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香港剧香港2013

主演:叶开  周国平  郭初阳  钱理群  李玉龙  蔡朝阳  童蓓蓓  何易  邓康延  陈丹青  听雪  廖炜  张俐  吴文冰  曾杰  梁琛  金秋  李泽武  冼华  徐添  孙云晓  阮锦辉  李绪莲  于鸿磊  熊丙奇  杨东平  王会华  王国生  王久寿  董仁发  邓家庆  张小高  周云蓬  林何  周孝正  潘乱  申晓  王尚清  秦久惠  张鸣  晏鸿国  陈辉  李英强  洪华挺  阿飞  乔精一  汪鑫  江忠贤  聂圣哲  张山峰  汪斌  谢维  晏阳初  刘道玉  朱学勤  李鹏宇  王小妮  吕效平  张泽  陈伟  田天  罗征启  薛兆丰  朱清时  陈瑶  苏流溢  陈远  吴清辉  石少锋  刘雅菲  

导演:邓康延

 剧照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2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3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4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5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6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3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4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5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6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7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8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9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0:29

详细剧情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

 长篇影评

 1 ) 其实一切早已注定

在最宽松的时候,都不允许公民教育的存在,也不进行稳扎稳打的改革。那么今天所有你看到的苦难其实早就已经注定,那些麻木的人也没必要哀嚎遍野,哭天抹泪,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想想晴转多云的时候,你都选择岁月静好,那寒风吹来的那天,你就不要怪凛冬将至..........(不要联想,我说的是大清朝)

 2 ) 教育需要让孩子们成为他们自己,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昨天已将十集都看完了。曾经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后来又在工作之初,走上教师岗位,继续应试教育的历史教学工作。在作为学生的时候,面对课堂上老师对各个阶级的分析以及哪个阶级更适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各种论断,让我困惑,进而认为近代历史索然无味,我感觉不到近代史的“厚度”和鲜活感,那薄薄几页纸的抗日战争史,在当时没有课外扩展阅读的年代,真的觉得历史就这么简单,掌握了几个要点考点,背几段抗战的重要意义以及记住党的几个重要会议,就已经差不多了,没人去告诉你真实的历史应该是什么样,现在为什么会删减成这样,因为考试不考。老师很少“唤醒”我们,让我觉得历史就是条条框框,一条条枯燥的史实。

到了大学,历史课上老师依旧在方框内掌握着“度”来教学,但是至少扩充了历史的丰富程度,他们给你线索,你能按图索骥,但也很少去做“唤醒”你的工作,知识仅是知识而已,课上内容缺少维度,比较扁平,让你还是觉得这是传授式、被动式接收的教学,一样的应试考点和标准答案,学习的感觉与以往并无不同。

也许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教出“会思考”的学生,而要教出“会考试”的学生,不需要你有批判的精神,而需要你的集体意识、服从意识,我们就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螺丝钉一样,你钉在哪里都一样,因为不需要会思考的螺丝钉。

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我时常在思考,我们该将什么样的教育给自己的孩子?片中提到,编教科书的人需要有慈悲心。看着那么美好的孩子,真的不忍心他们受教育的毒害,希望他们能在萌芽之初,就得到很好的呵护,扭曲的价值观、片面的思维方式以及各种政治立场,都不应该在他们的课本里出现。我们需要的,不是知识量,而是建造真正的品格,让每个孩子都能释放自己的天性,他们独特的性格能够得到养成,丰富多样能得到周围的认同和尊重,成为他们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拥有孩子该有的天真、单纯,不做考试的机器,为考试和作业烦恼,探索学习的乐趣,掌握积极与主动。因为对比那些知识点和考试分数排名,他们更需要快乐地、身心健康地成长。

