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

剧情片日本2013

主演:福山雅治,尾野真千子,真木阳子,中川雅也,风吹淳,国村隼,树木希林,夏八木勋,井浦新,二宫庆多,黄升炫,足立智充

导演:是枝裕和

 剧照

如父如子 剧照 NO.1如父如子 剧照 NO.2如父如子 剧照 NO.3如父如子 剧照 NO.4如父如子 剧照 NO.5如父如子 剧照 NO.6如父如子 剧照 NO.13如父如子 剧照 NO.14如父如子 剧照 NO.15如父如子 剧照 NO.16如父如子 剧照 NO.17如父如子 剧照 NO.18如父如子 剧照 NO.19如父如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2 20:44

详细剧情

  普通上班族野野宫良多(福山雅治 饰)和妻子野野宫绿(尾野真千子 饰)结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两人共同养育着聪明乖巧的儿子野野宫庆多(二宫庆多 饰),生活宁静中处处透露着幸福。令本以为平静生活将一直持续的三人没有想到的是,一通来自庆多出生的医院的电话将这个小家庭卷入了风口 浪尖之上。  原来,庆多并非良多和绿的儿子,而是由斋木雄大(利利·弗兰克 饰)和尤加利(真木阳子 饰)的爱情结晶。是朝夕相处的感情珍贵,还是血脉相连的羁绊重要?面对多年前一个小小误会所酿成的后果,良多和绿不知该何去何从。而对于雄大、尤加利和两人亦非亲生的孩子斋木琉晴(黄升炫 饰)来说,他们亦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之前。

 长篇影评

 1 ) 感动以上,惊艳未满

多数人都会为《如父如子》感动,却不会对这个类似简化了的披着“知音体”外壳的故事觉得满意。是枝裕和还有更广阔的期待空间,把家庭剧变成一片溪流与海洋,他却只是吝啬地打开了一个大家熟悉的抽屉。

《如父如子》只是一个过渡性的电影,相对保守和四平八稳。对是枝裕和以及众多他的影迷而言,这个片子才发挥了他不到七分不到的才华,大家都觉得他能拍出一部可以称为经典的作品,超越《无人知晓》《步履不停》,甚至去采摘金棕榈。

是枝裕和应该能预料到以期待《步履不停》的心情期待新作的影迷,会对《如父如子》留有的一丝不满足,因为在这其间,大家已经略微失望过两次了,科幻邪典风格的《空气玩偶》,一反安静低调的是枝裕和风,讲起成年人的孤独与迷失,之后轻松有趣的“命题作文”《奇迹》,回到儿童剧、家庭剧的老路,却把大人当成底板,小孩为中心,调动观众搭乘JR九州新干线去鹿儿岛旅游的憧憬。

之所以说《如父如子》只发挥了七成不到的导演功力,就在于以《步履不停》为标本,其一,《如父如子》故事通俗老套,偏向商业化,没有新意;其二,在表达方式上,没有突破,没超越,只是按一贯的本领正常发挥,没往未知区域多走,调和新的色调,尝试另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表达。至于导演什么时候才能使出全部功力,大家才能在《步履不停》之后心满意足,大呼过瘾,还要继续期待。

没错,是枝裕和的片子总让人看得心平气和如饮清茶,被和风细雨的小细节打动,动静相宜,这一点和小津很像,《如父如子》的戏剧性比《奇迹》《步履不停》要强一些,但是这种平和纤细还藏在骨子里,到最后完全打动。导演真是拍家庭、拍孩子的高手,在他的片子里,每个大人在孩子们可以融化一切眸子里,演技全丢,机心不在。

淡而有味是导演的拿手项目,就像他善于调教儿童演员。据说孩子与动物是导演最怕的两种生物,一旦入镜很难把控调和,这十年来,孩子却是是枝裕和电影不可缺少的感人道具,导演也具有别人没有的眼光,挖掘一些非常有灵气的小演员,把他们安放在最需要的位置。但是孩子作为单独的生命个体,和大人世界发生的联系还是相对封闭稳妥,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和冲突。

《如父如子》大人和孩子的正面冲突有一定残酷性,以交换借宿的方式交换孩子,还借以命令、任务的方式欺骗,让孩子以一种要完成任务、取得成绩、让大人褒奖的心情完成这种残酷的事情。等到两个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回不去的交换,大人们在欺骗他们纯真的情感,一个是外向的,主动的挑战式,选择逃离,逃回到原来父母那里;另一个是低调的,逆来顺受,被动的适应,等到原来父母来接应时已经产生恨意。消弭残酷的是爱,也是感动观众的核心。

