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情片大陆2022

主演:陈宝国,马苏,阿云嘎,王锵,艾米,罗意淳,王楚然,黄尧,白宇帆,曹骏,张铭恩,丁程鑫,李滨,许还山,阿尤尔达迪,乌吉穆,巴音,巴森,江布拉,其那日图,巴德玛,哈玛,霍尔查,苏日雅,塔娜

导演:尔冬升

 剧照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4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5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6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4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5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6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7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8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9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2:42

详细剧情

  影片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将要学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面对新的家人。而他们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将被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一一化解。

 长篇影评

 1 ) 我认为的不足之处

1.引子不好

故事以哥哥寻找妹妹为引子讲述了南方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可是哥哥为什么现在才找?因为工作太忙了?因为母亲年迈?因为自己快死了?还是因为愧疚?怎么看都有些许牵强。

妹妹会被扔进孤儿院是因为父亲从事国家机密事业,家里缺钱养不起了。那几时年后呢?父亲不退休吗?就算父亲死了国家不能帮帮这为烈士的子女吗?如果以这个为引子我觉得会好很多。

2.矛盾太牵强

妹妹想要回上海,给阿爸阿妈说一声未必不会同意,突然的离家出走让人心寒,那木汉又是怎么害死的?沙流里一命换一命换一命,怎么看都牵强,就为了把妹妹绑定在草原里再也回不去

3.伊德尔的马后炮

妹妹做错事跟在马车后面被伊德尔赶开,在萨仁娜选择原谅后伊德尔说“我不会抛弃你的”(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一段真的很迷,因为丧子之痛恨妹妹是很正常的,可是眼前的女孩又是自己从小养大的,矛盾的情感应该更细致的去刻画。这本来应该电影的小高潮,能体现草原人相信缘分,能体现父亲的胸襟,能体现母亲的柔情,是小家的眷恋,更是大家的无私,结果只是这么个片段,人物的形象也没立起来。伊德尔前面讲,我们为什么对这个爷爷好呀,因为他的儿子为了救我牺牲了,就好像是在告诉妹妹,现在你也要用一生去报答那木汉的恩情

4.模糊重男轻女

为什么只送走了妹妹?因为哥哥生病了。拜托直白一点,妹妹去草原的路上差点死了,她身子不弱吗?这么讲只是为了给哥哥加点罪孽,多点对妹妹的愧疚

5.知情人士的左躲右闪

妹妹更本就没死,几个人坐在一起说

“要告诉他真相吗?”

“太残忍啦”

“长痛不如短痛”

“那木汉不愿见他”

“他这个年纪什么没经历过,告诉他吧”

拜托,这是在矫情什么,就是为了给观众留个悬念嘛。本来在感叹竹篮打水一场空,好家伙一会告诉骗我的,你在是玩弄我的感情啊!

6.奇怪的既视感

真的好像唐山大地震。。。

以上都是我的主观想法,非常主观,别骂我,你说的都对,我会认真听取批评

 2 ) 一个人除了爱和善良,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东西

没有血缘关系,就没有办法成为家人吗?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诠释。

因为自然灾害严重,在上海福利院的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这些“国家的孩子”被当地满足条件的牧民们收养,从电影描述的三个小孩杜思珩、马正元、黄宝哥等可以看出来,这些孩子都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善待。

电影的主线是小女孩杜思珩。为了让她有口饭吃,不至于被饿死,她被妈妈送到了福利院,分别的时候,妈妈给了她一条小毛巾,上面绣着她的名字,那是妈妈留给她唯一的东西。她一直记着妈妈对她说的会来接她的话。所以,她走到哪儿都带着她的小毛巾,一直抗拒着内蒙古的大草原,等待她的妈妈来接她。

她和其他的孩子们不同,她一直认为内蒙古不过是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哪怕她最后选择了萨仁娜做自己的额吉,哪怕萨仁娜额吉全家都对她很好,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她吃,奶茶、奶豆腐,他们给她搭建专属的厕所,在草原上给她找遗失的小毛巾,教她学骑马,一点一点的治愈她。

