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谜案

犯罪片西班牙,英国,法国2008

主演:伊利亚·伍德,约翰·赫特,蕾欧诺·瓦特林,朱莉·考科斯,吉姆·卡特,亚力克斯·考克斯,伯恩·戈曼,多米尼克·皮侬,安娜·玛西,丹尼·萨帕尼,艾伦·戴维,Tim Wallers,James Weber Brown,Ian East,Charlotte Asprey

导演: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

播放地址

 剧照

深度谜案 剧照 NO.1深度谜案 剧照 NO.2深度谜案 剧照 NO.3深度谜案 剧照 NO.4深度谜案 剧照 NO.5深度谜案 剧照 NO.6深度谜案 剧照 NO.13深度谜案 剧照 NO.14深度谜案 剧照 NO.15深度谜案 剧照 NO.16深度谜案 剧照 NO.17深度谜案 剧照 NO.18深度谜案 剧照 NO.19深度谜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1:48

详细剧情

马丁(伊利亚?伍德 Elijah Wood 饰)为了追寻偶像逻辑数学家亚瑟(约翰?赫特 John Hurt 饰)的足迹,来到牛津大学深造。他发现,寄宿的房东伊格莱顿太太(安娜?玛西 Anna Massey 饰)仿佛跟亚瑟交往甚密,而她的养女贝丝(朱丽?考克斯 Julie Cox 饰)却总是故弄玄虚。后来,马丁结识了壁球伙伴洛娜(蕾欧诺?瓦特林 Leonor Watling 饰),两人堕入爱河……   亚瑟演讲时,马丁作为唯一的提问者,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二人在房东家不期而遇,发现伊格莱顿太太被人谋杀。现场唯一的线索是一个圆圈。二人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此后又有一些人离奇地死去,而且他们的死因似乎还暗含着某个数学定律……

 长篇影评

 1 ) 让我们来谈谈这个长镜头

在长镜头下,剧中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剧中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剧中人横眉竖眼的姿态都只是一场闹剧……看客在长镜头外谈笑风生,欣赏着作品内波澜起伏的情节发展。
      
相对于蒙太奇,长镜头更擅长客观的表现情节发展,冷眼下的旁观即使融入了导演的隐性情感,也是一种整体风貌的表意行为,一种事物常态动作的完整动机揭示。没有剪辑的加工,长镜头更多强调生活的真实性,贬低情节的虚构性,通过瞬间性和随意性,不做任何解释的表现事物含义的多样性,让观众自行思考,自行选择。

以提倡真实、完整著称的长镜头在早期电影理论产生之时正好呼应了巴赞推崇的现实主义电影,通过粗糙的质感,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行为,真实的复述了客观世界。此时的长镜头不是画面,不是影像,而是真实。
       
电影发展到如今,长镜头发挥的不仅仅是一种现实渐近线的作用,而是通过导演、摄像对其精准而严谨的移情布景、场面调度,追求一种情节、情绪的渲染和描摹,而非刻板的现实复制和影像化。一方面用真实的完整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另一方面用画面的多义和暧昧性提高观众的深层次情感体验和气氛渲染。这两方面的作用一般由两种手段实现——运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长镜头。
       
固定机位因其缓慢抒情的节奏,多被用来烘托环境和人物情绪,是一种暗藏汹涌的“以静制动”,侯孝贤《悲情城市》中文清和妻子听到兄长丧讯时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于隐忍中彰显悲痛。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里开头长时间的黑屏固定镜头,展现的是人类本初的混沌形态。情绪的渲染作为隐性的抒情,在很多成熟文艺片中都有运用,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牛津谜案》中的运动长镜头,所以对固定机位长镜头不做过多阐释。
       
