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2021

剧情片加拿大2021

主演:本·福斯特,薇姬·克里普斯,彼得·萨斯加德,丹尼·德维托,约翰·雷吉扎莫,比利·马格努森,Charles Brice,保罗·贝茨,安东尼·莫利纳利,Aaron Serotsky,罗德里克·希尔,米迦勒·埃普,Hans Peterson,Dar Zuzovsky,比约恩·弗赖贝格,卡蒂亚·博科尔,阿提拉·阿帕,扎卡里·戈林格,金斯顿·凡尔内斯,斯科特·亚历山大·杨,罗伯特·迈尔斯,彼得·舒勒,艾培德·安托利克,彼得·林卡,Andrew Hefler,佩拉·米德尔顿,巴尔·瓦斯维尔斯

导演:巴瑞·莱文森

 剧照

幸存者2021 剧照 NO.1幸存者2021 剧照 NO.2幸存者2021 剧照 NO.3幸存者2021 剧照 NO.4幸存者2021 剧照 NO.5幸存者2021 剧照 NO.6幸存者2021 剧照 NO.13幸存者2021 剧照 NO.14幸存者2021 剧照 NO.15幸存者2021 剧照 NO.16幸存者2021 剧照 NO.17幸存者2021 剧照 NO.18幸存者2021 剧照 NO.19幸存者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08:42

详细剧情

  Justine Juel Gillmer(《地球百子》《荒原》)编写剧本,基于哈夫特之子Alan Scott Haft写作的书籍《Harry Haft: Survivor Of Auschwitz, Challenger Of Rocky Marciano》,讲述一个男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与狱友进行残酷的角斗,胜利意味着能活着等待另一天的考验,而他击败的76名对手则走上了死亡之路。哈夫特承担了沉重的内疚之情,他尝试通过参加二战后备受瞩目的拳击大赛、与洛基·马西安诺等传奇人物比赛而重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并希望能找到他在战争前爱上的那个女子,她激励了他在纳粹手中活下去的斗志。

 长篇影评

 1 ) 中国故事

当初电影还未上映时就对这部纪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没有看过莱昂纳多演的铁达尼号,据说那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我妈妈曾看过。其实当影片完结的那一刻我还是略显失望的,因为那六个人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很完整的结局。但是我发现重要的并不是能不能找到那六个人的最终下落,而是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它的细节所带给我的震撼。我是广东人,也听说过不少华侨为了谋生选择远渡重洋,正如施万克所说的,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影片中讲到LEE BING时,说他开了一家咖啡店,空闲时还会给社区里的小孩一些牛奶。一个中国人在他乡,在一个连黄种人都不怎么待见的时代,能够力所能及的为社区做点什么,我想实在不容易。


 2 ) 任凭命运像云朵般变幻

看之前我没有想到当这些研究人员开始想要寻找泰坦尼克号上的八位中国乘客的下落开始。他们一手的资料只有两份名单,能知道的信息也只有八个人模糊的年纪和名字,还有他们共同的身份:seaman.

是不是也就是说,在他们寻找这段历史之前,几乎没有人去认真了解过船上中国人背后的故事。

因为他们曾经是异类,是负面的,就算今天的世界不会再为他们捏造是非,但他们已经被遗忘在了那段历史隐秘的角落里。也不会再被多数人期待着为他们去幸苦地正名了。

像那位中国研究员说的,如果知道泰坦尼克号上面还有八位中国乘客,像是知道了一个秘密。

许多人想借这场灾难获得名利,费力地去和它扯上各样的关系,而亲历的人却选择刻意地回避与遗忘,哪怕是对日日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也选择缄口不言。

但是在给家乡人写的信里,他还是留下了只言片语,一首诗,两句模糊地描写出了自己在那场船难中死里逃生的故事,另外两句轻飘飘地写出之后是如何面对那个倒向一边的世界。

八个人的身份和今后的遭遇随着研究员前往不同城市的脚步一点点被揭开,看到片子的后半段,我开始止不住的流泪。

Fang Lang作为唯一一个能联系到家人的幸存者,他的故事在整部片子里占了非常大的比重,那些细碎的回忆里藏着的细节让我忍不住去想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感觉和大多数中国人都一样:会为来美国讨生活的亲戚作担保,穿郑重的衣服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家人;会和第一次见面的小孩说“好大船”;晚年生活清贫可还是会给家里寄钱写信;性格看上去儒雅随和但仍然会毫不犹豫地给歧视他的人重重一拳;他时刻保持着西装革履,不知是不是因为心里藏着那个想要做商人的梦想。

但好像又有什么不一样,那首不像天使岛的诗,让我惊觉他的伟大:He is not only a survivor of the biggest shipwreck in history but also a survivor of that lopsided world.