亲子、血缘关系、婴儿掉包、中产阶段、平民家庭、两代父子纠葛,这些元素掺杂在一起,通俗易懂,在国内常常是《知音》杂志渲染的题材,作为电影稍不留神就可能成为煽情狗血剧。

是枝裕和以一贯的克制推进情节,不徐不疾,用很多细节来表现难以割舍的亲子关系,偷拍的照片,修理玩具,买饮料,弹钢琴,父子共浴,咬瘪的吸管等这些呈现了人物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在家庭剧的核心内,《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奇迹》《无人知晓》,包括电视剧《回我的家》,是枝裕和并不是以故事推动人物,而是以人物来推动故事,所谓戏剧冲突很淡,故事简约得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琐碎浅淡但不流于通俗。《如父如子》最接近通俗剧,孩子掉包,滴血认亲,这些日常生活里发生几率很低的事情,充满了刻意,结尾纵然感人,却也有一定量的煽情痕迹。

如果非要找个关键词来概括是枝裕和的这些家庭剧,那么就是“重建”。《无人知晓》是母亲出走了,小孩子们重建新家,互相扶持;《步履不停》是长子、父亲去世之后,长女和次子建立起新的家庭关系,《奇迹》是两个孩子通过九州新干线来完成重建的团圆和许愿;到《如父如子》的重建,通过以习惯、依赖建立起来的爱,来抵消血缘关系不能取代的人伦关系,力量冲突最明显。

影片围绕福山雅治主演的中产阶级一家来展开叙事,出彩之处却是作为配角的利利·弗兰克一家。高调选择影视歌当红大明星福山雅治做主演,使电影充满商业趣味,也一举让《如父如子》成为迄今为止是枝裕和导演生涯里最卖座的一部电影。

如果你在福山雅治的一笑一颦之中,不变的发型,精致的衣着上,看到了“神探伽利略”式的表情,那么请别介意,这也正是卖点。

利利·弗兰克、真木阳子毫无违和感的平民化演出,比起2013年让他们分别获得褒奖的《凶恶》、《再见溪谷》,更放松享受。对“偶像派”福山雅治来说,放松有一点难,太帅,太端正。但也不能完全说福山雅治不适合是枝裕和的电影,其优雅、帅气、专注、孤高,倒是真有白领精英的味道,如果把这个角色让给阿部宽,一脸平民相略带喜感的宽叔,倒还不一定能演出这种从底层奋斗出来跻身中产阶级的成功人士自我为中心的“执”。

仅仅以好看、贴心、舒服这些来要求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可以打80分,以对一个有更多发挥余地的上升期的导演作品来要求,只能打70分。影迷期待更纯净、内敛、想象力广阔、表现力更有活力的是枝裕和,在温情、温柔,清风徐来,细雨润无声一般慢慢浸透,这些轻车熟路的招牌套路之外,换一种更自信新鲜的拍法,登顶个人创作的更高峰,展现更加敏锐细致的是枝裕和。

 2 ) 长大后才明白,人生就是许多遗憾的堆叠。

当福山雅治扮演的父亲(野宫良多)说出,“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亲子关系”这句话时,你的脑海中是否像我一样,浮现出许多令人厌恶的嘴脸和瞬间呢。不论是作为父亲还是男人,在推卸自己没能胜任的角色时,始终是相似的面孔。

影片自始至终都是在温柔平和的气氛中,于屏幕上,儿童在被保护的立场,免于现实中遭遇的暴力。全片最大的冲突,也只是福山雅治在训斥有血缘的儿子(琉晴)乱弹琴时候,大声的呵斥:“停下!”而说完这句话后,他也感到自己的过失,转而将情绪转化为自己的失望。

在这样的软糯包裹下,电影呈现出一种温吞的质感,福山雅治的父亲形象,代表了一种独断和功利至上的父权,在工作中拼尽全力,并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儿子,下属甚至妻子。因为童年时家庭分裂产生的不幸,他对于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存在障碍,这样的自卑产生出的自负,让他不自觉表现出清高和漠然。然而即便是这样,他对于儿子仍然持有了相当的忍耐和温和,或许这是他受到的教育,让他的自我要求时时显现出文明的一面,但许多场景中,众多的教条,礼仪的约束,仍然能让人感到十分的不自然和刻板。