运动长镜头在很多好莱坞电影或成熟的艺术电影中时常用在故事开头或情节脉络发展的中端,通过隐性但又客观的场面调度推动情节发展,介绍故事背景。奥逊•威尔斯指导,拉塞尔•麦蒂摄影的《历劫佳人》在影片开头就通过复杂性度极高的长镜头,运用当时一切技术达到横移、升降、跟拍的效果,完美地于俯拍、平拍、特写间介绍了美国与墨西哥边境下混乱、肮脏的故事背景,影片开头特写的手榴弹被放在长镜头下的汽车中,长镜头下的每一秒都有着汽车爆炸的危险,如此牵动人心缺不做客观评价的刻画,也只有长镜头才能担当。类似的通过片头主人公的对话、运动、走位来介绍人物性格、故事背景的影片还有《蛇眼》、《好家伙》等影片,它们都通过从狭窄的空间内严谨而又有节奏感的空间调度使长镜头成为极为自然的点睛之笔,没有刻意的显露,于羚羊挂角间推动情节发展。说到情节发展,犯罪、悬疑片的情节发展更是重中之重,稍微一个动作的暗示也许就是最终谜底解答的关键。这种隐性的美学构想最好的载体当然是长镜头,在长镜头灵巧高明的场景人物调度中,暗藏着案件丝丝扣扣的线索与可能性。《牛津谜案》片头00:19:36—00:22:07的长镜头就是一种将出场人物之间的偶然与必然相串联的“长镜头”盛宴。为什么打引号,因为这是一个伪长镜头,仔细分析下还是看得出剪辑的痕迹。但是导演将之做成长镜头的形态也正是因为看中了长镜头“述而不作”的功能:
      
死者的女儿beth流下的暗藏玄机的眼泪;公交司机在Blackwell Bookstore买的书;小护士性急地叫到一辆出租准备离开;Martin同学遇到sheldom教授后仓皇的躲避;行走匆匆把怪异纸条丢进垃圾桶的sheldom教授;怒气冲冲回案发现场准备收拾细软回家的Martin。3分钟的长镜头将每一个犯罪嫌疑人有序的串联起来,人物关涉的偶然或必然,导演并没有指名道姓,而是将破案决定权交给了观众。缓慢的节奏、时空的连续统一、照相本体的记录功能,观众满怀期待,希望在后来的剧情中验证自己是否推测到了真相。
       
回归是否是长镜头的大前提,我认为这是至少由六个镜头拼接起来的伪长镜头:
                         
第一个镜头 00:19:35—00:19:54
Sheldonian Theatre剧场内横摇镜头的尽头出现beth暗藏玄机的眼泪,接着跟拍一名演奏人员径直走出Sheldonian Theatre,最后摄影机推向演奏人员的后背并移开。
       
由黑色后背形成的隐性剪辑早期在希区柯克的《夺命索》中就有所运用,全篇5处隐性剪辑有4处是由“后背剪辑”完成的。所以,很容易就能看出此处导演剪了一刀。
       
最近我正好去牛津。该段长镜头主要是在Broad Street完成的,所以我在Broad Street上没事晃了晃,发现Sheldonian Theatre的正对面并不是Blackwell Bookstore,如果摄像机由演奏人员后背直接推向公交司机,其中并没有剪辑,那么公交司机的地理位置变化根据电影画面来说,就是从Sheldonian Theatre门口径直走向对面的Blackwell Bookstore,但实地考查很容易就发现,Sheldonian Theatre正对面并没有Blackwell Bookstore,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才是真正正对着Blackwell Bookstore的。所以我猜测,第二个镜头便是公交司机衔接着演奏人员的后背在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的门口开始的。
                             
第二个镜头 00:19:55—00:20:21
公交司机从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的内院走出,径直走向Blackwell Bookstore的门口。观众可能会问为什么导演不直接把公交司机安排在Sheldonian Theatre内院而安排在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nce内院开始走位,我认为长镜头相对蒙太奇虽然是客观、记录性的,但仍然是摄影师或导演其有所偏爱的对场景进行选择性加工。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nce正对着Blackwell Bookstore,统一时间内的直线路程更容易于简单明了中表现线索,如果从Sheldonian Theatre内院走向Blackwell Bookstore,人物弯弯曲曲的路程延长了一倍,拖延了拍摄节奏,不利于在有限的时空内表现浓缩的暗示。这是从整体角度考虑,从技术角度考虑,Sheldonian Theatre的院门是有台阶的,摄像扛着摄影机走楼梯很容易发生画面的不平衡晃动,而没有台阶的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nce的院门显然更适合摄像的拍摄。
                             
第三个镜头 00:20:22—00:21:02
公交司机从Blackwell Bookstore外走向店内画面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太阳光变成白炽灯的色温,公交司机的外套颜色由明变暗,这就是很好的证据,说明在书店内,又开始了新的镜头。有网友说这并不是理由,他们认为“摄像机不像人眼能迅速无缝切换,摄像机需要一个对白平衡和感光度进行重调的过程,所以你在看的时候会有一闪的感觉,但实际并不是分开的剪辑。”我认为这并不构成理由,因为如果这是摄像重调过程才导致的,那Martin同学从书店内走到书店外,白平衡又需要从新调节,为什么这时的画面却没有颜色变化的?

