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1990)

大陆剧中国大陆1990

主演:张凯丽,李雪健,孙松,黄梅莹,郑乾龙

导演:鲁晓威

 剧照

渴望(1990) 剧照 NO.1渴望(1990) 剧照 NO.2渴望(1990) 剧照 NO.3渴望(1990) 剧照 NO.4渴望(1990) 剧照 NO.5渴望(1990) 剧照 NO.6渴望(1990) 剧照 NO.13渴望(1990) 剧照 NO.14渴望(1990) 剧照 NO.15渴望(1990) 剧照 NO.16渴望(1990) 剧照 NO.17渴望(1990) 剧照 NO.18渴望(1990) 剧照 NO.19渴望(199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1:38

详细剧情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民渐渐从十年动乱的灾难中复苏,正开始展望充满希望和幸福的新生活。在北京的一条胡同中,居住着一户普通人家,心直口快的刘母(韩影 饰)含辛茹苦拉扯两个女儿长大。长女慧芳(张凯丽 饰)善良孝顺,她喜欢上了同工厂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王沪生(孙松 饰),于是不顾母亲的反对与之结为夫妻。婚后的生活磕磕绊绊,不同家庭和文化背景让夫妻俩的相处充满芥蒂,慧芳收养了一名弃婴,取名小芳,同厂爱慕她的宋大成则尽心帮助刘家打理一切。  平凡人物的一生虽然充满磨难与考验,但是刘慧芳的经历让我们相信:好人一生平安。

 长篇影评

 1 ) 透心凉的《渴望》

                      无需多言:

    该说的都被说过了,本已无需多言。
    但他们说来说去都在怀旧,在怅惘,在狠狠抒发今昔之叹。
    在往日的真情淳朴中泪洒今日的人间冷暖;
    在昨日的影像再现中感叹今夕的物是人非;
    在旧日的生活点滴中痛批眼下的浮躁喧哗;
    在昔日的花开花落中寻觅当今的春夏秋冬。
    或用煽情话语重述开场序幕画面。
    或摘录两首主题歌中动人心扉的经典歌词。
    或回味童年似懂非懂的表面观剧感受。
    或追忆奶奶、毛线、熊猫牌、水龙头、胡同……的寻常琐屑。
    其实大可不必。
    生活没有那么惨,今昔也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到底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
    要我说,世上本无戏。
    只有生活。

                      完整看完:

    家中不能上网,寒假带回家的“本儿”就成了大型MP5,遍观D、E、F盘,发现D盘中两年前下载的《渴望》从下完那天起就没动过。
    于是趁此良机打算完整看它一回,一来打发时间,二来完成心愿。
    以每日10集的速度,用了五天将其看完。
    以后或许再也没有机会再完整地看一遍了。
                   
                       心中所感:

    看完后心中真的很难受。
    也许此刻的我不该看,应留到中年以后再看。
    也许这部剧过了那个90年代后,就不该再被翻找出来看。
    可是,我已经看了,而且剧中人物已在我脑海中了,挥之不去。
    童年时,这部剧只给我留下罗岗的一副脚镣的映像,那时的我几乎是没有理解力的。
    如今依然涉世未深,而这部剧此刻却给了我一种对婚姻和家庭的恐惧。

                      一点期盼:
        
    但是,该剧真的就是简单的塑造一个贤妻良母的道德标杆,抒发文革后、改革初人们对真诚生活的渴望,倡导人间真情关爱那么简单吗?
    不会吧。
    任何文艺作品,细细推敲总会发现表层意思之外的深刻内涵,有时候深层意义会令人震惊到怀疑它们是否出自同一作品。
    记得豆瓣上有篇评论《山楂树之恋》的文章,通过种种细节推导出该影片是在揭露一场矿物辐射案,揭露了一场社会对青年的谋杀!
    分析得特别好,让你读后忍不住会立刻按照文章说的去重新观看片中细节。重观后,毛骨悚然,真的像文中说的那样耶!你会看到你原先从未注意的东西,看到你注意了但是没有深究的东西,看到你深究了但是从来没有将所有细节前前后后连起来想得东西。
    就怕将细节连起来想啊!
    那么,《渴望》是不是有深藏的秘密呢?
    我想肯定有高手能给揭秘。
    这是我的一点期盼。
    我想肯定有人能够。
    或许当年该剧刚刚播出时就有人发现了,只是当时电脑网络不够流行,致使那些闪光的观点未能面向大众。
    这是一件复杂的工作。
    我只看过一遍,提不出什么新鲜看法。
    而揭秘这东西需要反复地研究、斟酌。剧中每个细节都可能暗藏玄机,或是一个眼神,或是一句不经意的台词,或是画面非中心位置的人物表情,或是布景中不起眼的摆设。至少得将原作看上个十多遍吧。太难了,分析一部电影还行,钻研一部剧的话,太难了。
    可惜这部剧已不能持续热门,致使“有才之人”忙着穿越去了。哎!无论当时的《渴望》怎么“万人空巷”,也赶不上每年寒暑假必播的老版《西游记》啊。
    而且视频网站上的《渴望》已做了删节,这也增加了探索的难度。
    可不得不说的是,剧中好多事情没有交代完,尤其是结尾。
    有一点不知你看明白没,刘慧芳其实没有那么好。(仔细想想)
    再一个,有网友说,要是当初刘慧芳和宋大成结婚就好了,你觉得呢?
    恐怕未必吧。
    期盼高人拨云见雾!

