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二世

欧美剧英国2012

主演:本·卫肖,克蕾曼丝·波西,帕特里克·斯图尔特,詹姆斯·鲍弗,大卫·苏切,大卫·布拉德利,汤姆·休斯,琳赛·邓肯,大卫·莫瑞瑟,罗里·金尼尔

导演:鲁伯特·古尔德

播放地址

 剧照

理查二世 剧照 NO.1理查二世 剧照 NO.2理查二世 剧照 NO.3理查二世 剧照 NO.4理查二世 剧照 NO.5理查二世 剧照 NO.6理查二世 剧照 NO.13理查二世 剧照 NO.14理查二世 剧照 NO.15理查二世 剧照 NO.16理查二世 剧照 NO.17理查二世 剧照 NO.18理查二世 剧照 NO.19理查二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1:41

详细剧情

BBC2历史电视电影系列《空王冠》演绎4部经典莎士比亚作品。这部电视电影作为伦敦文化奥运的重点推荐剧目在2012年6月播出向全世界推行。   本剧是《空心冠》的第一集。理查二世(本·卫肖 Ben Whishaw 饰)虽是英格兰国王,但实权被叔父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把持。另一个叔父格洛斯特公爵托马斯也野心勃勃,企图摄政。理查由此而记恨亲政后对他们进行报复。1397年,托马斯被捕后未及受审就暴死在狱中,公爵头衔被废除。理查驱逐了约翰的长子毛勃莱公爵、以及自己的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罗里·金奈尔 Rory Kinnear 饰),并在1399年约翰去世后没收了兰开斯特家的领地,用没收的钱财充当攻打爱尔兰的军费。亨利以此作为攻打理查的藉口。1399年,在理查远征爱尔兰时举兵拘捕了他,并让国会同意将他废黜,由亨利即位。理查在监牢中囚禁多年,最终被杀害。

 长篇影评

 1 ) 有感

奥兹曼迪亚斯

波西・别希・雪莱(杨绛 译)

我遇见一位来自古国的旅人

他说:有两条巨大的石腿

半掩于沙漠之间

近旁的沙土中,有一张破碎的石脸

抿着嘴,蹙着眉,面孔依旧威严

想那雕刻者,必定深谙其人情感

那神态还留在石头上

而斯人已逝,化作尘烟

看那石座上刻着字句:

吾乃奥兹曼迪亚斯,万王之王

功业盖世,强者折服!

此外空无一物,

废墟四周,黄沙莽莽。

寂静荒凉,伸向远方。

  

 2 ) When I ruled the world

影片情节很简单:理查二世治国无道,辅国伯爵其子名亨利者惨遭放逐,不日,伯爵亡,理查二世收其资产,以供征讨爱尔兰之用。亨利愤而回国,欲讨公道于天地,亨利形迹甚得人心。待理查二世于爱尔兰返国,昔日王土已尽属亨利之手。理查无兵无援,唯祈上帝现神迹以求庇佑,然天命难测,无奈退位,囚于伦敦塔,后中三矢,亡。
成就该影片的是本的演技和莎翁瑰丽的文学工笔,台词句句如诗。开篇说Lets talk of graves, of worms and epitaphs。看过影片过后,我想理查二世的epitaphs墓志铭就应该是“when I ruled the world."
是的,当我为王的时候,衣冠瑰丽,宫舍俨然。
当我为王的时候,万民臣服,高呼圣主。
当我为王的时候,君权神授,无人觊觎。
然而这一切,都无非是当我为王的时候。因为这时,我已不是王。
很多年前看电视,早不记得是什么片子,里面有一个镜头是我党在开大会,主持人对着后排的一个同志说,“老溥,你来发表一下看法。”这里的老溥,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当时就觉得这是何等的悲哀啊,曾经哪里有你叫我老溥的份,我是整个天下的王!
亡国也好,退位也罢,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而理查二世更像一个神经质、脆弱的孩子,孱弱的身姿,俊秀的容貌和澄澈的眼神。这一切都提高了我对其爱慕奢华、喜怒无常、残暴不公的的忍耐度。所以,对于理查二世,同情惋惜多于痛恨。

