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

剧情片其它2019

主演:Max Eigenmann,Kristoffer King,Jordhen Suan,Rene Durian

导演:雷蒙德·里拜·古铁雷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判决 剧照 NO.1判决 剧照 NO.2判决 剧照 NO.3判决 剧照 NO.4判决 剧照 NO.5判决 剧照 NO.6判决 剧照 NO.13判决 剧照 NO.14判决 剧照 NO.15判决 剧照 NO.16判决 剧照 NO.17判决 剧照 NO.18判决 剧照 NO.19判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1:30

详细剧情

  终于受不了丈夫的暴力相向,妻子抱着受伤的六岁女儿,满脸鲜血、鼻青脸肿地跑入警局求援。她要的不多,只求一纸判决伸张正义,可是比起家暴的皮肉疼痛,冗长官僚的菲律宾诉讼体系,更如心灵凌迟,令人绝望难忍。司法非关真相、非关正义,只关乎哪一方更能在法官面前舌粲善辩、搬弄法条。然而无论加害方或受害方,都将在这场为求胜诉、投注大量时间与金钱的困兽缠斗中,付出沉重代价⋯⋯。  菲律宾新锐编导雷蒙里贝古特列兹,师承电影大师曼多萨,将获奖短片延伸成首部长片作品。家暴事实历历在目,正义却渐行渐远,十足张力让人看得义愤填膺又莫可奈何。手持摄影与表演完美搭配,观众有如贴着角色呼吸,在拥挤闷热难熬的现实泥泞里,共感奋力一搏的挣扎喘息。

 长篇影评

 1 ) 当丑小鸭知道自己是白天鹅

波伏瓦在《模糊性的道德》中说到过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生活在充满谎言的处境里,而谎言就是暴力、就是暴政,那我能说出真相而让蒙冤的人获释吗?

她对这个问题的知觉来自于易卜生的《丑小鸭》。《丑小鸭》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一篇安徒生童话,几乎没有人没看过或者不知道这个故事,而易卜生对这篇童话进行了重新理解和阐释,思考了“真相的重量”这样一个问题:当丑小鸭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一只白天鹅的时候,她能否承担这种真相的重量?

其实这和波伏瓦所关注的境遇还是有所不同,童话里的丑小鸭并非因为谎言的暴政而被蒙蔽了自己是一只白天鹅的真相,而是更加类似于启蒙运动时期,或者我们的清末民初时期,当人文主义和人本思想被提出被创造,当群己权界与三民主义被传入一个未开化的世界,所导致的新鲜意识的产生。当这样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人们应该是像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一样,激动而且努力地去拥抱这些新概念、去施展羽翼的。

但是波伏瓦所说的,是长期生活在谎言世界的人们所无法承受的真相。如果要向这样的人们揭示真相,很可能导致的不是他们的觉醒,而是构成生活全部支撑的信仰的崩塌,而崩塌之后又无法获得新的有力的扶手,从而堕入深沟,甚至自我毁灭。所以波伏瓦的结论是,应该首先创造一种处境,要让真相变得可以忍受,使个人在失去幻想的同时,还能在他的周围找到希望的理由。

波伏瓦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有这么一对夫妇,他们坚持要在一个城堡里居住,如果人们不能成功地说服他们,让他们产生居住更体面房屋的欲望,那就应该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但如果他们有了孩子,情况可能就变了。父母的自由将对孩子造成危害,而孩子是未来,是自由,应该首先考虑他们的利益。

我觉得这个例子就是《儿童法案》这部电影的完美诠释。其实影片中这个宗教的世界,并非彻底的谎言世界,但也并不是一个未开化的世界,只能说就是那个“城堡”,这对夫妇以及其他的很多人,就是坚持要居住其中。但是他们有了孩子,现在这个城堡和父母居住其中的自由对孩子造成了危害,而孩子是未来,是自由,应该永远将the best interest of a child置于首位。所以法官Maye向这个孩子Adam揭示了真相。

