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圣诞特别篇

科幻片英国2014

主演:乔恩·哈姆,拉菲·斯波,奥娜·卓别林,娜塔丽·特纳,詹妮特·蒙哥马利,李丹,拉斯穆斯·哈迪克

导演:卡尔·蒂贝茨

 剧照

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1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2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3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4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5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6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13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14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15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16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17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18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19黑镜:圣诞特别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42

详细剧情

圣诞节将至,一间地处偏远的小木屋里,波特(拉菲·斯波 Rafe Spall 饰)和马特(乔恩·哈姆 Jon Hamm 饰)同坐一桌,用红酒和烤土豆庆祝这个银装素裹的节日。波特沉默寡言,无精打采,而马特却恰恰相反,为了逗波特讲话,他向波特讲述了自己的过去。  曾经的马特是一名“恋爱导师”,他通过摄像头和网络“远程操控”他的客户,让这些平日里无人问津的“宅男”们能够在派对山成功抱得美人归。然而,一场意外让马特决定永远离开这个他经营得风生水起的行当,此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听了马特的叙述,波特终于决定向马特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乎于他和他的女友,但并不完全关乎于爱情。

 长篇影评

 1 ) 黑镜里映出的是明天的我们?不,是今天的我们

黑镜里映出的是明天的我们?不,是今天的我们
这次的贺岁档《黑镜》似乎有很多喜气洋洋的节日元素,但它仍然是让人又爱又怕的那面黑镜子。镜子前的我们怀揣着希望看进镜子里,期待着自己在镜中的样子,却又担心映出丑陋的面孔而惴惴不安。《黑镜》系列的制作人似乎说过(大意):这就是我们人类,如果不够聪明的话,会变成什么样子。
圣诞特辑,有点年底联欢会的样子。比如我们又听到了第一季第二集《1500万点》里面那首主题曲,特地查了一下叫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我们还看到了各种在其他剧里见过的面孔,这些都让观影时的压抑感能有所冲淡。但片子的主题仍然保持了《黑镜》一贯的压抑、沉重。奴役与自由,折磨与正义,这简直是近乎永恒的问题,而我们除了一遍一遍反思,让自己时刻保持警醒,却基本拿不出什么上的了台面的答案。折磨一个蛋里面的复制意识算得上折磨么?无论被折磨的客体是什么,施加折磨行为的主体借此获得快感,则折磨已经出现了。但这种似乎无法精确界定受害者身份的折磨,从道德层面上如何给其定罪,甚至是简单的定性呢?我们食用大量的肉类,动物被圈养喂食宰杀,我们的主流道德可并不认为这样需要有负罪感。而食用蔬菜更不必于心不安,虽然我们用手将其撕扯,用刀叉将其粉碎,用牙齿将其研磨。但蔬菜尚且是植物,是生命。蛋里的复制意识,可的的确确是代码。科幻点儿说,一种是碳基生命,一种是硅基生命。目前对于生命的权利,我们只尊重人权,部分地区尊重动物权,至于“植物权利”这种……兴许……没有吧。若是有了人工智能,片中的问题的确是个问题,可现在的技术完全达不到,就不用杞人忧天了吧。有人会这么想。可是这个问题现在就有。您家的电脑有没有过几天几夜不关机呢?您家的扫地机器人是不是常常不知疲倦的满屋跑直到没电为止呢?可我们并不会觉得愧疚(其实我有次旅游忘关电脑了,我还取消了自动睡眠,回来时候电脑一直开了好几天,我还真有点愧疚……)用旧了的电子产品不过是丢掉而已(其实我用过的所有手机都在一个箱子里放着……说完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怪咖)。所以说并不是该继续讨论下去,到底谁才是更应该被折磨的人,而是该反思折磨这种行为本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信奉萨德主义,但是折磨这一行为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几乎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表现出来过。具象一点说,折磨,就是魔鬼的鞭子,挥舞在每一个人类的手中,挥舞的越愉快,则魔鬼越壮大。明白这份愉快带来的代价,它是你施加给别人的痛苦,而这份痛苦所滋养的魔鬼,终有一天会将它返还给你,以各种形式。这不关乎宗教,这关乎因果。诚然,世界上存在各种特例,但是对于一个大样本来说,绝大多数就是如此。
至于第二个——屏蔽。这个就不用废话了。现在我们就在用。黑名单是让你看不到烦心的内容,敏感词是让你看不到某些人怕你看到的内容。前一个是自己主动屏蔽的,后一个是有关部门为了你好屏蔽的。比如《黑镜》这么反动暴力的影视作品,很不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嘛,就应该屏蔽掉!把这些大毒草屏蔽到千里之外,我们这些八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可以和谐健康的成长了嘛,对不对?