但这个女孩是任性的,任性到让人觉得不识好歹。直到那个夜晚,伊德尔和她坐在漫天星空的账外,教她识别北极星,送她指南针,让她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准确的辨认出南方,她问他,怎么才能回到上海,她说害怕自己长大,这样妈妈就认不出她。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潸然泪下。血缘关系是这么重要的,是一个人出生时便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内蒙古人吃不惯水煮鸡蛋,而汉族人吃不惯奶豆腐一样。

然而,血缘关系又没有那么重要。

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缺乏父爱,伊德尔教她骑马,告诉她怎样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保护自己,告诉她要勇敢,一点点的填补她父爱的缺失。

她第一次打开自己的心房,应该是骑着马,在满天风沙中去找伊德尔的时候,她匍匐在地上,被伊德尔抱在怀里的时候,她说,爸爸不要离开我。伊德尔承诺她,永远不会抛弃她。自此,她喊伊德尔爸爸。

随着她长大,她渐渐融入了这个家庭。可能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执着,为什么妈妈舍弃的是她。她只是想问个明白,这是她的心结。所以,她计划着和马天元私自离开。

在离开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流沙,沉默寡言的哥哥那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她。哥哥给她的遗言是照顾好父母。为了不触景伤情,伊德尔和萨仁娜决定搬家。女孩落寞的跟着马车后面。伊德尔对她说,他会遵守承诺,永远不会抛弃她。以后她就叫做那木汗。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最后,父母都会原谅和包容。

其实,可能真正的家人,如果哥哥是因为妹妹而死去,父母也不一定会谅解的。更何况,还是为了守护养女,亲生儿子死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养父母心里,她真的如同亲生的女儿。

从这一刻起,女孩真正的放下了原生家庭,她要为救了她性命的哥哥活着,她成了那木汗。她守护着善良的养父养母,守护着这片用无私的爱接纳她的大草原。

接着我们说,黄宝哥,这也是“三千孤儿”中的一个,他一瘸一拐的在草原里走,说自己要骑马。声音引起了当地老师的注意,老师知道他腿受伤后,主动给他做了拐杖,呵护他。老师问,愿不愿成为他的家人。瘸腿的小男孩点了头,于是他们的一生就是家人了。

马正元是多年后,长大重逢的。但从长大后的情景来推测,他也被家人照顾的很好。比如,第一个发现他们要离开草原回上海的便是马正元的家人。如果不是关怀的,不会那么快就得到信息的。再者,当那木汗为了救他们而死去,马正元的家人打他的时候,也是一种保护和爱。

从这三个孩子的身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血缘关系为根基的亲情固然是重要的,但因为缘分而走在一起的家人也是弥足珍贵的。

在领养孩子的时候,牧民们说,他们是相信缘分的。有时候,一眼就注定了一生的缘分。所以他们会认为,孩子来到自己身边,就是神明赐予他们的礼物。

在电影里多次隐晦的提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有突然刮起的沙尘暴,有虎视眈眈的狼群,有让老人痛失家人的恐怖大火,有夺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伊德尔说,“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啊”。也许正因为这样,牧民们更相信天意、命运、神明,他们对不懂的东西都存着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守着为人善良的本分。

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可为什么心灵的距离越来越疏远,感情的牵绊越来越淡漠,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最后,以过了百年之岁的萨仁娜说的那句话作为结尾,这也是整部影片里最能触动我的话: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

从这位内蒙古额吉的身上,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除了爱和善良,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东西。

 3 ) 破了大防!我爱上这个男孩了

看电影之前,预期到了,草原的景色一定美的惊人,却没想到,草原上的少年,骑在马上的样子竟也帅的这样惊人。

预期到了,电影一定有很多泪点,但没料到,几乎整个电影都让我沉浸在淡淡的难过与感动中。

预期到了,杜思珩一定不会就那样被淹没在流沙中,却没有想到哥哥那木汗的结局,成了我的意难平。

太喜欢这个几乎不讲话,却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温柔的眼神,默默守护着思珩的哥哥了。