但是问题就在于,Adam能否承担这种真相的重量?他活了下来,但同时由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突然崩塌,他将所有生活的重心与希望都放在了那个给他带来真相的法官Maye身上。他锲而不舍地去找她,想要紧紧跟随在她左右,想让她告诉自己该看哪些书,最根本的是,他想知道该如何思考。对于缺乏理性思考的根基、训练与能力的人来说,似乎是无法独自承受对Maye来说理所当然的那个理性世界的重量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人们总为肖申克在风雨中拥抱自由的那一幕激动不已,但更常见的,其实是从待了几十年的监狱出来后没多久就选择自杀的瑞德。

这也是我一直非常好奇的一个问题,就是该怎样说出真相?或者该怎样创造波伏瓦所说的那种处境?波伏瓦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不懈地对处境进行写作和阐释,所以她写出了《第二性》,将千百年来女性所深陷其中却经常不自知的处境抽丝剥茧地呈现了出来,让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女性惊觉,原来自己所以为的自由并非自由,选择也并非选择。

同样作为彻头彻尾的存在主义者,波伏瓦曾与萨特有过这样一段交涉:萨特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不管他们的境况是什么样,他们都可以自由地通过选择不同的回应方式去“超越”自己的“真实处境”。而波伏瓦对此提出的质疑是:“一个被关在闺房里的女性能够超越什么?”从理论角度来说,能做出选择的自由和在现实情况里拥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之后的波伏瓦花费了自己几乎毕生的经历去回答这个问题,去阐释这种处境,不只是女人的,还有老年人的。

对所有的谎言世界,也是如此。就像麦克尤恩在原著小说里所写的:

“It is not part of the methods of this Christian sect to encourage open debate and dissent among the congregation at large, which is referred to by them, aptly some might say, as 'the other sheep.' I do not believe that Adam's mind, his opinions, are entirely his own.”(Adam所在的这个宗教在其教派里并不鼓励公开辩论与不同意见,所以并不能认为Adam的思想是独立的、完全属于他的)

坦率的公开辩论、多元的信息输入、坚持不懈地对处境进行诉说、记录与阐释,处境是这样被创造的,也唯有如此,真相才得以被承受。

 2 ) 儿童法案和女法官,引发了多少争端?

一个人偶然的一个选择,会产生多大的后续影响?

说这部电影之前,不得不留意的是,最近一年里,已经诞生了三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改编电影了。

作为原著作者/编剧,距离他上一部影视作品[赎罪]过去了十年;

而去年起,[时间中的孩子]、[在切瑟尔海滩上]和[儿童法案]接连上映。

目前为止不管是国内豆瓣或是IMDb等影评网站上,整体评分最高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部[儿童法案]

[儿童法案]英国正式海报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主题,有时会讨论爱情和欲望,有时会讨论人性的善恶与生命的消陨

无论是在讲什么,都离不开矛盾和选择,都是关于偶然的节点导致的结局。

[儿童法案]则将这些元素全都融合在了一起——

背景设定,也从一贯的标准英式庄园戏码,转向“法庭”和其周边故事。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女主角

大法官菲奥娜·梅每天面对着接连不断的复杂案件和难解纠纷,繁重的工作缠身,她的婚姻显露了危机;

此时的法庭内,一个未成年、患有白血病的耶和华见证会男孩拒绝接受输血,最终的判决就在菲奥娜的手中;

为了做出更合适的裁决,她前去探望男孩,两人了解对方之后她做出了决定,男孩的命运发生转折;

菲奥娜本来的生活日复一日、一成不变,而在几件事情的碰撞之下,一切都随之改变。

生命的选择,决定由谁来做

不像[赎罪]中将背景一路扩展到战争和永恒的悲剧,也不像[在切瑟尔海滩上]那样跨越时间的长河,

[儿童法案]的时空跨度,相较来说并不算很大,但主题更加糅杂。

特殊信仰的引导碰上拯救生命的契机;久失浪漫的爱情碰上毫无激情的婚姻;青春单纯的依赖碰上成熟稳定的规律。

而所有的博弈,都聚焦在了女主角身上。

大法官菲奥娜·梅

说是冲突对峙也好,叫做矛盾纠葛也罢;

三方面的交错呈现,全都在她一个人的表现里。

影片开头就把她的生活状态交代得很清楚:

