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宝去哪儿

综艺大陆202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1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2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3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4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5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6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13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14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15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16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17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18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19萌宝去哪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2

详细剧情

十组家庭,进行三天两晚的旅行体验+亲子互动,由村长李锐陪伴亲子成长,让爸爸和宝贝们一起在玩中学习、乐中历练、笑中成长。

 长篇影评

 1 ) 论粉丝忠诚度、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

我没看过电影,我就估量着打个2星,万一命运不可逆的让我看了,我再来改评价。

刚从电影院回来,报告“打脸情况”。

今日排片——采自某影院
澳门XX:11场
大闹天宫:11场
爸爸XXX:10场

有意思的是,爸爸虽然场次略少,但是从上午10点开始,基本上每40分钟一场,晚上7点以后只有一场。充分照顾了小朋友的作息时间。

每场上座率在50%左右,因为家长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1米2所以不给孩子买票。影院为了照顾这种情况,票都不会完全卖光。

票房预计会不错,过亿没问题。但是,能否大卖,得看今天过后的口碑如何。

PS1:我主业就是做数据分析的,电影行业能找到的数据都太假大空了。我就自己做着玩的。打不打脸的,都不影响我混饭啊。

PS2:数据采样是有些问题,主动在朋友圈里回答我问题的,都是没生孩子的。我又私下里问了几个有孩子且适龄的,他们说可能会去看,为了孩子,但是耻于公开承认自己会去看。
————————————————————————

特意在片子上映前在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

问题1:你喜欢电视版《爸爸去哪儿》么?
问题2:你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版《爸爸》么?

结果:
问题1:Y-10 N-1
问题2:Y-0 N-11

(真是惨烈,某个死忠粉都说不会去电影院看~~)

调查说明:
1、特意选在试片会前调查,因为试片后会涌现大批水军,在社交网络上造势,由此引发的意愿转变是另一个议题,不在考虑范围内。
2、样本很小,但是数据可信,也很有代表性。我会由此做一些推论。我随便写,你随便看。


与电影《小时代》同时出现的,是一个词,“粉丝电影”。

如果你经常参加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会议,你就会发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早就有的东西或现象套上一个要么生僻要么抽象要么似是而非的新词,拿出来唬人,并以此混饭,还经常混的很不错。

粉丝电影,也是这么个东西。
粉丝电影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粉丝电影”虽然没有完整的定义,但在业内已经有了普遍共识。这类电影主打某个或某些明星的粉丝群体,一般来说制作费用比较低,有的甚至还要通过预售票来筹集拍摄资金。“粉丝电影”通常要迎合粉丝们的口味,将人气明星的特点展现无遗,虽然投资小,但是回报较高。——来自百度百科(底下举的例子是《大武生》,我觉得没啥说服力啊。)
你看你看,《爸爸去哪儿》就是一部粉丝电影!

总结其定义的要点:
1、某个偶像
2、电影会充分展现该偶像的特点或气质
3、你若是粉丝,你就非看不可。还有可能要看很多遍。

前两点都是扯淡,绝大多数电影在挑选角色时都会考虑到演员原本的气质,电影里非要拧着来是有风险的,不是所有导演都有逆转的本事,也不是所有的逆转都会成功。

结合着这一次的《爸爸》,说说第3点。我觉得可以把粉丝这一定义拆分成忠诚度、付费能力、付费意愿。按程度从0到10来描述。
忠诚度:包括对节目忠诚度和偶像忠诚度,甭管你是为了看萌娃还是看风景,只要你有收看节目,你就是粉丝。差别只是忠诚度高低不同。
付费能力:愿意为电影花钱,且看场电影不用咗牙花子就算你有付费能力。看普通场还是IMAX,天天看还是一年看一场,是能力高低差别。
付费意愿:愿不愿意进电影院花钱或购买周边。这种意愿落实到最终结果,只有0和10两种,但在电影上映前,在5左右徘徊的人数量可期,口碑和网络营销,影响的正是这部分人。参考《少年PI》


