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

剧情片美国1936

主演:查理·卓别林,宝莲·高黛,亨利·伯格曼,蒂尼·桑福德,切斯特·康克林,汉克·曼,斯坦利·布莱斯通,阿尔·欧内斯特·加西亚,理查德·亚历山大,塞西尔·雷诺兹,米拉·麦金尼,默多克·麦夸里,威尔弗雷德·卢卡斯,爱德华·勒桑,弗雷德·马拉泰斯塔,萨米·斯坦,特德·奥利弗,诺曼·安斯利,博比·巴伯,海尼·康克林,格洛丽亚·德黑文,帕特·弗莱厄蒂,弗兰克·哈格尼,帕特·哈蒙,劳埃德·英格拉哈姆,沃尔特·詹姆斯,爱德华·金博尔,杰克·洛,巴迪·梅辛杰,布鲁斯·米切尔,弗兰克·莫兰,詹姆斯·C·莫顿,路易·纳托,J·C

导演:查理·卓别林

播放地址

 剧照

摩登时代 剧照 NO.1摩登时代 剧照 NO.2摩登时代 剧照 NO.3摩登时代 剧照 NO.4摩登时代 剧照 NO.5摩登时代 剧照 NO.6摩登时代 剧照 NO.13摩登时代 剧照 NO.14摩登时代 剧照 NO.15摩登时代 剧照 NO.16摩登时代 剧照 NO.17摩登时代 剧照 NO.18摩登时代 剧照 NO.19摩登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2:44

详细剧情

  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饰)就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令人苦笑不得。  查理尽管贫穷,但却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里破烂却又温馨。每次身无分文的查理为了找到吃的,都会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光景一时间有了好转,流浪女成了歌舞红星,然而好景太短暂了。

 长篇影评

 1 ) 卓别林经典作品

惭愧死了,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卓别林的电影。在放映之前我还想,为什么人们要叫他“大师”?不就是一个演员么。结果几秒以后,字幕上映,导演,编剧,主演,甚至音乐配乐都是卓别林创作的。我完全被震撼,真的是大师啊…… 这是一部又辛酸又喜剧的片子,对当时的社会不论是在工业,政治,还是生活

 2 ) 男女主角是真的相爱哦——宝莲·高黛小传

看完一查才发现,卓别林真的爱上了宝莲·高黛。怪不得看起来那么动人和自然,打动人心。他俩出现在任何一个镜头里,给人的感觉都是甜蜜的。也算是艺术婚姻,可惜只维持了六年。

宝莲·高黛(1910-1990)   宝莲·高黛是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演员之一,她曾是卓别林的第三任妻子,也是曾经在费雯丽被选为"郝斯嘉"之前被认为扮演斯嘉丽的最佳人选. 她的著名影片是<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   
卓别林一生曾有4个妻子,某一时期的御用女演员在绝大多数也是他私生活中的御用情人。但他最爱的是最后一个妻子,小他36岁的乌娜·奥尼尔,伟大的诺贝尔奖金剧作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的女儿。   
为了和乌娜在一起,卓别林与在事业上给他最大帮助的第三位妻子宝莲·高黛离婚了。宝莲和卓别林前后相处了10年,其中包括6年的婚姻。他们不仅在感情上相互依托,而且在事业上共同发展,《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杰作。   

