异乡人》原画面:张磊在《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决赛的视频录像,里面正好也出现了观众「鸡冻得落泪」的画面——在一个煽情的真人秀现场人们为虚幻的感动落泪,而现实角落里,真正的「异乡人」只能通过流行歌曲发泄一下绝望的情绪并审视自己走投无路的困境,与此同时,导演还叠加了一个「微友相认」「缘来是你」的言情桥断,女猪生气不甘,却又别无选择地接受了男猪的爱慕。在这个镜头里,「烂俗」与「真情」形成一种互文: ——流行歌、综艺节目、卡拉OK这些娱乐文化是烂俗的(甚至会刻意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但打工者「异乡异客」的困境是真的; ——微信撩骚、网友见光这些交友手段是烂俗的,但年轻人相互吸引、报团取暖的情又是真的。

用生活中人和物的「自然之态」来消解生活的「宏大叙事」带给人心头的重压,这种表现手法非常考验导演对生活的洞察力。可惜的是导演这种有灵气的发挥没有支撑完全片,中部整体剧情缺乏推动力(比如女猪要「买房」),后部人物转变又缺乏点说服力(男猪「变好」后就去搬砖?),结尾比较拖沓,周云蓬客串尬唱《九月》和火车窗外五毛钱沙漠特效令人喋血(后来看导演的访谈,周云蓬客串那个镜头的主旨其实是「路人不搭理卖唱的盲人,而只顾着去撸旁边一条戴墨镜的萨摩耶」,然而「周云蓬」「九月」作为文艺Icon太过抢眼,放在这里有硬塞彩蛋+强行点题之嫌)(虽然但是,《九月》改编的ED还挺好听的)。

其实这片反应的「现实」还挺近的,就是制造业萎缩,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尸业潮返乡潮到来(「逃离北上广深」),农村土地流转(失地农民成为雇农),资本大量涌入楼市房价疯涨,导致错过买房时机的租房阶层愈发焦虑,底层年轻人包括打工二代不愿再像一代那样吃苦耐劳而是迷恋直播、整容成网红之类的成名捷径......不过「现实点」虽然铺陈得多,却并没有有机地融入剧情,或者说背景是现实的,但前景的人物却略脱离现实。最大的嘈点就是以女猪的财务状况和深圳最近五年的楼市均价,她买房根本是想都不用想的,但为了剧情愣是要她「想」买房,凑不够首付又去这样那样——直接造成观众不能理解:姑凉,你这首付得凑到猴年马月啊?

不过,话说回来,女猪作为全家两代在深圳打工二十年的人,想在深圳买个房——这种「梦想」真的很过分吗?真的是「非分之想」吗?打工二十年却没钱没房,只是因为所谓的「没见识的努力,都是瞎忙」吗?

另一方面,在那个「样板间参观」的镜头里,售楼员滔滔不绝地介绍楼盘未来会有医院学校超市健身应有尽有,而购房者看到的只是黑乎乎的水泥墙壁,和窗外雾霾层层的天空——它卖给你的只是一堆沉重的水泥砖头,却包装成安居乐业的美好梦想,而这样虚幻的梦想让女猪这样的人榨取生命为之付出一切还都难以实现。

这种「对更好生活的期待与无力改变的现状与之间的矛盾」,这种打工二代混迹大城市底层无法上升「看不到未来」回到家乡又「没有着落」适应不了未开化的人情社会的心态,其实非常日常且普遍。这样的电影虽小众,但电影所刻画的这个群体并不小众,说白了就是官媒口中的「嘀短人口」,是城市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但遗憾的是,可能恰恰不是会特地去电影院看这片的观众)。他们奔波于城市的犄角旮旯,出没于社会新闻的各类数据,而对他们表达个体关怀的文艺作品却少之又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反派影评」说得不错,这类电影(包括导演的两部关注孤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前作)即使不喜欢,但也很重要。

废土甘肃

导演李睿珺虽然关注现实问题,但其影像又很爱开些文艺的脑洞,比如《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中甘肃已变为一个河流干涸、草原枯萎的茫茫荒漠(其实甘肃地貌复杂多变,也有生态不错的地方),本来是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的马蹄寺石窟景区(包括游人如织的「三十三天」洞窟),变成了「明天就搬迁了」的一个荒废古寺。

不过这些脑洞在电影世界中又是可理解的(我知道这不是「truth」,但我理解你的「real」):

作为裕固族人心理上的故乡,在「丝路旅游」「一带一路」的官方语境之外,它早已成为一片空有繁盛历史的回音、而徒有生态恶化民生凋敝现状的「废土」。——即使经济上的甘肃还没有片子看上去的那么萧条,但是,水土严重沙化是真的(甘肃北部多是戈壁,东部跟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接壤的大片地方沙化很严重),游牧民族生存空间不断萎缩、生活方式逐渐消亡是真的,目睹那些被工业化现代化的丑陋所侵蚀的山川大地时,那种揪心是真的。

这种对故乡废土化的惆怅也延伸到了《路过未来》的最后一幕,在回甘肃的火车上,女猪昏沉中恍惚看到一片沙海里,死去的好友穿着白纱骑着一匹白马远去,而列车的广播女声正机械地介绍着关于甘肃的陈词滥调。

