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

剧情片大陆2003

主演:李强

导演:宁浩

 剧照

香火 剧照 NO.1香火 剧照 NO.2香火 剧照 NO.3香火 剧照 NO.4香火 剧照 NO.5香火 剧照 NO.6香火 剧照 NO.13香火 剧照 NO.14香火 剧照 NO.15香火 剧照 NO.16香火 剧照 NO.17香火 剧照 NO.18香火 剧照 NO.19香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5:23

详细剧情

  庙里的佛像塌了,需要三千元钱重新修葺,为了筹得这笔钱,和尚(李强 饰)先后来到了佛教科和文物科,然而两方人马只会相互推诿责任,看来谁也不打算掏出这笔钱来。无奈之下,和尚前去找在另一座庙中生活的师兄帮忙,可是师兄只是劝他放弃。  之后,和尚决定靠化缘筹钱,哪知道没过多久竟然被警察抓进了派出所,出来后,和尚遇见了想要帮忙的妓女、企图哄女友开心的小伙子和一心想替妻子求药治病的丈夫,甚至当起了算命先生。最终,和尚卖掉了念珠总算筹齐了钱,当他满心欢喜的回到庙里之时,等待着他的,却是寺庙即将被拆的消息。

 长篇影评

 1 ) 90年代,信仰的崩塌

       电影剧情是这样的:南小寨村庙里的佛像倒了,和尚历尽千辛万苦想把它修好,却在一路上遭到各类人等的欺凌。第一次化缘凑到的1000多块钱被警察没收,第二次学人算命赚来钱却被流氓抢去。最终,走投无路的和尚借看风水的机会骗来了3000块钱修好了佛像,却发现命运和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寺庙挡住了村里的致富路,即将被拆除。
       宁浩,新晋商业片导演,不像师兄贾樟柯一样始终如一的将镜头对准底层的人们,而是一步步走上了商业化电影的创作之路。但其这部处女作,对比所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都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珠玉之作。
       南小寨村,一如存在于北方人记忆中的那个小村庄,破庙,平房,羊群,土路,嘈杂的街道。镜头和画面真实而富有质感,所有的一切都将我们带回那个刚刚开放的90年代。那个时代,有钱的人还不多,一辆摩托车就是当时的奢侈品;那个时代,还没有今天的大保健洗浴一条龙,小姐们都在美发店里;那个时代,村子里人很多,羊很多;那个时代,是中国被商业化浪潮吞噬的一个开始。
       和尚本来过着安静的生活,靠着不多的香火钱养活自己,本来与世无争,好比喧嚣世界外面的一份子。然而,佛像的倒塌让和尚不得已的去面对这个变化中的世界,他千方百计去筹钱,在这个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
       佛像倒了,寓意着信仰的崩塌。一步步筹钱重建佛像的过程,也是信仰的重建过程。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处,重建起来的佛像,却成了村里致富路上的障碍,不得不说这是何等的黑色幽默!影片中北方荒凉的冬天,似乎也衬托着那个时候人们开始荒凉的内心。
       影片在大同拍摄,不知是否存有导演更深的含义。大同,意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这座名为“大同”的北方古城,却不知城里的人们是否找到了“大同”的真正含义……

 2 ) 香火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古老的文化信仰也在崩塌,善良在崩塌,精神在崩塌,初心也在被人遗忘,和尚最初也有良善之心,普渡众生,但一入红尘深入海,行将就木的残酷现实把他洗礼了,也就不纯粹了。后来用不纯粹的佛心却换来了拆字,是打击,也是放弃。电影好看,但看完之后心中悲凉。社会残酷,勇者胜。