他的故事值得再单独拍一部电影。

他的经历还让我想起前不久寒假在家的时候和奶奶一起看的《觉醒年代》里,辜鸿铭给北大学生开讲座那场戏,大概记得里面有这么一些话:他说中国人淳朴、深沉、博大、温良,但不是温顺,和懦弱,而是一种同情的力量;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心灵生活;中国人会用同情心、心灵来纪事情,会真的做到将心比心、以及几人。

他们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名字,好像已经不在乎人生的落脚点在何处。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觉得那场船难在他波折的生命里根本不值一提,还是面对后代,想要藏起这本不堪的历史书。

我不知道在那样交通不便的年代,比起今天我们走出家门,到底需要怎么样的的勇气。离开家好像真的就意味着他踏上一条one-way trip,从此失去合法的身份,只剩一张简陋的shipcard如身份证般存在。

在了解了故事背后的历史之后,冥冥中我会觉得这些中国船员在泰坦尼克号上的出现和幸存好像都是一种必然。

当看到台山那些镜头的时侯,觉得画面突然变得很温柔:山和水都是绿绿的,大家的生活好像也不紧不慢,石咀码头那几个远景是整个片子里最美的几幕了。

静静看完你可能会感觉片子很寡淡,叙事有些过于平缓,但是无法否定它的视角又是如此的真诚而温情。

谢谢始终关心着这个隐秘一角的人们,我们才能知道那段小小的delete scen后面居然藏着这么多的故事,了解一段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历史。

(看完第一遍之后出来又回去看了一场 第二次看的时候没有忍住拍下了这一幕)

看到讨论回来补一点 回想起来 施万克的一些细节也很让人感动 他一开始去做那个木船实验的时候 好像就带入了一种 “中国人不会藏在船底”的肯定心态 他也不像很多对中国历史轶事有着强烈猎奇心的研究员 感觉更像是带着一种最简单的人与人之间关怀去寻找这些故事 为什么因为是外国人拍的就一定要带着政治立场去考虑它的目的 同理心也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啊

 3 ) 消失的“六人”,被历史裹挟的悲哀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的,观影之前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希望从自己本民族的人口中听到关于那场海难的更多讯息,或者从那些熟悉的中国面庞里寻找到些许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总希望找到一种“亲切”:就像在外地的时候尤其希望听到乡音,对于那些与中国人无关的历史,如果听说其中有中国人的参与,那感觉都像是自己都参与了一样。

然而很遗憾,这六个中国人在影片里自始至终是处于一片大雾里:这不是一部口述史的纪录片,这是一部关于找寻的纪录片。我可以直接地告诉各位准备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尽管调查员们历尽千辛,他们仍未能从这六个中国人的后代或者任何的文字记录当中得到更多关于这六个中国人的内容。

纪录片当中有一段讲述了《泰坦尼克号》引进中国时万人空巷的场景,连制作人自己都说,没有想过这部片子会在中国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功。人们喜欢看凄美的悲剧,喜欢看跨越阶级的浪漫,更重要的是,这类大胆的题材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于精神文明的渴求。于是一群人抱着期待的心情进了电影院,然后泪眼婆娑地出来,享受了一次灵魂的涤荡。

这与纪录片后来所展现的当时西方各国的排华政策对华人的伤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说,海难发生后,他们找了很多幸存者做了采访,可是因为当时中国人地位低下,所以没有人想了解他们的故事。直到这么多年过去,那六个中国人早已“dust to dust,ashes to ashes”时,再想做一份迟到的补救,却发现一切都是如此艰难。

当时有人记录说海难发生后,救生人员要求“妇女儿童先上”,而四名中国人佯装成女人混上了救生艇并藏在船底下,这才让自己活了下来。许多人因此对中国人展开了批判。调查员们为了还这几个中国人一个清白,便找来几个学生一比一还原了当年的救生艇,又让几个人扮成当年的中国人藏到船底下,看看目击者所处的位置是否能看到船底下的中国人,以此来力证目击者的证词是有失真实性的。

其实我想,就算是真的也没什么,影片《寄生虫》里说,人不是因为善良而有钱,而是因为有钱才善良。所以要让当时地位如此低下的华人遵守上流社会的规矩、保持上流社会的道德,太难了。因为他们从来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所以他们太懂得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择手段,这就是穷人的生存法则——只有当你足够富裕了,你才能伪善地说:“我们来讲点道德吧。”