婚姻步入危机,丈夫公开表示希望和别人有性生活——从菲奥娜这里已经很难得到。

丈夫的态度也较为反常规

他不想隐瞒,在两人的婚姻生活逐渐暗淡时,他建议以开放婚姻的形式共处:

他认为这样反而能促进这段婚姻的和谐。

菲奥娜则对此话题嗤之以鼻——“就算有这种讨论也该发生在婚前,而不是结婚二十年后”;

斯坦利·图齐在本片中戏份不算多,但很好地铺垫了女主角的个人感情状态,作用不小。

表面看似平静处理,其实梦中都在回忆过去的美好,彻夜难眠

与此同时,工作的压力不见减少:

最新的待审案件,是要尝试调节濒死男孩的特殊信仰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平衡;

男孩作为耶和华见证人,不打算接受输血,由此他可能丧命。

紧挨着呈现的两段听证会长达十分钟,其中持相反态度的双方你来我往僵持不下:

法庭上的菲奥娜

父母决定支持孩子的选择,但显然不愿意看到孩子放弃生的希望;法律的一方呢,医院坚持要给孩子输血,拯救一名未成年的生命。

双方都有强力缘由的情况下,一切就在于菲奥娜的一锤定音

作为法官,菲奥娜的态度一直很冷静,面对父母的动情和无奈,面对另一方的愤怒和急切,她的情绪几乎不外露;

但些微的表情变化已经说明了她的心理活动,正如上图能看出来的——她由听取双方证词时的沉默,转向内心冲突时的思考,最后决定去见见这个男孩。

菲恩·怀特海德饰演的男主角

男孩的聪颖和活泼,过人的天赋、细腻的情感和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爱,无一不让菲奥娜动容;

她进门时脸上的同情,讲述来由时的严肃,聆听男孩诉说理由时的思索——

在男孩脆弱但依旧跃动的生命力感染下,也逐渐转化为听到犀利玩笑话时的大笑、和伴着吉他的清唱,还有她看着男孩时,由一开始被难过主导、转向越来越温柔的表情。

全片只有两次,菲奥娜放下了她标志性的稳重情绪,直接传达出了发自内心的、无比真实的反应,而这段就是第一次。

被男孩逗笑,陪男孩唱歌

被生活和工作同时重压喘不过气来的菲奥娜,难得的做了回自己;

在放松了情绪的同时,她的选择也越来越明晰,她可以做出决定了,她要救男孩的命

于是一个典型的“麦克尤恩”时刻降临了:

通常情况下,这个决定会意味着这段剧情的结束,主人公们自然开启了新的生活,差不多皆大欢喜了——但电影才进行了一半,菲奥娜的选择会彻底改变彼此的生活。

爱欲与依托,挣扎在边缘处

选择救男孩命的时候,可能菲奥娜自己也觉得事情就此结束:

任务已经完成,宗教和法律被平衡,公正被维持,生命的希望被延续——

不变的主题又回来了;

一个人偶然的一个选择,会产生多大的后续影响?

病房外激动的父母,病床上略显困惑的男孩

男孩逐渐痊愈了,但菲奥娜的生活依旧没有起色,家庭生活仍未好转,工作状态还得持续;

对于男孩来说则不一样了,他获得新生之后,感觉生命有向了新的方向,而这箭头直指菲奥娜——

在菲奥娜改变了他生活中的一切之后,他开始成为主动的一方,他的行为开始参与和改变菲奥娜的生活。

对于菲奥娜来说,他可能只是个过去的、已解决的案件(或至少她自己这样以为);

男孩经常跟到菲奥娜所在的地方

但对于男孩来说,菲奥娜不仅靠判决救了他的命,还给他抛来了关于自己生活的新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的碰撞就此产生:年轻单纯有激情、可能还略带懵懂和未消的惶惑的男孩vs成熟稳健、生活已充满定性的事业女性。

菲奥娜对男孩的态度,虽不算强硬但也比较坚决,但男孩根本没有放弃的打算;