 3 ) 该歇了的香火

       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在派出所里,和尚和小姐关在一个屋子里于塑料女模旁看卖淫的危害的教育片。一个是多次出现的,和尚骑车走在盖着雪的路上。
    这其实是这部片子之所以立足的两条腿,前者批判了现代中国式生存环境的荒诞。宗教得仰仗政府鼻息,政府公务人员吃拿卡要打白条糊弄群众,群众愚昧,生儿生女也得求菩萨,菩萨得靠一个木叉才能立着,摇摇晃晃的还摆出“有求必应”的嘘头。其实这也是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可突然出现在电脑上,由一种别有用心的镜头讲述,于是一切都变得不正常,仿佛一下子由导演启发,我们才发现自己过得是多么的不合理,不正常。说这部电影带有一点点的批判性并不为过。可惜很悲哀的事实是,只要是直视当代中国生存环境的电影,都是批判性的。
     第二条腿,是理想主义。在这个选择多样化的时代,一个和尚孤单奔波的背影,是非常有可能让人感动得,在并无人烟且大雪覆盖的路上这画面不止一次的出现,理想主义的气息就铺面而来。他不想还俗“娶个小媳妇”,也不乐意去师兄的大庙里“抽些股份”,秉承着“和尚必须有庙”和“全村都是杀羊的不能没有个庙”信念,去找领导去化缘、去卖文物去算卦、甚至去坑人骗钱,不会的学着去做,能做的全都敢做,终于把佛像给修了起来,形象并不伟岸,甚至还很怯懦,过程不敢说荡气回肠,但也算是一波三折,不管怎样,只凭着到最后都没有改变信念,我们心里埋藏的理想主义的小火苗也被噌噌的引燃。
    高明的是这个结局,本身就挺佛教式的,执着于“和尚总该有个庙”的念头,想过很多方法,非常不容易的凑齐了修佛像的钱,转眼还得把庙拆了……总归是一个“空”字。于是批判现实的和讴歌理想的全都可以歇了。

 4 ) 《香火》:佛是怎样炼成的

我个人认为宁浩《香火》比《疯狂的石头》更真诚!
当然《疯狂的石头》是商业的,一定要更市场化才有票房和正比例回报。主要是娱乐的作用。
灰色和晦涩的《香火》是一部学生时代的作品,只能用学术的眼光去看了。拍摄的质量是很难上院线的。
但内容和思想是一流的!

《香火》让我想起我的河北老家,那里也生活着一群靠天吃饭的人。
羊、善、佛,影片中的和尚是为大家还是为佛,还是为了自己?

让我再回忆回忆一些破碎了的片段:

村里的佛像塌了,和尚借上一辆破自行车去县城寻求主管部门帮助。预算需3000元!
年末,主管部门人员应酬着各方来宾,并认真准备着上级单位要求的各项政治活动!
县城政府是个清水衙门,大小公务员也是有苦难言,文物部门也要靠文物养活自己!
村里的庙破落不堪,没有可以当的值钱宝贝;化缘是个不错的买卖,至少比乞丐强!
被警察撞上,你总没有理,又碰巧在年根上,化缘的非法所得和卖淫嫖娼性质一样!
小姐也是人,可谁会让你当婊子又立牌坊?佛怎么能让一群小姐塑身呢?原则问题!
到处都在严打,表哥的发廊也被查封,只有算命的人还可以原地画圈,和尚更适合!
算算男婚女嫁,只要他们高兴,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否如人意,赚钱有时很简单!
被黑道痞子洗劫的痛苦感就象是蹲了一下午的班房,两者的区别无非是肉体和精神!
操,佛难道就这么难修吗?让信佛的人掏大钱!和尚有幸去帮别人瞧病,张口三千!
佛,金光灿灿!香火点燃。只是为什么要站在高速现代化交通枢纽的交叉点上等死?
 
写到此,我不禁长叹,和尚!只可惜你的庙太小!

海客小树

 5 ) 宁浩是一个被低估的编剧——《香火》简评

前几天出门买菜摔坏了腿,躺在床上结结实实地休息了两天,加上哥伦布日长周末,闲来无事看了几天的喜剧,把之前宁财神的《武林外传》《龙门镖局》还有宁浩《香火》温习了一遍。

我一直都是非常喜欢宁浩的,也一直觉得他被低估了,他的作品都给了我很多的惊喜,两年前看过他最早的一部小成本电影《香火》,当时不以为意,昨晚重新来看,突然领悟到了宁浩作品让我喜爱的真正原因。

《香火》的故事很简单,讲得是一个偏远小庙里佛像塌了,庙里的和尚四处筹款修缮佛像,找文化部门被拒,化缘筹款被没收,直到最后开始招摇撞骗,好不容易凑齐了修佛像的三千块,却被告知小庙正建在了要修建的公路的路基上,很快就要被拆除了。

看完片之后,又撸了一遍豆瓣上的评论,评论的关键词无外乎信仰缺失,人性之恶,体制问题等等等等,宁浩在片尾鸣谢了“贾章柯”,也被广大观影者拿出来比较,无不叹息宁浩后来的电影画风跑偏。

