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剧情片大陆2022

主演:吴彦姝,奚美娟,文淇,朱时茂,李晓川,杨恩又

导演:杨荔钠

 剧照

妈妈! 剧照 NO.1妈妈! 剧照 NO.2妈妈! 剧照 NO.3妈妈! 剧照 NO.4妈妈! 剧照 NO.5妈妈! 剧照 NO.6妈妈! 剧照 NO.13妈妈! 剧照 NO.14妈妈! 剧照 NO.15妈妈! 剧照 NO.16妈妈! 剧照 NO.17妈妈! 剧照 NO.18妈妈! 剧照 NO.19妈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20:42

详细剧情

  85岁母亲(吴彦姝 饰)和65岁女儿(奚美娟 饰)共同生活。女儿背负着对父亲的愧疚,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阿尔茨海默病让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年迈的母亲需要付出顽强的生命力照顾女儿。两个生命在进程中彼此成全彼此辉映。

 长篇影评

 1 ) 我们何以赴死?唱歌,跳舞

这部电影有一个温情、绵软、和解的外壳,在那下面,是一个极为苍凉悲壮的内核。

床底下,父亲的照片和日记早已被撕碎。所以女儿呕心沥血写的,其实是臆想中的文字,就像《闪灵》里的那个作家一样。母亲和医生联合举办了一个假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上没有其他人到场。女儿编著的《父亲最后的考古日记》,实际上并没有出版。

在出版业,有一个概念叫作“假书”。并不是指盗版书,而是指在正式付印前,由印厂做的几本模型书,逼近真书的样子,用来临时应对书展之类的活动。母亲做了几本这样的假书,没有通过新闻出版署,没有经过层层审查的眼睛。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们都知道,电影里里外外的人都知道,这本《考古日记》,是绝对通过不了审查,拿不到书号,上不了书架的。

原因我们也都知道。

出版书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考古行为。从水中打捞文字,就是让文物破土而出。在每晚的梦魇中,女儿独自坐在船里,四周的湖面漂满了纸张。她做梦都想把水中的这些文字打捞出来。

出版,无非有话要说。然而,不可说,不可说。

如果女儿没有得病,没有失忆,按照正常计划写作、投稿,书稿终将被卡死。假书可骗不了正常的女儿。那这将是另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

正是由于失忆,反倒将埋没的记忆“打捞”了上来。虽然不是真正的打捞,但是《考古日记》能作为假书出世,已经比其他万千书稿幸运太多。女儿的失忆症,由此有了另一层含义,它的目的就是这本假书,这件赝品文物。

很多写作者之所以提笔,是意欲将往事大白于天下,沉冤昭雪。但是,这个心结往往只与自己有关,外界根本没有人在乎,天下是一个虚像。很多时候,写字只是一种浇心中块垒的行为。写作者不欠世界一本书,他欠的是自己。也就是,我觉得它重要,它就重要。

这不是“那十年”的平反,不是某一个“湖中冤魂”的平反,而只是女儿一个人的救赎。

失忆症激发了母亲力量的回归,母爱又让假书得以诞生,假书则救了女儿。可以说失忆症间接地救了她,因为假书解开了她的心结,她因此可以放下一切。她曾说,活着是对她的惩罚。而有了这本书,她终于可以从容赴死,完全清洗自己了。

母女去海边之前,养老院的一个阿姨说,出去了就不要回来了。又有人说,涨潮了快跑。这样来看,她们似乎的确是主动结束了一切。

这样来看,海报上的甜蜜拥抱,结尾处的走向大海,这两个画面是完全重合的。因为投向妈妈的怀抱,就是投海;回归母体,就是回归死亡。

然而,这场求死,是如此抚慰人心。因为救赎已然完成,因为海浪消解了之前关于湖水的所有梦魇,因为海浪不光代表死也代表生。

英国作家伍尔夫最激动人心的小说,就叫《海浪》。小说里对涨潮有这样的描述:

