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情片苏联1966

主演:安纳托利·索洛尼岑  伊万·拉皮科夫  尼古拉·格林科  尼古拉·谢尔盖耶夫  伊尔玛·拉乌什  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  尤里·纳扎罗夫  尤里·尼库林  罗兰·贝科夫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剧照

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2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3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4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5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6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3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4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5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6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7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8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9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5:37

详细剧情

15世纪初,俄罗斯动荡时期。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安纳托里·索洛尼岑 Anatoli Solonitsyn饰)在大公的邀请下前往莫斯科为教堂作画,受到了贵族式的服务与对待。然而,卢布廖夫却身处在一个饱受鞑靼人铁蹄践踏和充满灾难残杀的悲惨时代。目睹了黎民百姓在大公暴政下的水深火热,卢布廖夫毅然离开教堂返回修道院。不久,卢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进行圣像创作。然而面对居民被无辜的残杀,教堂在战火中被无情的摧毁,卢布廖夫再次陷入艺术与现实巨大反差的质疑之中,拒绝继续作画。1423年,鞑靼人的军队终于被赶出俄罗斯的大地。在经历了炮火、鲜血的锤炼洗礼后的卢布廖夫,终于完成了传世名作《三位一体》的创作。   由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执导的旷世史诗巨作《安德烈·卢布廖夫》,用塔式特有的诗化电影语言和如历史壁画一般的浓重画笔,呈现了15世纪俄罗斯著名圣像...

 长篇影评

 1 ) 陈卫评《安德烈•鲁勃列夫》

苏俄的艺术家,除了普希金等极少数几个之外,在接触前总是那么的怕人,因为他们的作品总是那么的大而重,叙述又是那么地不顾读者的接受心理(但是经验告诉我:他们不顾读者的理由成立;如果我们因此而拒绝他们,亏欠的仍是我们自身)。单就《安德烈•鲁勃列夫》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篇幅,就把很多人挡在了门外。
难以想象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以如此宏大的电影篇幅,实际上只为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家?或者说:什么是艺术?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和艺术家是怎样生成的?事实证明,这个生成的过程远比艺术和艺术家本身有意思得多。
但是,这个问题难道不需要以一个巨大的篇幅来解决一下吗?在任何一件可以算做艺术的作品之外来谈“什么是艺术”,自古以来就都是那么地艰难,现当代的艺人们只能依赖某种“智慧”和“聪明”对这概念打一些擦边球。确实有必要创作一件作品,告诉所有人:这,就是艺术,这,就是艺术家;艺术、艺术家,就是这样生成的。
可以说,《安德烈•鲁勃列夫》无论从什么角度,都是我最喜欢的作品类型。首先,它解决的不是一个仅仅作为当代而存在的问题。当然,也不是那些空洞的诸如“爱与恨”、“生与死”等所谓的“永恒命题”。“非当代”与“空洞”并不直接对立,正如“当代”并不一定与“现场关注”、“真实”、“残忍”、“重要”之间开着直通车。《安德烈•鲁勃列夫》试图解决的问题,其针对性涉及到每个艺术家,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这种针对性远比任何“当代问题”更重要,更有切肤之痛,也更需要努力去面对。不感到自己身处的时代是“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史无前例的”,才是最现代的,因为他活在任何时代,包括未来时代,不管这是否是他的愿望。
其次,它的方式令我着迷。它屏除了我们阅读或创作时所要求的那种“先后顺序”、“前因后果”来“安排”它们,而按照事情本来的样子在叙述。“本来的样子”,就是:事情在发展时,没有人知道接下来的样子,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冷静、正常地发展。这种方式与当代那种“迫不及待”的作品的重要区别在于:后者总是恨不得在第一句话、第一个影像出现的瞬间,就把后面所有的结果以及作者全部的目的乃至作者全部的私生活和盘托出;他们是在迫不及待地“表现”、“展现”,并为这“表现”和“展现”急切地一件一件地、甚至恨不得几件几件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有的甚至一上场就已全裸);而前者则是在耐心地塑造,每个过程都是目的。
每个过程都是目的。这样的创作思维不仅体现在与“主线”相关的“情节”上,更打开了艺术家随时敢于“走神”、敢于“闲笔”的勇气和自由。因为走神与闲笔也是目的。面对这些走神和闲笔镜头,观众不能再问“这与整个作品有什么关系?”,只要这些走神与闲笔自有它们自给自足的价值,自有它们自身存在的价值,它们的意义就胜过作者和读者强加在它们身上的暗示和象征、指引和说教。况且,不用担心的是,大艺术家自然会使这些走神与闲笔最终或随时与“主线”重新接上头,无论他采取怎样的方式和角度。《安德烈•鲁勃列夫》最后一章“铸钟”,就是这种“走神、闲笔与主线接头”惊心动魄的运行。安德烈•鲁勃列夫,是他自己一生的所有时间、所有地点、所有他人以及所有事件的总和凝聚而成,没有一件与他无关。“主、次”之分并不以这些元素表面的轻重为衡量标准。敢于从“次”中发掘出比“主”更“主”的价值,无疑增添着创造的难度,同时考验着艺术家的功力,而如果不接受这样的考验,“艺术的刺激”又从何谈起。
塔尔可夫斯基的镜头完美而不光滑,丰厚而不滔滔不绝,有强烈的风格而不单调,有“主题”而主题不单一,有自己迷恋的景物(如马、雨、树)但不首先是他自己,有意象但不刻意象征,有闲笔但不随意,节奏低缓但不沉闷,语调凝重而不枯涩,几乎每一个“是”后面都必须立即加一个“不”,矛盾不多到如此、大到如此,哪有丰富。


2002/7/11
文:陈卫

 2 ) FIFF12丨DAY3《安德烈·卢布廖夫》:艺术是苦难火焰中涅槃的凤凰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安德烈·卢布廖夫》,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苦难画家们充满信仰的评价了!

果树:

好厚重的历史感。

蹦擦擦:

所以到底什么是艺术?

George:

好多震撼人心的镜头啊!宏大的篇幅、题材、角度,最终的呈现也确实担得起,飞得比《地球最后的夜晚》好多了,和这个沉重的飞翔相比好多历史题材拍得还是太轻盈了。

野凡:

仿佛是老塔自己编写的一部耶稣游记,以圣人的视角看尽世间百态,看见战争、人们的苦难与信仰的困境。这样一部个人风格极为明显的作品,竟如此浩大,如此深邃,不得不让人慨叹。

法罗岛帝国皇后:

直面历史的灾难不是消费苦难,正视民族悲剧不是自轻自残,色彩昏沉气氛压抑不是传播负能量、唱衰正能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安德烈·卢布廖夫是同样伟大的艺术家,这源于他们民族的相同记忆。

土:

刚开始看还在叹惋为何关于绘画的电影是黑白的,到结尾已是惊为天人。礼崩乐坏之时是历史的失彩、宗教的失语。如何唤醒数十年沉默与沉沦之罪,为族裔敲响的警钟长鸣,最后的作品是画家悲泣的圣歌。

蝠蝠:

知识越多痛苦越多,人这一生总会有比快乐要更为重要的事情,于塔可夫斯基而言则是用第七艺术承载与分担人类以及世界的苦痛,我们到底是所处在时间中的空间,抑或空间外的时间全部无关紧要,因为在这里,电影已经化身为“伟大”了。

曲有误:

对涉及宗教的电影总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感,老塔也不例外,前半程的观影体验隔着一层壁,进行到鞑靼人入侵的时候,看着入侵者不屑的谈论圣母玛利亚,俄罗斯少女成为鞑靼人肮脏的妻子,无疑更能触及人心中的柔软,艺术总是在苦难之上诞生,蒙上一层悲悯,在大雨中洗刷。

supremacyacron:

属于老塔的史诗。经典的广角横移长镜头处理方式仿佛已经成为老塔电影里面的标配,场面的处理和调度上也是极为宏大,气势磅礴。塑造神像乃是一种信仰,虽然老塔的这部作品颇为写实,却仍不妨碍老塔将意境融于情景之中。但本片与其后期作品相比,在个人风格方面算不上特别突出,或许是受到了时代创作的局限性吧。

sparrow:

史诗级巨作。景别变化、色彩运用、摄影腾空的创新、诗化逻辑的叙述……都是构筑此部磅礴景象的重要元素。卢布廖夫多年创作的停摆期,饱受现实与理想冲突、宗教与意识矛盾的折磨,在人间的淬炼中重建信仰:积贫积弱之人跪舔他人赤足、裸体女子奔走在荒野、流浪艺人的生存窘况、以及俄罗斯的裹尸布。是集宗教、世俗与艺术的“三位一体”,鞑靼铁马蹄疾,钟声响彻天地,惟有圣人的神情格外悲悯高大。

Bob_Chow:

上帝创造了世界,然后这个同等的概念被转移到艺术家的手上,给予世间万物以形以“肉体”。虽难以避免的如铸钟一段将艺术重新与工业和技艺结合,但总体而言仍然是一曲赞歌。开篇的热气球如同玛利亚抹大拉亦或是巴别塔,妄想触碰神域。时代的荒谬和宗教理念的探索,一切不是关于残杀,而是处罚,宗教特权的存在与私刑又如何能与鞑靼人的掠夺完全区分开来。运镜调度和镜头构图已无需多讲,燃烧中的教堂,反复锤击着黄金时期画家Bartholomeus堕落的教堂。异教徒,失去眼睛的工匠,及其大胆且富有诗意。当宗教扩展到人的维度去思索,大抵如此。

盆满钵满赵+:

拍的真好看啊,镜头作用的真好,也真有点似懂非懂。 和开始天空中俯瞰大地的镜头一样,整部电影像是安德烈一行的“公路片”,在这条“公路”上他们仿佛见识了一场大型的人间疾苦秀,见证了杀戮、仪式、宗教、无法挣扎的人们。 异端必将处死?我们认为的爱不同,你要被我们欺凌;我们信奉的宗教不同,你必将饱受苦难;是的,我们同为俄罗斯人,但我们的民族不同,你恐怕得去死啊。 但是,自由者比较有存活下来的,那些新奇的思想必将飘向远方。 好喜欢那些随人物移动的长镜头,镜头前的人物远处,必定有另一个层次的意象,宛若新生的人们:雨中行进的车夫,背十字架的登山者,处刑台上的嚎叫,漂浮的小船,田间的水牛,盲目工作的人们…主角背后的他们仿佛是所谓的主角。

Pincent:

一部因缺乏对宗教的了解而无法有更多感受的塔可夫斯基电影,但它仍然如此关注着人类精神形态的印迹,电影试图来到圣像画背后,通过大量宽幅长镜头来捕捉它们是如何产生的生命体验,剧作遵循着诗意的逻辑,相当超前,依靠观众的意识想象来描摹鲁布廖夫的人物。人物对圣像画的想象引起他对耶稣受难场景的幻想,电影则描绘这种精神生活,记录人物形成对世界的态度的过程,赋予其尘世中的触觉。摄影机模拟肉体飞升,在人物上空翱翔,人类形象被拉扯穿越时间,被拉出空间之外,开场即宣布着故事将试图挑战在凡间获得超然的视野。当教堂遭遇入侵毁坏后,下雪时这座教堂才真正具备神性,同时具备了纪念和顿悟的场所属性。最后观众跟随音乐和摄影机庄严地对圣画像进行流动的审视,加上色彩辅助,这段似乎延伸到电影画面之外了。

子夜无人:

第一章里展现人类虔诚、朝圣、信奉的画面都没有让我感觉到太多震动,反而是第二章里鞑靼人入侵之后,看到他们攻占教堂、焚烧圣像、残杀信众、用极端轻蔑的语气谈论着耶稣和玛利亚、以从灵到肉剥皮抽筋的方式掠夺他们的生命之光,那种对美好景象遭遇灭顶之灾的遗憾和悲悯才作为人类共通的情绪被激发出来。 在土地、血统之外,能将一群人、一个个原本彼此独立的个体召唤在一起的力量,就只剩下信仰。作为无神论者我看待宗教题材电影一直的态度,是不必非要懂得和钻研据典,你甚至可以保留你的隔膜和不理解,但换算成你心中同等的珍贵爱惜之物,你就明白为何不祥的会变成不朽、不值得的最后载入史册。导演天赋是门玄学,老塔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构建起了影史级恢宏精细的三段式,当众生微弱的悲鸣终于重新凝结成不死不灭的创造,正因为受难才会有艺术的诞生。

#FIFF12#DAY3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影像形式中的民族与土地

写在影评之前的:

  这样说来,他也是凯瑟琳•谢林说的那种——一生都不能获得哪怕一次成功的人——因为只要他(原指F•施莱格尔)获得了一次小小的成功,那么他的一生就被毁了。
  有的人就必须始终被不幸和沉默紧紧压住而不得喘一口气。凡是不能了解这一点人,就不能了解,人类思想的丰度和宽度。

  然而,在潜行者之后,他毕竟是脱离了自己的土地——俄国人的本性就是这样,不能哪怕离开俄罗斯大地一俄尺——一旦脱离,那么他就失去了自身的根;赖以存在的土壤了。屠格涅夫如此,索尔仁尼琴如此,难道他塔可夫斯基就会例外?
  这,才是俄国所有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的基本特性。不可脱离性。尽管,在苏联的空气里……但,他们不能离开哪怕一小步,则是命中注定了的。譬如说,乡愁啊、牺牲啊,这不过是越过苍穹返回俄罗斯土地的某一精神连接的尝试,但结果……

  其实,这是大多数艺术家的宿命——泥土的宿命。
  要么,终生埋没在自己家园的土壤中直至姗姗来迟的发现者,从坟茔旁掘出宝藏。要么,必须流落他乡,在不理解乃至蛮荒中与整个大自然相搏斗,做一个终生都“不被故乡悦纳的先知”。然而,无论哪种情形,看起来都不怎么妙啊。

  镜像中的诗人所发出的苦涩的颤音所不能解释的……是超越了人性的反人性。而这一“反人性”恰恰是一种自然——宇宙的状态。不是以人的所思所想就能撼动的。是高山和海洋。人必须去适应而不是站在山前、海前高喊:啊,我要征服你啊!关于此,康拉德已经将人类的愚蠢讲的很清楚了,没必要再多说什么。


评论:

  在完成最后的转换之前,叙述节奏拉得过长——虽然这是必需的——而对卢布廖夫的关注亦被分散于各个侧面人物身上的做法,使得整个结构稍显臃肿。对于背叛的王公与鞑靼人对城市的蹂躏,伸出去的太长而毫无必要。当然,铸钟、修道院生活必不可少,但完整的叙事则对风格却是很大的破坏。
  显然,塔可夫斯基试图运用更为复杂的叙述手法,来阐释这个中世纪民族与宗教合二为一的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当然,从这个角度来看,主题和主旨不仅毫无问题,反而应当说是具备了隽永深沉的艺术杰作的基础的好主意。可是,在反应民族的影像——或者说到底应该如何从民族性中摄取作者所需要的影像这个方面来说,塔氏并不高明,更准确说是略显笨拙——与帕拉杰诺夫不同的是,前者并不懂得如何抓住蕴含在民族性中的诗性;自然他也不懂得如何去表现这一点。
  在裸浴节和鞑靼人入侵的段落里,写实性的纪录模式不仅未能从复杂场面中攫取到有用之物,镜头反而弥散在错综复杂的场面之内,无力、轻、pan和tracking shot上都缺少坚决性。因此,大场面的镜头表现得,并不是他想要的那种从纷乱中搅拌出来的纯粹,而只是纷乱本身。此乃一处败笔。
      铸钟段落洗练平实,此处的用法值得肯定。而问题是,几乎所有段落都是同样的节奏——这对最后提升起作用的手法,在影片中前期却打散了结构的严密,使得情感的积累过程变得不合理的漫长,以及对卢布廖夫的外在心理刻画过于频繁,都是应当避免的。
  总体上,本片在场面上的应用,似乎陷入某种迷惑之中而不能充分发掘其中优势。