 3 ) 我唱了反调,好害怕

只听名字是很中立的,调查二字可以展示当今教育好的一面,也可以揭示坏的一面。然而10集纪录片揉进各种教育之殇,就像现在的教育制度一文不值吗?应该不是,它优点和缺点一样显著。 接受采访的对象是专家,学者,改革的先驱和实践者。刘道玉先生和钱理群先生的话真的是一整见血,问题症结竟如此明晰!然而知易行难,原因如同其他难题一样,首先都不是要得罪什么利益集团,而是牵涉的矛盾太多,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想教育的改革的最终归宿是多元化,大概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钟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思。华德福学校,木工学校,南科大的存在是不容质疑的好事情,但我实在不能想华德福学校一日成为主流的画面。在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把自己称为“先驱”,要公开叫板,现在不是合适的时间。但我非常很赞同木工学校的创立,因为其基础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对脱贫的明确需求,这样的应地施宜的创新性改革更值得提倡。相反华德福学校更像是为迎合家长们焦虑不安下的被动产物。 我比较赞同《大学 大学》和《守望乡村》,原因答不上来,或许是我在读大学,也来自乡下。我觉得现在教育改革最大的疑惑在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处理不好这个问题,所有的改革都是在耍流氓。城市不是中国的全部,别忘了还有广大农村,高考制度的存在让寒门学子不只是有希望,还有途径“人往高处走”。一旦这种直观的途径不再起主导作用,也许会导致更广泛的社会问题。通篇没有提到精英教育,好像是一个需要忌讳的词。精英教育本身没太大问题,至少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被精英教育培训的个体,相反如果一出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个体垄断了这种教育,使之成为他们的专利,那么才是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背叛。 还有一个问题,小学课本传授的思想一定根深蒂固吗?现在回看小学课本,只剩下的是回忆,哪在意有什么逻辑上的错误,兴许发现了还可以添一点乐趣,哈哈,不会有人把小学课本的一句话当做信条的。不要忘记学生有自我纠正的能力,而允许这种能力生效的是父母的教育,社会的教育。 小创新可以有,大改革怕是不太可能。最后,我不是故意唱反调,刘道玉,朱清时,钱理群先生的忧虑的问题同样吸引着我。也许几年之后,他们的忧虑我会有更深的共鸣。

 4 ) 独立教育家与体制教育的抗衡

教育即解放,解放学校,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思想。然而,我们只能深深地陷入体制教育统一思想的泥泞中,难以自拔。民间独立教育家也好,有着清醒意识的普通公民也好,在这不可逆转的大环境下,做着一寸一寸的努力,发出微弱的呼声,星星之火始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难以燎原,舆论压力,争议,国家的行政化手腕,一个接一个的独立教育家们被下课,孩子们正被打造成一种没有公民意识,没有独立思想,没有人文理想,只有短浅功利目标的灌汤青年。我们眼下,只能寄希望于老百姓们能自省,对教育有新的觉醒,在学校教育之外,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做好随机教育。

 5 ) 推荐所有父母和教师看看这部纪录片

太震撼了,看完《2001太空漫游》以后通宵看完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满足了我对教育的所有想象,片中这些盗火者是给中国教育带来光和热的普罗米修斯,我想如果我在开始思考人生的高中时期看过这部纪录片,我的人生轨迹肯定会大大改变;希望政府能够做氧气推动火苗成为形成燎原之势的大火,而不是像在片中屡屡让其熄灭;也希望政府能够面对批评,而不是通过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来让问题消失或干脆视而不见,在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频频出现的社会问题,国家的活力和强盛根源上来说也是来自教育,这些盗火者所采集的火苗也注定会成燎原之势,一直打压只会发生爆炸,即使真的熄灭了,也必然会再次燃起,无论是熄灭还是爆炸,对人民或国家都不是好事,政府做到成为助燃剂就需要限制权力,过大的权力只会腐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仅仅因为有位老师说出了真相就利用强权将其解聘,不过是在掩饰问题罢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大禹和他爸的治水经验告诉我们,用堵的方式只不过是在酝酿洪灾,唯有真正疏通让其自然发展才是正道。也推荐所有的家长和教师看看这部纪录片。

 6 ) 回望民国是没有出路的。

最大的感受:进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们大多是文科出身,而且是八十年代启蒙者类型的理想主义者,依靠自己单打独斗,开一块小小的试验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今日学堂的张健柏。此君是否正格武大哲学教授不甚明了,但是以中国传统武学修身,以科学求知的精神育人的理念最对我胃口,而且其谈话姿态,有名士风度。

我认为这些“替代性”/“体制外”教育的问题有两个:
1. 不够专业化,有教学理念,却无教学标准和体系,一厢情愿地提供美育、德育,遥望民国,孩子固然快乐,健康成长,但是除了那个鲁班木工学校之外,我没有看到它们对后工业时代的社会人根本上是一个可供售卖的劳动力这一现实有任何应对的计划。

2. 无法回答普通家庭对教育回报的需求,最后只能是精英家庭的替代性产品,反正这类家庭有提供孩子就业的资本和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法回应中国最欠缺的,下层家庭所需要的优质基础教育这一需求,不仅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败,而且反映了左派运动沦为思想游戏已是全球趋势。

教育固然是要把每个个体当做独立特殊的个体来对待,但是如果无法探索出另一套可供选择的社会教育系统,对现实的推动将会微乎其微,最后只能沦为精神按摩。
中国的现实情况如钱理群所说:教育的问题都在教育之外。意指政治改革。但是政府力量过于固化和强大,而无组织的思想运动和教育改革,常常连正面冲击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消散,转而回到《河殇》的悲情基调上去。