又是一次芸芸众生纷纷醒来。海浪之间的一道道波纹的色彩变得越来越深。住在农舍里的人点亮了他们清晨的蜡烛。是的,这就是永恒的复兴,不断的潮升潮落、潮落潮升。

(伍尔夫本人也是投水自尽。)

而两名女子在海边跳舞这个意象,更不由得让人想到美国画家温斯洛·霍默的这幅《月夜》。

涨潮现象就是由月亮引起的。月亮的引力将海水稍稍吸离地球表面,于是形成了涨潮。月亮,也是一个极为女性的意象。

月亮,大海,潮水,母亲,女儿,死亡……所有这些阴性事物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女性磁场。处在这样的磁场中,体内的生命力便如惊涛骇浪般翻滚,不可抑制。

唯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2 ) 书面表达为什么不会成为问题?

问题不在于电影台词是用书面化的语言写成。由此便指责“不说人话”,得为导演喊一声冤。因为这句批评暗中隐含了一种约定俗成实则走入误区的观点:电影应该是对现实的如实反映。这样也就要求电影里的角色其言其行需得符合现实世界的约束。“不说人话”的指责便由此而来,一旦角色讲起过度文学化的书面语言,普通观众便招架不住了。

事实上,没有哪条规矩事先定下电影要符合现实。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自古有之,或许因此才让这种观念变成教条。尤其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引入这片大地后,教条甚至变成了颠簸不破的真理,让创作者和观众都深受其害。如果电影仅仅反映现实,那么电影还有存在必要吗?我们只要在现实世界里多看多体验就行了,作为副本的电影失去观看价值。

现实主义仅仅是一种创作理念,为呈现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还可以采用其他创作理念,动用其他创作技巧。不然所谓的浪漫、荒诞、魔幻、超现实等等就没有其存在意义了。正是有后面这些手段,对现实主义做了补充,我们才能创造出远比现实世界更加精彩、更加迷人的艺术世界。在其中,我们获得意外的体验,从而对现实产生进一步的认知。

《妈妈!》的台词确实是过度文学化的,它更加适合一个虚拟的舞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但因为这部电影刻画一个有着知识分子背景的家庭:考古学家、物理教师等,人物日常也多浸染文艺作品,养成书面化的表达习惯,似乎也能理解。就像民国时代现代文学作品或当时的电影作品,文辞也多留有古文的韵味,并非完全彻底的日常白话口语表达。

另外,电影的重心也没有放在对现实肌理的还原上。母亲与女儿之间,更加像文学作品里可能出现的人物,通过反转母女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来探讨女性间的亲情。我们甚至很难发现故事背景在杭州,空间环境被抽离了,单独凸出的住宅像一个舞台,两位角色在其上展开“相爱相杀”的情感戏码。《妈妈!》更偏向戏剧,反日常的对白并不特别显得尴尬。

当然更加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饰演母女俩的是两位经验老道、演技精湛的资深演员。即便在台词过度书面化的情况下,她们也能很好地控制不让念白往朗诵的方向发展。不然的话,确乎就变成类似戏剧舞台上为念台词而念台词的表演了,失去生活的味道。如若换成其他一般的演员,这部电影很大可能要崩坏。导演实在应该感谢这两位出色的女演员。

 3 ) 虽经历苦难仍保有体面的一代人

2022.9.2 电影《妈妈》

依旧是老顾观影组织的活动,我住在临港,起初不打算去看,毕竟时间放在周五下午,我还得请假。但是看过预告片后,我改变了主意,立刻买票请假一条龙。

影片中的“妈妈”是一位85岁的银发老太太(吴彦姝饰演),退休大学教师,她的女儿冯济真(奚美娟饰演)也是一位退休大学教师,时年65岁。母女俩住在一起,就在这一年,女儿被诊断患有阿尔兹海默症,85岁的母亲承担起了照顾女儿的责任。失智的女儿一点一点回到了儿童时期,终于有一天,她不认识眼前的女人,微笑着说“你真像我妈妈。”