 4 ) 钟声为信仰而鸣

老塔的电影可能真的有某种神性的东西,会不经意间予人以慰藉,让我觉得有必要表达一下对塔的敬畏。这部在塔的片子里应该算蛮艰涩的了,之前由于对宗教观和历史背景了解的匮乏,加上那个非人的字幕,实在看的是云里雾里,这次重看一遍算是对电影基本有了大致印象。不敢奢求有什么深刻理解,倒是影像中流淌出来的那种沉郁的气质和轮回的宿命感,对我的心境有某种映照,让人有种梦境般的实感,借以对抗一下内心深处的空虚。

序章 “叶菲姆,我飞了!”,热气球以耶稣升天般的意味徐徐上升,伴随呓语和呼喊,底下的一切开始变得渺小,广袤大地上的苦难也随之远去。然而接着却是气球的失速坠落,一声撞击,只留下马儿翻弄着身体。受难者寻求解脱的尝试最终在宁静的画面中被无声吞噬,隐喻着一种更大化的悲伤的从天而降,电影开篇。

一.流浪艺人:1400年 三位修士行走在广袤的俄罗斯草原上,突然大雨滂沱,躲进屋中避雨的三人目睹了一位流浪艺人的表演。“上帝创造神甫,魔鬼创造流浪艺人。”这是基里尔的评价,蒙昧禁欲的中世纪,如此的癫狂无疑是对神的亵渎。不久后几名军官带走了流浪艺人,是有人告了密,从卢布廖夫对基里尔行踪的询问中不难猜想其中原委。面对流浪艺人的不幸,卢布廖夫心中大概已起了波澜,然而此刻他只是个局外人,出于某种对信仰的忠贞,他选择了视之为“必要之恶”。雨停了,三位修士继续上路,与之相对的则是河彼岸驮着流浪艺人的军队,一明一暗,渐行渐远。

二.费奥潘.格列克:1405年 穿过满是施刑与受刑人的莫斯科城,基里尔只身一人来到大教堂寻访当时最著名的圣像画家费奥潘.格列克。此时卢布廖夫的绘画才能已经声名远播,连费奥潘也称羡他的天赋,然而基里尔对此的评价却是“他缺少的是恐惧,是信仰,出自灵魂深处的信仰!”这番言论引起了费奥潘的兴趣,他慰留基里尔帮他画圣像,对此基里尔提出的条件是费奥潘得亲自到修道院去邀请自己当他的助手。这一幕事实上也是基里尔内心深处欲望和信仰的投射,即以耶和华之名恐吓他的子民,以鲜血来救赎罪恶,这与卢布廖夫以博爱来感召人民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而这种区别产生的根源在于基里尔不具备卢布廖夫那样的艺术天赋,那种来自于上帝的天赋,使得他对于主的公正性是有所怀疑的,从而需要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态度去侍奉上帝来支撑他的信仰。“你们还要折磨这个可怜的坏人多长时间,可怕的罪人们,你们还打算实现正义?”这句费奥潘喊向城中行刑者的话冥冥中似乎也是对基里尔的注脚。 不久后费奥潘派人来到了修道院,只不过受邀者是卢布廖夫,可怜的基里尔在一旁亲眼目睹卢布廖夫接受邀约,那一刻他的信仰彻底崩塌了。“虚空的虚空,传道书说,一切不在乎是虚空。”无尽的幻灭感驱使基里尔决定离开修道院,他破口大骂,道出了修道院神圣外表下的龌龊不堪,最终基里尔被赶出教会,流浪人间。以我的理解,基里尔的身上颇有点该隐的影子,充斥着谎言、伪善、嫉妒和对神的不敬,然而这不全然是他的罪,他背负着整个人类的原罪,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上帝是否真的全善全能的一种质疑。另一边,卢布廖夫邀请达尼拉陪他一同前往莫斯科,作为卢布廖夫绘画上的领路人和唯一的朋友,达尼拉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了他。在修道院中与世隔绝数十年的卢布廖夫,突然历经兄弟阋墙、人心变故,这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自此,卢布廖夫开始了他的救赎之路。

三.安德烈的受难(passions):1406年 本幕是费奥潘和卢布廖夫对于宗教价值的辩论,事实上也是导演假借二人之口抛出的一个终极命题。“末日审判就要来了,我们会像蜡烛一样燃烧起来,所有人都将互相推卸自己的过错,在主的面前为自己开脱。”费奥潘深知自私和背叛是人类的原罪,愚昧在这片土地一再上演。“假设耶稣复临这个世界,我们一定会再次将他钉死的。” 费奥潘对世界的看法是绝对悲观的,他选择了侍奉神而不是为人类服务。而作为对照面,卢布廖夫却敢于替人类辩护,耶稣之死是法利赛人利用了人民的愚昧,人民需要被不断提醒以免于愚昧。不难看出,费奥潘的宗教观是基于经验的,他无数次目睹人类周而复始的苦难,却找不到救赎之路,唯有选择抛弃人类;而卢布廖夫则看法是充满理想性的,是基于上帝是全善全能的,人类的罪是可以通过忏悔救赎的。这是两种明显分野的宗教观(或许可以理解为上帝的神性与耶稣的人性),但某种意义上却也是相互交织的(影片第六段教堂中二人再次相遇时的场景即是对这两种宗教观的互文)。 此幕结尾,是一段超现实主义的画面,即耶稣受难的场景出现了。“苦难如雨点一般降在我们俄罗斯人身上,鞑靼人一年入侵三次,饥荒,瘟疫,但他仍然继续劳碌,仍然谦卑地背着他的十字架,他没有绝望,而是默默承受着一切,并在向上帝的祈祷中得到继续支撑的力量,直到如此,难道你还不相信上帝不能原谅他们的愚昧?耶稣,也许他的诞生和被钉上十字架,只是为了使人和上帝和解。”至此,再结合本幕标题,安德烈身上的圣徒意味已经十分明显了,而对于卢布廖夫的这段独白和诘问,费奥潘是如何回应的呢?——“我只是个还俗的自由人罢了。”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四.节日:1406年 诡谲诱人的祭祀声音传来,宛若某种魔力般吸引了卢布廖夫,他误入了一场异教徒的狂欢。赤身裸体的少男少女们在草地上奔跑着,他们热情地接吻,肆意地做爱,而作为不速之客的卢布廖夫被发现了,他被绑到了十字架上。待人们离开后,一位少女走了进来,卢布廖夫将这种淫乱视为极大的罪,可少女却道“今夜是这样的时候,所有人必须相爱,难道爱也是一种罪过?”以卢布廖夫的信仰而言,这不是爱,是如同野兽一般的没有灵魂的行为。“有什么区别,爱都是一样的”,于是少女吻向了安德烈。最后,少女放走了安德烈。此处少女更像是将卢布廖夫引入世俗世界的人(甚至可以理解为具有某种耶稣道成肉身的感觉?),她使安德烈了解人世的疾苦与复杂。 次日清晨,满是伤痕的卢布廖夫回到了河畔同伴的身边,面对学徒的询问,他撒谎了,谎称是昨夜在林中迷路了。一夜之间连犯两戒的卢布廖夫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与此同时身后则是东正教徒们在围捕异教徒,而被追逐的不是别人正是昨夜的少女,安德烈下令让大人堵住小学徒的眼睛不让他们看见,此情此景,何其不堪?何其伪善?昨夜的少女解救了卢布廖夫,而以救赎人民为己任的卢布廖夫却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不能做,他的信仰在遭受巨大的冲击,难道这便是自己相信的救赎之道吗?最终,以少女的丈夫被捕为代价,少女纵身一跃跳进河中,从卢布廖夫的小船旁泅水而去,而船上的卢布廖夫唯有闭目忏悔。在老塔的镜头下,一切尽在不言中。