01

思珩刚刚从上海被送到内蒙古的时候,身体一直不好,高烧不退,是那木汗带着卫生员去卫生院拿药,萨仁娜对卫生员说,那木汗说不好话,但是他什么都懂。

那木汗小的时候,发烧烧坏了嗓子,他会讲话,但是发音不标准,声音不好听,便也不爱讲,可是他很勇敢,去卫生院的路上,因为担心流沙,马儿怕了,卫生员也怕了,但那木汗不怕,他轻轻拍着马儿,用很难听的嗓音说,有我在,别怕。

思珩被萨仁娜领养之后,萨仁娜教思珩在草原上方便,思珩不愿意,那木汗就给思珩做了一个厕所,三面用篱笆挡着,中间在草地上挖了一个小土坑,又有爱又好笑。

思珩一个人跑出去,被群狼围追,是那木汗骑着马带着朋友们把狼赶跑,看着他骑马而来,就让人觉得,这个憨憨的少年,给出的守护,是那样的温柔又强大。

思珩丢了亲妈妈给她的小毛巾,那木汗便和朋友们一起满草原的找,那是思珩第一次对他说:“谢谢哥哥。”那木汗高兴的满眼是光。

02

后来妹妹长大了,在朋友的婚礼上,有个小子一直盯着妹妹看,那木汗奶凶奶凶的挡在了那小子前面。小子往左看他就往左挡,往右看他往右挡,实在挡不住,就拉着好朋友一起挡。

但是依然没有挡住妹妹想离开的心。

那个一直盯着妹妹看的男孩子,是妹妹小时候的玩伴,马正元,他们一起从上海被送来内蒙古,她发烧的时候,一直是马正元形影不离的陪着她。

他们有10年没见,思珩说要马正元陪她一起扒火车回上海,她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初妈妈把她而不是哥哥送去了孤儿院,难道因为她是女孩吗?她想回去找到妈妈问个明白。

于是她和马正元偷偷的查路线,偷偷的攒粮食,在某一天,两个人骑着马“私奔”了。

那木汗带着朋友们去追思珩,萨仁娜说,如果思珩真的想回上海,那就送她回去。可是那木汗找到思珩的时候,她和马正元都已经半截身子陷在流沙里了。

那木汗慌了,他拿着木棍去救,但流沙的力量太大,思珩抓不住木棍,整个人还是被流沙吞没了,那一刻那木汗痛苦的喊声,简直是撕心裂肺了。

03

看到妹妹被流沙吞没,那木汗不再顾忌自己的安危,他亲身踏入流沙去救妹妹,可是妹妹和马正元被救出来后,流沙却没有放过他。

这个温柔美好的少年啊,就那样和大地融为一体了。

思珩跪在萨仁娜面前哭着认错,萨仁娜只是仰天痛哭,却并没有对思珩有任何责骂。

伊德尔放了那木汗最心爱的马儿,一家人离开了和那木汗共同生活的地方。

伊德尔对思珩说,我说过,永远不会抛弃你,以后你就叫那木汗吧,那木汗死在了流沙里,你要替他活下去。

再后来思珩就在大草原上真正的扎了根,结婚生子,子又生孙,到几十年后亲哥哥杜思瀚找到她的时候,她的曾孙都已经出生了。

她曾经因为被自己的亲妈妈抛弃而耿耿于怀,想要问个究竟,终于在萨仁娜、伊德尔和那木汗的守护和深爱下,得以治愈,度过了幸福而完满的一生。

04

电影里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场景。

领养大会上,内蒙牧民为了能领养孩子,彼此之间据理力争。他们带着各种玩具和吃的,使劲浑身解数,哄孩子们开心,希望孩子能愿意成为他们的家人。那个因为自己长得太粗狂,导致没有孩子愿意被他收养,甚至想强行让思珩跟他叫爸爸的蒙古族大叔,真是可爱极了。