制片方将《爸爸》定位为“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合家欢电影“,又特意选择春节档,期待的就是孩子哭着喊着拽着爹妈、成年人为尽孝心陪伴爸妈看他们最爱看的电视节目,一起其乐融融的走进电影院。
分析继续——
假定熊孩子的爹妈是超有爱心的爹妈,觉得陪伴孩子全家花费120元(至少)看90分钟电影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有效投资。
假定父慈子孝,不会因为”你到底什么时候结婚你年终奖多少别人家孩子考上了国家公务员“等等话题摔门而去,年夜饭都吃不完,更别说大年初一一起看电影了。

一般情况下:

小朋友——
忠诚度:10(我要看我要看)
付费能力:0
付费意愿:10(我要去电影院看!咦?这个是什么?爸爸我要看大闹天宫!)

老人——
忠诚度:10(好看好看,孩子多可爱啊,你赶紧结婚给我生一个玩玩!)
付费能力:5~10(物价又涨了!电影票多少钱?半价还40?我割块肉能吃一个月呢。)
付费意愿:0(在家看电视得了,之前有一集我挺喜欢的,你给我去网上找出来我再看一遍!)

心智正常且与本电影无利益关联的成年人——
忠诚度:0~10(不错哎……广告好多………………我去网上看好了。)
付费能力:10(过年好无聊,去看个电影吧,除了爸爸还有什么?)
付费意愿:0(你让我花钱去看你带你家孩子逛动物园?是你脑残还是我脑残?)


于是本电影的票房就只能寄希望于:
小朋友对于成年人的影响力从而强力拉升付费转化率;
上水军!我免费提供电影票,亏钱也没关系,票房数字要好看!
《小时代》的脑残粉儿也过来看看啊,我们也有大长腿男神啊!


严肃一点的说回来,任何一部电影的大卖,一定是有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的人群中的付费转化率决定的。(废话!) 当能有付费能力的人群相对固定,而付费意愿又受到演员、导演口碑和实际能力、影片类型、制作水准、水军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如何精准有效的提升付费转化率,恩,我也不知道。我不是混影视圈的,我是混游戏圈的。

欢迎影视圈向游戏圈学习运营方案。反正你们抄游戏特效游戏剧情CG分镜头也是家常便饭。


擦!我到底为什么要写这么多!

 2 ) 我就想问问是什么勇气让这东西可以称为电影的

我就纳闷怎么那么多人能把这个东西当成是个电影,别侮辱电影这个词了行不行。
如果这是个故事,他可以称为故事片,但是这个前提也是要有故事,比如爸爸带着孩子们去动物园玩,突然遇上动物园员工集体吃迷幻药,然后整个动物园陷入了空前的混乱,老虎,大象,狮子乱窜,爸爸们为了保护孩子,和动物们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故事....虽然这个剧情很狗血,但是至少是个剧情!如果还是5个爹带着5个娃做任务,做饭,请问这是什么故事?如果这种东西能称为电影,我还真替中国所有编剧给你们跪了,那以后的电影倒是简单了,什么东西火就往影院搬就是了,还要编剧做什么?
那个什么什么局我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嫌中国,不对,只是内地,嫌内地的傻X还太少,恐怖片只能是心理类的,只要是出现鬼的都不能在内地上映,让那么多好的香港鬼片,海外恐怖片进不到内地,有一点讽刺社会讽刺政府就不能上映,看看无人区多坎坷就知道了。
我真的很想问问那个什么什么局,难道你们就这点本事?就知道刁难真正的电影人真正的电影?
这种连电影都不是的东西也能公映,还是进电影院,什么时候一个连剧情都没有的加长版综艺节目也能称为电影了?你们这些人到底在给人们传递什么信息?
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到底用了多少手段让你们把这种东西批准上映的?不管再烂的电影,哪怕富春山居图也可以称为电影,因为它不管怎么样,它有故事,有开始,有结局,这东西有什么?
甚至我还看到有人说这是剧场版,我真的很想笑,别侮辱剧场版好不好,你给我找出来个综艺节目做出剧场版的?就算是好声音那个绝对的烂片也是以好声音为主题讲故事,但是那也不能说是剧场版,你这个加长版综艺节目竟然还有人说是进步,是剧场版!
难怪真正的好电影基本都是不考虑内地的,也感谢有互联网能让我这种还算喜欢电影的人看到很多好电影,虽然只能是盗版。
我最后真的很想问那些把这个东西称为电影的人,在你们眼里这种东西是电影?
如果这样,我只想说:“呵呵。”

