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橘

战争片其它2013

主演:连比特·乌尔夫萨克,埃尔莫·纽加农,乔治·纳卡希泽,米沙·梅斯希,赖沃·特拉斯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

 剧照

金橘 剧照 NO.1金橘 剧照 NO.2金橘 剧照 NO.3金橘 剧照 NO.4金橘 剧照 NO.5金橘 剧照 NO.6金橘 剧照 NO.13金橘 剧照 NO.14金橘 剧照 NO.15金橘 剧照 NO.16金橘 剧照 NO.17金橘 剧照 NO.18金橘 剧照 NO.19金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5:17

详细剧情

  1990年的阿布哈兹战争期间,爱沙尼亚人伊福被迫留下了收获金橘,流血冲突打到了他家门口,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长篇影评

 1 ) 朴素,真实,以小博大

朴素,真实,以小博大。电影选取了非常小的一段故事,虽然我对他们的历史并不了解,但影片足以让我感受到战争中个人的渺小和无奈,战争存在的唯一意义即证明战争没有意义。虽然场景不多,但几断戏却是充满了张力。尽管编剧让我们看到了尼卡和艾哈迈德化干戈为玉帛的欣喜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残存的人性辉光和平等的人道主义,但最终由于阿布哈兹士兵对身为自己人的艾哈迈德身份的猜疑而发生悲剧,无情地摧毁了这一切。

 2 ) 把喷子们都送上战场

在时事新闻的评论里,无所事事的喷子们最喜欢定义我们ZF的软弱大肆叫嚣,打啊。我想说的是,把谁送上战场?既然喷子们这么热情,你们去可好?

战争是一个让人难以定义的东西,自然不是好的,战争即是杀戮。但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看,战争都是解决疆土主权争端的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手段,哪个政权不是呢?但战争是一个残忍的手段。平民永远都是伤害的最直接对象,无论战场在家门口还是在远方,即使你的家不是战场,也需要有人被送上战场,看看现如今为躲避战火到处流浪的难民,对每个家庭都是伤,对全世界都是负担。

上战场可以有不同的原因,比如车臣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比如格鲁吉亚人是为了热情。当他们第一次在伊沃家相遇,小房子里充满了慢慢的敌意,车臣人要杀敌,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他的兄弟,伊沃说,你不是杀了他两个朋友吗,你不会数数吗?如果从得失的角度来讲,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都是受害者,而受害者又都互为敌人,莫名其妙的敌人。但他们从心底根本就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参与这场杀戮,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决绝地要杀死对方。

伊沃一直没有说,他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做箱子,为了马戈斯的橘子,马戈斯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收橘子,橘子说到底也没什么重要,马戈斯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看着可惜。

在城市的老城区,总是住着很多老人,老人总是不愿意搬家,除了守着祖上留下来的传统,更多的怕是不愿意改变他们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一砖一瓦都有了感情。马戈斯守着橘子怕也是出于类似的心态,橘子林就是他的生活,或者说指代平和的生活。

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一天天在同一屋檐下遵守着伊沃定下的规矩,从开始的争吵叫嚣到几乎要相爱相生,到有一天格鲁吉亚人走出了屋子,车臣人却有点懒了不想杀他了,一直到另一天车臣人为了维护格鲁吉亚人而遭到误解,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竟然站到同一战线上成了战友。遗憾的是格鲁吉亚人和马戈斯死了,橘子林也被炸没了。

这些伤害,都不是单个的人干的,而都是战争干的,战争使得从未互相了解的人敌对,战争摧毁人的生活。最后我们知道,伊沃的儿子死了,埋在这里,我想这就是伊沃不走的理由,伊沃的儿子说要保护家园,伊沃说,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所以伊沃并未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儿子而仇恨所有的格鲁吉亚人,这些上战场的人,都是战争的工具而已,该仇恨的,是战争,和挑起战争的政权。

所以,爱国和仇恨对方整个民族的人民,是两码事。喷子反正喜欢喊打仗,也喜欢骂汉奸骂外国人,我还是觉得把他们送上战场是最完美的决定。毕竟,认识本质和理性思考是个耗费智商的事情。

人的性命是一件大事。

 3 ) 橘子收成时

影片开头文字简要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爱沙尼亚人定居高加索超过百年,1992年却因爆发流血冲突,在阿布哈兹武力胁迫下被迫返回欧洲北方的祖先家园,村庄人去楼空,只有少数人留下来。