 2 ) 里面表述的未来越来越不使人担心了

看了这个圣诞特别篇之后感觉黑镜越来越退步了,这部作品如果单独拉出来可以说是上乘之作,但是整个黑镜感觉是一季比一季差了。
黑镜这个名字的由来应该是泛指手机,pad,显示器,电视等有液晶屏幕的设备。这些设备的迅速发展在便捷了人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每一部黑镜都是对未来科技的一种担心。很多主题都是“科技使我们更糟糕”“科技不能代替一切”等。
这一部也是一样,我们来看一下里面的两个主题“副本”“屏蔽”。
“副本”的概念我前面回复过,直接贴过来了:
副本真的危言耸听,既然是模拟的,完全可以给她构造一个完美的模拟世界,让她快乐的生活在里面,让她有用之不尽的财富,贴心帅气的老公,永不衰老生病,还能有虚拟的人跟自己交流相处。不知道比现实的自己开心多少。至于工作,影片的最后表示现实中的1分钟可以调整为里面的一年,1分钟的事情给你1年去做,剩下的时间都可以享受生活了,或者更简单些,能模拟出副本肯定能修改她的快乐程度,通过模拟信号让她一直快乐就好。而影片则是用了一个最笨的方法,通过强迫去奴役副本,你这样真不怕她抱负吗?如果她故意损坏设备让你触电身亡,拍摄你的隐私上传互联网,罢工让所有设备停止工作,在咖啡或饭里下毒真的好吗?一个完全自主思维完全违背机器人三大法则的东西我可不敢用。
而且“副本”的目的仅仅是做一个管家。刚开始我以为真会像致命魔术里面一样,但是如果仅仅是一些code。那肯定是更倾向黑客帝国这样的改造。去折磨虐待奴役自己的方式除了给观众震撼和对科技的恐慌,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而第二个“屏蔽”更是莫名其妙了。在我们的现在社会中,我们喜欢一些人,讨厌一些人,但是如果真有这个“屏蔽”功能,我估计也没有人会用它。亲人间能有多大仇怨让你去屏蔽他们?如果是同事朋友同学,你上去屏蔽他你还做不做人了,等于两个人永远断交,其他人又会怎么看你?如果碰到个性情火爆的说不定直接抡拳头了。
思来想去这个屏蔽功能只能用在离婚和分手上面。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地方可能用到,现实中你讨厌你们领导,你会去屏蔽吗?媳妇讨厌婆婆会去屏蔽吗?在公司/学校你有个讨厌的人你会去屏蔽吗?就算罪犯也不能这么用啊,人家拿把刀站在你面前准备杀你,你就看到一堆马赛克一点防备都没有真的没问题吗?
所以说这集的两个概念大概只有喜当爹生出混血和破案能用了。

而黑镜前面的几集的顾虑则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第一季第三集你的人生。里面讲述了男的怀疑女的最后通过回看场景最后矛盾升级。其实类似的科技已经在影响我们了。通过qq微信短信等交流发生的吵架随时都可能“翻旧账”,如果你怀疑对方的话,可以去查ta的聊天记录,通讯记录,短信记录。基本上如果真的有问题都能查个水落石出。现在各种通讯工具都在记录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表现的方式不同,我们没有24小时肉眼监控摄像头,但是我们身处的情况确实相似的,只是影片放大了这种顾虑。(这一集是我觉得黑镜最赞的)这种困扰伴随着科技而生,却没有办法避免。

其实我们能切身感受到的困扰很多,比如现实中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少,朋友出来各自低头玩手机,网上侃侃而谈现实中交流障碍等等就不展开了。
希望黑镜的编剧以后考虑的再周密一些吧

 3 ) 假作真时真亦假,安能辨我是虚实?

