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星球

记录片美国,英国2019

主演:大卫·爱登堡

导演:艾雷斯泰·法瑟吉尔

 剧照

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2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3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4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5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6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3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4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5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6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7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8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9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0:42

详细剧情

由大卫·艾登堡负责解说   这部八部分的剧集将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又宝贵的奇迹,由屡获奖项的剧集《地球脉动》的创剧人倾情打造。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我们的星球》采用了令人惊艳的摄影和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方式探寻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区域和那里的动物居民。这档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和神秘的深海到广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样化的热带雨林,全面关注全世界生境多样性的广度。

 长篇影评

 1 ) Our Planet:人类的繁盛与星球的衰落

五十年前,人类登月成功,这是人类史上往前一大步的象征。

而在另一个象限里,我们在急速的走下坡路——近50年中,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了60%。我们在开辟宇宙的同时,正在毁灭我们自己的星球。

《Our Planet》的开场就在这个意象当中展开,上山下海,从北极的冰川到热带雨林。

David Attenborough低沉平静的诉说着一个个大自然生物之间的小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大自然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环环相扣,看似毫不相干沙漠和海洋都会互相影响。任何一环出错就会打破这微妙维系着的平衡。

人类不经意的一举一动就会通过蝴蝶效应,给地球另一端的动物造成巨大灾难。

跟大家分享一些尤其打动我的片段:


1. 每一周都会有100只红毛猩猩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死亡。他们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她生活这篇丛林的地貌熟悉程度,所以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极大威胁到红毛猩猩的生存。

2. 俄罗斯北部,超过10万只海象因为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只能到陆地上休息。

3. 鲨鱼吃大鱼,大鱼吃小鱼。因为大量捕猎鲨鱼,大鱼数量增加,小鱼减少,于是珊瑚礁少了他们的清洁工。加上全球变暖,五彩斑斓的珊瑚礁死亡白化,于是珊瑚礁的灭亡又被称为coral bleaching。

有许多海洋生物是依赖珊瑚礁生存的,而目前世界上一半的浅海珊瑚礁已经消失。

4. 塑料污染对海洋的破坏固然令人担忧,但实际上,对海洋生物更致命的是过度捕捞。

Bluefin tuna因为过度捕捞已经快灭绝,一条在日本可以卖到100万美金。而座头鲸就比较幸运,自从捕鲸被禁止以来已经快要恢复到原来的数量了。

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十年的时间就能让因为捕捞而岌岌可危的海洋生态恢复。只要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经过保护的海域,长远来看能够让我们的渔民们花更少的力气,捕到更多的鱼。


还有许多让我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会心一笑的瞬间:

海獭在吃海胆(截图找不到了,图片来自网络)

企鹅在五十万的小企鹅当中寻找自己的宝宝

专门靠蝙蝠的💩加上雨水冲刷施肥生存的捕蝇草

切叶蚁,觉得跟千与千寻里面锅炉爷爷的煤球好像(这个也没找到截图,图片来自网络)


看Our Planet的时候我的感情起伏巨大,一会笑一会哭,从来没想过看一个纪录片能让我这么drama……

一边被各种桌面级别的美景震撼,一边感受到大自然与国界无关,与国家利益无关。无论巴黎协议签与不签,遵守与否,在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面前,我们人类的命运集体相连。

我们种下的恶果,大自然的动物们正在替我们先尝。而导致气候变暖的因果报应在几十年后终会反噬,我们注定要共同承担。

 2 ) 数百海象坠落悬崖,这辑豆瓣9.8的纪录片让人心碎

《我们的星球》是网飞与金牌自然纪录片制作组Silerback Films合作,联手世界自然基金会,深入各个自然保护区,利用最新的4K摄像技术摄制而成。

从苍茫冰盖到海洋深处,从遥远的森林到戈壁沙漠,前后在50多个国家取景,拍摄长达4年。

纪录片里除了能看到壮阔的自然景象,神奇的动物习性之外,还有很多令人心碎的画面。最近网上引起热议的是第2集结尾的情景,看哭了无数观众!