悠远悲凉的背景音乐中,开场一组电锯齿轮切开木板,木屑纷飞的特写,真实交代了主人公伊沃的日常工作,也暗示了平民百姓在战争齿轮面前的流离伤亡。貌似嘈杂的电锯切割声,实则是伊沃不受外界打扰的宁静,直到艾哈迈德推开了那扇门,打破了这份宁静。

手持机枪的艾哈迈德半是请求,半是命令的让伊沃拿些事物给他和依伯拉辛,在伊沃家中拿到食物后还劝说伊沃:你最好回爱沙尼亚,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们一样好。开始还觉得明明是伊沃施舍了艾哈迈德,为什么艾哈迈德却认为是自己施舍了伊沃。在当时特定的战争时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敌我双方,面对一个身份属于敌方的老人,不伤害也是一种善良的施舍吧。

艾哈迈德走时问:“(旁边)那些房子还有人住吗?” 伊沃回答:“没有了,都是空的了,只有农场那里还有一个人,但也一无所有,他只有橘子。”玛格斯,一个称职的橘农,在纷乱的战火中努力守护着那些橘子。在他眼中,那是一场“柑橘战争”,那是一场争夺他的橘子的战争;在他心中,橘子跟金钱损失无关,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

伊沃休息之际,窗外突然传来阵阵枪声,是农场的方向。伊沃没有躲避,而是跑步向前去查看伤亡情况,去寻找他的朋友玛格斯。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在他们埋葬其余死亡士兵时,伊沃决定分开埋葬,以便区分双方,也因此发现并救下了尚存气息的尼卡。

一墙之隔,养伤的双方,也是方才拼个你死我活的双方,一方是为养家糊口,一方是为拳拳赤心,有血有肉,更有对彼此满腔的仇恨。

艾哈迈德说:“再勇敢的人也难敌岁月。”岁月带走了很多,却也铸就了沉着睿智的伊沃,一茶一饭,嘘寒问暖间慢慢消除了艾哈迈德与尼卡的仇恨。在战争中,大部分人都会受损,有些人的代价是饥饿,有些人的代价是残疾,有些人的代价是生命,有些人的代价是举目无亲。伊沃始终尊重生命,始终坚持战争不应属于任何人。

枪炮之下,美好的场景总是转瞬即逝;餐桌前,剑拔弩张的气氛刚刚平静下来,旁边便是几声震撼的爆炸声。玛格斯看着炮火中倾塌的房屋,地上散落的橘子,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无声无尽的悲伤。

战乱时期,陌生人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与尼卡,意外的擦枪走火又带走了尼卡与玛格斯,尼卡没能回去继续作他的演员,玛格斯没能如愿收获他的橘子。最终伊沃将尼卡与玛格斯葬于不同的地方。

玛格斯长眠于橘子树下,春华秋实,均有美丽的事物陪伴。

尼卡沉睡于湖边的山顶上,伴着波浪,向着远方。

伊沃不喜欢告别,艾哈迈德离开时他也只是轻轻的招了一下手,太多的生死离别,生活总得继续。

艾哈迈德则放下战争,伴随着尼卡喜欢的格鲁吉亚音乐,启程回往家乡。

金黄的橘子,寓意战火中美好的希望;明黄的磁带,承载着对和平的渴望;橘黄的灯光,照亮回家的方向。

 4 ) 反战,比我们想的难得多

看完这片,我的第一观感和大部分一样:“哦,反战。”同时,由于简洁的剧情,布景,配乐,清新的风格,第一观感非常舒爽,不过始终还是有些难以名状的违和感,看到部分评论说是想当然的剧情,顺着想了想,感觉最违和的部分大概就在于太过于轻描淡写的反战了。

举个例子,只要把其中的格鲁吉亚人和车臣雇佣兵想象成我们和日本鬼子,基本就好理解多了。虽然有《紫日》这样的到最后能并肩作战电影,但是放下仇恨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私以为违和的地方就在于老爷子几乎脱离了人性的神格彰显。首先是儿子被杀却丝毫不怨恨,这对一般人来说实在很难想象,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幼稚的暴露了自己的宅男身份,同桌恶狠狠地说如果你妈你妹被日本人xx了,你tmd就不会这么宅了,当然这孩子文化底蕴也不低,班级语文课代表,后来考上了清华,多少算个才子了,虽然以他的年龄来讲,不太可能经历他自己描述的深仇大恨,只是或许在一个幼小的年纪,逃遁到群体意志中会比较轻松一些吧,虽然回头想想这并不酷。

