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

爱情片内地2019

主演:易烊千玺,周冬雨

导演:曾国祥

 剧照

少年的你 剧照 NO.1少年的你 剧照 NO.2少年的你 剧照 NO.3少年的你 剧照 NO.4少年的你 剧照 NO.5少年的你 剧照 NO.6少年的你 剧照 NO.13少年的你 剧照 NO.14少年的你 剧照 NO.15少年的你 剧照 NO.16少年的你 剧照 NO.17少年的你 剧照 NO.18少年的你 剧照 NO.19少年的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4 00:46

详细剧情

陈念(周冬雨饰)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同校女生胡晓蝶(张艺凡饰)的跳楼自杀让她的生活陷入了困顿之中。胡晓蝶死后,陈念遭到了以魏莱(周也饰)为首的三人组的霸凌,魏莱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乖巧的优等生,实际上却心思毒辣,胡晓蝶的死和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次偶然中,陈念邂逅了名为小北(易烊千玺饰)的小混混,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心相惜的两人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小北答应陈念在暗中保护她免受魏莱的欺凌,没想到这一决定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负责调查胡晓蝶死因的警官郑易(尹昉饰)隐隐察觉到校园里的古怪气氛,可他的调查却屡屡遭到校方的阻挠。

 长篇影评

 1 ) 金羊观影团||被影像所超度的故事

Vol.20,《少年的你》。by曾国祥,周冬雨与易烊千玺,他们共同成就了这部电影。
本期依旧是被金羊内部胁迫写出本期观影团,实属带恶人。

争论,困境,利益,粉丝,交锋,还有不间断的谩骂。在如此动荡的一个大陆电影年,似乎很难再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谈论这部电影。但是,在如此失衡的现实背景下,我们真的可以就此忽视电影,忽视这个团队的成果,忽视电影在镣铐下所绽放的生命力吗?

电影,是否真的能够回归电影本身?

本期金羊观影团共33位友邻参加,23则短评,均分7.5分

(本期参与人数创下金羊成立以来的新纪录,但没能拿下历届均分第一,有点可惜啊)

poster by 无良黑心资本家 @德卡的羊


其中串联内容长评部分来自以下几位金羊优秀的羊友:

@ 姜汁芬达 与他的大号@ 丧面人 前半段接近满分,后半段流于俗套

@ 张萧不是潇 一小半《风雨云》,一大半《过春天》。(赞美张潇,写的比我好100倍)

@ 浮草 我取什么标题才能不审核我

Chapter 1:在现实主义基调下造梦

@浮草,8/10

在《七月与安生》里,曾国祥的才华完全展露。坦白说我并不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曾国祥能把安妮宝贝这样的剧本拍成这样,他足够称之为电影作者了。今天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香港电影里新一代的林岭东邱礼涛,与翁子光不同,就像“硬不硬”那段,他还是有彭浩翔的狡黠,所以他灵巧浪漫地藏起那股子劲儿,我希望没有改变之前的那版有着林岭东般的绝望黑暗癫狂,还原属于港片的暴力美学。

想想《少年的你》包含电影的两种形态且不管是不是均衡。电影一种是卢米埃尔一种是梅里爱,整部电影是在现实主义基调下造梦,过分美好的骑士,过于精致的打光,过度浪漫的牺牲,而这些都植根于那样被放大的真实语境中。更或许,苦涩和甘甜,梦境与现实同在,这本来就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电影本身。

@空白岸,8/10

近年内地最勇敢的电影。大量手持摄影居然颇有娄烨神韵;前半段胜在情绪营造,后半段胜在视听语言,审讯室一段平行剪辑全片最佳;剧作整体上有些轻剧情重角色了,不过曾国祥用精彩的调度和碎片化叙事剪辑成功将故事从狗血边缘拽入魔幻现实,占据全片几乎三分之一时间的面部大特写将情绪铺展得纤毫毕现,有几处仿佛是让角色直接直视镜头对观众喊话(隐约看到了这部电影对“有关部门”竖起的中指),四字、周冬雨奉献的惊艳演技也让这简单粗暴的情绪传递成功凑效;缺点在于对“校园霸凌”这一主题的挖掘并没有注重其背后的成因探究而大多停留在现象的呈现;其实影片进入第三幕时已经与“校园霸凌”相去甚远,成为了一则少年对抗成人世界的浪漫主义暗黑童话;“三种时态”的闭环叙事将影片重新落位“少年的你”。

无良资本家 @德卡的羊 ,8/10

这是部勇敢的作品。大量的不稳定手持与浅焦便已勾勒出这个破败的世界。纵使某张无形的大手让动作戏支离破碎,但我反而从那份不完整中窥见了生猛的意志。她是夹缝中向阳的雏菊,他是沟壑里滚烫的鲜血。反复特写的面孔!面孔!灰暗的瞳孔里满是质问!反射局部的伤痕,他们是少年,他们。

@铎mao猫,9/10

没想到这么好,残酷与绝望,压抑与心碎,霸凌之下是对整个社会的呐喊与控诉,对成人世界冷漠与自以为是的谴责,“只是想走出去,那么难吗?”视听语言惊艳又优秀,周冬雨全场碾压级别,跟着她后半场哭到抽搐,曾国祥的整场气氛把控很稳,未来可期。

@果樹 ,8/10

问题很多然而瑕不掩瑜。演员得益于遇见这样具有强大信念感的好角色,电影也得益于演员贡献了更具信念感的表现。选择用大特写相信演员则成就了导演自己。

@03sanders ,8/10

一部国产片能让我想到燃烧,寄生虫,牯岭街这样顶级优秀的作品,已经做到了非常成功。即使片子带上了审查机制下的枷锁,但仍爆发出国内难得一见的影像生命力。在两小时的时长下深刻挖掘了社会原因,家庭教育,司法机制与社会阶级的碰撞,在成长的推动下层层深入。很多地方的暗喻真的很令人惊喜,不管是在角色名还是高考后阴沟里的花朵,可见片子的细节方面做的也是很完善。事实证明,真正的好片子不会被删减的阴云所掩盖。

@青年路小魁 ,7/10

易烊千玺的大特写刚一出现就使我全身发麻,那是一张真正的电影脸。而当知晓了他的小混混身份,我便开始游离。正如我相信周冬雨是真的在隐忍与怯懦,却不相信她能考到632分。两人“白夜行”式的关系是成立的,但越是往他们身上涂抹具体的社会属性,就越不兼容,像另一个2011年就普及微信及表情包的平行世界。《少年的你》并非《青春派》,将“高考”设为背景无可厚非,但硬要让它与核心事件形成互文在我看来收效甚微,反而让一个已经无比残酷的事实显得失焦。PS.作为杰迷很羡慕千玺的粉丝,他们可以同他一起成长,见证他成为下一个超级巨星。