第三个镜头正反面跟拍了公交司机、Martin同学、sheldom教授。是人物牵连最多的一个镜头,但纵观整个镜头,流畅自然,灵巧偶然中把3个人物顺连在一起,一点都不穿凿附会,足显导演和摄像的功力。也这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也正好应对了影片中sheldom教授在新书发布会上的一番言论 “There is no way of finding a single absolute truth, an irrefutable argument that might help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mankind.Can we know the truth?“长镜头下的真实是有多义性和暧昧性的,客观的呈现真实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有无数真实,因为它不限制,述而不作。所以,这就是长镜头运用在悬疑、犯罪片中的好处。
                           
第四个镜头 00:21:03—00:21:20
把纸条扔进书店外的垃圾桶后,镜头对准了教授行走的双脚,这又是类似“后背剪辑”的技巧,把全景换成特写,最容易混淆观众视觉,此时也是转换场景和镜头的绝佳时期。我在牛津闲逛的时候,从Blackwell Bookstore到Martin与sheldom教授相遇的The Bridge of Sighs,真实地理距离不是影片中1秒的瞬间。从Blackwell Bookstore所在Broad Street向东步行1分钟,再在十字路口向东拐向Catte Street才能看到The Bridge of Sighs。所以,sheldom教授的双脚在这里又成为了“真实的谎言”。
                         
第五个镜头 00:21:21—00:21:36
仍然是跟拍,不过这次是跟拍骑着自行车的Martin一人。不用我启发了,对,这又是“后背剪辑”技巧,只不过这次的“后背”变成了“蓝色卡车”, Martin骑自行车经过蓝色卡车时,蓝色卡车作为障碍物很好的起了“一叶障目”的功能,故事场景从Catte Street转换到了犯罪现场所在的民居,经过实地走位我可以负责任的说,The Bridge of Sighs所在的Catte Street附近没有民居,Martin骑车绕过蓝色卡车转弯的设计,就是为了转场换镜所用的。
                       
第六个镜头 00:21:37—00:22:07
Martin停好自行车路过一棵大树,一瞬间身影被大树阻挡,大树发挥的又是隐形剪辑点的障碍物作用。至于这里为什么要剪辑,我们下面再说。
        
镜头跟拍Martin走向民居后便舍弃了Martin这个跟拍对象,自成一视角,由平拍的地面飞向空中,径直伸向案发现场的窗户,从窗户进入案发现场,扫视完屋内状况后,画面终于定格在死者的脸上。至此,这个华丽的伪长镜头终于落下帷幕。
      
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导演会在Martin路过大树的时候剪辑,观众也许会认为这段没有剪辑必要,在这个伪长镜头里,剪辑大都是因为遇到地理长度障碍才只能割爱一剪。但这里显然没有地理长度问题,却有技术问题,这里的剪辑是为技术服务的。跟拍马丁骑车到停车,也许只需要轨道和斯坦尼康,但从地面飞向空中就必须用到吊臂这种大家伙了。在大树处剪辑,笔者认为是一种换器材的暗示,从地面飞上天,如果一直用轨道不可能实现,如果一直用吊臂又显得杀鸡焉用牛刀的多余。所以不如简单处用轨道,难处用吊臂。而这个简单与难处的切换正是大树的剪辑点。


