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儿

战争片中国大陆1949

主演:张铮,岳慎,柏李

导演:凌子风,翟强

 剧照

中华女儿 剧照 NO.1中华女儿 剧照 NO.2中华女儿 剧照 NO.3中华女儿 剧照 NO.4中华女儿 剧照 NO.5中华女儿 剧照 NO.6中华女儿 剧照 NO.13中华女儿 剧照 NO.14中华女儿 剧照 NO.15中华女儿 剧照 NO.16中华女儿 剧照 NO.17中华女儿 剧照 NO.18中华女儿 剧照 NO.19中华女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5:22

详细剧情

剧情简介:  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影展自由斗争奖。凌子风导演的抗日电影,由张铮、岳慎主演。描述在1936年的东北,年轻寡妇胡秀芝为夫报仇,参加了抗日联军,被锻炼成一名刚强的战士。在一次完成炸毁敌军列车的任务后,为牵制敌人而把他们吸引到牡丹江畔,指导员冷云不幸牺牲。在日军重重围困下,弹尽粮绝的胡秀芝和她的七个姊妹视死如归,背起冷云的尸体一齐沉没在牡丹江中。

 长篇影评

 1 ) 中华女儿

豆瓣最不好的一点就是:短评的字数限制的太少,只能写成影评。但把短评当作影评,也不大正规。

此片短评: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颇为相似。白桦树林里的战斗,女英雄的故事,最后载入史册。但苏联这部电影对人物的描写很深入,中国就只为了革命宣传,为政治服务,对人物的表现过于廉价。胡秀之崛起的动机是闪回指导员的鼓励,这个处理太过低劣。为影片的评为大打折扣。不要人物画面,只出现指导员们激励她的声音,也要比上则处理方法好太多。

本片的优点还是有的,环境元素与人物的内心活动结合挺好,例如:日军烧毁人民的房屋,女人从火烧房屋旁站了起来,房屋顶上的火一直往下掉,此火象征着女人的怒火。与黑泽明《七武士》里山贼为了夺取农民的利益,火烧房屋,武士们在战火中崛起也着异曲同工之妙。森林里的环境很美,但战争很残酷!波涛汹涌的海浪象征着八个女战士不屈服的决心!

为这场戏的处理鼓掌!镜头的画面先是局限在挂在棍子上的烧水壶,指导员的声音先入场,之后镜头慢慢打开,战士们都围坐在一起商量作战对策。这是《电影作为艺术》中提摩盛科的“扩大“蒙太奇。即是先走细节,再展示全景。(看的时候,还以为是旁白,先懵逼几秒......结果不是,而是指导员的画外音啊)

指导员与丈夫在小树旁商谈作战计划时,看得出创作者想用长镜头,但到了树叶要挡住镜头时,就义无反顾的切换了,但之后的镜头也跟了两人很久。可能当时创作者不知道如何把不是长镜头的长镜头连接的天衣无缝。现在就办的到。或者当时就用树叶挡黑在进行衔接即可。 长镜头的功能是为了表现人和事,不是为了卖弄技巧。但是在谈话中运用长镜头,是为了让观众专注于对话内容吗?因为如果切换的话会影响观众的注意力。

 2 ) 有遗憾,为后人再拍本题材提供经验

本片由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出品。根据东北抗日联军 “八女投江”的真人真事改编。

点评:限于当年的创作拍摄条件,这部影片现在看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制作等各方面,显然都还是比较简单粗浅的。字幕介绍历史的段落,采用了当时社会的纪录片画面,具有比较强烈的时代气息。但进入故事情节之后,其节奏过于缓慢,场景画面的调度缺乏有机关联,人物语言很不协调,大概是因为演员的关系,有的人物语速极慢,与二三十代上海都市老电影中贵族小姐们的声音颇为相似。而有的人物则属于正常生活中常见的东北人说话口气。比如于洋扮演的炸桥战士张勇,就基本是生活中的语速,而指导员冷云以及大队长等,就是那种“极慢”式表现。编剧方面,将生活原型中的八位女抗联战士年龄普遍加大,或许是为了剧情的需要。但不知为何要将主人公冷云处理成投江之前就已经牺牲,让胡秀芝背着她的遗体与另几位女战士走入江水中。而历史资料记载的,是冷云带领那几位姐妹,尤其是抱着年仅13岁的最小战士一起投入江中,那场面应当更加能够感人肺腑。可惜,创作者舍去生活真实,反倒使影片平淡了很多……

当然,影片留下一些遗憾,为后人再度拍摄同一题材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短评

非常讽刺的一部片,选择东北抗日这一历史背景,演员没一个是东北口音,队长的表演也太差了,台词好像不是说出来的是念出来的,唯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镜头出有多处隐喻,影片不时切入一些中国大好河山、奔腾的瀑布,寓意中华儿女生生不息,革命势头越来越旺盛,此片是十七年电影的精华。