伊德尔在部队带回来鸡蛋,那木汗和萨仁娜第一次尝到鸡蛋时那个嫌弃的眼神呀,简直把鸡蛋当做了世界上最难吃的食物。

那木汗吃萨仁娜的醋,跟伊德尔告状说,妈妈对思珩比对他还好,可是他自己对思珩的爱,却一点也不输给妈妈,甚至最后豁出了自己的命。

伊德尔补全了思珩一直缺失的父爱,他是全家唯一会讲汉语跟思珩交流的,他教思珩骑马,告诉思珩怎样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保护自己,告诉她要勇敢。

电影最后,一百岁的萨仁娜、思珩,带着全家人,一起祭奠刚刚过世的思珩的亲妈妈,萨仁娜感谢思珩的亲妈妈给了她一个美丽的女儿,而我想,若是思珩的亲妈妈知道,自己女儿是被这样的一家人用一生来爱的,她也可以不带遗憾的瞑目了。

05

以前不知道“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因为这个电影,让我对那段历史,对当时所有为照顾这些孩子做出贡献的人,心生敬畏。

尔导用一个普通家庭的寻亲故事,把这段历史呈现出来,又是这样的细腻深情,这样的温柔动人,给观众看到了草原的美景,内蒙牧民的热心温情,看到了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以及其他所有内蒙牧民对孩子们的民间小爱,也看到了贯穿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大爱。

我被深深的打动了。

-作者-

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4 ) 命题作业的先天不足!

电影完成度很高,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现场采访尔导说为什么一个香港人,会想拍这样的题材,他说,这是于冬交给他的剧本……

首先抛开命题作业和时代大背景,我一直问自己就针对一个剧情片来说,它是一个合格的作品吗,算,但是实在是称不上优秀。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原因,尔冬升港片时代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温情煽情则都是套路感满满。而且我觉得一个电影切入的视角也决定了作品的高度。本片的视角是陈宝国扮演的杜思瀚,作为一个扯线头的人,由他的寻亲线扯出了整个故事当年的模样,但是他作为亲情线的主角也不是故事的亲历人,于是他还得听第三者讲述,这就导致这个故事太过拧巴,亲情?但是全片都是旁观者视角。纪实?却又处处体现着主观的情感表达。所以视角主体转变成小杜思珩或者萨仁娜都有很多故事情感可以作文章,而陈宝国作为寻情线,最后出现一下即可,当然,你如果说是为了之后的反转和煽情做的铺垫,那当我没说。

然后整个故事的设定,这个不得不说的时代大背景下人的渺小,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推动者,每个人也都是时代背景下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存在,时代会肆意碾压过每个人,所以如果想拍出史诗感(当然也可能是我自作多情,尔导并没有想过),光有美好是不够的,真善美每个人都爱看,真善美的背后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很多电影都喜欢放大个案,然后说这就是全部,但是这真的是全部吗,对那些默默付出,无处发声的人,公平吗?当然这是命题作业,不多评价。

最后是人物的设定,是太过上帝视角下的产物,虽然看起来电影里每个人都淳朴友善,但是几个人物的情感都很功能化和拧巴!比如萨仁娜的为国养女的情愫,那木汗对妹妹超越兄妹的情感,还有阿云嘎和那木汗说要悉心照顾妹妹让她忘记伤痛走出困境,然后扭头送她一个指南针,以及最后杜思珩的出走,作为一个十几岁父母又很开明的孩子,只是为了执念想搞清心里的疑问,还要回来的,没有道理一声不吭背着所有人出走啊!让那木汗的牺牲就很套路和难受。

最后时代的创伤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但是创伤在杜思珩杜思瀚的身上体现的又是不一样的,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人们都没有选择,但是如何继续活下去,怎样活下去,我们有的选,但是导演貌似也不想深揪。隔壁的《妈妈!》这一点就做的很好。