主创团队是女性,影片被处理得细腻动人而且体面。映后见面会上,有位自己的父亲也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阿姨说,像她的父亲这样的病人不是毫无知觉的,他们需要被尊重,被当成一个人尊重,而不是一块会喘气的肉。影片中虽然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部台湾电影的音乐,但是没有台湾苦情戏毫不克制地展示苦难逼你落泪的坏毛病。导演温柔地拍摄这对母女的生活,尽管生活艰难,她们仍保有体面。这是我们很多人害怕老去的原因,我并不是那么怕死,我更怕被当成一块肉没有体面地被病痛折磨。

以往的国产电影,尤其是犯罪题材影片,往往会在结尾打出凶手已经被逮捕并判罚**年有期徒刑云云,这部影片也有末尾字幕,但字幕却很温暖,大意是老一辈人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和牺牲,吾辈要照顾他们,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非常赞同,片中看起来有些突兀的文淇的剧情,其实也是和这段字幕呼应的。被帮助的女孩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

以下含有剧透:

电影的细节很丰富,我几乎可以推测出冯济真的人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冯济真出生。她的父亲是考古学家,在她出生后不久就频繁带队野外考古,偶尔一次会来,冯济真都会很高兴。她的母亲出生富裕家庭,受过高等教育,在浙大担任文科教授。

1957年,冯济真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分子,8岁的冯济真不明白父亲做错了什么,但他们的家庭受到牵连,她觉得父亲是个大坏蛋。有一天,被批斗的父亲终于能回家了,独自在家的冯济真不肯给父亲开门,还骂他“大坏蛋!”父亲离开家,在西湖投湖自尽。消息传来,冯济真觉得是自己不肯给父亲开门造成的,她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变成了人人讨厌的“右派”,她那么爱父亲,每次父亲回家,她都守在父亲的书房外不肯去睡觉,即使听不懂父亲和他的学生们在说什么,可是她再也等不到父亲回家了。

有一个“自绝于人民的顽固右派分子”父亲,冯济真和母亲的日子都不好过,直到20年后父亲被平反,已经28岁的冯济真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相亲。她成了浙大的物理教师,母女俩一起在这所大学任教,并先后退休。冯济真过得十分自律,还有一点洁癖,出门都带着手套,不愿直接触碰外面的东西。她长期茹素,从事公益事业,会去敬老院帮忙照顾老人,帮环卫工人打扫湖边的落叶,她资助失学儿童,她甚至不忍心把栽赃她的小偷送进监狱。

冯济真一直在整理父亲的日记,2014年,这一年她65岁,日记整理的差不多了,她发现自己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她想趁自己理智尚在,把钱都给母亲,把母亲安排住进敬老院。然而母亲不愿意待在敬老院,找理由回家,冯济真不得不向母亲吐露真相。

原本体质就很好的85的老母亲重新开始锻炼身体,学做菜,学怎么照顾女儿。

冯济真的时钟往回拨转,她从老年变成中年,在大学里教导学生却忘了下一条物理定律;她变成了青年拒绝上门帮助自己的男人,要他答应把父亲换回来再嫁给他;她变成了小女孩,披着母亲的婚纱奔跑;直到有一天,她忘记了眼前照顾自己的人,她说“你不是我妈妈”,她说“你真像我妈妈”。

2017年,独自照顾女儿的老人终于支撑不下去,她患上了帕金森病,不得不和女儿一起住进去在海边的敬老院。母亲换上了华丽的旗袍,推着轮椅带着穿着一新的女儿一起去海边,她们在海滩上跳着笑着,迎接逐渐上涨的海水。

 4 ) 在妈妈面前,岁月可以变得没有纹理,时光也可以省去一切痕迹

第一次看两位老人之间的代际故事,无论有多少白发,多少皱纹,当还可以依偎在母亲的臂湾里,撒娇似地喊一声“妈妈”可能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了,因为只有在这位女人面前,岁月可以变得没有纹理,时光也可以省去一切痕迹。

上一次和妈妈拥抱是什么时候?

