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故事:Yoshiki

记录片美国2023

主演:内详

导演:未知

播放地址

 剧照

更新时间:2023-09-03 03:15

详细剧情

我的音乐故事:Yoshiki

 长篇影评

 1 ) 《音乐的故事》——2“The Age of invention”观后感

《音乐的故事》——2“The Age of invention”讲述了公元1650年到1750年的发明创造时代,这集纪录片涉及的内容有:

1、乐器制作的发展,小提琴在该时期独占乐器鳌头。

2、管弦乐团的起源——人们在提琴家族中加入中提琴和大提琴等乐器,合奏同样的旋律。

3、器乐音乐的崛起,作为芭蕾舞引子或开场的纯器乐合奏——前奏(Overture)/序曲(Sinfonia)被歌剧借鉴,最终演化成交响曲。

4、新的器乐体裁——协奏曲的出现,其中涉及科雷利发明的大协奏曲以及维瓦尔第首创的独奏协奏曲。

5、“和声进行”的发现,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解决,五度循环的使用。

6、音乐中心由意大利转移至德国。

7、维瓦尔第、巴赫和亨德尔等作曲家们的音乐作品及贡献。

8、巴赫的合唱乐追求感动和鼓舞,突出歌词的含义;器乐追求华丽炫目。

9、巴赫式对位法的典型形式——赋格:属于卡农(轮唱)的一种复杂形势,本质是卡农的复杂版,由多重旋律构成,方向各式各样,颠倒回转不一。

10、巴赫创作《平均律键盘曲集》,十二平均律出现,从而产生了移调,使不同乐器演奏协调旋律的想法成为了现实。

11、钢琴的发明:它用小锤击弦,能演奏强弱音。

12、音乐从小众娱乐走向了大众盛世

13、亨德尔来伦敦的原因及其所创作的清唱剧。

观看完这一集纪录片后,笔者的总体感受是知识量很庞大,但知识点很细碎零散,很多细节有些模糊,为此笔者整理出了以下几点疑问和建议:

1、该集纪录片的讲述逻辑不太清晰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歌剧的起源与发展;②大型声乐套曲(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的出现;③乐器与器乐的发展;④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家(如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等)。该集记录篇在讲述过程中没有分类来讲,而是将乐器、声乐套曲、器乐音乐以及代表音乐家混在一起穿插讲述,这种叙述方式会给观众造成一定的模糊感,不能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巴洛克音乐特点做出总结。

2、该集纪录片的知识点零碎且有所遗漏

(1)歌剧方面

纪录片在第一集的最后介绍了歌剧的出现以及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之后并未对各国歌剧在巴洛克时期的发展做介绍,而是直接跳到了本集最后亨德尔的清唱剧,因此观众对于歌剧的了解也是很不全面的。

(2)大型声乐套曲方面

巴洛克时期的重要声乐套曲有:①清唱剧(拉丁文清唱剧、世俗清唱剧);②康塔塔(室内康塔塔、大型康塔塔);③受难乐

该集纪录片只详细介绍了亨德尔的清唱剧,并在介绍巴赫时提到了《马太受难曲》,对这三种大型声乐套曲的含义与形式并未作详细梳理。

(3)器乐制作与发展方面

①在谈及小提琴的制作发展时,著名的小提琴三大制作家族并未提及。

②在谈及钢琴的发明时,并未对之前的古钢琴(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进行详细介绍,并与现代钢琴进行区分,观众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观看会产生概念上的混淆。

③管风琴也是巴洛克时期重要的乐器之一,纪录片并未提及管风琴及管风琴音乐的发展。

④此外,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博洛尼亚乐派也并未提到。

(4)器乐体裁方面

巴洛克时期的重要器乐体裁有:①奏鸣曲sonata(三重奏鸣曲→教堂奏鸣曲、室内奏鸣曲→独奏奏鸣曲);②协奏曲concerto(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或协奏交响曲、独奏协奏曲);③托卡塔tocaata;④前奏曲prelude;⑤赋格fugue;⑥组曲(古组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现代组曲)

该集纪录片只介绍了意大利歌剧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和赋格。

3、在“和声进行”、和声五度循环的内容方面

在纪录片16:00处,Howard Goodall向我们介绍了巴洛克时期的“和声进行”,在讲解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连接解决时,16:20处“chord five yearns for chord one”的中文字幕翻译成“和弦五希望连上和弦一”,笔者认为这里的字幕翻译不是很准确,不知“chord five”翻译成“属和弦”或“五级和弦”、“chord one”翻译成“主和弦”或“一级和弦”更准确一些?

Howard Goodall在讲述和声五度循环时,并没有阐明属七和弦的解决原理,而是直接得出结论与音乐现象,没有专业学习过和声理论的观众在听这一块知识内容时并不能完全理解。

4、对巴洛克音乐总体风格的把握

巴洛克音乐的四大风格特点是:①通奏低音(数字低音)的运用;②协奏风格是管弦乐作品的常见特征;③即兴风格,音乐的即兴处理主要表现在和弦的填充性处理、装饰性的运用、主题变化和终止式运用等方面;④情感因素的注入:音乐上首次出现表示作品速度和情感的标记。

在该集纪录片中,通奏低音的运用是没有提到的,协奏风格在讲述协奏曲时有所提及,而音乐的即兴处理在讲述“和声进行”、和声五度循环时有所提及,情感因素也是没有提及的,只是在讲解钢琴发明的时候提到了钢琴可以产生力度的变化。笔者认为主讲人讲述的知识点过于零碎,并未对该时期的总体音乐风格进行总结。