 3 ) 笔记

Richard II In 1377, Edward III died. His son, the Black Prince, had died the year before, so the English crown passed to Edward's grandson, Richard II. (10岁)

John of Gaunt was the fourth son of Edward III. Like his older brother, the Black Prince, John fought in the Hundred Years' War in France, but he won few victories.摄政

In 1381, John of Gaunt brought in a poll tax, by which everyone paid the same amount, whether they were rich or poor. Riots broke out all over the land. This was the start of a great uprising which became known as the Peasants' Revolt.农民起义

Now the poorest workers saw a chance to win their freedom. In Kent, a craftsman named Wat Tyler began gathering a huge crowd.

When they arrived in London, Tyler's mob ran riot. They set fire to John of Gaunt's palace and killed 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While many of King Richard's advisers panicked, the young King Bravely agreed to meet the rebels and listen to their demands. At Smithfield, the 14-year-old King Richard II came face-to-face with Wat Tyler.

The Lord Mayor of London drew his dagger and stabbed Tyler to death. 农民起义失败,但农民地位有所提高。不列颠的生活逐渐从大瘟疫中苏醒。

这部电视电影作为伦敦文化奥运的重点推荐剧目在2012年6月播出向全世界推行。 本剧是《空心冠》的第一集。理查二世(本·卫肖 Ben Whishaw 饰)虽是英格兰国王,但实权被叔父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把持。另一个叔父格洛斯特公爵托马斯也野心勃勃,企图摄政。理查由此而记恨亲政后对他们进行报复。1397年,托马斯被捕后未及受审就暴死在狱中,公爵头衔被废除。理查驱逐了约翰的长子毛勃莱公爵、以及自己的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罗里·金奈尔 Rory Kinnear 饰),并在1399年约翰去世后没收了兰开斯特家的领地,用没收的钱财充当攻打爱尔兰的军费。亨利以此作为攻打理查的藉口。1399年,在理查远征爱尔兰时举兵拘捕了他,并让国会同意将他废黜,由亨利即位。理查在监牢中囚禁多年,最终被杀害。

 4 ) 相见恨晚的剧集——关于表演和理解的影评

《理查二世》我看过原著和梁实秋的译本,也买了下周去London 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的话剧票,今天机缘巧合找到这部剧,看完真觉得相见恨晚:宏大的制作,原汁原味的对白,丝丝入扣的表演,绝对对得起这两个小时的时间。

我个人觉得莎士比亚的剧集,从故事的层次和可看性来说,历史剧要好过悲喜剧。看剧本不同于看小说,没有那么多场景描写、心理描写给你一个既定的理解方式,因此每一种演绎都可能是一种对作品的全新理解。这部剧基本上是完全遵从原著而演绎的,因此它呈现的是主创们对《理查二世》的理解。

本维肖饰演的理查二世和罗里金奈儿饰演的亨利四世是一对逊位王和造反上位的王,然而小本的演技真的完爆罗里。电影前半段,小本把理查二世的浑、幼稚、任性完全演出来了,逗猴子是电影里新加的桥段,没有画蛇添足;后半段在威尔士被逼逊位、在威斯敏斯特供认罪状、在温莎地牢死前独白,三段都相当精彩,人物内心剖白在抑扬顿挫、举手投足间表现的非常到位。这位理查王甚至被小本演出了一丢丢的仙气儿和一丢丢的娘,也许不脚踏实地治国的国王多少是有点仙气儿,而茨威格也曾在《断头女王》中描述那位被玛丽女王看不上的苏格兰国王,幼稚无主见,毫无男子汉气概,或许这么想幼稚和娘炮倒也是有点相通的。然而罗里的演技我就真的看不懂了,前半段中规中矩,我觉得是因为蒙冤被驱逐、无故被抄家的身世让他略略显得很隐忍,但是直看到最后,他都一脸隐忍,表演根《黑镜》里那个倒霉PM一个模子,一点起伏都没有,这真的太减分了。