五.最后的审判:1408年 卢布廖夫和达尼拉一行人奉命为弗拉基米尔城的大教堂绘制圣壁画,然而整整两个月过去,墙壁仍是一片雪白。“我不能画这个,这让我反感,我不想吓唬人民,达尼拉。”卢布廖夫的艺术直觉使他不能拿起画笔去画那在沥青中受罚的罪人,去画那鼻子喷出青烟的魔鬼,他无法接受宗教沦为统治者恐吓人民的工具。压力之下,学徒福马选择了离开卢布廖夫另谋出路,而这时一段圣经的吟诵响起,“如果我说人类和天使的语言,却没有丝毫爱意,我就只是一块叮当响的铜片,如果我有预见未来的能力……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爱是不张狂……爱是永不止息。”(新约,哥林多前书13-4)与之相对应的是卢布廖夫同公爵女儿玩耍的画面,在公主纯真笑容的映照下,终于,卢布廖夫知晓了艺术的真谛,那便是爱。 然而,人们是否还有机会去感知这如孩童般纯净的爱呢?答案显然不是肯定句。为了彰显大公的荣耀,教堂里建筑雕刻的匠人们夜以继日完成了工作,伴随着公爵的到来,他们提出要去大公的弟弟那儿干活,而这已然违背了公爵的意愿——仅仅出于害怕弟弟的荣耀超过自己——于是工匠们最后的命运是被大公派出的一队人马全部刺瞎了双眼。感知了这一切的安德烈愤怒地将油彩泼到了墙上,犹如鲜血一般。原来最后的审判便是统治者们去凌虐无辜的百姓吗?接着响起了小学徒谢尔盖朗诵的第二段圣经,"基督是男人的头,丈夫是妻子的头,上帝是基督的头……妇女在祷告时若不蒙着头,就是羞辱自己的头……因为男人不是出于女人,而女人却是出于男人。”(哥林多前书11-2)“你听到了,达尼拉,她怎么是罪人?就因为她没戴蒙头巾?你们称这个为罪人?!”终于,卢布廖夫对圣经所描述的罪产生了怀疑,上帝真的是公正的吗?如同蝼蚁一般苟活着的人真的会得到上帝的救赎吗?卢布廖夫无法回答这一切,唯有冲进大雨之中。 此幕尾声,一位疯哑女人来到了教堂,面对墙壁上的墨迹失声痛哭,见证卢布廖夫的痛苦并随之冲入雨中。疯女是圣愚的象征,从此她将伴卢布廖夫左右,她将秉承神的意志,以疯癫开导和救赎他,某种意义上,其实卢布廖夫最终也将走上圣愚的道路。(老塔的电影里象征圣愚的形象蛮常见的,像是《乡愁》里的多米尼克,《牺牲》里的邮差,甚至《潜伏者》里的主角本身就具有圣愚的意味)

六.侵袭:1408年 为了争夺王位,大公的弟弟勾结了鞑靼人,军队攻入了空虚的弗拉基米尔城。外族入侵,同胞相残,男人被戕杀,女人被奸淫,整座城市陷入一片火海。大教堂里众人跪拜祈祷,然而再虔诚的诵经声也抵不过鞑靼的铁蹄,随着教堂大门被撞开,宛若《启示录》描述的一般,末日之灾正在神圣的教堂上演。(这一段还穿插着公爵弟弟回忆之前同哥哥一起在教堂受洗的画面,塔的镜头语言过于丰富,不再赘述)圣愚疯女被一名士兵掳走了,为了保护她,终究,卢布廖夫还是举起了手中的斧头。犯下这不可饶恕之罪的那一刻,卢布廖夫的信仰终归还是崩塌了,这一路走来,他无数次见证了爱,欺骗,死亡,却唯独没有见过一次上帝。恰如鞑靼首领对壁画上圣母玛利亚的那句无心嘲弄——“既然他有儿子,还算什么处女?”于卢布廖夫而言,这一切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硝烟散去,诺大的教堂只剩下卢布廖夫和身旁的圣愚,一只黑猫跑过,钟声响起,幻象与梦境中,费奥潘再度出现了。“费奥潘,你不是已经死了吗?……杀戮,抢劫,你曾告诉过我这一切,只是现在,我比你更痛苦,你已经死了,而我……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盲目之中,为了他们,我耗费日夜,为了这些人们,然而他们这些不是人,你当时说的是实话。”经历了巨大的幻灭,此刻的卢布廖夫似乎理解了当时费奥潘的话。然而对此费奥潘怎么说呢——“当时是我错了,而今天是你错了。”这一幕当两人再度相遇时,他们各自的观点似乎对调了,卢布廖夫变得绝望,而费奥潘则变得宽容。由此这两种宗教观得以再度相互补充和消解,可以说两种论点是有某种承启关系的,在两人的前后对照下形成了一种逻辑闭环,即在遭受过苦难,历经了人世沧桑之后,这两种观点在对立中达到了统一和升华。 卢布廖夫自认罪孽深重已无可恕,他决定不再作画了,而费奥潘则以一段圣经劝导他重拾信仰——“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以赛亚书1-17)” 为了赎罪,为了救赎自己和无数俄罗斯人民乃至脚下这片土地的罪,卢布廖夫立誓不再说话,他征询费奥潘对此的意见,费奥潘怎么说呢——“上帝(天堂),那里完全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于是乎,本幕中费奥潘以先行者的姿态,以上帝的视角指引着卢布廖夫,然而却又不明示,他的出现是带有神性的、自上而下的。终究,这一切还得卢布廖夫自己去体会。 “没有什么比在神殿里下雪更可怕的了,对吗?”教堂里飘起了雪花,圣灵隐去,万物归于平静。

七.缄默:1412年 卢布廖夫连同疯哑女人回到了曾经的三圣修道院生活。“从那件事后就不再说话,他在为自己赎罪,他还带来了一个天真的哑巴女人,这样,他们两人都不需要交谈。”卢布廖夫已经缄默四年,而彼时的俄罗斯大地正在遭受连年的饥荒,饿殍满地,民不聊生。一位衣衫褴褛的流浪者来到修道院,正是基里尔,这个可怜人已经无法再忍受神所降下的罪了,基里尔祈求主教原谅他,收留他。卑微的忏悔吧,在这个时代谁能够不犯罪过? 鞑靼人冲进了修道院,他们扔下肉块,狗群涌上争食,疯女捡起肉块送进嘴里,鞑靼人给她戴上鹿盔,挂上披风,他们一起大笑。鞑靼人一手拉住疯女骑跨上马,疯女不顾卢布廖夫的阻挠,跟随鞑靼人扬长而去。圣愚会在适当的时机出现,必然也将于适当的时机离开,卢布廖夫以为是自己救赎了疯女,但或许疯女才是拯救了卢布廖夫。 “安德烈,你没认出我来?你别难过,可能他们只带她跑一圈,然后就放她回来。”基里尔开口道,可卢布廖夫只是缄默不语,唯有沉默,永恒的沉默。