可是《香火》讲的真的只是一个带着社会问题的故事吗?如果把整个故事简化一下,可以看出来,这个故事的意涵比我们想得要深刻的多。追溯到一开始,整个故事的起因是小和尚在隆冬时节鞋子破了,于是把垫佛像的布抽了出来补鞋子,导致佛像倒塌,而故事的结尾是,小和尚好不容易修好了佛像,却被告知庙就要被拆了。小和尚要补鞋子是因为隆冬寒冷,是温饱体肤之欲使然,从头至尾因这一欲望引发的“修佛像”这一心愿始终无法达成,所以这个故事再简化一些,其实是一个始于欲望而终于求不得的故事。

是不是似曾相识?然而,故事的内核在影片当中早已被明确地点出了,那就是“佛眼看世界”。

小和尚要修佛像实际上也很难讲是因为信仰。他修佛的动机在影片中被强调了好多次——村里人人杀羊,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佛像没了,庙就没了,和尚也做不了了。那佛像年后再修行不行?不行,因为这样一来过年的香火钱就没有了。

那修佛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对于村民来说,是希望能减轻杀生的罪愆,合理化自己求生的欲望;对于和尚来说,佛像是寺庙的标志,是自己吃饭的饭碗,佛像没了,等于自己要失业了,说到底,还是欲望。

宁浩在影片里不厌其烦地借和尚之口把这些信息说了好多遍,可是还是被大部分的观众忽略了。

片子里的小和尚是个有点慧根却没有佛性的人。片子里好几处都有明确的暗示,第一处是在修车匠的家里,小和尚两次修车,两次纠结于照片里看不出性别的裸体小婴儿究竟是修车匠还是他的妹妹。第二处是小和尚被关到了派出所的小黑屋里,小黑屋的电视里放着扫黄教育片,屋子里堆着裸体假模特,小和尚一脸尴尬,不知所措,然后悄悄地关掉了电视的声音。第三处是同被关在派出所的妓女要出钱给小和尚修佛像,小和尚怯怯的说:这不合适。

派出所小黑屋的戏简直神来之笔,那个同被关在小黑屋的小姐一语道破的了小和尚的本质,和尚也是人,也是男人。小和尚也一语道破了机锋,都是因果报应。

没错,在佛的眼中圣人猪狗尚且一视同仁,而小和尚却被饮食男女,肉身凡胎,虚妄幻像折磨得不知所措。

随后,全片最有佛性的一幕出现了,小和尚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个小姐回去取罚款,那一个镜头,不悲不喜,无欲无求,小和尚和那位小姐不过是芸芸众生当中两个最普通不过的生灵罢了。

宁浩的作品,无论是后期画风如何清奇的各种电影,总能让我感到某种命运的回环之感。《香火》这种也不例外,小和尚招摇撞骗筹到了修佛像的钱,最后却被告知庙要拆迁,浅了说,是中国特色体制问题,深了说,何尝不是求不得之苦?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序中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 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我不知宁浩是否受了这些古典小说的影响,热衷于把世间之苦寓于嬉笑怒骂,声色犬马当中。

《金刚经》的第一个故事是世尊跣足袒肩,入舍卫城乞食,众人皆见苦难,而只有世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世人肉眼看到好坏善恶,美丑贫富,官吏平民,妓女和尚,而这些我们唏嘘感慨的信仰缺失,人性丑恶,社会问题在佛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一切的一切不过因果循环而已。

这才是佛眼看世界。

 6 ) 这部4万块拍的国产处女作,让我看到了最魔幻的中国

由于电影院迟迟不开业,相信大家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片荒。

没有新片上映的日子里,看看经典老片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部堪称大胆和赤裸的国产老片。

虽然未能公映,但它却是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

香火

导演:宁浩

编剧:宁浩

主演:李强

上映日期:2003

片长: 97分钟

光是从海报,你就能感受到此片的简陋。

这是中国最“坏”导演宁浩在北电的毕业作品,也是他拍摄的首部长片电影。

由于谈好的投资出问题,宁浩只能自掏腰包来完成此片的拍摄。

最终,此片拍摄费用只花了不到4万元,却一举拿下多项大奖:

第四届东京银座影展“最佳影片奖”、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单元金奖,并被香港艺术中心评为2004年最佳电影。