如福山雅治扮演的父亲所说,“与其将来努力,还是现在努力的好”,他能为孩子带来的是更为富裕的生活和资源,而尽可能在未来让他能够复制自己的“成功”,但母亲说的,“有些人即便是想努力也是不行的”,也许才是生活的真相,这句话也在说她自己。她与父亲的人生哲学并不能融合,所以尽管之后父亲受到触动而改变了许多,但仍然不能消弭两人之间存在的因“资质”而带来的差异。如外婆说的,“这样的人,哪里想过是你能高攀的”。

现实中,带有这样属性的父亲,多半不像影片中这样克制,都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暴力的属性。影片中所展现出的,只是对于孩子的忽视和严苛,多少有些冷暴力的成分。对于孩子,来自父亲的严厉和漠视,还不是最糟的,毕竟母亲能够提供与之互补的一面,更糟的,是这样一个家中强权的存在,对于天性的压抑,个人空间的侵犯,以致自尊的践踏,包括时时都可能出现的付诸行动的肢体暴力和言语。

由于缺少对于人性中恶的描绘,影片因此少了纵深感,作为一部温情电影,他感人,细腻,但对于探讨父子关系的主题,显得过于干净,无法触碰到更深处的内核。



影片更多以儿子庆多展开描写,有几处细节十分动人,其中一处是福山雅治在琉晴离家出走后到杂货铺去接孩子回家时,庆多看到他,跑到了壁橱中躲了起来。

这个片段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我上小学的时候,寒暑假寄宿在姥姥家,过着放纵任性的生活,对于童年时代,越少束缚,就意味着越多的快乐。有几次爸妈来接我回去的时候,远远看着车开过来,我会跑出院子,去到很远的地方,希望他们因为找不到我而放弃,但无论我走了多久,依然还是要回去面对等待着我的他们,依然要不情愿的坐上那辆回到自己家的车。

我不爱自己的父母吗?我想不是,我只是想逃避那个家的压抑和孤单。

舅舅是个跟电器行老板相似的人,一生一事无成,散漫懒惰,然而他是一个能让小孩快乐的父亲,也是能够尽心照顾妈妈的儿子。我一直记得,在老家不大的院子里,他在两棵树之间架了横梁,系上两根绳子,用一个旧轮胎,搭了一个秋千。这是我童年记忆中,依稀之中感受过的最浪漫的事。表弟和妹妹玩着我的旧玩具,穿我的旧衣服,但他们有一架秋千,这是我永远无法拥有的东西,或者说一种溺爱。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无价的,而父母常常由于感受到了成人世界中的残酷和压力,遗忘了自己身为孩子时的求索。关于陪伴,拥抱这些细碎又看似不重要的事,在成长中起到的作用也许大过金钱能带来的东西。

影片结尾,如果以庆多的观感,似乎他是幸运的,回到了一个爱的氛围更为浓郁的家中,自由的成长,也许他会变成如父亲一样正直但懒散的人,也许会像母亲一样温柔而坚强。回到另外家中的琉晴,他的未来也许同样变得美好,成为父亲一样强悍的人,也许失意如母亲,也未可知。影片只能止于此处,他们之后的命运,互换人生后将要面对的种种,便成为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电影给带我最多感受,不是父与子的情感交织,而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曾遇到的那些遗憾,如野宫良多与继母的隔阂,对父亲的憎恨,中途放弃的钢琴,妻子努力过却不能达成的事,面对丈夫的自卑,庆多无兄弟姐妹的孤单,害怕父亲失望而勉强自己完成的一个又一个任务。

风筝,蜘蛛侠,发光的机器人,遥控电动车,秋千,田野,天边的云,弟弟睡着的样子,妈妈深夜里的哭声,第一次说出无心的谎言后,是童年的终结。

长大后才明白了所谓人生,就是许多遗憾的堆叠。

Su

Halifax
三月,最后一场雪就要来

 3 ) 明天能做的事绝不放到今天

影片讲述了一个日本安逸的中产家庭突然得知他们6岁孩子出生时在医院被抱错而陷入家庭伦理困境的故事。

看完之后,有些台词印象深刻,对这些台词,我想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天能做的事绝不放到今天,这是我的座右铭来的,你这样的话说着说着也就结束了吧。——这句话和一般的座右铭刚好相反,我不认可,我想大部分观众都不能认可,于是这句话就透着一股讽刺的味道。

