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栗黑洞

恐怖片美国1994

主演:山姆·尼尔,朱莉·卡门,尤尔根·普洛斯诺

导演:约翰·卡朋特

 剧照

战栗黑洞 剧照 NO.1战栗黑洞 剧照 NO.2战栗黑洞 剧照 NO.3战栗黑洞 剧照 NO.4战栗黑洞 剧照 NO.5战栗黑洞 剧照 NO.6战栗黑洞 剧照 NO.13战栗黑洞 剧照 NO.14战栗黑洞 剧照 NO.15战栗黑洞 剧照 NO.16战栗黑洞 剧照 NO.17战栗黑洞 剧照 NO.18战栗黑洞 剧照 NO.19战栗黑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12:42

详细剧情

  畅销恐怖小说作家萨特·凯恩(尤尔根·普洛斯诺 Jürgen Prochnow 饰)离奇失踪。由他撰写即将出版印刷的一部分小说手稿也随之神秘消失。凯恩身临其境的描写和大胆前瞻的预测,让此书还未出版就享有盛誉。很多粉丝如痴如醉的陷入他的作品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做出失去理性的暴力行为。  为了不耽误出版,出版商找来私家侦探约翰·特伦特(山姆·尼尔 Sam Neill 饰)和女编辑琳达·斯泰尔斯(朱莉·卡门 Julie Carmen 饰)一起追查凯恩的下落。约翰起初并不相信此书的魔力,然而当他和琳达到达凯恩笔下所写的小镇的时候,两人都震惊了。这个小镇真的如同凯恩所描绘的一样,而小说里恐怖诡异的事情也旋即发生。