 3 ) 《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改版电影,前景如何?(转自知乎)

在成熟一点的电影市场里,其实很多时候电影贩卖的是一种视觉形象。
我们对电影的消费,其实本来就是一种虚幻的形象消费。你购买一张电影票其实没有交换到任何实际的物的“商品”。
现在好莱坞大片的收入比例里面,真正的票房收入其实占了大概只有30%的比例。更多的收入是来自于DVD销售、电视网络的播映版权出售、周边商品的开发等等。
而所有后续收入能不能达到预期,又跟电影本身是否成功息息相关的。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大片的发行营销成本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用一部电影塑造出一个可供持续开发、消费的“视觉形象”,然后以此获得利润。这是现在好莱坞高概念影片的策略。

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漫画、电视剧改编电影会成为一种风潮了。
因为漫画和电视剧提供的也是可供消费的视觉形象。如果这个形象已经成功了,那么被电影公司拿来用简直是最佳策略了。
同样一个超级英雄电影,做一个原创人物和改编漫画相比较,成本可能更高、风险也更加不可控制。这是《环太平洋》在北美票房不佳的原因之一。作为一种视觉形象,它刺激消费的能力相对在北美市场偏弱。

《中国好声音》的电影改编我是不太看好。因为这个节目的红不是因为任何“视觉形象”。除了节目模式本身造成的高收视率以外,它没有被电影化的“点”存在。
这个节目在电视阶段,就是一切为模式服务的。它并不刻意打造某个人,重点是在“转身”这个动作。
稍作对比就会发现,同时段的快乐男声则完全相反。快乐男声更加靠近真人秀一点。快男甚至有“偶像学院”里私生活的24小时网络直播。在节目里也是在不断地挖掘、塑造选手的个人生活和形象。快男在做的是“造星”。并且成功了。无论是CP配对还是兄弟情谊,有了对某个“形象”的塑造、有了针对某个“形象”的粉丝基础,快男的电影化相对合理得多。
《爸爸去哪儿》也是一样。节目本身生产出了一个可以刺激消费的“形象”群体。那么,电影化的改编也顺理成章。只要受众依然对这个“形象”有期待,就可以预见电影的成功。甚至我觉得《爸爸去哪儿》所生产出来的视觉形象是有开发周边产品的潜力的。而这一点就更加说明,这个“视觉形象”资产是完全成功的。

但是,当然,电影和电视的制作还是有差别。而中国的团队又同时很容易有两个毛病:不专业的同时很自大。
《爸爸去哪儿》作为电视团队我觉得是非常非常专业而且敬业的。但是如果他们因此觉得制作电影也就可以完全地“原班人马”的话,那很可能电影本身的质量会不怎么样。这会对本身已经形成的“视觉形象资产”造成一定的伤害。
甚至甚至,像这种比较特殊的电影项目,一般的电影制作团队都未必能够很优秀地完成。因为除了电影制作的基本规律以外,更加需要深入挖掘的是观众对这个“视觉形象”所产生的观影期待究竟是什么。

 4 ) 首先,你得有个好“爸爸”

是的,第一时间去看了《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花30块钱到电影院看综艺节目从前确实难以想象,并且因为银幕太大、剧情为零、熊孩子太多,智商一度归零,笑到流眼泪。 可是又绝对不能说这次的观影不痛快,至少比看春晚痛快多了。

刚发了一条赞扬的微博就有人特高瞻远瞩地表达了对中国电影市场恶性发展的感叹。大抵是这种制片方式前所未见,制作周期之短简直狠抽王家卫之流嘴巴子,并且只要和湖南卫视、天娱传媒沾上边,就一定是“娱乐至死”的垃圾产品。我们真的有过“娱乐至死”的时候吗?可能连最基本的娱乐标准都从未达到过。