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对,每个人只有一个父亲,父爱如山,无人能取代,为什么说是一种工作呢?因为想要当一个好父亲必须付出很大的精力去影响孩子。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这样不是很好吗?——有的人内敛,有的人外向,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一样,所有这个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

钱也有能买到的东西和买不到的东西的,你想要用钱买孩子吗,没有输过的人还真是不懂得别人的啊。——钱不是万能的,钱买不到孩子对父亲的爱。

只是你一直都踩着油门向前奔跑,然而有时是需要踩一下刹车的。——人不能盲目的向前冲,不能急于求成,停下来仔细想想,有个计划才是好的。

 4 ) 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父亲节,豆瓣电影日历推送了这部电影,很应景。是枝裕和在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中,捕捉细节,娓娓道来,很温暖。

在两个父亲之间的交谈中,自视过高的良多,说自己有难以取代的工作要去做,然后被打脸了。

良多确实不是个称职的父亲,但他也是第一次做父亲啊,随着两个家庭的亲密,以及想取得另一个孩子的信任,开始学会做一个其他人都无法胜任的父亲角色。

庆多偷偷用相机给良多拍了很多照片,良多发现后深刻感受到父子二人之间难以忽视的羁绊。作为一个优秀而严格的父亲,他开始改变态度,和孩子谈心,真诚道歉,给予温暖。山坡上的这次对话,父子之间解除了隔阂。

任务结束!

雄大见到庆多时,问了一句“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后来结尾庆多又转问良多“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太暖了!

维持原样,两个家庭来往密切,亲厚起来,也蛮好的。

 5 ) 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

刚出炉的2013年度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如父如子》继续榜上有名。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中生代导演之一,是枝裕和电影一向以平易近人的作风,真情流露的态度吸引着中国影迷。 就如之前所调侃的,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安排了一个纯文艺、真艺术的演员阵容,桥口亮辅跟河濑直美的电影感觉不时乱入。但在整体上,这部片子还是典型的是枝作品,创作脉络上有迹可循,有点像前作《奇迹》的变奏。它的影像静谧,情感温和,淡淡然间,有一种脉脉不得语的真意,触动人心。 虽然乍一看,《如父如子》的故事相当狗血,莫名其妙的程度,好似琼瑶剧,但在引发婴儿掉包的原因上,是枝又暗黑了一把。不过,他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做更多纠缠——哪怕是往前一步,做道德评价或社会批判。当悲剧已经发生,他所希望的是化解悲剧所造成的影响。即相比较十年前的《无人知晓》,是枝所要展示的背景物不是冷漠的社会,而是日本的千千万个家庭,情感相通。 片中,野野宫家的环境和人物周边都以冷调影像出现,规矩、缺乏生气,人物的沟通方式太过拘束。作为殷实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野野宫良多以自己的方式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希望他成为像自己一样的商界精英,性情果敢、意志坚定。但很显然,儿子庆多不是这样一个人。野野宫家置身于高楼,不接地面,过着与斋木家截然不同的生活。反观斋木家,即便为人父母的有些市井气,一间小屋子也未免过于局促,物质不太有保障,但父子间亲密无间,打打闹闹,其乐融融。 因此,《如父如子》并不像《奇迹》,讲的真是六岁小孩的困惑:谁调换了我的父亲。实际上,福山雅治所饰演的野野宫良多才是绝对的主角,这个自以为表现高分的富爸爸,面对突如其来的遭遇,自信心完全被击溃,进而引导观众开始思考:如何当一个好爸爸。 电影里有良多的自省,他探望父母,令观众感到意外,同时也深化了人物形象本身。然后也有孩子离去带来的触动,他意外在相机里发现了一组相片,发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视角。 但最令我感慨的是则是另一名父亲告诉他的: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你不需要再制造一个现在的家庭。所以,相比较于说,这是一部家庭片,不如说,《如父如子》是一部亲子题材的电影,它告诉观众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好像不无道理的结论:富爸爸不如好爸爸。 这部电影有两个异常美好的段落,一处是两个家庭聚会,郊外聚餐,双方各拿出相机来合影拍照。边上只有静悄悄的小河水,异常之搭调。一处是野野宫父子间的和解,他们在一条分叉的道路,一上一下,保持平行,用差不多的速度走着。道路终归要汇合,于是,他们又终归在一起了。 《如父如子》巧妙地切入了父子情感空间的罅隙,小心翼翼,怕惊动了两个家庭的平静,不愿意它往悲剧的路子走。良多对儿子的关心负责、努力栽培,其实完全来自早前的家庭影响,而非金钱实力的飘飘然。倘若没有意外,那又要造成一段看似平常、实则紧张的父子关系。是枝甚至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想,父子关系可以超越血缘而存在,你把我当做父亲一样对待,那么,我就应该原样奉还,视你为己出的儿子。在爸爸不在家的背后,在感动常在的相片上面,良多仿佛突然发现了被记录的时光——父子间才能有的视角和情感。那是一瞬间的影像,却承载了一名父亲的人生。如果要打一个比方,那就是如今社交网络上天天晒娃的新人父母,有一天突然发现,子女也在认真注视着自己。那一瞬间,他们应该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如父如子”。 巧合在于,是枝也是借《如父如子》这部电影,重新看待自己的父亲身份。在他看来,没有人是生为人父——不是说儿子一出生,你就自动成了一个好爸爸。如何定义好,那是需要双方乃至是多方达成的。不是一瞬间,而是许多年,甚至是一生。