理查二世人物形象鲜明统一,但亨利四世我看原著和看电影给我的理解反差就很大。原著给我的感觉,亨利是个戾气很重、功利心很强的年轻人;他跟毛伯雷的对峙上,先狠狠丢下手套,在比武中毫不示弱,从放逐中千方百计回到英国,集结支持者逼宫,篡位成功还要逼理查说他是自愿让位...所以带着这种预设,罗里的表演让我非常失望,我一直有脑补《都铎王朝》的小乔演这个角色,那种可以和理查王的高傲相对的气概和骄傲。然而电影中演员过分的隐忍的表情,令我失望之余,倒是从另一个层面让我领悟,《理查二世》在戏说历史之余,透露出这么一层深深的“为王者的无奈”。如果没有诺赞波兰,亨利或许没有那么干脆地一步步紧逼理查退位、认罪;电影最后,当叛乱平定之后,众位将叛徒首级狠狠丢在国王面前的贵族大臣,难道不是一种对国王的震慑?如果说误了理查的有他身边的格林、卜希,那亨利身边何尝没有一个野心膨胀的诺赞波兰?

 5 ) 我只是太爱那个小王子一般的国王了

 《虚妄之冠》,破烂熊这个译名翻译的再贴切不过,在人的欲望面前,信仰,忠诚,誓言,通通可以作废,换来的也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随时会被夺走的王冠。
 我知道,理查二世是自作自受,但他的怯懦,他的骄矜,他的阴郁,他的脆弱,他的虚张声势,让人无法不爱他。他就像一个骄傲的小王子,因为太早失去了庇护他的长辈,只能用骄矜来掩盖自己的怯懦,真的是惹得人母性大发,而他最后的悲剧落幕,更是给他大起大落的一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许历史上的理查二世并非如此惹人怜爱,没关系,这不妨碍我永远爱着本·卫肖诠释的那个理查。

 6 ) 空王冠下的傀儡



恢弘壮阔的史诗气度,铿锵有力的宗教乐章,虚妄之冠凌空叫嚣,猜忌罪恶阴影幢幢。是权力,还是镣铐,是蜜糖,还是鸩毒?
每个人在白日心知肚明,在黑夜却偏受鬼魅引诱。
“让我们谈谈坟墓,蛆虫和墓碑,在大地的胸膛上写下悲哀。”那些悲惨国王的下场,全都不得善终。可偏有无尽的小丑前仆后继,甘做空王冠下的傀儡。可笑!可惜!可叹!雪莱诗云:我们整个身外的广阔世界/正像杂沓纷至的傀儡演出/无止无休地从舞台上通过/除了嘲讽/还能意味什么/我在哪里/你/又在哪里?
难以想象空王冠系列竟是BBC拍摄的伦敦奥运宣传片。沉重的题材,隽永的深意,被岁月尘埃埋没的历史,霎时间宛若新生,振聋发聩,与所谓呐喊尖叫的体育显得难以相容,好像在维多利亚时期北方的烟炉安插在恬静的南方,兵戎相接与风花雪月并存。关于本剧一个简单的介绍:三代君王的生死循环,仿佛王冠中的空洞,令人喟叹不已。不过选择重新拍摄理查二世、亨利四世、到亨利五世戛然而止,是一个从冰点到高潮的过渡,显而易见正是弘扬爱国主义的巧妙桥段,但物极必反,丢去紧接着亨利六世已成定局的凄凉,给所有人一个美好期冀。
我开始毫无知识贮备地看空王冠,被纯艺术加工的历史剧,竟然很流畅地一竿子插到底,转眼开始考据癖般地人肉莎士比亚,驻扎英国史堆,泡图书馆,上书店,搜纪录片。多亏平时看英剧时给我一点单薄的底子,但盲点颇多,历史如海,只能有所涉猎,给我点底气去完成这篇准备良久的观后感。
历史转瞬即逝,“入世的明日绝不会雷同于今朝,万古不变的,却唯独只有无常。”无常的王冠,情绪的王冠,凌空叫嚣,阴影幢幢。