《爸爸去哪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像是综艺节目的衍生品,但放眼全国,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相对于传统的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借助韩国的模式开创了先河。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好声音》的电影口碑票房双失,其实很简单,歌唱选秀类综艺节目总体上处于下降期,不管是更早的《乐火男孩》还是《中国好声音为你转身》(如果在07年《加油好男儿》之后马上拍一个《倾城四少》会很有市场,但那时候完全不可能做成),都在沿着一个下降的路径前进。并且,先前这类的电影皆渴望做成一部单独的影片,脱离了原本的综艺节目,并且根本没能在该综艺节目最火爆的时候推出电影,导致人气和票房脱节。歌唱类节目本就不是全民娱乐,即便固定观众的年龄段都与主流电影观众年龄段一致,但这个年龄段的观众面对的选择更多,消费行为也相对理智。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和韩国综艺节目在“故事性”上保持了一定对接。综艺节目的“故事化”在韩国屡试不爽,早年的《情书》、《X-man》,最近的《running man》……国内的综艺节目普遍依赖于“人情”而不是“剧情”,倒是许多新闻类节目为了追求效果刻意放大采访对象的表现。

电影《爸爸去哪儿》只是产业链上一个小小的零件,背后还有更大的产业有待挖掘。电影说白了也只是娱乐产业链条上一个小小的零件,根本就不是什么单纯的艺术产品。和《小时代》一样,也只有《爸爸去哪儿》能做出这么漂亮的成绩,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好“爸爸”。化用“火车头理论”,它们的车头牢固,原著小说和综艺节目的强大影响力足以带动后续的车厢,并且,列车长头脑清醒,知道该拉着乘客往哪里开。

今天到电影院,方知贺岁档刚刚开始,观众对《爸爸去哪儿》的热情不亚于对冯氏春晚一窝蜂吐槽。是的,摄像机可以撒谎,评论可以撒谎,媒体可以撒谎,评分更可以撒谎,观众却是不撒谎的。他们只求娱乐,不求节操,前提是必须要达到他们心中的娱乐标准,方能成事。

 要想制造另一个《爸爸去哪儿》,首先,你得有个好“爸爸”。不幸的是,我们这边声讨着“娱乐至死”、“天娱滚出电影圈”,那边的韩国踏踏实实践行着观众的娱乐标准,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叹、伤怀、羡慕嫉妒恨、怨恨怒恼烦的娱乐精品。我们的整个娱乐业,其实跟《私人定制》、冯氏春晚都是一个思路——明面上时尚化,私底下还惦记着《红色娘子军》露出的半截大腿;面对汹涌的资本浪潮,尚不能分辨出何为娱乐、何为愚乐,也难以接受完全资本化运作的电影产品。但这才是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无数的“不像电影”、“侮辱电影”甚至“侮辱艺术”的产品出现,它们有的是资本的孤儿,有的是故事的孤儿,有的则像《爸爸去哪儿》一样,有一个在其他媒介站稳脚跟的好爸爸,加上电影市场这个宽容的母亲,诞生出一个媒介混血儿,摇篮就是各位观众手中的电影票了。

复制一个成功的节目,在中国非常困难,大多数“单性繁殖”诞生的怪胎最后硬生生毁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节目品牌。这就和电影市场盲目的投资一样,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电影市场依然不够开放、不够透明、竞争并不激烈、计划经济的余毒仍未排清,好莱坞的进入,并没像法国新浪潮对新好莱坞的影响那样,一半是警醒一半是突破,反而和审查制度一样成为不思进取的借口。 许多时候,并不是没有故事可讲、没有钱来砸,而是守株待兔,拿着“电影艺术”的斧头,等着观众撞上木桩。

《爸爸去哪儿》是个绝对灵活主动的项目。你可以说它不是电影,但绝不能说它是个失败的项目。 与其让民间的同人视频占领网络播放的高峰,不如直接“官方逼死同人”,节目组自己制作一部电影画质的番外节目,一则亲民,二则卖钱,三则继续培养粉丝,为下一季做准备。

最后的最后,很想引用《电影市场营销学》里的一段话——

“所谓‘火车头’理论,是指电影业应以电影的影院收入为‘火车头’,以此带领电视、音像、网络、电信、音乐、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综合开发和销售,实现电影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将电影的品牌价值扩大化。‘火车头’理论所强调的就是电影产品的多样化……