八.铸钟:1423年 一队人马来到铸造匠的家寻找给大公铸钟的人,然而在瘟疫肆虐下,村庄早已面目全非,只剩下了铸钟匠的儿子小波利斯卡。听闻大公要找铸钟人,波利斯卡大喊:“带我去见公爵,我能做最漂亮的钟,我了解钟的奥秘,我父亲临终前告诉了我,他告诉了我……” 于是,小波利斯卡接下了铸钟的任务,他一铲铲挖出造钟的铸坑,他在大雨中找到了最好的粘土,他得指挥父辈们为他工作,而这一切,都被素昧平生的卢布廖夫默默注视着。 硕大的铸坑旁,卢布廖夫已垂垂老矣,他看着坑内筋疲力尽的波利斯卡,不发一语。思绪倏忽间回到了那个大雨滂沱的日子,三位修士行走在草原上,那颗熟悉的白桦树下,一边靠着基里尔,一边靠着卢布廖夫,只是达尼拉已经不在了,分不清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工人们抬着熟睡的波利斯卡走过了白桦树前。像是一种宿命般的轮回,仿佛预示着世界又回到了那个最初启程的样子,卢布廖夫,是有什么要发生了吧。 铸钟进入了最后阶段,准备开始点火了。众人围在大火旁观看,突然有人冲向了卢布廖夫,竟然是多年前被捕的流浪艺人,他以为当年正是卢布廖夫告了密,而这使他坐了十年牢,这时基里尔跪倒在了两人之间,在众人的讥笑声中,流浪艺人悻悻离去。安德烈、基里尔、流浪艺人,这一幕仿佛似曾相识,十几年过去了,可这一切还是原来的模样,如流浪艺人般苦难的人民依旧在巨大的荒谬中苟活着。终于,基里尔面对卢布廖夫,他忏悔了“我不停地思考这个,我现在要给你说,你很清楚我曾经嫉妒你,直到有一天我听说你不再画画……罢了,听我说,去三圣教堂画吧,去画!画!看看你眼前这个没用的东西,你以为我为何又回来了?我快死了,你也一样,你准备把天资带到坟墓里去吗……说句话吧,安德烈!诅咒我吧,别再沉默了!” 卢布廖夫身上替基里尔背负了罪,他用沉默为基里尔赎罪,也是为自己赎罪,面对基里尔的忏悔,卢布廖夫依然选择了沉默。 大钟铸好了,到了敲响钟声的日子。大公,使节,弗拉基米尔城的所有百姓都来了。男人们拉紧绳子,转动辘轳,大主教念诵圣经,泼洒圣水。终于,钟锤被拉动了,随着钟锤的摆动,空气发出嗡嗡声,下一秒,庄严的钟声传来,响彻寰宇。这一刻,所有人都笑了,好似一切苦难都被这钟声洗涤冲刷了,而我们的圣愚疯女也来了,她身披白衣,手牵骏马,在这肃穆的钟声里微笑着,宛若天使一般。 镜头拉升,我们看到了独自走出人群的波利斯卡,在人们的欢笑声中,我们听到了小波利斯卡的失声痛哭,而那时是卢布廖夫将这孩子拥入了怀中。“你知道么,我父亲从来没有告诉我什么奥秘,这个老混蛋,他什么也没有告诉过我。”面对眼前这个孩子的告解,卢布廖夫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一无所有却敢于追求一切,他骄傲、大胆、充满激情,他只凭着内心的信念做事,他是如此单纯,这种单纯超脱了人性的复杂而具有了某种神性。 这一刻,卢布廖夫见证了神迹,他从飘扬的钟声里见到了上帝,从人民的欢笑中见到了上帝,从眼前这个男孩的身上见到了上帝。这一刻,卢布廖夫完成了自我救赎,他的信仰得到了上帝的回应,于是他终于放下沉默,对着男孩说道,“你和我,现在开始,我们一起进行下去,你铸大钟,我画圣像。”历经苦难,卢布廖夫也许终于体悟到——信仰无需验证,只需相信。

结尾 影片由黑白转为彩色,于壁画中出现了卢布廖夫的传世名作《三位一体》。细雨掩映下马儿在湖边悠闲吃草,寓意生命的轮回与新生,电影结束。

碍于自身能力有限,我只能用这种复述电影的方式作以记录,意义不大,电影是影像的艺术,尤其对塔氏电影,任何文字描述无疑都是对影像语言的破坏。好的电影给人以思考而不是给出答案,每个人看大概都有不一样的体验,这部《安德烈.卢布廖夫》成作于塔可夫斯基34岁,相比于后面两部带科幻色彩的电影,以及他远离故土后的两部更具疏离感的作品,我觉得这部能更持平的概括塔一生的艺术追求和人生信念,卢布廖夫的一生何尝不也在老塔的身上上演。《安德烈.卢布廖夫》涉及宗教、艺术、历史、民族、国家等许多面向,每个角度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由于不了解东正教以及俄罗斯历史,我只能选取一个角度,对一些意象做比较浅显和直观的理解,仅供参考。写这么长一段文字,主要是想留个纪念,其实很感激机缘巧合之下开始看了一些大师的作品,某种意义上,他们带给了我另一种看世界的方法。最后,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铸钟一幕,希望我们都能像小波利斯卡一样,拥有直面人生的勇气。

 5 ) 别跟乡愁雕刻时光象征那些瞎扯了

每个真正看电影的人都会发现,打一个分,写十几个字,足够说明白对大部分电影的态度。因为大同小异:很少有值得认真说说的电影了。因为起承转合都差不多,模式就那么几个,看电影的方面也就那些,每一点说一两个字,就可以很中肯。

但这部不行。

那些爱扯象征隐喻,雕刻时光,乡愁的,就不说了。这些解读对于看这个电影真的一点帮助都没有。它跟《乡愁》不一样。不是塔可夫斯基拍了一个《乡愁》就得每一部都是《乡愁》。再不济,他还有《伊万的童年》。虽然《伊万的童年》我也不喜欢。

那该说什么呢?

说实话,不怕大家觉得讨厌,这就是一个纯粹的传记片,历史片。而且是艺术史片。对艺术史不感兴趣,和尤其对看画儿不感兴趣的人,就不该看这个电影。如果不信,我可以证明一下。

我看的是三小时两分钟的版本,也只说这个版本。

先从整体说,这个电影声音处理其实有着不为大多数人注意的亮点,场景调度凑合,没有刻意去炫(以扬索那种作为炫的典型且不含褒贬含义),构图不错(比努力想构图却显得刻意的那种肯定是强不少了)。总的来说,力道深、不显山露水。但叙事的确是很混乱。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找不到重点”。不仅章节之间连不太上,章节自己讲述的时候也让人迷迷糊糊。反正再认真也不可能只通过看电影就领悟出豆瓣简介里那一堆。也就无怪乎有人会想问:“干嘛要把那个人弄瞎呀?” 叙事本来就没有张弛,不怪人家看不明白。

这个问题上,你说他就是没叙事能力?应该不是。那只能当做他无所谓,或者他故意的。我们就不管了。

在它是个艺术史传记片的意义上,真正能看出来的是,无论塔可夫斯基懂不懂叙事,他一定懂画儿。他真的看画儿。他也是对艺术真的有感情。不然不会把做钟和画壁画相提并论。

在这种意义上,三小时版本里,前俩小时都不太重要。看最后一个小时就够了。

作为一个讲画壁画的电影,如果你真的关心画,就一定会问一个问题:壁画诶!拍成黑白的还看个球啊?这也正是我看见第一个镜头之后的问题。由于之后两个小时的观看,都没有解答我这个问题,我已经做好了打一星的准备。

但是!

厉害的来了。前俩小时可以就看看简介,比拍的热闹多了。不管异教徒怎么闹腾,也无论鞑靼人怎么来,跟卢布廖夫关系其实不大。后面做钟的小孩才是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电影顺带着给我们重温了一下西方雕塑、画,在同一个语境被描述原因何在。这个大家也都能看出来了,因为都是贵族供养的。贵族出资,选一个人来干,这个人要对作品负责。所以说,电影的人物关系其实落在艺术家或工匠、出资人、作品这三者上。

就这样,故事的真正部分开始了:做钟的小孩自称继承了他爸爸的技艺,和贵族直接对接,成为工匠头子,带领一干工匠一起制作。过程中,有人不听话,他就用领导的手段镇压之。烧铸开始了,火光冲天,人家把他叫起来,他就兴奋,因为他不是一个我们现代的给人家里装修的民工、包工头,(至少在这个电影里)他是真的雕塑艺术家。我们也都看见了,他怎么样累得半死,在地上就睡着了,或者为了找合适的黏土在泥潭打滚儿。他是艺术家。

后来做好了,他心神不宁,他最最紧张。大公爵来了。外国人来了。钟的摆荡起来了,幅度从小变大,钟还是没响。

这时候,声音的叙事作用就凸显了!