 6 ) 如父如子 把泡菜做成泡菜寿司

《如父如子》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作,说新也不新了,去年戛纳的片子,拿了评审团奖。当时排了两次长队,都未能如愿。再看到,已经快过去一年。

因为事先知道故事核心是“孩子抱错”这个狗血老梗,再加上对是枝裕和的“大象无形藏拙技”并不陌生,所以在观影初始,带了十足的防备心。但不知道从哪一分钟开始,就被润物无声的剧情裹挟,自拆防线、丢盔弃甲、缴械投降,稀里哗啦地掉进感动的大坑。

让人感动,其实不是件太难的事儿,所有电影的催泪穴无非三个字——“断、舍、离”。想想《冰与火之歌》里,小艾丽娅浴血逃亡九死一生,隔一道河就要亲人见面,却听到母兄皆亡的噩耗;老马丁早就掐好了点儿敲丧钟,只等读者不明就里进了泪奔的埋伏圈。《如父如子》用的也是大俗磕儿:福山雅治扮演的野野宫良多貌似拥有完美生活,却突然需要面对一个艰难选择:到底要不要放弃抚养了六年多的萌孩儿庆多,换回有血缘关系的亲生儿子琉晴——这个梗,拍个六十集韩剧,绝对能够能催哭两亿人。

《如父如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一道辣萝卜泡菜,小火慢炖成了泡菜汤,更确切地说,是小心翼翼握成一方讲究的泡菜寿司。剧本做得扎实精巧,区区几场戏,两对父母四个人的身世,背景、社会地位已经交代得清清楚楚,诸如“咬吸管”这样区分阶层的细节,让人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心细如发。那些家长里短的台词,看似可有可无却无一句闲笔,处处前后照应,你完全想不到那句脱口而出的“你知道Spider Man是蜘蛛吗?”,突然使劲儿一扎,就找着了戳泪点的腰眼儿。

是枝裕和就是这样,明明随时可以哭天抢地撒狗血,却极力让剧中角色一起保持镇定和平静,每个人包括孩子都在积极又理性地推进着事情的解决。导演把抉择纠结的包袱全甩给了观众,让他们随时都想替剧中人哭一场——这种漫不经心拉扯观众泪腺的手法,老道,却不是影片全部高明所在:煽情的高下如果只在技巧本身,那么再隐忍的煽情,也还是煽情。

我觉得《如父如子》的好,在于它起于催泪又高于此,没有让观众停留在居高临下的同情状态中,而借由知音故事构建了一个缜密的系统,阐释了父子关系。比起大篇幅描述的呆萌养子庆多,寥寥数笔的琉晴写得同样精彩,当福山雅治扮演的良多把琉晴领回家要求琉晴喊自己爸爸,琉晴礼貌又顽强的顶嘴,父子对话寻常却有力:“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比起庆多的懂事,琉晴的倔强和好胜显然更有良多的基因,而琉晴最后的那句“对不起”,也像是良多本人的台词。这不多的几个场景,让人佩服剧本的周到:庆多用后天培养的情感融化了良多,琉晴却用传承的基因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影片的最后,《如父如子》给了一个开放的大团圆结局。关于情和理的选择,观众很荣容易为片中出现的“爱就是多陪在孩子身边”、“难道父亲不也是一种职业吗?”点赞。但《如父如子》不是一部对田园牧歌式亲子生活的赞美诗,导演在给予琉晴养父父爱光环的同时,同样不遗余力渲染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龃龉。我不觉得导演在两种阶层的父子关系中做了高下判断。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对已为人父的是枝裕和来说答案也是开放式的,《如父如子》不是忏悔录,更像是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