Chapter 2:只有"情绪",没有"人物"

@姜汁芬达 ,5/10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评价《少年的你》,我可能会说“只有情绪,没有人物”。这并不是在否认周冬雨和四字的表演,而是导演的意图就是这样。第一部分我说过本片一直在强调“面部”,其实还有一个部分,那就是“脚部”,“面部”是集中展现情绪,“脚部”则更多的是为了调整情绪的节奏而出现。面部和脚部,一个是情绪的爆发点,一个基本上看不出明显的情绪,二者的交叉配合,像音乐一般美妙。

@下次开船 ,6/10

只能说是有佳句无佳章罢了。从《七月与安生》就可以看出曾国祥很擅长处理情感关系,他电影中的人物总是能拥有一种区别于友情爱情但同样真挚宝贵的情感。这一点也在《少年的你》中得以最大体现,陈念与小北同处阴沟仰望天空,两人之间克制隐忍的化学反应促生了电影的高潮也延伸文本的广度。但最重要的情感关系建立的部分却采用了一种MV拼贴式的叙事手法,大前提的根基不牢靠,后面所有的进展都可以归结于动机不足、欠缺说服力。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校园欺凌的讲述中,东野圭吾的《恶意》“我就是看他不爽”是一切的根源,文学可以承载起这样深刻、本质性的内容,但电影真的不可以。整体看下来,也仅仅是叙事而已,不加节制的配乐也把叙事的重心转移。和《我不是药神》一样是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意义的作品,但我们在现在能看到这样的作品已是难能可贵。

@六个月亮的六 ,7/10

校园霸凌这种题材,故事讲不好会被说假,导演巧妙地选择交给情绪来运作。面部特写,手持,剪辑这些片中亮点都在为整体情绪做烘托。的确很快产生共情,让你稀里哗啦哭完全程。但情绪太满就会造成鼻塞,继而就是呼吸困难。 几处台词尴尬得直出戏。 监控镜头下你可以说是跟踪,也能解释成保护。是不是有点可怕? 想为世界和平做点贡献那就别生孩子。

@意识流螺丝刀 ,7/10

期待值放得有些过高了,演员的表演确实精彩,情感表达的力度与深度拿捏到位,审讯一场戏的光影处理和蒙太奇使用惊艳,隔玻璃对视的设计着实让人拍案叫绝,然而叙述对象实在让人难以信服,可能是剧作(多处对白生硬蹩脚)抑或是导演本身的问题(手持摄影未能赋予作品该有的代入感与张力,跳切营造的短暂视角代入无法抵抗全片的疏离,数段无比惊艳的影像处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然沦为炫技),这样一个完全可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却显得生硬勉强而不真实,似乎是为了抵制校园霸凌而创作出的某种刻意宣传,几处共情几乎全然是由于演员出色的表演,私以为本片恰同《风雨云》形成对比,甚至可以说本片学到了第六代的神,却未能学到第六代的魂。

@法式曌影 ,7/10

这哪是年度最佳华语片,明明是年度最可惜华语片。处理手法非常高级,手持镜头的摇晃和快速剪辑的凌厉不断压缩影片的喘息空间,诡异的是这些手法明明是用来加强影像现实感的,但在校园青春题材中居然反倒显得不现实,分裂感极强。这种手法多见于警匪动作等类型,是加强不现实影像的现实感,于是在校园题材中反倒不适合。(尤其这部中对高三的刻画非常写实)后半段就更体现出这一点了——当褪去校园这层束缚,后半段趋近于一个悬疑故事(这抄《白夜行》也太明显了),于是导演处理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张力把控的游刃有余,大特写把人物情绪及渲染力放大到极限,审讯室的平行蒙太奇、结尾警车的特写中,光线在人物脸上流动,近乎一场灵魂审判。但开头和结尾的两场戏太多余了,拉低了全片的高级感。另外台词写的太失真了,要不是演员的把控,会是个大灾难。同时后半段过于追求戏剧性、加上说过的抄袭,归根结底,全片的所有大缺点都来自于剧本。至于导演和演员,都是当之无愧的今年华语最佳。

易烊千玺在周冬雨神乎其神的表现下有些相形见拙了,但仍然是非常强大的发挥,未来非常可期。

@和光同尘 ,7/10

人物本身的出彩会掩盖局部问题,没有追根溯源校园暴力其因,而是大部分展示受害者,这本身的视点还有白夜行的设定都是非常讨巧的。摄影、剪辑和高考高度还原都是十分惊艳,也看得出导演的功底不俗,算是今年很好的一部华语电影。可问题的原因不能完全通过解读来深究,探讨问题本身应该查明原因,而不是驻足于个体,用说教来解决。

@卡佛啪啪卡夫卡 ,7/10

比较喜欢的地方是悲剧性源自以“高考”为代表的沉默的大他者,罕见地在中国校园青春片中现身,并结结实实地施加强力于人物,当它的血腥被许诺为阶级跃升的必经之路,所有暴力都有了根由,所有的抗争都被消解;又或者困兽们其实全然懂得其虚幻的本质,“要么被别人欺负,要么欺负别人”,他们不得不随波逐流,却也依然选择相信某些珍贵的东西。当陈念走在阳光下,身后并没有小北,她会不会想:She is gone but she used to be mine.(建议本篇短评全文背诵)


Chapter 3: 它就是那样的值得被观看的,被肯定的,被鼓励的,“我们所需要的电影”。

@张萧不是潇 ,8/10

曾国祥拍《少年的你》其实更像是同社会/审查→及“电影”的一次博弈,他调动了多重偏实验性的影像技巧(例如:声音—耳鸣那刻的万息静停 剪辑—往往伴随意象)与极具写实效果的高三(高考)图景组合,突破了国内院线对青春片各种限制及俗套的窗纸。其成果便是,《少年的你》在一众国产庸烂作中突出了它最奇殊的气质——【少年的对抗】。它接近全程都在传递出一种讯符:面对欺凌,我们(少年)究竟选择大人,还是同我们一样年纪的孩子?