你以为来的外国人是白来的?根本不是!为什么声音只剩下两个说意大利语的人?那是因为全场鸦雀无声,而且意大利是壁画翘楚,意大利人不说好谁都不算行。

意大利人说个不停。

突然钟响了!所有人喜笑颜开。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十里八村的都来了,每个人也都发自内心的高兴。别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现代社会怎么就没有什么可让一堆人单纯地高兴的事(跨年夜倒数那种感觉的应该还可以)。反正人群聚集,人的心灵也聚集了。太厉害了。

这时候咱们的小工头呢?

他哭啊哭。他委屈。他释然。他哭倒在卢布廖夫这个糟老头的怀里。他说我爸爸这个糟老头,到死也没把秘诀告诉我啊。

有这么一句,他跟卢布廖夫就更是一类人了。因为他们都有自主性。他们自己决定了自己做还是不做。没把握也要做,和有把握却不做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就是艺术啊。这才是艺术。

当然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看看他们做的到底怎么样了,如果看着不行,那还是狗屁,不是艺术。

于是又回到刚才说的黑白问题。到片尾,怎么样?塔可夫斯基哈哈一笑,问你是不是没想到。果然是没想到!黑白的色块抖啊抖,抖啊抖,就出颜色了!没看到红色那一大片之前,我还以为我瞎了。其实啊他这是提醒你,壁画要来了!真正的卢布廖夫,就看下边儿了!

然后你就看吧!

画的是真好。(所以说不懂画就别看这个电影了,因为本来就不是冲着画来的话,你没有这种期待,也没有这种希望,也就没有这种重新燃起的感情。你就不感动。而且你也看不出画的好不好,等于你啥评价都给不了)所以我要给五星。必须是五星。

真的太伟大了。再加上镜头移动的过程,和看画的过程完全一致,你不会觉得累或是信息过载看不下去了,跟着镜头看就好。

最后说点题外话。

钟上的神像明显是中国墓里那种风格,尤其是拿着那个长枪,还有那个人脸,脚下的蛇还是龙,以及马的画法,都明显不是西方的。是鞑靼人传过去的?这个我还没研究过。有人知道的话还请告诉我。因为壁画里的马和人的画法和钟上真的不一样。它们又是同个时代的。应该就是东方的影响。

另外,看壁画的耶稣的脸,想起几年前曾经有个新闻说修复画失败,画的样子和这个壁画其实很像。看了电影,我一下就理解了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因为俄国人就长这样。鼻子太高了,结果平面看变得特细;脸又真的是很大,所以五官有点凑近。壁画最后一个眼睛的细节画的太好了,感觉那个瞳仁都能用手戳到。

最后感谢塔可夫斯基还原了钟的制作过程,包括但不限于那些忙碌的人的场景,和小心翼翼拆黏土模具。我从来没有像他带给我的这样,对制造一个庞然大物产生着这样的激情。

 6 ) 总是lublev

部电影全长205分钟,分为2个部分7个章节, 第一部分 沉默 第二部分 复活,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第一部分 沉默
第一章节 小丑
安德烈 、克利尔和丹尼尔 是在躲雨的时候遇到那个小丑的, 那个时候他正卖弄着他的臀部 ,而观众们则笑弯了腰。 然而, 短暂而急促的快乐过后 ,就是长久的沉默, 淡淡的圣咏声中, 我们看到小丑忧伤的目光 。

三个修道士在一群农民中间 显得格格不入 。丹尼尔是个老式的知识分子 ,有空就研究圣经 ,累了就睡觉。 傲慢的克利尔则说“上帝带来了神甫 而魔鬼却带来了小丑。“
很快 巡捕来了 ,抓走了小丑 ,砸掉了琴, 人们只有沉默 ,修道士们也要走了, 丹尼尔对他们祈祷“上帝保佑你们“。 还是沉默, 确实 ,连小丑都被抓走了, 人民还有什么可以表达的呢?沉默而已。

第二章节 沙奥邦尼斯
克利尔 穿过了刑场 来到了希腊画家沙奥邦尼斯的住所 。当沙奥邦尼斯提起安德烈的时候 ,我们看到克利尔的嫉妒他:“(安德烈)的画很好,能道出真谛 ,但却比不上这个, 他的作品里面缺少恐惧 ,没有信仰 ,他的心底没有任何信仰。“当老沙称赞他聪明的时候, 他说:“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人如果无知 岂不是要受别人的摆布么?“所以沙奥邦尼斯会说“智慧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悲惨 智慧越多就越悲惨“在这里, 克利尔引用了很多名言, 但更多的是出于对安德烈的才能的嫉妒而引起的卖弄而已。
这样的嫉妒在安德烈被招去莫斯科画教堂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而他的理由是那么冠冕堂皇 :“我厌倦了欺骗 我要回到俗世。安德烈丹尼尔 你们把兄弟的情谊看的高于信仰“”神甫 你出卖了多少灵魂 20个还是30个?““什么才能 仅仅只是会画圣像,我赞美上帝因为他并不赋予我这样的才能, 而我依然欢喜, 因为我没有才华 ,因为我纯朴。“
我们可以明白 ,如果一个人有知识却没有了道德 ,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可惜 克利尔这样的人 太多了。

接下去是安德烈和学徒foma之间 。有必要着重比较这两个人物。因为后者基本上是前者的一个道德和伦理的对位形象,也许可以粗略的概括为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相生相克。二者的关系有点像伯格曼《第七封印》中的博洛克和琼斯。 Foma是个普通,粗鄙,懒惰,说谎的人。而卢布列夫总是希望可以改变他 。而很遗憾的是 ,到了最后 ,好像还是没有成功。 也许 ,在这个时候, 卢布列夫自己 也太天真了。
本章的最后 ,是卢布列夫和沙奥邦尼斯的对话。 这两个人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沙奥邦尼斯显然如同先知一样 长长的白色胡须,尖利的眼神,愤世,有末日审判般的威严。他身上有前辈艺术家严厉的训诫意味,其作品要给人留下悔恨,懊丧,和悲伤。而卢布耶夫则是博爱的,宽厚仁慈的,具有耶稣的人性的。有人说,他们两个分别代表了圣父和圣子。 呵呵 。。。。
值得一提的是, 当沙奥邦尼斯训诫小卢(^-^)说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的时候, 并且控诉说当耶稣再次降临尘世而我们依然将把他钉上十字架的时候。 卢布列夫认真地说 :”但是他们都后悔了, 而后悔永远都不为晚 ,“也许耶稣的降生和死亡只是为了达成上帝与人类的和平”,“人总有罪恶 ,但岂能因为这就让所有人都受惩罚。““我们杀死神 不是因为仇恨, 只是因为爱他。“ 呵呵 卢布列夫这个时候 还是非常天真而善良的。
第三章 异教徒的节日
老塔对待异教徒一向宽容, 在这里也一样 ,当卢布列夫因为误入了一个山村的情爱之夜的节日 ,而被绑起来的时候 。女巫问他“你为什么要头脚倒绑?“安德烈:”裸身跑和随心所欲是一种罪。“女巫继续问“今夜是情爱之夜 ,我们可以和所爱的人交欢 ,难道爱是有罪的么?你以为在恐惧中生存很容易么?“”安德烈“因为你们不懂爱, 爱是兄弟一样的。“女巫继续问“所有的爱都相同么?“ 安德烈终于无言以对了。