沙翁的镜子

 一千个读者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恰恰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的不同光芒。莎翁的那面镜子,只为阅读者提供一个故事的凭借。
文艺复兴时期,这个被嘲笑为“混迹于白鸽群里的乌鸦”的剧作家,用环球剧场的刀刃刺穿了时代的胸膛,为世纪灌输人文与智慧的演出,对人性的探索也随之进入高潮。
历史剧是莎翁早期的作品,正值他的高产期,虽然同属经典,但其知名度远不如他的喜剧和悲剧,甚至是传奇剧。如今书店的印刷量便是个很好的例子,哈姆雷特的命题太高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太凄凉,仲夏夜的梦境太荒唐,以至于只要是莎士比亚精选就是那么几篇,偶然看到理查二世还是英文版,可见如今国人的重视程度。
回归正题,我为什么要强调“莎翁的镜子”,因为他曾主张“镜子说”,即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必然摹仿自然。在《西方文论史纲》中提及这一思想源自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画家是自然的镜子”观点的变化。在莎翁着手历史剧创作之时,伟大的作品便是源自于13到15世纪的英国史实,他的文字起到了镜子的功效,但文学作品并不等同于历史,因为历史往往是铁定的事实,无论你如何思考,它始终是那样的,但文学既然是镜子,光线、角度、新旧程度都会影响一面镜子所起到的作用,故莎翁虽然很重视艺术真实反映自然,但他并没有把艺术真实和自然等同起来,他要求艺术忠实于自然,同时艺术真实高于自然。这也可以让人联想起柏拉图的“影子摹仿论”,“摹仿”只不过是“那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只能是现象外形的再现,根本达不到真实体。所以当我看完四集冗长却华美壮阔的空王冠以及参照名著再与真实历史相比照,出入颇多,过于现实的历史丧失了美感,但真实却是令人可畏的。
我感激通过莎翁的镜子作为一个坐标的原点,可以向四周辐射无限延长的轴线,让我对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双层感悟。就像是奇特的Transi墓穴,一个人拥有的两种相貌。
但我也想再次强调,不要将历史剧当成历史,里面“极端的爱国主义”是高度渲染,甚至于英格兰出兵于法兰西竟是正义之战,查理六世的女儿凯瑟琳嫁于亨利五世会是出于真爱,政治产物往往会被后人美化。
镜子毕竟是镜子,掺杂了个人的偏见的调料后我们大可一笑而过。

