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年

记录片中国2023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人生十年 剧照 NO.1人生十年 剧照 NO.2人生十年 剧照 NO.3人生十年 剧照 NO.4人生十年 剧照 NO.5人生十年 剧照 NO.6人生十年 剧照 NO.13人生十年 剧照 NO.14人生十年 剧照 NO.15人生十年 剧照 NO.16人生十年 剧照 NO.17人生十年 剧照 NO.18人生十年 剧照 NO.19人生十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05:07

详细剧情

简介:古语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在这条人生的单行道上,我们的每个十年都会有不同感受,十年的时间可改变一个人,也可成就不一样的人生。记录人们从志学之年到从心之年的心念历程,让我们一起听别人的故事,寻自己的方向,找人生的答案。

 长篇影评

 1 ) 心血来潮,给剧中14个人物分别做了人生简表

剧中人物我就不做评价了,各位小伙伴肯定都有自己的理解。

下面的要素简表,适合看完剧集之后,回看这些人的半生,

通过对出身 / 教育 / 父母关系 / 婚配 / 子女 / 健康 / 经济大环境 等人生节点及其变迁过程的审视,来回顾整个剧集。

人物顺序见下图

制表比我预想的更花时间,中间经历了疫情(我是武汉人),前后拖了一年。。。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

希望对喜欢这部剧的小伙伴有帮助

感谢

 2 ) 重温人生七年

在2018年 2019 2021 还有今天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重温这伟大的纪录片。 尤记得,18年是我人生中思想激烈变化的一年,那年大三,在我平淡的人生中算是“大事”很多,有很多记忆点,有很多变化的一年了。 那年起,我的思维开始变得丰富,开始理解到很多复杂的情感。对了,那年夏天,我知道了十三邀这个节目并痴迷上了它,十三邀对我思维的补充和拓展很重要,我开始变得自觉,我的精神世界开始生长,痛苦的意识到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脱节,永远不可调和并且只能选择其一。我很感谢十三邀和许知远的发问,不过有机会再另谈吧。 大三的考研,只是随波逐流而已,我并没有对未来的任何想法,不知道自己喜欢/适合以及能干什么。只是没准备好工作,对工作这个词汇都很陌生并且存在错误认识,而考研似乎是个能糊弄和拖延的方法。 那就“考研”吧,其实,从始至终,我都没有用功,每天都假装在学习,欺骗自己,把自己弄得很焦虑,似乎焦虑=努力。压力极大,一直爆痘,心情很糟,神经紧张,就好像肌肉一直绷着但从不发力。 有一天,我忘了从哪里知道了《人生七年》这个纪录片,一看简介就大受震撼。我也用百度云下载下来,在寝室的床上花了一天静静的看完了这14个人的人生。 看完以后,怅然若失,释然,随之而来新的紧张,似乎我得到了很多我本不该得到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我的人生宽度被动的增加了一些,感谢这部纪录片。 多的感想不发了,我想到了Neil,我害怕成为Neil,因为我发现我打心底里认同他,而他世俗上的失败又那么明显,我该主动压制身上的“neil影子”吗?反思失败的教训,离失败远些。 2019。。。人生七年9 2020。。。 2021。。。导演去世 2022 尽管我仍向往世俗上的成功,但我现在觉得Neil是14人里最忠于自我的人了,不妥协,理想主义。 我的父母和neil的情况几乎一致,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也许我能做的,不想完全沦为neil的就是妥协一部分吧。我的家庭条件和截止至今的优势累积,不至于直接像neil一样直接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世界。 愿neil快乐,安好。 愿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按每个人自己的方式快乐的度过一生。我们每个生命的存在,每段经历,每段思想都很珍贵,值得为之开心和享受。 好好活着呀,每个生命。

Peter乐队唱的The Good Intentions的单曲《The Leaving of Liverpool》

 3 ) 《人生七年》告诉我们的:人生很长,人生很短

花了两三天时间,把人生七年1-9都看完了。感触很多:

1.人生的长度

人生还很长,现在你才23岁,拥有的机会还很多,别太早下定论。

人生又很短。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七年?以七年为单位,我们从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要珍惜,想做什么赶紧去做,不要蹉跎时光。