其次,就是一分对于土地的执念了。从头到尾都没明说老爷子为什么冒着战火留在家园。果农是不忍心看到美好的事物被糟蹋。老爷子的儿子战死,还有事如生命的美女孙女,却始终不肯放弃故土。是爱吗?不尽然,他也说了他恨这个地方。一辈子困守在这里,现在战争双方为了争夺对这片土地的剥削权,打到这里,大可以找个借口走掉,也没有。所以,老爷子完全就是神的化身,自始至终守在这里,哀叹着子民的愚昧,劝他们放下屠刀,珍视幸福。

最后说个有趣的细节吧,全片只有三个场景,老爷子木房,老爷子家,果园。这种几乎逼近狗镇的极简布景或许是刻意为之,也或许只是经费不足,却给人非常清爽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果农家,注意到它是因为老爷子怕果农不高兴就没进去,一直在外面叫他,结果晚上就被炸了,或许是制作方看了剧本,想着反正也要炸,就不拍了(笑。

总之,放下仇恨很难,激起仇恨却是如此容易,即使是和睦的邻里,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互相残杀的暴徒,详见《沃伦》。好在太平盛世,没有了切身的仇恨,人们也可以站在旁观的角度看着双方事不关己的说一声:“消消气。”

 5 ) 《金橘》小格局电影的大智慧

我想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概括爱沙尼亚电影《金橘》给我的感觉,总觉得表达不够深切,好像遗忘了某种“动人”的感情。遗憾的是,我没养过麻雀,这情感的鸿沟跨不过去。或许,说它像一支戴在腕上的精致手表,感觉更形象一些。上面刻着“Swiss made”,里面含着某位瑞士老人镊子底下的精细,而对佩戴者来说,指针走过的岁月是一段恒流在时光长河里的心旅,里面有战争,也有和平。

先不说电影故事,我必须说一说这部精致小格局电影的硬件。既编又导的Zaza Urushadze,此君真让人刮目相待,他要是写悬疑推理故事,说不定就能出来东欧东野奎吾的名声了。各种伏笔,不经意诱导出错觉的悬疑韵味;稳而健的节奏,隐含渐变式续力;一开场就绷紧了故事线索,然后崩断,然后便没有了然后。而我呢,在电影结束时,彻底搞不清这算是值得欣慰呢,还是满满的悲凉之意了?脑子里留着那老人挥手的身影,还有从头到尾流淌着的哀伤的乐曲。

周传基老先生谈中国的电影,说得逆耳但是是忠言,编剧编故事的技巧是门学问,不懂怎么讲故事,又不知道讲什么故事,还以为自己很会讲故事,电影自身就会酿成没人爱看的“悲剧故事”。跟装修房子一样,有设计师出图全程把关,这跟没有章法地发挥个人的创意才华,绝对是两种效果。通过电影《金橘》,我对这种领悟有所加深。

不能否认情节本身营造出的神秘性,这增添了《金橘》无限的观影乐趣,因此我选择少剧透,而便于理解电影的故事梗概也要忽略掉。只着墨赞一赞编导设置这盘棋时,他的良苦用心。小格局似乎也只是他力求精益求精,所选择做出的减法,这种“局限性”恰好能完全突出“平民英雄老爹”的形象。就像罗曼•波兰斯基把舞台剧搬进一间公寓,用40天拍出一部小格局的大电影,哲思辩论只需要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可以。适合最重要。

一切残酷的事情它在发挥最坏的作用时,往往也会留下最宝贵的东西。比如联邦德国审判柏林墙守卫时,提出的最著名的人道之说“将枪口抬高一厘米”。而在电影戏剧里则更容易发现,比如辛德勒与他名单里的生命,《窃听风暴》里的“那位好人”。

是的,我要说的是《金橘》也有一个充满魅力与希望的人物。一位帅、酷、勇敢、睿智、宽容、果断、善良的老爷爷,最让人难过的是,他给予世界的“安全感”把他高高地推到了孤独与悲凉中。而太多的愚民奔赴向冤冤相报的不归路,没人在意自己也是杀人子杀人父的刽子手。伊沃就像传福音的精灵,孤独地站在岔路口,迷茫的人得以解脱,仇恨只能归咎于无情的战争!