如果没有高考的情怀柱和对现实的勇气鼓足它还真可能只是另一部拖泥带水的中庸作品。当然这一切没有“如果”,就以现在的成品来讲,《少年的你》在冲击社会尺度的同时仍保留对青春的希望色彩,鉴于以上两个元素能被如此细致地融合在一起,于是它就是那样的值得被观看的,被肯定的,被鼓励的,“我们所需要的电影”。

@幽幻 ,8/10

整体来说还是挺可惜的,后半段的戏剧性还是差了口气,但本片在华语青春片的地位已经凌驾于所有前作之上,以多角度解剖霸凌事件和背后的社会因素,又大胆又绝望。无数的大特写强迫着凝视着主角的喜怒哀乐,压的人无法喘息,只留下更深次的刺痛。曾国祥如此的去相信这些青年演员,而他们也没辜负导演。未来可期。

@车尼尔没有斯基7/10

已经困了的正义,没有吊用的理想,操蛋的未来。 曾国祥对于内地本土化的细节做的实在到位,高考机读卡准考证,月考后换座位搬动桌子,疯狂的口号,跑操誓师大会,桌上立起的书,书背后的麻将简直不要太真实。 以及剪辑上的神功,高考试卷验封切换挖掘尸体。导演依托校园欺凌阐述的是庞杂的社会道德,情感纠葛,都有缺陷的家庭,疯狂的高考是命运的出口。两颗弱者的灵魂相依,所以才会有审讯时的默契。也是小北和陈念二人关系发展到高潮的时候。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只有两个少年才能在面对囚徒困境的时候能坚信彼此。 如果在小北收起对陈念欲念的那一场戏的结尾,小北能点上一只烟,那真的会更好。 由于审查机制所以小北没有一句粗口,这是十分遗憾的。

@迷宫中的站起来 ,9/10

伤痕青春与地狱恋人的畸变结合是烂俗失真的,但观众感受故事框架内时间驱行的同时,依然能够由心中生出抽象的存在,即针对作为平行于现实主义之外的、以小北之家为精神核心的第二世界所感受的存在。继而,电影从审讯戏开始,遁入了一个更高的层级,“看见”各种力量在交汇:基于事实经验产生的“痛觉”、抽象的情感交互,“看见”时间——后半部的美妙体现在影像存在与角色存在的轻柔一致:观众通过极多的线头视角去揣测角色之所想,观众之所想便叠加在角色身上,而镜头此时又不断对准他们。(依旧值得全篇背诵)

@鱼汤 ,7/10

不只是简单地校园欺凌,在中国语境被赋予更政治化的解释,自以为是的、泥潭般的各路系统否认受害者的遭遇和自我意志,给出虚幻的美梦/目标(高考、警察的口头保护)企图转移其苦难,这是必然失败的,只有一个来自失序世界的以暴易暴同病相怜做到了。前半段特别地好。几乎窒息的追逐戏,手持、特写,影像传递情绪。后半段索然无味,努力安抚前半段给予观众的不适应感。如同天启般的坏人觉醒,挤不出一点时间来解释。结尾更倾向《母亲》或者《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对真相地揭露并戛然而止,观众没法带着情绪出影院,这部影片显得软趴趴。

@身不在场 ,7/10

比较意外的是逻辑能够自洽,小北一开始躲着天眼走的动作在最后也有了呼应,骨子里缺的是推动力,几乎全程都是靠着强设意外和仰仗题材本身强大的张力把这两个互为镜像的少年推搡着走。台词更是让情绪在山雨欲来之际被徒然打断的罪魁祸首。不过这些都是小错,曾国祥在他的第二部电影里向我们展示了强大的影像调度能力,学校里的手摇镜头,在大楼间与陈念脸上表现主义的灯光,以及最后仿佛自天空射下的一道硬光,这样强烈躁动的影像只能由HK掌控的团队拍摄出来。是一部佳作,但是可以更好,只要大家拥有换一片土壤的决心。

@Abbsinthe ,8/10

周冬雨好美,易烊千玺好棒,摄影精彩,剪接惊艳。优于其他国产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它摒除了简单的黑白对立,重现了人性复杂的可能,也试图为各人的行为动机完成归因。更重要的是,电影不给出解答,而以抛出的诸多问题激起千层浪花。蒙太奇切换间勾连起小北与陈念的共通,教育和法治的不在场看似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延伸,却在被欺凌者与欺凌者的对话间通往同一种绝望。应试导向一种妥协,社会导向另一种妥协,但青春是决不妥协。然而在晦暗的阴沟里,李想已然遗忘,郑易不曾到场,口口声声说要去往的魏莱,终被埋葬。

@不死者 ,9/10

情绪久久不能绕出,大脑几乎在“如果世界是这样的,你愿意把孩子生出来吗?”这蓄谋已久的念白炸响的一刻顿时醒彻。高考是一次非自觉/被操纵的跳水,只需循着哨声一头栽下去便是救赎,灵魂画地为牢,肉身拼命游向“自由”的彼岸。所有的散漫无意识形态都在排座的凌乱得以呈现,无形之手正操盘施令,环境音始终咄咄逼人。当“李想”劝服你忍气吞声,“魏莱”请求你不计前嫌,即使成功纵身一跃,这险恶的现状沟壑又如何填补?迟到的“郑易”是否可以重铸被摧垮的未来?观众的焦点被局限在面孔上的血渍与泪道上(神态特写的反复),是否还会去关注到现实困局的多义(校暴泥沼/应试困局/影像阉割)。3种语态所描绘的“乐园”可否在经历“受难”后成为现实?最后一幕则悄悄地塞下了答案.....

@老滚 ,9/10

影像的力量,面孔的力量,本片从开头的反复剪辑就营造出了让人喘不过气的压抑感,大量的面孔特写占满了整个屏幕,压迫着观众的呼吸,让观众去感受死灰一般的高考时期和校园霸凌,但是他又充满了“生”的光芒,最后审讯的对应剪辑,是对社会的质问,是欲求生的光,是怒火,就算被阉割掉了,但是他还是重拳,是少年欲打醒沉睡的成人的灵魂,一张张面孔摆在屏幕上,这样的力量很难想象是当初的易烊千玺。 但可惜的是现实,现实带来的骂名甚至比电影里面的霸凌还让人愤怒,还让人可笑。

仅打分:

@月色归来时 ,@絶対値対相対値 ,@卡列宁,@无色无味的气体:8/10

@海鸥马步,@西卡里奥,@夕颜 ,@ 孤独的自由:7/10

@笑别掩柴扉 :6/10


历期评分TOP5:

1.《痛苦与荣耀》 8.0;

2.《同义词》 7.7;

3.《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7.6;

4.《你的鸟儿会唱歌》《少年的你》 7.5;

5.《太空生活》《江边旅馆》 7.4;


被金羊内部各种资本家压榨,估计下周的《天气之子》还要继续被压榨劳动价值。。。。

 2 ) 难道只有抄袭该骂?没人吐槽剧情和价值观?