2.那些生命中的意外

生命中的重大意外,是疾病和死亡。28岁,35岁,主角们陆续经历了自己或亲人的得病,父母去世。Jackie 42时因患上关节炎而无法工作,只能领福利金。Lynn35岁出现脑部疾病,58岁因意外和疾病逝世,我们看完了她的一生。

这是无法抗拒的。

现在我还年轻,从未想过有一天,我的父母会倒下,甚至……我都不敢说出那个字。真的很可怕,内心是拒绝相信的。

可是这也许是常态的,必然的。面对生命的规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在当下珍惜眼前人。什么事情都别计较太多,叮嘱他们注意身体尽量保持健康。

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

在Jackie30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去世;56岁的时候,她的孩子的父亲因车祸去世;63岁,她的父亲患了老年痴呆,手术后对女儿说想slowly kill himself .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3.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儿时:父母

童年对人格的影响无需赘述。我个人认为Neil可能因为父母对自己要求太高,导致了他对自己要求太高,从而产生现在的局面。而Tony 是一个反例。他非常爱自己的父母,在充满爱的环境长大,从而有着不一样的人生。

Neil的“堕落”让很多人惊讶,这正说明了原生家庭对孩子人格形成的重大影响。

成年:伴侣

Suzy遇到了灵魂伴侣,从迷茫的状态解脱出来,从而过上还算幸福的一生。有人说她太好命了,出身名贵,结婚后丈夫事业出色,也依旧活得富裕。(或许这能用富养的好处来解释?)

甚至Neil也在晚年63岁时拥有了一段持续4年以上的婚姻,在妻子的帮助下买了房。

还有一个很早搬去澳大利亚的主角,也遇到了合适的伴侣。

也有不断离婚的,比如Susan,但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伴侣在我们成年后,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存在。

所以,选择前慎重,选择后好好经营,发现错误及时止损。

4.谁也抵不过时间

人真的会老。每一个七年后,一眼过去难以认得这个人是谁。那些日益增长的皱纹和脂肪,无声倾述着岁月的流逝。只想一遍一遍告诫自己,趁年轻,要珍惜,珍惜,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等到无法做到的时候再去遗憾。

七年后的我,和七年前的我,也许真的可以认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因为我们的思维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不能互相理解,像两个独立的个体。

是因为经历啊,是因为成长啊,促使了这样的变化。

因为我成长了,所以无法理解以前的自己。甚至去埋怨她,厌恶她。就像我现在无数次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选师范专业一样,真的愚蠢啊。

可是,我不能以现在的思想去评判从前的自己。

 4 ) 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被推荐这部纪录片已经很久,却迟迟没能找到时间看。正好最近得空,于是一头扎进去看了整整三天,心中多感慨。

纪录片的片头“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就像是我们古话说“三岁看老”,本片的主旨是通过从1964年开始时隔七年一次的记录采访,记录他们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对教育、两性、金钱、社会阶级的态度,观察他们的人生模样是否在他们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定型。本意或许如此,但实际上,这部纪录片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首先它展示了十四个不同的生命形态,让观众有机会俯瞰人间生活百态,思索幸福的生活对于一般人是否可能。

拍摄该系列第一部影片(7 UP)时,他们都只有七岁,导演有意识地按照阶级划分了十四个孩子:贵族家庭的Suzy,富家三子John、Andrew、Charles,贫民窟Tony,福利院两个孩子Paul和Simon,工人阶级三姐妹Jackie、Lynn、Sue,教师儿子Neil和Peter,传教士儿子Bruce,农场主儿子Nicholas(Nick)——这样的划分异常残酷,尤其看着七岁时不同出身的孩子们的谈吐,当他们中有人已经开始读《金融时报》《观察者日报》,规划好人生时,而福利院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大学。现实中的阶级门阀金钱犹如一道道围墙,将人与人划分得清清楚楚,泾渭分明。这种差别仿佛云泥,即便不愿承认,差别巨大叫人不得不心寒——生活早在人们出生前便已定型。

但是看完整个系列,我们就会从另一个维度划分他们。这里有学者、理想家、音乐家、平凡工人的人生缩影,有生活无忧与经济拮据的家庭主妇,有自食其力的独立女性。在这些不同的生活模式中,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希望和未来——生活远不只是我们出生时所拥有的那些。