一个橘园、一个木工操作室、两栋住宅房,一条大路,几辆作战吉普,对故事生成的环境就这么简单。生意人、木匠、医生、士兵,这四种身份的人在一起,就可以演绎一场有关生死存亡的战争大戏。有了人物设计,需要一个真实的大背景。随便百度“阿布哈兹战争”详略信息应有尽有。

简单说来,《金橘》的故事发生地是设立在现已独立了的阿布哈兹的领土上。战争冲突,生死恩怨始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给阿布哈兹撑腰,阿布哈兹要从格鲁吉亚彻底独立出来。事关“土地”的问题,利益纷争得不到解决,黑海东岸那一条狭长敏感的地带——阿布哈兹,从此陷入动荡不安。即便在1992年正式独立,2008年与俄罗斯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直到现在,阿格之间的仇恨仍处于点火就着的危险状态。

因阿布哈兹的特殊性地域及绵延至今的土地纷争,《金橘》与其他的反战影片有些不同,它对现实的意义更为重要,用电影呼吁和平,呼吁种族间的互敬互爱,用电影给头脑发热的好战分子退热,用电影浇醒想要发战争横财的投机分子,最大的要求是恳请阿布哈兹政府及格鲁吉亚政府“纳谏”,土地对老百姓来说唯一的意义便是给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战火吞噬掉生命之后夺取的土地毫无意义。所以战争就是狗娘!

原来“金橘”就是牵绊,就是明天,就是未知,就是贪婪与死亡。可能是天使送来的福音,也可能是死神带来的召唤。木匠能做装橘子的箱子,他也能打出葬尸体的棺材。一盘搅坏的音乐磁带其实就是化解仇恨使得敌我可以友好对话的共同语言。人性的良善一直住在举手投足的细节里,当你听到有人说,“翻一翻伤亡士兵的口袋,不分敌我,拿出来保存好他们的身份证明,有机会要送达他们的亲人那里。”不能不感动。

在一个即将被吞没掉的世界,“逃离”难道不是最正确的选择吗?有些人一定会留下,或许是因为他们对那片土地“恨并爱”着,或许是因为死神召唤他们在此等候,或许无处可去。战火一触即发时,爱家爱土地的老百姓睁大了恐惧的眼神,而好战的暴徒们则用唾沫嘲弄“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的真相,把枪口对准同一片天空下的生命,或许只有一个原因,“服从”冲洗掉了人性里最美丽的“爱”,”血腥“的快意安抚了内心所有的不公与伤痛。然而,战争燎原时,守护家园似乎又成为所有人唯一能选择的路。所以,战争真是狗娘!







 6 ) 橘子收成時(Mandariinid,2013)

1、所謂「未知生,焉知死」,在年輕人的身上,或說在不經世事或未淋漓盡致體驗生活、生命之人身上,言死是容易的,是大膽的,甚至於是帶著興奮的,因為不知死、不知死為何物。故事中兩個老人對橘子收成的不捨,表現了他們對生命的留戀、珍惜、呵護、維護、捍衛,相對於他們,年紀相形之下幾乎可以是他們兒孫的另兩名滿腔熱血的青年,故事的開始他們有奮戰的勇氣,犯難的勇氣,有死的勇氣,然而未必有深刻的生之勇氣、活著的勇氣,及捍衛生命的勇氣。