6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推荐

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

10分钟前
  • 园游会永不打烊
  • 还行

就算它表演再烂台词再次打光再差,都不会是一部令人讨厌的作品,因为观者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的诚心。纪实风格的选择,完整而政治的叙事。国歌从此片诞生。

12分钟前
  • mOco
  • 还行

你看,新中国刚成立就有人拍女权片了不是。和沈西苓那部《中华儿女》几乎同名,一度弄混淆。

15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Karlovy Vary

20分钟前
  • ZZzZ
  • 还行

第三代,战争片开头传统先把老蒋的罪名顶起来,结尾太假了,敌人的枪往哪打呢,还有时间讲那么大段台词

21分钟前
  • 追光逐影
  • 很差

最大特点纪实性/纪录方法拍摄,原始森林取景,造型意识强,构图、光照、气氛渲染都较为考究。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自由斗争奖。八女视死如归,尸沉滚滚江水中

2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凌子风对于主旋律题材的处理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24分钟前
  • summer echo
  • 还行

1开场十分钟的多个呼喊脸庞的惊悚特写和烧房子的惨烈状态。2朝鲜汉族一家亲!3三十七分的字幕后,一份份报纸进入银幕的节奏和国歌的鼓点匹配。4建国一个月后的影片,如果说现在手撕鬼子太过夸张,那那时就已经把国和日两部分弱智化,这不能怪wg。政策宣传片,说教片。但我相信这是真情实感的。5建国前后的片子,横摇,以人物情绪为核心的推拉镜头好多好多。6快睡着的时候出现了 八女投江的段落,悲壮的音乐+坚定的眼神+叠化特效重现女兵面孔=情绪渲染到极致。淡化情节为的是宣传和鼓动。7结尾眼前一亮,跳脱第一叙事时空。8革命乐观精神的展现本以为到达了极致,但才发现这是一个开始。很多森林里的摄影。

29分钟前
  • 00:37
  • 推荐

东北电影制片厂 电影考研名词解释 1949 纪实风格 政治色彩浓郁 反复出现的表现角色情绪和心理感受的推拉镜头 不过台词太差 版本已经模糊不清影响观感 有意淡化叙事的效果一般 祖国山河的出现象征共产党员信念的坚定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志 叠印出现战死女兵的脸 最后以参观纪念堂结束 另外国歌出现是在1935《风云儿女》并非此部1949《中华女儿》,纠正楼上。

34分钟前
  • N..
  • 还行

国歌诶。。

36分钟前
  • 碧水寒山夺命鸟
  • 还行

表演做作制作粗糙,唯一称道的是山林摄影纪实质感。

41分钟前
  • 小心
  • 还行

根据八女投江的史诗改编,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不作俘虏的精神,在这个身体至上的时代缺席了。火烧民屋,据说是实景“搬演”,野地采蘑菇、打野猪、跳朝鲜舞,都很有民族志感觉,36min配曲竟是“国歌”,56min是国际歌,都是未被完全符号化的进行时的曲子,也许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如此朴素、自然地表达这些镜头,在叙事上是由小叙事一点点堆积起来的,也使影片具有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双重性,尤其是时隔70年再看,记录的属性更加不可替代。

42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八女投江

43分钟前
  • 阴阳乌托邦
  • 力荐

已經可以看出日後批蘇聯小說《黎明》的苗頭。

47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草创之初的东影用最简陋的设备还原了东北抗联的战斗生活。日寇的屠刀和铁蹄之下,侥幸活命的老百姓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加入抗联,拿起武器抗击侵略者。这不是叙事,这是历史的真实。抗联生活之艰苦现代人大多数都捱不住,缺医少药,没有粮食只能白水煮蘑菇野菜树皮,一碗热气腾腾的高粱米饭就是最无上美食,没有鞋只能光脚,恐怖的冬天就要来临。。。还能说什么呢。烈士永生,英雄永生!

49分钟前
  • 银翘解毒丸
  • 力荐

整体上还是一个宣传片,但几处空镜(例如空旷破败的村庄)用得实在不错,颇有一种冷峻感。将视角对准抗战中奋勇坚韧的女性,真的非常先进又有价值。最后结局好悲壮,她们被定格在了画上,大家缅怀她们。

54分钟前
  • 跳出框的鱼
  • 推荐

形式:1.淡化戏剧性冲突,追求纪实风格。以事件串联,采蘑菇,打野猪,跳民族舞等2.在大自然实景拍摄,具有纪实性 3.以大好山河,寓意战士们守卫家园的决心。寓情于景,结尾八女投河,滚滚江水象征妇女战士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内容:1.抗日题材,故事取材自八女投江。歌颂中华儿女同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誓死不屈的伟大斗

58分钟前
  • passing
  • 力荐

技术层面真是差强人意,当然战争刚刚结束,在余烬当中拍出这样一部片子已经是不易了。战斗段落的紧张激烈和日常生活的欢乐交替,张弛有度。八女投江的高潮戏场面不大但是非常壮阔,象征性很浓。

1小时前
  • 鬼腳七
  • 还行

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1小时前
  • 猫跟你都想了解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