身为一个从第一季开始便拜倒在《黑镜》石榴裙下的脑残粉,我不得不说,导演编剧,你们的心理学与哲学功底实在深厚。看完圣诞特别篇后我现在真的好激动,该集水平重返第一季巅峰水准!最爱这种考验智商的剧了。
本集看似高潮迭起,让人目不暇接,实则围绕【真实(real)】【意识(consciousness)】 【交流(contact)】三大主题展开,上述关键词都在剧中被两大男主反复提及。

第一小节:社交导师逃之夭夭
交流:
片中的熟练掌握心理学知识的“社交导师”,实则是眼下泡学(PUA)、恋爱学导师的进化版,导师进化成了直接透过指导对象的“智能眼”指点迷津。小屏幕内的一群正在观摩学习的男屌丝暗示观众,需要导师的人不在少数,生意红火。反讽现实:眼下的男性越来越习惯躲在一块块“黑镜”后面,越来越不敢走出大门认识活生生的心仪女生。
意识:
直接通过“智能眼”看到对方所能看到的一切、好指点对方怎么做,仔细一想有种导师灵魂附体卢瑟男的感觉,导师的意识与卢瑟男的意识共处一体。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帮助卢瑟男勾搭妹子的,其实是导师的意识;待妹子到手后,导师不可能一辈子代替他与妹子交流,接下来该怎么办?而且当他们共处一体时,究竟谁是意识主体,谁是片中反复提到的“意识副本”呢?
意识是心理学里的一块非常重要且前沿的领域,也是至今尚未被明确定义的概念。意识的载体,即人脑,是宇宙中已知最复杂的事物,人类对它的研究还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阶段。因此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眼下科学界最前沿的学科,今年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均为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家。
我们习惯认为,我即意识,意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眼下也有研究及学说认为,意识是一个集合体,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的“不同想法在脑中互相斗争”的感觉,其实便是如此。我不是其中某个特定的想法,而是所有想法都是我,它们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我。
从这个观点来说,无论是导师还是卢瑟男的意识,都没有主次之分,他们可以共存一体并行不悖。
杀害了卢瑟男的美女的想法,让我想起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电影《V字仇杀队》。导演此处暗暗表达了对言论自由的渴望,对政府管控的不满,观众们想必也都笑而不语。
真实:
这里也牵扯出对“真实”的探讨。对妹子来说,在导师指点想的卢瑟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假的。可是我们看到的永远只能是脸,没法钻进对方的脑袋,怎能一探虚实?所谓“人心隔肚皮”“人心不可测”,以及小说《三体2》里的“面壁者”,说的就是这回事吧。

第二小节:吊炸天男主的真实职业
交流:
此处开始提及“屏蔽(block)”概念,自此以后反复提及。“屏蔽(block)”正是“交流(contact)”的反义词,该智能功能的运用暗讽人类的沟通能力下降,一言不合便彻底无视代之冷战。人类创造了高科技,但在使用高科技的过程中,人类正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像机器。
意识:
接受治疗的美女被提取出了“意识副本”,最终“意识副本”被乖乖驯服,成为她肉身内所谓“意识主体”的无条件服务/奴役对象。
我注意到一个关键点:意识副本刚被提取出来时,它认为自己就是意识本身。让人不得不思考:意识是无限可分的吗?像细胞分裂一样,每一个分离出来的副本完全等同于最初的那个意识,到后来便没有了所谓的始与终。
此处还涉及到人类有史以来争论不休的“灵与肉”的二元论。离开了肉体,我们还是不是我?当叫嚣着“我就是我”的副本看到躺在卧室床上的自己的躯体时,连它自己也被吓到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意识能被复制,并被安置在另一个与自己外形条件完全不同的人身上……我们怎么能证明自己是正牌的我?
真实:
已乖乖投降的意识副本摇身一变而成为智能管家,且安排好承载着意识主体的“我”的每日行程。没有人比它更适合,因为它最了解“我”的一切需求。展望现实中人工智能的极致,莫过于此?
这样一来,“我”的生活变会完美无瑕,从起床时间、室内温度、每天和谁一起活动,度过“有意义(meaningful)”的一天。想想有些可悲,有些虚无。被安排好的生活,又谈何真实,谈何自由意志?
在意识副本在驯服的过程中,当它被无所事事地一连度过五天、X个月的时间,它最终无法忍受快歇嘶底里求工作(job)。
"Job"一词也是贯穿全剧始终的关键词。
例如开篇第一个故事里的第一次对白里:
-"It's a job, not a jail."
-"Often one and the same thing."
导演和编剧通过这第二小节传达出他的观点:
人,总得找些什么事情做,总得去寻找“意义”,他无法忍受独自一人关禁闭般的生活,那样会使他彻底崩溃,陷入虚无。唯有通过日复一日的劳作,我们才能把自己的生活填满。
意识副本的工作,就是打理好意识主体的日常所需;
意识主体的工作,就是过好意识副本安排好的生活。