近年来由于气候暖化,北极的冰川不断减少,纪录片里就有一组很震撼的数字:20分钟内,7500万吨的冰川崩解。预计到2040年,北极将再无冰川。这不仅会让全球气候暖化加剧、海平面上升,还会影响到无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在俄罗斯最北部,数十万只海象生活在海冰上,那里距离它们捕食的地方最近。然而由于海冰的面积狭小,画面上能看到的是,几乎每寸生存空间都被占领了,密密麻麻全是堆叠着的海象,踩踏或压死事件随时发生,但更可怕的情况还在后头……

有些海象想方设法在群外找活动空间,所以它们爬上了80米高的悬崖,对于习惯海冰的1吨重的海象来说,这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但为了生存,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它们只能这么做。

拖着沉重的躯体,好不容易爬上了悬崖,可海象的肚子又饿了,必须回到80米的悬崖下来找食物。但离开海水的海象视力很差,根本看不清楚前方悬崖的路。

数以百计的海象在悬崖上踏空,一只又一只地坠落或滚落到悬崖底部,奄奄一息,等待死亡。为什么后来者还要继续下崖?是要饿死在悬崖上,还是要放手一搏,你觉得它们能有更多的选择吗?转眼间,海岸上那一头头海象尸体触目惊心……

“它们都在气候变化的前沿,正在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但不要忘了,造成气候变暖的就是人类,那人类不就是间接杀害海象的凶手吗?!

纪录片拍下心痛一幕:海象因全球变暖跌落山崖

虽然该集结尾告诉我们,全球暖化的进程在减缓,冰层上的生物能稍微缓一口气,但海象以及更多生活在冰上的动物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园何时会消失,也完全无法掌控它们自己的命运,就像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人类的错,总要动物来买单!

此外, 潜水员还可以重点关注纪录片的第4集,主题为沿海地区(Costal Sea)

里面可以观看到非常壮观的杰克风暴,

了解到浅海处的海豚、鲨鱼如何捕食,

发现海獭对海带森林的重要性,

惊讶于大量水母出现很可能预示海洋失衡等。

每每看完这些纪录片,都会感觉自己真的很渺小,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你真的有为环保做些什么吗?这是我们的星球,不就是应该由我们来守护吗?

《大西洋月刊》的评论道出了我们必须去看这部纪录片的原因:《我们的星球》是一篇悼词,一份忏悔,一个惩罚,更是一次战斗的召唤。

希望更多人会真正地行动起来。

热爱海洋、热爱潜水的朋友可以关注Enblue潜水,感谢!