这部好评无数的小成本电影,讲述了一个魔幻现实的故事。

在山西的某小山村里,村民都以杀羊维生。

唯有一个人例外——独自住在一间破庙里的和尚

和尚没有亲人,也没有一技之长,生活过得很拮据。

吃的,是成箱的廉价泡面;穿的,是破了洞的布鞋。

他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其他人供奉庙里佛像的香火钱。

这是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小庙,年久失修,佛像也破败不堪。

某天,佛像竟然意外地倒塌了,泥塑的身体碎了一地。

和尚满心忧虑,因为这意味着他的香火钱也将从此断绝。

为了修葺佛像、维持生计,和尚蹬着借来的自行车骑到了城里。

城里有专门管理宗教的的宗教科,和尚找到科长,想让其帮忙筹款。

科长以“政策不支持”为理由,婉拒了和尚的请求,并把他推给了隔壁的文物科。

和尚又找到文物科负责人,说明了自己的困境。

没想到,文物科的科长不但拒绝,还建议和尚把庙里的老窗框卖掉另谋出路。

接连遭拒的和尚,只能转而求助亲友。

遗憾的是,他身边的亲友也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表哥劝他还俗,和自己一起经营理发店;师兄劝他放弃旧庙,“入股”新的寺庙。

这些建议与帮助,都和和尚的初衷背道而驰:

他仍然执着于自己的信仰与坚持,想要把小庙重新搭建起来。

四处求助无门,和尚只能自食其力。

他找了个碗,买了个本子当“功德簿”,开始挨家挨户地沿街化缘。

经过一天的奔波,好不容易靠化缘赚了一千多块钱。

万万没想到,他却被当做骗子被送到了派出所里。

阖家团圆的春节里,派出所的氛围显得异常严肃。

与和尚关在一起的,是几个在“发廊”工作的站街女。

昏暗逼仄的小屋里,堆放着裸露的人形模特,电视上循环播放着性病危害的宣传片。

站街女与和尚,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群体,此时却经历着相同的命运。

这一幕在片中显得相当魔幻。

不同于此前那些互相推诿的达官显贵,这几个站街女表现得十分热心。

她们相信“因果报应”,并且同情和尚的遭遇,于是决定一起筹钱为他修葺寺庙。

和尚虽有一丝犹豫,但还是拒绝了这份帮助。

但他的信念与坚守,已经在不经意间一点点瓦解。

由于化缘的钱被罚款,和尚又回到了身无分文的状态。

他走出派出所,看到街边摆摊算命的“瞎子”,想到了新的办法——

利用出家人的身份,为大家“指点迷津”,并以此牟利。

他知道这是骗人的行为吗?当然。

但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出此下策。

在经历改革巨变的时代里,对前程和未来感到迷茫的人,占据了社会的绝大多数。

短短一下午的时间,和尚就靠“算命”赚了不少钱。

正当他满心欢喜地准备回去时,却又遭遇了意外——

一群小混混以收“保护费”为理由,抢走了和尚的钱,还把他打了一顿。

白忙活一天,却只换来一身的伤痕。

和尚在夜晚拥挤的人潮里,看着燃烧的旺火,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一早,和尚用身上仅剩的钱,买了一双皮鞋。

他决定打道回府,重回那个前路未卜的小庙。

回程路上,和尚偶遇了一个村民,并听说了一件怪事——

城里有一户人家,女主人生病卧床好几年了,家里人怀疑她是中邪。

看见和尚,村民就像看到了救星,并极力引荐他去给女主人“驱邪”。

原本心灰意冷的和尚,仿佛看见了最后一丝希望。

他来到这家人的住处,在简单的攀谈之后,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一个在街边买来的佛像摆件,被和尚说成是五台山求来的灵物。

最终,他以三千元的巨资,将这个十几块的东西成功卖出。

从坚持心中信念,到欺骗无知群众,我们见证了一个和尚的堕落史。

在这三千块的帮助下,和尚终于如愿修葺寺庙,也修好了佛像。

但是,他寒酸窘迫的命运,真的会因此改变吗?