首先,‘火车头’理论非常重视电影的票房收入,认为电影后续产品价值能否产生,产生的价值量有多大,主要取决于电影票房收入的多少。从好莱坞的经验来看,往往只有那些获得了巨大票房收入的电影,才能带动其后产品的热销。

其次,‘火车头’理论在强调电影票房收入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其他形态的电影产品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一部影片的赚钱的方法绝不仅仅局限于电影票房收入,其相关产品的收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电影本身可以不赚钱,但是在进行其他电影产品销售的时候则必须产生利润。而这也正是‘火车头’理论具有突破性的一点。
……
可以说,好莱坞电影业的成功秘诀就是利用了‘火车头’理论,它充分发挥了电影票房的示范性引领效用,以电影票房收入为‘车头’,通过采用产品的多元化形式,带动电影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有效延长电影的生命时间,形成了强大的经济纽带,显示出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促使着电影产业经济走向良性的发展循环。”

 5 ) 你说去哪了?

前一段时间,某台有个节目特别火,叫《爸爸去哪儿》,我周围的女性朋友们和一些不怀好意的男性朋友们几乎集集不落,形成了一种今天这个直播你不看并且你不在社交圈上刷几条与之相关的状态你就不配做我一辈子的好朋友这一种风气。我这个人比较爱说实话,所以当女性朋友问我:“你看《爸爸去哪儿》了吗?”我都说:“我不知道去哪了。” 开个玩笑,我都说:“没看过。”女性朋友随之投来鄙视的眼光,就像看乡巴佬一样看着我,我感觉我好无辜啊! 因为我实在觉得这种节目对我来说没什么看点,看点在哪? 孩子?老男人?强行卖笑点?强行卖亲情? 我承认,芒果台除了《天天向上》让我乐过,其他我还真不感冒。

这部电影的口碑严重两级分化,支持者的观点是:1.看的人多就是好电影 2.过年全家人在影院都看乐呵了,这还要喷? 反对者的观点:1.综艺节目为什么能成为电影? 2.质疑电影的制作水平

如果大家赞同我说的,不难发现其实支持者和反对者并不是站在对立面,支持的人是因为看高兴了,而反对的人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不好笑或者看着让人不舒服,发对的人往往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他们发对的是 这个综艺节目为什么能成为一部电影? 所以大家在网上吵个半天始终没有下文。而我,说实在的,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也不打算看,将来也不会去看,但您千万不要觉得我没有写这篇影评的资格,我不会去写电影的内容,我只会对这部电影所产生的影响做评论,如果我说的不对,请和我讨论,不要盲目喷我,谢谢。