他用最真诚的姿态,最坚定的态度,最认真的行为,告诉菲奥娜他只想和她说说自己的心声——

他写信,语音留言,亲自找到她,和她讨论关于诗与歌的事情

无论如何,菲奥娜对他的身体状况很关心,男孩的好意她也不忍彻底回绝。

此时第一阶段的冲突还没有结束,菲奥娜的婚姻状态也继续恶化——这更与她与男孩的联系形成对比;

男孩对父母的态度产生怀疑,菲奥娜对他生命的肯定,也是他产生依赖的原因之一;

菲奥娜自己没有孩子,但仍展现出宽广的母性,男孩在这关怀中接受到了私人化的信息;

菲奥娜欲贴面告别,男孩亲吻了她

可能对于观众来说,男孩对菲奥娜母性的认证之后,突然这样转化有些意料之外;

俄狄浦斯了?在我的理解里,这倒是两人矛盾内心的最终释放——

菲奥娜并不顺利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真挚、恳切、愿意用一切热诚回报她的救赎的男孩;

男孩未知性极高、动荡性极强的少年岁月,自觉认识到父母的不可靠,在新的生命中寻找新的依托,突然出现了一个这样一个强大的女性角色。

其实菲奥娜的脆弱,不比男孩更少,她却少了些男孩的勇气

听说男孩病情恶化再次生命垂危,她终于完成了内心的释放,让众人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这里的歌唱与之前病房里呼应,这是她对男孩关切,也是她完全自我表达下的模样。

直面过的三方冲突再也不成为她的障碍,所有矛盾的糅杂,在此刻的菲奥娜身上,呈现为她整个人的改变

台下的人可能对她突然改变原计划的歌唱惊讶无比,他们,还在死水般的生活里挣扎着。

探望男孩后,她冒雨回到家中

全片第二次情绪释放,就是结尾处的崩溃大哭——

菲奥娜终于完完全全地拥抱了自己的感情:无论她对男孩是什么态度,无论男孩对她是怎样的看法,她都关心他爱护他,她对生活还没有失去热诚,一切都还有希望。

电影以无比聪颖的手法,将情节的外部冲突和人物的内心矛盾糅杂并发展,完成了这一系列转化:男孩的去世也不是结束,而是菲奥娜新生命的开始

她救了男孩,而现在,她被男孩拯救了。

-

文: 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3 ) Young and Foolish

"He is profound." Adam的父亲在法庭上说道。

一个17岁的少年,世界尚未在他面前展现出面纱下变幻莫测的容颜,究竟是如何“深刻”?而那样决绝地为信仰献身,是否意味着他如同人们想象中的宗教狂热分子一般,有着苍白的面容、疯狂灼热的眼神、恪守教条的虔诚死板?

在莫名冲动的感召下,声名显赫、干练冷静的法官Fiona Maye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决定:她走下法庭,来到Adam的病床边,想要亲眼看一看这位少年。

出乎她意料,Adam是如此鲜活灵动的一个孩子。早慧的心掩藏不住少年所独有的纯真与浪漫,以及对生命的热情。二人的对谈如同原野清风般自由自在,流淌在病房的吉他声生涩而动人,每一个音符里都跳跃着对生活的眷恋。

这场会面让Maye意识到少年的细腻多情,意识到他拥有着多么聪颖的头脑,幽默诗意的人生态度,还有不为人所理解的寂寞。她要让他活下去,有更多机会去见识世界的五彩斑斓,体验生命丰富的层次,她要让他的所有才情都不被白白浪费。

然而,她不知道,悲剧却在这一刻已悄然靠近。

被迫放弃自己信念的Adam,比起信仰的打破,更加惊异于父母的虚伪。原来他们并非那么坚定不移,原来他们庆幸着可以不必面对抉择地让儿子活命。明明不是那么全心全意相信着上帝的旨意,为何为了别人眼中的虔诚,为了不被教会群体排挤,宁愿让自己的儿子去死?自己对父母而言,究竟有多少分量?自己,真的有被他们爱着吗?