顺便一提导演对流行歌曲的化用(李导三部片子的配乐都很讲究,值得称赞),这个意向除了呼应前面(周云蓬尬唱的)《九月》的歌词「只身打马过草原」(同时遥遥呼应两部前作中「骑白鹤」「骑白马」象征的死亡),也让我想到另一首流行歌《身骑白马》的歌词「眼前荒沙弥漫了等候,耳边传来孱弱的呼救」,以及其副歌部分引用的台湾歌仔戏唱词:「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

只不过,原词是薛平贵放下西凉回中原,电影里是女猪一身落拓回「西凉」,从一个异国到另一个他乡。

去国怀乡,何以家为

我是先看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再看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发现导演片子内部以及片与片之间玩的「人物—空间环境」之二元对比还挺有意思。

《白鹤》是耄耋老者对乡土人间的眷念和弃绝,片中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时节,但这都跟老头无关,他为他的身后事辗转反侧,焦心不已,谁都劝不听拗不过,钻进牛角尖出不来——最后还真就土里一躺不出来了。

《家》是勇敢的少年独自上路面对未知旅途的勇气,少年对世界睁大眼睛,渴望神奇的白气球从天而降,渴望骑着骆驼跟着家人游牧四方、逐水草而居,然而世界回应他的是赤地千里满目荒夷,亲人离散兄弟阋墙。

《白鹤》是在张掖高台县(导演家乡)取景,一片水草丰茂、勤力稼穑的田园风光;画面色调生机勃发,绿意盎然(应该调高了饱和度)——衰弱的老者与这个鲜活的世界形成对比。

《家》还是在甘肃张掖(下辖的县)取景,多是戈壁、沙漠、丹霞以及靠近内蒙阿拉善右旗的风蚀、盐碱地,画面色调是烈日炎炎,干燥枯黄(emmm这魅惑善变的张掖君)——元气的少年与这个死气沉沉的世界形成对比。

到了《路过》,主体是青年人了,空间切换到了钢筋水泥的大城市,这种二元对比关系仍有一定的延续,比如: 国际大都市的盛名光环与人物实际活动空间(工厂车间、宿舍、出租屋、售楼处样板间、医院候诊室、建筑工地)的逼仄狭小; 人物「花样青春」的大好年纪与因为贫穷与压力而无法享受青春、生命力过早流失的状态。

李导电影的主题一直都是关于「家」,而在这么多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人与历史变迁、人与人的「二元对立」中,烘托出的是「家」的失落。对于无数普通人而言,「家」早已不再是一处扎根的居所(农民无法「入土为安」,甚至失去土地),不再是一种生存的方式(牧民无法「逐水草而居」),也不再是一种稳定的亲缘关系(打工家庭或分居两地或亲子关系淡漠),更不是一种被商业资本催逼出的刚性需求(那些让人负债为奴还命名为「XX嘉园」的楼盘)。

人们不得不漂泊,不得不继续上路,上路也是为了寻找家,漂泊途中又错过了家,兜兜转转中,也许(——期待李导下一部片子)能重新定义什么是家。

 5 ) 异乡人

影片主要勾勒的是“异乡人”在大城市的生活状态。

身为异乡人的我很有感触,影片里展现着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却在描绘着我和我周围的人的样子。最为感触的莫过于电影中耀婷和李倩两个女工的价值观,一个想通过不断的改头换面,嫁给本地人改变命运。一个想通过双手打拼羸得一纸房产证。 而我周围的人他们拼命努力着想在这所城市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子女能在这里读书上学成家,而我想拥有自己的店。

当杨子姗在KTV里唱着李健的歌曲《异乡人》“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 我哽咽了

“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 “故乡却已成他乡,偶尔你才敢回望”

 6 ) 深圳女子图鉴?

素颜,抹黑粉,化雀斑,这样子的杨子姗让人耳目一新。《路过未来》是由李睿珺导演,杨子姗和尹昉主演的文艺片,讲述的是,孤独的异乡人行走在各自人生轨迹上,为了实现目标,有的辛勤付出,而有的却不择手段的故事。简介很清晰的告诉了我们这个故事的本质,换个词来说,其实这就是一部现实版的“深圳女子图鉴”。杨子姗饰演的就是这么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异乡人。本是跟随父母来到深圳的耀婷,却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不得不独自留在深圳,独自打拼。她想要在深圳扎根,想把父母接来养老,就必须要有一套房子,于是为了付首付,她拼了,不惜以身试药。就算如此,生活还是像奥特曼打小怪兽一样,摧残着她的意志力,让人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对改变现状的无力和面对生活的弱小,这样的情节经历,是多么的现实而熟悉。每一个来到异乡打拼的人,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而更多人肯定也有过所谓“逃离北上广”的体验。不管是留下来打拼的还是选择逃离的,都能在这部影片里感同身受。导演是有一定实力的,他似乎很喜欢把一个故事讲述的面面俱到,而生活就是这样的,我感受到了这份用心。