虽然我不看《爸爸去哪儿》 但是我很能理解我周围的女性朋友看这部电影,小孩萌翻天,爸爸们不是有成熟男人的魅力就是帅翻天,我佩服芒果台,更佩服这些个星爸爸们就这样把自己的宝贝儿女们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我映像中的星二代,大多数都是在快毕业或者快成人的时候才进入大家的视线的,不论成功或是失败,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媒体和大众的神经和星爸爸们的面子,以至于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你想想,你的同班同学如果是张默,李天一,你不得低头哈腰地叫声老大让根烟?你能像对正常朋友一样去对待他们?多少都会有影响,再看看这几个,都还没怎么上学啊,哥哥们,这么小就让上千万的社会人员对他们评头论足,你确定小孩受得了? 他们还是天真的孩子啊。这几个孩子以后上学也好,不上学也好,出门我看也得戴个墨镜(我这么说是夸张了,反正多少会有影响),提升父子感情的方法千千万,没必要拿小孩的未来做赌注来博大家一笑。
这个电影的票房很高,让幕后工作者们笑着睡觉应该没问题。为什么会这么高?我觉得有两点:1.过年能干吗?看电影啊。2 电视版《爸爸去哪儿》超高收视率所争取来的一大批观众。(请不要拿《中国好声音》来反驳我说这点无效,好声音是因为一个唱歌的选秀节目硬是要改成一个难看至极的电影,而《爸爸去哪儿》基本上原汁原味,就是电视版的加强版)。这几天有幸路过高端霸气上档次的电影院,刚准备进门观望一眼就被挤了出来,这票房不好都难。
接下来就是争议最大的制作问题,我13年11月的时候看消息说《爸爸去哪儿》准备开拍电影,14年1月底上映。我当时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定神又看了一遍,发现我还是5.1的视力没错,“哎,我去你妈。”当时就是一声吼“你以为是我们电影社拍电影啊?一个月一部?”没想到比我们厉害多了,拍摄只有不到5天,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制作人员给这部电影写的影评,说剧组有多么多么大,摄像机有多么多么多,这就是你成为一部电影的原因了? 真正的电影是什么,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所形成的艺术品,而不是综艺节目,你要是觉得看的人多,能让人乐呵就是好电影,那东京 热岂不是年年能拿奥斯卡?有些A片都能来出个剧本,你一个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都拿不出来,你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电影?所以说,这真的不是电影,只是一个综艺节目的加强版。至于他为什么能上映,哪的问广电的一帮红色老头,问问他们收了多少钱,能这么果断的就把一个2个月制作完成的综艺节目排到贺岁档,而把《雪国列车》《霍比特人》一拖再拖。我也很纳闷豆瓣现在怎么了,一个一星的短评硬是要以商业理由给我删了,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豆瓣吗?之前我看到《大闹天宫》的时候,觉得不太好,因为西游记题材真的被拍烂了,但是现在看来,真是良心之作,光是特效就坐了三年,《大闹天宫》的官博说了几句《爸爸去哪儿》,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你想想,人家辛辛苦苦拍了4年的作品,就要收票子了突然被一个拍了5天,制作不到两个月的综艺节目抢了一半票房,你感受一下,你受不受得了。说到这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孩子在观众面前快笑不动了,眼泪也要流干了,后面有个戴墨镜的老大叔,手里攥着钞票不亦乐乎。也有人说《爸爸去哪儿》的高票房值得中国电影人反思,我觉得是值得反思,不要留在中国了,有能力的去好莱坞发展吧,中国没有希望了(哈哈,玩笑话)。我觉得有什么好反思的?向《爸爸去哪儿》学习? 最应该反思的就是广电,你让一个这种制作水平的综艺节目收这么多票房,你让其他导演们和电影公司活不活了?你这是在给中国电影指路吗?以后就拍这样的电影?之前管制这个管制那个,又来个国产电影保护月,保护的一点竞争力都没有,拍个电影就可以得到票房,这还怎么进步?现在可好,直接综艺节目上了。红色老头们你们知道现在主席提倡科学发展观吗?

哎,说了这么多,自己越来越激动,大过年的不应该,总之,你看乐呵就好,也给我言论自由的权利,小的也只是杞人忧天,只能动动嘴皮。

 6 ) 请把这部影片留给市场评价

电影还未上映,整个豆瓣影评就陷入了一片乌烟瘴气的骂声中,我只想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为这部影片说几句话:

1.这能算电影吗?

《爸爸去哪儿》电影版是作为纪录片在广电总局备案的,纪录片就意味着以“记录”为主,而不是像普通的电影一样按照原定剧本一个个镜头去拍。因此没有普通电影的剧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部电影通过剪辑,也是有起承转合,以任务推动发展的。

电影的类型多种多样,纪录片也是电影类型中的一种。电视版《爸爸去哪儿》是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也就是说它的本质上就是一个纪录片,只不过这个纪录片的主角是明星,同时为了照顾观众的观看体验,在剪辑上讲究节奏,讲究“笑果”,同时在字幕上加上了一些符合现在观众体验的内容,以让短短九十分钟的电视节目不像普通的纪录片一样严肃和沉重。这是纪录片的一种娱乐化形式。

根据这档节目的火热反应,制作方看出了市场的需求,将这个想法投入电影市场,当然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实际上这不就是许多人口中日日追求的市场经济吗?市场经济自然是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商人,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因此,《海豚湾》作为一个严肃的纪录片可以在电影院上映,《爸爸去哪儿》电影版当然能作为纪录片的另一种类型在影院上映。

2.五天拍摄的电影,能看吗?

