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报告

欧美剧美国2015

主演:斯塔克·桑德斯,劳拉·里根,丹尼尔·伦敦,梅根·古德,维尔摩·瓦尔德拉玛,安德鲁·斯图尔特-琼斯,尼克·扎诺,李丽君

导演:马克·米罗

 剧照

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2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3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4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5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6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3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4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5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6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7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8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9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8 16:45

详细剧情

该剧延续02年同名电影的故事:三位先知中的一位企图过回“正常人”的生活,却不断受到遇见未来的干扰。这时先知遇到了一位的女侦探,受到的却是来自过去的骚扰...这俩人一前一后,或许可以给先知的新生活带来一线转机。

 长篇影评

 1 ) 情节还是不错的

影片的故事框架来自疯狂作家菲利普·K·迪克1956年出版的一个短篇,其寓意简直像是为911后的美国人度身定作的,即“为了人身安全,你愿意放弃多少个人的自由和隐私?
”在当今世界,为了乘坐飞机,我们可以接受搜身等检查;但乘坐地铁你愿不愿意接受身份核实?影片假设,50年后的华盛顿特区市民愿意接受无时无刻的身份检查,当然不是由活人来搜身,而是借助科技手段。
当你能预知即将发生什么事情时,你的行为是否会改变“命中注定”的结局?

说到故事的发展,那可谓是一波n折。
在看电影时,你会以为推理到了真相:一是认为根本没有人设局(正好设局这个说法沉溺了很长一段时间),二是断定Anderton要杀的人就是他的弒子仇人。

没过多久 脸被打得啪啪响,我所认为的“真相”,背后的基础竟是谎言!大幕拉开,又一层大幕,这才看得爽。Anderton在为自己的清白推理奋斗,在一次一次的奇观冲击下,我们也在真相的迷雾中摸索。幕布拉开,终极恶人终于揭晓,影片进入令人紧张激动的高潮阶段。在一层一层的抽丝剥茧下,在一次一次的背腹受敌中,我们为所有正义的人紧捏一把汗。而当真相揭晓,善恶有报,但贯穿影片,悬而未解的谜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与期待中。不仅“真相”背后是谎言,整个预防犯罪局,整个体系,整个安宁祥和的乌托邦,都是建立在一个不自由的“谎言”上。不得不让人想起康德对于“自由意志”的呐喊(Agatha:“我厌倦了未来”),以及《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Harvey Dent谎言揭穿导致的动乱。“真相”与“谎言”,在故事内、电影全局中都形成了巧妙的互文。

然而,该片本来就不是以画面取胜的。甚至,斯导最近迷上了朦胧美,画面颗粒感在影院看起来非常强烈,而且故意削减色彩饱和度,令本片呈灰暗青冷基调

其实,本片重点在于悬疑/惊竦因素,个人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尤以科林法雷尔同学的角色设定颇为精彩,其离奇遭遇实和《洛城机密》中凯文斯帕西同学的角色篦美。