附:《牛津谜案》00:19:35--00:22:07剪辑点简表
  
序号 起点 形式 简述
1 19'54" 隐性剪辑 演奏人员径直走出Sheldonian Theatre, 摄影机跟拍其后背并移开。
  
2 20'21" 隐性剪辑 公交司机从街外走进Blackwell Bookstore。摄影机跟拍其后背并移开。

3 21'02" 隐性剪辑 教授把纸条扔进垃圾桶,摄影机推向教授双脚并移向街角转弯处。

4 21'20" 隐性剪辑 骑自行车绕过蓝色卡车,摄影机推向卡车移入下一个画面。

5 21'36" 隐性剪辑 Martin被大树阻挡,摄影机推向大树移入居民区。

----------------------
看完地吸引力,发现自己半年前写的这个东西好傻,现在的电影,就算是长镜头,也很多是后期做的。我当时真的想多了。

 2 ) 谋杀哲学的《牛津谋杀案》

谋杀哲学:论《牛津谋杀案》的内涵 文/空语因明 影片的名字为“牛津谋杀案”,它改编自似乎是同名小说。具体的该影片和小说之间的联系不用扯太多,针对于这个影片来看。牛津谋杀案,这电影是悬疑片,它无疑很悬疑,但它又不是那么悬疑的悬疑片。我并不把这个电影看做是这样的悬疑片,一个数学解密式的悬疑片。因为它不只是这样的。如果这电影只是一个数学式样的悬疑片,那么正像许多人评论的那样,这片子并不出色,甚至牵强附会。恰恰相反,这电影确实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悬疑:它恰恰是“反数学”的。牛津谋杀案,它最大的悬疑在于它悬疑了它的悬疑。 【《牛津谋杀案》,是一部谋杀哲学的影片。或者说,它把对哲学的(现代式)谋杀展现了出来。】 从表面看来,牛津谋杀案的谋杀数总共有四项,影片中“被谋杀”的人:一个双腿残疾的老女人,一个时刻病危的人,一个老病号老人,十个智障儿童。对于被谋杀的第二项和第三项,引用剧中人的话来说:那是几乎称不上谋杀的“谋杀”。进一步地,我要说的是:四项的“谋杀案”都称不上真正的谋杀。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处于极端“混沌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然死去。这样看来,牛津谋杀案,太名不副实了,因为里面根本没有谋杀!然而,真正的谋杀在别处,真正的牛津谋杀案从影片的开始就开始了:对哲学的谋杀。 “谋杀哲学”的哲学杀手代言人,即是Seldom教授。在某种程度上,谋杀哲学的过程,已然发生了:它发生在思想中,发生在维特根斯坦所写的《逻辑哲学论》中。这正是影片的开始:维特根斯坦在战火中写逻辑哲学论。讲述这个故事的,是Sledom教授,他在课堂上由此引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教授写出“Can We Know the Truth?”。可以说,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正是哲学活着的前提。真理是怎样的:真理必须具有绝对的确定性。如果没有绝对的确定性,那就没有真理。数学一直是具有绝对确定性的思想典范。维特根斯坦通过数理逻辑推理,最后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除了数学之外,根本不存在所谓真理。“在不可言说的地方,必须保持沉默”。Seldom教授宣称:因而,【哲学死了】。全场一片安静。但是,等一下:数学不是仍然具有绝对确定性,占据真理的地位么?既然还有真理,那怎么能断定哲学死了呢!?这样看来,教授的论断未免太轻率了,这个“哲学杀手”太大意了!谋杀哲学的“失败”在于:它没有谋杀数学,因而也就没有真正谋杀了哲学。这时候,“数学的代言人”出场了:Martin。他是坚持真理活着【因而哲学仍然活着】的人,或者可以说他是哲学的支持者。Martin学生发言了:自然的本质是数学(这是一个类似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一切都遵循着一个模式,一个系统,一个逻辑序列;如果我们理解了数字的奥秘,我们就能理解现实的奥秘。针对这个反驳,Seldom教授的意思是,数学是抽象的,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数学并不与现实同一,因而数学并不是现实的真理。既然数学都不再是真理,由此,【哲学确实已然死了】。支持哲学活着,源于这个信念:【我们需要相信生命具有意义】。生命必须是可理解的,那么一切都必须遵循着逻辑,而不是随机的。