理查二世(Richard II):难以捉摸的布偶

当海水无情洗刷去沙滩上的字样,当顽猴守着空空殿堂孑然一身,当王后远离英格兰从此是悲哀的奴隶,理查王不再是王,金雀花王朝风雨飘摇。
波尔多的理查,在莎翁笔下一个并不醒目的名字,却是个极为敏感的政治话题。那个艺术塑造出来的人物,和真实的理查一样多变、易怒、自恋、自怜、神经质。从起初对波林勃洛克与毛勃雷的判决出尔反尔,甚至有失公允,到对老刚特的劝告充耳不闻,没收兰开斯特家族的财产,他已深深刺痛了贵族的心,再坚固的堡垒也有轰然倒塌的一天,更何况在他那仅堪覆顶的王冠之内,坐着一千个谄媚的佞人?
然后,狂风暴雨裹挟着虾兵蟹将翻滚而来,浩浩汤汤。老人和小孩都起来反对的君王,他能苟延残喘到几何?但理查真的有这般令人可憎,不容半点怜悯?不,他的表现似乎还是只个并未长大的孩童。你见他骑着白马还要带只顽猴可笑地攀爬在身上(虽然原著并未提及),从爱尔兰回到祖国天真地向天空挥手致意,在沙滩上反反复复地念念叨叨,时而信心满满,嗔怪自己道:我不是国王吗?醒来。你这懈惰的国王!不要再酣睡了。时而又自怨自艾,称自己就是个凡人,有欲望,品尝悲哀,需要朋友。他的情绪变化无常,毫无主见,最终只会说些冷冰冰的话嘲讽自己:让他们赶快离开这儿,从理查的黑夜踏进波林勃洛克的光明的白昼。他甚至都不想反抗,自命黑暗,就抑郁而死吧。
但理查也拥有孩子般地勇气,就当是无知者无畏,他坚强地站在堡垒上静候敌人的到来,话说得义正言辞,虽然满脸的汗渍,紧张只能在心头作祟。但一个瘦弱的孩子怎么抵挡得了大人的残酷。理查让出皇位时是那么逆来顺受,被亨利王召见只好静静地坐在小白马上被牵进宫殿,当愤怒、羞愧、无助、悲哀一同冲进理查的大脑,他疯疯癫癫地在殿堂之上说了一大堆自我独白,最精彩的莫过于他望着镜子中自己的容貌竟没有一丝变化,“啊,谄媚的镜子!”,好一个谄媚的镜子!他难道真的是昏了头了地以为苦难会给自己的面部增添一道更深的伤痕,不,他是在谩骂四周的乱臣贼子,数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个犹大,好一群叛徒联盟,好一群口蜜腹剑的骗子!可惜很多话多说无益,世界依然在继续运作。
讽刺的是,开始时国王要将理查关进伦敦塔,早在几百年前,“征服者威廉”修建的城堡和监狱之一,是为了有效保证英国叛徒或者他们自己的追随者叛乱的失败,如今可算是黑白颠倒了。要不要再惨一点,我赌莎翁和影片编剧在创作时这样思考过。于是,原著中理查悲哀地被平民用泥土和秽物侮辱,与波林勃洛克骑着巴巴里马的威武骄傲形成鲜明反差。他最终也难逃一死,竟被艾克斯顿一个小小爵士谋杀了。影片中则更是凄凉,被曾经以为是忠心耿耿的奥摩尔公爵刺死,三箭夹杂着鲜血,浇灌英格兰这如花美颜吧。
这便是王冠之争,权力的游戏,理查从头到尾只是个可悲可怜的玩偶,任人欺凌。但历史会是更加地复杂深邃,理查二世的心更是神秘莫测。
虚妄之冠好似深井,别去测量。
1377年,一个串联着过去和将来的节点。在那之前,年轻的黑太子爱德华王子英年早逝,比其父爱德华三世更早地向上帝交托使命。在那之后,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展开了漫长而持久的玫瑰战争,磨损人心。但是,这些我们都尚且不谈,节点自有它存在的深刻意义,正是在这一年,耀眼尊贵的王冠迎来了它新的主人,一个10岁的孩子。为什么是他?这会是天使的眷顾,还是恶魔的圈套?小理查,爱德华三世的孙子,涉世未深,懵懂天真,耍手段、政治斗争、天花乱坠的奉承话他都没品尝过,国王对于他来说充其量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称号,傀儡是刻在他心头永远的恨。理查的叔父冈特的约翰(当时的贵族往往根据出生地作称号)执掌实权。
小国王登基不久,上帝便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黑死病,这是世界上爆发的第二次超严重鼠疫,一场并不平凡的浩劫的开端。由于当时技术和认知的有限,死者开始向活人争抢地盘,人口的增长进程被横刀切断,人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彻底崩溃。但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疾病被开始遏制的后期,幸存者普遍发现自己的地位有所升迁,这是得益于大量位置的空缺。从社会秩序的混乱开始,采邑制度逐渐衰落,大批农奴得到解放,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宗教权威发生动摇,当初求助上帝的无果让人们怀疑神灵的存在。凡此种种,不平稳的种子开始拥有活动的土壤。