阿汤哥这回显然是矛足了力,也总算让偶看到赶着追自己眼球是怎么实现的,可怎么着都不能让铁石心肠的偶感动,实在是比较遗憾。

 2 ) 个

少数派报告算是逻辑缜密了但还是有些伤
  理念方面:
  1、因为刑法不仅仅惩罚杀人既遂,对被预测的谋杀未遂犯定罪并拘禁是合理且可行的。如果根据预报提供的线索,寻找证据并能够确定嫌犯有杀人意图,那么嫌犯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行凶未遂则成立杀人未遂。故,根据预报定罪有可行性。电影基调认为未实行即不构罪是错误的。结尾处将所有犯人释放是不合适的。
  2、预测系统行之有效。六年间大大减少恶性犯罪发生率。虽然可能被利用而欺骗,但机率相对较低。要知道现实的司法体系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裁判。是不是有可能出错就要全盘抛弃呢。那么法院存在的价值也要打折扣了。
  3、西方人的理念是强调个人自由。东方人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牺牲三个人的自由而确保整个预测系统正常运转似乎是电影所不能容忍的。个人以为自由权和生命权是不可划等号的。三个人的自由权和几千几万可能被拯救的被害者的生命权孰轻孰重呢。
  剧情方面:
  1、老头可以雇佣两名流浪汉甚至更多先后去杀先知的母亲,此举同样可以瞒过系统,且不易暴露。或者可以利用权力暂停预测系统,杀完后再启动。再或者可以将先知母亲永久拘禁起来。总之,在若干方式中他采取了最愚蠢的。
  2、明知主角的妻子发现了他的阴谋,老头没有任何举动而放任她离开营救丈夫,此举非常不智。
  3、主角已被通辑,他的旧眼球居然还能通过预防局保安系统的扫描让人无法理解。主角已被监禁,她的妻子居然还能使用他的旧眼球闯入监狱也十分的匪夷所思。
  4、主角的妻子好大的面子,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主角的旧同事将未经确认的图像发送到新闻发布会的现场。
  5、主角在片中得到了两个黑道朋友的帮助,这两名朋友帮助他的理由十分牵强。一个是因为被抓后进了监狱大学十分感激。一个是因为已经被通辑的主角威胁他身负案底,大哥你都自身难保了,那威胁有啥用啊。
  6、老头为啥要自杀啊?
  7、主角的孩子哪去了?
  8、养花的老太太说有好多吸毒者的孩子都有预测的能力,为啥整个预测局就有三个。你多找几个让大家换换班行不。
  9、你把三孩子送到荒野的一个小木屋还说要发挥他们的兴趣安度余生,这是整啥事啊,让他们三P啊?

 3 ) 完美系统 Vs 管理层舞弊

预防犯罪系统这一完美的构想,当被付诸实践的时候还是难逃破产的命运,终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再完美无暇的系统都要靠人来操控,而人则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因素。也就是说,人的因素是这个系统最致命的瑕疵。即使给系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法则来施行管理,但仍究无法杜绝管理层的舞弊的可能。审计理论中,当识别内控系统无法识别的重大错报及风险时,cpa需考虑其潜在的广泛影响以及管理层舞弊的可能。

制度可以起制御防范作用,但其本身不是无懈可击的,它的弱点和限制反过来可以被利用。就像电影中,预知的未来误当作回想片段而被错误的处理一样,造成内部有权识别预知图象的高层人员在现实中蓄意制造与其相似的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而逃过法网追踪。

预防犯罪系统本身有法理上的瑕疵——一个人还没来得及实施犯罪就被制止,那么他还能被逮捕吗?如果可以被逮捕,是因为他的犯罪意念还是他即将做而还没做的事?

如果不预防制止,他就一定会在几分钟后的“未来”犯罪吗?难道未来就像离弦之箭,没有一个alternate future?

用阻止的武断方式强行掐断“现在”通往“未来”的一条路径未来就被像气泡一样破灭了吗?未来没有消失,只是被另一种可能性演绎。(突然想起博尔赫斯的小说名称——《小径分叉的花园》,未来就是存在无限可能的分岔花园)。

  
C:why would you catch that?

F:it was going fall.

C:but it did’t fall.you caught it.preventing it doesn’t change the fact that it was going to happen.

  
阻止有没有改变之后的事实,取决于未来的发生是否具备必然性(predetermination)。汤帅用地球引力来辩解,是非常强词夺理的逻辑,因为人的犯罪意念不是地球引力苹果落地那么强大的不容置疑—— 一个人一分钟前产生了杀人意念,并不能100%确信之后他会付诸行动。而这个系统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机器,是出于安全保险起见。也就是不管你会不会真的杀人,我先制止你再说。制止本身没有错,但被制止的人因此而锒铛入狱在针筒管里过一辈子就大错特错了。

说到底,预防犯罪系统是以杜绝可能发生有害社会的行为为道德借口,对人的精神自由设定法律疆界。它硬生生的把一道多选题篡改成只有一个错误选项的单选题,尽管这个学生还没有填写答案,但考官已经宣判他答题错误被扣分。

我喜欢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这看起来很随大流。但是能让人感到温暖的东西,我希望来的更多。

 4 ) 解析电影少数派报告

仅就电影剧情分析,小说原著没看过就不说了,有空再看,仅谈谈我对电影的理解
=======================================

在后面的剧情中知道,杀人的房间里同时还有女先知在场。

时间线1.1:【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约翰去杀克劳,克劳被杀。】
这是先知们预测到的可能之一,但是并不是显现出来的影像,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当时女先知就不可能在场,而且因为约翰就是防罪中心的,所以他看到自己杀人是肯定会有所采取措施的,所以时间线1.1是会转变成时间线2.1。