其他想到什么再来补吧。

 5 ) 中秋上大当

上个月北影节最火的片子除了教父应该就是这部尔导的《海的尽头是草原》了吧。当时没能抢到票心心念了好久,看到上映连忙买票去看,没想到在中秋节上个了大当。(我说上当完全是指我自己的期望掉的太多,没有其他意思)

总体的感觉,尔导在偷懒,剪辑在偷懒,剧本在偷懒。我知道大家拍的很辛苦,但就是感受不到创作人员花心思了,感觉做行活做了一个加长版的某基金会红色献礼月微电影。

剪辑,不是说闪回不能用,这部片子的闪回剪辑堪比大一学生作业,属于是我上我也行的程度。

调色,我知道拍草原不可能全夜戏,但也不是加个滤镜它就能从白天变黑夜了吧,好多夜戏的镜头生怕观众看不出来天上有个大太阳。然后小时候的那部分,调色能再懒一点,我还以为是10套在拍历史科普小短剧。

演员,演员请就位团建,但我没有任何以此讽刺各位演员的意思,就是说事只谈我的观感。陈宝国正常发挥,但角色和台词写的太假太空,全程不说人话,导致观感上就是用力过猛。 演员请就位的几位,看得出来下功夫想要塑造角色了。 全片我觉得演的最舒服的还是阿云嘎。

tmi,一个朋友说,如果是两年前,她只会觉得这个片名很适合她磕cp,笑拉了

 6 ) 梦中的额吉是梦中的故事

一星给选材,一星给草原风光,编剧负一星。 关于选题,本以为能看到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各地区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无私的共产主义情怀,以及宏大的统筹协调力量被倾注于最弱小群体的反差震撼。 结果我看到了什么?内蒙人民救助孤儿是为了促进内蒙生产力发展;收养女孩的私心是给娶不到媳妇的儿子做备用童养媳(不止一个影评这么臆想);孤儿的矫情给内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内蒙人民付出血的代价才让孤儿有了身份认同…… 这其中有些可能是部分观影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也有一部分是电影明确表达出的。二者区别无非就是,出自观影人的现代思维,还是导演编剧的现代思维。 真实的历史上孤儿只有在刚下卡车、面对陌生的草原环境还不适应的那个时刻“逃跑”过,他们其中很多,当时年纪很小,小到成长过程中甚至一直不知道自己并非内蒙父母亲生。年纪大已经记事的孩子,也有不愿意被领养的,但并没有被强迫,而是始终由保育院的阿姨照顾……内蒙人民收养他们更不是出于功利目的:首先家里有孩子的不得收养,就是为了杜绝“童养媳”的情况发生。并且他们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有一部分在70年代上了大学,甚至不乏南开的高材生,长大以后就留在了京津地区生活,如果只是为了发展内蒙的“生产力”,何至于让他们走出内蒙接受高等教育? 看完之后只觉得深深的悲哀,现代人的矫情、自私、虚伪,不应该被赋予在这个伟大的题材里。在叙述真实历史时轻描淡写,对个人的矫情情感却无限放大,以至于给孩子强加上过于极端的人设,并且设置极端的惨痛后果来强化情感输出,妄图以此感人。你要问起来,他们就说“孩子就是这样的,人性就是这样'复杂'的”。可是历史上就是没有这样的孩子,就是没有这样矫情、造作的人性。正因制作方本身就不相信这种纯真、质朴的感情,不相信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正常点滴就足以感动观众,所以才需要用极端的情节来达成情感绑架的目的。 最后,我只想感谢胸怀广博的草原母亲,感谢那个时代沉重、宏大,却仍能将力量投注于最微不足道的弱小个体的国家机器,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真实的历史故事。尽管梦中的额吉遥远得像是梦中的故事,但是我还是会感谢,一个远去的共产主义时代,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让我相信纯粹的人格和无私的大爱曾经真实存在过。