95、00后的中国观众,在十几二十年短暂的成长历程里,什么烂片没见过?烂可以,然而以烂充好不可以。 然而当这样一部轻视生命、无视法律、美化犯罪,高举着扭曲爱情观念的违现实抄袭片,以豆瓣8.6的高分开场时,我还是不由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开场不久,女学生在学校坠楼,没有任何老师和警卫第一时间出现,就为了等着女主在众目睽睽下完成惊恐、靠近、盖尸、落泪的漫长表演,看到这里我说服自己再等等,这么荒诞的场面一定会以女主梦醒作结……然而没有。 我预感到有些不妙。 生死法律如同儿戏。女主失手推下女学生,亲眼看其翻滚昏死,却没有一丝要叫救护车的念头,而是回家让男友抛尸盖罪。男主看到女主被扒衣欺凌的视频紧握拳头,却在前一晚企图强奸陌生女孩(虽然未遂,但对女孩造成了多大阴影?)来保护女主。即使女主哭得再梨花带玉也无法美化如此惊悚的行为,男主再坚定的眼神也不能掩盖如此自私的念头。 警察的智商仿佛被踩在脚下摩擦。监控拍下了所有男主跟踪女主的镜头,唯独不拍女主推下女同学的现场,女主带着男主生生把警察局变成了相声场。而卖三五面膜让人烂脸,欠街坊几十万血汗钱的女骗子,连家都不敢回却堂而皇之地在警察局接女儿出狱,感人的温情发生在如此令人迷醉的场景之下,舍身的信念成立的前提竟然如此荒唐。 而在高考前100天见过跳楼进过局子谈过恋爱杀过同学的女主,高考居然以632分作结,我不否认有天才存在,但如果这造成了高考如此简单的假象,是对高三苦读学子最大的侮辱。 看到你被欺侮跳楼,我垂泪揭发,竟在杀死同学后没有表现出一丝愧意。 看到你被扒衣拍照,我握紧双拳,却在企图强暴陌生女性时毫无怜惜。 我所恨的正是我所做的,无比恨的是别人,极其爱的是自己。 爱情面前,人命如纸?生活何以如此轻易? 虽然剧中人物的情感与行为都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但电影之外的观众不能只看见激情与爱情。颜值并不代表正义,还望嚼着人血狗粮的影迷睁大眼睛,理性追星。

【有一说一,周冬雨很灵,四字很帅,演技在线,两⭐️给演员。然而帅哥美女的少年之爱所美化的价值输出令人难以认同。无论如何,分辨很重要。】

【修改了部分激烈的措辞】

——————————————————

2022.05

评论区有不少争论都是围绕道德和艺术展开的。

我当然不认为本片应该成为一部情节岁月静好,角色傻白甜憨的低幼偶像剧。

虽然我坚持认为艺术始终应与道德站在同一战线,好的艺术将引领人心真诚地向往美善,以所谓对美的追求而将道德虚无化是一种邪恶,

但我也坚持认为阉割掉真实存在的丑恶残酷只反映所谓“正能量”,是一种非常刻意而肤浅的教化手段。

所以引起我激烈批判情绪的不是本片涉及的社会问题,是本片对真正问题的人性深度挖掘太浅,导致它在艺术和道德两方面的双重乏力。

【两年多过去了,还会时不时收到言辞激烈的恶意评论,接下来打算开骂的,大部分你想说的评论区都有人说过了,没新骂法就别费力气打字了,烦。】

 3 ) 想为你深牢大狱,想为你身死不惜

昨晚和大家聊这部片,有人说,成年人不会喜欢这电影。我接着说,对,只有我们这些还对十几岁的自己有恨有爱的青春僵尸,才喜欢。

又这么一直聊一直聊下去,聊到群里的每个孩子都把十几岁的伤疤翻出来大哭,我们在陈念的泪水里,小北的眼睛里,都看到了太多太多的自己。

片子里,理性冷静的女警问郑易,怎么可能有人为了另一个人,去坐几十年牢,承认自己强奸和杀人。郑易的心,明镜一般:你和我不会,但他们只有十几岁。

你还记得你十几岁里想要守护的人吗,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那时候你们真的是相信生命里只有眼前这个人的对不对。没关系,这不是什么逼供,没必要说那都是小孩子的屁话和游戏,我相信你,那就是我们整个青春赖以结盟,互相确认的全部力气。

有差评说,我们只是在为廉价的,表现了伤痛的一种形式而感到过分激动。我想,如果这算过分激动,那长大可能不是如郑易所说往水里跳,而是往冰柜里一站:成人世界,冻着我算了,我没有心。

冬雨的演技千玺的演技我不想分析了,不知道七八成的特写还有哪里让人出戏或者可质疑的,如友邻所说,这片子几乎全靠二位的各种微表情(包括肢体表情)在支撑,大人们,除了尹昉,几乎全都微妙地表现出了各自的狼狈和掉链子,从角色到演技。这是一部充满了“冒犯”的电影,它的被“压抑”,一定与这种“不尊老”,冲决“长幼有序”有着某种几乎可以确定的关系。

不是太纠结结局,我想,即便是少男少女版《末路狂花》,也是折堕,反正天生青少年在这个社会里挣得的话语空间就是很小的。哪怕我们进行了能动性的“脑内剪辑”,剪停在魏莱死亡那一刻,或者小北继续忍下去一个人背负所有那一刻,又或者干脆自己脑补出一场少男少女联手杀所有人然后胜利大逃亡……都是折堕,没用的,青少年就像那笼中兽,请问这宽广的人类马戏团,可曾有某些时刻,管过兽的感受?

这不是一部用一个简单概念或话题潦草对付观众的电影,如果它如批评者言,只有一个正向的壳,它的公开不会这么艰难。正是因为它讲出了许多成年人或抓到了权势的成年人想拼命擦洗遗忘否认的东西,才会让他们想锐叫,想甩脱,想审判。仿佛能听见和能看见,审看这片子的,是魏莱的母亲甚至缺席的父亲:“我们的‘好孩子’死了?被‘坏孩子’杀的?我们还是这么虚伪地用钱教育孩子?我们是这样的人吗?怎么可能!你们要为‘坏孩子’‘穷孩子’唱赞歌吗?胡闹!荒唐!”

我知道洗干净手,带着喷香食物,漂漂亮亮坐在影院里的很多人,都没想到这是片如此“万箭穿心”,它关于我们最初的被害、被爱与第一次想承担什么并自我坚信可以通过承担这个变成我们想变成而非父母老师强加给我们的“大人模样”。假如高考或“成材”天然正义,或许有谁也会想听听十几岁的身体里涌动的,并不只有一条窄路或者单一未来,那已经是一株枝桠很多的树了,如果只允许主干生长而强行剪枝直至创口过多,树也是会鲜血流尽的,不是吗。

作为盒中人,套中人,我们太习惯,也会觉得更安全的,就是被各种超人道德与超人目标绑架,“就和大家做一样的事就好啦”。震惊于第一次警察问话的思维:为什么你会去用校服把胡小蝶的尸体盖上?难道问题不该迎向所有只知道用手机拍照的其他孩子吗?是怎样的教育,让你们没有一个人拿出校服把同学的尸体盖上?这些孩子背后的家长和老师,有进行过哪怕一次的,尊重生命与尊重人的教育吗?