1932年初夏,老友约瑟夫·辛克邀卓别林到游艇上共度周末。辛克把一位少妇介绍给卓别林。她叫宝莲·高黛,原名玛维 ·莱维,21岁,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家境贫寒,童年不幸,14岁进入齐格菲歌舞团,16岁嫁给阔绰的花花公子,数月后离异,继而步入影坛。这段身世引出卓别林的好感。两人越谈越投缘……   从此,忙碌一周后,有情人便相约在圣佩德罗幽会。在洛杉矶的这个港湾,可以时常见到他俩漫步的身影。她眺望远处的船只,往往凝视出神,他就为她买了一条小船。泛舟海上,倾心交谈,诗意盎然!   
相识数月后,他俩在机场吻别的情景登在报刊上,成了首版新闻。说他们出双人对,俨然夫妻。说他们已经订婚。两人都出面辟谣,因为卓别林和前妻的纠葛远未了结。但是,宝莲向探听名人行踪的记者泄露了一条新信息:她将主演卓别林的下一部影片。   
卓别林做出了艺术生涯中一次重大决定:拍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   传说多亏这位热情的女伴壮胆,他才敢孤注一掷。卓别林终日考虑他的电影,无暇旁顾。宝莲常常抽空照看他的家。她温柔可亲,卓别林的两个孩子也喜欢她。他们的生活和谐而忙碌。从着手编剧到完成影片。两人付出了近三年的心血。1936年 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影片在德国和意大利遭禁,在伦敦、巴黎和莫斯科获得巨大的成功。首映后的第五天,卓别林和宝莲·高黛飞赴檀香山,随后,又到了梦幻之地—一远东游览,圆了宝莲的梦:发现东方。旅途中卓别林开始酝酿新作《香港女伯爵》,他心目中的主人公是高黛和贾利·古柏。但是影片的完成已是后话了。在旅途中,卓别林决定与宝莲成婚,在广州举办婚礼,但不事声张。   
又应了那句“名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厮守在一起反而多生龃龉。感情的裂痕在婚前就开始显露。有时,在上流社会的晚会上只能看到宝莲孤独的身影。但是,他们仍然恋家、关心孩子,仍然一起招待亲朋好友。卓别林为了帮助高黛争演《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还特意请了英国戏剧演员为她单独授课,并再三通过电话向制片人塞尔兹尼克求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高黛未能如愿,但卓别林的一片苦心忒令人感动。1938年,高黛偕同卓别林在旧金山附近的小港湾肯美尔城住了 几个月。那时,德国纳粹凶焰正炽,卓别林毅然中止为宝莲编写爱情片的计划,开始筹划一项代名“七号”的大工程。就是后来震惊影坛的《大独裁者》。卓别林为此说过:“希特勒这个丑恶的怪物正在煽动战争狂热,我不能一味迎合一些女人的兴趣……”女主人公还是由宝莲演。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有时为一个场景可以拍二三十次。她是绝不逊于男人的女人。可惜,这次合作加深了两人的分歧。在政治上,卓别林支持苏联,宝莲更站在美国一边。两人个性极强,渐渐失去了共同语言。

1942年,他俩在墨西哥平静分手,好聚好散,无恨无怨。卓别林黯然神伤。他对儿子说:“孩子,这是件伤心事。这就是生活。”

 3 ) 《摩登时代》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还是在初中时老师给我们放的。说来也奇怪,明明是一部年代算是久远 基本是以黑白默片形式的一部电影,我们居然都看的津津有味,哈哈大笑。其中有一些经典片段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也是卓别林大师的魅力所在啊。其实我对卓别林的了解并不算多,但听说此片是他当导演,又是编剧 参与了影片的配乐 又当主角 而且电影呈现的非常精彩的情况下 我还是非常吃惊的,真的能称得上是大师,是天才了。

非常推荐去看这部《摩登时代》,真的很好笑又有趣,也有深度和讽刺的意义在。即使现在看,也完全不过时。

 4 ) 含着泪水的笑

今天把它翻出来看,觉得卓别林真的是个天才!
《摩登时代》便是卓别林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该片拍摄于1936年,是卓别林对西方大工业社会的弊病批判最犀利、揭示最深刻的作品。在影片的开头,流浪汉查理在一家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繁重而紧张的劳动,使他无暇喘息,甚至在被卷进齿轮当中时,双手还不停止工作。而冷酷的老板还嫌不够,拿来一台喂饭机器在查理身上试验,企图连工人吃饭的间歇也要剥夺掉。然而可怜的流浪汉查理,连这样的工作也无法保住。他不断失业,到处碰壁,挣扎着走向没有尽头的远方……
影片最出色的,当然是卓别林运用的喜剧语言。他善于把主人公置于尴尬的境地,创造出最自然而又最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一个简单的道具,他信手拈来,便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喜剧要素,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掉牙的无声电影,千篇一律的追逐情节,在他的手下,竟显得那样新鲜耐看,妙趣横生。另一方面,卓别林的喜剧要素,是建立在他对贫穷的大众深切的同情之上。这样,他的喜剧影片,能够引起最大多数观众的共鸣,也能够激发起观众的善良和同情心。因此,他的影片不仅在当时深受观众欢迎,直到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为广大影迷所喜爱。

 5 ) 厉害

该片是卓别林早期黑白电影作品之一。虽然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影片的配乐和特技都无法和当今的好莱坞影片媲美。但是,卓别林的喜剧表演天分使这部影片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在1978年巴西《标题》杂志刊登的世界有史以来的100部最佳影片中名列第七位。 片中喜剧手法和视觉手段都有着卓别林独特匠心的痕迹。而其主题则更为突出,围绕美国当年工业起步时期美国劳苦人民的生活悲剧展开了诙谐的讽刺。查理这个普普通通的工厂工人在节奏异常紧张的流水线上疯狂工作。毫无间歇的劳作终于让他发了疯,一见到圆形的东西,就忍不住要用扳子上紧。查理发疯的一幕从形式上的确引人发笑,但实质上却暴露出是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在如今的中国,很多人无力承受生活和工作压力,逐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这的确是一个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6 ) 经典