由于劳动力的大量短缺,成为农场主竞争对象的农民和苦力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自己的报酬能够有所提高,以此改善生活水平,同时还有一个更为直接和合理的原因——物价飞涨。但他们的主人并不接纳这种极为危险的提议,即使当时大多的农场主已经相当富有。军事方面,对法国作战接连失败,国库空虚,国王理查只能不断加重税收,诱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但出乎意料的是,农民起义在最为富饶的地区(肯特)爆发了。弗罗萨特说:“气象升平,物产丰富的年景是英格兰发生农民暴乱的主要根源。”所以严格来说,这场农民起义并不是由真正的农民领导的,而是那些有一定的财富基础和社会地位的精英所为。他们不满于连年征收的苛捐杂税(人头税是导火线),并且他们有能力去抵抗政府,组成了所谓的新兴阶层,这无疑会得到了贫民的支持。
一名叫瓦特•泰勒的工匠成为了这群暴徒的领袖。这场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越演越烈,理查二世小小年纪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冷静与智慧,他在史密斯菲尔德勇敢地接见了这位领袖,并且对于泰勒提出一切关于平等,要求赔偿的条款予以同意,泰勒从未想过他们可以如此顺利地取得成功,但事实上他提出的要求在当时的社会根本无法实现。可好景不长,泰勒被沃尔沃斯市长和国王的随从当场刺死,暴动的队伍顿时成了群龙无首的一盘散沙,国王理查面对起义军的态度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威武地宣称自己才是他们的国王,而乡野鄙夫永远都是乡野鄙夫!这既表现了理查对于君权神授的捍卫,上帝创造的万物都有各自的位置,等级差别不容逾越,同时也是对争取皇权的宣誓,他不愿永远做受人摆布的傀儡。
伴随贵族有组织地平反叛乱加上国王理查发挥的关键作用,这场社会革命在慢慢平息。逐渐长大的理查在秘密扩大自己的实力,权力之争在此时显得更为激烈。
为了早日亲掌政事,理查笼络内宫和周围的朝臣与国会和贵族相抗衡,同时他也想利用爱尔兰的人力和物力来控制英格兰。但由于他过分依赖自己的权威,这完全触怒了贵族,他们和国会相互联合,其中还组成了著名的“弹劾派勋爵”,成员包括格洛斯特公爵和德比公爵(也就是未来的亨利四世)。国会还指定五名大臣和九名勋爵组成一个委员会,由原来的摄政团成员主持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要求解除国王好友的职务,到最后贵族一致认定需要将其诉诸武力,即使国王理查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却依旧摆脱不了他身为傀儡的耻辱,他身边的追随者一个个皆惨遭厄运,甚至有人被剖腹解肢。更为紧张的是国王理查也差点被废黜,由于贵族两派势力意见不合,暂时保住了他的王位。
这些年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无疑给理查的心灵带来了强大的震撼。他一直是一个过分自信和自恋的国王,这从他喜欢用象征权利的饰物,以及如今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公开展出的威尔顿双联画都可以看出,他一度以为自己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但这些存活于青春期的妄想却一度被打破,那些不守本分而贪婪冷酷的贵族一度在挑战他,理查二世,堂堂一国之君的权威。仇恨如毒蛇一般无法避免地钻进了他的心脏,曾经血的教训让他明白要学会等待时机。
于是,他以超乎常人的忍耐,密谋一个更为高明的复仇和夺权计划。
就在这段平静沉默的时期,理查在爱尔兰秘密组建自己的私人军队,同时采取与法国和解的措施来积累自己的财力,即使这引起了贵族和平民的强烈不满。最重要的是,他在努力培养自己的宫廷势力(就比如任用新官员,收买国会成员),从而确保对国会有绝对控制权,间接捆绑住贵族的手脚。
1397年,理查终于开始出击了,当时人们都早已忘记了贵族对理查随从的血腥报复,如今的下手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