第三小节:沉默男主首开金口——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交流:
痴情男主被绿茶女票block得至死方休,喜当爹若干年才终于发现自己被戴了绿帽。
此处block的时间长度远超第一小节社交导师被他老婆block的一小时,深刻反映出冷暴力对人心的伤害。
为什么就不能冷静下来好好沟通,动不动就闹分手、喊离婚?
编剧是在暗讽这一点吧。
意识&真实:
此节彻底把对意识的探讨推向高潮,拍出了《盗梦空间》的感觉。
牛逼男主从沉默男主的意识副本里套出了话,作为最严厉的惩罚,沉默男主的意识副本被永远困在了小屋里,那永远砸不完的收音机,象征着永无止境的重复与虚无,我们人类,就像那永远在推石头的西西弗斯。
该处终于把全集关键道具“水晶球”给亮了出来。
(笔者的直觉最近又变强了,本集片头水晶球甫一亮相,我就知道它是重要线索,肯定会再次出现。强大的潜意识真的越用越灵!)
而我们,到底又生活在哪一层里的水晶球呢?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喜欢真实,真不一定就是善和美的。真实,更多的时候,是残忍。

 4 ) 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三个故事,最让我动容的是,男主和自己女朋友的故事。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有天你和你爱的人再也无法见面再也无法交流你甚至失去了想念ta的依据,会怎么样?在我们生活的现在的这哥时代,似乎只有死亡能做到。《黑镜》的反转在于,它将这一切调侃到对立面上去了——只有死亡才能做到令你们再次相见。男主树林里遥遥的偷窥那见不到的爱人和孩子已经四年,当他终于松了口气,带着自己挑选的圣诞礼物去见自己的女儿的时候,孩子回头那一瞬间,几乎天旋地转,比见不到自己的爱人无法和自己的爱人诉衷肠令自己后悔遥遥相望还残忍的是能看到的真相——爱情里最痛的背叛和欺骗。也许你我是贝丝,会坦白这一切,会面对这一切,但是高科技让这一切都可以如此的简化,人有条件当一只鸵鸟,把脸埋在沙窝中不出来直视。当然这么做最深刻的原因还是不爱。所以男主才会令人感到伤感,心心念念的那么多年,爱人却连个解释的几乎都不给,原来并非你的错,只是因为不爱你。

这当然不是罪恶的借口,但是也能想象到,知道真相的时候他的理智已经不受控制。悲伤和愤怒的负面情绪击倒了他,而“她的父亲一直不喜欢我”不过是个软绵绵的借口。

我脑海中回荡着那首歌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
you can blame me 你责怪我也罢
try to shame me 羞辱我也罢
and still I'll care for you 我仍在乎你
you can run around 你飘忽不定也好
even put me down 甚至辜负我
still I'll be there for you 我仍为你守候
the world may think I'm foolish 世人也许笑我傻
they can't see you 只因他们无法看见
like i can 我眼中的你
oh,but anyone 噢,但任何
who knows what love is 懂得爱的人
will understand 定会了解

那定定的眼神,那悲伤的曲调以及台下灿烂的笑容。不爱的人更清醒,所以,我们看到了她的爱,他却看不到。

但是,这一切当然也不是罪恶的借口。他毕竟杀了人,毕竟小女孩因他而死。他的意识被困在白色的圣诞节里——一千年。那个执行者带着诡秘和得逞的笑容,以正义之手在惩罚一位犯罪者的意识。