综上,该纪录片总体来说还是较为丰富的。对于非音乐专业的人来说,观看该部纪录片能学到丰富的音乐知识,但偶尔会出现听不懂和声进行的原理、并对器乐体裁的概念含义等产生模糊的情况,建议想要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朋友可以结合其他更专业的书籍、教材和视频等来答疑解惑,查漏补缺,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音乐专业的人来说,观看该部纪录片是远远不够的,纪录片的内容并未涵盖巴洛克时期所有重要的知识点,而是挑出其中的一部分来介绍,因此没有系统的总结与梳理。不过在该纪录片中,Howard Goodall在讲述每一个音乐创新时都会举出代表性的例子,播放与之相关的音像资料,印象深刻的是在讲述巴赫赋格的创作方式时,结合形象生动的视频演示,使这种复调体裁的卡农模仿手法以及各个声部之间的变化方式变得简明易懂。

 2 ) 《音乐的故事》观后感

音乐系列纪录片《音乐的故事(Story of music)》共分为六集,由英国音乐史学家、作曲家家霍华德·古道尔(Howard Goodall)主持,讲述了西方音乐发展的六个重要时代。第一集《发现时代(The Age Of Discovery)》,其内容囊括了音乐从诞生之初到巴洛克时期歌剧的诞生,重点讲述了在此期间音乐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通过主持人生动幽默的讲解,追溯音乐从无到有的非凡旅程。

节目的开始以Lady Gaga弦乐版的《poker face》作为背景音乐,令人耳目一新,主持人霍华德·古道尔的讲解没有花哨的音乐术语,也不贴误导人的标签,内容轻松、容易理解。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音乐,它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音乐的发展是持续的历程,包含了无数的发现、创造与突破,引人深思。

记录片中一些发现,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公元32000年的法国肖维岩山洞中的壁画,画下这些壁画的人可能曾把歌声作为救命的导航系统,就像蝙蝠利用回声定位一样。这使我不得不发出疑问,那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到了这些洞穴?还有他们为什么要煞费苦心的进入这些深邃而且包含着许多危险的洞穴来创造这样一些壁画,他们创造这些壁画的目的是什么?接着古哨、古笛的发现引起了我的猜测,音乐在旧石器时代的仪式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壁画上出现的巨型动物如野牛、长毛象、驯鹿等,都是他们的狩猎对象,也许洞穴壁画的描绘是为当时的一种具有图腾和巫术崇拜仪式而做的,这些壁画的记录是一种神秘的巫术礼仪即图腾活动的遗存物。

三和弦堪称整个西方音乐的支柱,为了更好的讲述三和弦的发展,纪录片播放了由三和弦构成的欧美金曲《Morning Has Broken》,使前后时期进行过渡和衔接,并给观者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和弦混合的效果就像化学反应,当15世纪的音乐家们发现当几组三和弦混合时,会对彼此产生显著的影响。如C大调和e小调的主和弦中,有两个相同的音符;e小调和G大调的主和弦中,也有两个相同的音符,将这种联系紧密的三和弦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一种和谐平静的感受,就像混合光谱中相接近的颜色,纪录片使用三种相近色彩进行混合,带来的化学反应给大家视觉上的冲击,这种奇妙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

据纪录片介绍,公元1450年,由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使我联想到我国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较毕昇晚了约400年,不同于宋朝毕昇所使用的泥字,古腾堡选择了更加耐用的铅字。为了制作字模,古腾堡发明了人工铸塑仪。将刻有字母的铜板从下方插入,再从上部注入铅水,等待冷却成型,取出毛坯,再稍加打磨即可得到需要的字模。古腾堡的这一发明,使得乐谱开始流传,并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思想的传播,若思坎·德普雷是当时最有名的作曲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赋予歌词无上地位的作曲家,他认为配词的方式要为发掘和表达歌词的含义服务,纪录片以其作品经文歌《Miserere Mei》为例,讲述了若思坎的雇主费拉拉的好友萨伏那洛拉的故事,歌词其实是萨伏那洛拉被捕入狱后,在监狱中写下的一段祷词,若思坎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使这首经文歌与之前的歌曲相比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部分的详细介绍使大家更好地去理解作曲家创作的启发、源流,也使我明白,音乐不只是作品本身,更是观念、思想与技术。

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解人霍华德·古道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音乐的发展串联起来,在这之中还蕴含了与音乐相关的其它知识,以及丰富的音频资料,有时还会穿插一些场景的还原,吸引观众的同时使内容充实起来,也使得受众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专业方面的人,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对我本身来说,这部纪录片让教科书上死板的音乐史实活了起来,使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感受到西方发现时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3 ) 《音乐的故事》第二集观后感 “为何小提琴可以在1650-1750年间独占乐器鳌头”