由此觉得片中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时空错乱倒也没有问题,那些站着的甚至真的只觉得刺激不觉得悲哀的看客,即便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群聊,也不能阻止他们的眼睛摄录下了什么,头脑扭曲了什么,口舌传播了什么。这具象化的拍照录音和放肆嘲笑,甚至也指向观众,这太冒犯了,这太刚烈了,曾国祥做到了。

写到这里我发现我早就离题甚远,本来想写这份爱情,本来看完电影只想抖机灵写“好于95%的爱情片,剩下5%,留给我的爱在三部”,写不出了,写到这里我觉得我已经空了。昨晚还有一丝丝胡闹般地说要为周冬雨打架,什么我见犹怜的俏皮话,甚至都轻到有些亵渎。作为电影我们都清楚它还有不足,但作为以如此刻骨的方式为青少年发声的作品,我只想以酒逢知己的心境,抱住全体主创痛哭。

无论是为考学重荷,还是为无疾恋情,又或者为一整个成年人自己都负担不了却请求孩子们忍受的痛苦生活本身,这部作品都交出了80分以上的深切回应,属于当事者,属于十几岁的我们的回应:我们是在不被爱的教育中,忍受着拳打脚踢,最后学会去爱的。请不要以为我们咬碎的牙齿,被划破的脸蛋和被撕破的校服没有觉知,当初只要有哪怕一个人愿意陪我们走完从学校的回家路,或许我们就不会把某些恨意储存十几年,时至今日,要在黑暗的,继续不被人所看见的,匣子一般的影院里,无声大哭。

 4 ) 数字时代的影像解药

(原发于凤凰网,该稿为未经修改的初稿)

脸=手机

《少年的你》影片中有一处令人疑惑:两个饱受欺凌的少年,脸上不断出现新的伤痕,但少隔几天,伤口便悄然蜕去,面容一新。这与其说是个造型上的错误,不如说是一种下意识的美学实践。它与影片有着深层的连结。

回到小北和陈念第一次相遇:小北被打,陈念不平,报警,被打倒在地。流氓拉起小北满是血痕的脸,与陈念相对。陈念被推了一下,手机在地上滑过。下一场内由一个特写揭示,手机屏幕已经碎裂,杂讯闪动。此处,电影做了个漂亮的比拟,即手机=人脸。

手机,这个在高三生活中本不该存在的幽灵,在多次特写的关照下,呈现出某种自主意识。小北修复手机的方式与修复伤痕一样,不费吹灰之力。脸是人体的显示介面,显示损坏,不伤及肌体(机体)。脸随时可更新,替换。伤痕变成一种装饰,时髦的刺青,不再是永久性的。它随少年的细胞更新被抹去。而这种“野蛮生长”状态,也可形容中国产能过剩的电子制造业。中国是手机生产第一大国,而影片的拍摄地重庆是中国第二大手机产地。手机出口后,大量的电子垃圾几经周转,又最终回到这片土地。《少年的你》在对于人体的数字化处理中趋近Cyber Punk科幻片。而小北和陈念,也正是两个具雏形的Cyborg。

现实世界中,脸和手机的“相看两不厌”正在逐渐强化。Face Time,Facebook用名称中的“脸”来强调它们的人性化,Tinder,探探,一人一面,面部识别也正在逐渐占据身份验证技术的主流,手机用户陷在镜像和肖像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当手机摄影成为当代数字电影的一股潮流后,对脸的关注更是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手机拍摄的《橘色》,《失心病狂》,充斥了大量面部特写。摄像机是个变形怪,总是喜欢变成与之尺寸相近之物。《少年的你》虽非使用手机拍摄,但仍自觉地采用了当代的视觉,快速剪辑,特写,浅景深。手机显示屏并无厚度,而电影中部分段落也用了极浅的景深(如囚车幻想段落),使得脸几乎成为一张平面。两个平面,可以趋近或远离,却永远无法融合,凸显了这一段落的幻想性质,也进一步阐明了“屏幕时代”人的孤独。

文化漂变与杀马特

影片另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美学。片中多次出现纯粹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在经典彩色电影中,色彩往往与情绪渲染相关,但《少年的你》似乎意不在此。在RGB色彩空间里,红色,绿色和蓝色位于空间的边缘,是极限的色彩。有一个经典的数据压缩实验,将一副图片用JPEG格式进行反复不断的重压缩,最终图片会呈现为一片绿色。在随机的信息漂流中,精妙的平衡被打破,最终滑向极限。在戈达尔的一些近期作品中,如《再见语言》,《影像之书》,他肆意地玩弄着这一色彩失真,借此来强调影像的间接性。

这一色彩现象与杀马特文化的形成异曲同工。众所周知,杀马特文化偏好大红,亮黄,鲜绿等色彩,这与其始祖——日本视觉系摇滚其实相去甚远。正是由于通讯闭塞,杀马特爱好者模仿一些低劣的印刷品或音像制品,信息一步步丢失,最终才形成如此“文化漂变”。小北,可以称得上是半个杀马特。陈念和他,正是生活在文化和经济的盲肠里,信息代谢后的废物把他们推向红绿的极端,就连他们套上白布扮鬼,也被粗制滥造的街灯染成了红色。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当摄影机进入魏莱的家,我们看见的是一片令人安宁的白色。红绿是低下层的色彩,而白色为上层所有。这一特征也在被体制持续印证。一处快速蒙太奇显示:所有学生的模拟考分数被整齐排列,跟据表现不同,被标记为红色或绿色。这一触目惊心的区隔,让人对陈念和小北爆发出的极端情绪多了一层理解。而当影片推进到审讯阶段,不同人入座,房间皆是一片苍白,较之恐怖压抑,似乎更近于圣洁平静。终于,陈念和小北可以拥有完整光谱。此时,陈念的那句“高考是唯一平等的机会”才不成其为谵妄,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在审讯室里,我们人人平等。”当陈念长大后,环境也呈现为均衡的白色。明亮步道上,小北护送陈念。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透过监控观察小北,我们可以看到红绿色像素溢出其本体,低下层罪恶的幽灵如影随形。

与此同时,影片的文本也呈现为一种奇特的文化杂糅。小北建在高架桥下的寮屋(在大陆语境下显然会被快速拆除),连日的雨,后巷的打斗,无一不让人唤起港片记忆。或许在重庆这个“最像香港的城市”里,曾国祥引用的是《古惑仔》。而香港像反复提及的北京一样,是绝望的出口,亦是完整文化光谱所在。另外,也有观众提到玖月晞的原文受东野圭吾影响,而曾国祥本人亦是岩井俊二影迷,影片中依稀可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影子。多股力量汇流在熟悉又陌生的情节里,我们与人物一样生活在文化的“阴沟”里,随之不断下行。但这种阴沟何尝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文化现实呢?