 3 ) 思维与存在

很多人都喜欢读书、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这是好事,可是如果你大脑中没有一个宏大的思维逻辑系统去囊括你所看到的知识,你所看到的知识就是无数分散的点,很难说你真正吸收了其书的核心精髓. 就好比今天我们处在21世纪自然科学大信息量整合基础上,我们在这个大信息量的整合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模型,这是一个全新的高点,我们站在这个高点上回望和俯视此前的哲学史的讨论,我们将会把他看的很清楚. 比如读一本西方的哲学书,如果你没有一个超过那本书的更高深度、更高维度去阅读它,你总是站在下面仰望它,你很难读懂他,但如果你站在相对更高的点俯瞰它,你才能更容易去理解它,你就能把那些零碎的知识点拿来补充或者是替换你之前的底层思维逻辑系统. 而《物演通论》就是将既往哲学、生物学、社会学、甚至博物学,以当代大信息量为基准,重新整顿翻新,建立一个历史从未有过的思维高度而且为未来提供全新的基础理论的一本哲学大作. 01 物演通论消解了唯物论、唯心论和不可知论三大派系各自的前提缺陷 什么唯物论? 首先唯物论是绝对否定唯心论的,它有一项不自觉的前提默认,就是他认为我们的感知是一个真空的孔道,我们对外物的感知是通过真空的孔道去触及的,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感知是有规定性的,而且我们的感知只能获取被规定的对象的可感属性,而未被规定的可感信息都是无效的,因此唯物论出现严重偏差. (比如说,人类只能看到一定区域的波长,也只能接受一定范围频率的震动波,一旦超过这个区域和范围,人类是感知不到的) 而所谓唯心论 也绝对否定唯物论,但它同样也有一个严重的偏差,就是虽然知道感知是有规定性,但是它不知道感知是指事物的属性,而把感知属性当做了实体!也就是认为属性本身就是实体. 于是西方古典哲学第一人“笛卡尔”说:“任何事物分为二元实体,一个是物质实体,一个是心灵实体”,可见他把感知(精神)当做一个实体来对待,他根本不知道感知其实是物质实体的属性,也就是他对感应属性这个东西没有概念,于是认为是心灵实体组成的世界万物,这是唯心论的严重偏差和失误. 不可知论也同样有一个前提默认 就是认为我们的感知本来就是求真的,因为他有这个不自觉的前提默认,他才会产生不可知论这个问题,如果他知道我们的感知不是求真的,也不可能是求真的,不可知论自然消解. 所以无论是唯物论、唯心论还是不可知论,它都有一个前提偏差,或者有一个偏差性的不自觉默认,一旦我们把这个武断前提清理清楚,三大派系都将不成立,而当我们把唯扣掉,叫物心一体,或者实体与属性一系,这个唯物唯心的对立问题就能得到通解. 02 此前的哲学家一直在横向的讨论“知”和“在”,但始终无法打破“知”和“在”的二元对立,即便是打破这种对立,也是非常荒唐的! 就是武断的将唯物唯心融合,即要么否定唯物,但是不能说明知的源头,也就是精神的源头;要么否定唯心,但是直到现代也根本找不到物质的真正质料究竟是什么?因为无论是夸克还是玻色子,都能继续往下挖,最终唯物居然成了空洞. 直到古典哲学阶段结束,黑格尔甚至说“在”(也就是唯物)仅仅是绝对理念的意化,于是在既往哲学横向思路中,只能导致“知”和“在”的双双迷失. 而在递弱代偿原理中,不再横向观念的讨论“知”和“在”,而是将横向关系转为纵向关系,叫“知的纵向一元规定”,也就是说“知”是“在”的本性派生,当物的存在程度变化的时候,作为“知”的感应属性的代偿程度同时发生变化,“知”不是为了对“在”求真,而是“在”的有效代偿,也就是为了满足存在阈而获得稳定存在. 简单说,“知”是“在”为了求存而派生出的属性,是为了求存,不是为了求真,这是“知”和“在”从二元对立格局转变为“知”和“在”的纵向一元规定关系,也就是第一次对“知”和“在”有了感知量化模型. 于是在递弱代偿模型下,知和在统一,不再对立! 03 第一次找见精神的源头. 既往哲学只是在讨论精神的作用方式和规定性,但从来没有人去研究过精神从哪来,因为既往哲学家潜在默认的状态是什么? 他们仅是横向观念去看待世界! 也就是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前,人类都觉得自己是神创的,是突显的,所以没有纵向观照万物的观念,并且认为只有人类才有精神、感性、知性、理性,这是人类独有的禀赋!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精神竟然是物质的属性,也就是说精神是在138亿年的宇宙物演史上,逐步通过属性增益发育而来. 