第二集故事延伸到1650-1750年的各类音乐创造,这些创造使得巴洛克成为一个以器乐发展为巅峰的时期,管弦乐团开始发展,各类乐器不断改进发展,其中片中提到小提琴独占乐器鳌头。然而它为何可以在1650-1750这一个世纪中最为出彩, 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1.小提琴的崛起得到统治阶级的欣赏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芭蕾舞剧的狂热爱好者,而芭蕾舞的规模空前扩大,常在宫廷大厅和户外演出,小提琴的声音明亮锐利正适合空旷的场所,因此他为华丽的皇家芭蕾舞团请来了意大利专业琴手。能够得到统治阶级重视的乐器必然在之后发展的道路上会更加平坦,也更容易流传开来。因此,在之后一个世纪中它的发展相较于其他乐器来说更为迅速。 2.小提琴制作的繁荣 在这一时期内音乐发展迅速,因此需要大量的乐器来满足音乐的需求。小提琴的制作在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甚至之后的制琴技艺都远不如当时。在巴洛克时期主要出现了三大制琴家族,瓜乃里、斯特拉迪瓦里和阿玛蒂家族。各个家族都采用手工制琴的方式,并想方设法为了满足音乐的需求来提升琴的音色,斯特拉迪瓦里琴以它特有的女高音音色享名于世,而瓜乃里琴更具有恢弘的音量及惊人的穿透力。这时期的小提琴不仅拥有良好的音色,同时外形也极为精美。例如安东尼·斯特拉迪瓦里的“海利埃”琴的琴首和侧板上装饰有漂亮而流畅的花纹,在为英国亲王特制的五把五重奏用的提琴上,都镶嵌了珍珠和象牙。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小提琴制作工艺十分精巧,这也促使小提琴在各类乐器中占有独特地位。 3.小提琴作品的大量涌现 巴洛克时期内为小提琴所作的作品很多,例如最为著名的就是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并附上标题“春、夏、秋、冬”,除此之外,维瓦尔第还创作了12首独奏小提琴曲和12首独奏小提琴协奏曲。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有科雷利,科雷利是具有超级技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创作几乎只为弓弦乐器创作,而他创作的这些作品中几乎都脱离不了小提琴。例如作品第2号是为两把小提琴、大提琴或羽管键琴所作。

 4 ) 《音乐的故事》——3“The Age of Elegance and Sensibility”观后感

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音乐进入了一个优雅与感性的时代。神圣的宗教音乐不再占据音乐的中心,主调音乐取代了复调音乐的主流地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在维也纳乐派三大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发展下进入黄金时代,18世纪后期,和声的应用已经在他们笔下展现出极其严谨规范和完全成熟的形态。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和建筑师一样,迷恋简洁的形式和结构,崇尚理性主义、象征主义与对称美,这些无不体现于音乐的和声内容与曲式结构中。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体裁形式:交响乐。令我着迷的是交响乐的意义,它不同于简单质朴的优美歌曲,也不同于用情节串联起来的歌剧,交响乐的目的是探索,选择一些旋律去拓展它们,这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交响乐队中的每一位演奏者都听命于指挥,而指挥不依靠叙述、情节或者文字,通常也不描绘任何东西,以略微不同的速度松散地连接。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音乐领域上的变革通常都是紧跟于美术潮流之后的,当时的交响乐却在其他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不存在相仿的形式,直到120多年以后,这种抽象的表达才成为视觉艺术中的热门。

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音乐便被作曲家们的情感意识带上了个人色彩。

莫扎特的音乐通常给予人天真烂漫的情感,然而,生活在帝都维也纳高雅贵族圈里的他从未全意融入过那个世界,这让他歌剧中展示的天堂与地狱,还有精神与肉体都带有古怪色彩。人们在他的音乐中也能瞥见生活的阴暗面或精神的孤独不安,但他的真实感情,都隐藏在18世纪艺术家们端庄得体的面具之下。18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肮脏不堪,危险残酷的时期,只有极少数特权者例外,但莫扎特并不想重现那些苦难,他的音乐表达着“我将尽力展示美的一面”“因为那就是生活最好的样子”当时的画家和作曲家们都致力于升华人性,在人世苦难面前,莫扎特展现的是高贵同情心。他的音乐是纯洁的,既不愤世嫉俗,也不恃才傲物。

当海顿和莫扎特试图揭示人类情感时,他们选择了温和有礼形式,贝多芬则在音乐里肆意宣泄内心的混乱,他将公众和艺术家的关系推到了新高度,他的音乐不是在讨好观众,而是在质问观众,他在1804年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是他突破现成框架的第一个重大标志,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的雄心与他的音乐一同滋长,在宣告它的新颖与结构或编曲技巧无关,也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它的态度。《葬礼进行曲》的伟大在于它不妥协的严肃性,贝多芬仿佛在宣告,悲伤就是悲伤,痛苦就是痛苦,而音乐就是直面黑暗的艺术。从《英雄交响曲》开始,贝多芬的音乐变得严肃真挚,毫不掩饰他用艺术改变世界的目标,贝多芬的真正意义在于他改变了整个音乐理念,改变音乐的形式或表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重塑了音乐的目标。贝多芬宣告交响乐不仅是音乐,更是解读世界的工具。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音乐开始以改良人性为己任,梦想着一个新的乌托邦,并让艺术为人类的团结服务。

不仅如此,贝多芬还引导了19世纪音乐的新方向,贝多芬独立将音乐从上流社会的餐后娱乐变成了文明人类内心的一部分,他也将自己的个性融入了他的音乐,音乐由信仰、美丽或者优雅驱动变成了取决于作曲家的内心,通过描绘自身和自身的情感,不仅音乐融入了作曲家的个性,大自然也被赋予了人性,成为艺术家情感的隐喻,其《田园》树立了用大自然比喻人类情感的典范,因此,贝多芬可谓是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作曲家。

浪漫主义时代的作曲家更加注重人类情感的表达,舒伯特用音乐描绘自然,借以表达心境,用自然还隐喻深层情感的思想。舒伯特和贝多芬还为印象派音乐打下了基础,用音乐描述画面,用音乐激发画面想象。另外,在19世纪另外一股工业力量的音乐潮流也可以追溯到贝多芬。

在我最初不了解贝多芬的时候,听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总以为其旋律不如浪漫主义的作曲家那么好听,也会常常想到他对待音乐的态度过于理性与严谨,不如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所表达的情感那么丰富,如今才知道是自己太过于浅陋,贝多芬只是在用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而创造的却是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本集纪录片最后,主持人提出了当时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古典主义时期,对作曲家目标的定位日益分化成两级,是选择讨好观众,还是成为被误解艺术的殉道者。实际上直到如今社会,我们依旧在探讨这个问题,在主流大众文化与小众艺术音乐领域中徘徊。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想我还是会选择支持艺术的殉道者,因为在时代的变革中,能够推翻大众文化的人都是勇敢又孤独的。