又一次碰触到了阿尔兹海默症这个沉重的话题,可能是因为最近人口老龄化加剧,让这个疾病变成大家都需要去面对的问题,虽然没有和有这种疾病的患者深度接触过,但也多少了解到这是一种生在我身,痛在别人心的折磨人的疾病。我想也许是为了善待老年人,可以在晚年的时候不用记那么多事情,忘掉烦恼的时候也忘记一切,只求简单快乐,像个孩子一样真正意义上做到返璞归真吧。

比忘记更可怕的是,记得我忘记

观看吴彦姝老师的作品不多,或者是看过很多却第一次这么深刻地想要去记得她的名字,个人觉得演出老人那种沉稳缄默的状态并不难,难的是那种半知半醒的混沌感,前段的俏皮捣蛋和女儿生病后重新扛起作为妈妈的责任之间的反差对比让这个角色更加的立体,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已经去世的奶奶,明明已经90多岁的高龄了但还像年轻时一样的清醒,一把年纪仍要看到自己的儿女在生活中的不易,分不清这究竟算是幸福还是惩罚,正应了那句老话,难得糊涂。

想奶奶了

我们这一代人,拼命地在外闯荡,其实对比当年的父母大多数人过得并不如意,但是我们又被从小教导不能回头吃窝边草,只能看似体面地在外熬着,无视父母的呼唤,直至到最后遍体鳞伤,回头看,永远不会嫌弃你,开门等你回家的,只有你的父母。

希望中秋可以顺利回家

这部电影也给了我很多反思,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人生大事不止是出人头地,幸福也许就在身边垂手可得,可我们却自认努力地把它推开,与其在爸妈生病的时候守着他们最苦难的一段岁月,为什么不能在他们还快乐清醒的时候共同去创造可以留下来美好呢?

 5 ) 《妈妈!》:当被掩去的昨日重现

最开始抱着一种观看母女情深的期待和女性相互拯救的心理去看这部电影。在观影过程中也屡次被母女之间的情感所打动。但是冷静下来后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表现母爱伟大、母女情深的戏,暗藏其中的略带诡异气息的过往和愧疚,可能才是观众需要窥见的所谓“疾病”的根源。

影片讲述了60多岁的女儿和80多岁的目前相依为命的故事。两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家庭环境、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等,都看得出有深厚的教养和卓越的学识。

最开始,我对女儿略带洁癖的清教徒生活会感到一些不解,反而是母亲的活泼和肆意更显的可爱。但慢慢的,随着女儿病症的确诊,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尘封记忆的解除,随着幻想的出现和对往昔的忏悔,我渐渐懂了为什么女儿会如此,这其中隐藏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历史是如此沉重。

相信大家对阿尔茨海默病并不陌生,这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对普通人来说,得了这个病的意思就是认知衰退,记忆慢慢消失,也不认识身边人,可能只记得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人,于是乎也就是生活不能自理,会生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

女儿的“病”的表象是大脑萎缩,认知衰退,但却从行为模式和只言片语中,一片片讲所有的拼图归位,给我们重现了一个大历史背景下的家庭悲剧——作为高知家庭的一家三口,曾经也非常幸福快乐,爸爸总是在外考古,却对女儿关爱有加,妈妈是最好的文科老师,和蔼可亲知识渊博。三个人曾经在烛光下跳舞,曾经有关于“我爱你”的秘密表达方式。然而一切在那疯狂的十年中,戛然而止。

从女儿的应激反应中不难看出,她曾经参加过“武斗”,并且会使用枪支。关于她幻想中无数次着急为爸爸开门,可能是愧疚于和父亲“划清界限”而没有为爸爸开门,最终导致爸爸的投湖自尽。她喃喃自语说,这件事同样毁掉了妈妈的一生,可见其内心创伤之大。

关于她一直保持独身的状态,可能也和此有关。“等爸爸回来了我再嫁人”,然而爸爸永远回不来了,自然她也从未嫁过人。当她披上妈妈的婚纱奔跑回儿时居住的旧屋时,她是否也在幻想能拥有自己的家?