所以与其责怪那四个中国人抢占了妇女儿童的位置,不如责怪当时的西方世界对于亚洲的世界压榨得太狠。

影片讲述最多的是一个叫“方荣山”的人,因为他的后代是调查组唯一能找到的。其他人的消息早就消散于大海,只是偶尔从卷帙浩繁的资料里,看到一两句描写:有个叫“Lee Bing”的人,在加拿大的咖啡馆里诉说着自己当年从泰坦尼克号上得救的消息。当调查组来到当地想获取些什么信息时,却再一次扑了个空。

当方荣山被五副哈罗德·罗威发现时,哈罗德看到他非常聪明地坐在一块漂浮的木板上等待救援——Rose得救的灵感,就来源于他。而且《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当年拍了这段中国人的戏份,只是后来给剪掉了。

可即便是占据影片一大半内容的方荣山,关于他是否乘坐过泰坦尼克号这件事,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在泰坦尼克号上,方荣山登记的名字并不是方荣山,而是“Fang Lang”,当调查员来到方荣山家里,问他是否知道父亲为什么改名时,他的后代表示完全不知情,并且他们还意外地在家中发现,父亲的照片上还有另一个名字:方森。至于为什么又改成“方森”,他们就更不知情了。

而方荣山生儿子的时候已经六十高龄,所以在他的儿子还忙着和女孩儿谈恋爱的年纪,他父亲已经寿终正寝了。到最后,他的后代也没来得及从他口中听说太多关于泰坦尼克号或者他来美国的事情,他就带着这么多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进了坟墓。

可以说,方荣山这个人就像无底洞一样深不可测。

这样压抑的、躲躲藏藏、颠沛流离的生活,是方荣山愿意的吗?当然不。因为美国那时的《排华法案》,让这群流亡在外的华人没有选择。

我对方荣山的后代讲的一个情节印象还蛮深的:他说自己小时候随父亲去敲人家门,问人家可不可以租房子给他们住,结果对方说自己不可能把房子租给黄种的贱狗,方荣山这时“punched on his face”——方的后代说,自己的父亲是个从不认怂的人,可以想下,在当时的美国那样的欺侮之下,他这一拳的干净利落脆,背后是多少伤痛与失望的累积。

历史的惊雷往往藏在他人云淡风轻的只言片语中。

该是有多惊人的毅力和信念,才能让他在美国社会立足,并且为后代打下一个还不错的未来。

狱中的华侨,面对命运的无可奈何,只能以这样的诗句为自己默默加油打气,并且一点一点的,改变着美国社会对华人的看法。

最后连调查组们都不由得发问,为什么外国的生存如此艰难,他们还一定要留在外国呢。

为什么,因为这山看着那山高呗。反正自己的国家那会儿都乱成那样了,别人的国家再差还能差到哪去,况且人家那边还有好的资源。就算在国外被当成廉价劳动力,还要被驱逐,在风云莫测的国内就会好一点么。

所以与其说他们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而有了可悲的命运,不如说他们作为小人物,作为历史的尘埃,这是他们必然要去面对的。富贵险中求,挣一挣,要么是个死,要么就是翻身把歌唱;不挣,那横竖是个生不如死,像渣滓一样消散在空中。

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那么多人宁可死也要偷渡。

方荣山的后代与哈罗德·罗威的后代来了个迟来的拥抱,方的后代心情复杂地说,要是没有他,可能就不会有自己。哈罗德·罗威也送了一张自己的父亲的照片给他,并在上面签了个名。

令人喜闻乐见的和解。

可是影片直到最后,我们仍不能确定Fang Lang是否就是方荣山,调查员也只是根据有限的信息说了句:“Very closed.”

其实是或不是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即便不是,Fang Lang的人生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可能他也在某个西方的大都市里,因为别人一句“黄种狗”而一拳把一个白人揍趴在地。

虽然关于这六人的历史注定是缺席了,但是从这找寻的过程中牵扯出的另一段历史却让人唏嘘。

尽管历史从不会为小人物书写,可是小人物的挣扎总是大抵相似的,历史的洪流,也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小人物的“乘风破浪”,才使其显得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终于还是决定开个自己的公众号:Imagine Heaven。

 4 ) 船员和将军:方荣山与张发奎

来看点奇妙的交集。泰坦尼克号6个幸存的中国人之一:方荣山。与北伐名将,铁军的军长张发奎。相识。一个随泰坦尼克号出海,大难不死在美国落地生根;同年张发奎入广东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北伐期间叶挺独立团就是张的第四军的独立团,九一八后多次申请率军抗日,蒋不愿划拨军费久不能成行,1932年游历欧美宣传抗日。1934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大难不死的方荣山与同是广东人的张发奎相遇,可能是新识也可能是故交,与邝觉任,谢杏芳四人合照。1935年张回国,1937年如愿抗日,率军参与八一三淞沪会战,继而武汉保卫战,及后负责两广军事;方荣山继续在美国为生存而战。时代就像一艘大轮,个人太渺小,际遇太神奇了。#the six##泰坦尼克号中国幸存者方荣山##张发奎#