数字化交流模式及其解药

胡小蝶跳楼事件发生后,影片用几个快速的特写交代了微信群内同学的反应:简短而冷漠的询问,一连串感叹号,一个表达“吓傻了”的emoji。表情、字符与陈念的脸交叉剪辑,形成了一组当代“敖德萨阶梯”蒙太奇。影片用非常大胆的方式将当代电影中的“扁平化”往前推至尽头。

在最早描绘数字时代的电影之一《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字符在青春冲动中被持续不断地匿名制造出来。字符取代了人脸,表情,声音,它成为电影本身。网络时代,交流的空间被取消,对话变成了一串持续的字符串。情绪被约化为表情,表情也往往附着于一个简单文本意义。文本无法融合,表情无法交叠,对话变成真正的“对着说话”,发送-回复-发送-回复,构成机械周期,无法共鸣共振。

《少年的你》当中,不光“沉默的大多数”如此,连陈念和小北也在不自觉地踏入字符串的河流。两人的交流用语并不日常,节奏也接近你问我答式钟摆来回。多为各自剖露心迹,而鲜少就一个话题展开密切交锋。唯一可能接近“对话”的段落——讨论如何顶罪,恰好被叙事略去了。而在数字化交流和审查的合力下,一些惯常的情感交流也带上了“微信聊天”的特征。如小北受伤,与陈念共眠于床的段落。两人并无肢体接触,小北开始讲述童年经历,潸然泪下,泪水从外眼角滑落,随后切至陈念,泪水同样从外眼角滑落。小北翻身,又一滴泪从内眼角滑落,陈念亦然。这两组眼泪的同方向运动,让人不禁想起网络交流中的“斗图”。传统电影中,情侣的关系建立往往是通过视线相交,或是肢体相触。而网络聊天时,并无视线或肢体的接触。双方的表情作为各自主人的幽灵,在一个想象的空间里相遇交汇,既是点对点的,也是在聊天窗口这一场所被展示的。这正是《少年的你》前半段的逻辑,也是不少当代电影的逻辑。

“情感”在字符串里如何诞生,“爱”能否被编码出来?当代的爱情在人的机械化,交流的数字化中夹缝求生,难以见未来。面对这一局面,影片在临近结尾的时候给出了一剂强有力的解药。那是陈念和小北在看守所的会面,两人隔着玻璃相望。两人的脸互相叠印,吸纳,包含。情感流动,连绵。那是一串字符和另一串字符的重叠,一个程序错误,一次数字世界里不可能的相遇。通过这个微小的奇迹,我们终于有理由在破碎的时代中去相信电影和爱情的力量。

 5 )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今年1月,《少年的你》入围柏林新生代单元,然而后来官方却宣布退出柏林展映。

5月,《少年的你》宣布定档6月27日,最终还是没能如期上映。

10月22日,《少年的你》突然宣布重新定档10月25日。

几经折腾,这部电影终于与我们见面。

据说《少年的你》前前后后一共删减了7分钟,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对影片降低了期待,结果没想到比想象中要好。

虽然也有一些缺点,但总体而言是中等偏上的。

豆瓣8.7分是有点偏高,但7.5分还是有的。

同样是讲校园霸凌,比去年的《悲伤逆流成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悲伤逆流成河》太狗血了,和以往的校园青春片没有本质的区别。

相比之下《少年的你》则更成熟,更像是一部电影。

影片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高中生活,不再是以往校园青春片千篇一律的早恋、堕胎、逃课、抄作业,而是更黑暗、更深入。

面对坠楼,他们忙着拍照发微信,只有陈念为她盖上衣服。

面对欺凌,他们假装没看见,只有陈念选择报警。

因为盖衣服,她成了下一个被欺负的人;

因为报警,她遭到疯狂报复。

袖手旁观的人平安无事,制止恶行却受到牵连。

被欺负了没人管,欺负你的人死了马上就管了。

受到伤害无法得到保护,犯了罪绝不让你少判一天。

当初不重视你的遭遇,不了了之;

如今却想尽快结案,让你接受法律制裁。

人人都说可以帮你,其实没有人能帮你。

受过教育不一定就品质高尚;

没上过学也可以善良正直。

家境富裕的好学生其实是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

你眼中的小混混却真正付出行动保护弱者。

你只看到他打架,却没看到他是为被欺负的人挺身而出。

你不会无私奉献,我也不会,但是他会。

为了帮助她实现梦想,成全她的人生,他甘愿献出一切。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

陈念、胡小蝶的经历,可能你也经历过,或者看到别人经历过。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重视,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就像郑警官说:我小时候没发生过这种事。

老杨说:那些不好的,你都忘了。

《少年的你》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是像胡小蝶被欺凌、陈念被全班同学嘲笑的事情,是很普遍的。

很多学生不知道嘲笑、欺凌他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伤害,以为只是小小的恶作剧。

像魏莱那样召集一群人欺凌一个人,甚至扒衣服、拍视频,在现实生活中也发生过。

可怕的是,很多施害者就像魏莱一样,还未成年,而且又没杀人,关不了多久然后又可以出来为非作歹。

魏莱一直欺凌胡小蝶,直到胡小蝶跳楼自杀才善罢甘休。

然后她又一直欺凌陈念,直到自己死的那一天。

非要闹出人命,警察才会管。

要么你被打死,她犯罪伏法。

要么你把她打死,你犯罪伏法。

魏莱一直欺凌陈念,陈念不还手,魏莱就得寸进尺;

陈念还手,魏莱就把她从楼上推下去。

小北警告魏莱不要再欺凌陈念,魏莱就疯狂报复。

不还手不行,还手也不行。永远甩不掉她,直到她摔死才能摆脱她。

但陈念并没有因为魏莱的死而彻底摆脱这件事。

她把魏莱推下楼摔死了,虽然是过失杀人,但也要判刑。

所以说啊,被欺凌真的无解。

胡小蝶受不了欺凌选择了轻生,陈念不小心把魏莱推下楼,迎接她的是四年的牢狱之灾。

小渺逆来顺受、乖乖听话,最后也成了被欺凌的对象。

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没有一个能安全脱身。

这也是为什么小渺听到魏莱死了的第一反应是笑了,因为她终于摆脱魏莱了。

和《盲山》有点像,被拐卖的妇女有的自认倒霉,放弃反抗;

有的想逃出去,结果被抓了回来。

又不愿放弃,又逃不出去,绝望的女主角最终选择了一刀砍死村民。

砍死村民解决不了问题,她的人生只会走向更加黑暗。

被拐卖、被欺凌都是无解的难题。

被拐卖后靠自己是无法逃出生天的,被欺凌也是如此。

所以这个时候就要靠法律、制度、警察了。

对于魏莱这样的人,应该如何教育、惩罚?

对于校园欺凌,又应该如何避免?