人类历史庞杂冗长,压到最扁不过就是父子传承,血缘和教化并轨。而人大部分的选择纠结,又都是理性和感性的斗争。《如父如子》把两个话题摆在一起,粉饰的结尾似乎想说明,最理想的状态是:不让理性吞噬情感的冲动,也不放任情感,让情感代替理性的选择。煽情最正确的尺度,大概也就在这里。

 短评

像一个特别温暖的拥抱

6分钟前
  • 兒子
  • 力荐

这是一个学会做父亲的过程。果然没有办法很理性地看待这种片子,尤其在为人父之后。血缘或是亲情,真是让人纠结的事情。虽是个不稀奇、略狗血的话题,却仍在是枝裕和的空镜与不紧不慢里带出些感悟。片中有很多颇用心的细节,想起来很让人感动。朝夕相处的感情,哪能说断就断啊。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福山雅治那个角色要是换成瑛太就齐活了..

13分钟前
  • 小岩井
  • 还行

NYFF2013 そして父になる、如父如子、Like Father, Like Son,光看名字鼻子就酸了……大催泪弹,后半段此起彼伏的吸鼻涕声……庆多这个小孩子黑眼仁好大,简直成咒怨了,搞得我前面老是出戏=_=||

16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力荐

当父亲良多想把相机送给儿子庆多,庆多却说,不要。心中微微一颤。也许他也有丝丝察觉,当我们最亲爱的人想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总要送一件最珍贵的东西,是为告别。喜欢庆多听到父亲到来,却缩回自己的床柜。以及,福山雅治真是很有魅力。

1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如父如子》,看完想死。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说能的,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在吹牛逼。

23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如何踏实的讲一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日本人做得到。血缘还是日久生情?金钱至上还是陪伴?严苛还是随遇而安?我一直以为你们要找到答案,直到我发现其实根本没有答案;哪有那么多纠结,你哭着醒来的那一刻喊出了最想要的,那就是你的人生。#上海电影节#

25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长痛不如短痛,生活就是不断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慢慢淡然一切。

2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 / 我的意外爸爸(台) ,港台的翻译真不如《如父如子》这个译名来得这么有韵味。

29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难怪斯皮尔伯格这么快就买去版权准备翻拍呢,剧本在结构和节奏上加入了很多好莱坞式类型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创作的痕迹相较于以往变重了,凭灵感和天赋写本子的日子到头了吗?其实这种本子倒是最难拍,虽然没什么让人惊为天人的地方,但是枝裕和足以给任何本子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囚禁了自己而不自知,多难过啊,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都不知道了。

36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推荐

是枝导,这次心机明显了点哦。

40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塑造人物形象用了许多小细节,(咬吸管,要发票,“比爸爸还喜欢我吗?”,护士虚焦的鞠躬……)这些细节生活中常常发生,艺术作品中经常忽略,放在文字里又显得刻意,用影像写的一篇当代小说。

44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野野宫发现相机里庆多偷拍的自己熟睡时的照片竟然成了故事的转折点,所以这次佳能简直堪称影史最佳植入。

47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再过几年是枝裕和就可能变成了一位特别喜欢拍全家福的导演无他了。

52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是选有钱但是冷淡傲娇的爸爸,还是选没钱但是亲切好玩的爸爸?——啊我选长得帅的爸爸ˊ_>ˋ

5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是枝的高超技巧在于,将一个天然不可抗的俗套煽情题材用一种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方式展现出来(主线并非换子引发的戏剧冲突,而是福山雅治的情感皈依历程,这实在很东方)。杀手锏是扮演庆多的那位小男孩,如天使母鹿一样的眼睛释放出来的纯真良善的情感威力对我来说是核弹级别的。

58分钟前
  • LOOK
  • 力荐

【佳能,感动常在!】“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小时候也被抱错了,不过很早就发现被换了回来,刚问我妈要是当时没发现养大了以后还会换吗,我妈斩钉截铁的说,当然换!我说要发现我现在是抱错的也换吗,我妈继续斩钉截铁的说,换啊必须换啊!尼玛好受伤,感情在哪里啊T^T

1小时前
  • 磨剪子嘞锵菜刀
  • 推荐

1小时前
  • 荒也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