 5 ) 《音乐的故事》第六集

《音乐的故事》第六集《流行时代(The Popular Of Age)》,这是一个由广播开启的音乐时代,也是一个能让人们免费收听音乐的时代,音乐的价值、风格在这个时代被改变。20世纪,收音机和留声机为音乐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录音技术也被发明,最重要的是,流行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20世纪晚期,新创作的古典型歌剧就像鲟鱼子酱,师一种用濒危物种制成的昂贵产品,只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享受,大众根本无缘一见。”主持人这句话生动且恰当,20世纪初,为了古典音乐在流行音乐逐渐强势的时代能获得一席之位,先锋派古典音乐为了顺应时代变革将古典音乐进行改革,使前沿古典音乐变得粗糙和不协调,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阿尔班·贝尔格和安东·韦伯恩等人开始放弃西方音乐固有创作技法,发明了一套新的作曲系统——“无调性”,也叫“12音”或“系列主义”。“序列主义”追求平等使用西式音阶中的每个音,任何音符都不能被视为曲子的重心。除了这一举动,古典音乐还进行了别的尝试,如放弃任何实际含义,追求“超现实主义”;与流行音乐合作,使自身的风格与商业潮流携手并进,代表作品20年代末的《三分钱歌剧》。 20世纪20年代是对于古典乐较为特别的年代,作曲家们将一些经典的音乐找出再用其它时期的创作风格进行模仿和恶搞,戏剧之王斯特拉文斯基在此期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突破了荒诞的超自然主义和守旧模仿之风,为古典音乐找到了发展的新方向。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时,共产主义作曲家、犹太作曲家等作曲家的作品在第三帝国被称打上“堕落音乐”的标签而禁止传播,对这种纳粹文化政策,一些古典作曲家幸运的逃走了,少数人留下选择挑战。30年代,匈牙利现代主义艺术家贝拉·巴托克是古典音乐界最有名的持有不同政见的人,巴托克主动要求加入纳粹“坠落音乐家”名单,作为一种公开的嘲弄和羞辱。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斯大林突然选择与作曲家们联合,这时音乐的创作风向转为爱国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肖斯塔科维奇1942年三月首演的《列宁格勒交响曲》,献给正在遭受战争的家乡和人民。在美国,爱国主义音乐的形式与苏联的截然不同,为战争服务的不止流行音乐,如芭蕾舞曲《阿巴拉契亚之春》,它深受观众的喜爱,通过赞颂早期农业社区真诚、朴实的价值观,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进入50年代,新派音乐又选择了更奇怪的方向,比如以“发现声音”的名义创作整首曲子,以及靠丢硬币和看心情决定音乐走向,代表作品是约翰·凯奇1952年创作的的《4分33秒》。这一时期的美国音乐开始关注战后美国的社会现实,音乐剧《西区故事》由伦纳德·伯恩斯坦创作,斯蒂芬·桑德海姆作词,深受观众喜爱,在它诞生后的50年中,对作曲家影响颇深,填补了自1630年以来歌剧因为放弃通俗流行路线,而导致的的市场空白。接着电影院的出现,阻止了使即将要消亡的古典音乐。1938年,古典名家与电影天才出现第一次合作,电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由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震撼配乐。 纪录片的题目虽为“流行时代”,但古典音乐在整部纪录片中占据了较大的时长,似乎也可称之为“古典音乐20世纪夹缝求存”的励志故事,纪录片中主持人用了许多幽默又恰当的比喻,来阐述作曲家们对古典音乐的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6 ) 西方音乐简史(个人向整理)

发现时代

公元前九千年,一部分声音从单纯的工具性用途中脱离出,音乐诞生。随着社会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除了呼应劳作的节奏,音乐还被人们赋予了热烈、魔幻、诱惑的色彩。

古希腊文明中出现歌唱比赛,音乐开始呈现职业化趋势,古希腊人还发明了欧洲戏剧和音乐剧,借古罗马人的手推广到整个地中海区域。

公元3世纪出现基督教单音圣歌,没有伴奏,没有突出的节奏或和声。公元8世纪,童声被加入圣歌,于是曲子有了高低配合,听起来更饱满,八度音阶诞生。公元9世纪,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音乐家开始在圣咏的单线条旋律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所加的曲调与原来的旋律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复音”形式,被称为“奥尔加农”,后来,奥尔加农这种“复音”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即在圣咏旋律上方加八度、四度、五度音程。声部间的独立性增强,圣咏旋律不再是音乐的主线条,旋律变得复杂,声部之间的对位逐渐严格,“复调音乐”正式产生。到12、13世纪,世俗音乐繁荣,音乐走出教堂,走上舞台中央,吟游诗人游荡各地,咏唱优美的的旋律。

公元14世纪,三度和声出现,包括大三度、小三度,之后出现四度、五度和声,三和弦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公元15世纪,人们发现三和弦以不同形式混合起来,会有不同的听感。后来人们才了解到这与和弦的构成音符有关,之后出现和弦的“原点理论”,基础和弦“一三五”被作曲家使用,统治了音乐世界。此时,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曲调相同,但是填词不同。

公元15世纪下半叶,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倡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歌颂赞歌,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之后的欧洲经历超过百年的宗教独裁和政治恐怖,上层社会被宗教赎罪主题音乐笼罩,以意大利世俗音乐代表的下层音乐此时是另一番景象,这些作曲家们关注人和人的情感,而不是众神和恶魔。