因此,此前的哲学从来没有探到过精神的源头,而精神的源头在物演通论里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叫“精神”,也是整个哲学史上第一次找到精神的发生源. 04 我们获得的为什么不是真知 近代古典哲学总说“知”难以求真,但是知为什么难以求真?却始终没有答案. 康德说:“人类的感知总是飘浮在现象界,客观本体是被扔在彼岸的,是超验的,是无法企及的”而什么是现象?康德无法给出明确答案 罗素曾经也在他的哲学书中探讨,说古希腊时代就在探讨现象和本质,但是2000年都说不清它是什么? 直到物演通论出现,才终于说清楚了现象和本质,在递弱代偿中明确知道,所谓现象就是感知层面上感应属性的耦合,也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属性耦合,也只能感知现象,而真正的“知”无法知道. 那究竟是什么是现象,在谈现象之前,我们得先得了解什么是属性? 举个例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正负电荷是电子和质子的属性,电子和质子发生关系是通过电荷属性耦合来达成,电子只能感应质子的正电荷,质子也只能感应电子的负电荷,电子根本无法感知质子的形状、颜色、大小、质量等所有信息,并且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因为它的感知都是被属性规定的,这叫电子的感应属性,而质子的正电荷则是可感属性. 感应属性对可感属性进行感应属性耦合而获知,获知的结果是什么?是电中性,电子永远无法捕获一个质子,因为捕捉的一瞬间就达成电中性,所以电子对质子的知是被自身的属性扭曲的,而这个耦合的一瞬间后的结果就叫“现象” 于是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的感知过程为什么总是飘浮在现象上,因为它是对应感应属性耦合的失真产物,而之所以宁愿失真去感应,因为它是最简单、最简洁、最经济、消耗能量最低的方式而达成依存来实现求存. 这足以有效的说明为什么我们的一般感知不免飘浮在现象界,既然本真是被扭曲的,那么我们的知也就不是真知了. 既然感知不是求真,那么存在主体皆为盲存 因为一切主体的感知包括人都不是为了求真而设定,而是为了求存而感应,所以任何主体都是盲存,因为我们的感知仅仅达是为达到存在阈的满足值,有效代偿达成即为感知满足,再加上感应属性耦合,才是感知所得,而耦合一定是对“对象”的扭曲,因为耦合的一瞬间就变成了耦合结果,也就是现象,而根本不知道这个可感属性究竟是什么? 因此对任何一个主体来说,不管是原始的可换位主体,还是后发像人类这样的不可换位主体,他的感知永远达不成本真,达不成对象所要有的那个客体本真,因为感知一旦触及对象,就立马扭曲为现象. 因此对象和客体是两个概念,“客体”是指你的感应属性没有覆盖在上面的那个存在,而对象指的是你仅仅抽取客观可感属性的那个存在,这两者概念是不同的. 因为这些原因,你的感知永远达不成本真,你永远是盲目的存在着,尽管你觉得你有所知,但其实你是盲存着,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禁闭,一切你所感知到的存在都是你精神统摄中的存在. 递弱代偿原理明确了什么真理,什么是本质 在物演通论中,“知”是有的规定的! 但如果你要读懂这个规定,你必须对物演通论中的存在度、存在阈、及衍存偏位线有一个基本了解. 在衍存图中这样表达,存在度越高,则感应属性(感知属性)的代偿量越小;存在度越低,它的代偿属性和感应属性增益就越大,知的的规定就在存在度与存在阈之间,存在度是下限规定,存在阈是上限规定. 而“知”就是为了感知满足存在阈的有效代偿,这就是真!使得存在者能够稳定存在(这里的存在指的是整个物类,而不是单一个体) “真”不是追寻客观事物的本体,而是能够满足存在阈代偿常量,这叫做“真”,它不是真知!而是真存,也就是“知”的上下限规定只表明“知”追求代偿满足而不是追求对象本真. 既往人类都是把这个满足代偿的知叫做真理,也称为为本质! 但是这个本质不是恒定不变的,就好比历史上无数的所谓的真理,都经不起时间的打磨,然后再次随着存在度的下降而沦为现象,所以本质是漂移的. 就好比以前人类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直观的讲,这是真理,而后又有地心说、日心说、相对时空观、绝对时空观,这所谓的真理、本质一直在变,但让人惊异的是在每个阶段,人类都无比相信,但是历史长河中,以现代人的视角,你会发现本质都是漂移的。所以,任何所谓的真理都是不真的, 其真理只是满足当时的人类能获得稳定依存条件才叫真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所谓的真理也就不真了.