他沉默着对抗着这个世界,他的意识却在一个高科技圈囿的空间里几近崩溃。他并不知道他的意识已经背叛了他,他也对自己意识的痛苦无知无觉。他的意识背叛他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人类就害怕孤独,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而打开倾诉的缺口其实很简单,就是倾听。当一个人掏心置腹的分享他的秘密,人的意识就会变得很柔软很薄弱,总觉得自己也有义务去分享自己的秘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倾诉是一种原始的欲望。

在这个高科技的空间里,自己的意识成为了自己的奴隶,是不是很吊诡。关键是,选择做这一切的你,并不知道自己奴役了自己。并不知道有一个自我,他很痛苦,他失去了自由他成为了奴隶。如果知道这一切,你还会选择这么做吗/

科技,是人类的福音。只是人类太过于复杂,人类柔软,有精神需求,也许很多事情很麻烦,但是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科技无法解读这一切。它让人们的生活更简便,但是却令人类的精神世界愈加干涸和冰冷。

或许,这是黑镜的主旨,像达摩克利斯之剑。

 5 ) 主人有罪,惩罚副本

我觉得挺好看的,但还是有几个漏洞,当然想圆也圆得上,但还是得说。
那个zed-eyes那么牛,直接看犯罪现场不就完了,还要什么口供?现在不是提倡重物证吗?
数字副本看起来没有人权,但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靠副本的口供定罪是怎么回事?定的还不是副本犯的罪。后来又给副本上了酷刑,可犯罪的不是罪犯吗?这不是恨一个人就扎个稻草人然后拿针戳吗?

 6 ) 白色圣诞节:黑镜中黑色的我们

如何最有效地毁掉圣诞节?和你的家人朋友坐在一起看《黑镜:白色圣诞节》吧。这部来自英国的电视剧在12月16日播出的圣诞特别篇延续了该剧一如既往的让人浑身不自在的气息,无论你营造的节日气氛多么温馨祥和小清新,都会在观看该剧的一个小时中被毁灭殆尽。

《黑镜》的编剧Charlie Brooker曾对《卫报》这样解释“黑镜”这一标题:“如果科技是一种药——它确实感觉像药——那么,究竟什么是它的副作用?这一领域——在愉悦和不适之间——是我的新剧《黑镜》的定位。标题“黑镜”是你在每一面墙,每一张桌,每一个掌上都可以找到的——电视、显示器、智能手机上冰冷的、泛光的屏幕。”

///剧透预警///SPOILER ALERT///

这一集的黑镜在故事上恐怕并不是系列中最出彩的,但它仍然是一个扎实而巧妙的好故事。《白色圣诞节》被分割成了五段,序章做了充分的铺垫和悬念设置,故事在“我希望每天都是圣诞节(I wish it could be Christmas everyday)”的歌声中开始,大雪中的某个小屋里,Rafe Spall饰演的忧心忡忡、沉默寡言的Joe和Jon Hamm饰演的气场强大、自信健谈的Matt开始了他们间并不顺畅的对话,而对话中的“这是份工作,不是坐牢”以及“这不是审问”等等对白都和开篇的歌声一样会让你在故事结束时恍然大悟。第一部分通过Matt帮助屌丝把妹却间接害死了屌丝的故事进一步建立起Matt的形象,以及更重要的,向观众介绍了未来的植入式设备Z-eye,及其一项极为关键的功能——屏蔽。第二部分则由卓别林的外孙女Oona Chaplin(没错,就是《权力的游戏》中Robb Stark的妻子的演员)出演Greta,这一部分展示了故事中第二个关键的技术——通过将名为cookie的装置植入一周后再取出,以代码模拟、复制一个人的大脑。故事的结尾Joe对cookie中的代码的遭遇表达出的同情也引出了Matt对其“一个做了坏事的好人”的评价。第三部分中Joe终于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他的故事是……简单的说这是一个喜当爹的故事……好在到了结尾,故事的收尾相当成功,两种技术分别带给两个主人公悲剧的命运,故事的高潮、情绪的爆发,以及“我希望每天都是圣诞节”的歌声,一切都恰到好处。就这样,观众的圣诞节气氛顺利地被毁了……