2、辛意雲老師論語新說卷一百四十一,談及「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禮樂,是傳統中國在廣大農耕為主的土地上,如何的促使人們合作,並化解民族間的隔閡,而後所發展出來凝聚而成的文化表現。他所憑藉的,也就是在農耕的合作經濟的活動中學習到相互的尊重,這就是禮;而後情感的交流,這就是樂。這原始樸素簡單的禮樂,化而為政,也就是禮樂制度。而孔子所說的傳統中國的歷史是從堯、舜開始,而後夏正式建立的朝代,一統天下數百年;殷商又再繼承數百年;周有了一個更完整的時代,禮樂始終是夏、商、周這三代的政治中心,西周的禮樂更是繼承了上古以來歷代的禮樂,如此西周的禮樂就更為完整,符合人心,繁盛而有了所謂禮樂文化,這使孔子不但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哇!這個人類文化文明的開展真是繁盛哪!這在西周的時候達到高峰!所以如果從這樣文化、文明的觀點來看,我肯定周的這一個禮樂制度、禮樂文化了。」他甚至於還慨歎出:「夏朝的禮我是能夠說清楚,只可惜成為夏朝後代的杞已經不能說明了。殷的禮我也能說清楚,只是繼承商朝的宋國已不足以來說明。他們之所以無法來說清楚,就是因為他們在學術界,在國家的長老上,不在意這樣的一個古老的文化,以至於丟失了這些禮樂文化。」不過在當時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說:「我們能不能知道十代以後人類的世界呢?」三十年為一代,那麼十代,就是三百年後人類未來的世界。孔子說:「當然可以!殷朝的禮樂,殷商的禮樂,是繼承夏的禮樂而來的,在制度上他們是有所繼承的,只是配合著新時代的需要而有所增減,有所損益。至於周的禮樂,也同樣繼承了商朝的禮樂制度而來的,同樣的在新的時代中,有所損益增減。至於未來的人們,如果他們希望人們能夠好好的相互合作,和平幸福的活下去,禮樂仍將會成為人們政治制度的中心,因為人們唯有在相互尊重、相互溝通產生情感,人們才可能有幸福美好。」所以孔子說,在這個前提上,其或繼周者或者有一個能繼承西周而走向未來的,如此一代一代,即使百代,都能瞭解人類所需要的真正的禮樂生活,因為人們要活下去,要好好的活下去,這一個互相的尊重而有情是基本的條件。

有一部愛沙尼亞的電影,故事是說明在蘇聯解體以後,原本蘇聯好多的小國家紛紛的獨立了,其中有一個地區有上百年來自愛沙尼亞的農民到那裡去開墾耕種。而後喬治亞想併吞他,於是幾個國家發生了激戰——俄羅斯的、喬治亞的,以及原來的那個小國,還有車臣的,互相殺得你死我活。這個小村子的人逃得只剩下兩位老農夫,他們不走,最基本的一個原因,就是想把那些已經成熟的橘子收成好了才離開,他們才覺得可以放心離開這烽火連天的小村子,因為他們實在不忍心讓這些美麗的果實,這些代表們共同努力而完成的生命的果實,就這麼荒廢了、枯萎了——這實在是太可惜了。我想,這一點該是編劇導演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從農村到農夫,到耕種,然後到結實累累金黃色的果實——這個話倒不是由我們觀眾去看或去說的,而是由其中的一個老農夫說出來的:「我不忍心讓這些美麗的的成果就這麼荒廢了!」

愛沙尼亞的電影叫作橘子收成時(Mandariinid,2013),他從農業的生命經驗來看待這樣的一個戰爭的世界——由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到農業文明的特質。不論是哪一個國家,不論是哪一個民族,只要真正的務農,他們對生命的體會是跟遊牧民族、漁獵民族、海洋民族、經商的民族不一樣,他們真正的重心是放在生命的本身,而不是具有商業利益的貨品上。而這部電影中間,這個小村子,卻在這個時候成了戰爭交會的那個點——俄羅斯人來了,俄羅斯的兵來了;喬治亞的兵也來了;被雇用的車臣人的兵也來了;還有一些其他的散兵遊勇們。他們在這裡激烈的交火,也就在這激烈的戰火中,傷亡殆盡。這兩個老農常常要去埋葬這些死亡的戰士,而這天發現有兩個人還有氣息,一個是信回教的車臣傭兵,一個是喬治亞的戰士。於是他們兩個再從這些亂葬坑中把他們扛回來,並治好了他們。只是這兩個兵因為種族、因為信仰、因為國籍、因為現在的立場而水火不容,他們兩人恨不得在拚個你死我活——只是身體沒有能力,因傷得太重了,於是他們說等待傷勢一好,一定殺死對方。

不過呢,這兩名勢不兩立的傷兵,都非常感謝這農夫救了他們的命,而答應,甚至於還用生命來擔保,在老農的屋子裡絕不傷人。而後一波波的危機,衝擊他們而來,為了活命,四個人也只有相互的掩護。這兩個絕不相容的傷兵,也就在這種「共同的生命體」的感受底下,放下了孤立、封閉、絕對的心靈,而相互支援。