 长篇影评

 1 ) 宇宙是一座真幻交错的花园

本片的英文名为“In the Mouth of Madness”直译过来是“疯人之口”,这自然使人联想到上世纪初,居住在美国最最不起眼的一个小州罗德岛州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普罗维登斯的一个曾经一文不名的作家H•P•Lovecraft笔下那毁灭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理智值、影响了无数摇滚乐队、作家、电影编导、游戏设计师的“San”观的不朽邪典——“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疯狂山脉》,又译《疯人之山》)”。
不错,本片的导演约翰•卡朋特就在上述那些遭受到不可逆精神污染的邪神信徒里面,而本片无论从片名还是内容上,正是在向那不可名状的祭司Lovecraft献上燔祭,以祈求在群星正位、旧日支配者重返人间的终极疯狂降临之时,能够侥幸最后一个被当做祭品。
“The oldest and strongest emotion of mankind is fear, and the oldest and strongest kind of fear is fear of the unknown.”——正如洛氏在他的著名论文《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开篇名义指出的,他在他几乎所有“克苏鲁神话”系列作品中,都在大肆地玩弄“未知的恐惧”这一概念。
何谓“未知的恐惧”?试想,当两只蚂蚁正一前一后爬行在地面上,后面的蚂蚁通过触角感知着前面蚂蚁的存在,而这时有人忽然将前面的蚂蚁捏起来,会发生什么?对你而言,这或许很好玩,你或许会对手中那只可怜的蚂蚁研究一番。可如果你是后面那只蚂蚁,由于你的感官世界是纯二维的,你只知前后左右,而根本没有上下的概念,显然你会认为你的同伴从这世界上突然凭空消失了,可根据你的常识,任何事物都不会凭空消失——而你的同伴却活生生地凭空消失了!这一消失不打紧,你从出生到现在,所建立起来的理性、常识和经验的大厦便一下子全部崩溃了——规则和秩序的万有引力突然消失,遵从理性的触手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触碰到了它非理性的本质,一切相对的已知均被解构、扭曲、颠覆和消灭,你身心赤裸地曝露在绝对的未知当中,于是你——那只失去同伴的蚂蚁,在极端的恐惧中步上了《疯狂山脉》之丹佛尔、《克苏鲁的呼唤》之威尔考克斯、《地球的黑暗角落》之杰克•沃特斯们的后尘,陷入万劫不复的失心疯之中。
而本片,既是主人公走向疯狂的毁灭之路,亦是导演卡朋特向着以上范式的朝魔之旅——
作为名侦探的男主为了调查神秘失踪的恐怖小说作家赛特凯恩的下落,开始阅读他的小说,并从封面隐藏的线索中发现了作家的藏身之处——一个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明的、似乎早已被遗忘的美国小镇Hobb’s End。于是便和女主一起踏上了寻找之旅。到了夜间,男主酣睡之时,代其驾驶的女主反复目击着如梦似幻而意义不明的怪象——骑自行车的少年忽而变成了面容可怖的老人、被车撞倒的可怖老人神不知鬼不觉地骑上了完好无损的自行车露出嘲讽的微笑、前方闪烁的怪异而不详的血红色的微光……这让作为忠实读者的女主感到一丝不安,而不信邪的男主则继续酣睡。第二天早上,二人来到小镇,住进了皮克曼太太的旅馆,女主指出这家旅馆和整个小镇都和赛特凯恩的小说中的描写一模一样,遂愈发感到恐慌。依旧不信邪的男主告诉她,“This is reality!”并指控是女主及出版公司为了给新书造势而设下了整个骗局。但随后的调查,不约而同的表明,这个小镇并非临时搭建,小镇的住民也并非演员。当他亲眼目睹了镇上的儿童在某种力量的影响下变得嗜血而狂暴、绝望的父亲开枪自杀、旅馆老板皮克曼太太变成不可名状的怪物、甚至同行的女主也失去了自我,并发生了可怖的变异后,他的理性世界吹响了崩塌的号角。出于自然的反应,他试图开车逃离这个违反常识的小镇,可不管怎么开,最终都会回到镇上正举行着邪恶祭典的人群之中,直到他的车子失去控制而撞毁。醒来,他发现自己正身处赛特凯恩藏身的教堂,在这里他终于得知了真相——这个宇宙一切所谓的真实,包括男主自己,都不过是作家早已写好的剧本,而作家本人,也不过是在神秘的未知存在的暗示下,将这些本该发生的写成小说,小说的信徒越多,它的力量越强大,从而重返人间。现在,最新的小说已然完成,主角便是男主,之前发生的这一切,便是小说的情节。男主被赋予了一个任务:将小说原稿带出小镇,交付出版。每次男主试图丢弃、破坏小说原稿之后,它们总会被送上门来,即便无人知晓他的住处。他去找出版社老板汇报情况,却发现小说六个月前即被他交付出版,已然拥有10亿读者,还将被拍成电影以扩大传播,而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之前与他同行的那个女主其实根本不存在,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人。在砍伤一名赛特凯恩的信徒后,他被关进了疯人院,向心理医生讲述了这一切。但他并不寻求理解,甚至不想出去,因为他已经知道,今后外面的世界将不再安全。当人类在赛特凯恩的小说所引发的集体性的歇斯底里中自相残杀殆尽后,他走出了空空荡荡、血迹斑斑的疯人院,看到已经空无一人的电影院中还放映着电影——那部根据赛特凯恩最新小说改编的电影,那部名叫In the Mouth of Madness的电影,那部由他亲自出演的电影。
最终,当他发现了那部电影中埋藏着的,在这真实与虚幻交错着的宇宙中最可笑的笑话,他发自内心地笑了起来——那句曾经由他自信满满地说出的台词:
“This is REALITY!”
看上去,男主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理智到癫狂的过程。然而,当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他们的疯狂即是理智,而你的“理智”便成了疯狂;当宇宙已经向你充分证明了它疯狂而虚幻的本来面貌之后,你过去所依赖的“理智”、所坚信的“真实”,岂不才是真正的疯狂和虚幻?
天行无常,苍天不仁,我们生活在一个冰冷、无情、毫无意义、盲目痴愚的宇宙当中,“真实”与“虚幻”这种人类蚂蚁可怜的脑回路中挤出的肤浅可笑的二维概念,又岂能一窥宇宙的面目?甚至我们所观赏的这部电影、我们正在进行的玄学讨论,在这漫无目的的宇宙面前,也只是形同创维电视机花屏,发出嗡嗡嗡嗡的噪声和令人昏昏欲睡的黑白交错的闪烁而已。
宇宙是一座相对的真实与绝对的虚幻错乱交织的花园,我们探究的越多,越冒险接近真相,也就越接近它唯一的尽头——恐惧、虚无、混沌和疯狂。
乃赋诗曰:

天行非道,妄作其德,
玄黄不昭,洪荒愚则。
蝶梦于朝,暮栖在柯。
察察当夭,汶汶无涸。
入彼荒游,穷此几何?