观察每个主人公的境遇起伏,观众们会不由自主地判断到底怎样的人生是他们理想中的幸福人生,到底怎样的人生值得一过,是奔波阅历丰富、用思想行走的hard模式,还是在田园闲适、与家人共度的easy模式,是乘风破浪逐远追梦的学者生活,还是稳定安全拥有一角天地的蓝领生活。

其次,它提醒了我们决定人生几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比如一份你热爱的工作、一段或几段长期稳定的relationship,以及真正的理想与爱好。

纵观这十四个人的生活,一份自己喜欢而稳定的工作,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关键,是通向幸福生活的基础。工人阶级三姐妹中的Sue 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她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力担任大学行政主管,自由而独立。

一份稳定的工作除了可以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费用,让人不需要为生计奔波,也帮助我们建立社会关系和自信心。这种自我被社会肯定的幸福感,是难以从其他地方获取和代替的。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段或多段长期稳定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多变和对独立的渴望让当代青年多少失去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期待。我之前也怀疑过人们为什么都要进入复杂而日趋平淡的婚姻生活,而不享受来去自由的单身生活。但是这个视频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伴侣可以让自卑的人自信,可以点亮生活,甚至可以改变命运,Paul就是因为遇到开朗积极的妻子,一生过得顺遂平安。

从一见倾心,到相濡以沫,一段稳定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我、建立家庭,更相信自己,不畏惧未来。

至于理想问题的发现,最使我感到惊讶和惊喜。在我看来,理想就是无用之用,是我们的爱好、纯善,无关世俗,无关名利,只讲求内心舒畅,心安愉悦,似乎对成功幸福的人生并无多助益。

只从这十四个不同的个体样本看,我们发现有至少四个人都从事了有关慈善的工作:Bruce从小就怀揣着要去非洲支教的梦想,毕业牛津数学系后放弃高薪工作去边远地区和印度支教;Simon基于曾经在福利院的生活,和第二任妻子在中年开始收养一些无家可归的孩子;Lynn在流动图书馆帮助不同的孩子,包括残疾儿童阅读识字;John建立了一个慈善组织“保加利亚之友”,为保加利亚购买药品,资助保加利亚的一些儿童福利院。Paul的妻子也经常在福利院帮老人理发、陪伴他们聊天。

至于兴趣爱好,Peter在业余时间与妻子、好友研究音乐;Sue爱唱歌,并机缘巧合参加音乐剧。当时他们在做自己喜欢做、想做的事情时,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连带着身边人也更明亮了。

人就是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嘛!

我发现,这些身怀理想和热爱的人,似乎拥有比一般人更广阔的胸襟和更宽广的维度的爱,他们在实现自我成长之后回馈社会,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更大更崇高的快乐,甚至在观看纪录片时观众们甚至都会被感动,感到与有荣焉。

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无愧于这一生吧。

《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就像是导演给我们打开的一个上帝视角,让我们有机会最近距离地观察到不同生命的不同阶段和各自生活的展开方式。刚看到人生前三十年的时候,我心有戚戚,心中满是一套套成功学的反省和思考——重视教育、眼光长远、自律自爱、把握机会、积极乐观但不过于天真……

但是阅尽千帆,看到人生的后三十年,内心却渐渐平淡了。人生的前三十年就像是激流勇进,虽然没有太多生活压力,却要面对升学考试的条条框框,度过一道道关卡,如果没有把握住当下进入好的中学、大学,便会错失更多机会;如果求学生涯顺利,那么未来进入社会以后的工作选择、晋升空间等,总的来说,一定比教育程度低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但人生的后三十年,但就像阿甘说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生活突然有很多值得期待的东西!

生于斯,长于斯,我们总要生活,因此我们总能在自己生活角落找到答案和出路。Tony凭借自己的精明和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白手起家,建立完满的家庭。Neil最后走出自己的困境开始担任议员,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看到他的生活终于显现出一些起色,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即使是老年受关节炎困扰、长期依靠政治补助度日的Jackie,在她身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那种坚强、坚韧的精神,她依然没有被生活打倒。