Seldom教授说,这和真理无关,这只是人们的恐惧:恐惧让他们自欺。Seldom said:sad! 【哲学死了,这一结论对生活的意蕴是:生活即是混沌的。没有一个生活不是混沌的。】 不得不说,教授的言论,他的谋杀哲学是无懈可击的。可是如果这样,谋杀哲学已然成功了,那么接下来的影片进展岂不是不需要了!然而,无人愿意接受生活是混沌的事实。Martin仍然坚持着他的信念,数学的真理性仍然在他的思想中作为现实而活着。要证明哲学已然死亡,那就是要证明数学不具有现实的真理性,那么必须在现实中证明数学的非真理性。这一证明过程的实现,才能真正达到谋杀哲学的目的。而这一证明过程,就是接下来发生的“序列谋杀案”。四个谋杀事件对应于图形序列(可称其为“毕达哥拉斯序列”)的四项:圆,两个圆的交集,三角,十点三角点阵(Tetraktys)。而这四项并不是贯穿该系列案件发生的逻辑,而只是Seldom借助Martin坚持数学的现实真理性的这一信念而使大家这样认为而已。真正的案件发生,是混沌的,毫无逻辑的,而所谓的与毕达哥拉斯序列的对应关系只是虚构的。这就充分证明了教授关于数学与现实真理无关的论断。来看看这四个不是谋杀案的谋杀案:第一项,贝丝和她母亲的生活是混沌的:她杀死了她的母亲,一个半死的人,而贝丝寄希望于从半死中重生。第二项,一个绝症病人的死亡。第三项,一个老病号的意外死亡。第四项,被前三项的虚构逻辑和自己混沌生活的无助所驱使,一个人杀死了十个智障儿童,为了可以给他那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女儿提供器官。这些案件过后,无论是否悲伤,大家都为这一系列“谋杀案件”的结束而松了一口气。啊,大家可能觉得:这些案件所遵循的无非就是一个图形序列而已。可是,到最后,Martin趁着偶然的机会才发现,没有人预先知道该系列案件发生的逻辑,事实上这里面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逻辑必然性。Martin在一个赝品博物馆里,告诉了Seldom教授自己的顿悟:这是Seldom早已知道的。Martin,最后不得不承认:【真理并不是数学的;真相是荒谬的、混乱的、随机的,毫无秩序而令人不安的】。 然而,影片对生活的混沌性的讲述,还没有完结。教授最后说出了真正混沌的案件初始状态,这一系列案件进展的诱发点,只是马丁对贝丝所说的不经意的话:You should try it。这句话回荡在贝丝几近绝望的心灵中,让她走出了冒险的一步…如果这一系列案件即是蝴蝶效应,那么马丁就是那只蝴蝶,他的话就是翅膀的煽动。这样看来,整个牛津谋杀案的悬疑又进展了一步:不只是毕达哥拉斯图形序列而已,而是进展到混沌现象。如果只把牛津谋杀案当做这样的悬疑,那么可以说,蝴蝶效应超越了毕达哥拉斯序列,而将该影片的悬疑进一步揭示了出来。如果仅仅如此,那这就误解了整个牛津谋杀案的迷宫了。这最后将这一序列的案件比喻成蝴蝶效应,并不是为了让整个案件更合情合理,恰恰相反,它进一步地表明了生活的混沌性。它的目标,不是揭示逻辑,而是反逻辑。 总之,那四个看起来是牛津谋杀案主题的案件,其实都不是。它们只是一组论据而已,它们证明数学的非真理性,逻辑的非现实性,因而最终地,旨在成功地谋杀哲学。这是整个牛津谋杀案的真正主题,也是真正的谋杀。【但这只是谋杀哲学的现代方式,历史上谋杀哲学的举措还有很多种。】 这四项案件,是该影片讲述谋杀哲学的主要现实证据。除却这些,影片中其实贯穿着对哲学进行谋杀的讲述。这些谋杀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否认数学的现实真理性;另一类是描述生活的荒谬。“数学是否有现实真理性”这一问题(它潜在的是,哲学是否活着的问题,是生活是否可理解或有意义的问题)的讨论贯穿了整个影片。Seldom教授和Martin在大街上争论事实是否有绝对确定性;教授向Martin介绍那个因为发现逻辑并不可靠而发疯并自残的考曼:考曼在实践中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论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生活之荒谬的故事:耶稣是恐怖分子,讨论完美罪行的“格林案件”,“火药阴谋”没有成功却要被娱乐式地纪念…总之,这些旁及的故事都不是毫无逻辑的牵连,而恰恰都是为着谋杀哲学的目标使劲的。 【Seldom教授对Martin说:你是那只蝴蝶吗,马丁?】其实,何人又不是蝴蝶效应中的那只蝴蝶呢?人的生活,一举一动,不都是蝴蝶的翅膀煽动么! 是为感。