作为一个纪录片,只要完整记录了一段时间的发生过程,对这一段时间做到真实的还原即可。
电视版是三天两晚的记录,这一次更是增加了两天。这样一部纪录片怎么才能用几个月来拍呢?你是让这五对父子在动物园住上好几个月吗?还是说要先写个剧本出来,然后让五对父子一个个镜头来拍呢?如果真这么做,问题又出现了:第一,这也就不能算是纪录片了,以这几个小孩子的演技,诸位又要大骂这部电影制作粗糙,制作方圈钱了;第二,从市场的角度看,观众想要看到的是小孩子们的真实反映,而不是扭扭捏捏故作姿态的表演,以“表演”的形式在影片中出现,和综艺节目的形象不符,同时也达不到优秀电影的水准,商业上如何保证不亏本呢?

3.市场不会有同情心。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票房的影片一定是迎合观众需求的影片。这是个残酷的现实。
并不是拍摄时间越久,获得的回报越大;不是影片越具有教育意义,内涵越深刻,观众越会掏腰包。从这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来看,获得良好市场反响的,一定是可以迎合观众需求的。如类型片中的优秀作品《泰囧》、如粉丝营销的典范《小时代》、再如演员自身口碑继承的作品《私人订制》。他们或许在你眼中不算是优秀的影片,但是确实市场经济中的强者,他们满足的现在观众的需求,自然能在市场中赢得胜利。

就像我们上学时,并不是花在学习上时间越长的人成绩就越好。总有一些人以超凡的头脑和巧妙的学习方法获得班上的前几名。

4.好影片不一定有好票房

如《1942》等主题深刻的影片,会在电影文化史上流传下来,但是却不一定可以在市场上获得好的回馈。这是经济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而导致的。
为票房而生的电影作品或许根本就不是为了成为一部文化史上优秀影片而生的。《小时代》、《爸爸去哪儿》这类影片的目的是纯粹商业化的,终极目的就是“赚钱”。他们本没希望成为一个内涵深刻的电影,影评人们也不应抱着看《辛德勒的名单》的期望去看它。

5.自然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很多人担心《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会导致市场上衍生出众多“大电影”版综艺节目,电影市场会陷入恶性发展,我想这过于杞人忧天了。还是那句话:“请让市场来评价”。

观众不是傻子,他们会区分“好与坏”,为什么同期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票房惨淡?我想观众还是懂得该为什么东西掏钱的。《爸爸去哪儿》定档在春节,迎合了合家欢的需求,满足了过年娱乐的需要,同时老少皆宜,又满怀亲情,自然会有好的反响。
试想去电影院观看的一大家子心理会想:这是电影吗?像综艺节目的电影有看头吗?这会有利于电影市场良性发展吗?

答案必然是不会的,九十分钟内,有欢乐有感动,增加了家人之间的感情,增加了年味儿,我想,普通观众已经是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未来出现更多的综艺节目的电影版,能否迎合市场需求?若不能,大批同类电影票房惨淡,这类电影自然慢慢消亡。若能,观众又是否会审美疲劳?若已经审美疲劳,那就像现在的历史题材的大片一样,以亏为终,那么市场又会催生着新的题材的电影诞生。

这不是影评人们控制市场良性发展的,这是市场的规律使然。

6.这部电影就是来圈钱的?在影院看和在家看根本没区别?

什么电影是为了不赚钱拍的?电影是商品,商品就是为了赚钱。
只是诚意与否和赚钱方法是否高明的问题。 这一切会交给观众来买单和选择。
  
在电影院看与在家看的区别:
1.电影版采用更豪华的专业电影摄影机拍摄,比电视版便携摄影机效果更好。
2.动画效果比电视更多,制作更精良,剪辑素材更多,笑点更密集。
3.可以比电视观众更早看到五对父子的收官作品。
4.影院观看,氛围的烘托下会有更好的“笑果”,在这个喜剧都让人难以发笑的年代,什么能比开心的笑九十分钟更宝贵的?这个“一笑而过”正是许多人掏腰包的原因所在。

所以,大过年的,心里阳光一点,做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快快乐乐的在九十分钟里遗忘生活的压力,大声笑、大声和小孩子们一起合唱,剩下的留给市场评判。少些戾气,少些争论。因为它有它的发展规律,咱们操心太多了。



                                                                                   一个普通的观众

 短评

救救孩子。——鲁迅

5分钟前
  • 卢十四
  • 很差

我已经分不清自己的智商 是不是适合在这个时代生存了!