老一代的理想主义者们最大的缺憾在于:没有想到用新的组织方式和科学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斗争。当然,知易行难,但是在一个互联网和资本的年代,只是回望民国,将希望寄托在美育德育的感化力量,从个体教育出发,到个体教育结束,最后也只能是星星之火。探索体系性的构想,是下一步要做的。

 短评

大学教育那集里有我的一分钟采访

5分钟前
  • panluan
  • 力荐

因为冉云飞的文章得知这套纪录片,在腾讯视频上看完。吃尽教育体制苦头的我,长大后发现它基本没有改善,时常慨叹。然而这个片子告诉我们,仍然有一些人在做出自己的努力,星火燎原,希望时间给出他们的报偿。这样我(未来)的孩子以及所有的中国孩子都能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里。

8分钟前
  • 恋水莲
  • 力荐

目前所有教育的问题,都在教育之外。

13分钟前
  • 不贰🙈
  • 力荐

公立教育几乎很难从体制中突围;私立教育给人希望,然而却只能是中产及以上阶层的选择;乡村学校在逐渐消亡;城乡结合部超级中学变成高考加工厂;——看完感到非常沉重。

17分钟前
  • 赫拉巴里尔
  • 力荐

凤凰卫视播出的是阉割版

19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推荐

一集一个痛 这个纪录片确实太犀利太不容易了

20分钟前
  • 大臀村
  • 力荐

我是直到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才明确这辈子最想做的职业就是老师。初心保持到现在:不图名不图利。只要哪怕每一届有一个学生因为听了我一节课,因为我讲的一句话而拓宽和延伸对自己和世界的视野,能够觉醒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人,就知足了。进了这个圈子以后,从私立到公办,从一对一到辅导班,从初中到大专基本干全了。和纪录片的观感一致,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积重难返质的问题,不仅仅是应试的异变加深,更是意识的倒退畸变。正如片中展示,1933年一本小学生《模范公民》手册就写到:“我不盲从,不随声附和……”干这一行的耳朵早都被磨出了茧:学生是一碗水,老师就要是一桶水但还有多少老师清楚自己其实是普罗米修斯,是火种,教育的本质不是教书是育人,是在每一个心窝间点燃点燃什么呢?都懂

2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看到的是别人的故事,心里想的却是自己。

23分钟前
  • Leon
  • 力荐

用福柯的黑话来说,中国的官方教育和监狱一样,是分类、操练、建立个人档案、监视、随时调用个人的系统(那些没能上得起学的孩子也逃不过这个命运,总会被赶进其他系统如工厂里),试图独立于这个系统以外的所有教育机构,拒绝规训的尝试,都会被权力强拆、禁止。

26分钟前
  • 家樂福的空調涼
  • 力荐

敢于在和谐的今天说教育的不和谐,敢于揭露弊端的都是勇士,鼓励!

29分钟前
  • 海德文
  • 力荐

振聋发聩,触目惊心,积重难返。

32分钟前
  • m89
  • 力荐

8。一部发现问题的片,这里提出的教育问题是全国性的,全年龄段的,难得!但它犯了一个跟片子里的语文教育一样的错误,太主观,采访的几个人都说的非常好,但如果能采访一些对立立场的人可能会更增加它的深度,更有利于直面问题。最后提出的公民教育不错。话说中国的教育真是细思极恐,触目惊心。

36分钟前
  • chrissy
  • 推荐

看到豆瓣有9分+,我就放心了。最触动人心感慨万千的一句——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个纵火者。

37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差的制作水平

38分钟前
  • MacGuffin
  • 推荐

柏林墙倒下之前没有人相信它会倒下。它倒下之后,没有人相信它居然能那么长久地立在那里。——《盗火者》

42分钟前
  • 回望长安已苍老
  • 力荐

全篇醉翁之意不在酒 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教育本身 教育之外的社会制度 风气的塑造 对人格健全丰满正直的打造 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 片子尺度够大 竟然还能存活 就眼下的社会环境 比片子制作时更加每况愈下 要倒退到什么时候啊

43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文理分科简直就是“”高等教育“”最傻逼的做法之一。。。每当我嘲笑身为理科生的媳妇儿连最基本的数学物理知识都不会运用时,她不屑地回嘲我这个文科出身的人在听到她口中的古诗词时一脸懵逼的样子

48分钟前
  • V-ism
  • 力荐

老师课上放的,并且贴心地在PPT最后一页打了小字:如果以后出身社会发现现实的困境无法用课堂知识解决,保持沉默,记得就好。

52分钟前
  • knock
  • 力荐

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在与时代,与国家意识对抗,悲壮唏嘘

55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推荐

诚意之作

59分钟前
  • Troubl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