说起对这个纪录片的评价,我看很多弹幕都说它“最大的败笔就在录一集播一集”。从现实的角度解释,纪录片不是学术研究,所以需要录一集播一集,向社会市场盈利。但即使从理想的角度看,我也依然支持这种边录边播的形式,尤其是看到Neil担任Bruce婚礼证婚人的那一瞬间,我突然热泪盈眶。我才发现这个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到他们的人生中,在无形中帮助它的小主人们成长和思考,这种温度和关怀正是学术研究所最缺乏和最遗憾的,而这部纪录片不动声色地却做到了。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们有机会如此真实地观察他人的一生,让我在人生的重要关卡有机会更认真地评估“幸福的生活是否可能”的问题,让我在做选择的时候看得更远更广阔。感谢这部纪录片,由衷希望Nick的身体可以恢复,天使Bruce可以减肥成功,Neil和John在政界更上一层楼,希望纪录片中的每一个人和导演Michel都可以健康长寿,平安顺遂。

感谢《人生七年》,期待2026年的70up!

 5 ) 愿,我们追随时间的河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纯良温暖,不舍爱与自由。

陆陆续续看完了《人生七年》系列,从第一集的7岁到第九集的63岁,看着14个受访者从懵懂活泼的幼年,到叛逆倔强的青春期,到拥有事业婚姻家庭的中年,历经结婚离婚、失业升迁、父母离世、生病奔波,到肥胖谢顶白发苍苍皱纹密布的老年,仿佛一本人生教科书,如前段时间阅读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带来无限感慨。

1. 关于原生家庭

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为了探讨阶级问题,显而易见,阶级跨越异常艰难。这个问题属于社会问题范畴,如果我们把视角回归到微观的个体身上并且把时间尺度放大到63年,阶级于人生的重要性没有预想得那么核心。即便上层阶级整体而言比底层阶级更加顺利,但这丝毫不妨碍每个人都需要在其所在阶级付出应有的努力。导演多次提及这个问题,受访者几乎都表示,这个问题没有给他们带来过困扰,若不是导演每七年提及一次,他们压根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相比阶级,原生家庭内涵下的其他因素几乎是刻骨铭心得影响着我们一生,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纪录片中一半孩子的父母都离婚了,这多多少少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当孩子处于心智成长关键时期。

来自于中产阶级的Neil,在7岁时是最招人喜爱闪闪发光的小天使,14岁时变得沉闷,21岁时辍学,28岁时成为流浪汉,直到42岁时开始一点点好转。在21岁采访时,他强烈得表达了对父母的愤慨,对父母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的否定,后来数十年他和父母关系都是僵化的。

2.关于性格

这个问题衔接第一个问题,性格的形成源于原生家庭,具体而言,源于童年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

纪录片中最乐观开朗的男孩Tony和女孩Sue,无疑都拥有幸福美满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密切,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成年后,凭借这份来自心底的乐观和自信,他们非常勇敢得尝试人生种种。尤其是Tony,7岁时说想当骑师、14岁时说想当出租车司机、后来说想演戏和开酒吧,他都一一尝试了,虽然大部分失败了,但是他毫不在意,面对镜头开心得说“我尝试了”。

被寄养在儿童福利院的两个孩子Symon和Paul,自幼感受到了父母的抛弃,他们非常自卑、害羞、胆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成年后,因为工作上的自卑,Paul甚至接受过心理治疗。

3.关于婚姻

如果说原生家庭对前半生起着决定性影响,那么婚姻的的确确对后半生起着决定性影响。这个影响比我预想的更加关键,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可以被治愈的,治愈的催化剂之一就是婚姻。

自卑的Symon和Paul都遇到了乐观开朗的妻子,给予他们爱与自信,他们则在婚姻的滋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特别令人动容的是Paul的妻子笑着说被他的无助所吸引,看到他7岁时的采访非常心疼。

改变最明显的是富家女Suzy,仿佛一瞬间被婚姻拯救。14岁时,她的父母正在离婚,她则叛逆得不愿意看镜头,甚至对着镜头翻白眼。21岁时,她化着大浓妆,一刻不停得抽烟。28岁时,Suzy判若两人,变得非常平和温柔,导演不禁追问原因,Suzy幸福得看向丈夫。

除此之外,纪录片中一半人都经历了离婚,不过大部分人都在后来收获了更加幸福的婚姻,所以离婚并不意味着失败,只是适时结束一段错误的关系。

4.关于教育

回应第一个问题,教育几乎是实现阶级跨越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阶级跨越难以实现的原因之一。因为越是底层阶级,越不重视教育;越是上层阶级,对于教育的投入越大。