公元17世纪,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在米兰开始歌剧创作活动,歌剧诞生了。在歌剧里,音乐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歌剧感情色彩浓厚,重视对人物心理方面的刻画,并首创以管弦乐队来伴奏歌剧,为音乐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余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音乐逐步具备了表达复杂、微妙和意外情感的能力,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是当时音乐集大成者。

创造时代

公元17、18世纪,社会飞速发展,改革接连发生,音乐和科学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时期,音乐的结构得到改变,见证了纯器乐的崛起和管弦乐队的起源,音乐从小众娱乐走向大众盛事。

热爱芭蕾舞的路易十三国王推动了小提琴的发展,单把琴独奏到组琴的合奏,后来人们在琴组里加入声音更低的大提琴,演奏相同的旋律,是现代弦乐团的起源。同样痴迷芭蕾舞的路易十四国王喜欢舞蹈开场前漫长的器乐演奏,即序曲,这一形式被歌剧借鉴,成为后来交响乐的前身,不过用不同音乐速度组织音乐的理念,直到19世纪末期才在交响乐中普及。

17世纪末期,意大利小提琴大师科雷利把弦乐器编成不同的组交替演奏,以突出强弱乐句的对比,创作出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进一步推进大小乐器组的思想,让一把美妙的小提琴与整个乐团形成对比,小提琴协奏曲登上舞台。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巧妙运用和弦组合,营造出一种向前的动感,让听众如痴如醉。这一时期,英国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音乐家们发现和弦之间也有吸引力,把和弦有规律的串在一起,可以推动乐句前进,即“和弦进行”。几个常用的固定和弦组成“五度循环”,利用第七音作为和弦间的过渡,从和弦五到和弦一,17、18世纪的音乐家们发现了这些不朽的和弦走向,并把它们发扬光大,很快,它们就可以独立构成一整段音乐,而不需要格外的旋律。

公元18世纪,音乐脱离意大利的统治,音乐的重心一路向北,越过阿尔卑斯山,直抵德国。此时的德国经历宗教改革,扫除了天主教会的浮夸,新教致力于用音乐让福音书变得简明易传播。受维瓦尔第影响,德国教会作曲家巴赫以缓慢推进的圣歌为核心,华丽炫目的器乐编写,创造了音乐盛宴。巴赫创造的对位法,把不同的旋律融合,实现主旋律的交叠,即“赋格”。巴赫也促进了十二平均律在欧洲的流行,解决了器乐移调问题,钢琴走上历史舞台。多年之后,全世界无论是乐器还是人耳,都逐步适应了平均律,因此一些采用另一套调音系统的传统音乐,听感就偏独特,陌生而神秘。十二平均律的出现和普及,成为工业化社会的通用标准,它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音乐思维模式,就像本初子午线,让人们知道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

公元18世纪中期,观众走进演出大厅,登上历史舞台,音乐不再只服务于主教和贵族。德国歌剧作曲家亨德尔充分利用18世纪初的欧洲音乐在技术和题材上的进步,创造大量严肃的意大利歌剧,受到伦敦人民的喜爱,之后,他又创作了用英语演唱的清歌剧,在这些作品里,亨德尔吸取意大利歌剧元素,结合清唱剧和协奏曲,加入路德教会音乐风格,并与伦敦当地的赞美诗风格结合,力图吸引听众,大获成功。与巴赫所作的《马太受难曲》及其大部分作品不同,亨德尔的作品虽然取源于宗教故事,但本质上还是商品,需要主动迎合大众口味。当时正值英国国力强盛,亨德尔用音乐表达爱国情感,民族集体感情,受到欢迎。亨德尔的歌剧表明,用音乐表达民族情感,已经成为了音乐的一项重要职能。

优雅与感性的时代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社会、政治、艺术发生颠覆性变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相继出现一批才华横溢,影响深远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一改巴赫、亨德尔的道德沉思,转为取悦听众的耳朵,以抚慰贵族为己任。当时,音乐中所奉行的道德与信仰被享乐主义所替代,用交响乐塑造了和修有序的幻想世界。这一风格由海顿开启,到莫扎特发扬光大,之后传到英雄作曲家贝多芬,交响乐变得更雄浑、瑰丽,到后期,作曲家才开始用音乐反映社会现状。

以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为首,作曲家迷恋简洁的结构和形式,复杂多变的和弦被简化的三和弦取代。海顿擅于塑造和延展短旋律,他让乐句间形成平衡的对称美,并应用于整篇乐章,征服了整个音乐世界。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恣意的才华将交响乐推向新的顶峰,他将海顿的技法运用到极致,创作了大量优美瑰丽的乐章,影响了后世无数作曲家。莫扎特也创作了奇幻题材的《唐璜》《魔笛》在当时较另类的交响乐,人们开始在他的音乐里瞥见生活的阴暗面,作曲家塑造的端庄体面的面具渐渐无法遮盖残酷的社会现实。莫扎特的音乐竭力表现人性中美的一面,即便是平静的旋律,也能引人入胜,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纯洁。

当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跳出莫扎特、海顿的桎梏,便轰动了音乐世界。贝多芬开创了作曲家以内心世界驱动音乐的风潮,通过用音乐表现情感,听众震撼于贝多芬音乐中的真挚的情感,急促的变换,音乐不再遮遮掩掩地表现恐惧、痛苦,成为直面黑暗的艺术。同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擅于通过描绘环境来表现人性,他的音乐抒情自然,优美柔和,与现代歌曲伴奏在形式,意向,情绪表达上已经非常接近。同时期还诞生了“描绘性音乐”,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以优美华丽著称。门德尔松用音乐描绘自然,赞颂自然,赋予作品一种诗意的典雅。不同于门德尔松的风格,以《贝多芬第七乐章》为代表的另一种喧闹、强劲的风格出现,交响乐变得沉重、宏伟,如同磅礴轰鸣的工厂。