她做很多义工的工作,用很多水不断清洗身体和衣物,潜意识里是否在赎罪?下雨天她开心的在雨里接受洗礼,是否也是一种对肉身和灵魂的清洗?结合每一次与河水有关的画面,那些从河底拍摄的视角,以及从水下望向陆地的镜头,是不是一种带入和父亲的存在?

她内心中最憧憬的画面是:三个人手挽手,不断表达“我爱你”——纵然我头发花白,但是有爸爸妈妈的地方,我依然是那个无忧无虑幸福的小孩。

女儿的病,让妈妈一下子坚强起来,她不再是那个顽皮耍滑的故意通过某些违背女儿的行为让两个人有沟通的妈妈,她再次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照顾女儿、命令女儿、有话语权的妈妈。而女儿也不再用冷漠和自我惩罚约束自己,她渐渐说出了内心的感受,她又变成了那个需要向妈妈求助的小姑娘。可以说母女俩从冷漠对抗,变成了休戚与共,从吝于表达到拥抱、说爱。

影片最后给了一个留白和非常“和谐”的片尾字幕。我个人建议不要被最后的字幕误导。而结局其实很简单,女儿已经吞咽有困难了,母亲的手也开始抖了,两个人都面临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这个时候,只能选择有尊严的死去。在最后的一餐饭桌上,母亲穿上自己曾经指定的临终装束,推着女儿走向大海。在门口,那个意识不清的阿姨说到“出去了就别再回来了”是一个明显的暗示。母女两人在海边舞蹈,女儿最终还是认出了妈妈,海浪涛涛,淹没了一切……

不难看出,只有在病了之后,甚至生病末期,这些被压抑的过往和情感才慢慢浮出水面,那么到底要感激这病呢,还是要厌弃这病呢?因为它,让一个人不再健康,但也因为它,让一个人变得更像一个人,或者说回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的状态。

如果我们从一个人上升到社会呢?当下是不是也在故作坚强的选择性遗忘了什么?但你我知道,这份压抑总会最终变成病灶。何时才能正视历史?何时才能忏悔过往?何时才能面对真我?


P.S.补充几点:

看到有评论说感觉母女生活有点舞台剧式,经常朗诵诗歌啊,是不是有点假。我想说,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这样的状态真的很常见。特别是父母知识渊博的时候,女儿说过自己总在追赶父母却总也追不上,其中暗含了对知识的深深焦虑。可能因为那十年耽误了学业,她总是感觉自己的知识比不上父母。其实从历史上说,那十年的知识断层非常严重了,十年之前的父辈的气度和知识我们真的无法追赶。

对文琪出现的两处戏份,一开始不是很理解,总感觉过于巧合和戏剧化了。但后来想想,第一次的邂逅是女儿发病的一个契机,她在电车上被误解被千夫所指,被带到警局做笔录,被冤枉,她都没有反抗申辩,其实可能在深刻体会一次父亲曾经遭过的罪。对女孩的原谅和救济,也同样是一次自我救赎。潜意识里,她在宽恕曾经的自己。我认为这段是很有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但之后文琪再次出现,却有点理想化色彩。她为这个家带来一次欢快的清扫,一个新生的孩童,一抹亮色,这很像一种对美好的期许,但它真的会发生吗?还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期待?