曾经召开“无情议会”审判理查身边的新贵和心腹的贵族相继被绞杀、流放,他疯狂地侵蚀着国会,将君权抬升到无以复加的地位,这恰恰印证了在威尔顿双联画中体现的君权神授思想,画中的小理查和圣母玛利亚以及天使在一起,大家胸前别着理查的象征——白鹿,他认为自己处于圣人之列。虽然自命不凡,如今的复仇计划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他似乎并不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理查的性情开始出乎意料地大变,欲望的野心无止休地膨胀,一个暴君的面目逐渐显露。
难以想象,一个等待多年且深谋远虑的国王竟然愚蠢地抛开了前人几百年的努力,一意孤行地推行专制主义。一个人民期待已久的朋友竟然荒淫无度,夜夜笙箫。虽然此时他已经得到了一切,却愈发地焦虑不安,患得患失。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正如莎翁记载的那样,忠心耿耿的老冈特逝世,他那被流放的儿子亨利在国外却同时得知了两个坏消息,另一个便是理查所犯下的致命的错误,他剥夺了博林布鲁克的继承权,兰开斯特家族的家产被洗劫一空。这不仅逼疯了博林布鲁克,同时也使整个贵族阶层人心惶惶。
值得注意的是,博林布鲁克是一个聪明的政客,他早在流放前便深得人心。在如今的形势之下,兰开斯特家族领地上的人们和以诺森伯兰为首的北方勋爵都愿意支持他造反,当然博林布鲁克狡猾地运用了一个更为合理的理由来掩盖他的野心,他要夺回自己兰开斯特家族的继承权。
理查王或许此时还沉浸在自己不可毁灭的幻想之中,他竟然选择在如此危机重重的境遇下远征爱尔兰,留下镇守祖国的部队却难以抵抗博林布鲁克强大的势力来袭(贵族和平民普遍倾向于其)。当他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匆忙赶回英格兰,发现大局已定,一切都难以挽回。
根据理查反复无常而神经质的性格,他在此时一定进行着疯狂的心理搏斗。正如剧中在沙滩上的场景。一会儿以为天使会派军队拯救英格兰,一会儿又陷入了悲观的宿命论。最终他乔装成牧师的模样默默哭泣,像往常一样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但这一切都已不那么重要,经过艰难的谈判,国王理查放弃了王位。传说理查被关进庞蒂弗拉克特城堡后消失了,但另一种说法是理查在狱中被谋杀,亨利四世将其安葬,以告慰内心的不安。(或许也是对反叛者的警告)
窥看理查二世的一生,不够壮烈,不够精彩,临终犯下的还是典型的教科书式的错误——暴君的下场。有人将他与铁娘子撒切尔作对比,同是人头税惹的祸,同是亲友的背叛。在他们当时各自的时代背景下,都失去了人心,便再难有回天之术。但我们是否能再次回忆一遍剧情和历史,我不想将其作为一个政治话题,谈论独裁者的命运,这明显也是莎士比亚一直想要回避的敏感话题。要知道当时处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有多少人在揣测理查二世是否在影射伊丽莎白女王将来的下场,即使编剧无心但政客有意,他们的命运的确有一部分重合了。
回到金雀花王朝的后期,人民起初拥戴的理查王是否真的值得他们期待。理查前前后后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令人费劲,那个头发蓬松神情诡异的少年,浑身上下充满了诗人般敏感神秘的气息,他的自负和感伤像一首诗,他头顶的圣油就像梦的光晕,他缺乏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具备的理智。感情用事是一个人最大的生理缺陷,何况是一国之君。
戏剧理查二世就像是理查一个人的自我独白,他从未真正地了解过自己,捉摸不定的情绪作祟,他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去摆脱傀儡的耻辱。到头来,空梦一场。
“我曾经消耗时间,现在时间却消耗着我。”他最终彻悟了生命中关键的哲理,恍然发现,自己竟成了时间的布偶。无论曾经多少史学家给这位国王贴上多少标签,在我眼里,他输于权利的争夺,败于时间的消耗,性格是他致命的弱点,却是我同情于他的重要原因。
理查像一只难以捉摸的布偶,但谁又敢说自己不是欲望和时间的布偶,谁敢像伊丽莎白那样坦然地说:我就是理查二世,你不知道吗?我们活着的时候受制于太多,偏转地太快,我们难道真的了解自己吗?在那么饱受批判的国王身上,我却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最后,我想以一首诗结尾,致平静的夜和长眠的人。
“你/衣装华丽/情态哀伤/一个被尊奉为天神的凄凉!”