混乱无助的Adam将所有对美好的憧憬寄托在了Maye身上。他的世界不再有明晰的答案,不再有铁板钉钉的对错,他刚一碰触到世界不可言说的阴暗,就全然失去了方寸,不知道在允许与禁止之间、在标准与异常之间,有着大片大片令人困惑而茫然的无人区和忽明忽暗的地带。他不明白,黑与白间五十层的灰,他只想抓住那个冷静、理智、坚定、似乎对世界一切皆了然于胸的女士,让她带领自己,将一切支离破碎重新归于正轨。他坚信,她懂他,有他所向往的全部,只要在她身边,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样的重担,是任何成年人都无法承担的。理性的Maye自然清楚,但眼见着Adam那片炽热、纯粹得没有一丝杂质的情感,她心底那份诗意的、只属于青春的柔情也不禁荡漾出温柔的涟漪。但Maye知道,她能给予他的,实在太有限了。不得已,她只能扮演起冷酷的成年人的角色,将那个在暴雨中冻得瑟瑟发抖的少年,赶出了自己的世界之外。

也将他赶入了绝境。

最脆弱敏感的心,恰恰有着最刚烈的决绝。或者说,恰恰是这份敏感多思,这份不切实际的浪漫情怀,让Adam无法再忍受这个孤独、荒凉、虚伪的世界。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由。

欣慰的是,Maye并没有像狡猾冷漠的成人一样,只求明哲保身。她在钢琴前的动摇、挣扎与慌乱,充分显示了她对Adam的感情,尽管那或许更多地是一份怜惜而非爱情。她最终选择了不顾旁人讶异的目光,奔向Adam临终的床边,然而,她又能做些什么呢?

懵懂忧伤的青春,遇上稳重从容的中年,双方都被彼此身上闪耀的光芒所诱惑,这大概是自有文学以来最常见的故事了。在大多数故事中,被世界打磨得油滑的中年人,往往既贪婪又懦弱,既渴望重温青春的旧梦,又生怕丧失掉乏味却滋润的日常生活。于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满算计,反复衡量着投入和风险,他们所谓的“感情”里,只有欲望,只有他们自己。

然而,Maye与Adam之间却多了一份惺惺相惜的了解。她理解他,欣赏他,所以不愿意把他作为自己行将末路婚姻生活的调剂品。她收起人性中的软弱与贪婪,用行动证明,她配得上他的憧憬。

悲哀的是,即便如此,悲剧依旧无法避免。

 4 ) “大法官”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最核心人物

已经很久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了,看完电影,脑子里挺空的,只记得男孩、病床前和晚会上的同一首歌、“所以你爱上了他?”“他只是一个可爱的男孩”“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首先,说实话我不满意电影的结尾,我始终觉得,大法官的笑是很不合时宜、甚至是让我开始怀疑自己对整部剧的理解是和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大不同的。

我一直认为,我所记住的,就反映了我对整部电影的理解。说实话前面的部分,无论是开篇连体婴儿案的渲染还是夫妻间的争吵,我都觉得挺好,但也完全在意料之中,包括关于律师的笑话、碰翻碟子去够电话的场景,都是在塑造、在烘托,直到那个男孩的出现,或者更准确的说,是Adam痊愈出院后对Fiona说“法律规定了对于未成年人,医院有权采取自己的治疗手段,你本不必来看我”。目前来说,我不了解法律,所以在一开始的法庭上,有一段时间我投入了进去,真地感觉很揪心,又很愤怒。(因为我本身不信宗教,所以会认为导演是想通过这个案子来表达一些自己对于宗教、对于所谓真知的某些看法,不过我觉得他的重点是在于以此作为铺垫,让男孩最后的“My choice”更加具有深意和冲击力。)

在他说完这句话之后,他问Fiona:“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联系前面对她二十年工作状态和她近期家庭状况的描述,个人认为去和Adam交流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希望得到短暂解脱的心理。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举动,从法院其他参与者的言语神情中可以看出。