 4 ) 转自官网:What Can I Do? Five Steps to Help Save Our Planet

五步开始拯救地球 Five Steps to Help Save Our Planet

//www.ourplanet.com/en/what-can-i-do

1. 尽可能素食 Make Your Diet as Plant-based as Possible

2. 购买可持续水产和肉类 Shop for Sustainable Fish and Meat

3. 使用清洁能源 Switch to a Clean Energy Provider

4. 选择不危害森林的棕榈油 Choose Deforestation-free Palm Oil Products

5. 购买产自可持续发展管理森林的纸木制品 Buy Wood and Paper Products from Well-managed Forests

为什么?(以下内容是自己查资料来的)

1. 尽可能素食 Make Your Diet as Plant-based as Possible

联合国“可持续资源管理国际小组”于2010年6月2日发表的一份报告,甚至发出具有争议性的呼吁:人们的膳食结构应该做出显著的改变:从以动物蛋白为基础向更加素食的方向转变,以减少环境压力。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和科学的证据,就全球暖化而言,甲烷的有害性比二氧化碳强21倍,氧化亚氮比二氧化碳约强300倍。牲畜是产生甲烷的首要肇因,氧化亚氮也是牲畜产生的副产品。食用肉类需要饲养许多家畜动物,而家畜会排放出甲烷,例如,一头牛一天最高可制造出60升的甲烷。大气中的甲烷约有25%由畜牧业饲养之家畜排放。如果能控制甲烷的主要来源,就可调节气候,预防水灾,也是对付土壤流失之最佳方法。

美国超过半数以上之用水,直接用来灌溉牧场以饲养牲畜,还有大量的水被用来冲洗牲畜的栏茏。生产一磅的肉平均会消耗掉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生产一单位肉类食物所用的水,要远高于生产同一单位植物类食物所用的水。这样的用水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影响。研究指出,大量用水威胁到美国西部十七州之经济发展,并使可用于发电用的水剧减,降低了该区电力生产量,造成电费价格上涨。吃肉浪费大量的水,剩下的水也可能被污染,美国牲畜所生产的总排泄物是全国人总的排泄物之二十倍。然而,现今人们很少用动物的排泄物来给田地施肥,大多排放进水道。由于未处理的排泄物气化成氨和硝酸盐,使愈来愈多的水含有硝酸盐,可能造成婴儿脑部受损,甚至死亡。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2. 购买可持续水产和肉类 Shop for Sustainable Fish and Meat

可持续海鲜,亦作永续海鲜、环保海鲜,是指一种依从可持续发展策略而捕捞或养殖的海鲜。可持续海鲜透过从来源作出保证,使无论是从捕捞或养殖而得来的海鲜,其产量都可以维持而不会影响其来源地的生态系统。

可持续海鲜运动现时在欧洲及北美已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是因为愈来愈多人认识到过度捕渔及危害环境的捕渔手法对环境的恶劣影响。现时,在两地均有不少可持续海洋的认证机构,为可持续渔鲜的生产及发售提供认证服务。不过在亚洲,相关运动经过多年努力,其成果依然有限。而世界自然基金会从2001年发起“海鲜选择大行动”,香港分会亦迟至2007年才开始参与,教育大众认识到“无止境的食欲对鱼类和海洋生态造成什么影响”。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在这个网站上可以搜索某种鱼类的可持续性:http://www.ifishonline.org/#/

3. 使用清洁能源 Switch to a Clean Energy Provider

清洁能源、洁净能源或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 在美国,许多州采取了鼓励从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能源生产清洁能源的计划。特别是核能仍然是许多寻求清洁能源政策的国家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因为它能够在不产生任何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下发电。

类同的定义是可再生能源,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海潮能、海水温差发电等,目前两者几乎是同意词,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水力发电、太阳能并不是绿色能源,因为兴建水库以及制造太阳能板过程会污染甚至破坏环境。应审慎评估后再使用。

核能发电消耗铀燃料,蕴藏量大,能用上百年,且技术成熟,但尽管技术再成熟,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技术和管理最先进的国家,都不能保证发电站绝对安全(当然,任何能源站都并非绝对安全,甚至水库都有崩塌之危险。)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4. 选择不危害森林的棕榈油 Choose Deforestation-free Palm Oil Products

棕榈油近年来饱受环保运动人士抨击,光是今年,包括雀巢、玛莎百货、General Mills等企业均对使用棕榈油表达立场,例如不再与不符永续原则的供应商合作,或是强调反对摧毁东南亚原始雨林及生物多样性。