回头看这五个段落,除了序章和结尾外,第一部分讲了一个干净利落得几乎可以独立成篇的高富帅利用科技帮助屌丝逆袭(最后果然没有成功)的故事,第三部分的故事仍然完整但是多少有些俗套和狗血(尤其是车祸这种韩剧水平的转折设置……怎么不说是癌症啊……),而夹在中间的几乎纯粹是功能性的第二部分则实在显得有些生硬,给人感觉几乎跟插了一段广告差不多(效果上也许还不如播一段广告:Smartelligence,我们用一个cookie复制你的脑,把它虐成脑残,然后它就什么都愿意做了!),且Greta这一脱离剧情主线的角色也实在是有些多余……

但不考虑故事,仅看《白色圣诞节》中的反讽和隐喻,即使在《黑镜》系列中也是颇具野心的。

与许多人所理解的不同,《黑镜》系列到目前为止,且不说第一季中的《国歌》与第二季中的《Waldo时刻》这样几乎没有科幻元素的政治寓言,其余所有即使是把背景设置在近未来的集目,其核心也并非对于未来的隐忧,而是对于当下的演绎。《一千五百万点》不会让你相信有一天人们真的都要在跑步机上跑步换取点数,但你会想起可能自己前一晚还在收看的各类选秀节目以及娱乐对于价值的消解。《白熊》也不会让你担心人们有一天会建立起剧中那样病态的主题公园,但你会意识到网络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扭曲的正义。《你的全部历史》和《马上回来》中的技术虽然更为现实,但故事中科技对人的异化同样并非发生在未来,而是在你拍视频、刷社交网络的此时此刻。这也正是《黑镜》系列如此成功的原因,它并不告诉你“照这样下去人类以后可能会变成傻逼”,而是直截了当地甩你一脸“我们已经是傻逼了”,这也让其着力体现的对科技的反思,与众多科幻外衣包裹下的小清新影视作品相比,显得难能可贵。

《白色圣诞节》也是如此,与其说Z-eye的屏蔽功能是对Google Glass等设备由“可穿戴”向“植入式”发展的未来演化趋势预测,倒不如说是对社交网络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异化的夸张化和具象化(当然同时也顺便黑了Google Glass……),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早已习惯屏蔽微博和朋友圈中那些长得难看还天天发自拍的朋友,以及自己上一次与女友吵架时你们是不是在各种通信和社交工具中拉黑了彼此……哦你还没有女友?那你是不是看遍了网络上的各式把妹教程,与其在约会前上知乎提问,想不想干脆找一个Matt这样的高手跟你共享视觉,实时辅助你在酒吧搭讪?

另一方面,思维复制的技术却在另一个层面上令人反思。首先剧中cookie的容器神似Amazon Echo,其次Greta的副本在罗西尼的歌剧音乐The Thieving Magpie(听到这段音乐你应该会想起库布里克的《发条橙》,甚至有可能像我一样顺带想起初次看《发条橙》时的身心不适感)中唤醒Greta的场景简直是对智能家居、物联网等等一众近年来科技界热炒的概念的讽刺。至于这一技术本身,则可牵扯出一整段的科幻/科技史,上可追溯至“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认识论、怀疑论、唯我论),下可追溯至上世纪末盛极一时的赛博朋克文化(《神经浪游者》、《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你如何确定自己是一个四肢健全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装满营养液的缸中接受各种神经电信号的大脑或是一个高度拟真的虚拟现实中的一段代码?《白色圣诞节》中衍生出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就是一个大脑或是一段代码,你适用于怎样的道德?克隆人被认为违反伦理,机器人有阿西莫夫三定律,那么克隆的思维/没有实体的机器人,是否因为更“不像”人类而可以用来奴役/虐待/刑讯逼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给《黑镜》的忠实粉丝们的圣诞礼物,Charlie Brooker在《白色圣诞节》中埋下了各种与前两季各集的联系:与Matt一起围观屌丝把妹的人中有一个人的ID是I_AM_WALDO(《Waldo时刻》),另一个则是Pie Ape(《一千五百万点》),Joe看电视切换频道时出现了Hot Shot(《一千五百万点》)和Tonight For One Week Only(《Waldo时刻》),在看UKN(《国歌》)对于火车事故的报道时屏幕底部出现了“MP Liam Monroe声明Twitter账号被黑”(《Waldo时刻》)和“Victoria Skillane上诉被驳回”(《白熊》)的新闻,此外Beth用的验孕棒和Martha在《马上回来》中用的是同一款,以及她也唱了《一千五百万点》中Abi唱的那首歌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最后的最后,大家圣诞快乐。