等到真正来在病床前,镜头落到Adam的毫无血色的脸上,再转到对Fiona眼神的近距离展现,突然间有两个细节此时串联起来:一个是Fiona反问丈夫“是因为我没能给你一个孩子吗?”还有Fiona烦躁地吐槽助理“总是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的,他没有自己的名字吗?”对于孩子,Fiona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渴望得到一份纯真之美的滋润,这种感情也许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所以为之后她对Adam的情感变得复杂而埋下伏笔。当走下法庭,她在不自觉间完成了身份的微妙转换,在台上,她理性冰冷,但在台下,她首先是一个女人,让Adam重现燃起对生命、对美的渴望是她刻意而为,因而这种刻意也就引出了我所认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对于救助生命的反思。

一首歌,一个身影,取代了Adam过去的宗教信仰,让他将希望从虚幻转移到一个具体的形象上,过去他相信神,我认为现在这种观念仍然没有改变,只是他把Fiona当成了他心目中的神。然而恰恰是信仰之物越具体,越容易失望,越容易怀疑甚至绝望。Fiona没有很好地承担一个引渡者的责任,她被吓到,内心涌起的其实更多是甜蜜甚至幸福,长期情感被过度压抑,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无法将各种突如其来的情感分辨开去。她所渴望的是丈夫的理解,是爱情的重圆和家庭的温暖,而Adam所给她的则是一种崇拜、爱慕和感激,但她混淆了两者,因而没有意识到Adam实际上是把对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了她身上,也就没有在生活的方向上去引导Adam。同时,Adam太过天真和幼稚,他也无法彻底分清自己的情感与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所以他一路风雪无阻追随Fiona,甚至在被迫离开时吻了她。

两个没能分清自己情感的人却又被生命这样如此宏大的主题所包围,注定是一场悲剧。Adam濒死的那个晚上,Fiona翻出那首诗读完最后一句,内心充满的是悔恨和自责,她终于分清自己对Adam的感情更多的只是一种对纯真之美的渴望,因此当丈夫问道“所以你爱上了他?”,她掩面而泣:“他只是一个可爱的男孩”;然而Adam却因为自己出于想要短暂解脱而擅自的介入,将生命的意义这样没有答案的问题寄托在了自己的身上,而一直以来,他们彼此竟然都或多或少地把这两种情感都当做了爱情。

最终Adam死去,一身黑色的Fiona表情却异常轻松,并且最后一幕是和丈夫有说有笑地沿着那条无数墓碑之间的小路向远方走去。我猜想导演是想表达:因为Adam的这个案子,Fiona情感中温柔、温暖的部分被唤醒,她挣脱了大法官身份对个人情感的长期无形束缚,因而能够和丈夫重归于好,让法庭之外的这个家庭不再冰冷。

但既然已经有意无意刻画了那么多Adam在两次住院前后心理上的变化与Fiona心理变化的呼应和冲突,为什么要放弃这样一个有深度的主题,而退而求其次地单纯把“大法官”当成是整部电影最核心的人物呢?个人认为Adam和Fiona之间这种情感上的矛盾和混乱,与救助生命的真谛相结合,这部片子的内涵会更加震撼人心。

 5 ) 信仰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起码于我而言如此。因为它与我如今混沌的在思考的“信仰”有关。我前段时间无论是在跟187还是大只仔聊天,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信仰的人。我曾经坚信的,如今却在怀疑。曾经我和Adam一样,坚信真理就在那里,这就是信仰。那么,这些我们给自己贴的标签,它们真的经得起怀疑和检验吗?

我和Adam一样,曾经把某个突然出现在我们在绝望之际的那个人当做救世主,以为他可以拯救自己。然而这种幻想遇到现实时,才不得不接受它的幻灭。谁会是我们的救世主呢?谁能救我们?还是说真的只有我们自己?

一切都在一念之间。比如考研做的题目,比如妈妈当初选择跟我爸在一起而不是别的好男人,比如Adam的"my choice."这些影响深远且有点戏剧意味的一念之间,其实就是选择,而这些选择不是偶然,它是由我们一贯的性格和观念决定的。这种观念,有些我们不太自觉,有些我们自觉,比如信仰,"It is there, we just know."