19世纪二十年代,史诗级别的《贝多芬第九乐章》发布,雄浑壮丽的合奏号召着世界大同,将交响乐的发展推至巅峰。晚期的贝多芬又创作极具现代感的、私人的弦乐四重奏,音乐不再大气雄浑,而是回归贝多芬哀伤、隐蔽的内心。贝多芬认为“交响乐不应该只是音乐,更是人类解读世界的工具。”贝多芬重塑了音乐的目标,他独力将音乐从上流社会的餐后娱乐,变成了文明人类内心的一部分,影响了之后数十年间众多年轻音乐家。

受贝多芬晚期风格的影响,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音乐安静优美,透着细腻与温柔。他的音乐没有大音乐厅里的热闹,更像是私人空间里的一次详谈。肖邦用眼花缭乱的弹奏技巧,展现丰富有层次的和声,一改海顿、莫扎特引领的简约风潮,音乐的钟摆再一次走向复杂。

19世纪早期,钢琴走进新兴中产阶级家中,以钢琴为中心的业余音乐修习时代开启,留声机和收音机还未诞生的当时,钢琴成为家庭获得音乐的来源。

悲剧时代

19世纪,音乐大步向前,更大胆、喧闹、残暴,音乐的主题逐渐向爱情、命运、死亡靠拢,

音乐走向美丽、被诅咒的一代。作曲家对音乐的定位日益分化为两级,讨好观众还是为艺术殉道。1829年,才华横溢但是精神不稳定的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其开创性作品《幻想交响曲》打破传统的交响乐曲结构,丰富的想象力、新颖的构思,音乐从他混乱的内心宣泄出来,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作曲家。与柏辽兹的孤僻不同,意大利歌剧仍然保持欢欣的景象,并成为风靡全国的大众文化。

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保持了漫长辉煌的高水准职业生涯,创造二十八部脍炙人口的歌剧作品。威尔第成功地将复杂的情感和情节以悦耳易懂的意大利歌曲形式表现出来,散场时普通观众甚至可以哼出歌剧里的旋律,然而到后期,威尔第也开始在作品里加入死亡、命运元素,并加入性元素。威尔第为意大利歌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并将事业传给后人,如作曲家莱翁卡瓦洛,马斯卡尼,普契尼,后者把歌剧带入20世纪。

受伯辽兹影响,匈牙利作曲家家李斯特成为开创者、实验者、启发者,他快节奏恐怖音乐风格统治了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界,是当年所有音乐家的标杆。李斯特编写出“恶魔所能拥有的最好的旋律”,满是黑暗,阴沉,突兀的和弦和琴弦摩擦声,引发惊悚音乐的热潮。李斯特的音乐有癫狂的一面,让观众目眩,也有明亮闪耀的一面,让声音向印象派绘画一样融合,模糊又灵动,影响了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1857年,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中有一个独特的小节,十二个音符的组合听起来不怎么悦耳,却与后世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提出的音乐创作新模式“十二音列体系”异曲同工。

19世纪后期,李斯特将贝多芬式交响乐的精简化,编写并命名交响诗,将音乐从纯音乐转为描绘某种具体事物,以表现非音乐类的艺术,即一个场面,一种角色或一个印象,是后世电影配乐技术的源头。这种开创深度影响了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自19世纪中期,欧洲爆发一系列民族革命,语言、文化相同的民族意图从超级大国的掌控中获得独立,民族文化在大国竞争中渐渐展露头角。饱负学识、见多识广的中产阶级作曲家从民族音乐里获得灵感,并将它们粉饰一新,带进演奏大厅,出现如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作品。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催生了许多深受喜爱的19世纪经典,如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爱德华·格里戈《挪威舞曲》, 维托里奥蒙蒂《查尔达什》, 柴可夫斯基舞剧《天鹅湖》。民族风格改编之风同样吹到彼岸的美国,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受邀到美国教学,他从北美土著民歌、黑人音乐中吸取营养,创作了具有北美大陆风格古典音乐。

19世纪晚期,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以“巨人”形象走上音乐、历史舞台,他在歌剧里大量使用增、减和弦技巧,渲染痛苦或悲愤的氛围,作为不详的征兆,创作了大量复杂的旋律。瓦格纳无视意大利人建立的歌剧传统,重建了歌剧,他融合了当时的一切艺术,开创了新的艺术表现系统,意图创作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并用音乐带领它们。晚期的瓦格纳在音乐里大量使用“主导动机”“半音化和声”技巧,淡化和弦的等级,放弃音乐中“回家”的概念,有意避免形成主调或主和弦,让人感到居无定所、动荡不安。瓦格纳的音乐才华横溢,他想要引导人性走向他所构想的启蒙,要把一切艺术纳入他为人类命运构想的音乐蓝图,然而,他的音乐被崇拜者贴上“严肃音乐”的标签,追随者们得意地建立起日益排外、倨傲的小圈子,并对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大众化的,轻松诙谐的音乐表示不屑。

此时奥地利的勃拉姆斯正在钻研交响乐,斯特劳斯在研究华尔兹,法国的奥芬巴赫喜欢辛辣的讽刺贵族,比才创作了性感的卡门,由此,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之间产生对立的鸿沟。