最后的结局,在此就不剧透了。

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会留下一声叹息。

拍摄于十多年前的《香火》,至今仍然是国产小成本佳作的典范。

当时的剧组非常穷困,这体现在拍摄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主创,整个剧组就8个人,且工作人员也要客串群演的角色。

剧中没有专业演员,主要演员都来自宁浩的中专同学。

为了最大程度地省钱,宁浩每天都要等停车场的人下班了再开车回家,因为这样能省几块钱的停车费。

也正因钱少人少,《香火》拍摄期间没有留下一张剧照,这成为了此片最大的遗憾。

创作《香火》的剧本时,宁浩还在北电摄影专业念书。

片中和尚这个人物的原型,来源于其真实的经历。

1993年,宁浩还在山西电影学校就读,他的同学有一个僧人朋友。

彼时,这个僧人朋友遇到了难题——他找不到可以挂单的寺庙了。

于是宁浩和同学留他在宿舍住了一段时间,几个人一起同吃同住。

期间,僧人还去公园替人“算卦”,并用赚来的钱请大家吃饭。

这段特别的经历,为这个剧本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电影中,宁浩借和尚这个角色,展现了一个人信仰丢失的全过程。

片中有不少充满隐喻的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隐藏的时代信息。

片中有不少暗示,比如派出所桌上的报纸,以及文物科门口的诗朗诵等等。

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传统与新潮在现代化进程中相互碰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动摇了人们的思想。

这是以和尚为代表的人群,信仰发生变化产生的背景。

第二个细节,是和尚的鞋子。

电影前半部分,和尚的鞋子始终破破烂烂。

哪怕被其他村民取笑,哪怕穿得并不舒服,他也坚持补好破洞继续穿。

但到了电影后半部分,当四处求助的他,经历现实的种种失望之后。

他掏光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双崭新的皮鞋。

鞋的变化,说明他选择了一条新路,这是他发生变化的转折点。

由此,和尚被世俗的异化完成,他终于丢弃了曾经坚守的信念。

第三个细节,也是电影的片名——“火”。

片中多次出现火的形象,这其实是对和尚心中信仰的隐喻。

第一次是电影开始时,和尚庙里的香火。

此时,虽然和尚生活拮据,寺庙又小又旧。

但他仍然坚持为佛像供奉香火,心中的信仰无比虔诚。

第二次是在和尚决定化缘之前,城市路边堆砌的柴火。

此时的和尚虽然求助无门,但仍然决定走正道求财,坚守自己的信仰。

第三次是在和尚被抢劫、被打之后,街上燃起的旺火。

生旺火是部分北方地区,在春节期间的习俗。

旺火燃烧殆尽,只留下巨大的废墟,这暗示了和尚原有信仰的彻底崩塌。

这些隐藏的细节,将和尚异化、信仰丢失过程,一点点展现在观众面前。

对于这样的创作主题,宁浩本人也说道:

“在我们中国人今天的语境之下,信仰一直在跟生存现实斗争着。其实,跟现实比较起来,它是特别脆弱无力的东西。”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和尚,

在这个急剧变化、充满诱惑的时代里,都有可能面临寺庙满目疮痍的考验。

但是,修补寺庙有千百次机会,以及千万种方法。

可当信仰的香火熄灭,就再也燃不起来。

*本文作者:张不才

 短评

没钱只好拍文艺片,有钱了就捣鼓类型片,这是赤裸裸打文青耳光啊

6分钟前
  • 边城不浪
  • 还行

同样的底层生存故事,却是和石头赛车完全不同的冷风格。抛弃了眼花缭乱的剪辑和辣眼睛的特效,几处摄影还挺诗化,整体呈现出粗粝而质朴的处女作特征。感觉宁浩的作品特别需要一个地理语境的依托,这部里雾霾笼罩的乡镇和石头里烟火气息的重庆森林会让故事显得很有魔力,反而是赛车里的厦门了无生气。

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结局有必要像交作业这么上纲上线吗 和尚刚做点坏事就来现报

11分钟前
  • 林 沂 沐
  • 推荐

宁浩处女作,恍如贾樟柯。

13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这不是信不信佛的问题,也不是骗不骗人的问题,是没处下脚,生路堵死的问题,就算不是和尚,一个善良的遵纪守法的人,也是大差不离的遭遇,你照章办事,人家照章办你,你投机倒把,人家比你还精通,总之就是一路逼着你,往死胡同里撵,特绝望的那种。

15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力荐

黑白两道都那么嚣张,唉

18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算是宁浩的处女作。庙里的佛像塌了(佛像参考最近很火的奶奶庙作品),和尚为了筹钱重修佛像,经历了找宗教科——文物科——大师兄——化缘——小姐自愿凑钱(和尚说:这不合适吧)——摆摊算命——坑蒙拐骗——重塑佛像——黑色结局。未成名前的导演们,大多都很真诚。