結局,我不說,要請大家自己去看。而我之所以介紹這部電影,是可以看到,即使在遙遠的俄國邊境,在那樣一個陌生的地方,真正從事農耕的人們,對生命的體會,對生命的愛,仍然有他的共通的、共同的地方。夏、商、周的禮樂所代表的,就是這廣大、悠久農業文明積累而出來的那分生命的尊重和愛,而這也是人們生命健康發展的最根本的元素。

 短评

构图真漂亮,每一次中景拍摄两个人站在屋前的镜头都极其美妙。橘子树是生存之根,是隔离带,是心理防线。但战争的荒诞与人性冲突,人心之变,命运无常也相对比较俗套。类似有点想法的小切口战争片,如今不过都是这个路子。

8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两位别闹 冷静下 先来一杯90年的金橘柠檬汁压压惊

12分钟前
  • 想半天取了这名
  • 推荐

真是简洁明快的好,除了稍稍有点太寓言或者政治图解——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问题本来就是一笔烂账,再搅进来车臣佣兵(车臣是穆斯林哦)和爱沙尼亚居民……这么复杂的背景知识能讲清楚已经很不错了。(其实亮点在于那个格鲁吉亚人在战前是个演员吧……这个国家拍不起电影是真的……)

1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2015/5/29(五)19:00高雄電影館

17分钟前
  • Joe
  • 力荐

挺不错,小格局拍出了对战争的思考。

22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比《无主之地》好。同样冷静而节制,却又深深蕴含无解的无奈。格局小,立意可大可小,因观众而异。去年跟一位佤邦退伍军人抚恤中心老兵聊,他也有战斗负伤并和缅军同在泰国医院疗伤经历,彼此都没说要杀了对方啥的,就在病床上愉快谈天说地起来。只是作为车臣雇佣兵的那位,实在没必要在屋里那么拼嘛

2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格鲁吉亚人是个后摇狗哈哈哈哈

31分钟前
  • nomad
  • 力荐

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3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我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而战争就是毁灭美丽的事物的。无意义的战争。

35分钟前
  • 罗马的假日
  • 力荐

谁给了你权利杀人?战争?这不是属于任何人的战争,为什么要急着冲进去?成天喊打喊杀,别人干掉了你的兄弟,你就杀了他们的兄弟,这样就能两清了吗?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原应是你的同伴也可能因为你的无礼除掉你。最大的异己不过是偏见罢了。

3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No.43 好片,沉稳,克制,不放纵。

42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行将结束之时,伊沃老人幻想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跟最后的悲剧造成的反差带来了揪心的震撼感,马格斯最后还是没能收获他的金橘

47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力荐

兵战难孰义,世固无善恶;博爱不分界,愿为种橘人。

4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看过的最棒的战争片之一,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之作,一部让人泪中有笑的描写被卷入荒谬、无情的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悲喜剧。奥斯卡五部最佳外语片提名目前看了三部:利维坦、修女艾达和金橘,本片最让人惊喜!详细评论见长影评。(9.5/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两个敌对民族的军人,两个平凡的农夫,战争的伤痛,人性的光辉,简简单单的反战片,剧本总感觉很早之前就看过似的,节奏简洁明快,稳扎稳打,演员很棒,景色和摄影也不错,结尾磁带那首音乐大赞!

57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冷静克制又不乏张力。两个敌对的人在房子里的拌嘴甚至都加入了一点幽默的成分。从影片开始就放佛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态势,发展却不急不慢,如同那片橘园的沉稳。一直在想那盘黄色的磁带,最后,配着爱沙尼亚村的大远景,格鲁吉亚的音乐缓缓吟唱,太喜欢了。#为死亡干杯#

1小时前
  • 大象小妞。
  • 力荐

仍是为何而战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電影聚焦1990年阿布哈茲內戰的愛沙尼亞人族群,就體現了前蘇聯地區的各大小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其實類似的題材還有成千上萬。我喜歡這部電影不在於反戰反民族主義,而是電影所塑造的“命運共同體”。

1小时前
  • 熊仔俠
  • 推荐

太稳了,剧本,演技,结构,悬念,都太好看!战斗戏不多,但都被吓到了一样,难忘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1小时前
  • 陶子冬
  • 力荐

后悔扔在硬盘里2年多才看。太精彩。才1小时26分钟的小体量,竟讲了这么一个深沉饱满的故事,台词和叙事都很节俭,然而人物各个鲜明立得住。情感表达的很克制,哀痛之中又穿插着幽默的细节,结尾却给人悠长的余味。

1小时前
  • 匡轶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