爱是有罪的么?在恐惧中生活容易么?所有的爱都相同么?这三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最后还是觉得 实在无法回答, 现实就是这样的 ,尤其是最后当那些自以为正统的神甫和卫兵来捉拿这些异教徒的时候 ,他们扒光了女巫所有的衣裳。 当女巫一丝不挂的跳进水里游泳逃逸的时候 ,我们看到 卢布列夫和他的随从们一脸冷漠 ,让我们想象一下, 她能够逃到哪里去呢?岸上是捉拿他的卫兵 ,船上 那些象征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所谓“良心“怎么会救异教徒?或者说 怎么能够违抗卫兵和神甫? 而她自己也是一丝不挂了, 也许, 这就是 在恐惧中生存把。而在这里 我们也可以明白 ,艺术也好道德也好知识也好, 在强权和政治面前 ,终究是软弱的。
记得《父与子〉里有一句话说俄国农民“连上帝都欺骗“。。赫赫 情有可原。

第四章末日审判
这章主要说明了艺术和强权的关系 什么关系呢?戈兰德王子的随从思蒂凡说的很明白了“你们应该让王子获得更多的赞美!“当那些艺术家想去为别人画画的时候 ,戈兰德王子毫不犹豫的挖去了他们的眼睛, 艺术家, 如此而已。对于这样的状况 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自己是怎么看的呢? 人民在承受苦难 ,统治者为所欲为, 而知识分子们却在教堂里 朗读着于事无补的经文。 当圣愚(就是一个哑女人)闯进来的时候, 丹尼尔们是很冷漠, 不屑的 以至于安德烈喊出“他不是罪人 虽然他不戴披巾 但是她也有灵魂!“然后走出了教堂。教堂 依然死寂。

第二部分 复活
第5章 入侵
这里很简单, 蒙古人入侵并烧毁了大教堂 。但是,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是葛兰德王子和弟弟塔特王子之间的矛盾, 导致塔特王子向蒙古人求援。 然而, 统治阶级的矛盾 最后还是成就了人民的苦难。 焚烧的牛 、流血的马 、被强奸的女人, 无助的修女 ,令人心碎。
在这个时候, 圣愚被一个俄国士兵抢走了, 卢布列夫冲上去, 把他杀了。为了保护“圣愚”不被士兵强暴而杀人----行善的信条把他引向暴力,正是这种善恶交锋的两难困境使他的理想破灭。以至于当他再次遇到沙奥邦尼斯的时候 ,当初的天真已经不复存在 ,“我半生盲目 日夜为人民工作。。。但他们不是人 你以前说得对。“
沙奥邦尼斯, 此时已不再是一个尖锐的智者 ,他的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 所以 ,当安德烈说他不再作画 ,因为已经没有必要的时候 。他这样回答“莫非是因为你的作品被烧掉了?你可知道有多少艺术被毁灭了么?邪恶已经占据了人类的心灵 驱逐邪恶就意味着驱逐人类。 “”关于你的罪行 ,圣经上是怎么说的? 从善、 维持公正、 解救弱小 、为孤儿鸣冤、 为寡妇辩屈。“”你罪孽深重, 但是上帝会宽恕你。“ 他们还谈到了俄国“我的俄国母亲总是忍受苦难, 他忍受一切, 这要持续多久?“”不知道, 也许是永远。“
然而 ,我们的安德烈卢布列夫 终于还是立下了哑誓。艺术, 在苦难面前 是软弱的。

第六章 哑誓
这里有2件大事。 第一 是克利尔的回归 ,第二是圣愚和蒙古人走了 为了马肉。
克利尔以前是个嫉妒的人 。但是现在, 在经历了现实世界的磨难之后, 他的良知终于觉醒了。 于是向主教忏悔“不要赶走我 !让我回到宗教的世界里来吧! 如果你和我一样看到外面的世界 ,你会原谅我的。 在世俗世界里,人如果不说谎就一天也无法生存下去, 那里充满了罪恶!“终于, 主教允许了他的恳求,但是“必须抄写圣经15遍。“
关于圣愚和安德烈的关系, 别人说的很明白“他从韦拉米尔带来一个纯洁的傻瓜 ,他们在一起整天沉言无语, 这样它可以记住他的罪行。“ 所以, 圣愚对于安德烈来说 ,是一种赎罪的标志。而这样的关系, 在现实世界里 是很脆弱的。
当蒙古人用马肉和饰物带走圣愚的时候, 我们必须明白, 圣愚既然是神圣的, 所以是不会错的:) 我们只能这么看: 艺术 、赎罪 、哑誓, 都是一些很神圣的东西。 但是 ,人没有权利把这些精神世界的东西强加于人。 因为 ,在现实世界里 ,艺术永远不会比马肉更加有用。

第七章 铸钟
在这里, 卢布列夫退到了次席。 铸钟匠的儿子 ,波里斯卡 是主角 。他自称自己从父亲那里知道了铸钟的秘密 ,但是事实上, 他不知道。他铸钟是因为热情, 在这里说明了 艺术家就算没有良好的天分(不知道秘密) ,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也可以做的很出色。
还有就是小丑也出现了, 十年过去了 ,他老了, 舌头也割掉了一半。 但是不变的是, 他依然在为人们带来快乐。 他对克利尔说了这样的话“王子的小丑死了, 他们想让我去, 可是我宁可做木匠也不去。“ 而后面人们对他善意的玩笑 也说明了 小丑 也是一个艺术家。 热爱自由, 不计得失的为人民带来快乐。 而克利尔向着小丑跪下的镜头,也意味深长 ,想想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小丑的鄙视把。 呵呵
然后 ,克利尔开始劝说安德烈继续画画 ,很多话说得很经典“神父对我很严格, 我担心我不能完成抄写圣经的任务。 但是你得罪比我更重! 我算什么,你呢?难道上帝给了你出众的天赋 而你却用它为人民做了些什么?“”他们才不关心你的生活 他们让你去作画只是为了增加他们的权势和威望 。但是, 醒醒吧安德烈,不要给自己的灵魂负担 ,不要为此而拒绝内心神圣的火花 ,为了面包皮 去完成生命中的工作吧!“
最后, 到了敲钟的时候了 王。子和他的随从们也来了。 我们看到 统治阶级依然骄横残暴,人民依然匍匐在地 。但是, 这并不重要。 因为当钟声响起的时候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 ,我们看到圣愚再次出现, 穿着白色的修女袍, 牵着马, 在人群中微笑, 异常高贵圣洁。
安德烈卢布列夫 此时此刻, 终于复活 ,抱着哭泣的孩子, 说出了堪称全片中心思想的话语“起来吧,起来吧, 你做的很好 ,我们一起去蒙娜利得联合教堂巴 。你来铸钟, 我来画画。今天对于人民来说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你带给他们节日般的快乐 而你却哭泣。“
紧接着片尾展现了永恒创造的奇迹----那些彩色的传世画作。

最后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片头的那个隐喻把。 一个农民, 阴差阳错的坐上了热气球 。艺术家就像他一样, 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和壮观 ,拥有别人没有的快乐和感觉。 但是 ,最后 ,他必然从天上落下摔死, 而在他的尸体旁边 一匹马 站了起来。

也许不仅仅是艺术家 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该是这样的吧 。:)

 短评

三小时坚持到结束,人生真是不容易,但最后总算是看到了一个勉强算是故事的造钟的故事,当然最终也免不了的疑问是:这个青年伊万造钟的故事关画画的卢布廖夫神马鸟事?空间处理依然是一塌糊涂,大部分时间视点都游离在故事之外,这样都能拍足180分钟,塔可夫斯基也是不容易,更何况据说还有200分钟的足版.......