 短评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看不见的未来。聚焦8090这一代的城市漂泊青年迷茫、焦虑,李睿珺这一次极度写实,因此也放弃了艺术取舍,所以影片过于冗长,观影过程很难熬。

5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内容刻意,追求现实性而没有艺术性,无法超越审美上是阶级属性。

8分钟前
  • 猜火车司机
  • 较差

起码三次我都以为片子要结束了,结果又演了起来。

11分钟前
  • 人気小圆头🔒
  • 还行

别人都说艺术片难拍,票房又低……等等一些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导演有信心去现实题材,那确实不容易,加上观众对影片的见解争执不一,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也要去保障片子的质量。说实话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类似的片子,像这类似艺术就应推荐推荐,希望大家多去电影院观看。

16分钟前
  • @追风筝的人
  • 推荐

看这部影片有种特别的疏离感:你觉得离他们很远,但其实又很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背井离乡,在他乡又难以落脚,他们如候鸟,成为故乡和他乡的双重陌生人。当然,也有酸甜苦辣。导演用影像呈现了当下冒着气儿的现实中国:对整容的执念、农村土地流转、试药以及社会物化下的情感凉薄。3.5

21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深圳打工妹の焦虑日常:父母退休,妹妹上学,急需凑齐首付,身体又亮红灯…打工,发传单,有偿药性测试,温饱线打工族白描图;打工者进退两难的生存境况,医院挂号难看病贵,房价攀升,底层社会现实写照。日子虽然艰苦,人间尚有真情。不贩卖苦难,不施加同情,也不指明结局出路,只提供客观平实视角

2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李睿珺这次拍得是年轻人,其实都是时代变化下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的生活状态。杨子姗与尹昉,在外漂泊追寻未来的异乡人身上,制造业转移,打工族新的生存危机。房价、试药等社会话题,束手束脚的情况下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城市与故乡哪里才是“家”?窗外大大的世界,内心割不断的迷茫

2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最饱满的是甘肃部分,城市空间拍的极其单薄,女性角色的动机都十分模糊。少了之前的灵气,多了三分刻意七分匠气。基本发展下去李睿珺可以去拍二线台的上星婆妈剧了

27分钟前
  • 💛
  • 较差

导演有点想当然,很多东西都过于表面化符号化,故事和人物都缺乏打动人的地方。我不应该看完#每分钟120击#之后去看这部电影,都是写面临生活困境的年轻人,一对比真的感觉伤不起

28分钟前
  • Upup haha
  • 较差

2.5 宛如低配版的赵德胤拍了顾长卫的《微爱》。片子假装现实主义,实则空中楼阁。其实李的前两部也生硬刻意,只是城市背景更易暴露问题。不过,如果不拿“戛纳眼界”看,倒勉强算国内华语片环境下的诚意作品。罗列社会问题虽集中且套路(医院、工厂、看房、KTV 大排挡),但比起《暴裂无声》那种还是要对路些,至少传达出了如今普通年轻人“缓慢死亡的未来”。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整体感觉比较旧,支持下小众导演吧,非常勉强三星。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明明是年度最佳表演+直击社会现实的唯一入选戛纳华语片(2017),在这里却跟《前任3》一个评分,也真是很迷了🤔

36分钟前
  • Riri
  • 推荐

李睿珺作者化的东西是甘肃,骆驼,马和沙漠,一种对家乡的追根溯源。思想内核和人为关怀有了,很遗憾影像上没有给人好感。这部其实也不错,大城市务工人员且活当下,在大气候稍一改变情况下随即便吞没的渺小感处理的很好。还有他拍出了房子、建筑工地对中国底层人的压榨,素材就很让人敬佩。[B]

38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不下雪的城市竖起了铁塔,没通过的好友想回到故乡。一座城市像这个国家的浮萍,两个人和这座城市一样无根。是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工蚁,是向往美丽慕光而生的飞蝇。平地起高楼,攀到顶端却不是主人;奉献大半生,买到了墓地才算安家。造楼却住不起楼,生病且看不起病,走马过沙漠,那里没有雪只有沉默。

4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难得在影院看到有这样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所以加一星。人在困境中,绝望之水慢慢从脚淹到头,无力的挣扎到影片结束都没有解决。拍得很节制,不好融入,像是一个旁观者。KTV唱歌是一个情绪的爆发点。结尾的梦境让沉重的现实飞了起来,这点好。

47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就算有再生之恩,吃不起饭也要买房,卖掉健康也要买房,这种孝顺逻辑让人害怕。

52分钟前
  • Mumu
  • 还行

毁在了一点都不生活上。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一代异乡人在深圳的生活。

59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糟糕的作品 情节设置尴尬 表演牵强 甚至人物也不够可信 前段糟糕的让我坐立不安 但我还是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的同情 李睿珺选择的是这样一个群体 一个我们随时可能因为生活无常而滑落至的群体 至少让我起了共鸣

1小时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3.5 这部片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表演僵硬、节奏拖沓、符号化严重、场面调度滞涩…不一而足。但让人意识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识到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现实。有些问题三年就能改,有些三十年也变不了,李睿君这部显然属于前者,值得鼓励。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