 2 ) 理性破坏才是恐怖之源

人是理性的,总是想尝试归纳世界的一般规律,但是当已经成为“定理”,“常识”的东西被颠覆而且完全背道而驰的时候,恐惧就出现了,因为人害怕未知

这部电影就是一步步的尝试着破坏观众的理性,从而达到恐怖的效果,这比大多数恐怖片恐怖的多,因为这很容易对人的精神造成伤害。我觉得这是我目前看过最恐怖的片子了

 3 ) 看《战栗黑洞》

一开始疯癫男主角就进了精神病院,可是看他的行为和后面的回忆,却觉得很正常,又很玄妙。
其实,这部电影还是有许多可以观摩和玩味的,首先侦探像医生描述疯掉过程时,镜头切换成了早先被他拆穿的骗保人,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侦探描述事件的真实性;其次侦探在家阅读失踪作家的小说时睡着了,做了两个恐怖诡异的梦(这一段着实吓倒我了),是梦中的梦,此情形后面还有不少,如侦探在公汽上做的蓝色的梦,以及电影最后侦探抱着爆米花在电影院等,更让他的描述扑朔迷离……看来他真的是疯了,被那个抡起斧头向他复仇的人吓疯了——
侦探作为一个保险调查人一定拆穿了不少骗保者,难免会遇上报复者,同样作为一个自由作家,鬼知道他在回忆里描述的作品是否是自己所写,乃至构思过度造成精神分裂和幻想幻听?!
魔鬼就在人间游荡,萨特凯恩的小说不幸被它相中,作为着魔的媒介,作者本人第一个被感染,以至于他接下来的几章变得疯狂(良知和魔性的斗争?)并且最后干脆将自己锁起来拒交稿件……这些行为与主人公侦探的行径吻合,毕竟与侦探同行的女人不存在,也看不出有谁(包括出版商老板认识萨特凯恩),业已失常的侦探在寻找作家中不就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探寻已经异化的另一个身份?
电影其实可以在这方面着力,可惜约翰卡朋特仅作为一个恐怖片导演,不可能会像大卫林奇那样故弄玄虚,也不像岩井俊二那样故作深沉,但和波兰斯基的气质相似。



思绪很凌乱,也没有打草稿。

 4 ) 在游戏界受欢迎的素材,影视业冷门的克苏鲁

相当洛式恐怖的电影。洛夫特拉夫特的克苏鲁系列虽然影响了当代大量的游戏,辐射,巫师,血源诅咒都有向其致敬的内容,魔兽世界更是直接造出了上古之神克苏恩,尤格萨隆这种满是触手的BOSS来。但克苏鲁系列对电影的影响并不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不可名状的恐惧实在是难以用影视形式来表达。而基于洛夫特拉夫特的写作风格,克苏鲁确实不适用于电影题材,因为其中充斥着不起眼细节,跨度远的伏笔和大量的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在浮躁的当代,这样的慢节奏的素材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乏味。
     尽管间接向克苏鲁致敬的作品不少,如《加勒比海盗》,《地狱男爵》。但仔细想想,我看过的直接表现的很克苏鲁的电影大概除了这部,就只剩《达贡》,《迷雾》,《极度深寒》,《Necronomicon》,《约翰最后死了》和《怪形》这几部,还有年代较早的《克苏鲁的召唤》。
     有人觉得这部电影不恐怖,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本就该是个悬疑惊悚片而非恐怖片,它的精彩在于它的布局与展开。片中不断出现的与小说中相同的细节就是为了让观众把自己也代入其中。虽然作为一部惊悚片来说这部电影也许只是略高于普通水平,但作为一部想表现出洛式恐怖的电影来说,它已经相当成功了。

 5 ) 惊悚片经典啦

一部比较诡异的恐怖片,立意超级棒,很有新意。

恐怖小说作家凯恩写的小说非常畅销,而且他的小说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身临其境地在小说里大胆预测某个小镇,即将发生“那些恐怖的事情”,结果一个个枪击案,杀人案真的发生了