最后要说一下两位老师的表演,真的非常棒!从肢体语言、眼神、皱纹都在演绎,特别是女儿变成小姑娘之后的感觉,奚美娟完全展现出来。而吴彦姝的妈妈,也真的是妈妈,一直是一个爱孩子的妈妈。很喜欢两个人的对手戏,真实、饱满、有张力。


影片之所以很打动我,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也是个大龄单身女中年吧,也被妈妈爱着,照顾着。未来的我也很有可能面临这样的状况。影片里妈妈得知女儿生病时,着急的说希望得病的是自己,这种话真的只有父母才会说。女儿生病后在间歇性清醒时,反复确认自己是否给母亲添麻烦了,也非常真实。我们对所爱的人最简单的愿望就是不要给对方添麻烦,同时,有病的话病痛在自己身上,这就是爱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我不知道未来什么时候自己或者亲人会生什么病,会因为什么事而离开这个世界,但我希望不要遭受太大的痛苦和折磨,无论是对患病的人还是守护患病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希望能在自己还有自主选择的时候,无痛无病的离开这个世界。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00:04

 6 ) 关于《妈妈!》,我有这些话想说

2021年10月2日,摄于“蒋玉芝”和“冯济真”的家中。

妈妈是每个孩子最熟悉的人,当我们被孕育的那一刻她就变成两个人,我们吸收她的养分,撑大她的肚皮,出生的那一刻才知道生命原来是互换,不是所有的婴儿都能安然落地,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抱住自己的小孩。那根我熟悉的血肉脐带被剪断不是分离而是母子命运连接的开始。

从说话,站立,走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家立业,年过半百,人生古稀,我们清楚人生中的各个阶段,但不会记得叫过几次妈妈,妈妈太日常,太普通,太不需要被记住,她像一个幕后工作者,用尽一生养育你,打扮你,当我们成熟了,漂亮了,她却变弱衰老了,她不一定参加你人生的盛宴,但会一直在身后看着你,祝福你。这是我对妈妈的理解,不知你认不认同。

当然母亲有很多种,我就是不完美的那种,我想我会用很长时间适应母亲的角色,但我发现最不需要学习的也是这个角色,母性本能和眼前的小生命会修正教会我怎样做好一个母亲。

影片里周夏带着自己的女儿回到母女家里,有网友说这是一部催生片,这真不是我的意思,我更想说这是女性代际间的延续,也是照进母女疲惫生活的阳光,冯济真这会儿已经不认识周夏,但她不害怕这两个闯入者,而是任由她给自己涂口红,睡家里,周夏考上成人大学人生走向正轨也是对冯济真最好的回馈。她们是双向救赎的关系。有一天等周夏的女儿长大,她会怎样讲述冯济真的故事。“妈妈年轻时候遇到一个老师,她不认识我,也没说一句话,但透过她的目光,我看到信任和宽容,良善和期许。她托起我那段迷失的人生,教会我如何尊严地生活。”

任何年代知识分子都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我尊敬关心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聚焦同类题材影片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人到中年》,时隔多年,有必要回望她们的身影,看看她们现在好不好。她们说话有自己的方式,母亲出生民国是文科教授,女儿建国后出生是理科老师,她们教育程度决定日常对话不会像《春潮》中的母女偏世俗,为此我也走访了很多大学老教授、老学者,语言的惯性不是一天养成,她们年轻时候也许不这样说话,但时光岁月,风雨人生会让我们的语言和样貌一样多少都被改变。

“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大海是她们的精神家园,海浪象征母爱的力量也代表人生的浪潮,女儿奔着妈妈学走路回到了人刚出生的样子,生命本来就是轮回重来,反之大海也同样以她的胸怀拥抱世间所有热爱她的生灵。

我是导演杨荔钠,非常感恩大家对影片的关注,每部电影都有缺憾,我希望下一部我能做的更好。影片马上上映,也期待观众和网友持续对话和回馈。

 短评

阿尔兹海默不可怕,贫穷的阿尔兹海默才可怕。

5分钟前
  • 绷带僵尸
  • 还行

你爱的是春天,我爱的是秋天。春天是你的生命,秋天是我的生命。你那绯红的面孔,像春天盛开的玫瑰,我这疲倦的眼睛,像秋日暗淡的光辉。

10分钟前
  • 野屿曦也
  • 还行

不能说现在大家直接请好演员就不需要导演调度和手法了吧,能拍的如此无趣这锅真的是导演背

13分钟前
  • 姓暴暴躁的暴
  • 还行

中间文淇来看两个老人那段太突兀了,搞得跟公益广告一样。其他都还挺好的,台词虽然太文绉绉了,但也符合俩人身份。看完我最大的感想是,要是我以后也一个人患了这个病,可能也会选择往海里走去…不能让我妈那么辛苦照顾我😭