 3 ) 规律并不存在——评电影《牛津谋杀案》

       《牛津谋杀案》是我在2011年里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然后幸运地被戳中萌点。戳中我的一是它作为一部推理电影独辟蹊径的设计,二是难得的把哲学与推理相融合,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的融合。

       电影一开始提到了维特根斯坦,难得的是我对这个名字竟然不陌生。虽然我对哲学的概念非常肤浅,但是最近不小心因为看了有关社会治疗的理论,稍微对这位“大boss”有了一些解了。不要误解了,其实这位innocent哲学家并不是幕后真凶,他早在1951年就逝世了,只不过该剧的作者参考了他的思想,牵动了剧情的发展。

       “规律并不存在”是我对维特根斯坦部分思想体现在该剧中的解读,不知道是不是误读。一种序列下总有无数种可能性,严谨的数字和逻辑推理并不能导出事件的真相,这是该剧的观点,也是推动该剧推理主线的核心思想(这让“真相只有一个”的柯南小盆友情何以堪啊......)。于是《牛津谋杀案》里的逻辑数学家们,完美地演绎了一场由完全的偶然性构成的完美逻辑推理(这就是戳中我萌点的地方啦,难得一见的“反逻辑的逻辑”的推理小说构思~~)。

       以下就是全然的哲学思考啦,关于这部电影遵循的思想,我觉得是:人们不可能遵从严谨的逻辑获得事实真相,我们所见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事实从我们作为观察者的那一刻存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也让我想到薛定谔的那只猫~~)。个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范围内的,至少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学的影子。现象学只重视对于完整的现在,此时此地的描述,而并不重视“解释、预测、控制”,所以我们只能确定我们所见的,而不能预测所有的可能性。诚然,现象学的思路比起实证主义(大多数是一些实验室实验~)使我们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但是承认事件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对于心理学来说实在是一种悲哀......

       回到这部电影,最后貌似提出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事实:从纯粹的逻辑和客观规律来进行推理虽然可能导入错误的结果,但有一样是决定性的,人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而动机指向了真实的结果。我想在这里为心理学小小地欢呼一下,因为在人们无法预测的多种可能性的犯罪手法下,有时候逻辑可能无能为力,但是只要行为的内在驱动存在,行为就指向基本确定的结果。

       不过人类的动机也不是那么好预测的,否则马丁也不会成为那只无辜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改变了贝丝的想法。所以说,什么是确定的,谁知道呢?也许人们真的应该感到恐惧,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确实什么也控制不了,唯一的真理就是——没有唯一的真理。

 4 ) 一些细节

很多话,看似故弄玄虚,其实都是有它的道理的,和情结的发展都有联系,只是不太容易被发现。
 
教授说:任意一个数列的下一个数,可以是任何的自然数,只不过难易程度不同,有些联系显而易见,有些却很难解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都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1,2,3接下去可以是4,这就是一般人都知道的自然数列;但也可以是5,这就成了著名的费布纳奇数列。当然,1,2,3之后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字,我们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有时甚至是超越数学范畴的解释。教授这样说,其实也是一个伏笔,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假装在餐巾纸上写下第三个图案,而其实却是一片空白。因为当时第三起案件,更确切地说,第三次意外事故还没有发生,他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很多人会说这点很牵强,为什么他能预见到下一起事故和前两起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就看看他之前说的这段话吧,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每天都有人会死,即使他们之间毫无联系,聪明的人也能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也正是这个智慧超群的人,会左右别人的思维,让他的学生认为每起案件都有联系,从而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连环凶杀案。所以说,要制造这样的假象,不是运气问题,只是单纯的时间问题。
 