时间线1.2:【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约翰见到克劳最终没杀克劳而选择逮捕克劳】
选择没杀克劳,所以这可能是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

时间线2.1:【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约翰去杀克劳,克劳被杀。】
这是先知们预测到的可能之一,也是最终显现出来的预测影像,影像中有女先知,也有约翰故意杀克劳的影像。

时间线2.2:【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约翰没杀克劳选择逮捕克劳。】
选择没杀克劳,所以这可能是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

时间线3:【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约翰没杀克劳选择逮捕克劳,结果克劳胁迫被杀。】
这是电影真正发生的主线剧情,也可能是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也可能是会显示出来,但是被拉马给操纵掩盖了。

因为约翰会因为知道1.1的未来所以1.1会变成2.1,2.1的影像显示后导致约翰逃跑一系列波折后并带走先知,而进一步的选择之后,2.1的预测最终变成了3.

这一切先知们都是知道的,并在暗中促成一部分条件,导致了整个电影的故事。

========================
时间线2.1的预言

电影00:39:55
克罗:你不杀我。

电影00:41:20
克罗:安德顿,等等!
约翰:再见,克罗。


-------------
时间线3的事实

电影01:47:07
克罗:你不杀我?

电影01:48:38
约翰:再见,克罗。
克罗:安德顿,等等!

两个对话,台词一样,结果都是克罗死了,但是顺序和过程是不一样的。
========================
为什么说约翰的犯罪是预谋犯罪。

主角说过,过去六年里他都在想1.自己的儿子长大后是什么样;2.如何处置那个绑走他孩子的人。

电影1:11分时,约翰老婆对警探说“他很激动”
警探说:“约翰拿着枪看家庭录像,天花板上被他打了个洞”

显然约翰心中充满了愤恨,6年里都会想到如何对付绑匪,这就是蓄意犯罪的预谋前提,然后还缺一个目标,就是被杀的那个克罗,克罗是被老头安排的在约翰到现场后才被发现是绑匪身份(伪),所以这是一起蓄意犯罪+冲动型犯罪的结合体

================================
电影00:34:07
约翰:还不止如此,我发现许多案子都有影像失踪
(说明防罪中心把少数派报告给删除了,导致第二个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被删,其实是老头干的,不能有意见不一致的预测结果,不然就证明了先知的预测的多样性,导致防罪本身不可靠,不确定的话防罪中心就无法可靠的建立,老头想让防罪中心可靠合理的建立起来,就必须删除那个不确定的东西,如果预测目标对象在未来的事件中第二个结果是没有杀人,那么这个没有杀人的结果预测影像就被删除了,防罪中心默认这个目标是一定杀了人的,所以前去逮捕目标。所以这个系统可能冤枉过无辜的人。

电影00:59:51
老太太:偶尔他们也会意见相左。大多数时候,三个先知看到的都是一样,偶尔,其中之一会不同。
约翰:我为什么不知道这些。
老太太:因为这些关键报告都被毁了。
约翰:为什么?
老太太:犯罪预防中心想继续运作,就不能让人觉得不可靠,司法系统容不得丝毫怀疑,尽管合理,却仍旧是怀疑。
约翰:你是说我冤枉过人?
老太太:我只是说那些被控谋杀罪名的人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约翰:伯吉斯知道关键报告的事吗?
老太太:我跟拉玛开过玩笑,我们是防罪中心的父母,父母眼中的孩子总是完美的。
老太太:拉马当然知道,但当时我们两人觉得无伤大雅。
约翰:对你来说无伤大雅,但假如我冤枉过无辜的人呢?如果国人知道,那么这套系统就会崩溃。
老太太:三人中最有天赋的那个拥有少数派报告