18分钟前
  • 布鲁布鲁
  • 推荐

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片在尝试去触及中老年女性的生活,在男性缺席的语境下,探讨女性之间的互相扶持。导演选择以一种散文诗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因为题材本身已具有切肤之痛。人的身体是一台日渐损坏的机器,记忆只会一遍遍让你重温最不堪回首的选择。在此层面上,追求体面就是在对抗痛苦,是为了在满目疮痍的生活里重新建构秩序和意义,是一种生而为人的力量。“每个人都比你想象得更坚强”。

23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不是每个女人都是妈妈,但所有女人都是女儿。”患上帕金森的85岁母亲和阿尔茨海默症的65岁女儿组成了特殊的人物关系,在极其精炼、高度诗化的台词表达之下,《妈妈!》更像是一台精彩的戏剧演出。

25分钟前
  • Ber_雪碧
  • 推荐

【别担心,等这些句子长大,它们会自己走出来。】

27分钟前
  • 查令街的浪先生
  • 力荐

12th北影节No.20。首映。65岁的女儿,活得严谨、板正、一丝不苟,每天做义工帮助别人,用一生的压抑克制清心寡欲去赎心底对爸爸的愧疚,去惩罚少年时的错误。她始终对周遭保持疏离,包括与她的妈妈。85岁的妈妈,讲究、精致,也活泼鬼马。母女俩较着劲地活着,直到生活失控。生命碎裂,女儿终于有更多缝隙,去释放情绪,表达不满,发泄愤怒。|不复杂很真挚,人物设定有巧思,但没有从“女性”角度走太深,也没有对知识分子的真正思考。美丽、精致、优雅并不是女性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是悬浮的、加了柔光的女性想象。如果所有人都会衰老得病,那她们已经是其中活得最轻松的人。粗粝底下的无奈、倔犟和坚韧体面,或许会更耐人寻味。最感动时刻其实是映后活动看吴彦姝老师走上台。是一出成年人爱的童话,是定调子下结论,不是对关系的探讨。

30分钟前
  • 喜西西
  • 推荐

谁家里这么说话啊

35分钟前
  • Mia San Mia
  • 还行

镜头语言有点刻意,配乐没有做到为电影增色的效果,确实有很多细节镜头,整体质感不太好。文淇的部分都要怀疑是不是给耳机做广告,太生硬了,剧情对于父亲的遭遇留白了,可以想象,也许是历史原因。也许有的孩子真的就永远追不上父母吧,但是为了这个题材可以加一颗星。以及主创团队过于强调女性团队,但是电影呈现出的效果明明做得没有那么好,但好像就因为是女性团队只能夸不能批评一样。同样是女导演这位的功力一般。

40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文淇这个角色出现的太巧妙了,这个角色才是为女儿的完整做的最后一笔完善。对女儿来说,那件事(看了电影就知道)对女儿来说,是非常深的藏在心里的秘密,甚至其实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其实跟这种莫大的心里压力都是有关系的。

45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这么平的本子能完成到这个样子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全靠两位老师逆天神演技打底,这么匠气书卷不说人话的台词,落在她们身上竟然合理且可信!阿尔茨海默病题材真心是这世上最恐怖的惊悚片,没有之一……