 6 ) 潦草的后感x

原著结尾是不是改了?看screenplay也是Ian没话说,虽说对原著结尾也不甚满意感觉就是fiona人生中小插曲的感觉,但是电影结尾也太抓马了,开头和大多副线人物都拍的比较潦草,怎么讲,就是我都感觉群演还没出镜头就开始泄气了的感觉。emma和白头小哥演的真好,白头小哥newcastle那段独白真的惊到,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孩子前途无量呀,以及几个仰拍的镜头,长得太好看了吧(顺便吐槽下最后的死人妆)另一解读是其实也讲的是class吧,圣诞夜workingclass的孩子一个人在共用病房等死,(camberwell…想到最近south London的各种knife案件都是在那一带)而一群elites在欣赏音乐演唱。从观众也看得出来,来看的一波波的老年观众,片里各种大概只有精英阶层夫妇才能get到的梗,比如jack送钢琴啦,fiona和同事排练啦,要不是有adam拉低平均年龄值,这个片子真的完全无法appeal to年轻观众啊)。而Adam用那个年纪独有的passion和执着闯入这个upper class的世界,看的时候不断感叹,跟着fiona一路到new castle啦之类的真的那个年纪才做的出来诶。

 短评

女主,老戏骨的表演是亮点,神情的把握,表情,动作,停顿的间隙都值得咂摸一番。丈夫的扮演者情感上把握也到位,尤其是FIONA演奏期间,丈夫面部的神情表现了好几个层次。谁的内心没有隐藏的欲望,就怕无意间勾起。

5分钟前
  • 歪布呢呢
  • 推荐

艾玛阿姨真美!!谁舍得和她离婚!

8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推荐

細膩動人,第四顆星給Emma Thompson。

9分钟前
  • chestnut girl
  • 推荐

极为平稳的演绎,短短105分钟勾勒了“法理情”中一段感人又复杂的故事。原著改编所带来的限制之外,一部电影的别样魅力总包括短短一百多分钟后,期待还能看到更多有关这个角色的故事:法庭上快人快语、铁面无情的“傲骨法官”,用诗歌音乐寄情的才女以及在婚姻生活中对自己的坚守...律政剧多是和律师有关,真的不考虑让Emma Thompson顺着演一个剧集吗TT。

1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7.4/10 把两起事件放在一部电影里来讨论,按理来说不算难,但还是没拍出彩。两起事件的主人公不同,然而导演只集中拍一边导致无解的情节频发,最后的泪点也失了力。整体上几个人物,几处场面去掉会更简洁。法庭戏虽说没大用,但确实拍得不错;女主的演技也够甩一众人了。看完想看看原著了。

15分钟前
  • Seok97
  • 推荐

5分多少有私心,内容是近期感兴趣的话题,主角也叫Fiona, 反反复复出现的巴赫,纽卡斯尔熟悉的风雨天,Emma演的太传神,我甚至在她念辩词的时候掉了眼泪。看完电影后的几天断断续续读完了原著,不得不说戏剧改编还是让人物性格更鲜明了,对严肃话题的表现总觉得意犹未尽,关于宗教、婚姻关系的思考是读完原著之后才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许是在法国电影译名改成了My Lady,也许是Emma的表演太突出,女主在家庭和职业之间的挣扎在电影里比原著表现的更突出,更能引起共鸣。也许会找时间去电影院再看一次吧。

19分钟前
  • ycaddie
  • 力荐

病床前那双送别过AR的眼睛

20分钟前
  • Mumu
  • 力荐

艾玛·汤普森个人秀。伊恩·麦克尤恩去年的三部还真是没一部喜欢的,而且三部片都安排了多场高度雷同的戏份(是怕别人看不出来是自己的片子吗…)

2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Adam被太匆忙地从十余年的信仰提供的庇护里扔向了这个平凡的世界,而热诚而浪漫的灵魂,总是承受不了这样的荒凉。

27分钟前
  • 从声
  • 推荐

关于法律和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人文权利之间的争论与碰撞算是这片子最大的闪光点,可惜这些片段只是服务于故事推进的附加品。

30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一枚短暂而又深情的忘年吻,一首早到而又迟退本该琴瑟和鸣的《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一段游走在俄狄浦斯和西西弗斯的宿命。将《赎罪》,《时间中的孩子》,《在切瑟尔的海滩上》,《儿童法案》贯穿,才明白余华对麦克尤恩的评价。