反叛时代

19世纪末至一战前夕,创新式、反叛式变革层出不穷,音乐的现代主义诞生了。

瓦格纳死后,法兰西大陆从从德国的音乐统治下寻求突破,形成了自己的平静、微妙风格。犹太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兼容并包,博采民歌之长,在音乐里引入不同的声响和元素,童声、行军乐、犹太人音乐,重叠的旋律,让它们像绳子一样纠缠不分,马勒的音乐里有对残酷现实的真实表述和对美好的向往,是新纪元的看门人。序列主义从学院派中走出,无调性音乐的推崇者们致力于彻底拆毁熟悉的、运作了数百年的音乐系统,其中,奥地利作曲家斯特劳斯用一部野蛮、情色的歌剧《莎乐美》震惊了整个中产阶级,引发轰动。

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凭着《天鹅湖》《睡美人》等一系列舞剧,让俄国舞蹈文化风靡欧洲大陆,节奏开始改变音乐本身,音乐变得更加强健、有力、振奋人心,由此,俄罗斯音乐爆发式兴盛。自学成才的穆索尔斯基无意间摸索出俄罗斯音乐自己的道路,打破了海顿、贝多芬等塑造的音乐规则,即将一段短旋律扩展为整篇乐章的创作技术,在巴黎世博会上演奏的《图画展览会》影响了德彪西等一众音乐家。

20世纪初,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从盛放的俄罗斯音乐中汲取养分,创造出以古老俄罗斯神话为基础的芭蕾舞剧《火鸟》 ,彻底提高了俄罗斯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火鸟》中人类公主的配乐是由俄罗斯民歌旋律衍生,基于西方音阶,幻想生物和角色的配乐,基于非西方化的八音音阶。之后,斯特拉夫斯基希望找到组织音乐结构的新方式,他打破传统的音乐结构,将一段段不同的旋律,突兀地串联在一起,创造了蒙太奇式的听觉拼图,是今天音乐剪辑,混音混录,随机播放的前身。《春之祭》里斯特拉文斯基把同步节奏叠加在一起,创造出“复合节奏”,在非洲部落鼓乐中有很长历史,舞台上舞者们的史前仪式与现代工业的噪音共同响起,历史和现实在同一维度并存,造出复杂但壮观的场面,达到现代主义的巅峰水准。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受穆索尔斯基的和甘美兰音乐五声调式的影响,放弃了百年历史的旧创作技术,以东方五声音阶进行创作,同时,德彪西让相邻的声音相互覆盖,产生共鸣和回响,在钢琴上产生泛音,为钢琴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域。他主导的音阶和和声改革,带来了听觉上的全新可能性,钢琴第一次充满异域风情,丰富多彩。德彪西基于亚洲声乐进行的和声试验,影响了之后的音乐家,尤其是半个世纪后的爵士乐。

1877年,爱迪生发明出留声机,得益于录音技术的发展,民间音乐、民俗音乐被音乐工作者们走遍乡野地成功录存,带到听众面前。非裔美国人的蓝调走出本地社群,进入大众视野。蓝调音乐起源于早期黑奴劳动时呐喊的短句,融合宗教音乐、地方民歌,形成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这种音乐包括两个降级音,降第三音和降第七音,形成一种不和谐、略带哀伤的美感。

数百万贫穷的欧洲移民来到新大陆寻求庇护,加入当地白人,非裔美国人,爱尔兰凯尔特人、华人劳工群体,音乐文化的大融合,刺激了蓝调、拉格泰姆乐、爵士乐的崛起。拉格泰姆音乐是室内音乐家企图模仿军队行军的结果,用“切分音”的技巧带动节奏,形成欢快娱乐的旋律,音符跌跌撞撞地前进,随时会倒下。流行音乐被重新定义,在大众群体中受到欢迎。

千百年来稳步有序发展的旧体系正被摧毁,面对刺耳的现代主义与大众市场的联合反叛,古典主义音乐选择用情怀来应对混乱与变革的世界。老派、温和的忧郁音乐风格,提醒着人们即将消逝的事物,试图挽留时间和发展的坚定脚步,往事被套上精美的包装,过去成为给现代人的礼物。

流行时代

进入20世纪,免费的音乐被普罗大众享受到,音乐发展倾向多元化。受序列主义的影响,此时的古典主义音乐先锋派更加追求实验性、先锋性,放弃叙述、完整的音乐风格。先锋派音乐越走越远,直到斯特拉文斯基突破了荒诞的超自然主义和守旧模仿之风。二十年代末,德国歌剧《三分钱歌剧》因其高度反映了时代背景,在一战后萧条的欧洲引发共鸣。德国希特勒掌权,流行音乐被禁止,同样的事发生斯大林统治的苏联,欧洲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遭到停滞。二战中期,苏联作曲家开始创作爱国主义的作品,表现经历战争的痛苦,肖斯塔科维奇创作《列宁格勒交响曲》, 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的爱国情感。

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创作发表《蓝色交响曲》,受到广泛欢迎,爵士乐与古典音乐的区分标准既清晰又模糊。一战结束至经济大萧条,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美国人民沉迷在“爵士时代”的灯红酒绿中。才华出众的黑人音乐家们创作大量蓝调音乐,爵士音乐,在歌曲里反映现实,诉说情感。

二战结束,受歌剧《西区故事》影响,美国群众开始走进剧院观赏音乐剧,曾经在欧洲广受喜爱的通俗歌剧,填补了美国市场的空白。古典音乐家与电影导演合作,让古典音乐走进电影院。20世纪五十年代,不同于爵士音乐的随性,一批音乐家将注意力放在打击感,每小节精准的四拍节奏,诞生出摇滚乐,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青少年作为独立听众群体走上历史舞台。

脱胎于蓝调音乐,简单生动的乡村音乐,充满激情的福音音乐诞生了。六十年代民权运动如火如荼,人民对越战的态度被写进流行音乐,激发了美国社会的良知,古典音乐逐渐失去为多数人的希望和恐惧发声的能力。