说明这个系统被设计成,女先知与双胞胎意见相左的时候,会删除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不杀人影像),会只显示第一种报告(杀人影像)女先知是三人中能力最强的但是为什么系统不采取女先知的预测结果而是采取双胞胎的呢,之前说过这个系统不稳定,当一个杀人影像出现后(女先知预知第二个可能出现的未来结果:目标没杀人),说明这个结果多样性,系统不可靠,说明这个这个结果虽然可能会没杀人,但是为了掩盖不可靠性,所以系统被设计成只要是目标出现,只显示杀人的预测结果,无视没杀人的预测结果。女先知是系统中能力最强的,也是能预测到未来可能性最多最远最深最广,双胞胎是辅助,女先知是关键。女先知与双胞胎共同完成预言,但是女先知可能会给出第二种预言,所以系统无视第二种。这个系统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

==========================


先知劝约翰的目的是不让约翰故意杀克罗,这样就能触发克劳胁迫约翰自杀的剧情了。
约翰不是故意杀克劳的,所以事实不是时间线2.1所展现的那样,所以这套防罪系统是不可靠的,但是其他人不知道真相,约翰被囚禁,拉马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在电影01:58:54处女先知太淡定了,女先知并没有提前告诉约翰警察来抓他了,而是到了最后一刻逃不掉的时候才告诉他快逃,并且在02:00:43处,女先知依然非常淡定非常淡定,仿佛这一切女先知都了如指掌,想必女先知是在预知未来中看到了后面拉马会被当众揭发,约翰的前妻会救约翰这些事情的。之所以这么淡定让约翰被捕就是为了之后的揭发。

合理的解释就是,先知会选择性的显示出她所能预测到的所有个可能发生的未来之一。但是先知能预测的未来是随条件变动而变化的,预测的影像却是固定的,但是未来还是会变化,所以还有很多可能。
电影01:35:48开始,雨伞、气球、女路人、下雨.....先知这一系列的预言说明这一切她都已经看到且计算好了。
电影01:57:09表明,先知能预测各种不同的可能所造成的未来结果,先知对约翰和前妻所描述的正是另一个可能会发生的时间线。

电影的这一切女先知都知道,女先知只用去触发未来的条件就OK了,女先知想要自由,所以触发了约翰这个条件,接连触发之后的所有条件,所以导致了一系列后面的故事,最终先知们得到自由,这一点女先知也预测到了。