 短评

3.5剧情上腰斩版国家孩子 配乐上阉割版嘎达梅林。看到蒙族哥哥舍身救汉人妹妹的时候直接忍不住了 这个剧情看了两遍真的已经到了无语的边缘…有一点纪录片的形式但这不是内容千篇一律的借口 我不知道蒙族同胞们看到这里究竟心情如何…看到萨仁娜的时候我以为将会复刻她养育二十个孩子的故事 没想到竟然还是“驯化倔强的汉人孩子”的剧情 以及孩子十几岁了还不懂事往外跑 隔壁国家孩子里这可是六七岁才干得出来的事!陈宝国代表的寻亲故事线也和主剧情很割裂 说教意味又浓 简直不忍卒读…p.s.喜欢看阿云嘎当爹 包场看电影我直接跟着喊avup.s.关于我看了三个蒙汉孩子的故事都有人是哑巴这件事 22.9.21

8分钟前
  • 夏の終わり。
  • 推荐

感人吗?感人的,最后的巴德玛老师短短5分钟不到的戏份吧,slay全场可以说,那种直接经受大草原洗礼过的饱经风霜的真实生命力,给你带来的震撼是最直接的。同个时空两对母女的背景也很戳人,算是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这个遥远守望的主题吧。但是除此之外,前面的部分还是太流水账太浮于表面了,两条线完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编织,拍一会公路旅游再拍一会历史回顾,太分裂了。女孩长大后逃走跟牺牲哥哥两场戏,铺垫真的够吗?司机兄弟俩角色的设计也没必要吧,太刻意了。另外这里面有个别年轻演员的戏是比较灾难的,流沙那里我直接笑场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是没法忽视整个故事与伤痕和解的态度,一句“十几年后”轻飘飘带走了多少血泪;一句“都是命数”又冠冕堂皇遮盖了多少动因,不忍细想也不敢细想。我觉得小宝导演可能也尽力了吧,但片子质量,真就那样。

11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爸爸告诉妈妈假的地址直接抛弃妻儿玩失踪;哥哥为了留下故意感冒让妹妹被送到福利院;妹妹在草原上长了十年不知道感恩还害死了对自己视如亲妹的草原哥哥。这一家子都是什么人

14分钟前
  • 花卷君
  • 较差

北影节首映,惊喜于导演会扶持新人拍出最值得关注的那段历史,失望于最精彩的历史事件沦为平淡叙事的背景板。导演说他今后只想拍爱,电影里确实看出这层意思了,但是太美好就远离了现实,及格

18分钟前
  • son沐风
  • 还行

那木汗,你死得好惨啊!(要说这片子不好的,但又挑不出什么致命的错处,要说很好吧,就像喝了碗十全大补的佛跳墙,可是什么滋味也说不出)

21分钟前
  • 推荐

可能是故事问题,也可能是语言问题、选角问题,电影并没有打动我。看起来很壮阔,也有史诗气质,不会差的一部电影,但就是并不触动,平淡且算不上有真正意义上动人的细节…

26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地久天长中,丽云夫妇原谅沈浩用了20年,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额吉和伊德尔原谅思珩只用了一瞬间。

29分钟前
  • 汪政宏
  • 力荐

《海的尽头是草原》盛满了温暖的人情味,尔冬升导演将亲情、爱情、乡土情展现得细腻无比。全员演技触动人心。本片的离场感后劲凌厉,必须亲自感受。何以为家,有爱你的人在就是家。

32分钟前
  • 林明杰Eric
  • 推荐

北影节展映。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之前国说了很多,这次说说家。尔导也说自己这些年更愿意拍温情的不搞打打杀杀了哈哈,这部戏或许就是这种心态拍的吧,抒情散文,看过国家孩子的话会觉得这部戏更像那段故事的一个引子。四星

36分钟前
  • 姜军
  • 推荐

含蓄、温柔、克制,不需要强加的煽情,故事本身足够让人感动。很喜欢牧民们几乎全程蒙语对白这个做法,除了剧情需要之外也让影片多了另一层美感和真实感。另外光是影片中展现的内蒙古牧区风光和风土人情就足以值回票价,若是早赶在草原旅游季之前公映,必然助推一波内蒙旅行热潮