六十年代,英国乐队披头士融合盎格鲁凯尔特民歌和音阶,戏谑又新奇的音乐,古典主义音乐,印度音乐等多种风格,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披头士在流行音乐里引进弦乐团,弦乐四重奏,各种各样的乐器,极大丰富了流行音乐可听性。七十年代,美国音乐家旺达运用古巴街头节奏,创造出一系列唱片;美国音乐家保罗·西蒙斯把充满活力的非洲音乐带向世界。

古典音乐与非古典音乐在“极简主义”找到交汇点,由美国作曲家史蒂夫·莱许将其发扬光大,同样发扬的还有“采样”技术。往后的日子,古典音乐与非古典音乐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音乐技术、电子设备帮助并加速了这一交流,机械化、电子化逐渐走进现代音乐,推动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文明中的音乐,一开始就是一种自由放任的、不成文的、自发的口头传统,完全基于普通人的生活,爱情与希望。尽管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复杂,它的基本目标从来没有改变多少,我们有旧音乐消失在过去,也会有新音乐出现在未来。

 短评

主持人较为偏重李斯特、瓦格纳~本Bach迷有点不爽~当然,他还是相当开放、包容,不会搞鄙视链那套。这片有个特点,每个阶段的音乐,比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会配以相应时期的绘画作品,不仅能更好理解那个时代音乐、绘画的整体艺术风格,也能帮助记忆,比如看到绘画会联想到对应时代的音乐,反之亦然。后面对现代流行音乐,尤其是美国黑人音乐的分析,提到了华工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流后的产物,蛮有意思。以前看的,补记,忘了不少。当然,这种纪录片不可能只看一遍,没事拿出来温习。

3分钟前
  • nani❗💛💙
  • 力荐

「沿袭」和「回溯」的游戏。

7分钟前
  • rockyao1986
  • 推荐

前面就挨个膜拜古典大师,兜兜转转到最后一集,我还是不得不对着虫大喊出一句:fuck it!pop music rules the world!!!!💥

8分钟前
  • 力荐

第一二集涉及古乐,虽然基本都是些入门级的作品和作曲家,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还算不错

13分钟前
  • classical.lm
  • 还行

2020-12-4 拖了很久才看完,反正即使有字幕也看不太懂那么多乐理知识了

17分钟前
  • xixi嘻嘻
  • 力荐

音乐,好难。。

18分钟前
  • 可以证明
  • 力荐

信息密度高,一集看下来都有点消化不良。每隔两年应该重新复习一遍

23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力荐

牛逼

24分钟前
  • 眺尾花花
  • 力荐

讲解很专业又不失幽默感 音乐小白也能跟上

27分钟前
  • 豆芽
  • 推荐

力薦!對古典樂小白來説,樂理知識的講述非常直觀清晰,大叔對諸位音樂大師的吐槽也相當精準到位,哈哈哈哈哈~

30分钟前
  • 力荐

各种艺术的共通点是什么?乐由心生,人变了,音乐才会变

34分钟前
  • 下河迷人羊果朗
  • 推荐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NuUaKJvEpoP4OTYb2NQ8lihO--M1J99

38分钟前
  • Février
  • 推荐

Howard Goodall的思路很清晰,有讲乐理有讲时代政治,措辞和运用的比喻都很贴切,相当不错的普及,而且不失幽默感。

43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力荐

一鼓作气啃完了

46分钟前
  • 小林竹道
  • 力荐

几乎超越了市面上的音乐史著作,不从风格和流派角度梳理音乐思潮,而是紧扣音乐本身,抓住那些为音乐史贡献了新因素的作曲家,并考究这些新因素中真正的原创成分和因袭关系,不发空谈,不谈主义,非常耐看。

49分钟前
  • 小田切梨
  • 力荐

Howard Goodall也太全能了,弹琴唱歌样样能来,脚本也写得很好,种草了好多没接触过的音乐类型(但是一说乐理我就犯困啊啊啊)。《布兰诗歌》的创作背景竟然还跟纳粹有关,虽然一说出来也变得很合理了……

54分钟前
  • Go East
  • 力荐

自学过几本乐理以后,总是对其中的各种和弦以及各种变来变去的头大,所以一直想了解音乐的历史,买了几本厚厚的音乐史书,倒也没有合适的心情读下去,今天刚好看完这个音乐的故事,也算是简单的梳理了一下音乐的出现、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以及各种音乐技巧、标准、风格等等融合交叉,稍微平复了我之前的很多困惑,又可以开开心心的玩音乐了。。但愿我的原创歌曲早点出来----慢慢来吧

57分钟前
  • 恰若初见
  • 力荐

这人家得学一年的西方音乐史

60分钟前
  • 悲情胡三万
  • 力荐

比起过去的世代,我们更容易识别巴赫的要求。我们只要按下“播放”键,就能出现无数的风格、声音与听觉色彩,那些回音和声响仿佛透过一扇开启的窗户迎面扑来。我们就好像拥有千百种游戏的孩童一样。终于,我们抵达了一个目的地,在那里没有人会告诉你应该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音乐——只有一个令人雀跃的简单规则:“播放”(play)。

1小时前
  • 悠然下午茶
  • 力荐

开场曲Poker Face。(1)发现篇:纯四五、大小三。(2)创造篇:和声进行,重力效应。(3)优雅与感性篇:一四五和弦,红白蓝三色。(4)悲剧篇:博斯《人间乐园》。(5)反叛篇:蓝色狂想曲,交响情人梦。(6)流行篇:披头士,极简风。

1小时前
  • 希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