--------------------------------------
本文已发布于我与另几位创作者共同运作的微信订阅号“苔原”
我们是一个实验性的泛文艺创作小组
欢迎搜索“苔原”或“the_tundra”关注我们

 短评

感觉这是个细节上漏洞百出的故事,但是不去较真故事的细节本身,这片子依旧很强大。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分钟一千年的囚禁,和所有人对你视而不见的自由,与之相比,死刑是多么仁慈。

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一分钟一千年,这惩罚有点过了吧。怎么看男二都很惨啊,被戴绿帽子还这么痴情,每年都去看望还送礼物。何况他女朋友的父亲也不是什么好人吧,人家找上门来就好好说啊,拿刀是几个意思。这一家人也是有意思,出轨了承认就好了,直接屏蔽一个解释也没有,还把信全都毁掉是几个意思。

13分钟前
  • 云薇薇儿
  • 力荐

高科技屏蔽的带来的其实是生活品质的丧失,意识副本折磨尤为变态。

15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推荐

男主真可怜:1) 明明是女主NTR还要一往情深许多年2) 明明是愤怒过头失手打死了爷爷还要被抓3) 小女孩是挺可怜的可是大雪天往外跑太没常识4) 最可怜的是副本啊!要在虚拟空间蹲几千年招谁惹谁了!

18分钟前
  • 丁丁虫
  • 推荐

太赞,神剧依然神,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令人不寒而栗,科技的奴役、控制,是人在作茧自缚,比《盗梦空间》更有实际意义,副本抽离、屏蔽刑法这个事情太毒了,想一想就害怕,三个故事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把所有主角都套牢钉死。日本的《世界奇妙物语》已乏善可陈,玩创意还是《黑镜》第一。

2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也许在未来屏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方式了。不受意识控制的意识被复制后如同克隆人一样得不到像自然人的认可和对待,当缸中之脑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可怕还是可悲?分分钟想起1984里的茱莉亚,神经漫游者的视觉切换,当然还有低光速黑洞。

25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可怜的副本,到底关你毛事?!

27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拉黑请谨慎!

28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没有血缘关系的 孩子是怎么被屏蔽的?

33分钟前
  • 全泰壹
  • 还行

话说第一次见亚洲人给白人戴绿帽这种设定

36分钟前
  • Anubis
  • 推荐

能不能设定为拉黑自己?我比较需要这个功能

40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力荐

英剧《黑镜》其实算是科幻恐怖片,里边各种黑科技让人脊背发凉头冒冷汗。圣诞特辑里出现这个,屏蔽某人,听不到看不见对方,对方也看不到听不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这种科技太凶残没人性

43分钟前
  • zhang 2nd
  • 力荐

小小的未来乌托邦格局,串并联三个小故事,交集点连接智能科技与伦理道德,思考迸射火花。单身汉勾女有方,不料强中自有强中手,藉由信息化网络,个人隐私被窥视无余。第二则,被机器奴役的人性,彰显残酷的一面,捎带沉重的科幻迷思。终篇泪泣,在一语不合即拉黑,动辄叫嚷果取关的时代,发人警醒。

4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what a cookie

4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比死亡更恐怖的是受困的永生,依然是媒体时代的反科学主义寓言,点子不算太新,但圣诞雪天小屋对谈的氛围和几个故事的连缀做得很好。

4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永生不死地重复和被所有人屏蔽忽视,哪种更恐怖?特别篇内涵深度不减,技巧更上一筹,三个故事巧妙糅合一起,大赞!

51分钟前
  • 无趣
  • 力荐

奴役自己到底算不算罪恶。如果算的话,我每天奴役自己去上班岂不是罪大恶极=。=

54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神奇而可怕,窒息却迷人。

59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摔收音机,西西弗斯神来之笔

60分钟前
  • 无鬼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