来自农村的Nick实现了纪录片里唯一的阶级跨越,便是通过考取牛津进而移民美国一步步成为康斯威辛大学教授。

5.关于健康

自中年以后,健康问题变得愈发重要,疾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Lynn于35岁时被查出患有先天疾病,后面几十年中的衰老程度也超过其他同龄受访者,63岁采访时已经离世五年。Jackie于42岁时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法工作,导致生活艰难。Nick于63岁时患了喉癌。

6.关于工作

工作的首要意义是养家糊口,在此之上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幸运的。没有读过大学的Sue后来在伦敦大学做行政工作并逐渐升为主管,她说自己非常喜欢也非常幸运。

7.关于助人

非常欣喜非常意外得发现很多受访者都有一颗善良助人的心,不分阶级。

中产阶级小天使Bruce在7岁时就说希望长大后到非洲去教那里的孩子学习,牛津大学毕业后果然去了一家公立学校教学,后来曾前往孟加拉做了一段时间教学。意外的彩蛋是,Neil重返伦敦流浪期间也是被Bruce收留着。

上层阶级John则是一生致力于自己家族所在的保级利亚的慈善。

工人阶级Lynn在儿童图书馆工作,期间热心得帮助残障儿童阅读,她提到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容易被取代的,并且后来确实被辞退了,但是她认为都是值得的。特别令人欣慰的是,63岁拍摄时,虽然Lynn已离世五年,但是其生前所在图书馆为了纪念她27年来的贡献,特意以她的名字重新命名这座图书馆,令人动容。

底层阶级Symon和第二任妻子加入收养组织并陆续资助了130个孩子,63岁拍摄时,他们邀请了这130个孩子参加Symon妻子的生日庆祝,非常震撼。

8.关于父母

父母的离世是所有人都过不去的坎。纪录片中每一个人,无论平时镜头下表现得多么开朗多么平静多么沉闷,在提及父母离世时都无一例外得哽咽落泪。

这是我们不愿去想,却终究要面对的,我想我们一定可以做些什么。

9.关于自我

人的一生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救赎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63岁时,所有人都变得平和,那是时间和阅历给予老年的智慧和Inner Peace。

即便曾经穷困潦倒如Neil也最终实现了自己从政成为议员的梦想,糟糕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噩梦摧毁了他,没有婚姻救赎他,但他终究还是通过宗教的方式实现了自我救赎。

最后

看完整个纪录片后,早已忘记预设的阶级跨越命题,也无法用成功与否这样的字眼去概括一个人的人生,更无法对这十几个人的人生进行所谓的排名。这些维度相较于人生,实在是太过于狭隘太过于轻浮,也导致如今社交媒体对普通人的污名化,似乎只有996只有拼搏奋斗的人才值得一提。

然而我分明看到纪录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值得的。

人们结婚时会许下这样的誓词:无论是顺境或者逆境、富裕或者贫穷、健康或者疾病、快乐或者忧愁,我都永远爱你、珍惜你,对你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或许我们也应该时常扪心自问:无论是顺境或者逆境、富裕或者贫穷、健康或者疾病、快乐或者忧愁,我们是否永远爱自己、珍惜自己,对自己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诚然,人是生而不平等的,阶级、基因、健康、智商等等,从来都是不平等的。命运负责洗牌发牌,我们负责出牌。唯有时间是对所有人平等的,时间一分一秒得碾压过每一个人。

愿,我们追随时间的河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纯良温暖,不舍爱与自由。

 6 ) 女性的内心秩序来自于哪里?关于片中4位女性的个人理解,尤其是Susan。

前些日子花一天时间看完了BBC著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系列9集,从1963年的7岁一直拍到他们63岁,也就是2019年。之后导演去世,其中的一些被访者因为发展和身体等原因也纷纷离开,相信我们可能没有机会看到下一个7年,也就是他们的70岁了。

但从7岁到63岁间,能用短短的一天时间体会这56年的岁月变迁对于我们这些还算年轻的旁观者来说也够本了,如果你运气好,还能在里面找到跟自己相像的角色,以此为镜,看看如果自己变老,大概率会变成什么样。

这部片子最让我感叹的并不是富豪依然有钱,中产者可以读书,穷人还可以逆袭。这些在中国我们早就看到了。

最让我感叹的是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他们成长过程中内心力量的变化,尤其是1956年出生的这四位女性。