3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唏嘘啊…一个心碎的故事。另一种意义上的少年维特,踮脚想要摘下无望的爱情,希望籍此代偿夭折的信仰。他向世间索求的,以及他所付出的,并非什么“忘年恋”意义上的爱情,而是至高的、终极的爱情。惋惜的是,对人对己皆理性、清晰、严厉、克制的女法官,虽改变和打扰了少年的人生进程,却无法接下如此沉重的“过命之交”。让 a boy 和 My lady,经由这段绝唱,从此成为世间最美丽的代名词。Emma 和白头弟弟的演技细腻入骨,让两人间的化学反应极具信服力,也能从中窥见伊恩.麦克尤恩原著的分量。

3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有些电影是制作得很出色 而有些就是自己真心喜欢 也说不上原因 就像这部 很复杂 很细腻 很优美 每个镜头都值得好好回味 比如病床前那首叶芝的诗 比如雨夜里那个突兀的吻 从小说到演员到镜头 如此和谐地呈现出一个满怀感情却又克制的故事 就像一杯倒的满满的却没有一滴溢出到外面的水 致敬

42分钟前
  • anewpig
  • 力荐

我老公菲恩白头弟弟演技炸裂!!!!性格过人惨白娇美孱弱的患病少年,病榻上爆发出满蓄的内心力量,请赐我一个这样的弟弟!!!>﹏<想起同为“敦刻尔克天团”男孩的Barry Keoghan在《圣鹿之死》的角色和表演。病人变跟踪狂,愚蠢致死的盲目宗教信仰。Adam这种渴望得到和急需温暖关怀的迫切内心其实我非常能理解,后面的剧情不知咋的我就是完全料想到了。Emma Thompson真心美爆镜,配乐魄力丰盛,巴赫的音乐典雅悠扬,一曲《The Sally Gardens》实在优美不已。

44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在情与法之间天人交战,女法官的内心历程竟然有惊心动魄的感觉。都演了“敦刻尔克”为啥菲恩·怀特海德还没红啊,18岁、绝症、忘年恋,这种角色buff太让人沉迷了...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麦克尤恩集中推出的三部改编都证明了一件事,他需要的是production value,是借影像来重塑自己的文字,借有形的表演来讲更多的东西,而不是想法设法让角色在有限时间里凭借念白速度来把小说再读一遍,那样看书不好么。乔怀特能让《赎罪》杀进奥斯卡还真不是靠剧本。

4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Emma和Fionn这俩选角实在太棒,无法不为这位少年所动,他执迷,他相信自己,他祈求能得到引导,不管来自上帝还是其他,只要是他相信的。只是你们给了他一种可能后,又回到成人无情的世界里,忘了自己曾经给过的可能。现在他终于可以自己选择了,不受法律,道德以及宗教的左右,只听自己心里所想。

48分钟前
  • Kateyameng
  • 推荐

当你走进他人的人生并代替他做了决定的时候,同时也意味着他也走进你的人生,法与情还真的是不可兼得的存在。Fiona恪尽职守为事业奉献一生,因婚姻困局产生一个可能错误的决定,也许需要的是一份施舍出去的共情;未成年的Adam面对宗教和父母、生命长短和人生价值之间选择的考量,拼死拽住他的救命稻草,把老少恋的迷情止住了,真实事件的效力就出来了。她给过的短暂温柔,原来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他收获到的启迪和对幸福的困惑绝不是之后选择不去爱了即是死亡的决绝可以取代,而后也凝为了她的love affair。真实事件做底的剧情片就是要有惊无喜的铺开然后给人一击,需要适宜的节奏和基调,情感不够深沉也只是一种遗憾。我也会有想亲Emma Thompson的时候,而原来娇滴滴式羸弱的Fionn才是颜值最高。

50分钟前
  • 大洋洲
  • 推荐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54分钟前
  • Linden
  • 力荐

比较平淡 女法官和丈夫之间虽然加了情节但在最后转变上还是不太叫人信服 敦刻尔克男主演得不错

55分钟前
  • mideastsptfir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