凯恩的书因此更加畅销,然而他却突然间失踪了,只留下没写完的恐怖小说。

为了粉丝的期待,私人侦探约翰和女编辑琳达打算去凯恩笔下的那个小镇去寻找作者,却没想到“小说中的一切”居然在小镇里真真实实地上演着…

编剧编这个剧本野心很大,整部电影充满着诡异的气氛,就是结尾没能冲上高潮,稍逊些,但也很值得一看。

PS:顺便提一下,有部电影《异形》很出名,后面有一部《怪形》可以跟异形PK,怪形就是这个导演拍的,这两部电影都可以看看。

 6 ) 这部恐怖片是最好的克苏鲁电影,但一直被低估

如果你爱看恐怖电影,一定知道“B级片大师”“恐怖大师”约翰·卡朋特。

1978年,他的《万圣节》在北美创下票房神话,一举开创美式恐怖片的新类型——“杀手电影”(Slasher Film),代表着80年代美式恐怖电影浪潮的全面爆发,也让他获封“恐怖大师”。

《万圣节》中暴戾的杀人狂迈克尔·迈尔斯成为影史经典恐怖角色,《黑色星期五》中的杀人狂杰森、《猛鬼街》中的杀人魔弗莱迪均受其影响。

1982年的《怪形》,则被誉为《异形》之外,怪物电影与幽闭恐怖电影的另一高峰,成为影史最经典的科幻恐怖片之一。

《怪形》里的怪物设计极具想象力,堪称花样百出。

还有《夜雾杀机》(1980)、《克莉丝汀魅力》(1983)、《妖魔大闹唐人街》(1986)、《极度空间》(1988)……这一系列作品,均延续了卡式恐怖的成功。

改编自斯蒂芬·金作品的《克莉丝汀魅力》,完美呈现了原作的精彩。

在80年代,约翰·卡朋特这个名字就是恐怖片的代名词。

然而进入90年代,情况却有些不妙。卡朋特制作的电影接连失利,《穿墙隐形人》(1992)、《遭诅咒的村庄》(1995)、《洛杉矶大逃亡》(1996)、《够僵行动》(1998)……都遭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打击。

到了21世纪,卡朋特进入半退休状态,转而玩起了音乐,一代恐怖大师就此谢幕。

卡朋特一直为他自己绝大部分电影操刀配乐,转到音乐领域也是大师。

他的作品,受限于时代,现在看起来已经没那么恐怖,也逐渐越来越少人提及。

但其中有一部超越时代的恐怖片,却不会被遗忘。

这就是约翰·卡朋特自封的“启示录三部曲”的最终篇——《战栗黑洞》。

如果光看MTC(53)、IMDB(7.2)和烂番茄(5.2)的分数,你很可能错过它。

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7.6,以闪灵8.0作为最高标准,其实也不算低了。

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曾为挑战自我,拍出了《闪灵》。电影上映后,许多观众都看不明白,引致恶评如潮,甚至提名了金酸梅奖最差导演和最差女主角。

到现在,《闪灵》俨然已是影史数一数二的恐怖片。

而在《战栗黑洞》上,卡朋特干了类似的事。片中并没有太多暴力和引人不适的恐怖视觉冲击,而是用纯粹的心理恐怖、后现代电影结构和克苏鲁元素,打造了一个疯狂的世界。

一个超越时代的世界。

关于它的评价,或者也会有改变的一天。

未知才是最恐怖的

《战栗黑洞》的故事很简单:

畅销恐怖小说作家萨特·凯恩离奇失踪,这位小说家的作品有着让人发疯的魔力。

保险调查员约翰·特伦特奉命为出版商追查他的下落,他认为这是一个骗局。但当特伦特和女编辑琳达·斯泰尔斯一起来到凯恩笔下所写的小镇之后,他发现传说是真实的,诡秘混乱的事情越来越多,自己也发疯了……

恐怖电影的经典模式,是围绕一个采用超自然或异类方式进行侵扰的魔鬼展开,叙事以魔鬼横冲直撞开头,人们为抵制魔鬼的侵害,作出种种无效努力,最终魔鬼被击败,生活恢复正常秩序。