当时的英国女性地位明显是很低的,结婚和孩子是他们被访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的确他们有的在19岁结婚(杰基),离异数次;有的在20多岁结婚,均离异,有人选择终身不婚(苏珊),有人再次结婚(苏西);唯一的一位一生只结了一次婚的女生(琳恩),却因为脑部病症早早离开了人世。

里面的三位女生杰基、苏西、琳恩都是与自己的命运斗争了一辈子的人,年近60,都无法说服自己,杰基选择始终愤怒,苏西选择退出节目录制,而琳恩退出了人间。

只有一位女生或许可以成为今天女性想成为的样子,就是苏珊,标志性的乐观和勇敢。

她是工人家庭出身,没有上过大学,在20多岁的时候结婚,对未来没有规划,孩子和老公就是她的一切。直到35岁离异,她的生活才徐徐展开。35岁失婚前,她已经离开职场多年。而失婚后,生活艰难,因为要抚育2个孩子,不得不重新考虑全职工作。她去了伦敦大学应聘做行政人员,到50多岁成为伦敦大学的行政主管,经常在1000多人的课堂里给学生们做讲座。离异之后未婚,也未再生子,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一个交往了20年的帅气男朋友。空闲的时间,她喜欢戏剧和唱歌,经常去公共场合演出。60岁的时候,她依然爱笑,身体硬朗,看起来跟40多岁无异。

她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我在大学里任职。她太谦虚了,她还是这所大学少数的几位女性主管之一。

她从没有抱怨自己没有上过大学,也不讳言自己曾经离异。要知道,在采访的14人里,至少超一半的人一生为没有上过大学或者自己或父母离异而纠缠一生。

苏珊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热爱。她在14岁的时候就说这一生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否则活着就没意思了。所以当她无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她选择自己想去的地方,她从一所大学的最底层开始做起,一直做了20年,逐步升职,赚钱养大两个孩子。而她内心热爱的演出和歌唱,也没有一刻停止过,直到从业余一直演到了正式的演出,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维持内心秩序是我们所有人在遭遇变故和不如意时最重要的一个能力,能让我们快速从伤痛中离开,也快速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爱好和工作,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直到职场有成,热爱有成。

愿我们身边所有的女性都能生出自己的内心秩序,有热爱的爱好,有热爱的工作,持续而隽永地长成参天大树。

 短评

托尼演了BC主演的电影,安德鲁生活平稳幸福有一个美丽的花园,苏和男友还没有结婚,却异常幸福,尼克得了喉癌,没有谈他的孩子们。56岁时的那种平静突然在63岁时多了一些不甘心,他们从7岁到63岁,我也从28岁到了接近35岁,七年眨眼一瞬,或许人生真的蕴藏在童年中。最最羡慕的,仍旧是安德鲁的人生。因为知道自己一生也达不到,所以才会心向往之啊。

6分钟前
  • 张菩菩
  • 力荐

导演的声音都明显苍老了。到了63岁,更多的孙辈,更关心健康问题,人生已成定局,人也更安详了。ps:我始终无法忘记去BBC工作的高富帅三人组之一啊,有生之年你就接受一次采访嘛

7分钟前
  • shatsu
  • 力荐

从第一集开始看,好像一天看完了他们的大半生。哭了好多次,小时候童言无忌有着梦想,长大后变得沉稳谨慎有些甚至被生活捶打的失去了眼里的灵性。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这些展现出来的画面去评判大家,但是suzy直到老都依然优雅,Bruse让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大圣人般的存在,John永远的西装三件套努力勤于思考,tony不管何时都勇于闯荡乐观,Andrew温和有礼,nick害羞的样子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们身上的那些闪光点也真的保持了一生,从7岁那集似乎真的能看出来。7年之后不知道我会怎么样,但希望能够是像他们一样热爱生活,不为自己过去的选择后悔,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的人❤️看到lynn的去世很难过,她虽在镜头里不常笑,但她真的热爱图书馆和里面的孩子。还有好多人生病了😭愿生活善待他们剩下的每个人✨