PS:

    常有演员演完某剧后大受影响的例子。
    老版《红楼梦》中的很多演员受片子影响,很多都改变了日后的人生(有专门的帖)。此为经典案例。
    那么想问,张凯丽老师在演完慧芳后,有没有什么精神上的(我没说神经上的啊)影响呢?恐怕没有吧。坊间的传闻多是她拿着“慧芳”的名头道出走穴。她的“百度百科”介绍我看过,她表示最大的愿望是再演一个好角色。可是,很残忍地说,她的心愿只能是愿望了。

PS2:

    《渴望》和《山楂树之恋》中都有李雪健奥,会不会李老师参加的片子都是暗藏玄机的奥?
                        

 2 ) 记忆里的音符

真的就两三岁那时候,家里还住平房,朦胧中家家户户晚上都在看的电视剧,奶奶天天挂着眼睛捧着毛线球,一边看一边织,嘴里还老犯嘀咕,谁谁谁家怎么了,谁谁谁最讨厌。。。大概十年之后,我发现主题曲很凄凉。。。

 3 ) 残酷天使的行动纲领

五十集的剧情,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度。没有一集的剧情是看完了心里不沉重的。主要人物们没有在任何一集里能够彻底沉浸在幸福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扰和苦难。分手前女友。纠结结婚。结婚。闹离婚。朋友闹离婚闹了又闹。离婚。求复婚。向前女友求复合。前女友考虑复合。领养。生孩子。流产。不孕。难产。经营过失导致坐牢。

近几年看一些国产都市生活剧,主要矛盾一般非常纯粹,就是因为“没钱”。即使有些其他矛盾,通常想来主角们有钱以后也基本能度过难关。这部剧看完的感觉就截然不同。在那个年代朴实的生活里,钱的存在感还远没有像现在这样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主角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又总经历着各式各样的坎坷和沉重呢。

我觉得这部剧在讲两个因素。至少在那个年代,这两个因素就如同如今的“没钱”一样可怕。

一个因素是命运。

命运中有时代的烙印。王沪生一家父亲被打倒,母亲抑郁成疾,姐姐丢孩子,自己成长时过于自卑导致性格扭曲,女友被迫分手。这几条线索作为初始的设定,残酷地奠定了后面贯穿全剧十几年几家人的所有不幸。

命运中又多有意外,还多作为剧情里的重要转折或关键。冬天过河出意外。过马路出意外。做手术出意外好在有惊无险。

我不觉得这些意外是为了把这部剧变成一部狗血剧。在一些流行偶像剧或小说里,时常会有男主角或女主角出意外的段落,以车祸和重病居多。这样的设定是为了给女主角或者男主角一个温馨照顾对方的机会,或者把美好爱情故事变成凄美爱情故事。而这部剧里的年轻人和长辈们,他们成长和生活中经历了形形色色历史的动荡。我想可能是这些动荡让很多人都觉得,作为渺小的个人,自己能对生活和命运的掌控实在是太微乎其微。正因为如此,剧情里的人生中才充满了太多个人无力应对的意外,这些意外或来自于历史上的某些特定时期,或者存在于生活中的若干偶然瞬间。