教授还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完美的犯罪(这种说法也就是通常在日本侦探小说中出现的完全犯罪),如果有的话,那么绝对不是那种解决不了的悬案,而是可以成功的扰乱视线并嫁祸于人的犯罪。到影片的末尾段,教授和学生的对质中,学生指出了教授的误导间接导致了最后一起惨案的发生,但与此同时,他又没有犯下直接的罪行,一切看似都是不可预料的。他用障眼法引导学生做出荒谬的推理,为的是掩盖最初的罪行,却又在不经意中引发了另外的悲剧。他的这一连串的行为,正是印证了他对于完美犯罪的定义。
 
教授对于学生的指责,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了一句:如果是我间接造成了最后的车祸,那么又是谁引起了最初的凶杀案呢?是你。如果不是你对她说,你可以像我一样自由,她就不会动手杀掉自己的母亲。很显然,是学生的话激发了死者女儿的杀人欲望,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世间万物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不清楚是谁的某个举动引起了某个和他不怎么相关的后果。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推论:太平洋上的一个蝴蝶挥动了一下翅膀,会不会引起南美洲的飓风?之所与对这句话记忆犹新,是因为在上Turbulence这门课时,老师正是用这个假设作为开场白的,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看完了牛津凶杀案后,我倒是彻底理解这句话了。
 
举这几个例子,就是想说明,看这部电影是一定要全神贯注,不要以为那些和数学、逻辑有关的部分可以忽略,真正理解的话,就不会觉得剧情牵强了。所有的偶然,都可以理解为必然,这就是我看后最大的感触。

 5 ) 大结局与蝴蝶效应无关

似乎不少人把结局判定为一个蝴蝶效应。。。个人认为其是这部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最后几分钟以及最后几秒钟。。。。最后的最后马丁才认识到自己当初的一句话“you should try it“ 真正点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之前贯穿全剧的数学哲学逻辑可以说是剧情的底子,也就是背景,最深层要表达的观点可以说是标准的后现代派,对科学本质的批判,我们所谓的科学,以追求真理(truth)的名义把人类从盲目的信仰中解放出来,自己本身又成了新的信仰,压抑差异,否定差异,对所谓“逻辑”的盲目信仰导致对逻辑的强制性依赖以及追求,所以,这个 you should try it,盲目的,对人之间,事物之间各方面的差异的忽视,导致了片中的悲剧。

所以说,结局道出的不是简单的蝴蝶效应,而是作者独特的讽刺手法对科学的进行批判,其实这部片不一定是要针对数学,可以是针对物理,也可以是针对化学,甚至是针对社会科学,重点是,科学创造概念,我们依靠概念理解事物,所以实际上是这些所谓的科学在“创造”现实,而不是人们认为的在“探索”现实,所以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现实”,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差异,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现象,我们常人对“现实”的判定与认同不过是被“科学”套上了总体化思路的结果而已,注定了悲剧。所以。。。说到蝴蝶效应,这个逻辑本身才是问题,。。如果认为大结局只是个蝴蝶效应,可谓是看2小时电影来讽刺自己。。。。。

 6 ) 杀人游戏者、逻辑爱好者必看影片

摘要:杀人游戏爱好者必看影片,虽然此步影片和杀人游戏本身无关。当然这也不是一部同大众圈子所宣扬的《天黑请闭眼》的低俗电影。
    正文:
    这是一部充满逻辑与悬疑的影片!
真像雀实是匪夷所思的。
男主角很NB,似乎用逻辑去搞定了所有问题。让我不得在看片之前就去下载了《逻辑哲学论》电子书去阅读。
可结局是………………
但不妨碍作为一个杀人爱好者和逻辑爱好者强烈推荐此片的理由!
摘要:

经典台词摘要: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理!
哲学已经死亡。
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
你就是那支蝴蝶!--

感想:
可大胸女主角在飞机场弃男主角的离去再一次让我想起《美丽心灵》中纳什上台领奖的发言中的一段话:
我一直相信数字,不管是方程式,或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经过终生的追求,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去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里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

 短评

又有个“超级长镜头”,我第一时间就判断对了凶手,不过,这样自行命题又推翻假说有意思么?ps.只有在大波妹身上吃意面,我才尝出了伊格莱希亚的私人口味。

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这绝对是部被低估的作品,威尼斯金狮导演+魔戒fodo+象人老戏骨+西班牙美女。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承认我是傻逼,因为全片所包含的数学、哲学、混沌学和逻辑学我完全不懂,但是导演却很完美的兼具了学术性、节奏性、故事性和男主角的性,故观赏性极强。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激动人心的古典式推理了。

13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我觉得一个好电影是应该让人看完了好好思考,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你这里是这样的你理解错了。有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档最好看的电影了吧。。。

17分钟前
  • Cadenza
  • 还行

超棒啊这个,巴赫跟这片儿的风格搭配完美了!