12分钟前
  • 佳佳有本难念的
  • 力荐

又一个七年过去了,其实在老年56-63岁这个阶段,人很难改变财务状况,身体也一直下坡,面对离开,衰老,贫穷,特别是正个欧洲大环境恶劣,西班牙萧条,英国脱欧混乱,比如Tony这样的出租车司机深感网约车新兴产业冲击。科技时代不是对老年人有利的时代。 白驹过隙,巍澜可期。

16分钟前
  • 猫崽三岁
  • 力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上次看56up时候我还在上大学,转眼我高考已十年。感谢编导的远见,让现在的我们能够看到用真实影像记录的人生,这种上帝视角真的淡然。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都有起伏,从孩提到老者,感慨阶级生活等等。和社会学完美结合,几十年磨一剑,精品流芳。这才是真正的纪录片。

17分钟前
  • 画眉深浅呀
  • 力荐

42、49、56、63其实区别都不大了,也基本是同质化的内容,许多人的人生在35的时候就结束了,只不过在最后的时候才埋葬。

22分钟前
  • 维索茨基的野马
  • 推荐

感到虚无。。被那不勒斯老姐妹分心了,更期待苏联35up

24分钟前
  • 好运锂
  • 推荐

阶级固化?七岁看老?也许跟漫长的人生比起来,这些都不值一提。

25分钟前
  • 犀首
  • 力荐

看完63 up,最惊讶的变化是充满理想主义曾去孟加拉支教的青年成了大腹便便的平庸的老人。回到最初任教的公立中学,他说这是他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而在40多岁去私立中学时,他说这里的孩子水平更高课程更难。到了63岁,他承认变化或许来自他结婚了,需要为家庭考虑。是的,家庭天然就是保守的。

30分钟前
  • 满[已注销]
  • 力荐

能更新已是最大的惊喜,人生七年英国系列,一路看来,仿佛采访对象是身边的朋友,tony真的是一个惊喜,乐观向上市井气,还会有70up么……

33分钟前
  • hyper2022
  • 力荐

看这部总是眼里常含泪水。特别感动的一点是,那些小时候没有爸爸或者好家庭关系的孩子,到最后都成家,都在关系中疗愈了自己。尽管对neil花了太多年太多年。大家的人生总是求仁得仁的,真正改变人生方向的大概是,内心渴望改变了。

37分钟前
  • 小鱼脆饼
  • 推荐

这个年纪,没有痴迷,没有怨恨,没有无奈,无欲无求,活着就好

39分钟前
  • 小石匠
  • 推荐

婚姻是第二次投胎,如果说出生的第一次投胎更多的决定了你的阶层,能拥有的金钱和教育,那婚姻(或者说伴侣)便是第二次投胎,更多地影响你漫长人生的幸福感与知足感,Paul最好的印证了这个观点。而且似乎过了四十岁,大家的事业心都慢慢淡了下来,最让人感觉到开心的时刻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六十多岁,健康就是一切。Neil也在一步步变好啊。

44分钟前
  • 樱木十贰
  • 力荐

腾讯视频可以看了,这种持续63年的跟拍,真的非常难得和用心了。

46分钟前
  • 老君山下
  • 力荐

Life is what happens while you’re waiting for something else

51分钟前
  • 少年闰土
  • 力荐

看到neil在慢慢变好我就觉得很欣慰,满足了。

56分钟前
  • 葉落知秋
  • 力荐

延续56年的纪录片系列。多年前一口气看完前8部,尤其是充满惊喜温暖的56up时,完全想不到7年后的63up会如此伤感,看得多次泪目。死亡阴影苦苦笼罩着这些青春不再、年过六旬老人们。尼尔感情受挫;杰姬永失所爱;彼得失去亲人伙伴;尼克受病痛折磨;苏西退出节目(正如查尔斯);而琳已猝然长逝离开我们。似乎人生不再有起伏,只存凋零。其余7个人拥有的恬淡幸福、子孙满堂竟显得如此珍贵。尽管造化弄人,但大家都在努力工作、珍惜生活,感慨“七岁见老”。祝导演和大家都能健康地和我们相约70up!

5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还是那句话,没有比真实生活更加戏剧化的戏剧。

1小时前
  • 橙司徒
  • 力荐

追得最辛苦的一个纪录片了,各位,七年后见~~

1小时前
  • 马马
  • 力荐

能留给孩子的只有教育,能使人幸福的只有爱。

1小时前
  • 邦德爱美丽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