 5 ) 电影、小说版本分析

如果预知了未来因而改变它,我如何还能宣称已然预知未来?
举例来说,我倘若经过某种方式,得知在待会儿我出门为了肚子打算的时候,会在经过街边的档口被一架史坦威平台钢琴自五楼掉下来砸成肉泥,于是决定今天晚上就自个儿煮碗泡面顺便在里头打两个蛋解决一餐——虽然略嫌寒酸,但不会遇上从天而降的平台钢琴。因为我知道出门会有意外,所以我不出门;因为我不出门,所以意外没有发生。但,如果这个意外没有发生,我如何预测得到?
《少数派报告》故事的主干,其实就源于这么一个矛盾情境。
姑且不论斯皮尔伯格在人物设定上对于菲利浦·迪克原著小说所做的更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及电影版本,说的都是在近未来的社会里,有个预防犯罪的机构。这个机构利用了三个具有预知能力、但心智发展有点问题的异人为基础,依他们所预知的内容得知某人在某时于某地将犯下刑案,于是就能够提前将此人逮捕,防止刑案真正发生。因尚未犯下的罪行逮捕公民此事是否合理暂且不论,城市里趋近于零的犯罪率其实已然替这套系统提供了最佳的背书。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一般公民并不会知道未来如何,所以这些预言异人的预卜结果都是正确的,就如同我并不知道头项上会掉下一台平台钢琴所以还是出门吃饭结果发生意外一样;但如果这些未来式的罪犯知道了自己将会犯罪,那么,他们还会决定犯案吗?
故事里的主角就面对了这么一个状况。
预防犯罪机构的核心份子,就发现自己将会在若干天之后,杀害一个同自己素未谋面的人。审判者在刹那之间成为受审人,于是我们有机会同主角开始检视整个所谓“完美的预防犯罪系统”,看看这个系统是否真的如此值得信赖?三份预言报告是否总是明白地指出同一件发生在未来的刑案?三个预视未来的先知异人是否总是做着相同的噩梦?
倘若不是,那我们该如何看待预言报告里的相对少数?
在电影和小说中,三份预视报告中都有一份提及,主角不会杀人;这份少数报告,究竟有没有它存在的价值?三份预言报里的多数,当真就代表了肯定发生的现实;而代表少数的那份报告,就一定是错误的预视结果?关于这个问题,斯皮尔伯格与菲利浦·迪克采取了完全不同叙事焦点,于是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先来瞧瞧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版本。
少数报告是三个预知者中最重要的、居领导地位的那人所预见的未来。于是主角设法劫走了这个预知者,希望利用她提出这份少数报告来为自己翻案。斯皮尔伯格在故事里掺入大量与亲情有关的元素:主角之所以全心投入预防犯罪的工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数年之前被绑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预视者之所以获得预知能力,是因其上一代的药瘾所致,而关键预知者一再重覆的噩梦,则与自己母亲被弑的案件有关。这些亲情元素在剧中纠葛成一团,最后在结局揭晓之后,斯皮尔伯格进一步否定了这样的系统,甚至替三个预知者安排了幸福平静的生活模式。
再看看迪克的小说情节。
三份报告虽然有两份的结果相同,但事实上每一份都是少数报告——结果相同并不代表过程相同,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这三份报告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迪克的焦点集中在我们之前提及的矛盾:如果主角知道了自己未来的罪行,是否还会照着预言犯案?第一份报告里的主角将会杀人,而第二份预言报告将主角得知第一份报告结果一事纳入考虑,于是得出了主角打算不照第一份报告的结果行事、将不会犯案的决定。在这两份报告之后,故事的主角已经在种种情节之中得知了被害者的身份等等原来所不明白的资讯,于是最后做出杀人的决定。也就是说,最初及最末的两份报告虽然结果相同,但通往这个结局时点的过程却不一样。迪克虽然提及了政治权力的倾轧、中年危机及夫妻感情的猜忌,但并未花费太多力气在这些问题的描写上头;他甚至不质疑这个系统,只是聚焦在这个矛盾的特例上头。
在斯皮尔伯格的手里,菲利浦·迪克惯写的脏乱、拥塞、混乱型式近未来,自然不可能呈现如同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那种潮湿沉闷场景,或者保罗·范赫文的《全面回忆》里那种工业单调都市,是故,这不但不是我在意的重点,事实上我还得承认,斯皮尔伯格使用偏蓝灰色清冷色调还蛮对我脾胃的。而他一向被批评的太过商业手法或者太过滥情表现,我都觉得无所谓,甚至连最后童话般的结局场面,我也能勉强忍受,但是似乎他并没有把题目“Minority Report”处理好。
读迪克的小说就会发现,在并不算长的故事走到结局时,迪克回到了“预知报告里的少数”以及“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这两个主题头来。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答案是肯定的;于是这个变数再度回头影响预知报告,三份预知报告其实各自加入了不同的参考值,每一份都是题目所谓的“少数报告”。而在电影剧情推衍的进程之中,斯皮尔伯格以“少数报告其实出自最关键者之口”的方式处理原来迪克故事的情节,再让预防犯罪系统的准确度一次比一次松动,最后否定整个系统——如此动作虽大,却让我有点无法满足。
因为我老会想到一些缺漏。
比如说:为什么明明知道有某个预知者最关键,但却轻易地舍弃其报告?如果预知者的能力有高有低,那么也许他们提出来的预言份量就各有轻重,遇到三份预知报告内容不同时,是否简单地取其大者即可?虽然概数原则如此,但这事儿可同某人是否得在牢里过下半辈子有关,如何能够轻率为之?虽然用了别人的骨架再加进自己擅长的部份,但在经营自身专长情节之余,似乎反而没把原来的故事讲得完全。简而言之,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的故事结构有缺陷,收尾也没给一个完整的交代。
但话说回来,电影或者小说创作,是否一定要替人性啦、宿命啦、社会结构等等提出最佳的定义?
我相信,用太大的帽子扣在创作品头上,都可能是不公平的;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最要紧——亦即,我的满足与否,其实在于故事是否被完整的说出来。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里,迪克不提系统是否正确,只提出会产生矛盾的特例,这种作法似乎比较谨慎负责;而斯皮尔伯格一举推翻了整个系统,我们不知道这系统之前到底有过多少误判的可能?是否有可能在特例之外,这个系统真如影片刚开始时宣称的那么完美?把系统否定了之后,原来的那些罪犯如何处理?这些疑问让我在步出电影院的时候,不得不替这个故事可惜了起来,觉得银幕里的那个世界似乎在我爽完了就走之后还留下太多烂帐没有处理。
是的。这是商业电影似乎很难逃脱的命运。
但我相信,不要给不负责任的结果,故事还是能够找到一个结局能够符合商业电影的市场考量层面、甚至令更多人满意的。