7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重看#siff@和平;深沉磅礴的史诗级作品,所谓用镜头写诗即是如此;开场的「上帝之眼」俯瞰众生,浸润着火与血的广袤土地,飘荡着尘与雾的教堂穹顶,爱是慈悲爱是忍耐;他游荡在俄罗斯的大地上,经受地狱一季,藉由铸钟少年开启神启,顿悟万物,涅槃天堂。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总会有这样的导演,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敬畏:布列松、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而老塔是其中最沉重的一位,看过此片,你会知道,沉重自有沉重的道理。

1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塔可夫斯基犹如神迹的史诗片。1.热气球坠地与骏马翻滚;2.裸女的狂欢与游向彼岸;3.一切皆为虚空;4.白桦林中的灰蒙细雨;5.于神的宽恕与自我忏悔间踽踽独行;6."女源出于男"vs哑女面对泼墨白墙的啼泣;7.以少年铸钟喻指雕刻时光;8.末段对彩色壁画细节的驻足观赏+砖墙雨锈+四马雨中食水草。(9.0/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前些天梦到了《Solaris》的曲调,赶紧找来了这一部看,看到最后才发现不完整。今天终于完整看了一遍。至此,老塔已全部补完。安德烈真是一个诗意的名字,他们注视着人间疾苦,悲天悯人地想要去拯救人类。比起和费奥凡不同的态度,安德烈始终对人性抱有希望,所以这是他的不同之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无论教堂被毁,还是神圣的画像,都是外壳,巨钟鸣响才是本质,人类需要信仰,更需要对自身的信仰。安德烈只是一个代表,老塔借这个代表从迷惘,沉默,到燃起希望的过程,表达了他对人类无限的信心。就像最感动我的那段来自《哥林多前书》的话“爱是永不止息”。爱自己的民族和脚下的土地永不止息。

19分钟前
  • Elanor
  • 力荐

#19th SIFF# 塔爷的大场面简直控得神乎其技。开头那个飞翔的长镜头,突袭和铸钟两端的长镜头看得眼泪都要下来了。修复版画质感人。

22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安德烈·卢布廖夫》是一部值得看一遍再看一遍以至无数遍的片子,因为它太沉,太深,离信仰太近,离我们太远。

2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9。漏雨屋堆流浪艺,夜裸异教图腾漂,教堂难挡鞑鞳马,暮年回首三圣诗

27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183分钟胶片版。20220410资料馆数字版二刷。影片虽以圣像画师安德烈·卢布廖夫个人为核心主题,实则野心极大。仿佛一幅宏伟的画卷徐徐展开,以多章节、多角色史诗般的手笔描绘了14世纪末15世纪初罗斯土地上王公黎民各阶层人士生活的图景。有讽刺丑角和异教徒,也有王公贵族和铸钟者。有耶稣受难的排演重现,有异教徒裸奔狂欢庆祝伊凡·库帕拉节,更有鞑靼人血洗弗拉基米尔城与从无到有铸起一口大钟的震撼场面。不仅是个人传记,更是俄罗斯土地、民族、历史的记忆。安德烈·卢布廖夫的人生乃至俄罗斯的历史都是黑白的,而他留下的圣像画是彩色的。

3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它特立独行,不着重铺述人物的生平过往,关注的是形成传主精神世界的素材,从艺术伦理/苦难见证/信仰重构等古典史诗形式去描绘艺术家曲折的一生。关乎卢氏如何创作,在全片未占到多少篇幅,以最接近精神本质的认知而非历史真实去探索,其中的力量足以击破时代隔阂;对待塔可夫斯基,需永怀敬畏之心。

34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完整电影神话的斯拉夫往事,采用构建诗歌的方法论,承载宏大主题的象征性元素作为氛围,镜框中最普遍又独特的封装元素是土地、雨水、树木等自然质感,它能链接厚重历史,同样也是老塔承托哲学生机的独属知觉,情感安静地流淌于影像,影像直觉则更简洁,只是在引起情绪能被认知的兴趣时,进入其中然后固化时间。

38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力荐

老塔对受难场面的表现能力太强悍了,这绝对与民族性有关

41分钟前
  • LOOK
  • 推荐

8/10。老塔为传记片注入了神秘主义的质感,譬如流血的手浸入小溪漾出乳白色液体,鞑靼人洗劫城镇时从天而降的鹅,许许多多的圣愚形象把观众代入一片精神领域:乘热气球的农民为实践理想而死,民间艺术的小丑无视世俗眼光,给死人编鞭子的傻女表现摆脱乱世的幸福渴望,执着勇敢的铸钟少年更像一位圣徒。大地与生命信仰紧紧相依,飞翔的农民注视着大地,不可避免的坠落回归大地(挣扎的马将死亡的痛苦含蓄化),铸钟少年在雨水泥泞的大地寻找祷钟的原料,结尾一群骏马在雨帘的草地上嬉戏,作为精神洗礼的宣示。光影造型追求肖像画特点:淡化景深,前景布光集中打在人物脸上,力求构图的完美平衡感,舒缓的气氛调动了无限的空间感受,当长镜头从引导铁水的沟槽移向拉风箱生火的工人,再由祈祷钟的模型摇拍大公及其卫队和围观群众,传递着诗意性的影像内涵。

4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目前看过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诸如《安德烈·卢布廖夫》《乡愁》《镜子》《潜行者》《伊万的童年》《飞向太空》,有些人在短评里表示「看不懂、闷、看睡着……」却还打4/5星,也难怪会被说装13……小调查发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可能是这类片子最多的导演,而最有名影片当属《2001太空漫游》?

4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880】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卢布廖夫周游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目睹了农奴的绝望,同僚的背叛,原始的疯狂,异族的侵略,统治者的残暴,他甚至亲自举起屠刀,为了善意而侵染罪恶,并无数次由自我或他人践踏信仰;直至暮年,钟塔修成,他才收获了多年难觅的灵感——或许只是释然了而已,他创作圣三位一体,也不知其中的神性是才华横溢的施展还是苦修一生的所感所悟。联想到数年后也在动荡的时局中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的塔可夫斯基,这似乎是所有伟大艺术家难逃的命运。

50分钟前
  • kozmojo
  • 力荐

1、大约十五年前,我买了这部影片的DVD,2010年,我在豆瓣上标记“想看”,又过了十年余,我才真正看完了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史诗巨作,仿佛这般“宏大”的“观影历程”,才对得起这部经典之作。这也是老塔的七部半中,我最后观看的作品 ,首轮圆满了。2、“不明觉厉”用在此片或塔可夫斯基身上,必须是褒义词!老塔的七部半,每一部都值得一看再看,单是画面,就值得一再“凝视”。3、前半部以“隐喻”为主,后半部才是“传记”,九个章节,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4、电影史上,能够凭一部电影便可写出N篇博士论文的影片不多,此片必居一席,而且是那种可以有五百条以上注释的博士论文。5、俄罗斯大地、神性黯然、战乱、杀戮、苦修、天赋自弃、钟鸣回荡,没有一个镜头拍安德烈•卢布廖夫作画,最后,壁画在宏浑的音乐中出场。

54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不是鲁勃廖夫的传记,而是一个民族的史诗。民族的诞生先于国家,而民族的诞生则始于它的文化的诞生,在15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帝国还没出现之前,俄罗斯文化的出现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鲁勃廖夫就是在历史、宗教、艺术交融砺练中的民族一份子。电影突破人物为核心的传统叙事,以民族为潜在核心,给观众呈现

58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B】①还是更喜欢老塔带点幻想色彩的片子,不管怎么说,一直号称本质塔粉的我总算把他片子都看完了②大场面调度骇人③友情提示:看这部电影前最好看看圣经,我没看,我懵逼了。

1小时前
  • 掉线
  • 推荐

史诗长卷宗。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探讨艺术、信仰、欺骗、世俗、欲望、战争,终至沉默。(不喜欢最后的《铸钟》一章)。从俯瞰镜头的震慑力量到坍塌教堂里一只走过的黑猫,塔科夫斯基是最好的影像作家。但是为了看懂情节很多镜头设置都没看懂。另外,资料馆的字幕是活人翻译的?

1小时前
  • 蜉蝣
  • 力荐

我最近才真正明白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什么意思。那些脸庞所透露的人性悲喜,来自于对时代的观察;而中世纪末并非多么欣欣向荣的时代:战争、瘟疫、贫穷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电影的每个画面都深切把握住那个时代的画家视角的人文性,诗意、悲切、圣洁,也完美诠释了何谓真正的信仰。创造者本身,即造物者(creator)。但只有心怀深切真挚的怜悯心,才可能创造出跨越岁月也能打动现代人的作品。

1小时前
  • Helicopte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