告别那个美国梦的年代

迎接这个中国梦的年代

 5 ) Survivor

“They didn’t give up on April 14th, and they didn’t give up in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意外中的还不错,挺真诚的。历史叙述的误读和漠然背后,始终是一个个真切的个体。

反思和追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口口相传的诗句,被悉心保存的信件,档案馆里被仔细编码的黑白照片和手写记录。每一段落墨在案的文字都是一场无法被揭晓的记忆。

在这个世界,联系很容易,联结很困难。历史无从考证,情感却能流传。

 6 ) 被华人劳工刻下的诗句震撼到了

本来以为那个年代的劳工不同于写在历史课本上的那些清朝公派留学生以及民国的各色留洋才子,文化程度应该都很低,仅仅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战乱,才只身前往异国,有点像难民一样的印象。

片子中提到有几百首这样的诗句刻在墙上。在那样的排华环境下的异国,写下这样的诗句。无论是刻下的字体本身利落的线条,还是字里行间表达的气魄,结合这个上下文,都让我感到一种非常直观的冲击感。

 短评

好像在他们生命里,那年那次的沉船,只不过一场小事。

5分钟前
  • 陳顏
  • 力荐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7分钟前
  • wqbduiq
  • 力荐

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海难,只不过是他们人生的一道小坎坷

12分钟前
  • #85
  • 力荐

作为你朋友圈唯一摸过泰坦尼克号遗骸的人,我期待了三五年终于等到了《六人:泰坦尼克号幸存的中国人》纪录片公映。吴亦凡《大碗宽面》歌词「我这一生漂泊四海 看淡了今朝」可以形容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境遇——六位中国幸存者有的英年早逝,有的至死都未跟子孙讲一句自己在泰坦尼克号的遭遇。这部纪录片果然展示了《泰坦尼克号》删减片段——以中国幸存者为原型的救援镜头。我觉得所有人婚前都应该经历一下「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之后再决定是否和对方结婚。此前有一部同样由后人讲述祖先移民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两部纪录片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透过后世查阅的各种材料,复原(数)百年前历史上小人物发生过的故事。

16分钟前
  • 未成话
  • 推荐

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

19分钟前
  • 一字千金小可艾
  • 推荐

百年以后华工们刻在墙上的悲愤正在实现,就差排美、排英、排加……法案了。什么时候我们能拿要求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好像能给真相、道歉的只有异族,未免过于自薄,要自信。ps:游戏被安利到了。

21分钟前
  • 着迹
  • 还行

他日豪强日,定斩胡人头。

23分钟前
  • 李昨
  • 力荐

看到最后发现居然是在讲排华,但整体来说还是保持了克制和客观,比我想象中的好看。想起昨天看的抗疫纪录片里的一句话:我不想用正能量或者负能量这样的话来说,但是真相就是真相,它本身就具有力量。很棒,看完之后我突然觉得survivor这个词充满了力量。

25分钟前
  • 陈大痣
  • 推荐

这部纪录片上映也等了很久,就像这段历史被揭开的时间也是等待了太久,这几个人的人生或许仍然不能被探索清楚,但至少已经开始被发掘,其实这不仅是关于八个中国乘客,也是那一代华人移民故事,方的故事尤为震撼,一个从冰海里挣扎出来的幸存者,又如此努力在美国讨生活还要帮助亲友,他的故事比电影更加传奇。

30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那个人说‘我才不会把房子租给黄种狗’,他一拳打过去,打的那个人跪倒在地。那一年他70岁了,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