东南亚许多国家均以棕榈油做为农业收入来源,尤其以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为最,相关争议最近源于一段YouTube影片,嘲讽雀巢公司 KitKat产品广告,这段影片由「绿色和平组织」制作,其中一名员工打开KitKat巧克力包装,希望能「放松一下」,但一口咬下的不是巧克力饼干,而 是猩猩的手指。以下影片同样由该组织拍摄,反对雀巢公司使用非永续工法生产的印度尼西亚棕榈油。

资料来自 GlobalVoice

5. 购买产自可持续发展管理森林的纸木制品 Buy Wood and Paper Products from Well-managed Forests

受控木材是指产自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管理森林的木材。由第三方认证、监管,符合独立机构定义的规范管理森林标准的森林。

Certified wood and paper products come from responsibly managed forests – as defined by a particular standard. With third-party forest certification,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s standards of good forest management, and independent auditors issue certificates to forest operations that comply with those standards.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5 ) 不一样的视角

在B站看完了第一集,画面美的依旧感人。

《我们的星球》从画面到BGM再到剧情,完全不输给在我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地球脉动》,只是这次打动我们的不是BBC,而是网飞,但不变的还是我最爱的老爵爷为独白和《地球脉动》同一制作组。果然没让我失望。

我一直担心自然纪录片已经很多,好多新出的纪录片都有重复的镜头出现在其他纪录片内,并且讲的故事也大同小异,这次网飞还能给我带来多大的新鲜感?事实证明绝对有九成以上,强硬的制作团队果然厉害。

自然纪录片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内容上大家也应该有共鸣,保护地球,真的刻不容缓,每次看到北极熊出场我都想跳过……

 6 ) 突破性的作品才叫奇迹,copy奇迹的作品只能是垃圾

炒冷饭炒冷饭炒冷饭!!!和《地球脉动》的内容大范围重叠,许多取景地、出境物种换都不带换的,甚至有《地球脉动》高清修复版的错觉。做研究、写论文尚且要问前人已经做了什么,当前的工作有何空前意义,本片制作团队却罔顾制片的出发点,仗着经典之作的成功经验,一味复制粘贴。摄影技术好又怎样,如果仅仅是为了欣赏画面,我不如去看摄影展!作为纪录片,却缺乏对于摄影材料的统合和组织,没有对中心主旨做更深的挖掘和思考。企图用高大上的拍摄设备掩盖懒惰和敷衍的制作态度,企图用拍摄的“艰辛”来自我感动,却不在核心卖点上动脑子、下功夫,纯属消费观众的情怀。

环保的口号更是空洞无力,全片仿佛把人类归为地球的原罪,给出的“解决之道”竟落脚于切尔诺贝利?!行行行,把人类杀完地球自然就美好了。真不知道这种极端的环保主义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短评

比之前的planet earth还好看,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些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尤其是海洋那两集。有一种为了这部纪录片换掉电视机的冲动。Netflix真愿意砸钱啊。

9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不看此片 = 白在地球上活一回

13分钟前
  • Lucy
  • 力荐

看后,我理解了灭霸的响指…

15分钟前
  • 每天一颗白煮蛋
  • 力荐

甚至比《Planet Earth II》好看!一口气看完。有趣的小细节特别多,会让人拍着大腿叫好大开眼戒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那种。比如天堂鸟的求爱舞,猪笼草借雨捕食蚂蚁,泰国斗鱼的拥抱和泡泡巢,蝾螈抢老婆等等,甚至还去了切尔诺贝利。而且全程画面特别清亮透彻,Netflix 原生 app 支持的 Dolby Vision 4K 片源在 OLED 电视上放出来真是视觉享受,强过身临其境。美国戏份比较多,甚至还有加州大火,还挺有亲切感。保留节目幕后花絮从每集变成最后合集,不同喜好都一次看过瘾。花絮还发现 DJI 实力软广(标志性开机音)。再次表白一下 Netflix,把纪录片系列也扩展到老厂们擅长的动物领域,一出手就水平不凡,还大手笔把 BBC 大卫老爷挖来了,真是有钱有心任性,越来越有大厂风范了。

20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力荐

看到海象坠地那里流泪了,听到2040年北极夏天将不会结冰,我想自己大概可以看到人类的末日吧。

21分钟前
  • 苏娃
  • 力荐

如今的纪录片已经出神入化到像是所有动物都拿了剧本一样,精彩刺激得很

25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有点不敢相信这是人均排碳量全球第一和不承认温室效应的美国人拍出来的纪录片。技术和画面上实际比地球动脉更强,跟地球动脉相比可以说这是一部完完全全对全球变暖森林覆盖率锐减的负能量警示片。70%以上的解说都是负能量的报数字,什么时候北极冰川消失,什么时候野生红毛猩猩灭绝。这不是一部展示地球之美的纪录片,这是一部告诉你再不做点什么大家马上就全部玩完儿了的警告片!!