也有的电影会让魔鬼取得胜利,或者干脆故事就止于将尽未尽之前,不过这无非是结局的取舍。总的来说,人们能够把握影片的内在规律,从而取得安全感。

很简单,如果你了解电影里将要发生什么,那么它所具有的威胁性必然减小,再胆小也能勇敢地面对它。

与之相反,在《战栗黑洞》里,这种“提前预知”失灵了,而未知则表现在电影的方方面面。整个电影过程中,卡朋特精心构造出了一种不安和恐惧的感觉。

首先是情节设计。

电影开场,时间是深夜,女编辑琳达·斯泰尔斯负责开车。此时遥远的两点灯光,在暗夜里缓缓而来,由远及近。

等赶上对方,发现只是一个骑自行车的普通青年,与汽车同向而行,车轮上卡着两张扑克牌。汽车超过了他,将他甩在身后。

远景下的青年脸部被红光笼罩,倒退着渐渐隐去,带着一丝诡谲气息。

不多时,前方再次出现两点灯光。琳达有些惊恐,画面一转,却是一个骑自行车迎面而来的老人,老人一下子掠过车子,瞬间无踪。

这与琳达、观众预期的都不一样,令人惶惶。

琳达感到寒意,试图与半睡半醒的约翰交流。但困倦中的约翰并不在意,于是琳达只得继续开车。

不料下一个瞬间,老人出现在车前,又被猛地撞飞。

被撞飞的自行车车轮兀自转动,带着上面卡着的两张扑克牌刷刷作响。

下车救助老人的琳达,只得到“他们不让我出去”的回应。紧接着,瞬息之间,老人没事人一样出现在琳达身后,微微一笑,骑着自行车离开。

这种无端的异常让人不由得紧张。

在通往凯恩笔下小镇的路上,出现这个骑自行车的人,在年少和年老之间突兀转换,这一情节本就足够诡异,而呈现的方式,几乎全然借助画面语言,更是隐晦而神秘。

其次是镜头切换的节奏。

琳达最初遇见骑车人,是以一组30秒的镜头慢慢交代,从望见、接近、接触到离开,全都细致给出,而此后第二次遇见骑车人,只用了20秒,第三次突然撞车,骑车人只出现了不到3秒。

镜头的切换都越来越快,更无规律,让观众无法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最后是气氛的营造。

用诸如上述那种无端、未知而令人恐惧的情节,卡朋特创造了一个荒诞、黑暗的地带,将主角约翰困于其中。

“Hobb”是一个古老的词,用来指代魔鬼。

在叫做“霍步的终点”的小镇里,有诡异的教堂、乱跑的孩子、疯狂的行人,有悄然改变形态的人与物,有无法以理智解释的一切。

这幅挂在墙上的画,就是其中一个细节。约翰最初入住时,画中两人均背向画面。

在数小时后,这幅画里两人的姿势已然不同。

这仅是约翰所见的一角,更别说还有触手的倒影,微弱的呻吟,和赤裸裸的血色。

唯一与约翰理智对话的人,告诉他“现实不再是你所熟知的样子”,随即饮弹自杀。

所以当约翰意识到可能真的有怪事发生时,他已经无法逃离这里。令人恐惧的是,没有怪物在追杀,没有问题能解决,只是一个充满诡异的小镇,每个人都变得嗜血,而主角迷茫于“这到底是现实还是幻想”,一步步由绝望变成疯狂。

比之具体、有形的敌人,卡朋特所创造的,是一种普遍的绝望气氛。敌对者只是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扭曲的现实,我们不知道情节走向,不知道敌人是谁,也不知道会如何结局——我们只知道:我们不知道。

当幻想与现实开始模糊

电影有句关键台词:“现实只是我们告诉对方的事实。如果疯狂成为绝大多数,正常和疯狂就可以轻松地转换。那么正常的你就会被关进精神病院,思考着世界怎么了。”

当现实与幻想不再泾渭分明时,恐惧就此诞生。

电影一开头,约翰被关进精神病院,被诊断为因看了凯恩的书而发疯。而后的故事,从约翰的回忆展开。

那么是这句台词成真了,约翰的确是因为书而发疯,整部电影不过只是约翰疯狂的呓语呢?还是说,这些事件真的发生了,约翰才因此发疯?