33分钟前
  • Moon
  • 推荐

会把牛奶送给孩子的他没能把咖啡店开下去,带着西装登船的他突然失去了合伙人,从加尔各答上岸从此杳无音信的他不知是否回到了祖国。若没有一根棍子的救生,没有人性的救援,有的人生将不复存在。人类历史最著名的船难,或许不过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小风浪。排华法案背后,还有更多移民抹干眼泪,笑呵呵。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6.0/10心里很明白,这类电视专题性质的纪录片,比起艺术性,看的更多是实际意义。在如今平权狂潮的语境下,借着知名故事拨乱反正寓教于乐,的确非常应景。但片子里有个细节着实把我气笑了——施万克造模拟救生艇,委派给帝都的国际学校也就罢了,还故意给京西的招牌几个特写,似乎正站在台上标榜:看,百年前排华法案撕成一片,百年后中外少年和谐互融!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乍一看很暖心,可是仔细想想,这帮贵族学校里和外国同龄人朝夕相处的中国孩子,一年学费就得20万,真的能代表中国民众的大多数吗?这种精英化高阶化的表现媒介,有没有反作用都另说,实际意义更是瞎掰。很多时候看这些欧美慈善家,毕其一生事倍功半,真的既感动又难受。安逸单纯的生活环境已经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势了,对中国,他们真的不懂。

36分钟前
  • 眼睛瞪得像铜铃
  • 还行

不是偷渡,一共8个中国人,以前是轮船上的锅炉工,因为英国煤炭工人罢工,导致失业,他们8个人共用1张船票,作为泰坦尼克号的锅炉工上船工作,想去美国找工作。发生船难后,他们被锁在船底,直到快沉没的最后一刻才打开舱门给他们逃生机会,6个人活下来。

37分钟前
  • Your Ferry man
  • 力荐

“泰坦尼克号”触碰的只是“冰山一角”。

38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8.4的开分已经让我挺惊讶的了,竟然还涨了0.1分呢,看来大家不仅没有产生蹭泰坦尼克号和卡梅隆热点的负面想法,反而觉得电影挖掘到了一些特殊的内容。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期间因为太忙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上座率还不错,且中途无人退场。从这样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历史大船难中找到这样一个切口去深挖,本身还是值得敬佩的,也算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拼图。尤其是这些研究员们从纷繁复杂且历史久远的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行拼凑的精神确实也令人敬仰,包括在账号后面添加各种邮件名后缀来找人,以及对人名线索的逐步追踪方式,都挺不错的。不过测试低温下能坚持多久以及造一艘小船看能不能躲藏则确实觉得大可不必,有些无聊。另外最后落脚点成了各国的排华法案,讲述华人的移民血泪史,岂不是偏题了?很多结论其实也主要是一种推理猜测。

43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类似《哈马舍尔德悬案》的纪录片,写特稿,下田野,做实验,拍摄是目的,破案是过程,老外团队抽丝剥茧,独自奋勇,去挖掘泰坦尼克号中国人幸存名单背后秘辛,海外华人一代代开花散叶,历史是因,也是果,功德圆满。

4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本以为是个蹭热度的小片,没想到居然很好看,导演和主演(研究员)都是中文流利的外国人。开始只是为了找到一个世纪前6个中国普通人的下落,没想到越挖越深,挖出一部一代劳工移民的血泪史。我作为记者,很能理解那种靠海量资料的蛛丝马迹、各种奇异方法拼出线索时的惊喜感,也感动于主创明知这个几个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深海里,依然坚持数年打捞他们在世上存在过的痕迹。寻找过程充满格物致知与人道主义精神,最后救人者和被救者的后代相见那段看到泪目。一代移民受尽凌辱和苦难,也依然远渡重洋,在陌生的大陆顽强生存下去,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多苦,很心酸和心疼。上映时恰逢亚裔歧视风暴,中美关系进入新时代,更添现实意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应该看看的电影。片尾曲是导演的父母写的,很好听。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像破案一样的节奏,几大洲到处飞,重点是说 排华法案,涨姿势。最后的旁白说出了我的观感:泰坦尼克遇难记对他们的人生来说,都不是最大的灾难。。。

55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整体看下来比较像电视纪录片 客从何处来 。本片的选取角度比片子本身更有意思,更多是华人海外闯荡时,后段出现的美国天使岛和当年遗留下的诗也是一个好的题材。

59分钟前
  • 用户名太长了
  • 还行

抱着“Titanic”忠实粉去看,在看到具有年代感的《李奥纳多真情写真集》时差点笑出声…这部纪录片第一次呈现了卡神《泰坦尼克号》华人劳工被删片段,杰克和露丝的结局(露丝趴在门板上最后获救)灵感正来源于此,这位华人劳工也可能是当年被救的最后一个人。“是谁那夜在漂浮的门板上哭泣,勇敢的灵魂在空中飞翔” 看完全片,发现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这么简单,它通过层层挖掘、拨云见日地探索6个中国人的故事,甚至有《网络谜踪》《寻找小糖人》带有悬念和探秘般观影体验。施救者与被救者的时空见面,排华法案的历史渊源…通过这些探讨的人文关怀、种族歧视问题、中美关系,放在当下看更多一层现实意义。“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 片尾曲加分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