8分钟前
  • The sail
  • 很差

想着“能从一大堆素材中剪辑出有开端冲突结局的电影来应该还是挺腻害的吧”所以去看了,看完才知道人家根本就没把它当做电影来做!完全是综艺节目的大屏幕版而已啊!

13分钟前
  • 小呀呀。
  • 较差

很久没在电影院里看全场观众一起笑作一团的片了。看在电影版的反响的份儿上第二季就原班人马吧,找得着比Kimi还萌的吗,找得着比天天还暖心的吗,找得着比Cindy还可爱的吗,找得着比石头还懂事的吗,找得着比angela还甜的吗?就算找得着,不是他们几个我也不看╭(╯^╰)╮

17分钟前
  • 在你身体里冲刺
  • 推荐

冲着观众的感情看的吧,真人秀和电影结合不是一般人能弄好的吧

19分钟前
  • OURI
  • 较差

为了钱,下限永远能比你的想象力再低一点

23分钟前
  • ANGEVIL
  • 很差

粉丝向的产物,人家圈钱观众买单买的high,影院里欢声笑语都挺开心的就够了,用影评人的深度来评论大众趣味就不太讲究了。天天给张亮洗脚真的看泪目了,我泪点果然奇低。

25分钟前
  • Hey Johnny
  • 还行

电影广告捆绑十几条,票价和3d电影一个价,综艺节目剪辑版就成电影了?这部电影和私人订制一样没上映光广告费就翻利了,靠人气圈钱之作,孩子成了圈钱的工具,呵呵。中国已经忘却了电影的含义,简直是侮辱电影,估计这电影票房不会低,总是有不差钱的人,拿着3d的票价在电影院看着脑残综艺节目。

30分钟前
  • 风逝
  • 很差

看完点映还有大长腿本尊可以撸诚意十足啊!从头笑到尾整个影院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逗逼气氛!心情好你们还可以在最后来一次全影院卡拉OK!为他们13亿票房的目标出一份力吧!

32分钟前
  • Nolita
  • 推荐

忘评论了!真的笑点很足啊!!我锁的美貌值在大荧幕上又up了!天儿永远那么美不说了!恬锁大血红!!

34分钟前
  • 独角大瓜皮
  • 推荐

我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看你们逛动物园?

36分钟前
  • 许德拉
  • 很差

应该能大卖,虽然这不是一部电影。

40分钟前
  • 淘金汉
  • 较差

“玩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影厅里好久没这么欢乐了,就像去年的《泰囧》《西游》一样,从头笑到尾…Kimi萌点、石头笑点,森碟酷点,天天嗨点,Angela治愈点,真实的生活与情感交织,既搞笑又温暖,结尾观众竟跟着合唱起主题曲…这虽不是一部严格电影,却是一顿适合老百姓的美餐。

4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作为综艺节目五星妥妥的 但是电影 呵呵 一星都嫌多 好意思这么圈钱么

45分钟前
  • 慕雨眠
  • 很差

不知道在影院看的话,会不会有种在看1000吋大电视的感觉?

47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我是脑残粉 掏点钱从头笑到尾总比看笑不出来的电影强吧

49分钟前
  • 孩子
  • 力荐

大银幕看“爸爸”的心情是:片头刚出来的那一刻,就像第一声音乐响起时的偶像演唱会现场,心跳加速。片子太短没看够,也许是脑残粉儿的心理作用。

50分钟前
  • 下一秒治好懒病
  • 力荐

我想为之前骂过小时代像MV或者贴吧动态签名说句对不起

51分钟前
  • 大白汐
  • 很差

完全符合对这个节目的所有期待~

56分钟前
  • 淹然
  • 力荐

年初一影院人山人海,一大家子凑数看了场免费;因一万年不看电视,萌点笑点掐不到,只能昏昏然;如果所有综艺节目都能拍成“电影”,那中国无疑是第一电影大国了!负分滚粗!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