46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BJIFF22 数不清哭了多少次,两位老师教科书式的碾压级演出真让人动容。但是单从电影角度来看真的过于碎片化,尽管使用了互文来强化整体性,可仍然很凌乱,且周夏这个角色的处理很是潦草,可惜了。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想把掌声和赞美送给两位戏骨,相辅相成的表演,我的眼泪不值钱😭(btw小文淇坐我前头擦泪好几次,小哭包不要哭了以后多演电影好吗🥺

50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推荐

有点儿失望。两个老师的表演没得说,奚美娟老师牛了。但表达上有点儿晦涩,剧情也不够流畅,文琪那段太没必要了。是两个高知女性的困境,但台词太文了,甚至于矫情。而且我不觉得这个是母爱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每个女人都是女儿,但不是每个女人都是妈妈,我们不要聊妈妈了,妈妈死了”之后就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类似台词 以及我能理解女儿对父亲的愧疚但理解不了对父亲的崇拜。在一个几乎全女性的故事里一直笼罩着一个男性的身影。

51分钟前
  • 还行

中国大陆难得的关注女性中年、老年生活和讨论“爱”的电影。隐晦地表达了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受到的迫害以及对他家人的一生影响。两位演员的表演无懈可击,尤其是吴彦姝老师克制内敛的感情表达。感谢女制片、女导演、两位女演员们。

54分钟前
  • 皮克皮克皮
  • 力荐

在无数个可以结局的地方错过了结局。

57分钟前
  • 正在
  • 还行

完全可以当成另一个版本的《归来》。冯婉瑜没得阿兹海默症,丹丹六十多岁时得了这个病,她用最后清醒的时间编校完了父亲的考古日记。后来,在记忆错乱、神志不清中,她忏悔对父亲陆焉识犯下的错误,如果我当年给爸爸开门了他就不会死。一直对抗的母女,在暮年和解。最后一代留有伤痕的人即将逝去,而她们的记忆似乎不约而同受到了干扰、破坏。冯婉瑜是这样,冯济真(奚美娟饰演的女儿)也是这样。真巧,她们都姓冯。陆焉识拿着勺子去给吓坏的婉瑜复仇,济真拉着老母亲躲到床底下,说别害怕我有猎枪。故事之所以格外催人泪下,不仅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因为他们被车轮碾过,留下了令人心痛的伤痕。

1小时前
  • 空山
  • 推荐

全程难以代入,主要在于,选择女性知识分子的家庭,会跟普通观众还是有点距离的,就会让人觉得,谁家母女会这么说话啊……但这个人物背景,又是为了带出更深的历史创伤的东西,杨荔钠显然还是不想只做一个关于女性的亲情的表达,但个人感觉并没有编织的特别妥帖,节奏也有点问题,整体还是有点沉溺了。总之,细腻有了,温度也有了,但共情没太感受到,甚至结尾那几个短视频一出,前100多分钟黯然褪色。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当疾病一点一点剥离她厚重的壳,我们才发现,冯济真是从饥饿和文革走来的人物,她说口号式的台词,像小将一般表演,藏匿一份口粮,撕碎父女照片。影片用少量惊悚元素,将她“恋父”背后的种种缘由含蓄地讲出来,讲她的忏悔、愧疚,讲她作为记忆的背负者的不堪重负。历史作为隐性的主题,犹如鬼魅幽魂,和阿兹海默这个显性主题并行推进,以一种过分抒情的方式,以不断摇摆、模棱两可的方式,与审查周旋。阿兹海默便成一种社会现实,成了苏珊·桑塔格式的隐喻。在显性的光影中,她们走向大海,而在隐性的悲伤里,她们走向凋零。

1小时前
  • 南悠一
  • 推荐

6.8/10剧本有问题,拍的太闷太散,刚酝酿好的情绪还没等发泄就被打断了,以至于到了后边很难再被感动。甚至说影片结束后的真人视频更为感人。导演加入了太多情绪化的东西,反而削弱了真实感,限制了两位演员的表演,当然吴彦姝和奚美娟的表演是无可挑剔的,为影片加分不少。

1小时前
  • 小然Raner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