要知道,电影片名直译过来,就是“疯人之口”(In the Mouth of Madness)。

他是疯人,还是被瞪视的你是疯人?

也许,约翰在收到出版社委托后,为研究调查而第一次看凯恩的书籍之后,就已经疯了。因为那是在回忆的部分中,第一次出现诡异幻觉。

约翰在从怪物幻觉中醒来后,再次见到怪物,再次惊醒。整个故事也像一个无限嵌套的梦境。

也许,约翰早就看过凯恩的书籍,那时就已经疯了,而整个出版社委托他去寻找失踪作者的事情,就是一场梦。因为一开始,那个拿着斧子准备砍人的家伙,看起来就不太真实。

一开始莫名追杀主角的人,说不定就是约翰的幻想。

不喜欢《战栗黑洞》的人,通常强调电影非常混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没有留下结论。可如果你认同电影不必非得遵守某种“秩序”,那么这么一个不知道是哪部分是真实,哪部分是虚构的故事,绝对有其乐趣。

此外,电影甚至处处都在打破第四面墙,试图将这种真与幻的思考,指向银幕前的观众。

印刷机滚滚开动,画面最后定格在了一本书的封底——《疯人之口》即将发售。

这本书即《霍布的终点》,也就是约翰去往的那个小镇。

“疯人之口”这个名字,是萨特·凯恩失踪前还未写完的那部作品,而小镇“霍布的终点”上发生的事情,就与作品中的过程全然重合。

而后,诸如“我已经不清楚是先有那本书,还是先有我们”之类的台词,就不仅指向剧中角色,而更指向观众,使观众产生了对“这是真实还是幻觉”的不断发问。

最终主角的举动,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人难以决定噩梦究竟从哪里开始,或者在哪里结束。

影片最终对虚幻和真实给了一个看似官方的定论,但事实上这个定论也并不能结束这场噩梦。

这句话来自电影开场。

当然,你得相信这一切

对于一部游走在疯狂和荒诞边缘的电影,如果演员不能让观众信服,那么很容易变成一个荒谬的闹剧。

《战栗黑洞》的主角是山姆·尼尔,除了演过《侏罗纪公园》,就没什么排得上号的代表作了,但他在这部电影里可称天纵奇才。

整个电影的概念全靠他演绎,他必须表现出一个唯物主义者渐渐陷入疯狂的样子。观众需要信服他所经历的一切。

而当电影进入后期,观众还得怀疑他——他是彻底疯狂了,以至于整个电影都只是他的一场幻觉?还是他确实经历了这一切,并努力保持理智?

山姆·尼尔必须妥当地展现一个惯于追查、性格冷静的保险调查员,勾勒出他日常生活的细节,同时也需要将人物控制在理智与疯狂之间,令人难以琢磨。

一开始,身为保险调查员的约翰自信满满,认为出版商无非是想借由“作家失踪”这个招牌炒作新书。

言语、笃定的神情和放松的肢体语言,活脱脱一个老练熟手。

可在来到小镇,看到窗外果然有和凯恩笔下一模一样的教堂时,约翰初步产生疑惑。

表情虽然惊讶,但更多的是身为调查员,本能的镇静审视。

当越来越多的怪事发生,约翰尽管还能勉强说一切不过是“优秀的特技,隐蔽的喇叭”,但心中天平已隐隐向“这些都是真的”倾斜。

尼尔用表情传达出了约翰惊疑不定的心情。

而故事走到最后,约翰的精神状态完全不可测定,任由观众理解。

这个似哭似笑的表情,完全无法判定约翰的精神状态。

当然,在这个与现实混合的恐怖故事中,不仅主角,每个演员的演技都令人印象深刻。像尤尔根·普洛斯诺(《从海底出击》)、电影传奇人物查尔登·海斯顿(《宾虚》)和大卫·沃纳(《泰坦尼克号》)这些演员,一般恐怖片里也难能见到。

尤尔根·普洛斯诺饰演的萨特·凯恩极具黑暗感。

最好的克苏鲁电影

《战栗黑洞》在恐怖片领域的地位还有得探讨,但说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克苏鲁电影,则绝对当之无二。