如果欺凌已经发生了,又该如何处理?

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和完善的问题。

还有魏莱的母亲不了解自己的女儿,以为她很单纯;陈念的母亲不管女儿,无法保护女儿,也是导致魏莱欺凌陈念的原因。

包括小北也是因为被父母抛弃才做的小混混。

没有人天生就想做小混混,如果他的父母没有抛弃他,可能他的人生会迥然不同。

只有制度更完善,法律更健全,父母、老师更关心孩子,不仅关心学习还要关心生活……多方面同时进行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少年的你》的上映,能让更多的人重视校园霸凌、思考减少校园霸凌的方法,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我们也很需要这种能够改变社会的电影。

这也是为什么警察王立让人感到很讨厌。

她怀疑陈念有罪没错,她迫不及待想要让陈念认罪也没错。

但当初陈念被欺凌的时候她怎么没有拿出这种誓要解决问题的气魄呢?

当初陈念被欺凌的时候她怎么不去对魏莱态度这么强硬呢?

陈念被欺凌的时候你不管,她不小心把魏莱推下去摔死你就这么迫切地要抓她。

该重视的时候不重视,该强硬的时候不强硬。

要是当初胡小蝶自杀的时候她就用这种态度问魏莱,就没有后面那些事了。

对坏人太宽容,对好人太苛刻。

包括郑警官也是如此,他审问陈念、小北没有审出问题,后来又专门去陈念家套她的话,逼她说出“他还没成年”,从而得知他们认识,然后再诱导她去自首。

其实电影拍到陈念查到高考成绩,心情五味杂陈的时候就该结束了,后面反而有点画蛇添足。

小北觉得自己很没用,所以他想牺牲自己,成全陈念考进一流大学的梦想,不让无心之失毁了她的大好前程。

他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做了,不是只是随口说说而已。

魏莱家庭条件那么好,做的全是丧尽天良的事,其它同学也嘲笑陈念,唯独小北愿意为陈念的错误买单,因为他爱陈念胜过爱自己。

这样一对比,更突显小北的高大。

但最后10分钟强行让陈念自首,就把小北前120分钟建立起来的伟大、无私、高尚全都打回原形。

当然,不这么拍的话这部电影就上映不了了。

就像《心迷宫》男主角也是被人勒索,然后慌乱之中推了对方一下,结果对方就死了,片尾还是加了一个父子俩自首的字幕。

的确,现实中人们犯了罪就该遭到惩罚。

但人们之所看电影,就是为了能在电影中找到现实中不存在的另一种答案。

所以人们喜欢看《十一罗汉》《瞒天过海:美人计》《赛末点》《速激5》……

犯罪伏法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不需要再在电影中强调了。

国产片中主角犯了罪就一定会接受法律制裁,哪怕他不是有意的。

所以我们就把《少年的你》最后10分钟当做不存在就好。

最后要表扬一下周冬雨,当初演《山楂树之恋》还很稚嫩,很多人都觉得她是花瓶。

后来的《七月与安生》,我们开始看到周冬雨的演技。

到《少年的你》周冬雨更成熟了,逐渐开始实现偶像派到实力派的转变。

正如陈念历经挫折,终于变成了大人。

以前周冬雨总是被批评,现在很少有人批评她了,因为她已经用实力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6 ) 这种影视作品能否少一点?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悲哀的现象,我们的现象级影视剧竟然很大一部分都是改编自抄袭作品,《甄嬛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还有本电影。

我悲哀的有两点:

其一是优秀剧本的稀缺,使得影视改编需要把目光瞄向三流抄袭小说,可笑不可笑?

其二影视团队作为文化产业的一员,却不知道尊重原创,对侵权一事失去敏感,支持抄袭作品,助纣为虐,使得原创更加艰难,从而又导致优秀作品的匮乏,恶性循环。

那么在抄袭作品基础上所做的努力和所获成就应不应该被肯定?

我认为不应该被肯定,这从头至尾就是一件错事,就像你在比赛中犯规,不管你的成绩多么优秀,都是要被划零的。如果肯定了你的成绩,就相当于支持犯规。

抄袭在文艺创作中就是犯规,并且严重亵渎了其他原创者的努力,应该被钉在文艺创作的耻辱柱上,而抄袭的衍生品,也一样是没有资格入流的。

这是原则、底线,就要无情地一刀切,没有例外。

试想,假如有人抄了我辛辛苦苦创作的东西,换汤不换药地发表出来,这时还有人付他版权费,把他的东西改编成电影,大获成功,所有的观众都在夸赞这抄了我的东西改的电影,我做何感想?我是不是会怀疑这个世界,为什么原创者应得的东西却降落在抄袭者身上?为什么没有人指责他们的不是?为什么抄得好拍得好大家就忘了抄袭这件事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原创?我也像他那样去抄抄不好吗?反正抄得好就没人说我,还能名利双收,多轻松。

为什么我还要原创?

为什么还要去原创?

因为我有底线,我有作为创作者的尊严。

我不愿意为了考一百分去偷看别人。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教,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同时,偷来的赃物我也不能买来己用,否则我就是帮凶。

为什么我这么愤怒?

我是如何学习前辈和同行的?我一遍遍翻阅,挑他们写得精彩的情节,做笔记,思考是为什么导致了这个情节的出众?这个人物他需要怎样的经历才能导致他如今的言行?我一遍遍地去琢磨、去学习,而现在有人,桌上摊着两三本书,大纲先是照着这本写,人设照着那本写,大纲再转成那本写,不用动脑子,如此大功告成。又有一个团队,无视它的卑劣出身,买下它的版权,以它所有的努力和汗水来为这样一本书洗白,这个团队究竟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完全可以自己重新创作一个同题材剧本,或者去买原作的版权再加以改编,为什么要对一本抄袭小说表示肯定?