19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8/10。信仰与生存规则面前每个人都露出了真实的嘴脸,基层干部绿灯只为钱礼开宁修教堂不修庙、靠文物生财吃回扣,民警吃了妓女吃和尚在劫财时了无身影,佛在情侣、小姐和病人家属那成了寻求信仰的消费,和尚为了帮杀羊为生的村子赎罪这一理想顺从了现实,涂漆画彩的新佛沦为赚钱工具而心中的佛也塌了。

2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我们都是那个和尚。

28分钟前
  • ……之类的先生
  • 力荐

拯救了实体的佛像,却丢失了心中的信仰;宁愿通过坑骗换来修缮,也不愿接纳开始有信仰的妓女,说到底,和尚还是世俗中的和尚。

29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推荐

摄影系宁浩的毕业作品,自编自导自拍,献给韩小磊,感谢贾樟柯。《何处是我修佛的钱》,同样受阿巴斯影响,作为贾的老乡也记录下尘土砖墙和流行小曲。非职业演员,故事很简单,结尾来点黑色幽默,跟现在的宁浩天壤之别

3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虔诚每多破落户,欢场尽是信佛姬,以一件小事为引线刺绣出整个浮世绘,小地方办事衙门的那套作派生动写实。人群中的大多数“和尚”通常是如此的,平常既不是坏人也不算十足的好人。想做成点事往往四处碰壁鼻青脸肿,决心豁出干却没人家熟练还比人倒霉。骆驼祥子想搞钱买一辆自己的车,被军阀抢,被特务讹,办丧被迫变卖…和尚想搞钱修一尊自己庙里的佛,被捕快拿,被混混揍,决心骗老实人…宁浩后来显然觉得庙小和尚太难做,所以跑去拍《我和我的祖国》去了。“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那么的净,睁开眼睛你就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啊,把一切垃圾都留在昨天,我们一起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

38分钟前
  • 顾小山
  • 推荐

太有感觉了,那变成羊圈的礼堂,是童年的欢乐场~~因为宁浩和贾樟柯,有点庆幸自己是个山西人……王小波说中国人的历史一部分写在书上,一部分埋在地下,唯缺立在地上的可供后人穿梭其中。波哥指的是北京的城墙——北京城墙有多雄伟,只能靠大家的想象了——我却有幸还能看见二十年前生活过的地方

41分钟前
  • Andy
  • 力荐

太像《小武》。正如姜文评拉斯冯提尔“太聪明”,处处透着机巧,虽然着实不错但是匠气太过(典型的如和尚和妓女那场戏),过犹不及了。这么说或许苛刻了些,不过看看后面无论《石头》还是《赛车》,宁浩都拍得太精明了。长镜头+小景别+方言。

4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笨和尚目睹之怪現狀,信仰之崩塌才剛剛開始。為了修佛,進了三次城。最后和尚終於學會騙錢才把佛像修好了,卻因修致富路被拆。看到最後,心中一絲香火若斷若續,張楚《姐姐》也是如此,從「很傻」到「很假」,真是人生中的必修課。不想被別人騙,那就只能去騙人,做傻子?還是做騙子?路在何方呢?

49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7.9我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我是找熟人帮忙不如愿就背后骂他娘的人我是对待领导唯唯诺诺的人我是对待警察低声下气的人我是对待流氓认怂挨打的人我是与妓女讲善恶的人我是与病人谈生意的人我是拿信仰化缘的人我是良心被羊吃了的人我是不信邪的人我是被生活整的哭笑不得的人我是你每天照镜子都会看见的人

50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宁浩的处女作比他之后的作品都强太多了

51分钟前
  • 白爷爷
  • 力荐

宁浩居然拍过这样的电影?太像贾樟柯了。既有主人公的改变也有对社会的披露,又像是苦行僧的修行又像是批判宗教。前面的开端其实可以浓缩一下,看的有点不耐烦,和尚被抓进局子那个场景布置的很好,就是从这里才开始够味。

56分钟前
  • 塘坑一姐小渡边
  • 力荐

像《小武》《香火》这种片子,如果深挖一下应该可以打造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类型片。

58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时代也强奸了宁浩这个正经要修庙的和尚。

1小时前
  • bird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