38分钟前
  • whocarez
  • 推荐

她要去上海,到底为什么不跟她爸爸妈妈说啊?说了肯定会让她去的,那木汗也不会死,可恶狠狠意难平。(by the way,阿云嘎好涩好涩🤤)

39分钟前
  • 林疏沐书
  • 推荐

是我认真会选择一个人再去二刷一次的好片!最后无数次联想到了自己生活里的种种,哭到无法自拔。从老演员到小演员,到汉语演员到内蒙演员,没有一条线掉链子,我太喜欢演杜思珩的小演员了,长得好看不说,充满了灵气,和导演的调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值得敬佩的导演,值得敬佩的演员与剧组。电影整体呈现的温情感,很难让人不动容。一个看上去命题作文十足的主题,剧情叙述的如此完整,可见导演的功力。另一方面,如果说这是内蒙宣传片,也一点儿不含贬义的色彩,唯美的星空夜景,恰到好处又拿捏心弦的配乐,每一段都让人沉浸其中。啊,我爱尔导!!

42分钟前
  • 豆蔻
  • 力荐

看完有一种直达内心深处的暖意,质朴的草原人民,拥抱着单纯的、无助的小心灵,真情动人!

46分钟前
  • 小猫吃鱼
  • 力荐

四个哥哥给妹妹找小毛巾的时候真的好帅草原的包容 原宥了妹妹的任性这种趋于神秘的自然力量 真的让人崇敬

48分钟前
  • 墨潯
  • 推荐

可以坐等二刷了。看完好想去草原啊。

49分钟前
  • 沈十六
  • 推荐

把悲欢离合拍得云淡风轻,有人觉得这是败笔,而我却觉得这是导演的高明。因为,表面的云淡风轻之下,情感的流动从未停止,反而因为这种克制,让情感来得更动人。而且,这种云淡风轻刚好是草原的底色,是这辽阔土地给予草原人民的坚忍与豁达。在生活的残酷面前,他们用接纳替代了抱怨,用微微一笑替代了哭天抢地。所以说,整部电影其实拍出了草原的味道,这一点很高级。

54分钟前
  • 鑫弦
  • 推荐

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小宝啊,有自己的坚持,他对演员真的很好。(北影节期间一天四部快累疯)

57分钟前
  • 凯文·史派东
  • 推荐

陪朋友看的,回宿舍吐槽了一路。感觉妹妹前面的那些行为都能理解,但最后她瞒着家人偷跑掉搞得跟被追杀似的是真无法理解:明明在那个家生活了十年,都知道她养父母和哥哥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告诉他们“想找到当年的真相”是能被理解的,甚至养父在她小时候还讲过“如果回上海带上他们”。所以这种情节真的无法逻辑自洽,让我感觉是为虐而虐。当时确实非常生气,因为那木汗作为全片我个人感觉最喜欢最能立得住的人物就这么牺牲了。开头几个汉人的台词和演技也很僵硬,还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全片也只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下而没有真的“拍进去”,一个很好的主题并没有拍好。给三星不忍心,给四星对不起自己……

58分钟前
  • 仪喵
  • 还行

2022北影节第二场电影|动人!有力!一个关于找寻、原谅和救赎的感人故事。草原人物群像刻画得很成功,角色各有千秋,确实是大爱无疆。小演员尤其出彩,灵气十足。我们永远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60分钟前
  • Ber_雪碧
  • 推荐

完全是大和解式的拍法。我们近一年对苦难的消解愈发保守且勉强,基本就是“来都来了、人都死了、都过去了、放过自己、立地成佛”的组合拳法。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年,咱们都不会再看到像《一秒钟》那样偏不和解,偏要记住,令人心脏沉甸甸且闷痛的结尾了。

1小时前
  • 判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