另一个因素是阶级的差异,以及人们无法忽视阶级差异存在的事实。

刘家和王家不是一个阶级的人,这一点造成了两家人上下鸡犬不宁,也顺带连累宋大成一家遭池鱼之殃。王家大姑子和刘家丈母娘反反复复念念不忘两家人阶级不同身份不同,打心眼里从不觉得这两家人能过到一起去。知识分子阶级住大房子,出门坐小轿车,能一起翻译英文资料,相继去美国留学或生活。工人阶级挤在小院子里,糊纸盒,工场做工,做小买卖,即使有高考作为唯一可见的阶级上升的通道,当前的生活也不允许两姐妹都有条件能考上。

从结局来看,剧情对两个阶级的安排也存在巨大反差。知识分子家庭得到平反,恋爱和家庭可以破镜重圆,下一代能够学习钢琴去美国深造。普通市民们替别人生养了孩子,自己离的离闹的闹,有的蹲过监狱,有的出车祸瘫痪在床。

两个阶级有一个相同之处,男性角色在剧情里更受到宠爱,可能是男性角色比女性角色少的缘故。王沪生有姐姐袒护,妻子忍让,前女友不离不弃。罗冈成名之后获得了女学生的拥戴,与两位女主角都有过组成家庭的可能。同样是工人阶级优秀青年的代表,作为男性的宋大成的受欢迎度与作为女性的刘慧芳旗鼓相当,同样吃过不少苦头,他的结局又要比刘慧芳好太多。

这部剧播出的时候我还没几岁。最近找出来看,唯一有记忆的也就是“好人一生平安”的主题曲的旋律了。这次看完了觉得,所有角色他们的确都是好人,即使王沪生也不能算作坏人。他们所渴望的和我们这一代人不同,不是眼前苟且的买房的宿命,也不是远方的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美好愿景,而仅仅是希望能够“一生平安”。这应该算作上一个时代的前辈们被生活赋予的特有的沉重吧。

 4 ) 夸这个片子好的,只因为怀念

九零年文化生活贫乏,这个片子成了经典。现在夸这个片子好的,一定是当年看过这个片子的,带着对当年观影的怀念继续给予如潮好评。但客观的评价这个片子,或者当今新人看这片子,就是部烂片。拖沓冗长,不合情理。一部长剧,看完后回忆起来大致能理出脉络,但这片子,特别是最后十几集,堪称凌乱,王沪生反复的阻拦小芳进门,众人反复的为做手术拉大锯扯大锯,王家老爷子反复撮合王沪生竹心刘慧芳,一锅粥一样。小芳的身世,每个人都从不合适的渠道、不合适的时机得知,然后大家只一两个人间秘而不宣。王沪生被导演刻画的过于龌龊,他有必要无时无刻的不阴阳怪气阻挠小芳进家门、做手术吗。小芳手术,尽要争取无关要紧人呢的意见,刘家存在老太太拦着,强势的王亚茹、当家的王老爷子恳求成天挨训的王沪生松口,完全不合理。那个肖竹新,不清不楚的在王家晃悠的十几年。最狗血的是结局,愣给凑一起了,呕——

 5 ) 爱,止步于渴望

这部剧的悲剧之处在于每个人最初渴望的恋人、家庭、爱最终都没能实现,因为各种原因落空。门当户对的罗岗和王亚茹,年轻时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因为文革期间家庭变故女儿丢失,这个结从此没能解开。同样是高知家庭的王沪生和肖竹心,父母都是多年老友,有一段美好的校园恋情,但在家庭变故面前,因各自的选择不同分道扬镳,“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更不用说还未成为夫妻的恋人。很多时候,在发生一些事情之后,我们都无法回到过去的状态或者关系,过去是回不去的,很多东西也只能留在过去,心态变了,选择也不同。

工人阶级出身的宋大成与刘慧芳,多年的邻居,一个是腼腆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哥哥,一个是温柔贤淑的妹妹,他俩身上有很多的相似点,都是善良且追求上进的人,如果组建家庭,生活工作上都是很好的搭档,但是刘慧芳当年因家庭原因中断学业成为工人,没完成学业是她的遗憾,所以她需要一个高知分子弥补自己的遗憾,自然会被吸引。对宋大成只有兄妹感情,即使身边人都觉得她俩在一起是再好不过的结局了。要是一方没什么感觉的话,再多的劝说也是白搭,就算结婚了也不会幸福,心里一直会不甘的。和他不爱的月娟结婚,不甘的宋大成便是真实写照,俩人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王沪生作为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弥补了刘慧芳的遗憾,刘慧芳很会持家照顾人的性格填补了王沪生失去母亲照顾、家庭庇护的孤独时光,两个人只是互相满足了对方的愿望,这是现实逼迫下的选择。本以为两个人的家庭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直走下去,但当王沪生的家庭平反恢复往日的社会地位时,他开始追求自由和爱情,在他们眼中,工人阶级就是小市民,不再是患难夫妻,自私的他早已忘记曾经的曾经的感情。人在每个阶段的需求不一样,当物质不再是问题时,情感需求上升到第一位。