克苏鲁神话是以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设定为基础,由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整理完善、众多作者共同创造的架空神话体系。(克苏鲁:杀人、致疯,它们却比宙斯更像神

这个体系的核心,在于“不可名状的恐惧”。

洛夫克拉夫特的名言“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就简练地道出了恐惧的源泉。

而他本人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在宇宙中人类的价值毫无意义,并且所有对神秘未知的探求都会招致灾难的结局。

“未知恐惧”与“无意义”,这两点极难视觉化。因此,许多号称克苏鲁体系的作品,往往只能展现到触手、古神等表面元素。

《战栗黑洞》里同样有许多克苏鲁神话的元素,比如剧作使人发狂、长满触角的怪人、“旧日支配者”……剧组甚至为此购买了不少克苏鲁小说的版权。

藉由对“未知的恐惧”“幻想与现实”的探讨,《战栗黑洞》完全呈现了超越人类理解的“不可名状”的恐怖,甚至实现了这句“当人们开始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时候,古老的恶魔们将归来”。

尽管布景简陋,但演员用演技补足了这一刻,极其令人难忘。

《战栗黑洞》几乎就是克苏鲁电影最理想的那个样子。

洛夫克拉夫特生前曾是一位被低估的作家,但身后他得到了应有的认可。《战栗黑洞》也许同样会逐渐得到认可。无论如何,看过这部电影之后,“现实不再是你所熟知的样子”。

 短评

一点也不恐怖,反倒十分有趣,像是一篇关于存在本身的小论文,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又及:克总发糖。

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约翰·卡朋特“启示”三部曲第三部,三部曲中设置最为复杂的一部,也是关于虚幻和真实的极具想象力的恐怖佳作。约翰·卡朋特亲自操刀配乐的重金属音乐很带感啊,片中还出现了Carpenters的名曲《We've Only Just Begun》,男主角在禁闭室还来了一句“也不是卡朋特家族的”,好搞人。

9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我对约翰卡朋特的风格怎么都无感……他以为他是个小说中的人物,这个设定不错。音乐一贯很赞。

14分钟前
  • alumiss
  • 还行

卡彭特的猛片之一。恐怖作家的梦想兼噩梦,如果作家是上帝,他能任意操纵世界,那么一切会变得怎样糟糕。或许只说一句“世界毁灭”了,然后一切就虚无了。实际内涵中是现代的新宗教造成,文学上帝如旧上帝对世界的影响一样,而这个上帝是可能的,同是对心智的迷惑。

17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前半段貌似《怪形》+《死路》的升级版,其后的发展是籍着科幻的外皮研讨(讽刺)关于“信仰”的问题;结尾的设定让人想到了《美少女特攻队》与《妖夜慌踪》;在本作十年之后现身的《万能钥匙》则是集大成之破竹建瓴。山姆·尼尔的气质很适合演一本正经+诡异反转的角色,其后他还主演了一部同样是科幻悬疑的片子《黑洞表面》(撕裂地平线)也还不错。“正常和疯狂很容易换位。如果疯狂的是大多数人,那正常的你就会被关进精神病院,思考着世界怎么了。 ”“每个物种都能嗅到灭绝的危机。最后剩下的那些人,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20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

烂头烂尾

25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约翰·卡朋特的“末世三部曲”最终章,这三部电影都是经典的悬疑惊悚片!从《怪形》的外星变形生物入侵到《天魔回魂》的基督教阴暗面再到本片的虚实交织,每部都把哲学思辨和恐惧感完美地融合于一体~ 本片涉及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疯子和常人的辩证统一等,配乐和摄影一流,结尾更是经典。(8.0/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一个对horror film高度提取的形态,多处重复闪回的混乱场景传达着同一种状态:仍未停歇的视觉吸引力(暧昧的暗示).-黑夜公路的自行车也可作为在模糊视听感觉的观看形式,观看着未知本身也在陷入黑暗的深处。无时无刻都在强调着对于时空不定向的指涉,撕破各自空间后让恐惧渗透进我的身体,灵魂.-邪魅之物或许只是你我流露出的内心投影,如同一种失语的痛症,疯癫着笑着。