 短评

基本就是在历史遗迹上演莎翁剧,结尾的Twist&Turn令我唏嘘。一个自大、阴郁、草率、中二又明显神经质和孩子气的国王,被小本同学诠释的淋漓尽致无可挑剔了。不难想象他刚从RADA毕业就靠哈姆雷特在伦敦剧场评论界闹出的动静。清澈传神,无法复制的演员。

3分钟前
  • kidult
  • 推荐

老老少少的学院派们光天化日之下跑出来飚演技拼背文言文啊,刚听小本出场那一口皇室口音我就给跪了...莎剧对白虽然经典,但是常常搞的我盯着英文字幕忘了细想中文意思,看中字又不甘心,中英一起盯又忽略画面,索性直接看生肉又理解障碍...其实我就想说文盲害死人啊!为了撸莎剧古文咱也得学好啊!!!

8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耶稣般的面孔,神一般的演技,诗一般的语言。君王的地位无非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理查二世被废黜王位还保留着他的骄傲,真是让亨利光环尽失。

11分钟前
  • 流转的往事
  • 推荐

给Stewart老爷爷和本小猫的台词功力给跪了!那临终独白,脸部特写,眼神穿透镜头直视观众的震慑!恍然间置身于舞台剧场的错觉,这才是莎翁剧的魅力所在啊!

13分钟前
  • broken flower
  • 力荐

终于成长到能够感受莎剧语言之美的程度了,却让我怀念起高中语文课翻译古文的日子。

15分钟前
  • 累剩半口气也要
  • 力荐

看完之后整颗心都碎了,没做好心理准备看英国文言文文艺片的慎点

20分钟前
  • Ango
  • 力荐

小本太神了!傲娇、天真、脆弱之间转换得神乎其神,太极致了!如果不是被他的神演技和台词功力吸引,我想就我这文盲应该听不下去这大段大段的舞台剧一样的古典纯正的英语独白吧,正是因为他演得实在太好我一点也没觉得闷。再看看亨利四世(居然是黑镜里的首相)那从头到尾茫然的表情实在太逊了。

24分钟前
  • RealityBites
  • 力荐

裹脚布啊,我实在是看不下去~

27分钟前
  • shanglin117
  • 很差

小本!不多说,三个字,演技派,懂的自懂!!!

32分钟前
  • H!karu
  • 推荐

好为小本的演技折服,又为理查二世的覆灭感慨,历史上本来对他的评价是亲信奸佞的昏君,结果反倒在莎翁的文字中变得令人悲悯起来,多亏了小本孱弱的身子。Tom Hughes长得俊可是基本没演技啊。全季共四集,后三集是亨利四世、五世,分别由Jeremy Irons和抖森扮演,哎呀故园风雨两代人,几个大帅哥,期待

3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英国人是在用生命演莎士比亚!两个半钟全程都好看到深夜忘记睡觉,理查向亨利扔王冠那场简直要精彩得拍桌!就一官方奥运献礼片好看成这样完全不科学!!!

35分钟前
  • with
  • 力荐

破烂熊的《虚妄之冠》译名非常贴切,可怜的Richard,那三支让他如拒绝高卢国王示爱的圣塞巴斯蒂安那样被射穿赤裸胸膛的利箭是在隐喻他的三位王叔么。众人表现俱佳,Ben Whishaw的台词功力更是引人入胜,细节处无不暗藏隐喻。更加期待下一集。

38分钟前
  • 黄兔君
  • 力荐

12年下好扔着没看完的剧,2月为刷RSC的场做预习。空王冠三部曲里数这部最出挑:一则人物有新观(弱化讽刺强化同理心),二来小本的柔弱哀伤神经质选角+演绎双重精彩。空镜头太多偷懒,有点诡异的电视散文气。

40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纵观四部,只觉得他当得起视帝称号,他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角色符合个人特质没错,但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整部戏,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42分钟前
  • 力荐

虽然一直都知道Ben Whishaw会演戏但是每次还是被会被震撼到...那种自恋又脆弱,阴郁中带神经质的角色真是...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了...

46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你学长本威士肖,比汤抖森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50分钟前
  • Tiana Shaw
  • 推荐

小本:RADA 抖森:RADA 灰鼠:RADA 抖森基友:RADA 囧人叔Rory Kinnear:LAMDA 菠萝叔:LAMDA 是说要拍UK建国大业也要选科班出身么??

52分钟前
  • 考拉赵小胖☂
  • 力荐

小本的无数个镜头都有耶稣即视感,Ben Whishaw的演技绝对是满分(脸也是)。可是其他演员的表现相对就没什么意思了,理查二世又不是独角戏,连关键的Bolingbroke都虚了,看看亨利四世里我们JI那个气势...首相你还是太连清了!看到Aumerle的时候觉得好眼熟,翻一下才发现是《陵园路口》的叛逆男孩。

5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莎士比亚的剧本放到当代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既折磨演员又折磨观众的怪物。

59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还行

本卫肖在本片中扮演了宇宙的中心

1小时前
  • The 星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