父母无非是希望子女都成立一个好家庭,事业有成。刘大妈希望慧芳选个稳重的好伴侣,先是大成,后时罗岗,但都没能实现。王子涛希望一双儿女成家,可惜没看到,每次伤心之时总是对着老伴的遗像说“要是你活着就好了”,不知子女之间的事情,只希望家庭完整,和和美美,也没能实现。

刘慧芳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心,因的是她无私的爱,唯独没能得到她想要的与知识分子恩爱走完一辈子的愿望。每个人的爱的渴望会实现吗?最后的最后,那些曾经有很多回忆的地方被拆,爱的渴望会像房子一样拆倒重建吗?还是大家会选择新的地方继续新的生活?每个人的命运各部相同,时间会给出答案。

 6 ) 对得起、好人、你

1. 生活化文本VS啰嗦:观影体验像读小说的感觉,对话写的很满,问题就是所有的对话从头到尾都这样,优点是确实很生活,缺点是很啰嗦,中间一度2倍速加快进看的,一边看一边感叹:一拍几十集啰里八嗦的毛病,原来从这第一部就有了,算历史遗产;看到中间忍不住觉得这些絮叨到了无节制的地步,严重怀疑这些对话就是为了凑集数凑出镜时间,比如王沪生三番五次找竹心求结婚,田莉三番五次找王亚茹求和解。

2. 语言本身:风格差异化做的很到位。北京胡同口语四级听说最佳教学材料,我提名本片。最佳选段就是那个来相亲的演员来慧芳家里那段。经典。另外王亚茹普通话很简练,竹心的浙江口音,那个女学生的安徽口音,都好有意思。当然,有些话真的蛮尬的,比如每次见面都要说:你?!

3. 满VS空:前面事无巨细交代这么多这么满,后面结尾居然是开放式,我的内心:为什么啊?我忍了这么多絮絮叨叨和反反复复,为了就是看你的结尾怎么收啊,好气。

4. 换位核心:当你觉得小芳累赘的时候,她的生身父母和亲人却完全不这么想。我觉得这个设置很棒,基本上换位是揭开伪善面孔探讨人性的不二法宝。

5. 悬念设置:观众在上帝视角(一开始就知道小芳就是罗冈王亚茹的孩子),就很期待这些蒙在鼓里的人究竟怎样去扮演他们的角色,人生又怎么展开,这个渴望的心情很强烈,也算是这部剧成功的根本吧。

6. 女性视角:王沪生需要慧芳的时候就结婚,不需要的时候就嫌弃,说是变化,其实本质是一致的,就是从头到尾都只想着自己、没真正爱过慧芳;最终慧芳选择离婚也是本片唯一“女权”一点的地方了,其他的比如月娟流产之后说自己不能生所以男人都肯定嫌弃,大妈说的闺女早晚得找个主、是别人家的人,甚至慧芳所谓的贤惠善良,也有一部分是包揽家务、丧偶式育儿、不能好好复习考大学,包括最后所有人都抹泪的为了照顾小芳辞职,等等,所有细节构建出的,是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社会模样,女性为了家庭,要做出一切可能的牺牲,并且这些牺牲都是好的、被称作善良、被歌颂成美德。本剧又一高频词汇:好人。

7. 家庭教育:这部剧的另一个高频词就是“对得起”了吧,所有对小孩子的教育都是从这个基准点开始的,对得起爸妈,对得起爷爷姥姥,对得起姑姑小姨,搞得好像小孩子生来就是还债的一样,这样的是非观很朴素也很狭隘。另外一点,教育方式也很局限,孩子一不听话就急着打,慧芳也会这样。心疼所有这一代的小孩。