有人说《城市之光》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但我依然认为这部《摩登时代》才是卓别林默片时代最后的收尾之作。现在回顾《摩登时代》的拍摄年代,我们不得不佩服卓别林的强大。此部影片摄制于1935年,这时好莱坞已经是有声电影的天下,无声电影已经濒临退出历史舞台的边缘,而局部彩色片也在这一年诞生,这是一个电影摄制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很多人总是固守着一些东西不肯放弃,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古板!正如音乐届的恩雅一般,卓别林就用他的《摩登时代》向我们证明了这种坚持的伟大。卓别林始终认为肢体语言的表现才是电影艺术的真正的精髓,而这一理念在现今电影技术大爆炸的今天依然极具指导意义。在卓别林的坚持下《摩登时代》正如传统无声电影一样屏蔽了对白,只留下少许音响和背景人声,而它也证明,经典不会因为形式而失去它的色彩。

 短评

上流社会的狗没听过饿肚子的声音

5分钟前
  • Evans
  • 力荐

快一个世纪的电影,倒是却不衰落!

6分钟前
  • 多看电影爱电影
  • 还行

人的异化,极富前瞻性,即使放在今天看了依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卓别林是个极为矛盾的个体:一方面,他总是对社会那些最深入肌理的顽疾给予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他也是个执拗的人性本善论者。

1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当人不再是人,而是机器

11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卓别林的喜剧高级的地方是不讽刺底层人,而是永远站在弱势这一边。相形之下,今天的电影创作者不仅仅是充满铜臭,是充满了恶臭。

16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时代真的进步了吗 我们更幸福了吗 996 货拉拉 拼多多 外卖小哥 内卷 房价 教育 哪里是我们的栖息之地

18分钟前
  • 来都来了
  • 力荐

卓别林无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的代表作。

21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力荐

老板永无止境地剥削工人,工人不仅上班要打卡,连上洗手间都要打卡。工厂所有地方都装了监控,包括洗手间,决不允许员工有偷懒的机会。老板成功把员工逼疯了,一看到螺丝或者像螺丝的东西就想去拧一下。工厂太冰冷了,让查理感到温暖的地方,反而是监狱。监狱有吃有喝有住,以至于他都不想走了。他出狱了都要故意犯罪,仅仅是为了重新回到监狱。别人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他和流浪女只能坐在别人的家门口做白日梦。果然“伟大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PS:卓别林兼任制片人、导演、主演、编剧、配乐,最后竟然一个奥斯卡的提名都没有?

25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如果电影不曾有过卓别林,该会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世界。光前30分钟就让我几度笑岔了气。荒谬有理,喜谑至极!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经济萧条,失业严重,穷人潦倒,贫富不均,企业主压榨,社会混乱,体制不合理

29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可悲可叹可怜。夸张的表演,展现那个时代中苦不堪言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底层阶段,从笑声中看到当时社会现实,结局时主角相依微笑走向远方却又给观众留下希望。无论是表演力还是影片所传达的思想均足以让百年后的今天羞愧

34分钟前
  • 闻君有白玉美人
  • 力荐

[2006-05-02]曾经有一段时间看了卓别林的一些电影,更加相信自己的论断:电影在不停的大踏步倒退!![2021-02-20]陪孩子重看了 Modern times 和 city lights。卓别林真是伟大的天才电影人。

39分钟前
  • 林愈静
  • 还行

这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片,他尽可能写一个对话剧本,尽可能尝试一次“声音”的实验,然而由于卓别林坚持一贯的“流浪汉”角色,“声音”似乎又与角色不协调。反观,声音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听到的机械设备(有声)对人的打压(无声)正符合了电影主题的象征。

4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有些电影永远都有一个别名叫做——经典~~

44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失业时日子那么难熬,工作时又避免不了被异化

45分钟前
  • 曾于里
  • 力荐

开头工厂那段真是创意十足,后面就弱了点了

48分钟前
  • Omega
  • 推荐

靠,看了才知道,星爷有那么多东西是从这里学来的。

5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惭愧死了,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卓别林的电影。在放映之前我还想,为什么人们要叫他“大师”?不就是一个演员么。结果几秒以后,字幕上映,导演,编剧,主演,甚至音乐配乐都是卓别林创作的。我完全被震撼,真的是大师啊……这是一部又辛酸又喜剧的片子,对当时的社会不论是在工业,政治,还是生活

54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第一部卓别林。机械化的生活中总还存在角落里的闲适,苦难也可以被享受。可以看出所有群戏、高速剪辑、长镜头都不是卓别林用来炫技的资本,一切都只为更好服务笑料。而这正是影响了憨豆、星爷乃至猫和老鼠的源泉,旧时代电影的本真在快餐潮流的冲洗下,总是显得愈发珍贵。

57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永远的卓别林

59分钟前
  • jij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