 6 ) 先知系统被废止的真正原因:解读大BOSS是怎么陷害约翰的

最近刚补完了这部电影,悬念和节奏都控制的很好,直到最后才揭露真正的黑手。很多人似乎没理解拉马是怎么陷害约翰的。大家认为拉马无法控制先知系统和约翰的行为,他怎么能让约翰去杀人呢?其实拉马是应用了先知系统被很多人忽视的一个规则,这个规则也是系统被废止的真正原因。

先阐明系统的两个规则:

1、一旦发生预测,不论过程如何变化,嫌犯一定会去杀被害人。

2、知道预测的人有能力去改变未来。

这两个规则拉马是知道的。也就是说,拉马设计时并不需要考虑约翰是否逃跑,他只需要构思一个陷阱,比如用匿名信引诱约翰去旅馆和被害人碰面。而在他设计好这个陷阱时,先知系统就会自动预测。此时无论约翰是否逃跑,在规则1的作用下,即使事情发展和拉马设计的不一样,约翰和被害人最终也会碰面。如果他不逃跑被逮捕,那么拉马陷害除约翰的目的也能达到。

这里的先后顺序是这样:

一、拉马设计陷害约翰(设计过程不重要)。

二、先知系统发生预测,规则1生效。不论约翰是否按照拉马的设计行动,他最终都会去杀被害人。

三、接下来有多个可能性:

(1)、约翰没有看到先知系统的预测就被拉马引诱到旅馆和受害人见面。结果是不论约翰杀死受害人还是被其他人阻止,他最终都会被逮捕。

(2)、约翰看到先知系统的预测,不逃跑或逃跑过程中被抓,结果也是被逮捕。

(3)、约翰看到先知系统的预测,成功逃跑且直到案发时间都没有被抓到。此时规则1发动,约翰必定在预定时间和受害人见面。

上述几种情况不论哪一种发生,最后拉马都能达到排除约翰的目的。

四、约翰和受害人见面,此时规则2发动,即看过预测的人有可能改变未来,所以约翰没在预定时间杀被害人。er最后拉马没有杀约翰也是规则2在起作用。

真相就是:先知系统不但有预测功能,还有强制功能!一旦被预测,除非被知道预测的人阻止,否则不论出于主观意愿还是偶然因素,嫌犯最后都会和受害人见面,而且都会试图杀人。

假如先知系统被大幅推广,必然产生两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行为会被预测,这个时候放弃杀人行为的人就会增多,导致无法识别有效识别真正的罪犯。

2、真正的犯罪者利用系统规则1来陷害他人,只要设计一个陷害计划就会被自动预知,之后被陷害者就会被逮捕,幕后黑手则逃脱制裁。

所以说,先知预测的强制性是系统被废止的真正原因。

 短评

斯皮尔伯格又成功商业了一部本可以很好的科幻片。

5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8/10。重温。心灵之眼的元素运用隐喻着科技对意志自由的干预,先知永远是睁着眼睛观看梦里的犯罪图像,再由安德顿用手臂在屏幕表面拖动图像、用食指将破碎的画面重新组合;电子蜘蛛行如鬼魅地爬上每个住户的脸扫描视网膜,做了换眼手术的安德顿也难逃电子搜索,这些眼睛的元素讽刺了人看清真相要仰仗科技的盲目性,为拉玛先搬演谋杀再制造真的谋杀这一假象提供了系统漏洞。片中发明预知系统的博士奶奶不仅透露了少数派报告的存在,还顺应着她培养的一群生命力旺盛的植物,斯皮尔伯格借此说明了生命的冲动和选择都不在人和科技的掌控中,正如FBI菜鸟接住了即将滚落的红球,却无法预测他的命运是被信任的拉玛枪杀,当拉玛的罪证出现的屏幕高高挂在周围身穿燕尾服的宴会客人上,掌控预言者的拉玛(人治和腐败是科技的致命漏洞)也只好接受拥抱死亡的定论。