8. 剧情设置的另一些方式:WG结束后王亚茹拒绝小芳和慧芳住到小楼里,拿父亲的健康为理由,感觉真的很生硬。倒不如先把慧芳小芳都接到家里,毕竟这样做也是基本的体面。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设置一些情节和意外,体现出来小芳慧芳和王家的格格不入,最后加上竹心的炸弹,这样剧情会更自然吧。现在剧里呈现的反复都是王亚茹在讲话,我不同意,我不喜欢,我不允许。

9. 历史价值:涉及到WG、改革开放等对个体人生轨迹的改变,感觉现在主流影视作品并没有呈现这些内容,我自己这方面了解也很少,所以这次能从另外一个视角,不是被下放到农村的人,而是从留在城市里的人的视角,去了解当时的故事。另外,剧中服装、发型、家具、音响等的变迁做得蛮细致的,从唱片看到小收音机看到大块头录音机,从麻花小辫看烫卷,从蓝色粗布看到羽绒服西装,蛮过瘾的。

最后:好多外景居然是在北大拍的!也是没想到

 短评

评分虚高,粗糙,人物从概念编造而来,不真实。刘慧芳属于伟光正、高大全的一类,但有点儿缺心眼、拎不清墨墨迹迹,拖拖拉拉,人物总是忙这忙那,端茶倒水,说话总是没说完就被打断,一个跑出去,另一个喊他的名字。类似的定式太多了这样的剧当年万人空巷,足见当时精神生活多么贫乏当然不是一无是处,但别太较真,大概晃儿瞧瞧吧

6分钟前
  • 持尘
  • 还行

鱼找鱼,虾找虾,不匹配的婚姻都是不会幸福的。。

7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还行

以前上小学那会儿家家户户都看的电视剧,那会儿妈妈还在工厂上班,姥姥家还住胡同里,写作文儿,好多同学写以后要做刘慧芳宋大成那样的好人,记得内年的春晚还请的他们剧组上节目。。。这么多年过去了,再看这部戏,才觉得它承载的太多,编剧很有思想和倾向性,人物的性格塑造其实也并不单一。

11分钟前
  • 卤煮猫
  • 推荐

知道什么叫万人空巷吗?1989年冬天的中国内地的周二晚上,街上没人了!

16分钟前
  • pbbcc
  • 力荐

真的是人性的光辉啊,剧里的爸爸简直就是耶稣一样的存在。这剧应该是属于室内情景剧的首发了

18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老妈一辈子最爱!

2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小时候很多人围着电视看,看哭了好多次,现在不敢看了,怕毁了经典形象。

25分钟前
  • 尾生
  • 推荐

我爸和我妈斗嘴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你小时候连《渴望》都没看过还和我聊什么时尚?”

26分钟前
  • 做兔子还是做人
  • 推荐

一部对我的母亲一生影响深远的电视剧。

29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不多说什么。出国那么多年,还是感觉这部电视剧真的是最棒的国剧。太棒了。其实国剧非常优秀。最近这些年精彩经典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希望大家都支持国货啊!

34分钟前
  • saffron.von
  • 力荐

情节不记得了……小学课本上用万人空巷为《渴望》造句

35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推荐

小时候播的,不过太小没印象,应该当时1岁多把,不过主题曲至今有印象

36分钟前
  • 居里夫人的布丁
  • 还行

老妈和老姨貌似挺爱看,记忆中非常长的家庭剧,刘慧芳就是传说最传统的贤妻良母。

37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轰动一时的经典,剧情其实有点婆婆妈妈家长里短,但演员确实发挥出色

38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我靠,这个我太深刻了,我才几岁啊,那时候出门玩,吃晚饭的时候就听见渴望的主题曲,那个NB。

39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还记得看渴望,刚开始用彩电看,后来家里被盗,电视丢了,就用黑白看

41分钟前
  • 找自己
  • 推荐

很经典的剧集,小时候在奶奶家肯定是每集都不错过,虽然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他不一定能看懂,但那感觉我至今都忘不了,实在是太苦涩了,尤其是片尾曲!

44分钟前
  • ★冰凌宫★
  • 推荐

《渴望》监制郑晓龙说,当年《渴望》收视率探顶,无人不看,社会犯罪率都下降了,因为这个事儿,公安部还专门对《渴望》全剧组进行了表彰

4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至今还记得毛阿敏唱的主题曲“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

50分钟前
  • 石头剪刀布0726
  • 推荐

我是刘慧芳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啊 无论是不放弃收养的孩子 和追求自己喜欢的男性不计较他的境遇 只是在这个社会 守护住自己正常的道德感要牺牲的太多

5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