30分钟前
  • 螺蛳粉兔
  • 力荐

当我们躺在沙发吃着薯片看着电视的时候,和我们同一个世界的蔚蓝海洋里正上演着一场场的饕餮盛宴,广袤荒漠中缓慢移动着一个个孤独只为生存的背影,生机勃勃的绿色草原上呈现着一次次的致命追逐,茫茫冰川正宛若庞然巨兽死亡般破裂消融…

32分钟前
  • CUBY
  • 力荐

补充一句!有花絮!单独一集63分钟的花絮,被奈飞放到了“预告及更多咨询”里,b站up主可能是没找到,忘了搬运了。花絮比正片好看!拍摄品质不输bbc,姥爷解说听着还是如此舒适。the things parents go through to deliver a meal, if only they knew,这么诗意的词恐怕只有爱登堡能写出来。还提供了很多全新视角,包括沙尘暴如何影响海洋生态。都是奈飞拍的新素材,不像bbc,用老素材凑数。爱登堡老爷在预告里说希望新平台能带来更宽阔的传播,我怀疑还是原班摄制组,不过确实带来了更宽阔的视野。配乐简直太美了,改掉了bbc浮夸的臭毛病。

36分钟前
  • Macavity
  • 力荐

有一句政治不正确:越看到这星球的美丽,看到那么多生灵的可爱,看到大自然几万乃至几十万几百万年造就的鬼斧神工般的和谐与共存共荣,一想到她因为我们不加遏制的欲望而加速褪色乃至幻灭,我就特别想说,人类都原地爆炸吧。

3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最后一集切诺贝利点题:要是人类灭绝了的话,自然很快就会重新蓬勃起来。

41分钟前
  • 苏莫
  • 力荐

大卫出品………金字招牌

45分钟前
  • 见片鬼。
  • 力荐

看到第四集,五星没问题,随便一集挑个10分钟出来凭摄影就够了。评论里面有个人说故事性不够,想说声大自然故事你m,planet earth 小蜥蜴逃生的不是官方承认摆拍了么,要故事你看个JB纪录片。你只要知道现在人类做的事情千回百转之后能够让一帮海象被逼跳楼就够了,which might be the least concern among all the consequences. we are not losing the planet, it's losing us.

50分钟前
  • Jasonovski
  • 力荐

给你看什么是美。告诉你美将不存。

53分钟前
  • 拔刀诀
  • 力荐

其实也就还行吧,高清版Planet Earth 1,在拍摄技法和内容质量上讲跟近几年的BBC作品比其实差距挺大的,在干货上可能还不如PE1,看自然类纪录片多的人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

58分钟前
  • 小驿
  • 推荐

除了纪录片应有的美感外,这次配乐又到了新的高度

1小时前
  • WilliamOsborne
  • 力荐

担任解说的戴维·阿滕伯勒是BBC御用,今年已经93岁了。他一生与自然世界为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向戴维致敬,也羡慕他过了一个无数人羡慕,但又无力尝试的人生。

1小时前
  • 阿怪
  • 力荐

“未来20年我们的行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运。”

1小时前
  • DING
  • 力荐

虽说原班人马 但是仍有不同剪辑更凌厉节奏更快 不浪费每一秒钟每集开头引子即惊艳Steve Price配乐一流 动作配乐和海洋主题最佳没有幕后花絮老爷子没露脸每集足够明确拍摄意图: 不仅记录 更要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必须深入人心 更要落实到位

1小时前
  • mills
  • 力荐

切爾諾貝利的野生動物森林世界真是太魔幻了。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