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好看的科幻片,最经典应该是男主在女主指导下躲避追击的一段,女主可预见的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11分钟前
  • 竹叶卷心
  • 推荐

有科幻,有深度,高水准的商业片,就是先知这个梗用得滥了。

16分钟前
  • 石头星
  • 推荐

还不错,但这个豆瓣剧情简介是谁写的,和真的剧情差了十万八千里·····

18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还以为达到哲学高度 但到最后所谓的少数派报告也没出来过 大导演也会烂尾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有些说不通的漏洞。。。而且控制电脑的那些手法酷炫得有些装b太浮夸。。。。

26分钟前
  • YVE
  • 推荐

改编自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说,《全面回忆》、《银翼杀手》亦是出自其笔下。迪克原著小说经斯皮尔伯格改动后,难逃库布里克《人工智能》被其接手后走向光明的命运,渗入大量亲情描写,最主要的是一举推翻了司法系统的权威性。这依然是一部动作场面精彩、想象力丰富的成功商业电影

28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其实女先知才是真正的策划者,捉奸案在案发很短的一段时间才被预知,为什么男主的杀人案却提前那么多时间被预知了?就是先知故意的,让男主有足够的逃跑时间!而且拉玛只能做到雇人扮演拐走男主儿子的人贩,他又如何确保男主找到他并杀死他?如果没有先知的预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所有的起因都是因为先知给男主看她母亲的被害影像开始的,并一步步引导男主找到假人贩,先知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获得自由,并且她成功了!

32分钟前
  • 良莠
  • 推荐

情节本身就是有反乌托邦的色彩,自然结局大多是反乌托邦成;中间明显有几处风格跟全片不搭调,尤其以John换眼球一段特为突出,减分;对未来生活的细致描写不错,加分;科幻电影最重要的是背景设定和前瞻性,拥有菲利普·K·迪克的原著,本片做到了一部成功科幻电影所需要的一切

3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还是挺吸引人的一个大片~就是觉得好长。。

3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水准很高的商业片,虽然有着不少的逻辑漏洞,但依然很精彩。尤其是他带着预言家躲避追捕时预言家给他的忠告一一应验的那段情节,让我在看时不禁惊呼:太NB了!美国人的想象力着实让人赞叹,国人在短时间内是绝对无法企及的~~

40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好看呐!创意已然匪夷所思,还不乏所有商业片的元素,靓汤还是很帅气的。一次次令人瞠目的情节反转,虽然这设定肯定会有点漏洞存在,不过真的满足了。"I'm tired of seeing the future".

4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对那先知真是受够了,斯皮尔伯格的烂片.

47分钟前
  • 八月槎
  • 还行

三星半,尴尬的分数。逻辑bug实在太明显了,故事立意可讨论性很大。既然未来已知,就无需行动,一切已定;如果偏去改变,如何还说未来已知?从犯罪学上看,犯罪的事实逻辑未发生就逮捕人,这对于讲证据的欧美法典也不符,有性欲不代表就会去强奸吧。。。视觉展现场景想象蛮厉害的。7.4

49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比较有新意的科幻电影,虽然有些细节不太能禁得起推敲,但抛出的概念却发人深省,不失为一部动作场面精彩、想象力丰富的成功商业电影。能改变的都不是过去,能预知的都不是未来。★★★☆

52分钟前
  • Q。
  • 推荐

深刻探讨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一部科幻片,不能从表象去看,如果只看女神的华丽,追捕者们的动作,那这部片子也就是三星。深刻思考未来的社会结构与科技掌握人类一切的悲哀,脑后插管时代的畏惧皆是来源于此。

55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好多年前看的,当年是脑洞非常大的故事,现在来看也仍然有不少可取之处

56分钟前
  • 飞屋环游记
  • 推荐

另一种形式的反乌托邦 当然我在阿汤哥的面前会忘记一切原则标准

57分钟前
  • 请你吃童话
  • 推荐

one of my favorite movies of all time

5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