19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不是很深度,也很偶然。。。水平没这么高就用偶然解释一切。。。凑合吧,除了那个女主角,哈哈

20分钟前
  • Lucifer@CCC
  • 推荐

原来真的有一部佛罗多去牛津上学的电影。妙啊!

23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编剧或是参考了足够的资料,去编造一个尽量合理的故事。但对数字是否绝对符合真理这个观点上,依然不能百分之百赞同。”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第一个符号是圆,第二个符号是交叉的半圆,第三个符号理应是背靠背的半圆。数字或图像的找规律并不绝对,但事实是绝对的。7分。

27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还行

19:35秒开始的那个长镜头拍得好,唯一让我喜欢的就只有这里了。这片子拍得非常玄乎,让我这个数理不好的人看得非常蒙擦擦,说不懂也算是懂了,但对于里面所讲的数学的迷人之处还真是完全没有感受到所以也没有被它所吸引就是了。嗯,尽管有个长镜头跟迷人的风景但实在是三星不下来,两星!

32分钟前
  • nikki
  • 较差

stupid, intellectual wanna be.

36分钟前
  • 高光光
  • 很差

太多的运气使得案子可以连续下去,于是那些我压根不懂的符号一个个冒出来... 片子的镜头用的很不错,老头很演技,小Elijah终于冲魔戒里长大了和大波女大搞艳情...还有那蝴蝶效应理论再一次在物理学之外得到了验证...

38分钟前
  • 盗盗~
  • 推荐

西班牙导演跑到牛津拍了一部致敬与夹私齐飞的英伦谋杀片。所谓致敬,有希区柯克的母题偏好镜头语法和女主角(安娜玛西演过狂凶记)、克里斯蒂式的脱罪手法ABC。所谓夹私,吐槽英美痴迷极端性格的同时却找了身材火辣的瓦特林出演了片中唯一的道德……不过教授那个替凶故事和片长出卖了结局。

41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糟糕的剧本,一个长镜头轻易让人识破真相,就那么几个人物而已,而且还都是一根筋。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很精彩,很精致,无论摄影、灯光和场面调度都很有水准,可惜剧本和表演都不入流。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电影总是形式大于内容。★★★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新年第一部。险些因为评分错过。数学逻辑学解密,悬疑气氛很棒,而且难得的优雅、富有哲理,意外结局。电影技法上几乎无懈可击,毫无冗余,十多分钟处一个长镜头出现了了全部嫌疑犯。约翰·赫特魅力十足。一个有趣的地方是老头儿在V字仇杀队中演独裁者,此片中却出现了一个V面具原型盖伊·福克斯的扮相

48分钟前
  • Whisper
  • 力荐

喜欢这个电影的感觉

53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还行

弗罗多拯救了世界,也敌不过奶牛。

56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魔性数学。魔戒班底。维特根斯坦。斐波那契数列。毕达哥拉斯教派:圆、鱼、三角、四元体……峰回路转结局。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John Hurt肉体上搞过片中所有女性,精神上搞过片中所有男性。护士,空着围裙,那个胸器走错片场了吧啊喂!

57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节奏不流畅,无必要情节过多,名不符实。如果不是故事重心和一般推理有所区别大概会毫不犹豫的只打一星。另,霍比特人真的不是我的菜……

60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较差

19分半左右开始的,从beth开始到她母亲的死状结束的一分半的长镜头,几乎概括了所有嫌疑犯以及犯罪原因(证物细节)。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假模假式,案情却一点都不精彩

1小时前
  • 锦瑟
  • 较差

第一次看此片的时候我还是去团委实习的时候,眼瞅着要下班了,就找了个据说是悬疑的片子来看,事实上此片真的是悬疑,因为有凶杀,就一定有凶手,非常不可惜的是,我还没看到揪出凶手就下班了;节奏慢得一塌糊涂;不出意外我绝不看第二次

1小时前
  • miss z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