整个过程最吊诡的是,影片在批判校园霸凌,影片自身却带领着观众对所有原创者实施霸凌。

它是如此可耻。

 短评

个人很喜欢这种真实风格的电影,社会上的阴暗面太多了,应该让他们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下。

3分钟前
  • Sprout.Lau
  • 力荐

这个题材,做成这样,真的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影片在影像上非常有特点,大量的特写镜头、跟拍、手持,以及碎片式剪辑,营造出强烈的恐慌与不安感。这种情绪,其实就是角色在片中的情绪,它以影像的方式,最直接延伸给观众。易烊千玺和周冬雨的表现都很不错,起码,他们都经住了大银幕特写的考验,而且,又都有各自的变化。导演其实很多小野心,比如可以看看他是怎么处理校园空间和调度的。“只有你赢,我才不算输”,很伤感,也很中二。

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面对坠楼,他们忙着拍照发微信,只有她为她盖上衣服。面对欺凌,他们假装没看见,只有她选择报警。因为盖衣服,她成了下一个被欺凌的人;因为报警,她遭到疯狂报复。袖手旁观的人平安无事,制止恶行却受到牵连。被欺凌了没人管,欺凌你的人死了马上就管了。受到伤害无法得到保护,犯了罪绝不让你少判一天。当初不重视你的遭遇;如今却想尽快结案,让你接受法律制裁。人人都说可以帮你,其实没有人能帮你。受过教育不一定就品质高尚;没上过学也可以善良正直。家境富裕的好学生其实是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你眼中的小混混却真正付出行动保护弱者。你只看到他打架,却没看到他是为被欺凌的人挺身而出。你不会无私奉献,我也不会,但是他会。为了帮助她实现梦想,他甘愿献出一切。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

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 你在我后面干嘛?”、还有那个披床单吓司机…哈哈哈,周冬雨真是百搭啊,而且对方都会被衬搭的很好看。易烊千玺表现竟超出预期。“我喜欢一个人,就想给她最好的结局。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电影透露的少年气,意外惊喜。你有多被这个世界欺负,就有多少人想保护你。最后的警局审讯戏成为情绪的一个制高点,被拯救者的、无辜的与负重的…包裹出电影的温暖与厚度,身边观众哭倒一片。经历过少年,20年后更懂纯粹的青春。“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能仰望星空”

1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主题浮于表面…表达做作且矫情…警察局的戏份是把观众当傻逼吗…为什么要大早上来看一部青春伤痛文学式的狗血电影啊…四字dd演的倒还行

14分钟前
  • Ziggy
  • 较差

1.和《嘉年华》一样,题材价值大于电影本体价值,在当前环境下拓展了国内院线的题材可能性。在被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展现的凌厉和残忍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很理解有些地方表达上的处理方式。2.“残酷青春”是个差不多20多年前的概念,这个电影重新启用了一次,说实话,这种青春期和杀戮,死亡,悲情之类的东西搅在一起的故事非常可疑,以一种看似底层残酷物语的形态实际上讲述一个很矫情的戏剧性设定。真实的校园霸凌有更真实,粗粝的处理方式,但会损害商业度,也可能无法面世,总之,这个题材在这里被打磨得更光滑了一点,可惜。3.易烊千玺的表现真是不错,不知道这是技术使然还是感觉使然,如果是技术,确实值得期待,需要其他反差角色验证。4.电影节奏有问题,前三分之一很迟缓,男女主角关系的进展又缺乏理由。

19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这部电影真的太有心了,身在绝处的时候突然在眼前出现了一道光,小北和陈念是彼此生命中的那道光,小北不想让陈念在泥泞里,努力把她推向美好的未来的这个设定真的太戳我了,救赎向真的很感动。而两位主演也诠释的很好,所有情绪都很到位,周冬雨一如既往的好,四字弟弟是第一次登上大荧幕,也很让我敬佩,导演真的很有心,谢谢有这么好的电影出现,祝票房大卖。

21分钟前
  • 你是猪
  • 力荐

虽然但是 高三不收手机吗

22分钟前
  • beki
  • 还行

恶意就是这样的,无端的针对一个人,即使别人没有做错什么。

24分钟前
  • 郑二千啊啊
  • 力荐

扣分点:1.抄袭小说改编的抄袭剧2.不管考没考上985,努力学习过的普通人都不该被这样嘲讽,高高在上的太子爷怎么会纡尊降贵来演普通人,看到他脸我就出戏

26分钟前
  • 无辜吃瓜群众
  • 很差

路人,只看过小说,才去看的电影啊。完全就是我心里的小北和陈念啊。超级好看的,想象不出来竟然是四字,竟然这么厉害。

29分钟前
  • 没有人比我更可
  • 力荐

也只有少年才能说出“你守护世界,我守护你”的誓言了。《白夜行》的剧本植入中国高考和校园霸凌的语境,曾国祥对东野圭吾成功实现了拿来主义。为过审改结局,幸好观众都不是傻子…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脸上那么脏,可是她干净;身上都是伤,但是他不疼。想变聪明,押得中人生;想变强大,足够保护她。选择相信我,从阴沟里爬出,想活命就闭嘴。跟在你身后,不能同路不能并肩,自己学着长大。只有你赢我才没输,你在乐园我才在天堂。陈念欠小北的不是钱不是饭,是高考结束那天,牵着手迈过十八岁的盛夏。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一上来差点没听懂was和used to be到底有什么区别

39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看了电影首映 两位主演演得很出彩 各种情绪和无助感体现很到位 让我很有共情 四字弟弟的表演很惊喜 和小黄鸭搭档没有输 曾国祥导演的叙事能力还是很赞 五分!!

42分钟前
  • cookie
  • 力荐

This movie is so intense!主创很走心!校园欺凌真的很可怕!受害者一辈子都有阴影!而有些学校和老师真的态度漠然不负责任(亲身感受不喜勿喷)更纵容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4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故事的层次感做的非常好,几股力道最终指向残酷绝望且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主题,还有一些不便明说的细节,还挺直白生猛的。片子越往后导演的水平也越强,第三幕走向男孩女孩内心戏之后,无言的高潮像是被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附体一般,导演的视听语言做的非常优秀。在这部电影里,一切都是加分项,这很少见,在内地的审查大环境下,还能做出这样的电影,这个创作团队也很少见!走出电影院之后,觉得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遇到这样的电影,你去看就行!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修改的部分应该不多,估计就是删除了跳楼尸体和一些霸凌的正面镜头?本来以为会是比较虚化背景的文艺青春片,没想到高考元素竟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简直有点《毛坦厂中学高考杀人事件》的意思了,Good Choice!易烊千玺戏份不算特别多,但也没太掉链子,当然其实还是周冬雨主场,这么看来一个周冬雨吊打八个马思纯也没问题啊……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国内第一代养成系偶像终于愿意长大了,能演吻戏了,能抽烟了,最重要的是能开黄腔了!我们老姐姐等这一天等了多久啊……

53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剧情假,男主演技尴尬。如果是张一山就完美了。

54分钟前
  • 湘军
  • 很差

比较触动我的是易烊千玺的演技,这绝对是一个“剧抛脸”,完全没有《长安十二时辰》中腹黑小狐狸李泌的影子,在这里是一个叛逆变拗高冷,但是却一心一意对念念好的男孩子,他的眼神让我看见了一种执着的爱,而不是一种甜甜的喜欢,这很重要,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两个孤独的人相互依托,共同成长的故事,眼神应该是一种超脱于喜欢之外的感觉,四字弟弟把这种感觉演了出来,可塑性很强。且小北是一个层次性很强的角色,外冷内热,通过叛逆的外壳来保护自己内心的柔软,千玺有把握住这种感觉,没有一味地耍酷。

55分钟前
  • 捶捶666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