29分钟前
  • NanSLi
  • 推荐

书写真实与演绎书写的模式似乎有些乔纳森·卡罗尔《欢笑环境》式的感觉,实际上本作及其容易被误认为是金老爷子的改编作,殊不知尽是卡朋特在嗑药之后到达癫狂顶峰的臆想。克苏鲁神话中旧日支配者等原型赫然出现在片中,要说这部“疯狂之口”与洛夫克拉夫特的《疯狂之山》没有半点关系,我绝对不相信。

31分钟前
  • 旧书君
  • 力荐

神是个蹩脚小说家 有点失望..前半铺垫真是不错 作家出现后就变三流恐怖片了 用了不少COC的元素 标题暗藏了"疯狂山脉"和"印斯茅斯的阴霾" 旅店名,小说名 都模仿自爱手艺小说的标题 引大众恐慌的书 主角随着调查逐渐丧失理智 都是COC里常用的梗 只是COC里绝没神棍 只有不明真相的乡民或者san归0的疯子

35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按照书中路线演绎现实,宛如奥雷良诺翻阅羊皮卷时目睹现实在眼前发生;最后一幕在影院抱着爆米花观看自己在影院抱着爆米花观看自己在影院抱着爆米花……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8.5/10 本片呈现出的诡异气氛却达到了卡朋特的巅峰。虚幻与真实交替,构思巧妙,给宗教以反思,给信仰以质问。有卡朋特一贯的重金属配乐,也有造型恶心的怪物。结尾一幕讽刺意味浓重,哥忍不住拍案叫绝。

39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果然牛逼。前半段太诡异差点吓出翔;后半段各种恐怖片形象大集合,创意很赞,如果能稍微节制含蓄点可能会更好。

4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3.5星的电影,比一般略微好点的片子。有点说奇幻不奇幻,说现实不现实的感觉。男主应该是小说里的人物吧,怎么着就能带着书稿影响现实?虚实之间分不清楚。没有最后让人恍然大悟的感觉,直着就结束了。

47分钟前
  • Alec
  • 还行

神作!太牛逼!

49分钟前
  • XU
  • 力荐

卡朋特的东西竟然看出了大卫林奇的感觉,不过各种怪物逐一亮相大乱炖绝对是卡朋特自己的标签。在手法和情绪渲染上看得出有向黑片儿靠拢的意图,可彩色的玩意儿毕竟出不来黑白的质感。

53分钟前
  • 喷子
  • 推荐

7分。开篇觉得非常好,越往后越有点无聊。细想下来估计是缺乏高潮,只是让一个人相信了什么才是reality为它做事,魔鬼只这点鬼打墙的能耐就有点无语。要是能着重刻画书是如何控制集体心智,如何让人陷入无意暴力才更有意思。心理部分的影像表现设计得很有想象力,特效和镜头剪辑扬长避短,很见功力。

58分钟前
  • U 兔
  • 还行

對siege film開發的終極體,空間與時間的不定向,達至一種心理狀態;可是有別於Lynch那種高度模糊又魔魅的吸引力(簡稱裝逼感),過於淺白的指涉與對應,人與非人、敘與被敘的清晰界線(簡稱逼感),還是差蠻多的(另一連結是旅館老太太Frances Bay)。怪談。收尾讓(觀眾看)主角坐在戲院吃爆米花看In the Mouth of Madness是挺有趣的,也為套層密藏敘事做出收束,但真的太硬扯啦,城市都毀了誰來放片XD,就是一種登登登登登不care細節的重金屬粗獷風。當女主角變成觸手系魔物,Carpenter似乎把The Thing的怪物形象,注入Prince of Darkness收尾對枕邊人恐懼的未竟探索,或者更廣泛地說,幾乎所有Carpenter電影裡無法善終的愛侶,最終給予一個Jack Nicholson式(Sam Neill長得像XD,外加保險調查員開場戲類似Chinatown)悲涼自嘲。

60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真实和虚拟真实,就像意识科学里所言的,我们的“现实世界”会不会是一场完全超出我们想象的清明梦?会不会有另一个平行世界,人们会在某种无束缚的意识状态与其连接?就像片中来自黑暗国度的作家用信仰控制人类的意识,用意识毁灭这个世界。意识的强大之处在于,信则有,不信则无。★★★★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边摸荷兰猪一边看完。

1小时前
  • 小易甫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